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湘居士__
-
2 # 耗子尾汁好滋味
《全球通史》下卷第十一章第二節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
如果排除那些由於某種原因而未能引起工業革命的國家,這問題也許
可簡單化。義大利曾在經濟上居營位,但是,隨著地理大發現、隨著主要
的商船航線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它落後了。西班牙 16世紀時在經濟上
佔優勢,但是,由於前面已提到的種種原因,它後來敗給了西北部國家。
荷蘭在 17 世紀時享有其黃金時代,但是,它缺乏機器生產所必需的原料、
勞動力資源和水力。中歐和東歐各國沒受到商業革命的什麼影響,因而未
發展起工業化所必需的專門技術、貿易市場和資本儲備。
於是,僅剩下法國和英國為可能的領導者;這兩者中,英國具有使它
能遠選領先於其對手的某些有利條件。例如,在商業方面,1763年時這兩
個國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區別的話,法國稍微領先些。但是,
法國擁有三倍於英國的人口。法國還因 1763年時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
對外貿易中失利。此外,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艦隊的封鎖使法
國的貿易值下降到 1788 年時的一半左右,這一降低直到 1825 年才恢復到
原有水平。
英國享有的另一重要的有利條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採煤工業和鍊鐵
工業中領先。由於英國的儲存林正被耗盡,它很早就開始用煤作燃料,利
用煤末冶煉鐵。到 1789年法國革命時,英國每年大約生產 1,00O 萬噸煤,而法國僅生產 70萬噸煤。
英國還率先發展起高爐;這種高爐迥然不同於舊時的熔鐵爐,能成批
生產鐵。1780 年,英國的鐵產量是法國的三分之一,到 184O 年,卻是法
國的三倍多。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英國正在生產被大規模消費的、其需
求量又大又穩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進,而法國則更專門地生產其需求量有
限且不穩定的奢侈品。
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
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多。英國的宮廷支出和軍費較法國的
低,因此,英國徵稅較少,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此外,銀行業在英
國發展得更早、更有效,為個人企業和社團企業提供了共同基金。到 17世
紀末,倫敦已在與世界的借貸中心阿姆斯特丹競爭;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於
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 1724年才有正式的證券交易所。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國。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從非國教徒如從事制鐵業的達比全家、製造瓷器的庫
克沃西、經營棉紡織廠和參與政治活動的布賴特父子以及投身於科學的道
耳頓和愛丁頓等人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得到說明。擺脫常規和對個人責任
的強調使在非國教徒中間產生很大一部分實驗者和發明者,而他們的節儉
使他們把利潤再投資於實業而不是為奢侈的生活揮霍掉。非國教徒在英國
的影響由於來自大陸的同教派的人的流入而增大。例如,隨著 1685年南特
敕令的撤銷,法國失去了相當多的經管企業的人才,尤其是在紡織工業中;
他們都流入了英國。
英國還在勞動力供應方面佔優勢;由於行會較早瓦解,由於對傳統的
條塊農田的圈佔,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行會及其多方面的限制
的消失,使採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
易。圈地於 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 18世紀後期和 19世紀初葉
達到最高潮。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因為對公地和荒地的圈佔使
他們沒有土地放牧,也得不到燃料。較早時期的圈地是由羊毛價格的上漲
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於放牧。在較後的時期中,為迅速發展的城市
生產糧食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因此,被圈佔的土地由人們用最新的、有
效的方法加以耕種。
雖然圈佔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供了糧食。因此,因地可以看作是英因工業在 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圈地確也在歐洲一些別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別處。
