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諾亞藍諾亞
-
2 # 文藝星空2020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該劇描寫了千金小姐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該劇在清代是被禁的。原因有二:
1.封建統治階級思想統治的需要。“三從四德”,“男尊女卑”,是封建禮教的教義,男女雙方的婚姻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杜麗娘竟然夢中與愛人相戀,湯顯祖又把他們最後結合在一起,這顯然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封建衛道士們當然要把它視為禁書。
2.所謂有“誨淫”情節。歷史上是有很多專門寫“誨淫”情節的書,它們當然應該被禁。但《牡丹亭》不是。它的被禁,說明封建統治階級和衛道士們敏感過度,也說明了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毒害和壓制之深。
其實,“雪夜閉門讀禁書”,乃封建時代一些士大夫所謂的“賞心樂事”之一。可見,他們是多麼的虛偽。
-
3 # 新知心想
牡丹亭其實也真是社會舊理念的一個禁忌。紅樓夢裡之所以寫到牡丹亭這本禁書。是否也是向同事暗示。那個年代正統的對愛情的一種舒服。為最後寶玉黛玉的愛情悲劇做了鋪墊。
-
4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湯顯祖在這部劇裡,揭露了社會的真相,讓很多人感到惶恐因此會封禁《牡丹亭》。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裡面正好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木心先生這一章要講的是中國的戲曲,所以自然而然地要講到明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戲曲家湯顯祖。
我們都知道莎士比亞是戲劇大家,而中國的戲劇大家,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湯顯祖了。所以,木心先生自很自然的談到了這一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戲劇沒有出世界性的大作品?
木心先生用一句話總結了原因——沒有才華,接著又從社會、背景等各個方面論證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在作品上的差異,即他們文學作品整體視野上的廣闊性和侷限性。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莎士比亞作品中人性的思考,對他筆下角色人物人性的考量和整體作品的大視野的看法。
這一套確實很有說服力,湯顯祖在這樣的對比之下確實相形見絀,但是這樣的說法或者看法仍然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和實質的問題,那就是湯顯祖為什麼沒有木心先生所說的大視野?僅僅在人倫上打圈圈?
最簡單的邏輯,當然是把這樣的責任推到儒家身上,認為儒家將求倫理,整個社會士大夫心裡面想的自然都是儒家那一套,無法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體察。
我認為這一點不難被想到,但是儒家裡面關於人倫的思索難道不是對人性的考察、對於人性的體悟麼?如果是中國士大夫的人倫性的思維模式讓當時的知識分子無法跳脫出當時現實世俗的社會,那麼我們或許又要產生另外的問題了,那就是莎士比亞為什麼有?莎士比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視野?儒家那些方面的思維特質時造成這樣惡果的原因?
顯然,木心先生在這些問題上或許是拘於篇幅,或許是考慮到文字將要出版所要面向的物件,沒有很詳細的說到這些問題。
除了要在傳統儒家身上找原因之外,或許往外看看英國以及整個西方在現代化世界的位置,從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語境上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答案。
也就是說,我認為湯顯祖要想和莎士比亞做一個對比,僅僅向內是不夠的,還需要向外看看,他看看莎士比亞到底“牛”在哪裡。但是我們這篇文章還是向內找原因。向外探求我們將放在另外一篇文章探討。
但不得不說的是,木心在對待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這兩個人的態度上,是“偏心”的,甚至是“嚴格”的,木心先生更偏向於讚賞莎士比亞而非湯顯祖,但是湯顯祖生活的時代和整個社會背景又像一個巨大的牢籠捆住了湯顯祖,如果揪住這一點不放的話,整個中國傳統文學和傳統藝術,似乎都沒有木心所言的“世界性”了。這樣一種後攝視角下的評斷,是對湯顯祖的不公正。
