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不願再輔佐劉禪,以劉禪的能力,會不會使蜀漢早就滅亡?
16
回覆列表
  • 1 # 蘇霸賽壓錦

    會。諸葛亮死後,蜀國政權就到了蔣琬、費禕等人手上,但是蜀國的治理卻是日趨落下,不再是武侯時期的夜不閉戶、分化肅然,劉備死後,蜀國的文武元老基本上是死絕了,而且武侯死後,蜀國的政治結構仍然是劉備時期的,所以蜀國這個內在隱患就不會消失。這樣魏國就可以趁勢滅掉蜀國,李嚴應該是擋不住魏國大軍的,哪怕孫權可以牽制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諸葛亮不輔佐劉禪,蜀漢滅亡不會超過十年。

    劉備是公元223年去世的,劉禪同年即位。先看下劉禪其人,劉備之所以選劉禪為接班人,是因為劉備認為劉禪‘’豁達從容、氣量如海‘’,也就是說劉禪頗得劉備真傳,雖然才能不高,但氣度很大,頗為仁義。

    而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是:氣量甚大、過於所望、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意思就是說劉禪氣度很大,常常超過期望,並且天資仁厚敏捷、愛護手下及士人。可見劉禪並不是昏庸之君,宅心仁厚,深得劉備真傳,只是缺少才能,不會用人。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軍政大事均為諸葛亮一手抓,諸葛亮死後,也給劉禪安排了蔣琬和費禕等人才輔助。如果諸葛亮不輔佐劉禪,那麼用人問題得由劉禪親自做主,如果劉禪不能發現人才,不能應用合理的手段平衡各方勢力的話,那麼蜀漢的國勢會日漸弱小,不出十年必滅亡。

    從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可看出,劉禪不會用人,親小人必遠賢臣,無賢臣治國,那麼蜀漢勢力必一天天弱小,十出十年必滅亡。

  • 3 # 湘中明珠Zxp

    不可否認,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也是蜀漢集團裡一個舉足輕重的核心,但是,他還沒有厲害到足以改變歷史程序的地步,所以我不認為他不輔助劉禪就會導致蜀漢快速滅亡,事實上在他命喪五丈原後,劉禪這位後主帶著他的蜀國存續了近三十年之久,我想即使諸葛在世,也無法堅持更長時間,因為,曹魏在鞏固北方(統一)之後,兼併吳蜀就成了神仙也阻擋不了的趨勢!

    我們知道,所謂魏蜀吳三足鼎立其實就是個概念說法而已,實際上曹魏就是延續了漢祚的中央政權,吳蜀不過是割據勢力罷了,而且所謂的三國中尤以蜀國最弱,偏安西南一隅,地貧物窮,人口稀少。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蜀漢理應實行高築牆,廣積糧,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韜光養晦政策,在外交上應該靈活多變,以聯吳抗魏為基本方針,實在不行時便儘量將禍水引向東吳,坐山觀虎鬥,儲存元氣以待時機。可是,素以謹慎著稱的諸葛軍師卻犯了貪功冒進的低階錯誤,勞民傷財組織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大傷蜀國元氣,自己也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讓人不勝唏噓呀!

    在三國時代的人物裡,劉禪是最被低估和矮化的重要角色,他的才能和智慧遠超我們想象,這不僅僅是說他在諸葛亮死後他支撐了29年才亡國,重要的是在亡國的關健時候他沒有綁架蜀中父老為自身權位作孤注一擲,而是選擇保全蜀中百姓(當然也保全了自己),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胸懷和智慧!還有就是,他實際上一直有效駕馭著看上去有通天本領的諸葛丞相,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才能!

    蜀漢興於時局之亂,亡於大勢所趨,不是劉備,也不是劉禪,更不是諸葛亮之流所能決定和改變的,他們也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 4 # sunjin6278

