一、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由蒙古奇源部、包姓、博爾濟錦氏、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佔領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此時的大蒙古國被西方稱為“蒙古帝國”。
然而,大蒙古國在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後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但法律上依然屬於大蒙古國)。
1、烈祖也速該
孛兒只斤·也速該:元太祖(即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父親。
在蒙古歷史上,像也速該這樣死後獲得顯赫聲名的人,簡直寥若晨星,因為他是元太祖的父親,所以鐵木真的榮光也反照到了他身上,然而他一生坎坷,生不逢時,在世時,正值祖上創立的第一個蒙古王國被塔塔兒部和金國摧毀,蒙古歷史處於多災多難的時期。
2、太祖鐵木真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3、睿宗監國拖雷
孛兒只斤·拖雷(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第四子(幼子),尊號“也可那顏”(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父親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朵兒、牧地和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共有約12.9萬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繼承。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三兒子孛兒只斤·窩闊臺繼位,拖雷監國。
1232年率軍擊敗金軍,在回軍途中病逝,其長子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後追上尊號,諡“英武皇帝”,廟號“睿宗”。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其四子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位時,被改諡為景襄皇帝。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諡“仁聖景襄皇帝”。
4、太宗窩闊臺
孛兒只斤·窩闊臺(公元1186年—公元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國可汗,史稱“窩闊臺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公元1225年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建斡耳朵於也迷裡城(今新疆額敏縣),公元1229年忽裡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南下滅金朝,派拔都遠征歐洲。
他在位期間疆域版圖曾擴充到中亞、華北和東歐,公元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窩闊臺廟號為太宗,諡號英文皇帝。
5、脫列哥那
脫列哥那(?--1246年):即昭慈皇后乃馬真氏,史稱乃馬真後,窩闊臺汗的皇妃,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其長子貴由遠征尚未歸來,於是,脫烈哥那"未與宗親們商議,便狡詐地擅自奪取了國家政權,此事件,史稱“乃馬真攝政”,脫烈哥那統治時間達5年之久。
脫烈哥那攝政後,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任命了一批不學無術的人擔任朝廷內部的命官,法提瑪本是波斯徒思人,被俘虜到哈剌和林後,不務正業,但經常接近脫烈哥那哈敦的斡爾朵(宮殿),所以,當脫烈哥那攝政後,他權傾一時,曾與脫烈哥那合謀逮捕中書右丞相鎮海和燕京行臺斷事官牙老瓦赤,鎮海、牙老瓦赤得知後,逃奔到闊端斡爾朵,尋求其庇護,中書令耶律楚材也含怨而死,大商人奧都剌合蠻卻被派往中原,接替牙老瓦赤的職務。
脫烈哥那的攝政,使成吉思汗《札撒》遭到廢棄,造成法度不一。諸王“人人都向四方派遣使臣,濫發詔旨牌符;他們四下結黨,各自為政”,使蒙古帝國瀕於崩潰境地。
6、定宗貴由
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公元1206—公元1248年4月)是大蒙古國第三代大汗,史稱“貴由汗”,生於公元1206年(開禧二年),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長子,母乃馬真後,公元1229年,他奉父命參加對金作戰,初立戰功。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窩闊臺召開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俄羅斯等未服諸國,授命朮赤的次子拔都統兵遠征,貴由隨軍出征,貴由曾與堂弟蒙哥在高加索山一帶用兵,戰績卓著。
他早年參加征伐金朝,俘虜了其親王,又曾經和拔都西征歐洲,公元1246年登基,公元1247年吐蕃歸附蒙古帝國,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貴由廟號為定宗,諡號簡平皇帝。
7、海迷失
海迷失後(?-1252年),斡兀立氏,名海迷失,元定宗貴由的第三皇后。
公元1248年貴由汗卒,海迷失在拔都等諸王擁立下垂簾聽政,稱制三年,在她統治期間,諸王爭權,連遭天災,國內一片混亂,1251年7月蒙哥(元憲宗)被推舉為大汗,海迷失因暗中從事反對蒙哥的活動,被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後,追諡她為欽淑皇后。
8、憲宗蒙哥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魯禾帖尼。
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古羅斯等地。
即位後主要致力於攻滅南宋、大理等國,並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
1259年病逝於合川東釣魚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廟號為憲宗,諡號桓肅皇帝。
