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爛奔
-
2 # Deng5111222
現在的漢字,有正草隸篆簡五種字型。正體字,就是楷書字,有人把它理解為“正確的字”或“正統字”,是不對的。我手頭的《正草隸篆四體字典》、《正草隸篆四體千字文》,正體字就指楷書字,它是最規範表現力最豐富的現代漢字,56年之後又被稱為繁體字。正草隸篆四體,依此順序,篆字輩分最大,通常認為是秦時李斯所製。簡體字,或簡化字,古已有之。二簡字厶、皃、坣,《新華字典》皆有,其他字典也有,皆註釋為“古字”。遠祖造此等字,近世祖先廢之。78年重新啟用,86年再次廢之。可見,祖先廢之,必有其理,今人取之,必有其用。再又廢之,必有其理。原來,字的筆畫越簡,字的特徵就越不明顯,印錯寫錯讀錯的機會就越多。有繁有簡,錯落有致,才有分別,才讀得快。一般說來,正體字結構勻稱,形態端莊,各具特徵,這是兩千多年來歷代先賢不斷錘鍊的結果。我們常常看到,正體字即使字跡模糊,也猜得到,甚至差一兩筆,也能辨認,無關緊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簡化字是極左與草率的產物。漢字簡化主要是採用了古俗字。
俗字破字係古時文盲所創。此乃向古時之文盲看齊,能有多少含金量,自可得知。試觀以下諸字:歡(歡),漢(漢),雞(鷄),對(對),聖(聖),鳳(鳳),戲(戲),僅(僅),鄧(鄧),疊(疊),雙(雙),轟(轟),聶(聶),樹(樹)。一個又字,替代了14個偏旁,有什麼規律性是談不上了。又字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這倒很像古文盲寫字,記不起了,無奈之下,隨便畫一個圈,圈畫歪了,成了個又字。今人拾起這麼個寶貝,實出無奈,為簡化而簡化,為了少寫幾筆而已!
不難看到,漢字簡化是非常草率和隨意的,是在嚴重的極左思想的指導下所做出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反正要拉丁化了,改個一塌糊塗又何妨?
人們對簡化字依依不捨的理由是:簡化字易學易寫易認。從這一點來說,簡化字確實對中華文化有過突出的貢獻。但也有人指出,簡化字在這一點上是大打折扣的。試觀以下諸簡化字:長、車、東、樂、煉、專。學過草書到人,容易記熟。沒學過草書的人,要記熟這幾個字就很難。非草非楷,不倫不類,構字全無規則,筆畫雖少,卻要一筆一劃死記。簡化字的易學易寫就大打了折扣。簡化字筆畫少,形近字多,易讀有時反而變成了錯讀。
簡化字有大量的形近字,容易寫錯讀錯,容易塗改偽造,這是它的第一大弊端。
簡化字古已有之,但它太古老了,有著近世祖先所早已拋棄的缺陷和錯誤。簡化字是個老古董,比篆字的輩分還大。試分析之。
先說“雲”字輩,《說文解字》有“雲”、 “雲”,金文無“雲”,以“雲”字為之。《說文解字》成書於AD 100,所以雲雲合一大慨是秦漢以前的事。簡化字此“雲”字輩,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同樣,簡化字的“裡”字輩,古文無“裡”,以“裡”字為之。裡裡合一,也是秦漢以前的事。這個“裡”字輩,也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再看下去,餘餘合一,舍捨合一,背揹合一,卷捲合一,錶表合一,鬍胡合一,鬚須合一,製制合一,咚冬合一,麵面合一,糰團合一,緻致合一,鹹鹹合一,禦御合一,築築合一,準準合一,滷鹵合一,佈布合一,蓆席合一,佔佔合一,兇兇合一,迴回合一,塗塗合一,彙滙合一,歷曆合一,蘋蘋合一,籤簽合一,秋鞦合一,千韆合一,別彆合一,沈瀋合一,適適合一,松鬆合一,蘇甦合一,壇罎合一,傭傭合一,鬱鬱合一,髒臟合一,折摺合一,徵徵合一,只隻合一,豐豐合一,準準合一,黨黨合一,種種合一,幾幾合一,盡儘合一,再看下去,系係繫三合一,升陞昇三合一,周週賙三合一,幹幹乾三合一,蒙懞矇濛四合一。 這實際上是返回到遠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莫看簡化字年齡小,而輩分大的很,簡直是打古墳打出來的。 再簡化下去,那就到了人類的始祖那裡,零字元社會。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的結果,詞義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這一嚴重錯誤,就連文改會自己也承認,簡化字表有附註:在餘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在折和摺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摺……人們要問,既知混淆,何必合併?正如網民所述,文改會成員的漢文字水平是打折扣的,就連這個附註也辭不達意。既生混淆,就必須選擇使用,又何能一律用某一個字?