    先看看劉禪繼位時蜀漢是什麼狀況。劉備夷陵大敗,蜀漢精鋭損失殆盡,國內外危機重重。外部北有世仇曹魏,虎視耽耽;東有血海深仇東吳,正欲趁勢滅蜀漢;南有南蠻騷亂,時刻看局勢趁火打劫;西有悍羌唯曹魏馬首是瞻;東北還有上庸兵時刻欲入侵分羹。內部人心慌慌,幾派各懷鬼胎,明爭暗鬥,一旦曹魏或東吳打來,馬上四分五裂。當時形勢,正如諸葛所說,“此誠存亡危急之秋”。如果當時沒有諸葛亮扶佐劉禪,與東吳不可能和好,或有過激伐吳報仇一派;荊州派、益州派等幾派會互相攻堅內鬥,益州派有投降曹魏可能。曹魏或東吳有一方打來,蜀漢馬上就有滅國危險。如果當時沒有諸葛亮冷靜處理,採取正確內政外交政策,蜀漢滅國絕非危言聳聽。正是由於有了諸葛亮的扶佐治理,蜀漢不但沒滅國,還慢慢恢復了元氣,和東吳,平南中,安西羌,招孟達,拒曹魏。經過對外六出祁山伐曹魏,以攻為守,對內施政休養生息,公平法治,鞏固了蜀漢政權。臨終又推薦了接班人,使蜀漢得以延續40年。可以說諸葛亮有再造蜀漢再續之功,蜀漢沒有諸葛亮,早已滅國久矣!

  • 5 # 狐狸晨曦

    劉備死時,丟下的就是一副瀕臨亡國的爛攤子,若非諸葛亮這位不世奇才,竟強行逆天改命,力挽狂瀾,則無論後主劉禪賢愚與否,蜀漢都必亡無疑。

    公元219年,漢中戰役,劉備斬殺曹魏西部軍主帥夏侯淵,大破魏將張郃。曹操親率魏國中央軍主力來攻,亦被劉備相持苦戰,終於迫其撤退,奪佔漢中郡。之後劉備又派孟達、劉封東進,奪占上庸郡。

    劉備戎裝:

    宛城侯音舉兵反曹,關羽北伐襄樊,與之遙相呼應。曹仁平定侯音後,卻被關羽打垮,只剩幾千殘兵困於樊城。于禁率軍來援,又被關羽藉助天時,水淹七軍,三萬魏軍連同于禁本人都做了俘虜。

    “漢中王國”前將軍:關羽

    此刻,曹魏兩個主力軍團(夏侯淵、于禁)覆滅,一個軍團(曹仁)被打殘,勢力大為削弱,劉備勢力全據益州,加上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達到其實力最巔峰。

    相比於曹操控制的北方各州,益州受漢末戰亂破壞損害較小,不但地域遼闊,同時戶口眾多,因此劉備此時麾下兵馬不下於15萬人(荊州軍團野戰精銳3萬、地方留守軍2萬,益州軍團野戰精銳6萬、地方留守軍3萬),可動員總兵力超過20萬人,比之幾年前在荊州受制於孫權時的“進退狼跋”,此時自稱“漢中王”的劉備可謂是“翻然翱翔、不可複製”了。(皆諸葛亮語。)

    漢中王:劉備

    然而,如日中天的劉備勢力也遭到曹魏和東吳極大忌憚,終於被他們聯手痛擊。

    徐晃長驅直入,關羽敗走;呂蒙白衣渡江,奪佔江陵;陸遜截斷三峽,殲滅荊州留守軍數萬。關羽軍前方有強敵,後路被截斷,士卒家眷盡落敵手的,近三萬人馬未經與吳軍交手便已潰散,關羽僅帶數百親信退守麥城,終於被東吳擒殺。

    荊州三郡丟失,關羽軍團覆滅後,劉備臥薪嚐膽數年,動員七萬大軍東征復仇。然而在相持經年後,被陸遜“火燒連營”,再遭一場慘敗,劉備四萬中軍精銳全軍覆沒,馮習、張南、傅肜等軍中一線骨幹戰死,沙摩柯率領的一萬武陵蠻軍同樣全滅,黃權率領的江北軍團兩萬人叛投曹魏。

    此前此後,又有孟達率上庸郡叛投曹魏,雍闓於南中三郡(越嶲、牂柯、益州郡)反叛,呼應東吳。劉備既愧且恨,焦頭爛額,無顏面返回成都,就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短短几年間,蜀漢政權的兩次慘敗,前後折損兵馬超過十萬人,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損失無數,(首席大將關羽、謀主馬良、將領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戰死;大將張飛遇刺;謀主法正、尚書令劉巴、大將馬超、黃忠等病死;將領孟達、黃權等叛投敵國……)不論疆域、兵員、人才,和巔峰時期相比,均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確已遭受重創,元氣大傷。桃園夢斷,白帝啼血!