二、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全稱大元或蒙元,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1、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既是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1251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1260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隨後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滅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2、元成宗鐵穆耳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孫,總兵鎮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援下即皇帝位於上都大安閣。
鐵穆耳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罷徵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採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
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大德十一年(1307年)駕崩,鐵穆耳後繼無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爭奪戰的隱患,廟號成宗,諡號欽明廣孝皇帝,蒙古汗號完澤篤可汗。
3、元武宗海山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曲律可汗”,為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統軍北邊,多立戰功,封懷寧王。
十一年(1307年),成宗鐵穆耳病逝,儲位虛懸,海山回大都奔喪,被擁立為帝,並追封其父為元順宗,即位後更換了成宗大臣,封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廟號武宗,諡號仁惠宣孝皇帝。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期間元朝內部的矛盾得到舒緩,設定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導致財政危機加劇。
海山寵幸眾妃,由於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身染重病,公元1311年元旦,海山病倒,七天後庚辰日病死於大都宮中玉德殿,終年31歲,葬於先祖安息處起輦谷,5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兒等上尊諡為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語稱為曲律可汗。
4、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蒙古帝國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弟,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於武宗死時嗣位,年號皇慶和延祐。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在位九年,死後並未傳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傳位其子元英宗碩德八剌,廟號仁宗,諡號聖文欽孝皇帝,汗號“普顏篤可汗”。
5、元英宗碩德八剌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國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時年18歲,次年改元“至治”。
英宗自幼受儒學薰陶,登基後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英宗親政後進行改革,並實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佈新法律,採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頒佈了《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歲,廟號英宗,諡號睿聖文孝皇帝,蒙古語稱號格堅皇帝。
6、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蒙古語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
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7、阿速吉八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一作阿里吉八,Ragibagh/Arigabag,1320年—1328年),元朝第7代皇帝,蒙古帝國第11代大汗(1328年在位),他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與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長子,1324年獲冊封為皇太子,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權臣倒剌沙擁立為帝,與大都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對抗,展開兩都之戰,一個月後上都一方戰敗,阿速吉八被殺,無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
天順元年(1328年)十月十三日,大都朝廷的軍隊包圍上都,丞相倒剌沙等大臣奉皇帝寶出降,倒剌沙在投降一個月後被殺。
關於阿速吉八的下落,漢文史料無載,《黃金史》、《恆河之流》等蒙文史料均記載阿速吉八死於此戰亂,而據元代藏文史料《紅史》記載,阿速吉八為齊王月魯帖木兒所殺。
阿剌吉八無廟號和諡號,歷史上以年號稱之為天順帝,又稱元少帝。