簡化字的多字合併,造成了新的大量的通假字,產生混淆不清的通病。這是簡化字的第二大弊端。
正體字被圍剿封鎖了60多年,從政治整肅到罰款,到立法廢除,正體字卻頑強地存在著。作為老祖宗的這份遺產,它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至今依然無可替代。有人試圖用簡化字解釋《說文解字》,但顯得蒼白無力,由於詞義混淆不清,造成理解困難,遠不如正體字之準確無誤。其原因就在於簡化字合併了235字,混淆不清是通病,無藥可醫。
用簡化字取代正體字,是向歷史的缺陷和錯誤倒退,即倒退到秦漢以前大量使用通假字的情況。有人把漢字簡化說成是漢字的發展,那是罔顧事實。所以,恢復正體字是必然的,但簡化字無須廢除,它畢竟有書寫便捷的優點。漢字將有“正草隸篆簡”五種字型,而簡體字為五種字型之始祖。
而某文盲所創的單字元漢字系統(即把全部漢字簡化成一個字元〇),乃始祖之始祖,在文盲群中至今仍廣泛使用。在“漢字一直在簡化的道路上”,此可謂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順便說一說,有人說:“漢字一直在簡化。漢字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簡化的歷史。”妄圖以此證明漢字簡化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既罔顧事實,亦違背歷史發展規律。下面就說一下這兩個方面。
首先,漢字發展的總的趨勢,是一直在繁化,簡化只是極個別的情況。漢字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內容日益豐富,功能日益完善,表達日益準確。遠古字少,通假字多,近世祖先不斷根據需要,逐漸增加字數。
這也好比電話號碼,開始位數少,後來根據需要,逐漸增加。篆訣有影不加三撇,獨乍通人乍,單衰即草衰之說,也就說明古時景兼影之義,乍兼作之義,衰兼蓑之義。類似的情況還有:由責而債,由弟而悌,由孰而熟,由竟而境,由馮而憑,由賈而價,由屬而囑,由舍而捨,由知而智,由昏而婚,由反而返,由卷而捲,由雲而雲,由孚而俘,由余而餘,由裡而裡……古時亨、享、烹三字合一,皇、惶、凰、遑四字合一,採、採、綵三字合一,闌、攔、爛三字合一……我們的祖先逐漸增加字數,是為了減少一字多義混淆不清之苦。從上述諸例,漢字繁化包括字數的增加和筆畫的增加。其次,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階到高階,結構日趨複雜,功能日趨完善。比如開發軟體,一開始寫好的軟體,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在維護過程中,根據需要增加功能,於是增加新的模組,程式碼繁化了。在軟體修改過程中,會對程式碼進行簡化,以最少的程式碼實現原定的功能。這種簡化是有限的,區域性的。而絕對不會像漢字簡化那樣,不惜廢除功能而大規模削減程式碼。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載體,它需要保持穩定。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主要表徵,它又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斷歷史。”如果歷朝歷代都這樣一次簡化兩千多常用字,那麼中華文化就早已不復存在了。
針對漢字簡化運動中的極左思想和草率態度,劉少奇主席嚴肅地指出,“將來是要吃大虧的。”秦始皇“書同文”,使六國典籍成為一堆廢紙。漢字簡化造成了今天漢字使用最混亂的局面,用繁必錯!涉繁必錯!今以徵代徵。於是《水滸傳》鬧出笑話:宋江任“徵南大元帥”。導演卻感覺良好,茫然不知其錯。若是有人指出:征伐徵討征服只能用徵,否則就是錯別字。立即有人反唇相譏:“有病!吃飽了撐的!”類似的情況有:《三打陶三春》有篆書碑文“十裡堡”,毛主席訪問蘇聯經過“滿洲裡”車站,《國家記憶》林縣縣志有“一鬥米”,我這手機搜狗輸入法有“中文繫”(輸入首字母ZWX 得此片語,下同)、“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反複無常”、“答複”……官方媒體人民網新華網繁體版的“系列錯別字”更是錯得離譜,國人習以為常,躺在錯誤上面睡大覺,反譏他人“閒著沒事做,吃飽了撐的!”老祖宗的文字被糟蹋到今天的地步,令人觸目驚心!亦令人痛心疾首!“嗟乎!我中華文化之根基何存?”