-
3 # 吉月文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一個至今未能夠徹底解釋的歷史懸案。不同的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下面介紹幾個比較典型的說法。
第1種,生產力發展觀點。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在中國以及西方左派知識分子當中影響力很大。這種觀點認為,英國當時已經具備了發生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也就是生產力已經具備了發展的條件。具體來說,在這之前,英國做了一系列的準備。首先,英國在18世紀的時候已經透過暴力手段在全世界廣泛殖民,從各地掠奪了鉅額財富。其次,英國國內在16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推行了事實上的土地改革,羊吃人運動背後反應的是土地向貴族集中,從而迫使農民前往城市謀生為城市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最後,英華人在17世紀透過數10年時間,終於實現了政治制度從傳統向近代的變革,就為之後工業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這一系列的社會制度和財富上的準備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第2種觀點,私有產權制度和國家暴力機器在16 17世紀逐步完善,最終孕育了工業革命。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觀點,代表人物是美籍英裔學者科斯和美國學者諾斯。他們認為,私有產權制度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市場發揮作用的關鍵性前提。而市場經濟又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形態。所以沒有私有產權就沒有資本主義,自然也不會有工業革命。諾斯在這個基礎上認為,國家暴力機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另外一種保障。從歷史上看,英華人在這兩個方面都是做的比較早,而且做的比較完善的。
第3種觀點,偶然性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現在對於工業革命發生的解釋,過分的偏執於必然性層面,沒有考慮偶然性因素的影響。這種觀點是近些年才興起的,比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學者彭慕蘭。他們認為,英國是一個體量相對較小的島國。這種體量優勢使得英國在早期的時候比較容易形成資本積累,並且以較為一致的政治和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同時島國又使得英國可以較少的承受周邊鄰國的干擾。英國和法國在歐洲爭奪霸權失敗之後反而強化了在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因禍得福。彭慕蘭在分析了英格蘭地區和中國江南地區在明清時期的發展之後,因為兩者其實在早期階段的發展差異不大。而英格蘭地區能夠在其後持續發展並形成工業革命,主要原因還是得益於其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中國的江南地區僅僅是整個中國的一小部分,從中央政府層面上看,是不會允許一個地區過分的優於其他地區,所以在江南地區快速發展之後,政府就透過徵收高額稅收的方式,把財富從江南地區轉移出去,從而導致了江南地區的產業升級遲遲無法進行。簡單的來說,就是政府希望維持一個在全國層面上來看較為均衡的發展局面,這樣更有利於統治。考慮到中國長期以來,總是比周邊地區發展更為強勢,所以不會設想到將來會有一個遙遠的挑戰者。
除了以上這三種說法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但有些已經不入流了,比如人種優越論。這種觀點認為英華人具有先天的種族上的優勢,所以使得他們最早的開啟了工業革命。這種說法不要說我們華人,英華人自己現在都不敢提了。
總的來說,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一個非常難解釋的歷史問題。上面三種說法,其實都有自己的侷限。工業革命本身是需要多種因素配合的,這一點是現在歷史學界較為公認的一種看法,但問題在於,哪些因素是比較主要,哪些因素是次要的?這就很難達成一致。
-
4 # 今古言堂
近代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文明為何首先在英國興起?我覺得原因主要由英國的政治制度的改變、經濟積累、對外殖民活動的影響以及相關科學技術發展,這四個原因所促成的。下面就由我我大家詳細介紹這些原因。
首先,政治制度的改變。1688年英國在發生光榮革命之後,資產階級獲得了勝利。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所控制的議會權力,透過立法來限制王權,將英國完全改造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使資產階級獲得了國家的實際控制權。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主要障礙——封建專制制度。為英國發展資本主義和開啟工業革命提供了最為根本的政治基礎。
