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記歷史

    范仲淹雖然是一個官二代出身,但是父親早早就去世了,家道中落母親孤苦無依,後來范仲淹的母親就帶著他改嫁了。范仲淹長大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學習終於考中得進士,正直務實的范仲淹進入仕途之後,雖然有所磕磕絆絆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上升當中。但在官場像范仲淹這樣的人往往會顯得格格不入,後來他主張改革新政,咱們都知道歷史上只要涉及到改革,就會動一些既得利益者的乳酪。范仲淹也是遇到了這樣問題,最後改革失敗被貶出京。

    在范仲淹被貶失落離京之時,大家都唯恐避而不及,誰還會主動去送一個失勢下臺之人,不去做那種牆倒眾人推的事就已經不錯了。所以范仲淹離去的身影就顯得有些淒涼,但他的一個朋友王質卻拖著生病的身體前去為他送行,大家不要以為這個王質權勢大不怕報復,其實王質在大京官裡真的很不顯眼。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冒著風險去送范仲淹,可見這才是真友情。甚至當時有人對王質說你不怕別人說你是范仲淹的同黨嗎?王志卻不畏強權的說,如果我能是范仲淹這樣正直賢能之人的同黨,那是看得起我了。

  • 2 # 董元奔古典情懷

    燕太子丹與荊軻,司馬遷與李陵,管寧與華歆,孫策與周瑜,嵇康與山濤,李白與杜甫,白居易與元稹,韓愈與柳宗元,蘇軾與秦觀,辛棄疾與陳亮,祝枝山與文徴明,陳子龍與夏完淳,孫中山與黃興,陳獨秀與李大釗,魯迅與瞿秋白,毛澤東與朱德。

  • 3 # 亮仔學史

    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越來越會感嘆人情淡薄,人生難遇一知己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人生中,來來往往的過客很多,但能稱得上感天動地的友情卻少的可憐。

    我們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古代,他們的友情被奉為神聖,每一個人幾乎都夢想得到這麼一位懂自己的知音,除了他們,歷史上還有哪些被人們稱道的友情故事呢?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由於昏庸殘暴被臣下所殺,齊國權力出現真空。為了取得王位,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分別從國外奔向齊都臨淄,誰先到誰就有資格繼承王位。

    而此時,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為了不讓小白回到臨淄,在半路設伏準備將小白殺死。可小白機智過人,透過裝死的手段成功騙過了管仲,率先回到國都繼承了王位,是為齊桓公。

    而鮑叔牙雖然和管仲分屬兩個陣營,但他和管仲是最要好的朋友,也深知管仲有大才,就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而齊桓公畢竟是大有為之主,不但拜管仲為相,還親切的叫他“仲父”。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成就了霸業,成為了春秋首霸。

    而管仲則對鮑叔牙這位知己感恩戴德,他說到:“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

    刎頸之交

    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藺相如憑藉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使得秦國不敢小瞧趙國,趙王也是很器重他,回來以後官位一步步超過了名將廉頗。

    而廉頗則表現的極為不爽,認為自己立下過赫赫戰功卻被一個書生蓋過了鋒芒,就決定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為了避免衝突,始終躲著廉頗走,可藺相如的下人卻十分不解,認為是藺相如慫了,不敢和廉頗正面對抗。

    藺相如則解釋道,霸道無理的秦王我尚且不怕,怎麼會害怕廉頗將軍呢,只是我們一旦發生了衝突,損失的是趙國,秦國則會從中取利。

    後來廉頗知道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而他則越發崇敬藺相如了,於是負荊請罪,懇求藺相如的原諒。藺相如並沒有記仇,而是拉起了廉頗,兩人從此成為了刎頸之交,關係十分親密,共同輔佐趙國避免被秦國吞併。

    生死之交

    “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這是《三國演義》之中,劉關張桃園結義時的背景音樂。誠然,歷史上的創業團隊能有他們三人關係這麼要好的並不多見。

    劉備仁義,關羽張飛忠勇,三人一起吃一起睡,是千古君臣知遇的楷模。為了友情,關羽千里尋兄,為了友情,劉備傾盡國力為弟報仇。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即使到現在,人們在結拜為兄弟的時候自然是以劉關張為楷模,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事實上,真正的拜把子兄弟又有幾人能成為桃園三結義似的生死之交呢?