將繁體字納入課本,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老祖宗的這份遺產,掌握中華文化的基本功,實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孩子們現在都學英文,但須先學老祖宗的文字,否則豈不數典忘祖?《人民網》2018-07-23載文:《10萬字的繁體字課本全部得“手抄”》。揚州大學陳士銀,教授《古代漢語》,令學生抄寫10萬字,以掌握繁體字這一基本功。與其錯過學習語言文字的最佳時機,不如從小抓起,從兒童時代抓起!
-
3 # 生哥
第一,識繁書簡。如何識,現行語文識字的教育體系不變,只是從初中到高中的語文書每篇課文完畢後附一個簡繁對照表,(就象小學階段生字列拼音那樣,已列過的不用再列),教學不用要求,老師不用教,學生想學就自學。第二,在媒體上闢一小塊繁體專欄,供喜歡的讀者閱讀。
-
4 # 朝花夕拾18625897
社會在進步,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在加快,規範的簡化字在政府檔案和大眾幾十年來的使用中沒有產生過歧義,所以把繁體字再重新納入普及教育就大可不必了。至於文字研究專業及繁體字愛好者學習和使用範體字也無可厚非。
-
5 # 皓日中天
現在小學生每人都有一本《新華字典》。
我看你可能是從來沒有看過新華字典也沒有看過現代漢語詞典的人,不學無術,在網上信口雌黃,哇啦哇啦!
-
6 # CHANEL24
這位老師,個人觀點是,漢字簡化後,更易於掌握。我是程式設計的,開始我們用匯編語言程式設計。現在科班出身的也要求學彙編,但開發應用卻很少用他。我想說的是研究漢語那一部分人,有必要去系統學學繁體字,甚至甲骨文,金文什麼的,但大眾應該就沒必要。再說我沒學甲骨文,但我一樣可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啊。圖書館即使藏書浩如煙海,我要讀哪本讀不了?甲骨文我也可以請專業人士給我搞定。我小學四年級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碧血劍》也是繁體,感覺和簡體沒啥兩樣,這也是我說繁體字沒必要去刻意學的一個原因。現在中國使用繁體的人只有彎彎,香港等。彎彎怎麼樣?發展明顯比不上大陸!香港又怎麼樣,將來也一樣會越落越遠!