其次,在經濟積累方面英國自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利用其極具優勢的地理位置,透過大西洋三角貿易,積累了大量的利潤,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發起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資本。
同時圈地運動為英國新興的毛織業,提供了充足的工人基礎,並以此形成現代化大機器作業的雛形。搭配上英國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發達的交通運輸環境,為工業革命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第三、對外殖民活動的影響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英國加入殖民行列,不可避免的捲入到對諸如西班牙和法國等國的殖民戰爭中,為了獲得殖民戰爭的勝利,必然需要加大對外的輸出,而殖民戰爭的勝利,又將反哺回到英國本土,這樣就有利的促進了英國在國內外市場的擴大,也間接的提升了英國的勞動生產率需求,進而推動工業革命的出現。
第四,科學技術及思想文化由於此時的英國已經確立了新教作為英國國教的地位。因此新教所具有的對經濟強烈追求以及科學思想的探究精神,迅速成為了英國在確立工業革命時的主要價值觀,由於此時歐洲大多數國家還是處於天主教的影響,為此率先確立新教的英國,在科學技術和追求經濟的思想,得到了極大推動,進而在此期間,出現瞭如牛頓、佛朗西斯培根等優秀的科學家,活躍於英國的科學領域,為英國在技術層面開啟瞭解放勞動力的大門,並與重商主義共同成為了英國興起工業革命的思想基礎。
綜合上面四點,我們可以看到。英國首先興起工業革命不是偶然。它的發生是由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正是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英國才能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工業國家,進而獲得世界霸權。
-
5 # 旭照荷塘
英國順應了時代的呼喚,透過圈地運動為工業化的開局準備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制度發排;英國枕戈待旦,為開創工業化時代儲備了蒸汽機等新技術;英華人的聰明才智和膨脹的野心,使很多國家被殖民,掠奪了大量的財富,為資本墊定了基礎。有了勞動、技術、資本和制度,工業化被英國奇蹟般地孵化了出來。
-
6 # 小小歷史堂
不請自來
英國,近代世界工業文明之光出現的地方。
1.在新航路開闢之前,歐洲主要的貿易中心是地中海,自新航路開闢之後,歐洲經濟貿易的中心逐漸由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國由此受益。
更重要的是新航路開闢之後世界漸漸連成一個整體,美洲的棉花、東南亞的橡膠等等源源不斷的送往英國,大量的原材料輸入,使得舊有的生產力滿足不了現有的原料,於是開始了生產工具的大變更,例如哈克裡弗斯的珍妮紡紗機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等。
2.市場的不斷擴大,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印度、南美等一些國家需要大量的產品,對產品的生產需求不斷加強,再加上英國號稱世界工廠,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幾乎都需要英國的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刺激了資本家們的生產雄心,世界近代是資本主義的世界,加上資本家們的刺激,工業革命進一步展開。
3.近代科學的發展,十五十六世紀,也是近代科學迅速發展的年代,日心說、地圓學說、牛頓、伽利略等眾多學說和學者,是人們對已有的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尤其是牛頓力學的三大定律更是近代工業文明的基礎。
-
7 # 北洋水兵
為何只有英國才有工業革命?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因為綜合歐洲歷史來看,也就只有英國才能培育出工業革命。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圈地運動。十多年前的時候,關於圈地運動的描述是貴族如何霸佔農民的土地,如何殘酷的驅趕、迫害農民,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如何淒涼,等等。但是實際上,圈地運動在另一個方面,把大量的農民變成農場工人或者是城市的手工業者,或者說最早的工人階級就起源自英國。
更高階的說法,這就是最早的城市化。一個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城市化是跑不了的,因為人類未來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大量進入城市,或者說是農村被消滅。當然,我不是說農村人該死,農村被消滅實際上就是原始、落後的種植業被消滅,農業生產實現工業化生產。
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的農業早在百年前就實現了工業化,要不然美國怎麼能夠憑藉本國自己的生產力來養活整個反法西斯同盟。如果美國有點遠的話,就以臺灣和菲律賓的水果生產為例,臺灣的水果生產還是原始種植業,而菲律賓的水果生產是工業化生產,所以臺灣水果在國際上基本上沒什麼市場,其所依賴的只是島內的市場,以及大陸每年出於拉攏臺灣的政治目的高價進口一批。所以臺灣最近經濟發展幾乎停滯,起因就在於此,而且臺灣也沒什麼解決措施,因為臺灣的各種制度根本無法保障經濟轉型。
