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晉獻公知名的兒子有五:太子申生(母為齊桓公女兒)、公子重耳(母為西戎大女)、夷吾(母為西戎小女,大女妹)、奚齊(母為驪姬)、卓子(母為驪姬妹)。晉獻公開疆拓土,是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但晚年寵愛驪姬,愛屋及烏,他便意欲立其子奚齊為太子,故而將三個大些的兒子支出都城。他命太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縣西北),公子夷吾居屈(今山西吉縣東北)。前656年,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迫使太子申生自殺。轉年,晉獻公又派人攻打蒲,重耳逃奔翟(狄,當系赤狄,在今晉東南)避難;一年後,夷吾也被父親逼得逃奔梁(今陝西韓城市南)避禍。

    前651年九月,晉獻公病逝。託孤大臣荀息立奚齊;大臣裡克殺奚齊。荀息復立卓子,裡克又殺卓子,荀息氣憤自殺。裡克除掉“庶孽”奚齊、卓子,是為了擁戴“公子中最長且賢”的重耳為晉國國君,於是與眾大臣聯名擁奉重耳。裡克隨即派人奉表趕往翟地,迎請公子重耳歸國即位。重耳經過再三思考,謝絕了國內諸位大夫的擁戴,沒有歸國繼承君位。不久,齊、秦派兵護送夷吾歸國即位,是為晉惠公。

    重耳之所以拒絕國內群臣的擁戴好意,未即刻歸國即位,原因估計有四:一是認為自己在國內沒有根基,即便回國當上了國君,也不見得能坐穩君位,奚齊、卓子便是前車之鑑。二是從擁戴錶文的簽名上,重耳悟出時機尚不成熟的深意(德高望重的老大臣、重耳舅爺狐突沒有簽名)。三是父親新喪、兩個即位沒幾天的弟弟又先後被殺,自己搶著回去上位,有“乘喪因亂”之嫌,有損賢名,招人詬病。四是出於“亂而後治”的策略及天命思想,待時機成熟再歸國即位,所謂“天若祚我,豈患無國”是也。

    重耳流亡於列國間十九年,前636年,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到晉國。晉人迎立重耳,殺懷公(晉惠公子),重耳立,是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 2 # 歷史百家爭鳴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時,創造了晉國的輝煌歷史,但他輝煌的一面也經歷過艱辛之路。

    重耳不是不想回國,是形勢所迫,讓他無法回國。晉獻公娶了一個妃子,名叫驪姬,晉獻公晚年的時候特別寵幸這位妃子,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就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重耳一看太子都被殺,恐自己也會受牽連,就逃出晉國避難,與重耳一起逃出去的還有夷吾。晉獻公死之後,晉國發生內亂,各方勢力擦拳磨掌,都覬覦於國君之位,可夷吾捷足先登,快於重耳回國奪取君位,這也讓重耳不能回國,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夷吾把重耳當成眼中釘肉中刺,還派人刺殺重耳。於是重耳輾轉流浪多國,但重耳善結交朋友,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像狐偃、先軫、趙衰等。

    而重耳最後能回國即位,要感謝秦穆公的幫助。秦穆公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夷吾的兒子公子圉,可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自己不在晉國,國君的位置會被別人篡奪,就獨自跑回了晉國。公子圉做了晉國國君後,不僅不要秦穆公的女兒,讓秦穆公女兒受活寡,還與秦國絕交,這就惹怒了秦穆公,他決定扶持重耳,以對付晉懷公。後來,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得以回國即位,而這時候距重耳離開晉國已經有十九年的時間,他也從一位青年成為了位老人。

  • 3 # 歷史倪說

    晉公子重耳是個做事穩妥,謹慎的人,目前對晉國的局勢仍持觀望態度,應該說,他不是不想回國即位,而是不想立即回國即位。當時晉國的國內環境如下:

    晉獻公受寵姬驪姬的迷惑,經過一番折騰,逼死了太子申生,又派軍隊先後攻打兩個兒子,公子夷吾、公子重耳,致使他們逃亡在外,被稱為“驪姬之亂”。

    後來,晉獻公折騰不動了,也生了重病,病重期間,開始考慮交待後事,於是他將驪姬的兒子奚齊託付給荀息,並任命荀息為相。荀息發重誓言,表示誓死保護幼主。

    晉獻公二十六年,晉獻公去世,他屬意的驪姬的兒子奚齊雖即位。正像晉獻公預料的那樣,晉國朝廷中有的大臣不願意擁戴公子奚齊為晉國國君,“欲內重耳”,於是裡克、邳鄭以“三公子之徒作亂”,“殺奚齊於喪次”。