所以,他們生活所處的時代侷限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且無法避免,就木心先生來說,他在評價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這兩位文學家的所謂的“優劣”長短之時,就顯示出了他所處時代的“時代侷限性”。
從湯顯祖一生履歷來看,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士大夫,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最傳統、最普通的儒家教育,而他的人生經歷和其他中國所有大部分文學士大夫所經歷的困境、挫折、選擇簡直是一種模式化的套路:
他們都接受著現實和理想的兩種困境,一方面理想中儒家教育下的社會理想是他們信中所信奉的至高信條,但是現實往往有著另外一套執行的法則,即在傳統社會中留存的當面一套和背後一套,在湯顯祖所面臨的困境中顯露無疑。
湯顯祖按理說只要順順當當考上科舉,大概也不會這麼早就遭受挫折。他人生第一個坎就是一個抉擇問題——是選擇順從名利的誘惑、將士大夫氣節丟失,還是保持操守。
因為當時在朝的首輔大臣張居正想要讓他兒子中狀元,但是明朝也是一個很奇怪的王朝,他兒子如果中了狀元,那可就不得了了,即便是真的很有才也不行。這樣一來,各種文官御史接著就來開罵,質疑這件事情,不管是否有貓膩,所以不管他這個首輔大臣當得怎麼樣,權力有多大,他都不能讓自己的兒子遭受這樣的政治風險,因為這些指責往往會跟一輩子,如果你是明目張膽靠關係上位的,在明朝是被人所不齒的。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母親,是當時皇室親戚的手下,就因為這一層關係,米芾在宋帝國中謀得一官半職,僅僅這樣,那些御史大夫幾乎逮著這個問題罵了他一輩子,所以他一生只能裝癲賣傻嘻嘻哈哈的糊弄世人。
顯然,張居正還不想這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為他的兒子拉幾個可以映襯起來的大才子,如果這些才子都中了,那麼自己兒子中了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就不會顯得那麼突兀。
張居正找上了湯顯祖,他當然也不傻,湯顯祖這麼有才氣,肯定可以中,但是湯顯祖就是不幹。
湯顯祖所面臨的這個困境其實就是簡單的這個傳統儒家所謂的名利和品行問題。儒家士大夫信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一套想法當然就被湯顯祖接受了,所以他拒絕張居正的行為,就可以理解為對張居正這一套行為的貼標籤和道德判斷,他認為張居正只不過是想暗中操作,為自己的兒子謀私利而已,但是憑張居正兒子的實力,未必不能高中,只不過棘手的問題在於如何堵住悠悠之口,讓那些整天道德潔癖的御史閉嘴,免得給他兒子惹上罵名。
拒絕了張居正之後的湯顯祖也顯然不會太順利的度過他接下來的仕途生涯,接連幾次科舉失敗,好不容易考上了,還只是去南京一類的地方做閒職。不久之後,他就辭職了。
湯顯祖的履歷幾乎可以套用在其他任何文人身上,一個知識分子辛辛苦苦的科舉,結果沒中,然後考了很多年,最後考上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罷官,回家寫書,寫詩、搞文學,這一個模式幾乎有著固定的道德評價,後世眼中,他們就是那個道德完人、道德上完美無缺,為了理想可以犧牲自己的人,但是他們自己身上有沒有問題?整個社會所教授的知識有沒有問題?
孟子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對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一句解釋,這句話見諸於《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在這段話裡,沒有說一句事實,也就是說他所陳述的東西,全部都是他的觀點,他認為婦道人家,嫁給誰是父母要指派認證的,他認為大丈夫是要做到“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算是大丈夫,但是為什麼做到這些就是大丈夫?有沒有事實依據,孟子不說。
這種沒有根由的個人判斷自然就會產生各種問題,最實際、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儒家透過這樣的主觀判斷,構建了一個主觀的世界,因為他跟現實的脫離,即這些論斷觀點缺乏事實,所以現實生活中,人們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如果依靠儒家所倡導的論斷,是沒辦法推行和繼續的,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悲劇,整個中國社會上所有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這套東西,全都是一套脫了現實生活的執行法則,除了作為約束皇權的工具之外,也約束了他們自己。