8、元文宗圖帖睦爾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又稱札牙篤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札牙篤可汗”,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元朝第八位皇帝(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時間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時間共計四年),廟號文宗,諡號聖明元孝皇帝。
9、元明宗和世瓎
元明宗和世瓎(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6個月,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
他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瓎”的異體字,因為是生僻漢字,所以常常被錯誤的寫作“琜”。
根據《元史》,天曆二年正月丙戌(1329年2月27日),和世?在漠北草原的和寧之北即位,繼續使用年號“天曆”,是為元明宗,1329年4月3日,元文宗圖帖睦爾派人將皇帝寶璽獻給明宗,正式讓出皇位,5月15日,元明宗正式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8月16日,圖帖睦爾受皇太子寶,8月25日,元明宗抵達元武宗時建為中都的王忽察都,8月26日,皇太子圖帖睦爾入見,兩兄弟會面,元明宗宴請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於行殿。
天曆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和世瓎被燕帖木兒毒死,享年30歲。
1329年9月8日,燕帖木兒重新擁戴圖帖睦爾為帝,元文宗復位,因為1329年的年號是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0、元寧宗懿璘質班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
天曆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為鄜王,至順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裡皇后遂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是為元寧宗,因為皇帝年幼,卜答失裡太后臨朝稱制,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在大都病逝,年僅7歲,在位僅53天,葬於起輦谷,諡曰:衝聖嗣孝皇帝。
11、元惠宗妥歡帖睦爾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臺汗國境內,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裡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佈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
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
隨後,元惠宗妥歡帖睦爾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以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諡號為“元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三、北元
北元(1368年—1402年)是元朝潰退蒙古高原之後的政權,明朝建立並派遣徐達大軍攻陷元朝國都大都後,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以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當時政治形勢是除了元惠宗據有漠南漠北的蒙古本土,關中還有元將王保保駐守甘肅,此外元廷還有東北與雲南行省。
元昭宗宣光二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明將領馮勝大敗元軍,明朝從元朝治下收取甘肅行省,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在1379年六月改年號為天元,繼續和明軍對抗,屢次侵犯明境。
1、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Ayur?iridara,梵語“壽吉賢”之意,1339年—1378年),北元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國第16代大汗(1370年—1378年在位),元惠宗(順帝)長子,母為高麗貢女奇皇后。
早年接受儒學教育,至正十三年(1353年)被冊封為皇太子,當時惠宗荒淫縱慾,太子聯合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欲奪帝位,惠宗則以孛羅帖木兒為支柱,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惠宗與太子兩方爆發內戰,太子聯合擴廓帖木兒驅除孛羅帖木兒一派,獲得勝利,與惠宗也實現和解,後來他又攻打擴廓帖木兒,使元朝內亂不斷。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將領徐達、常遇春進攻大都,他隨惠宗出逃上都,旋又至應昌,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惠宗死,愛猷識理達臘繼位,不久後明軍破應昌,他逃奔和林,改元“宣光”。
愛猷識理達臘在位期間力圖中興元朝,重新起用擴廓帖木兒,擊退明軍北犯,但亦無法恢復中原,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後徙帳金山之北,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去世,廟號“昭宗”,汗號為“必裡克圖汗”,由脫古思帖木兒嗣位。
2、脫古思帖木兒
脫古思帖木兒(1342年-1388年),孛兒只斤氏,是北元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七位大汗(1378年—1388年在位),史稱北元后主,因為他的年號為天元,又稱為天元帝。
《蒙古源流》和《新元史》等史料記載他是必裡克圖可汗(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又根據明朝史籍記載,他是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明代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記載,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前是益王。