    劉備留下的,就是這樣一副幾近亡國的這種爛攤子,和袁紹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陽湖大敗後的陳友諒政權一般無二。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之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歷代亂世之中,如後主劉禪這種年少且不知兵、在軍中中全無威望,在朝野亦無名望的孺子,是絕不可能和太平盛世那般,僅僅憑自己的血緣和長幼名分,就坐穩割據政權的首領位置,而令百官膺服的。

    蜀漢後主:劉禪

    按歷史的發展規律,不論曹魏南下還是東吳西進,蜀中群臣威嚇劉禪拱手而降,才是這個政權的正常結局,北方曹魏帝國的諸多中原名士,如王朗王司徒便如此認為,只等劉備飲恨而亡,他們再給諸葛亮等蜀中執事者幾封書信,西蜀便可不戰而下了。

    就如在此之前,劉表死時,年少的劉琮也未必真不想抵抗,可荊州眾臣一番威嚇,就讓他乖乖閉嘴了。如此以來,則劉備的最終歷史地位未必強過袁紹或陳友諒,阿斗也只好去比陳理或者吳世璠。——然而,這原本是歷史的必然,卻被一君一臣的“示天下為公”的高義之舉所逆轉。

    劉備慘敗之後痛定思痛,滿懷著有生之年不能“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憾恨,在臨終前對諸葛亮一句“君可自取之”,竟允許諸葛亮但憑己意,自取蜀漢江山,正是出於真心實意的誠摯,非為劉氏一姓產業。連同他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的諄諄告誡,也就徹底明確了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對天子劉禪“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和對百官群臣生殺予奪的大權。

    劉備此舉,是為重拾早年英雄情懷,徹底擯棄個人私心。【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因此讓諸葛亮得以毫無掣肘地施展才華,更徹底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蜀漢江山。

    諸葛亮執政後,嚴明法度、約束官吏、安撫百姓、興修水利,勸農課桑,蜀地織錦名揚天下,山河堰堤迄今完好,極大提高蜀漢政權的行政效率和生產力水平。

    諸葛亮又發明連弩,創制八陣圖,嚴加整訓,訓練出了一隻戰鬥力極強的山地步弩軍團。收復南中、攻心為上,令南中百姓膺服樂輸,當地人員兵力、牛馬金銀皆充作蜀軍軍資;北伐中原,克復武都、陰平兩郡,勁敵司馬懿坐擁中原九州之精銳,卻只敢堅守營壘以避戰。

    他這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江山續命整整四十年,身後遺澤惠及後世近兩千年,正是【諸葛大名垂宇宙,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帝城託孤就此成為“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的千古佳話,劉備本人和蜀漢政權的歷史評價與地位,同樣也因此為之昇華,享有了隆高的身後之譽。

  • 6 # 道常無名聖人無為

    諸葛亮輔佐劉禪,成就了蜀漢地區四十多年的和平安定,也成就了劉禪作為安樂公的一生

    (一)

    公元222年,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夷陵之戰幾乎全軍覆沒。經過猇亭之敗,蜀漢內部已人心惶惶,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深知,蜀漢國力已衰落到不可預料的底端,若沒有諸葛亮的輔佐,蜀漢政權將徹底瓦解。

    諸葛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著,為劉禪打造了四十多年的穩固統治,而劉禪也成就了諸葛亮千古名相的不朽聲譽,這是封建社會獨樹一幟的君臣關係。

    諸葛亮傾其所學,培養了姜維、鄧芝、廖化、王平、郭攸之、費禕、蔣琬、董允等一眾多賢臣武將,這些人不但都能獨當一面,甚至還都繼承了諸葛亮躹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為蜀漢幾十年的和平安定同樣嘔心瀝血。

    因此,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說,諸葛亮之後蜀中無人。只是諸葛亮對幾十年後的蜀漢無法作出預計和安排而已。

    而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遠沒有經受住位高權重的考驗,不但未能充分幫助諸葛亮分擔重任,反而私慾膨脹、自毀前程,成為蜀漢的罪人。

    (二)

    諸葛亮輔佐劉禪繼位的第一年,指導劉禪作出了影響其後來一生的兩個決定

    公元223年6月(蜀漢章武三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劉禪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元年。劉禪當時只有17歲,即便按今天的標準,也算未成年人。因此,根據劉備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劉禪繼位,立即作出的兩個決定,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蘊含深意。