第二、發展工商業。而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其實就是建立在圈地運動的基礎上,而英國為什麼會有圈地運動,這是由於英國的氣候決定的。英國的氣候條件使其不適合發展種植業,反而適合發展畜牧,所以英華人最好的玩法就是把一塊塊農業用地變成牧場,用來發展畜牧業,這樣可以生產羊毛、肉類以及其他動物製品,而這些動物製品就是商品,可以透過商品交換來獲得其他的生產生活資料,甚至可以帶來財富增值。
既然如此,那就沒必要發展種植業,而且即便玩種植業氣候條件也不允許,所以乾脆擴大畜牧業,用動物製品來交換食品,而且還能獲得更大的利潤。所以圈地運動就等於把農民變成產業工人,透過增加工業,也就是手工業的勞動力,從而生產更多的商品,進而透過商品交換去獲得利益。
第三、打造一個貿易網路。大英帝國是一個島國,所以就必須要靠海吃飯,至於如何靠海吃飯?有的人就以為,我當個漁民得了,反正我這輩就會從海里撈魚。但是大英帝國不是這麼想的,因為大英帝國的工商業文明是不會像農耕文明那麼低階,因為農業文明只能在固定的區域內創造利益,所以不關你是種地的還是打漁的,只要你生產的產品只能用來自給自足而不是用來交換,所以你即便是不種地你也是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對華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是惡劣的影響,因為中國至今仍有不少人掙錢後事存起來,而不是消費。錢,或者說貨幣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你只有拿去消費才能創造價值。所以在這裡奉勸鍵盤俠一句,有敲鍵盤的時間出去花點錢,還能給社會創造一點價值。
大英帝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打造了一支全球貿易網路,比如說英國對於各個殖民地的玩法就是成本最低的玩法,你在我這個貿易體系當中可以實現自由貿易,即便是將來分家,咱們這個貿易體系依然能維持我的影響力。比如說今天的英聯邦就是這一思想下的產物,因為在情分沒了,還有買賣,只要買賣還在,咱們還有的是合作可以談。
美國就是這麼獨立的,英國佬在美洲殖民地每年只有11萬英鎊打稅收,而維持在殖民地的行政和軍事成本是35萬英鎊,而且現在開打了之後成本更大,英華人一算賬本這仗打的根本就不划算,那還不如讓殖民地獨立去吧。當然,兒大不由娘,你走你的,但是生意還得做,買賣咱還得談。而且就目前來看,所有的老牌帝國當中也就英國的殖民統治是賺錢的,其他的都是賠錢。就以法國為例,法國對殖民地是全面控制,哪怕是個底層小公務員都必須要是本土過去的人,總想把殖民地法國化,但是最後的結果是砸了大量的成本該丟了殖民地。而英國這種透過貿易的控制方法,雖然也最終會失去殖民地,但卻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控制當時,要不然今天怎麼有個英聯邦,而沒有法蘭西聯邦。
這就是貿易體系帶來的好處,同時這也是海洋國家得優勢,所以美國接手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就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因為美國走的也是這條道。
第四、鼓勵創新。英國早在13世紀就開始頒佈工藝技術的壟斷權利,之後幾百年內又陸續頒佈了多項工藝技術的壟斷權利,直到17世紀初期英國正式頒佈了專利法案,透過專利法案來保障技術創新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進而鼓勵人們去創新。
因為人性就是逐利,你只有透過某種手藝創造了價值,才會為了追求更大的價值而創新,進而帶動工業技術的發展。這應該只能是工商業文明才能帶來的,因為只有工商業文明才會去追求利益。
第五,中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往往只知道文藝復興,卻不知道和文藝復興意義同樣重要的科學革命。當然,科學革命的意義是打破了宗教神權對科學的壟斷,比如說達芬奇、孟德爾、哈維、哥白尼、牛頓、伽利略等先賢,他們透過科學是實驗以及邏輯的論證,打破了神權對科學的桎梏,使得科學發展進入繁榮。
當然,如果沒有科學革命,工業革命也不會有什麼基礎。因為工業革命本質上是打破了手工業的藩籬實現了機器大生產,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第六、中世紀的社會發展。總有人說什麼黑暗的中世紀,但是在我看來中世紀恰恰是現代歐洲的基礎,甚至現代社會的基礎,因為現代社會的許多特徵,在歐洲都能找到雛形。
現代社會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法治,即權利與義務;另一個是公民自治,也就是民主。這些都是中世紀出現的特徵,透過契約來明確不同的個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透過公民自治來實現社群、城市的自治。進而,將君權對公民的危害降到最低,也就是實現人的自由。
也正因於此,西方社會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寬鬆的社會氛圍,而這種氛圍恰恰是人類社會最好的發展基礎。
中國為什麼一定不會有工業革命?這個問題其實更簡單,因為以中國農業文明的底子根本不具有工業革命的基礎,因為農業文明是在固定的區域內創造價值,其生產的產品是用來自給自足而不是用來交換;即便是交換也不過是為了獲取部分生產生活資料,而不是為了實現財富增值。所以農業文明的經濟增長是封閉的,而不是開放的。