天元十年(1388年)農曆十月,脫古思帖木兒與其長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襲殺篡位,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率三千餘人投降明朝,脫古思帖木兒被追尊為“烏薩哈爾汗”,他死後“大元”國號不再使用,君主亦不復有漢文廟號和諡號。
3、也速迭兒
也速迭兒,北元第四位皇帝,阿里不哥後裔,元平宗脫古思帖木兒部將,1388年弒君稱汗。
薄音湖、烏蘭等學者綜合各種史料推斷,卓裡克圖汗正是也速迭兒其為一人,汗號為卓裡克圖汗,諡號興原皇帝。
4、恩克可汗
歷史上對恩克汗的記載極少,蒙古語史料中只有羅氏《黃金史》提到“恩克汗在位四年(1391年—1394年在位)”,根據波斯語史料,恩克是也速迭兒(卓裡克圖汗)之子。
《蒙古源流》等史書把恩克汗和卓裡克圖汗合併成一個人——“恩克卓裡克圖汗”,薄音湖、烏蘭等學者綜合各種史料推斷,卓裡克圖汗和恩克汗應該是兩代可汗。
5、額勒伯克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1361年-1399年)為北元皇帝,父為元益宗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兄為卓裡克圖汗,1361年 (辛丑年)生,烏薩哈爾(又譯:烏薩哈勒)汗的兒子,恩克卓裡克圖汗的弟弟,1393年(癸酉年) ,33歲其兄恩克卓裡克圖汗死後即汗位。
1399年(己卯年)被衛拉特部的烏格齊哈什哈等人殺害,終年39歲,在位7年,汗號尼古埒蘇克齊汗,諡號大古皇帝,他死後由長子坤帖木兒於1400年繼位。
6、坤帖木兒
孛兒只斤·坤帖木兒(1377-1402),北元皇帝,父為額勒伯克,1377年(丁巳年)生,額勒伯克汗的長子,1400年(庚辰年),24歲即汗位,汗號為掍特穆爾汗,1402年(壬午年)被鬼力赤所殺,終年26歲,在位3年(1400-1402年),諡號順天皇帝,北元滅亡,鬼力赤稱可汗。
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明朝控制今遼寧南部。
1381年,明軍的沐英和傅友德攻入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明軍征服雲南地區,元朝對雲南的統治結束。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元亡分裂成韃靼和瓦剌。
一、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由蒙古奇源部、包姓、博爾濟錦氏、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佔領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此時的大蒙古國被西方稱為“蒙古帝國”。
然而,大蒙古國在1260年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260年到1264年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後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但法律上依然屬於大蒙古國)。
1、烈祖也速該
孛兒只斤·也速該:元太祖(即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父親。
在蒙古歷史上,像也速該這樣死後獲得顯赫聲名的人,簡直寥若晨星,因為他是元太祖的父親,所以鐵木真的榮光也反照到了他身上,然而他一生坎坷,生不逢時,在世時,正值祖上創立的第一個蒙古王國被塔塔兒部和金國摧毀,蒙古歷史處於多災多難的時期。
2、太祖鐵木真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
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
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
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3、睿宗監國拖雷
孛兒只斤·拖雷(1193—1232年),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第四子(幼子),尊號“也可那顏”(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邊,繼承父親在斡難和怯綠連的斡朵兒、牧地和軍隊,成吉思汗留下的軍隊共有約12.9萬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繼承。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三兒子孛兒只斤·窩闊臺繼位,拖雷監國。
1232年率軍擊敗金軍,在回軍途中病逝,其長子孛兒只斤·蒙哥即位後追上尊號,諡“英武皇帝”,廟號“睿宗”。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其四子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位時,被改諡為景襄皇帝。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諡“仁聖景襄皇帝”。
4、太宗窩闊臺
孛兒只斤·窩闊臺(公元1186年—公元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國可汗,史稱“窩闊臺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公元1225年封於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一帶,建斡耳朵於也迷裡城(今新疆額敏縣),公元1229年忽裡臺大會被擁戴登基,管理整個蒙古帝國,他繼續父親的遺志擴張領土,南下滅金朝,派拔都遠征歐洲。
他在位期間疆域版圖曾擴充到中亞、華北和東歐,公元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窩闊臺廟號為太宗,諡號英文皇帝。
5、脫列哥那
脫列哥那(?--1246年):即昭慈皇后乃馬真氏,史稱乃馬真後,窩闊臺汗的皇妃,1241年窩闊臺汗去世,其長子貴由遠征尚未歸來,於是,脫烈哥那"未與宗親們商議,便狡詐地擅自奪取了國家政權,此事件,史稱“乃馬真攝政”,脫烈哥那統治時間達5年之久。