    荀息有負晉獻公所託,未能保住幼主,正當他悲痛欲絕的時候,有人給荀息出主意,讓他擁立公子奚齊的弟弟悼子,同時也是驪姬妹妹的兒子,為晉國國君,並且親自輔佐。於是,晉相荀息又擁立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悼子即位,但不久也被裡克“殺於朝”。

    公子重耳的意思是:違抗君命、背離父親的命令流亡在外,已經是不忠。父親去世又不能盡心料理後事,這是不孝。我已經揹負不忠、不孝,還有何顏面回國即位。還是請大夫們還是改立其他公子吧。

    其實,公子重耳十分想回國即位,對他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良機。裡克等人先後殺死了奚齊、悼子兩位晉國國君,但是公子重耳對國內的局勢毫無把握,大臣們的想法難以琢磨,不能否定是臣子作亂,欲將公族一網打盡。公子重耳疑心重,是家族內亂的後遺症。

    公子重耳的祖輩源於曲沃桓叔,歷經六十七年的公室內亂,曲沃家族與公族相互攻伐,才完成了代晉大業,史稱“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的漫長過程,也是公室力量相互對抗消耗的過程,同時也是家族成員之間,家族與外臣之間信任日漸消失的過程。

  • 4 # 楊朱學派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君主。其為公子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使其子奚齊繼承君位,嫁禍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自殺。又欲殺重耳。公子重耳出奔。此後重耳奔走八國,顛沛流離十九年。在眾多賢能之士的輔佐下,最終回到晉國即位。併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

    晉獻公去世後,大臣荀息立公子奚齊為晉國國君。不久,大臣裡克殺奚齊。荀息又立公子卓子。裡克又殺卓子。

    此時,裡克欲迎會重耳為君。派人迎公子重耳繼承君位。被重耳拒絕。

    裡克只得應回,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公子夷吾即位後,認為裡克是心腹大患。便誅殺裡克。

    直到晉惠公去世後,公子重耳才回國繼承君位。即便重耳如此小心謹慎。依然差點喪命。公子重耳即位不久。晉惠公之子姬圉發動叛亂。派人誅殺重耳。重耳幾乎被殺,僥倖逃脫。

    重耳逃到秦國。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到晉國。晉人迎立重耳,殺晉懷公。

    顯然,晉獻公死後,驪姬之子奚齊即位。重耳肯定沒法回國即位。

    裡克殺卓子後,迎立重耳回國。卻被重耳拒絕。因為重耳深知晉國政局不穩。回國很可能喪命。

    即便重耳如此小心謹慎。若不是勃鞮臨陣倒戈。重耳早已成刀下之鬼。

    晉文公穩定政局之後,外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此後,晉國稱霸長達140年。在晉悼公時期,國力達到鼎盛,更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悼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

  • 5 # 講古場

    晉文公名叫重耳。在其父親晉獻公在位期間,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其實就是老國君娶了年輕漂亮的新媳婦。新媳婦生了兒子之後,老國君就看原先的太子不順眼了。又不像我啦,又沒出氣啦。總之,左看右看就是不看不上眼,於是就想更換太子。太子不是一個人啊,很多人跟著太子混的,如果太子不能繼位,那這些人的前途就沒了,他們要想辦法的。所以更換太子往往導致政局混亂。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多的是。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只是漢武帝強勢,事辦成了。劉邦想換太子,最後沒辦成,於是在他死後,他寵愛的戚夫人就被呂后做成了人彘,慘啊!