回覆列表
恢復傳統漢字繁體字,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即使今天沒有納入課本,在將來也必然會重新學習。最早恢復繁體字的那個人,其名字必然同樣也會留存在教科書中。
恢復繁體字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繁體字更科學、更實用、更易學習。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了將近三千年的表意文字。
沒有任何拼音文字能夠達到漢字的壽命,六百年前的中世紀英語,單詞早就面目全非。這源於表意漢字能夠脫離方言存在,所以在中國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存在幾百種方言的地區,竟然能夠實現“書同文”,文字統一,文化才能統一,從而統一的中國才可能存在!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分久必合的秘訣 —— 統一的漢字。
由於脫離方言存在,甚至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使用漢字。日本、朝鮮等千年歷史都是漢字書寫,從秦始皇統一文字開始,整個東亞幾乎都被整合到了“漢字文化區”中,這種統一的局面一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簡化漢字的推行,打破了中國幾千年“書同文”的局面,漢字文化圈分崩離析。
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文字可以比擬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傳統漢字是音、形、義的合體,字形可以直接表達字義,同時還能為自己注音。而簡化版漢字最致命的問題,就是閹割了漢字最強大的 —— 表意功能,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符號字,把本來系統無比科學的文字系統廢除,變得難學難記,只能死記硬背。
簡化版漢字筆畫雖然少一些,但實際上卻比傳統的漢字難學。這是為什麼呢?傳統漢字繁體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義直接相連,遵守“六書”的造字規則,分別為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傳統的繁體漢字,將字義編碼在字形當中。從傳統漢字的科學性、實用性來講,它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字系統。如果漢字學得好,即使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從字形結構也能猜出字義。學漢字的正確方法,是從字形出發,才能掌握字的本義,從而理解引申義和用法。
用簡化字學習中文,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字義,只能靠死記硬背,另一方面還會丟失文字記載的文化資訊,也容易產生歧義。下面用一些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例1:大家看了那麼多年三皇五帝的故事,“堯禪位於舜”。從這句話我們能不能看出堯的名字是什麼含義?大家同樣看古書,看到三皇五帝的故事,簡化字“堯”這個名字大家看到有什麼想法呢?怎麼理解?而用繁體字的人一看到這個字馬上明白其名字的含義。
從簡化字“堯”是看不出本義的。
繁體字“堯”,土上堆土,還要堆高臺上,本義是高,可以引申為志存高遠。
例2:再比如學中醫的學生,學到“面板”,傳統中文皮和膚指的不是一個東西,學簡體字的人如何從字上面看出“膚”是什麼意思?而用繁體字的人看到字就能理解膚字的含義。
面板,皮和膚不是一個東西,皮是表皮,膚是表皮和內臟之間的組織。
例3:“萬曆年間”,這個歷是什麼意思?是經歷的歷?還是日曆的暦?
從簡化字看不出字義。我們來看看“歷”的繁體。歷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合在一起,一個是“歷”,廠,是山崖的意思,禾,是田地,止是腳趾的象形。歷的本義是——我經過山崖旁邊的一片禾田。本義為經歷,經過。而“暦”則是——太陽每天經過山邊的禾田。本義為日曆,曆法。所以“萬曆年間”應該為萬曆。江山永固的吉祥之意。
例4:三國人物“文丑”,是文丑?還是文醜?
醜,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字合在一起。醜,本義是扭,後來引申為天干地支中的一個。醜,左邊是酉,酒瓶之義,右邊是鬼,面目猙獰之義。醜是喝醉酒之後面目猙獰的醜態。
例5:三國人物“蔣幹”,幹是什麼意思?
幹,是四個字合在一起,意思都不一樣。幹、榦、幹、乾。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其名字的含義了。
例6: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的字義,譬如“隹”
隻,雙,獲,羅,奮
其簡體字對應“只,雙,獲,羅,奮”。
這幾個字本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有“隹”字。”隹”是鳥的象形,“又”是手的象形。
隻,是手上有一隻鳥。
雙,是手上有一雙鳥。
獲,是我在草叢中補獲了一隻鳥。
羅,是我用絲線織就的羅網捉到一隻鳥,所以羅本意是羅網,可以引申為網羅,綾羅綢緞等。
奮,是一隻小鳥在田間奮起翅膀飛翔。
繁體字的每個字都是會意字,清清楚楚,掌握幾個基本符號我們可以理解一大堆漢字。簡體字之間根本沒有關聯,我們衹能死記硬背這幾個符號。你說誰更容易學?簡體字筆劃少了12%,但完全破壞了漢字的構成法則,使得表意漢字的字義被抹殺,變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無意義符號,使識字變得非常困難。
例7:我下面給你吃?還是我下麵給你吃?