脫烈哥那攝政後,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任命了一批不學無術的人擔任朝廷內部的命官,法提瑪本是波斯徒思人,被俘虜到哈剌和林後,不務正業,但經常接近脫烈哥那哈敦的斡爾朵(宮殿),所以,當脫烈哥那攝政後,他權傾一時,曾與脫烈哥那合謀逮捕中書右丞相鎮海和燕京行臺斷事官牙老瓦赤,鎮海、牙老瓦赤得知後,逃奔到闊端斡爾朵,尋求其庇護,中書令耶律楚材也含怨而死,大商人奧都剌合蠻卻被派往中原,接替牙老瓦赤的職務。
脫烈哥那的攝政,使成吉思汗《札撒》遭到廢棄,造成法度不一。諸王“人人都向四方派遣使臣,濫發詔旨牌符;他們四下結黨,各自為政”,使蒙古帝國瀕於崩潰境地。
6、定宗貴由
元定宗孛兒只斤·貴由(公元1206—公元1248年4月)是大蒙古國第三代大汗,史稱“貴由汗”,生於公元1206年(開禧二年),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長子,母乃馬真後,公元1229年,他奉父命參加對金作戰,初立戰功。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窩闊臺召開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俄羅斯等未服諸國,授命朮赤的次子拔都統兵遠征,貴由隨軍出征,貴由曾與堂弟蒙哥在高加索山一帶用兵,戰績卓著。
他早年參加征伐金朝,俘虜了其親王,又曾經和拔都西征歐洲,公元1246年登基,公元1247年吐蕃歸附蒙古帝國,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貴由廟號為定宗,諡號簡平皇帝。
7、海迷失
海迷失後(?-1252年),斡兀立氏,名海迷失,元定宗貴由的第三皇后。
公元1248年貴由汗卒,海迷失在拔都等諸王擁立下垂簾聽政,稱制三年,在她統治期間,諸王爭權,連遭天災,國內一片混亂,1251年7月蒙哥(元憲宗)被推舉為大汗,海迷失因暗中從事反對蒙哥的活動,被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後,追諡她為欽淑皇后。
8、憲宗蒙哥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魯禾帖尼。
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征,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古羅斯等地。
即位後主要致力於攻滅南宋、大理等國,並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
1259年病逝於合川東釣魚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廟號為憲宗,諡號桓肅皇帝。
二、元朝
元朝(1271年-1368年)全稱大元或蒙元,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1、元世祖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既是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1251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1260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開始按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隨後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滅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2、元成宗鐵穆耳
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孫、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孫,總兵鎮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闊闊真與大臣伯顏等人的支援下即皇帝位於上都大安閣。
鐵穆耳在位期間,停止對外戰爭,罷徵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採取限制諸王勢力、減免部分賦稅、新編律令等措施,使社會矛盾暫時有所緩和,同時,發兵擊敗西北叛王海都、篤哇等,都哇、察八兒歸附,使西北長期動亂局面有所改觀,名義上成為其它汗國的宗主,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但濫增賞賜,入不敷出,國庫資財匱乏,中統鈔迅速貶值,曾發兵征討八百媳婦(在今泰國北部),引起雲南、貴州地區動亂。
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魯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漸衰敗。
大德十一年(1307年)駕崩,鐵穆耳後繼無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爭奪戰的隱患,廟號成宗,諡號欽明廣孝皇帝,蒙古汗號完澤篤可汗。
3、元武宗海山
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曲律可汗”,為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統軍北邊,多立戰功,封懷寧王。
十一年(1307年),成宗鐵穆耳病逝,儲位虛懸,海山回大都奔喪,被擁立為帝,並追封其父為元順宗,即位後更換了成宗大臣,封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廟號武宗,諡號仁惠宣孝皇帝。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期間元朝內部的矛盾得到舒緩,設定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導致財政危機加劇。
海山寵幸眾妃,由於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身染重病,公元1311年元旦,海山病倒,七天後庚辰日病死於大都宮中玉德殿,終年31歲,葬於先祖安息處起輦谷,5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兒等上尊諡為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蒙古語稱為曲律可汗。
4、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蒙古帝國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弟,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於武宗死時嗣位,年號皇慶和延祐。