    言歸正傳,驪姬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表面上反對換太子,卻在暗地裡陷害太子,最後太子被迫自殺。重耳和夷吾都是晉獻公的兒子,都很有才能,會威脅到驪姬兒子的地位,於是也被迫害,流亡國外。四年後,晉獻公病逝,驪姬的兒子被立為晉公。可是大臣們不服,很快就有人殺死了驪姬的兒子。然後驪姬妹妹的兒子(當然也是晉獻公的兒子)又被立為晉公,很快就又被大臣們給殺了。這時候,晉國的大臣們派人找到了重耳,表示要迎立重耳回國繼位晉公,這可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可是重耳拒絕了,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表面原因: 據《史記▪晉世家》和《禮記▪檀弓》中的記載,重耳在這一時期對晉國和秦國派來的使者所說的話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自己是一個孝順的兒子,父親剛剛死去,自己都沒有機會去參加葬禮,此時正傷心欲絕,哪裡還有心思去考慮繼位的事情呢?所以還是讓別人去繼位國君吧。這話一聽就是藉口,鬼都不信。那麼重耳為什麼要放棄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呢?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時機不成熟。重耳作為流亡公子,想要順利的回國繼位,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1)國內要有信得過的內應;2)國外要有強有力的外援。

    我們先來看國內。重耳在晉獻公十二年就被派到了邊境城市蒲去駐守,遠離了晉國的政治中心。到晉獻公死的時候,已經過去十四年之久了。十四年早已物是人非,這時候在晉國的都城絳已經沒有重耳的親信了。晉獻公病逝,晉國大臣誅殺兩位國君,這些事情發生在兩個月之內,太突然了,重耳沒有機會和晉國的大臣私下溝通,對國內形勢不夠了解,此時回國繼位風險太大。而且此時晉國內政混亂,大臣們既然能誅殺前兩位國君,那麼他回國之後,如果控制不了局面,也有被殺的風險,還不如留在國外,等待更好的時機。

    再看外援。重耳逃離晉國之後,一直居住在翟(dí)。翟是小國,又不是華夏民族,根本沒有能力對抗晉國,因此不足以作為外援。此時雖然秦國有使者前來探重耳的口風,但畢竟此時的重耳與秦國並無什麼瓜葛。而且自己的弟弟夷吾居住在梁,與秦距離更近,也是國君的合適人選。此時秦國的選擇多、態度不明確,重耳不敢輕易表態。萬一秦國已經決定擁立夷吾,此番前來是想看看重耳是否也覬覦君位,如果是就提前除掉他呢?所以,此時重耳並沒有強大的外援,因此只能放棄這個貌似機會的機會。

    相反,重耳的弟弟夷吾抓住了這個機會。但是代價很大,向秦國許諾割地以換取秦國的支援。但等到夷吾回國繼位後卻違背了諾言,導致秦晉多年交惡。使得秦中國產生了更換晉君的想法。這就為15年後,重耳的回國繼位提供了機會。

    綜上,重耳團隊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準確的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果斷的放棄了回國繼位的機會。事實證明他們的決策是正確的,重耳在驪姬之亂之後的國君爭奪戰中笑到了最後。

  • 6 #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公元前651年九月晉獻公薨逝,晉國隨即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流亡公子重耳和夷吾為爭奪新君之位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重耳聽從舅父狐偃的建議,拒絕回國即位的邀請,而夷吾則在大夫郄芮的策劃下捷足先登。為何原本領先的重耳要主動放棄競爭?即位後的夷吾又會遭遇怎樣棘手的麻煩呢?

    01

    公元前651年九月,晉獻公薨逝。隨即,中大夫裡克發動政變誅殺驪姬與奚齊,晉國的各方勢力由此迅速展開了新一輪的君位角逐。

    這一回合的角逐複雜到什麼程度?甚至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其中的許多細節都不甚了了。

    關於這件事,司馬遷在《晉世家》中寫道:

    (獻公)於是遂屬奚齊於荀息。荀息為相,主國政。秋九月,獻公卒。裡克、邳鄭欲內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亂,謂荀息曰:“三怨將起,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吾不可負先君言。”

    十月,裡克殺奚齊於喪次,獻公未葬也。荀息將死之,或曰“不如立奚齊弟悼子而傅之”,荀息立悼子而葬獻公。十一月,裡克弒悼子於朝,荀息死之。

    ——《史記·晉世家》

    裡克究竟依靠什麼人發動了政變?