    士為知己者死,古人感天動地的偉大友情,是我們所期盼甚至所仰望的。朋友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用真心去尋找志同道合的一位摯友要遠遠勝過數量龐雜的酒肉朋友!

  • 4 # 覃仕勇說史

    伯牙的故事最早見於戰國鄭華人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篇。

    故事很簡單,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視鍾子期為知音,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注意,伯牙本來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那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

    伯牙和鍾子期的友情“感天動地”嗎?

    真不覺得。

    就算馮夢龍運用了繁花似錦的筆法來描寫,也只是覺得結局有些突兀,因而有些感慨,僅此而已。

    下面我說一個雖然不足“感天動地”,但絕對讓人稱道的友情——“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的主角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千古一相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鮑叔牙。

    管仲家境貧寒,他很就走向社會,挑起了家庭重擔。

    好友鮑叔牙比管仲大了兩歲,處處照顧管仲。

    二人合夥做小買賣,鮑叔牙考慮到管仲家境困難,就儘量自己多出資,甚至獨力出資,承擔風險,分賬時,堅持五五對分。

    兩人的經濟頭腦都不錯,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賺了些錢。

    管仲手腳卻不乾不淨,經常揩油,揹著鮑叔牙吞佔盈利的錢。

    鮑叔牙也不是傻子,很快覺察,卻不願戳穿,就當作沒有這回事兒,繼續一起合作做生意。

    而每到年底分紅,仍按五五分成。

    管仲臉皮有城牆厚,毫不羞慚,大大方方地接受。

    知道內情的人都替鮑叔牙抱不平,說,管仲出資又少,平時又東挪西佔,到了年底居然還有臉平分效益,十足貪財好利的小人,你要遠離他。

    鮑叔牙板起臉斥責他們說,你們懂什麼?!管仲家生活困難,他又要奉養老母親,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夥做生意就是要幫他,我是心甘情願這麼做的,你們不要說管仲的壞話。

    後來發生了戰爭,做生意的環境沒有了,兩人一起參了軍。

    在軍隊中,鮑叔牙一如既往地呵護管仲。

    管仲的表現很糟糕,當打仗衝鋒,他總是磨磨蹭蹭,躲在最後面;當軍隊撤退,他就溜得比兔子還快。

    戰友都鄙視管仲,說他貪生怕死,是齊國軍隊的敗類。

    管仲因此被將官捉起來,準備問斬,以敬效優。

    管仲呼天搶地,眼看難逃一死。

    幸好鮑叔牙挺身而出,替管仲做辯護,斬釘截鐵地說,管仲絕不是貪生怕死的人,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家裡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無人奉養啊。

    鮑叔牙的說法是非常靠譜的。

    管仲獲釋後,回家奉母。

    過了兩年,管母去世,管仲光棍一條,再無牽掛,重回戰場,果然比誰都勇敢,建戰功得了提撥,成為了公子糾的謀士。

    不過,管仲離軍的日子,鮑叔牙已建戰功成為了公子小白的謀士。

    齊襄公死,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競爭國君寶位,管仲和鮑叔牙各為其主,在戰場相遇。

    管仲做事果決,毫不顧念當年鮑叔牙眷顧之情,彎弓引箭,一箭射翻了公子小白。

    不過小白命大,管仲那一箭射中的只是他衣服上的“帶鉤”。

    小白繼任國君位後,是為齊桓公,發兵打敗了公子糾。

    公子糾帶領管仲和另一謀士召忽躲入魯國。

    齊桓公繼續攻魯,殺了公子糾,要魯莊公交出管仲與召忽。

    召忽性格剛烈,大聲喝道:“召忽身為人臣,不能為主上討賊,還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一頭撞到殿柱上,自己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管仲愛惜自己的性命,不捨得死,極其配合地鑽進了囚車,他知道,回到齊國,有鮑叔牙在,自己一定不會有性命之憂。