愛育黎拔力八達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在位九年,死後並未傳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傳位其子元英宗碩德八剌,廟號仁宗,諡號聖文欽孝皇帝,汗號“普顏篤可汗”。
5、元英宗碩德八剌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國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時年18歲,次年改元“至治”。
英宗自幼受儒學薰陶,登基後推行“以儒治國”政策,元英宗親政後進行改革,並實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減冗官,監督官員不法行為,頒佈新法律,採用“助役法”以減輕人民的差役負擔,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頒佈了《大元通制》,史稱“至治改革”。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新政卻觸及到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等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歲,廟號英宗,諡號睿聖文孝皇帝,蒙古語稱號格堅皇帝。
6、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Yesün-Temür,蒙古語意為“九鐵”,1293年—1328年),元朝第六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位大汗(1323年—1328年在位),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
早年承襲父親的晉王爵位,鎮守漠北,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
他在位時政治上未有太大變動,國家大體穩定,但元朝已進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孫鐵木兒去世,死後發生皇位之爭,他的從侄圖帖睦爾(元文宗)奪取了他的兒子阿速吉八的皇位,他也被視為“自立”的非法君主,沒有得到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一般以其第一個年號而通稱為“泰定帝”。
7、阿速吉八
孛兒只斤·阿速吉八(一作阿里吉八,Ragibagh/Arigabag,1320年—1328年),元朝第7代皇帝,蒙古帝國第11代大汗(1328年在位),他是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與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長子,1324年獲冊封為皇太子,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權臣倒剌沙擁立為帝,與大都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對抗,展開兩都之戰,一個月後上都一方戰敗,阿速吉八被殺,無漢文廟號、諡號與蒙古汗號。
天順元年(1328年)十月十三日,大都朝廷的軍隊包圍上都,丞相倒剌沙等大臣奉皇帝寶出降,倒剌沙在投降一個月後被殺。
關於阿速吉八的下落,漢文史料無載,《黃金史》、《恆河之流》等蒙文史料均記載阿速吉八死於此戰亂,而據元代藏文史料《紅史》記載,阿速吉八為齊王月魯帖木兒所殺。
阿剌吉八無廟號和諡號,歷史上以年號稱之為天順帝,又稱元少帝。
8、元文宗圖帖睦爾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又稱札牙篤皇帝,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札牙篤可汗”,武宗次子,明宗弟,母文獻昭聖皇后,唐兀氏,元朝第八位皇帝(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時間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時間共計四年),廟號文宗,諡號聖明元孝皇帝。
9、元明宗和世瓎
元明宗和世瓎(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6個月,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
他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是“瓎”的異體字,因為是生僻漢字,所以常常被錯誤的寫作“琜”。
根據《元史》,天曆二年正月丙戌(1329年2月27日),和世?在漠北草原的和寧之北即位,繼續使用年號“天曆”,是為元明宗,1329年4月3日,元文宗圖帖睦爾派人將皇帝寶璽獻給明宗,正式讓出皇位,5月15日,元明宗正式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8月16日,圖帖睦爾受皇太子寶,8月25日,元明宗抵達元武宗時建為中都的王忽察都,8月26日,皇太子圖帖睦爾入見,兩兄弟會面,元明宗宴請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於行殿。
天曆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和世瓎被燕帖木兒毒死,享年30歲。
1329年9月8日,燕帖木兒重新擁戴圖帖睦爾為帝,元文宗復位,因為1329年的年號是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0、元寧宗懿璘質班
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
天曆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為鄜王,至順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裡皇后遂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是為元寧宗,因為皇帝年幼,卜答失裡太后臨朝稱制,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在大都病逝,年僅7歲,在位僅53天,葬於起輦谷,諡曰:衝聖嗣孝皇帝。