在經歷了人生重重波折之後,湯顯祖或許懂得了這套道理,或許他們沒有明白,但是湯顯祖辭官後,寫出了《牡丹亭》,寫出了他一生最為重要的戲劇作品,就很能見出他對這些問題以及社會的思考。
湯顯祖的《牡丹亭》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長期接受傳統教育的美少女,一次偶然夢中邂逅書生,發現了長期以來在她身上殘酷的真相——她被整個社會無形的壓力約束著,甚至她感覺不到自己的美和對於性的渴望,外在世界的美好讓她看清了現實,這些想法拯救和解放了她,卻也摧毀了她,最後她感傷自逝,而後又在陰間重生,面對父權,和整個社會進行抗爭,最終得到皇權承認。
所以,我想,湯顯祖在這部劇裡,自然也融入了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他那些早年經歷的儒家教育,不正是那些約束、制約著杜麗娘教條的東西嗎?而杜麗娘在覺醒和心理、身體解放之後,對於自己現實處境的憂傷和無奈,或許也是湯顯祖屢不中第、罷官辭職後的心境體現。
所以,拋開湯顯祖所謂反封建這一層帶有政治色彩的標籤之後,湯顯祖在劇中探討的問題本質,也並非是木心所斷言的“在倫理上繞圈圈”,倫理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更為重要的問題是一個時代,面臨著真實世界和人生信條的脫節困境,整個社會中的人該如何何去何從的問題。
如果整個社會如杜麗娘長期所接受的教育那樣,真的如她的父親所期望的那樣運作,她也不會傷春自逝了。但是她是美的,她在心底裡是一個青春懵懂的少女,是一個長期渴望身體滿足和心理滿足的人,所以她註定要在大花園裡發現這些長期以來被社會、被他父親所忽略的事實。
而湯顯祖這部劇的威力,也正是在此,據說當時很多女性看了這部劇後,紛紛自殺和悲傷而死去,這部劇所勾勒的現狀讓他們看清了那些他們賴以相信的東西。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勾勒了一個僵化的晚明社會,它以道德而非契約、以人倫而非法律,以人倫而非人性,在制約和分離著人的思想和行動,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的每一個階層都活得不痛快、活得扭曲和畸形。皇帝被這些約束和管教著,底下的大臣和知識分子、甚至是被稱之為思想家的李贄,也是矛盾和分裂的,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想,已經不能用扭曲來形容了,那是一個蒼涼和沒有希望的時代。
如果以這個深度來理解湯顯祖,理解《牡丹亭》和整個中國的戲劇作品,就非常容易了,之所以湯顯祖的劇作沒有很明顯的人性,沒有所謂的世界性,是因為整個社會沒有給那一代人,甚至整個傳統社會五千年中的所有人一個施展和發育他們人性的空間,從儒家以及其他思想脈絡誕生之日起,這些空間就被儒生和政權者以各種方式不斷地被擠壓和扭曲,從孔子、孟子的“食色、性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到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人性尺度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被不斷地排除在外的。
20世紀,西方心理學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最為本質的慾望、最本質的動力是性本能。所以《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在這部劇裡所能展現的最“人性“的東西,就是杜麗娘對於這一生物本性的追求和嚮往,這一帶有浪漫色彩的追逐在相當大程度上是以犧牲了主人公生命為代價換來了一次虛無的滿足,更為展現了人性充分壓抑之下人的悲哀。
湯顯祖無法像莎士比亞一樣思考問題,無法在他的劇中展現更多人性更為本質的東西。但是湯顯祖顯然也超越了他那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在倫理上打轉轉似乎用在他身上已經無法完全涵蓋這部偉大作品全部的野心了。
湯顯祖說自己的這部劇是“至情”之作,而他口中的“情”,其實就是人性的底色中最基本的慾望——性。湯顯祖一生四部劇,每一個劇都有一個賴以關聯前後的“夢”,人稱之為臨川四夢,前兩部是將真情,即《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更像是他辭官後對於人的警告,寓意著官場的無定和殘酷,即偽情。
無論是從《牡丹亭》劇情上,還是從湯顯祖這四部戲劇作品的情感主題的設計上,都顯示了他對那個時代人性和社會關係的思考,當整個社會處在壓抑和剋制人性的情境之下時,個體會遭遇什麼,顯然,湯顯祖的劇作想要談論的問題是這個,你不能說他是沒有人性思考,沒有人性共性甚至是沒有世界性的。當一個民族遭遇壓制和奴役之時,人性那些最基本的東西就會被壓制,這些被壓抑的騷動不可能只有明朝那一代人,怎麼會沒有共性?世界性?