    司馬遷說是“三公子之徒”,也就是故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夷吾的私屬勢力這個結論的依據出自《國語》。《國語·晉語二》記載裡克在政變之前同兩位大夫荀息、丕鄭緊急磋商,向他們二位詢問了同樣一個問題:

    “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何如?”

    ——《國語·晉語》

    裡克聲稱三位公子的屬下對少主奚齊怨毒至深,誓要將當初驪姬迫害三公子的仇恨報復在奚齊身上。

    但從事件的後續發展看,三公子之徒並未參與政變,裡克也沒有那麼大的政治能量,將三位公子的私屬勢力統統整合到他的手中。政變其實是裡克聯合晉獻公的近衛軍首領七輿大夫發動的。在政變前打出“三公子之徒”的旗號就是虛張聲勢,裡克想藉此訛詐荀息和丕鄭,裹挾他們參與政變。

    但讓裡克始料不及的是,荀息和丕鄭都沒有走他畫出的那條道兒。

    身為晉獻公欽點的顧命大臣,荀息面對裡克的恫嚇無所畏懼,表示將忠實地執行晉獻公的遺命,與少主奚齊共存亡。

    於是手握兵權的裡克一刀抹了荀息的脖子,讓他與奚齊殉了葬。荀息要做忠臣或許並不出乎裡克的預料,但丕鄭攛掇裡克作“曹操”可著實嚇他了一跳。

    丕鄭說:

    “夫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我為子行之。子帥七輿大夫以待我。我使狄以動之,援秦以搖之。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賂,厚者可使無入。國,誰之國也!”

    ——《國語·晉語二》

    丕鄭的意思是,政變後只有扶立一位弱勢的晉君,他和裡克才能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照這樣算來,公子重耳的背後有狄人的勢力支援,而公子夷吾則可能與西鄰秦國達成了某種政治默契,二位公子都太強勢,必須將他們拒於國門之外。

    按照丕鄭的計劃,裡克將聯合七輿大夫以近衛軍控制住國內的政局,而他則出使戎狄與秦國,爭取透過外交談判說服這兩方勢力放棄對重耳、夷吾的支援。解除二公子的威脅之後,再從獻公九子中另擇一位弱勢公子立為國君。

    如此一來,“國者,誰之國也”——明面兒上還是姬姓當家的晉國私下裡就是裡克和他丕鄭說了算了。丕鄭的野心太大,他就差沒公開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造反口號了。他的提議剛一出口就遭到了裡克的否決,原因不為別的,裡克的實力撐不起這麼大的政治野心。

    02

    就在裡克與丕鄭商量新君人選的同時,朝廷中另一派親近公子夷吾的勢力——大夫呂甥與郄稱也迅速行動了起來。

    他們向夷吾傳話說:

    “子厚賂秦人以求入,吾主子。”

    ——《國語·晉語二》

    此時的夷吾為躲避驪姬之禍,逃到了梁國。來此之前,大夫郄芮指點夷吾:

    “梁近於秦,秦親吾君。吾君老矣,子往,驪姬懼,必援於秦。以吾存也,且必告悔,是吾免也。”

    ——《國語·晉語二》

    梁國地近於秦,而此時主政秦國的秦穆公正是晉獻公的女婿,故太子申生的妹夫。夷吾一旦逃亡梁國,擺出一副要與秦國連手的架勢,驪姬勢必生畏,不得不赦免夷吾以尋求秦國的諒解。

    果然,在夷吾抵達梁國的第二年,驪姬命奄楚給他送來了一隻玉環——古時候的官場慣例,一個官員犯了事兒,待罪於邊境,聽候朝廷的處理決定。朝廷如果授他一隻環,那意思便是“還”,罪已赦免,他可以回國都去了;如果授他一隻玦,那便是“決”,君臣決裂,他將遭到無情的懲罰。

    驪姬送來玉環說明夷吾可能已經成功地搭上了秦國這條線。

    現在驪姬、奚齊已死,呂甥與郄稱一面催促夷吾儘快爭取秦國的明確支援,一面遍告朝臣:

    君死自立則不敢,久則恐諸侯之謀。徑召君於外也,則民各有心,恐厚亂,盍請君於秦乎?”