    第一個決定,尊劉備的吳皇后為皇太后。

    各位不要誤會,這位吳皇后可不是東吳的吳夫人,而是劉璋的寡嫂。這位吳皇后,她的名氣遠比不過甘糜二夫人,更不是大家熟悉的孫尚香。

    吳皇后的名字史書中沒有記載,只知道她姓吳,有一個哥哥叫吳懿。其父親和劉璋的父親劉焉關係非常好,所以劉焉到益州赴任,吳氏兄妹便跟著來到了蜀地,吳懿後來還擔任了劉璋手下的中郎將職務。吳皇后的第一任丈夫是劉璋之弟劉瑁,劉瑁病死,吳皇后就開始守寡。劉備入蜀之後,迎娶了吳氏。劉備稱帝之後尊吳氏為皇后。

    當年法正勸劉備迎娶吳氏,劉備幾番推託,若不是法正力勸,可能還成不了事。此番劉禪繼位,立即尊吳皇后為皇太后,顯然不是輕描淡寫的一筆。

    第二個決定,冊張飛之女張氏為皇后。這位張皇后,即是當年張飛強娶的夏侯氏之女。

    對老百姓來說,家事與國事不具有可比性,但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家事就是國事。據記載,張飛大女兒張氏性格比較強悍,劉禪對迎娶張氏是非常不滿的,是諸葛亮用自己眼光和考慮,給劉禪強加安排了這樣一場婚姻。因為劉禪尚未成年,“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最後只能接受安排。

    甚至在建興十七年,張皇后病故之後,劉禪欲另娶,蔣琬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極力勸說劉禪,又迎娶了張飛的二女兒為皇后。

    因劉備已死,法正也先劉備而亡,劉禪作為未成年人決定的這兩件大事,應該都是諸葛亮的安排。或者說,劉備即便有遺詔,也不至於細到這種程度。蔣琬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則更是代表了諸葛亮的意見。

    實際上,這兩個決定對蜀漢來說,都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代表了在封建社會諸葛亮的內政執政水平。而且以此為依據,更說明諸葛亮毫無私心,一心為蜀漢政權服務,一心為劉禪的將來作準備。對於已經被小說《三國演義》神化的歷史人物來說,先知先覺的孔明更是如此。

    劉備入川,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開始,連續三年戰爭,才終於拿下益州。戰亂之後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但緊接著又發動了奪取漢中之戰,之後不久更是倉促之下又討伐東吳,夷陵大敗之後的結局,比曹操大敗於赤壁的結局要嚴竣得更多。

    此時,劉禪尊吳皇后為皇太后,相當於再次尊重和籠絡了以前法正為代表的董和、黃權、李嚴、吳懿、費觀等益州派的強大政治勢力。

    而冊立張飛之女為皇后,則是在政治上維護了劉備核心集團成員的地位,甚至更遠了說,在血緣和姻親關係上,與中原那個與曹孟德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夏侯家族,也有了溝通的紐帶和聯絡。

    這兩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決定,其實是穩定蜀漢內部關係的重大舉措,如果劉禪作出了錯誤決定,完全有可能造成內亂不止的局面。

    因此,就史書上一筆帶過的這兩件事,也完全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政治家考慮視角,也表現出他對劉禪無私關愛的情懷。

    (三)

    在劉備猇亭兵敗身死,蜀漢與東吳新仇舊恨仍未了斷的情況下,諸葛亮力排眾議,再次與東吳接好公元223年劉備剛死幾個月,劉禪登上皇位改元建興。當時益州郡的地方大族豪強頭領雍闓(kǎi),策動了牂(zang平聲)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守王高定,以及少數民族頭領孟獲一起造反。雍闓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並流放了蜀漢派去益州郡的太守張裔到東吳。

    雍闓正準備聯合東吳共用對付蜀漢之時,諸葛亮及時調動兵力的同時,派鄧芝出使東吳,不僅說服孫權退兵,還向東吳要回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得力助手張裔。而且諸葛亮再次及時促成了蜀漢和東吳的和親,實現了接好東吳的戰略目標。

    其中,張裔作為當時與鍾繇齊名的名士,孫權極力想留用,無奈張裔歸漢心切。放人之後孫權後悔,雖快馬急追而未得之。由此可見蜀漢內部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決非一般人可比。

    (四)

    建興三年,諸葛亮親征南中,平定了雍闓在南中諸郡的叛亂,乘勝直追七擒孟獲,立下千古奇功

    雍闓判亂造成蜀漢益州南部諸郡接連反叛,公開的口號就是推翻剛誕生的蜀漢政權取而代之。因此說,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岌岌可危毫不誇張。