    果然,回到齊國,鮑叔牙不但勸齊桓公冰釋了當日的一箭之仇,還勸齊桓公重用管仲,說管仲是天下奇材,要齊桓公對管仲隆以父兄之禮,效仿周武王尊齊國的先祖呂尚為“尚父”的先例,稱管仲為“仲父”,重用管仲。

    可以說,管仲後來能成為千古一相,好友鮑叔牙功不可沒。

    鮑叔牙待友,是很讓人感動、很真誠的君子之交。

  • 5 # 以史為鑑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替曹操斬顏良文丑,終於尋得劉備訊息,於是關羽給劉備寫通道:

    “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

    其中這個讓關羽看了都流淚的羊角哀、左伯桃之事,就是千古以來,非常著名的生死兄弟情。據說劉關張桃園結義之時拜的就是這二位。

    戰國時期,有兩人名叫羊角(jue)哀和左伯桃是知己好友,他們聽到新任楚王很是賢明,於是倆人商量去楚王那裡大展才華。

    於是倆人帶著盤纏糧食結伴上路,但是走到梁山的時候趕上下大雪阻住了去路,倆人在荒山野地中糧食將要吃完了。左伯桃年紀大,身體不好,覺得如果兩個人這樣冒雪上路的話肯定都會死,還不如犧牲自己成全朋友。

    於是把自己的糧食都給到羊角哀,自己凍死在梁山之中。羊角哀活著到了楚國,果然被楚王所重用。於是羊角哀專門去梁山安葬了左伯桃。

    “六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賢,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糧盡,度不兩全,遂並糧與角哀。角哀至楚,楚用為上卿,後來收葬伯桃。”--《列士傳》

    這就是著名的羊左之交,也就是生死之交最初版本的故事。

    在這個版本中,只有羊角哀和左伯桃打算去楚國出仕,這兩人何方人氏,楚國那一位楚王在位都沒有清晰的說明。

    但是因為這兩人的友情實在太過於感天動地,後來被各種藝術加工。

    到了明清時期,在著名的《喻世明言》中對於左伯桃和羊角哀的身世都有了進一步的編輯。

    在這本書中,左伯桃變成了西羌積石山人,父母雙亡,有經世之才。左伯桃聽見楚元王(楚元王是劉邦後人,而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君,馮夢龍這裡就搞錯啦)求賢若渴,於是決定從西羌前往楚國出仕。

    左伯桃從西羌走了大半年,到冬天的時候走到了雍州,飢寒交迫之下左伯桃遇到了在家讀書的羊角哀。倆人學問相近,而且三觀相同,於是倆人一見如故,於是成為好友。

    羊角哀比左伯桃小五歲,也是父母雙亡,兩人乾脆結拜為兄弟。倆人決定一起前往楚國求官。

    結果走到半路,在梁山荒野的時候,又趕上下大雪,兩人糧食將盡,左伯桃於是把自己的衣服和糧食全部讓給羊角哀,自己光著身子鑽到一顆枯桑樹中而死。

    羊角哀於是忍痛來到楚國,成功獲得了官職,這才動用人力回到梁山,重新安葬左伯桃。

    還有一個版本更是厲害,和著名刺客荊軻都扯上了關係。據說羊角哀安葬了左伯桃後,做夢夢見左伯桃哭著說,他的墳墓旁邊埋得是荊軻,因為佔了荊軻墓地的一角,於是荊軻的鬼魂老是過來欺負左伯桃的鬼魂。

    羊角哀夢醒後,十分生氣,於是在左伯桃墳前自刎,在陰間聯合左伯桃一起打跑了荊軻的鬼魂。

    這種故事就更是玄幻離奇了,更多的是寄託了人們對於左伯桃和羊角哀的同情之情罷了。

    不過不管怎樣,羊左之交的確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經典而又受人敬仰的生死之交故事。歷朝歷代都有文人墨客為其作詩寫文紀念。

  • 6 # 春回芳去一玫到

    二桃殺三士,故事發生在春秋齊桓公時期,管仲為相時,齊桓公手下有三個不服管教,不受約束的武土,齊恆公想除掉他們,苦於想不出罪名,管仲拿了兩個桃賞賜給三人,其中兩個人得到了桃,沒有得到桃的人,以此為恥,拔劍自殺,其他兩人覺得對不起死者,也一同以死謝罪。

  • 7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覓知音.