    ——《國語·晉語二》

    呂甥與郄稱宣稱,獻公屍骨未寒,為臣者萬不可有自立篡國之心。這話似乎就是針對丕鄭的野心膨脹而提出的強硬警告。二位大夫建議作速確立新君,以免諸侯覬覦,趁虛而入。

    至於新君人選呢?呂、郄說這就要看既是強鄰又是姻親的秦穆公怎麼表態了——眼下夷吾是晉國各派系中與秦國接觸最早最頻密的,他當然最有可能博得秦穆公的力挺。

    夷吾內結呂、郄為謀主,外攀秦國為奧援,這對裡克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假設此時裡克誤信丕鄭之計,做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夢,那他在朝中勢必遭遇呂甥與郄稱的激烈抵抗,而丕鄭出使秦國恐怕也很難說服秦穆公放棄與夷吾的合作,轉而支援裡克篡權做賊。

    對裡克和丕鄭來說,此刻務實的態度不是去奢求主宰晉國,而是要設法保住自己在新朝的一席之地。

    因為夷吾的問鼎之勢已是咄咄逼人,倘若他真在秦穆公與呂、郄大夫的裡應外合之下成功上位,那就意味著裡克與丕鄭在新朝的權力結構中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被邊緣化。要戀權固位,裡克只剩下唯一的選擇:主動擁立公子重耳返國繼位。

    夫堅樹在始,始不固本,終必槁落。夫長國者,唯知哀樂喜怒之節,是以導民。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以喪得國,則必樂喪,樂喪必哀生。因亂以入,則必喜亂,喜亂必怠德。是哀樂喜怒之節易也,何以導民?民不我導,誰長?”

    ——《國語·晉語二》

    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一定要在發軔之初夯實基礎。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那什麼是事業的基礎呢?《三國演義》裡的劉備說過,“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廣樹恩德、爭取民心就是基礎,它要比跨州連郡、萬馬千軍來得更為重要

    所以陶謙讓徐州與劉備,他推辭;諸葛亮勸劉備速取荊州,他又辭;龐統勸劉備突襲益州,他再辭。這個到了46歲高齡還上無片瓦、下無立錐的男人最終靠自己苦心經營的仁義之名、人和之勢踐祚九五,與曹、孫兩家鼎足而立。

    對眼下的重耳來說,裡克給他準備的這張龍椅便是“益州”。對取益州這件事,劉備曾說:

    “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摷以急,吾以寬;摷以暴,吾以仁;摷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

    ——《三國演義·龐士元議取西蜀》

    狐偃警告重耳,此時如果倉促返國,你很有可能就要失信於天下!雖然當初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竄到夷狄之地是情非得已。但畢竟你因此背上了背叛君父、背叛祖國的罪名。

    雖然獻公、驪姬已經相繼離世,人身安全可以無憂,但叛國之罪並未洗刷乾淨。如果你重耳在這個時候頂著叛國者的罵名趁著先君大喪之際返國奪權,滿朝文武將會怎麼看你?天下諸侯又會怎麼看你呢?

    “子惠顧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備灑掃之臣,死又不敢蒞喪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辭。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在因民而順之。茍眾所利,鄰國所立,大夫其從之。重耳不敢違。”

    ——《國語·晉語二》

    03

    這廂,重耳拒絕了裡克,而在那廂,同樣叛逃國外的夷吾可是迫不及待地要收拾行囊回國繼位去了。

    因為他的謀主郄芮告訴他,天下事論勢不論理,認錢不認人。為了說服裡克與丕鄭放棄重耳,支援自己,夷吾向他們許諾,倘若繼承大統,將封贈裡克汾陽之田百萬,封贈丕鄭負蔡之田七十萬

    裡克、丕鄭不過擔心自己在新朝地位不保,現在夷吾既然主動釋放善意,還附送大禮,二位大夫自然樂得順水推舟。

    裡克、丕鄭易於說服,但秦穆公就大不相同了。穆公之所以這麼積極地摻和晉國的新君之選,目的是要為秦國東進中原的宏圖遠略掃清障礙,光靠錢是肯定砸不動他的。

    為了打動秦穆公,夷吾可是咬了牙,下了血本的:他向秦穆公許諾,只要秦國發兵,助他回國登基,他就把黃河西岸的八座晉國城池全部割讓給秦國。

    河西八城的歸屬不但影響到秦國的東進戰略,同時也事關秦國的國防安全,(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見舊文《秦穆公究竟算不算春秋五霸之一?》),這是一筆秦穆公無法拒絕的交易。

    最終,正是河西八城這個價碼換來了秦國的合作。在秦軍的護衛下,夷吾回國即位,成為了晉國的新君——晉惠公。

    夷吾成功地登上了晉君的高位,但他真正的麻煩才剛剛開始:當初急功近利,不計後果地向裡克、丕鄭和秦穆公開出了三張大額支票,現在債主們紛紛上門要求兌現了,“資不抵債”的晉惠公夷吾該怎麼應付呢?