    曹魏和東吳,甚至蜀漢內部,都有人想看諸葛亮的笑話,是真實存在的現實。暗流湧動之下,既使是諸葛亮,若走錯一步,也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當時,益州南部是一片十分廣闊的區域,其中的群河郡、益州郡、越萬郡和永昌郡又稱南中。這四個郡範圍很大,大體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這裡遠離成都,遍佈高山大河,雜居著各少數民族部落。自西漢以來,不但朝庭管轄政令不達,連地方政府的統治基礎也十分薄弱。

    平定南中是諸葛亮主持軍政的第一戰,所謂首戰必勝,才能為蜀漢立威,諸葛亮親征是必然的。而且從戰爭程序和結果來看,諸葛亮親征也是必須的。

    今天有人懷疑,諸葛亮親征南中是為了把持軍政大權,在我看來十分愚蠢和可笑。諸葛亮自己不顧生死、不辭辛勞上前線,把後方軍政大權完全託付給張裔和李嚴,這也叫把持軍政大權?

    其中,諸葛亮從東吳要回張裔,立即委以重任。而由張裔留守成都,負責穩固後方和提供後勤保障,出色完成了任務,幫助諸葛亮七擒孟獲,成就了諸葛亮穩定少數民族地區的經典戰役。七擒孟獲既便放到今天,也對中國維穩具有指導意義。

    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益州及南中地區成為中華民族鞏固的後方,在各個歷史時期均對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起到關鍵作用。

    諸葛亮還對邛州以西地區進行了征戰,徹底穩固了成都周邊局勢。據記載,秦朝及西漢以來,朝廷對川西地區實際管轄僅到達雅安,蘆山一線,朝庭在成都以東最早只設有臨邛縣,是四川四大古城之一,西漢時期因作為邊貿城市而富甲天下。而雅安地區是當時的川西咽喉要地,戰國後期(公元前222年),秦滅楚,遷楚遺族嚴道(莊道)入蜀,立嚴道縣(治所滎經),隸屬蜀郡,這是雅安最早的建置。西漢武帝天漢4年(公元前97年)撤銷沈黎郡合併於蜀郡,設定西部都尉府,一治旄牛,主管外羌(今漢源-帶);一治青衣,主管漢民(今雅安、蘆山一帶)。

    諸葛亮時期,雅安才真正作為軍事重鎮開始設尉府,因此,雅安古稱雅府。在諸葛亮主持下用兵,將蜀漢政權的最前沿一直延伸到打箭爐(即今天的康定)。至今仍在當地流傳的打箭爐"一箭之地"的故事,何嘗不是諸葛亮又一次"七擒孟獲"的歷史重演?

    因此,三國時期在諸葛亮的主政期間,是蜀漢政權第一次對南中及川西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深度經營,不僅從根本上穩固了蜀漢後方,而且真正對西南地區完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再換一個思路,象諸葛亮這樣,有少數民族地區政策水平的高階幹部,放眼整個古代中國歷史,也找不出兩個,換其他人能行?在我看來,根本不行!

    (五)

    諸葛亮不到五萬人的北伐軍隊,在五丈原與曹魏司馬懿十萬大軍對壘一百天,為蜀漢政權打下三十年和平安定的基礎

    諸葛亮六出祁山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所到之處非但不傷百姓,反而在當地留下千年不滅的孔明神話。不僅在中國,即便放眼世界上下五千年,找不出第二人。現在總有人懷疑諸葛亮用兵勞民傷財,這些人也不翻看歷史,也不看地方誌,更不聽民間傳說,哪有資格來評說諸葛亮?這些人搞歷史虛無,胡說八道而已!

    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龍二年),魏蜀兩方在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縣城南約20公里五丈原鎮的黃土臺原)激烈交戰。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號稱十萬軍隊,若考慮沿途保障,後勤運輸,軍隊巡練及留守等因素,實戰部隊能有五萬人已經不可想象。要用十萬人去攻擊曹魏大本營,而且可以自持三個月不敗,以蜀漢當時不足百萬的人口基數,是不可能支撐這場戰役的。即便今天,在沒有公路鐵路的情況下,要穿越秦嶺山區及斜谷道,形成幾萬人的野戰部隊進攻,極其困難。

    我在想,諸葛亮有何勇氣,可以深入曹魏前線,區區五萬人以少擊多,與深溝高壑堅壁固守的司馬懿至少十萬大軍對壘?