    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

    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知音”一詞和中國古代兩位至交友人有關,他們代表了人世間真摯友情的最高境界。

    非凡砍柴人,洞悉大師琴。

    伯牙拜會名師,突破琴藝瓶頸。

    話說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號音律的才子,名伯牙,他為了學習更加精妙的琴藝,專門去拜當地最有名的琴師成連為師,學習三年,盡得師傳,但伯牙認為還遠遠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境界,老師成連看到伯牙如此優秀,也非常高興,但是自己已經把全部的技藝教給了伯牙,再也沒有辦法提升伯牙的琴藝了,伯牙因此苦惱。

    一日,成連大師告訴伯牙,我的琴藝是跟方子春學習的,他的琴藝高超,舉世無雙,他在東海隱修,我可以帶你去拜訪他老人家,看看能不能有所收穫。伯牙一聽非常開心,立馬準備了遠行的所需,即刻上路。

    行了幾日,他們來到了東海,成連大師告訴伯牙,我的師傅在蓬萊山,我去接他,你在這裡等著。伯牙只好獨自一人在海邊一座小島等待。

    誰知幾天過去了,師傅任然沒有歸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伯牙遇知音,鍾子期悉知伯牙心。

    伯牙雖然悟得無上琴道,但是能真正聽懂他心聲的,沒有一個人,伯牙心中想:“世間人物千千萬萬,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能懂我呢?晉國沒有,那麼我就去別的國家找找看。”所以他抱琴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楚國。

    一日,他行至漢陽,將官船停泊在漢江,對著漢江彈奏起他剛剛創作不久的得意之作-高山流水,結果一曲未完,琴的主弦莫名其妙的崩斷了,伯牙心覺有異,他繼續鼓琴。

    而在不遠處的樹林裡面,正有一個砍柴的樵夫聞聲而舞,他聽到伯牙的琴聲後,“心合琴聲跳,斧隨琴聲舞”,舞到興起處,一斧砍斷了一根粗大的樹枝,而伯牙這邊,剛剛好主弦崩斷。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聲感嘆:“為何荒野回聲大?”山林中,鍾子期高聲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長!”伯牙重整斷絃,再彈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會,又彈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贊唱:“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一聽,忙把子期請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談音論律,八拜為交。伯牙年長稱兄,子期為弟。

    鼓琴奠故人,摔琴為知音。

    轉眼第二年中秋時至,伯牙準時赴約,但是一連等了幾天都沒有等到鍾子期,伯牙心下緊張,親自去集賢村打聽,結果遇到一位老人家,老人家聽他一說,就哭了起來,告訴他鐘子期的墳墓都長草了,而這位老人家正是鍾子期的老父親,今天正是鍾子期的百日祭奠。

    伯牙聞言悲痛難耐,摔倒在地,眼淚止不住的流了出來,他隨後抱著琴,執意去鍾子期墳墓祭奠,當地人一聽有大官去為鍾子期上墳,都好奇的去看,而伯牙來到墳前,見到鍾子期的墓碑,遙想之前兩人高談闊論的場景,感情再一次爆發,彈奏起了一首無名樂曲,可憐子期已亡,鄉野之人又那裡有人能夠懂他,圍觀的百姓七嘴八舌,最後紛紛散去,而他們的冷言冷語,也傳入伯牙的耳朵,令伯牙更加悲傷,世間再無人可以聽懂自己的琴音了。