例8:面發白,是面發白?麵發白?還是面髪白?表意功能被廢除就是這樣出現歧義。老夫聊發少年狂,是聊發,還是聊髮?很多小孩不懂念成聊髮
例9:指地名時用渝,指人名時可用瑜,指樹木時用榆,指超越時用逾,指病好時用愈,指心情好時用愉,沒人叫苦吧,可在水中游用遊,在陸上瞎逛用遊有人卻説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了。
例10:我們用的是漢字,漢是什麼意思呢?
簡化字“漢”,水邊的一隻手,看不到意義。
漢,左邊是水,右邊是黃土之意,既表意又表音。學會這個字我們可以理解
漢、艱、難、歎、嘆
漢,住在水邊黃土之上的民族。
艱,回頭瞪視貧瘠的黃土。
難,小鳥落入黃土中,有難了。
歎,右邊的欠,是張大嘴巴吹氣的人的象形。面朝黃土歎氣的人。
學會一兩個基本結構,理解一大堆的漢字,誰還會說漢字難學呢?
有些字,最好是把相近的兩三字放一起學,相互比較,既有效率,又掌握得深,誇跨垮胯挎。傳統漢字有利於掃盲。
彐是手的象形,手拿掃帚則為帚,拿著掃帚的女人則為婦,帚→掃婦,我記住一個字,就明白理解了三字。
肀部,我明白了一部首,就明白理解了 聿、書、畵、筆、妻、爭、秉、劃、盡、儘等字,所以有利於掃盲。簡化字做到了聞一知十嗎?
制服,製服,意思不同,簡化產生歧義。
髮髻髭髫髯鬃鬚……學會一個字,掌握一堆字,這就是傳統漢字分類的強大之處。
漢字有些字繁體化是為了辨義,例如:繁體(下麵,下面)與簡體(下面),繁體(山谷、稻穀)簡體(山谷、稻穀)。繁體(頭髮與發財),簡體(頭髮與發財)。繁體(武術、白朮),簡體(武術、白朮)。繁體(生薑、姜子牙),簡體(生薑、姜子牙)。繁體(瀋陽、沈老師),簡體(瀋陽、沈老師)。繁體(皇后、後來)簡體(皇后、後來)。繁體(複雜、光復)簡體(複雜、光復)很明顯繁體的辨義能力比簡體好多了。
二、傳統繁體漢字有利於繼承和發揚中國自己的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乃至東亞的兩千年歷史,都用繁體字書寫記錄,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比如韓國在上世紀50年代廢除漢字以後,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韓國當代年輕人能夠看懂自己歷史文獻的寥寥無幾,在歷史古跡也看不懂上面記載的文字,甚至半個世紀沒有出現文學上的大家。由於諺文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詞,韓國法律條文、身份證、重要的場合都要標註漢字。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小學教育的呼聲很高,當然是指傳統的繁體字,簡化字對他們沒有意義,依然看不懂自己的歷史文獻。
而我們從漢朝開始的兩千年文獻,幾乎都是繁體楷書書寫,這是通行了兩千多年的官方規範漢字,海量文獻用此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是民族流傳下來的智慧,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朝代變遷、國家發展、地方上的發展與建設,這可是幾千年的智慧,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只有中國擁有詳盡的官方正史、民間野史、地方誌……這些材料層層疊疊兩千年不斷絕,這是隻有真正的文明才擁有的瑰寶!那些偽造的文明,他們是沒有的,他們的官方史料在哪?起居錄在哪?地方誌?野史?只有中華文明,保留了這些財富,而它們大部分用繁體字記載。放棄繁體字,就是放棄歷史、放棄中華文化、放棄人類創造出來的最輝煌的寶庫!