    首先,為確保將來作戰中的軍糧供應,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閣,又發明了流馬。這樣,諸葛亮一方面在預定戰場可以儲備相當數量的糧食,又有了“木牛”、“流馬”這些先進的運輸工具,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供應保障。

    為研究大兵團作戰,諸葛亮發明了八陣圖軍陣。還發明瞭連弩這種可以連續射擊的弓弩,也稱為諸葛弩,可以對付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平定南中期間,為跨越山河深溝發明了搭橋槍,為野外生存發明了行軍食品饅頭,發明了火獸來對付少數民族的野獸戰隊,發明了孔明燈傳遞訊號,發明了地雷對付披甲堅韌的藤甲軍。

    注[文獻: “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五丈原大戰,諸葛亮也使用了地雷,不料天降大雨,致使預先佈設的地雷因為火藥被淋溼不能爆炸,諸葛亮前功盡棄,異常鬱悶,發出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由衷感嘆。

    以上等等等等,我一直認為是小說家杜撰,一查證,不但都有歷史文獻記載,更有無數的民間傳說作為支撐。找了一本彙編的《諸葛亮全集》看得我目瞪口呆。

    可想而知,諸葛亮千里進軍,深入曹魏接近關中平原的五丈原,將司馬懿打得膽戰心驚不敢正面交鋒。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是用機械化加先進武器,以少勝多沒有什麼不可能。那些說諸葛亮不善於指揮打仗的人,可以閉嘴了!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五次北伐無功而返,"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成為口口相傳的悲壯故事。既便如此,長史楊儀仍整頓軍隊有序而退,居然可以安然撤軍,上演了"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的民間諺語故事,司馬懿不得不感嘆,諸葛亮乃天下奇才。

    《晉書》誇讚司馬懿五丈原之功,而唐太宗李世明卻評價說:“(司馬懿)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說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為蜀漢爭取了三十年和平,毫不為過。

    後記

    三十年之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諸葛亮之孫諸葛尚,在綿陽與鄧艾的精銳部隊浴血奮戰,諸葛瞻父子誓死不降,再次用取義成仁捍衛了蜀漢尊嚴。

    而姜維假降鍾會,用自己悲壯的生命,也用向劉禪的密信證明了自身的清白。

    街亭之敗蜀漢罪臣之子陳壽,用飽含深情的《諸葛亮傳》,為當年自己父親的審判人寫下了厚重的歷史。

    另一罪臣李嚴驚聞諸葛亮去世,忍不住豪淘大哭,悲慟而亡……,

    一切的一切,只為將心比心,諸葛孔明為公不為私的大仁大義和大愛。

    而當劉禪成都投降被解往北方,卻當上了安樂公,這個爵位僅次於王,已算西晉司馬炎可以給劉禪的最高爵位了。

    也許,因為他是夏侯家的親戚,曹魏雖死,曹操的大名猶在,夏侯家世族大姓,司馬家也要作好統戰;

    也許,諸葛亮是司馬徽的學生,也許當年與司馬懿也是同窗,諸葛亮的學生也算司馬懿故人的學生,司馬炎與劉禪算同輩,也得給一些面子不是?

    也許,更重要的是,因為在蜀地,蜀漢政權的口碑在百姓間口口相傳,因為在南中,在漢中,甚至在五丈原,諸葛亮的口碑代代相傳,諸葛亮的許多衣冠冢,至今仍香火旺盛,這些既是諸葛亮的口碑,也就成為劉禪的口碑。

    劉禪出生於公元207年,卒於公元271年,活了63歲,在古代肯定也算高壽。他安安穩穩當皇帝當了四十年,即便諸葛亮去世後,也當了接近三十年的皇帝。之後,過安樂公的生活也有整整八年。

    因此,劉禪絕對可以算投降後待遇最好的皇帝。劉備對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教育是根源,而諸葛亮作為其丞相,也完全盡到了相父的責任,感覺比親生父親劉備的關愛還要周全!

    一百多年後,五胡亂華天下大亂,劉裕代晉北伐中原,建立南朝劉宋,偏偏追諡了被現代人譏為傻子皇帝的劉禪為孝懷皇帝。作為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的劉裕能有如此評價,可見劉禪作為諸葛亮的學生,也並不真是傻子。

    可以說,是諸葛亮的親力親為,成就了劉禪安樂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員工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