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裡記載道一位女子因為讀《牡丹亭》斷腸而死,湯顯祖聞聽之後,揮筆寫下一首詩歌:
“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
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湯顯祖不必感動整個世界,就算世界最後真的沒有了可以透過他的文字理解他的人,他只要對得起時代和那些為他的文字死去的女子,就夠了。
-
5 # 一往文學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是千萬少女內心對情的渴望與呼喚,越是封建,越是壓迫,越是難以遏制.......一曲《牡丹亭》,千古女兒情。
一、情之"精魂"----《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至情派"創始人湯顯祖的巔峰之作,是他"至情觀"最生動的展現,就如湯顯祖自己所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卷首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講述的是大家閨秀杜麗娘偶然踏入自家後花園,見春色滿園,自傷身世"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後經花神指點,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一番雲雨,備受愛撫,醒後因思成疾,不治而亡;三年後,死而復生,歷經艱難險阻與柳夢梅有情人終成眷屬。她本是太守千金,名副其實的大家閨秀。此種出身和社會地位要求她必須成為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可她偏偏心有春情秋恨,感嘆:"這般花花草草有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杜麗娘的死,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杜麗娘的生,亦是生於對愛情的執著盼望。杜麗娘的一死一生,正是情之所在。她用自己的行動訴說著千千萬萬少女的心聲,即愛情自由,婚姻自主。這在當時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無疑會引起軒然大波,但越是這樣,越說明《牡丹亭》的影響之大。
二、人間自是有情痴
湯顯祖曾在《牡丹亭》中寫道:"理之所必無,情之所必有"。筆者認為他這正是對杜麗娘的高度讚賞與愛。讚賞她一介弱女子敢於和整個封建勢力相對抗的勇氣,愛她不顧一切,生生死死追逐情的態度。明末文學家王思任曾這樣評價杜麗娘,"月可沉,天可瘦,泉臺可瞑,而柳梅二字,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
《牡丹亭》稱得上是閨中怨女們的一部知音書和安魂曲。一本傳奇,在社會上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婁江女子俞二孃讀《牡丹亭》後,深有所感,乃自傷身世,於十七歲悲憤而亡。內江一女子讀了湯劇後,願託付終身,後因見其為幡然老翁而投水身亡。才女馮小青曾寫下絕命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杭州演員商小玲上演《尋夢》時氣絕而亡。這是千千萬萬個杜麗娘,是萬萬千千個《牡丹亭》的知音。猶記得,《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歐洲青年紛紛自殺,歌德被迫修改結局。中西方,千百年,因情如此,豈不妙哉!
《牡丹亭》在《紅樓夢》中只出現過兩次,卻為我們展示了又一個"杜麗娘"似的女子---林黛玉。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林黛玉路過梨香院,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又聽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只聽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
此段詳細描寫了林黛玉聽《牡丹亭》曲子時的心理活動:感慨纏綿----點頭自嘆----心動神搖----如醉如痴-----心痛神痴。曹雪芹筆觸的細膩令人歎服。黛玉與寶玉心心相印,卻不得訴說;彼此即使坦白心意,卻無人做主,只能是空空等候。這種苦痛與杜麗娘是何其相似,可嘆的是,林黛玉既無夢境可憑,亦無花神的成全,只能是在現實的牢籠中苦苦煎熬,痴痴等待。
第四十二回,寶釵審問黛玉:"好個千金小姐!好個不出閨門的女孩兒!滿嘴裡說的是什麼?"指的是黛玉行酒令時,說了兩句《西廂記》《牡丹亭》中的詞。寶釵又說"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所謂雜書,就是那些關於"情"的書;移了性情,就是女孩懂了情,動了情思;不可救了,就是一旦被情俘獲,再難脫身。黛玉的確是被情俘獲了,但卻是心甘情願的,即使化為香魂一縷,亦無怨無悔。因為她忠於寶玉,忠於他們之間真摯的那份"情"。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百年後讀來,仍是熱淚盈眶。