農業文明其實上和原始社會沒有什麼差別,因為經濟生產都是封閉的,都是為了滿足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而已,而不是去創造利益,實現財富增值。
而工商業文明的高階之處在於,工商業文明因為商品經濟這種經濟生產方式,所以其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只有一個開放的社會才具有活力,而社會只有活力才會發展。所以,這也是英國、美國崛起的道路,也就是給每個個體提供一個創造財富、實現價值的機會,以鼓勵人們去創新,從而實現社會的新陳代謝。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有一句名言:英國的聰明人絞盡腦汁去創造專利,中國的聰明人絞盡腦汁去當官。所以,既然如此,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歐美社會幾千年來一直處在發展變革當中,而古典中國兩三年來幾乎是千篇一律,沒什麼新意。可能也就是元朝有點向工商業文明發展的趨勢,但是也無法撼動古典中國的歷史慣性,最終又被明朝給扳回農業文明,這也是一次讓人唏噓的降維。所以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這種狀態,這也許是中國的歷史宿命。
所以,全世界只有英國才會有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世界的必然,但是隻有英國才能完成這一壯舉。
中國有希望嗎?中國當然有希望!除了因為中國是後發現代化國家之外,再就是中國的發展軌跡和當年大英帝國崛起的道路是差不多的,重要的是,中國目前在打造自己的國際貿易體系,比如說一帶一路和亞投行,這不就是中國在制定自己的國際貿易體系的明證嗎。
而且,得益於人類的資訊革命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分工的效率更高,因此創造利益的效率也更高。換句話說,現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快車道,更值得稱讚的是,中國這輛告訴行駛的車子駛入了這條快車道。
所以,中國必然有希望!
全文完
-
8 # 二辻四畫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雖然是在英國率先發起,但是英國其實只是“後來者”。當工業浪潮開始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才是最早開展海外殖民擴張的,早已聚斂了驚人的財富,那為何英國能成為後起之秀,興起第一次工業革命呢?
政治改革1688年,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統治的“光榮革命”。在第二年英國議會就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新制度,國家的權力從君主轉向了議會,也就是資產階級的手裡。而法國大革命相比英國整整晚了一個世紀,此時珍妮機已經問世,法國的政局卻還動盪不安,無法給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援。
人口劇增在1780年前後,英華人口持續增長,到1801年已由870萬上升到1050萬,這樣的人口紅利擴大了勞動力供應,造成就業壓力。必然導致一部分人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開闢出一個新的,不受規模限制的工業領域。
能源危機-因禍得福在工業革命來臨前,英國一直都是以木材作為壁爐和冶煉的燃料,當時的人們對於煤炭並不熱衷,因為煤炭燃燒出的氣味太過刺鼻。但是,隨著工商業、造船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英國廣袤的森林已經無法在支撐這樣龐大的消耗,一場能源危機也就出現了。
於是英華人再也沒辦法挑三揀四,只能選擇煤炭當做主要燃料。而由於煤炭代替了木材,從工業生產到平民生活,全部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這次整體的大調整,誘發了蒸汽機等新發明的出現。繼而更多的發明魚貫而出,英國的工業革命迅速開始。
重大發明-帝國崛起在此時期出現的大量的發明中,我們在歷史課本上也曾經看到過,瓦特蒸汽機、珍妮紡紗機的出現,帶動了煤炭行業、冶煉行業、機械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終提高了英國整體生產力水平。這些大大小小的發明也離不來專利制度的實施,如果英國沒有專利制度,也許工業革命的程序將會大大延緩。
第四次工業革命隨著前幾次工業革命的出現,我們從幾千年的緩慢發展中抽離出來,迅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而隨之而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又會帶給我們怎樣變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拭目以待。
回覆列表
近代史上英國是工業革命發展的先驅,所以它發展遙遙領先。首先發展大型輪船遊弋各地,發現了美洲次大陸。用堅船利炮侵略中國,推銷了鴉片搶走了文物。別國的發展是掠奪世界財富。中國的發展是幫助他國共同至富。如美國我們還要支助他們1、2億黃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