    伯牙和鍾子期因《高山流水》而識,當以《高山流水》而終,伯牙整理心情,重新調好琴絃,鼓一曲《高山流水》畢,憶故人之風采,越發傷心,他拿出佩刀(匕首),隔斷了所有琴絃,抱起瑤琴,用力摔向一邊的巨石,一邊摔一邊哭唱。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從此,世間再無琴師伯牙,《高山流水》成絕響。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燕太子丹,樊於期,荊軻的友情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強大,氣吞萬里,其他國家面對強秦,唯有低首附和。

    樊於期是秦國著名的將領,因受呂不韋打壓,多方制肘,後在攻打趙國的時候,遭遇了名將李牧,樊於期兵敗,畏罪潛逃,當時因為秦國強大,沒有那個國家願意收留樊於期。

    樊於期一路逃亡,最後來到燕國,燕太子丹賞識樊於期,頂住全國輿論壓力,收留了樊於期,並且封樊於期為燕國大將軍。秦始皇聽到這件事後,大發雷霆,因秦始皇治軍極嚴,見樊於期外逃,並且逃到他的敵國做了大將軍,他震怒了,下令誅殺了樊於期父母宗族,並且釋出檄文,如果誰捉住了樊於期,那麼賞賜黃金千斤,封賞萬戶食邑。

    為防止被強秦兼併,燕太子丹心如刀絞。

    面對秦國的強勢,弱小的燕國自知無力抵抗,為了防止戰爭置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燕太子丹為此心力憔悴,苦思良策。

    話說當年太子丹在趙國當人質,而嬴政出生在趙國,當時兩人關係還不錯,但是後來太子丹又被送往秦國當人質,而彼時嬴政已經是秦王了,他不念舊情,侮辱了太子丹,讓太子丹牢記在心,後來太子丹逃回燕國,四處奔走,應對秦國的兼併。

    太子丹收留樊於期後,有一天他請教自己的老師鞠武,鞠武告訴他,你留下了樊於期,為了一個朋友,惹了強秦,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你這等於是“積蓄仇怨而助禍患’,鞠武建議太子丹把樊於期送到北方匈奴那裡去躲避,太子丹誠懇的說,我總不能因為強暴的秦國而拋棄我所重視的朋友,何況即便是把樊於期送往匈奴,也是在我生命的最後時刻,還請老師想一想別的辦法。

    鞠武無奈,唯有推薦燕國著名的大俠田光給太子丹。

    樊於期自刎,荊軻赴秦。

    太子丹恭恭敬敬的拜訪了田光,田光也被太子丹的心懷大義而感動,但是他年老體弱,已經不能親自行動了,因此他推薦年輕的荊軻給太子丹。

    太子丹臨別之際,告訴田光,咱們今天說的都是國家大事,您要保密啊,說完他跪著後退,告別了田光。

    田光見到荊軻,告訴了太子丹的事,他一方面高度讚賞太子丹,一方面又告訴荊軻,太子丹並不相信我啊。(他這樣說是為了刺激荊軻)因此他對荊軻說,你去告訴太子丹,我田光大丈夫一言九鼎,不會隨便亂說,請他放心。隨後,田光就自殺了。

    荊軻拜見了太子丹,太子丹非常謙恭的接見了荊軻,並且說了自己對於秦國,對於當今之世各諸侯國格局,燕國的當前形式,刺客荊軻當然知道太子丹的想法,所以他答應了太子丹的計劃。

    太子丹對荊軻可以說是給予了最高規格的接待,請他住進高階官邸,大魚大肉好菜招呼,並且時不時送去名馬和美女供荊軻享用,荊軻也一直沒有前往秦國的行動,後來秦國攻破趙國,俘虜了趙王,全盤接受了趙國的土地,趙國的隔壁就是燕國,太子丹是真心急了,他去拜訪荊軻,問荊軻有什麼辦法阻止秦國入侵燕國,荊軻說,您不說我也要行動了,但是我想了很久,為了計劃大功告成,我覺得我還要準備其他的一些東西。