11、元惠宗妥歡帖睦爾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臺汗國境內,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裡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佈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
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
隨後,元惠宗妥歡帖睦爾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以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諡號為“元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三、北元
北元(1368年—1402年)是元朝潰退蒙古高原之後的政權,明朝建立並派遣徐達大軍攻陷元朝國都大都後,退居蒙古高原的原蒙古宗室的政權,國號仍叫大元,以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當時政治形勢是除了元惠宗據有漠南漠北的蒙古本土,關中還有元將王保保駐守甘肅,此外元廷還有東北與雲南行省。
元昭宗宣光二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明將領馮勝大敗元軍,明朝從元朝治下收取甘肅行省,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繼位的北元后主脫古思帖木兒在1379年六月改年號為天元,繼續和明軍對抗,屢次侵犯明境。
1、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
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Ayur?iridara,梵語“壽吉賢”之意,1339年—1378年),北元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國第16代大汗(1370年—1378年在位),元惠宗(順帝)長子,母為高麗貢女奇皇后。
早年接受儒學教育,至正十三年(1353年)被冊封為皇太子,當時惠宗荒淫縱慾,太子聯合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欲奪帝位,惠宗則以孛羅帖木兒為支柱,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惠宗與太子兩方爆發內戰,太子聯合擴廓帖木兒驅除孛羅帖木兒一派,獲得勝利,與惠宗也實現和解,後來他又攻打擴廓帖木兒,使元朝內亂不斷。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將領徐達、常遇春進攻大都,他隨惠宗出逃上都,旋又至應昌,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惠宗死,愛猷識理達臘繼位,不久後明軍破應昌,他逃奔和林,改元“宣光”。
愛猷識理達臘在位期間力圖中興元朝,重新起用擴廓帖木兒,擊退明軍北犯,但亦無法恢復中原,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後徙帳金山之北,宣光八年(1378年)四月去世,廟號“昭宗”,汗號為“必裡克圖汗”,由脫古思帖木兒嗣位。
2、脫古思帖木兒
脫古思帖木兒(1342年-1388年),孛兒只斤氏,是北元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七位大汗(1378年—1388年在位),史稱北元后主,因為他的年號為天元,又稱為天元帝。
《蒙古源流》和《新元史》等史料記載他是必裡克圖可汗(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又根據明朝史籍記載,他是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明代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記載,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前是益王。
天元十年(1388年)農曆十月,脫古思帖木兒與其長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襲殺篡位,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率三千餘人投降明朝,脫古思帖木兒被追尊為“烏薩哈爾汗”,他死後“大元”國號不再使用,君主亦不復有漢文廟號和諡號。
3、也速迭兒
也速迭兒,北元第四位皇帝,阿里不哥後裔,元平宗脫古思帖木兒部將,1388年弒君稱汗。
薄音湖、烏蘭等學者綜合各種史料推斷,卓裡克圖汗正是也速迭兒其為一人,汗號為卓裡克圖汗,諡號興原皇帝。
4、恩克可汗
歷史上對恩克汗的記載極少,蒙古語史料中只有羅氏《黃金史》提到“恩克汗在位四年(1391年—1394年在位)”,根據波斯語史料,恩克是也速迭兒(卓裡克圖汗)之子。
《蒙古源流》等史書把恩克汗和卓裡克圖汗合併成一個人——“恩克卓裡克圖汗”,薄音湖、烏蘭等學者綜合各種史料推斷,卓裡克圖汗和恩克汗應該是兩代可汗。
5、額勒伯克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1361年-1399年)為北元皇帝,父為元益宗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兄為卓裡克圖汗,1361年 (辛丑年)生,烏薩哈爾(又譯:烏薩哈勒)汗的兒子,恩克卓裡克圖汗的弟弟,1393年(癸酉年) ,33歲其兄恩克卓裡克圖汗死後即汗位。
1399年(己卯年)被衛拉特部的烏格齊哈什哈等人殺害,終年39歲,在位7年,汗號尼古埒蘇克齊汗,諡號大古皇帝,他死後由長子坤帖木兒於1400年繼位。
6、坤帖木兒
孛兒只斤·坤帖木兒(1377-1402),北元皇帝,父為額勒伯克,1377年(丁巳年)生,額勒伯克汗的長子,1400年(庚辰年),24歲即汗位,汗號為掍特穆爾汗,1402年(壬午年)被鬼力赤所殺,終年26歲,在位3年(1400-1402年),諡號順天皇帝,北元滅亡,鬼力赤稱可汗。
1371年,元朝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明,明朝控制今遼寧南部。
1381年,明軍的沐英和傅友德攻入雲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明軍征服雲南地區,元朝對雲南的統治結束。
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元亡分裂成韃靼和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