三、傳統繁體字有利於祖國統一、有利於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奠定中國的主導作用,為全世界做出貢獻
中華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唯一經歷了三千多年沒有斷絕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傳承的基礎,表意漢字的穩定性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經歷了無數的分分合合,但是中國的趨勢是分久必合。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的文化都趨同,漢字獨立於方言之外,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拼音文字。不管你講什麼語言或者方言,即便你一開始是外來的民族,衹要開始用漢字最終也會融入這片文化。所以大家最後傳承下來的文化都是幾乎一致的。即便是朝鮮、日本,使用漢字的國家都有很強的文化親密感。文字文化都一樣,就算再打破頭最終都還是一家人。什麼是文化?其實簡單說文化就是平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喜歡孫悟空,日本人也喜歡孫悟空,坐下來一起聊很容易就聊到一塊去了。我喜歡酸菜魚,你也喜歡酸菜魚,他不喜歡酸菜魚,但他喜歡紅燒排骨。這就是文化,大家看著共同的書,聽著共同的故事長大,生活中熟悉的一切都是很接近的,這就是文化相近。拼音文字就不同了,拼音文字植根於發音也就是語言,而語言、口音是易變和不穩定的,即便一開始大家文字都一樣,但由於口音語言不同,最終都會導致文字變得不同,文化由文字傳承,文字不同慢慢文化差異就大了,我喜歡我們的偶像,你喜歡你們的偶像,聊聊打起來了,這就是拼音文字的國家難以統一的原因。
漢字若沒有了,還有什麼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傳承下去的載體就是文字,文字消滅文化也跟著消亡。
中華的大一統是從秦始皇“書同文”開始。當時各國用篆書,但是字型略有不同,楚有楚篆,秦有秦篆。統一之後,原來的文化統一到新的文化上面來。幾千年來,由於表意漢字的穩定性,不管方言如何多樣,中國大地上大家的文化都趨同,結果中國的趨勢都是分久必合,成為大一統的國家。統一就沒有戰爭,民眾安居樂業,人心所向。秦始皇那時候,是在一個中國破碎分散的背景上,把全國文化統一起來,所以功不可沒。漢字在亞洲的統一、連續局面兩千多年來一直沒有斷絕,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以後,連續兩千年文字統一的局面才被打破了。首先在空間上造成了割裂,有些地區用簡化字,有些地區用繁體字。而更不可彌補的是時間上的割裂。造成1956年之後和之前幾千年的文化割裂,本來我們可以透過漢字,直接閱讀兩千年前古代文獻,但現在不用字典,一般人連一篇《古文觀止》都很難讀下來。也造成了漢字文化圈的割裂。文化的割裂,如果不補救時間久了會產生衝突和戰爭。“書同文”則是文化一統的前提。
簡化字祇有一個優勢,就是書寫便捷。其他都不如傳統漢字科學。在如今世界合作,大家共同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簡化版漢字成為我們和東亞在文化上進行無障礙交流的絆腳石。
簡化漢字是無法完成文化大一統工作的,因為即便國內都使用簡化字,也無法改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獻。就算不去想中國歷史,也沒法統一東亞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韓國的歷史是用繁體字書寫的,越南、日本的歷史都是以繁體字書寫,他們不會放棄繁體字,放棄就是放棄自己的歷史。如果當年沒有簡化字,那今天舉國上下文字相同,古往今來的文字相通。在亞洲,韓國用漢字、日本用漢字、越南也可以用漢字,大家文字相同,文化相似,再加上我們的一帶一路,將是多美好的局面!地球上最大的亞洲大陸從而能夠聯合起來,不要戰爭,一起發展經濟,大家人民都有錢賺,有好日子過。而現在,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海外的孔子學院,不知道教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教了簡化字,也看不明白中國和亞洲諸國的歷史、古蹟。簡化漢字,是橫亙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面前的一大障礙。
恢復傳統漢字的規範漢字地位,這將是功在千秋的偉業。既能夠全國文字統一,又能夠在中國逐漸強大的主導下,促進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韓國、日本、越南,這些都是傳統漢字的國家,韓國也正在恢復漢字(傳統漢字)小學教育。還能夠修復對歷史的割裂,中國人能夠看懂自己祖宗的文獻和古蹟了。而所有這些祇不過需要把傳統漢字作為規範漢字就輕鬆解決,簡化字依然可以作為合法書寫體保留,用簡識繁。如果有一天能實現,那將是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