  • 7 # 小楊品史

    晉獻公去世後重耳有兩次機會繼承國君之位,在舅舅狐偃的勸說下,重耳認識到條件還不成熟,於是選擇了繼續漂泊。

    秦穆公、裡克邀請重耳回國繼承君位

    重耳逃離晉國後,在舅舅狐偃的勸說下,選擇去了狄國。選擇去狄國的原因有二:一是重耳的母親來自狄國,狄國願意接納幫助的機率很大;第二個原因就是狄國是晉國的鄰國,便於打探晉國的政治動態。

    晉國的情況很複雜,荀息一派按照晉獻公的意思,支援驪姬、奚齊;裡克一派則要誓殺驪姬,為申生報仇。晉獻公去世後,奚齊剛剛上位,就被裡克殺了;荀息接著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不久後,卓子、驪姬統統被殺了。晉國朝政亂成了一鍋粥。

    這時候,有兩撥人找上了重耳,希望他能繼承國君之位:

    先找來的是秦穆公。秦穆公派了一位公子到狄國找到重耳,告訴他秦國願意幫助他爭取晉國國君之位,重耳拒絕了。

    剛殺了兩位國君的裡克也找到了重耳,重耳也拒絕了。

    重耳給出的理由是:父親在世時,自己違背父親的意願,逃了出來;父親去世後,自己也沒能回去披麻戴孝,甚是不孝。父親去世不久,我現在是傷心加內疚,繼承國君這件事我是想都不敢想的,你們還是去另尋賢明吧。

    重耳真的不想繼承國君之位嗎?當然不是!

    最關鍵的原因,重耳在朝內缺乏得力支持者,現實條件不允許

    晉獻公十一年,重耳就被趕出了國都,到蒲地守邊去了。長期遠離朝廷,使得重耳與大臣的關係很淡,缺乏手握重兵朝臣的支援,如果貿然回國,要麼就像奚齊、卓子那樣被人殺掉,要麼就是一個傀儡。如此後果,是重耳不願意看到的。

    一、重耳為什麼要拒絕秦穆公的好意?

    秦穆公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雄主,他會好心立一個晉國國君,而不圖任何回報嗎?當然不會,秦穆公的幫助是要回報的,很大的回報!根據重耳打探來的情報,秦穆公想要晉國的河西之地,河西之地能給嗎?當然不能給,要是給了的話,秦國就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虎狼一般的秦國來了,還有晉國什麼事?昏庸的晉惠公都不願做的事(先是同意割讓河西,回國後就反悔了),重耳當然也不會去做。

    二、重耳為什麼拒絕裡克?

    奚齊、卓子死亡後,裡克就將眼光放到了重耳身上,於是就派他的外公狐突去接重耳。狐突是一位老臣了,認為時機到了,就去了狄國。重耳的舅舅狐偃當時也已經60多歲了,頗有眼光,就說了:晉國朝政一片血雨腥風,重耳回去後缺乏得力的助手,能夠控制得住局勢嗎?狐突雖然是老臣,但是沒有軍隊指揮權,關鍵時候頂不上用,不如再等等。經過大夥兒的討論,一致認為狐偃的策略是合理的。

    重耳的拒絕令裡克很失望,只好迎立公子夷吾,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公。直到晉惠公的兒子上位,晉國上下十分不滿之時,流浪了19年的重耳才回國繼承君位。

    總結:重耳面對兩次國君之位的誘惑,不為所動,足見所圖甚大;重耳不回國繼承君位,是在舅舅的勸說下,害怕回去之後控制不住局面,不願做傀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尚香回到江東之後,自知被騙。可是劉備為何不將其再迎回蜀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