-
6 # 少讀紅樓
《牡丹亭》中講述的是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在遊園時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的故事。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這個故事想要講述的便是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封建禮教的一種反抗。
《紅樓夢》素有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之稱,其內容含括了社會倫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飲食烹調、儒學佛道等方面,而且還提到很多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和古今趣聞,可以說是集大成之所在,可很有名氣的《牡丹亭》卻偏偏成了其中的禁書,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受當時社會大環境影響,認為《牡丹亭》一類為雜書不宜學習
在《紅樓夢》所處的時代,透過科舉考試出仕仍然被認為是正統之道和光耀門楣的事,因此科舉考試必考的科目自然而然成為了正統的書籍,比如明經諸科。賈政的要求則更簡單,只要把《四書》學懂就好,其他的書都可先放到一旁。
除了明經諸科之外其他的書就被認為是雜書,尤其情感類的書籍,《西廂記》都被認為是淫詞豔曲,那麼講述人鬼傳奇戀愛的《牡丹亭》則更甚。因為受到社會的影響,賈家的傢俬塾裡不準講授這些書籍,賈家也把這類書籍視作禁書。
寶玉第一次看到類似《牡丹亭》的古今小說並那飛燕,合德,武則天,楊貴妃的外傳與那傳奇角本等之類的書籍,都是小廝茗煙去外面書坊弄來的,寶玉之前從來沒有看過,見若珍寶,可見平日賈家是不會出現這一類書籍。
且茗煙反覆強調讓寶玉把這些書收好,不然他是要捱打的,可知這些書是不合時宜的書,只能夠偷看不能夠光明正大的看。不過因為人們的反叛心理,越是被禁的書越是會被愛不釋手,對寶玉如此對黛玉、寶釵亦如此。
第二、《牡丹亭》不符合大家閨秀的禮儀規範,害怕讀這樣的書轉移了性情
《牡丹亭》在紅樓夢中正式出現是第二十三回,黛玉和寶玉一起偷偷讀了《西廂記》之後,黛玉回瀟湘館的路上聽到梨香院的小戲子們在唱《牡丹亭》,黛玉被其中優美的詞句所吸引。
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黛玉聽了《牡丹亭》感觸良多就記在心裡,以致於賈母帶著劉姥姥在大觀園行酒令的時候,黛玉不自覺就說了出來。大家沒有留心,可是寶釵卻聽到了,這些本不該閨中小姐所能熟知的詩詞黛玉都知曉,寶釵便知道黛玉也看過《牡丹亭》了,便想要找個機會好好告誡她。
寶釵道:“……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應“是”的一字。
寶釵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閨秀的表率,黛玉從來都不大喜歡和認同她,可是今天她的一番諄諄教導之語卻讓黛玉聽到了心裡,還深以為“是”。因為黛玉也懂得雖然她們從小就被允許讀書識字,可是女紅針黹也是她們的本分,女孩子始終要出嫁,也要相夫教子成為賢妻良母。
《牡丹亭》想要表達的是女孩子們可以自由戀愛,可以主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可是這樣的思想卻是大家閨秀絕對不允許存在的。封建禮教要求她們學會三從四德,待字閨中,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一個家人選定的丈夫,把幸福交給命運。
只是這樣的賭注太大,也太不公平,可是女孩子們卻不能夠有反抗的餘地,不然就會被認為是異類,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讓家族蒙羞。因此《牡丹亭》之類的雜書就是她們的禁忌。
第三、類似《牡丹亭》這類愛情故事和書籍不被長輩允許留在賈府
至於為什麼《牡丹亭》之類的書籍會成為禁書,賈母的一席話給了最好的解答。
賈母笑道:“這有個原故:編這樣書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汙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何嘗他知道那世宦讀書家的道理……所以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
《牡丹亭》這樣的故事美好、精妙,可是卻和事實嚴重不符,這樣的情況在世家大族是不可能發生的,而且為了避免青春少艾的姑娘們聽到這樣的故事動了這樣的心思,因此這類故事在賈家是不準講的。
有了長輩的干預,這類的故事都不讓講,那麼書籍想要流傳進來就更加難了,漸漸地這書在賈家就成了禁書。
回覆列表
因為牡丹亭講的是女性性的覺醒。杜麗娘因為一場春夢鬱郁而亡。
它還講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因為柳夢梅的愛情死而復生。
它還講了年輕人勇於反抗理教束縛,最終獲得愛情婚姻的圓滿。
對於封建大家族來說,它屬於離經叛道,所以被列為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