    太子丹問荊軻還需要什麼,荊軻告訴他,我知道樊於期將軍在您這裡,而秦王正重賞捉拿樊於期呢,假如我拿樊於期的人頭去拜見秦王,他會更加相信我,我們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太子丹一聽,立馬告訴荊軻,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利出賣他,何況刺殺秦王有去無回,我不想先生您為了把自己性命都搭上,先生您還是想想別的辦法吧。

    荊軻知道太子丹仁慈,不會贊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偷偷去找了樊於期,告訴樊於期自己刺殺秦王的計劃,但是為了保證刺殺成功,希望拿著樊於期的腦袋去,爭取秦王的信任。樊於期來到燕國後,得到太子丹的虔誠照顧,內心感激不已,何況自己的家人已經被秦王全部誅殺,他想報仇都沒有門道,此刻聽荊軻這樣一說,就答應了荊軻的計劃,隨後自刎而死。

    樊於期赤膊取長劍在手說:“我朝思暮想要報這切齒之恨,今日幸得指教!”遂自刎。太子丹聞知樊於期自刎的訊息後,急切趕來,扶屍痛哭,悲哀至極。

    荊軻刺秦。

    易水河畔,太子丹親自為荊軻送行,沿途有很多普通老百姓也自發前來為荊軻送行。

    秋風蕭瑟,易水河畔,太子丹神情凝重,荊軻有感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時間在場眾人悲痛傷感,有些人竟然忍不住哭出了聲,正在鼓琴送別荊軻的高漸離受此感發,琴調一變,無限悲壯之情隨風而起,傳入眾人耳中,太子丹情難自控,跪倒在地,俯首叩頭,親自為荊軻敬上一杯離別之酒。“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當時在場的人聽琴音,有見太子丹如此,無不感動流泣,荊軻也是無比感動,仰天重重撥出一口氣,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轉身登上了去往秦國的船隻。

    後記:荊軻刺殺秦王失敗之後,秦王非常生氣,派大將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和太子丹一路奔逃,後來逃到襄平,躲在附近的衍水,此時代王嘉寫信給燕王喜,認為秦軍攻打燕國的根源在太子丹,因此建議殺了太子丹,送首級給秦王,以滅秦王怒火,保全燕國,昏暈的燕王喜聽從了這個建議,殺了太子丹,並將太子丹的首級送給秦王。秦王見到太子丹首級非常開心,但是他並沒有停止攻打燕國的步伐。

    野史:據有關野史記載,傳聞荊軻和樊於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後來樊於期為了救荊軻的族人,背叛了秦國,遭到秦國追殺。而燕太子丹冒著極大的代價,收留了樊於期這位朋友,兩人之間的友誼有多麼深厚呢?太子丹可以因為樊於期一個人而得罪天下人,樊於期可以為了太子丹去自刎,而荊軻,為了太子丹可以不畏死亡,深入秦宮殺秦王。

    所以說,這三個人的友情,也是非常真摯的。

    (完)

  • 8 # 菩提花之戀

    1.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一家被各國反動政府驅逐而貧困潦倒的時候,是恩格斯四處奔波籌錢接濟馬克思一家。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替馬克思完成了《資本論》餘下的書稿。並在出版的第一版封面,只寫了馬克思一個人的名字。

    2.趙廣與姜維

    趙廣是蜀漢故徵南將軍趙雲的次子,相傳個性與容貌與仍父頗為相像。與胞兄趙統為父守陵期滿,官拜牙門將,隨同姜維出戰,情誼甚篤。公元二六三年,姜維兵敗沓中。趙廣為掩護姜維所率大部隊平安撤退,請纓斷後,不幸英勇戰死。

  • 9 # 笨笨伯伯

    我來答一下

    第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第二拜:廉頗相如刎頸之交第三拜:陳重雷義膠漆之交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第五拜:角哀伯桃捨命之交第六拜:劉關張生死之交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鮑之交第八拜: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這就是八拜之交的來歷,我們的一個小小的習俗後面竟然蘊含著這麼多歷史,不禁讓人感嘆不已。

    19.3.20 晚,閒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一些人排斥、反感、不屑講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