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琅琊笑笑生
-
2 # 三觀粉碎機
從現實主義來看這件事,“昭君出塞”毋庸置疑是值得肯定的。自其從公元前33年到匈奴和親之後的六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就保持著比較友好的關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邊境衝突。
而對於華夏民族和西漢王朝來說,這並不單單只是和平的問題,更是東漢劉家統治的延續。因為在“昭君出塞”之後,西漢隨即進入了朝綱顛倒、外戚篡權、王莽新政、隨即天下大亂的時期,可以說如果此刻匈奴再在邊疆燒幾把火,怕是要把“五胡亂華”的故事提前上演,歷史就此改變也不一定。
可這一切,都是王昭君(王嬙)犧牲了自由、快樂,默默把民族的重壓抗了下來。
很顯然,她不願意去遙遠的大漠,她不願意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她在那裡一點都不開心,一點都沒有自由,甚至連她的小孩,也幾乎都是這場“和平”的犧牲品。公元前31年,呼韓邪去世,她向朝廷上奏希望可以回家,她已經受夠了那裡的生活。可一紙回函,朝廷不準,並令改嫁給自己老公的兒子,新任單于。
當日,很多人也可以說既然她那麼開心,她可以選擇出逃自殺等方式來結束痛苦,但是很顯然為了民族和諧,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所有私心都藏起來。
-
3 # 白sir讀書
王昭君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國,她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關於昭君出塞,北宋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詩,叫《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詩中再現了王昭君出塞出後的情形。
昭君本來是漢代一名宮女,不被世人所知,歷史上的宮鬥非常殘酷,想要出頭往上爬,在重要環節上必須要打點。有氣節的昭君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因此得罪畫匠,他在她的面部加上黑痣,說這一標誌為不祥之物,令當時的漢元帝看畫像後棄之一旁。
眼看歲月催人老,青春終將衰,昭君明白自己面臨的是老死在宮中的下場,因此她主動自薦出塞和親嫁給單于。
臨行親的帝王接見,昭君引起了漢元帝的矚目,一睹昭君美貌之後他頓生悔意,可是為了和親大事,又不得不割愛讓昭君出塞,元帝為了洩憤,還賜死了畫匠。
和親是西漢時期表示兩國交好的特殊手段,早在劉邦為帝時就用過這種策略,只是在當時有呂后偷樑換柱,給一個宮女封了公主稱號,讓她代公主和親。
在當時,塞外匈奴對於普通女子來說,應和煉獄相差無幾。在人人自危擔心去塞外和親的情形下,王昭君自薦出塞的勇氣,就折服了眾人。
可是對於王昭君來說,她並非一心向往塞外生活,倔強自尊的她是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做的抗爭。事實上,昭君所嫁的單于年紀已老,他對昭君這位漢室美女很和善,可在她生下兒子不久,他便離開人世。此後,她又被迫嫁給單于的兒子。
新單于會繼承父輩財產,包括女人,這在漢文化中不可思議,對於王昭君來說也可謂煎熬。但是為了兒子,她還是選擇屈服。但後來因為新單于的忌憚,擔心昭君兒子將來有不軌行為,就私下將他害死。
之後新的政變又發生,另一個單于繼位,他也將繼承擁有昭君。此時得知兒子被殺真相的昭君心神俱碎,她毅然自殺赴死。一個不屈服命運與之抗爭的美女,就這樣用自殺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安石詩作中體現的,有對昭君的讚美,也表現她和親後淒涼的心情,詩人對昭君出塞行為是作消極評價的。
而另一種評價,則完全相反,在看過昭君墓就會有所體會。
昭君墓位於今日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畔,進到陵園,就能看到王昭君和匈奴單于並轡而行的雕像。活靈活現的人物,被風吹卷的披風,欲飛蹄騰空的奔馬,讓人想到了和親的美好與浪漫。
陵園巨大的石碑上,面用漢蒙兩種文字雕刻了董必武的題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顯然董詩代表瞭如今的主流觀點,那就是昭君出塞意義重大,昭君能站在國家大義的角度去和親,屬於有深慮遠見的作為。
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與評價,是很正常的。
我以為,在那個年代,一個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女性,面對即將終老的人生,想用一己之身想求得命運的改觀的本身,是值得我們稱頌的。(完)
-
4 # 鄭彥英
關於昭君出塞,有哪些不同的評價和觀點?
關於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經久不衰,因為太多的的民間傳說、歷史記載、歷史典故、文人的吟詠和讚頌,讓王昭君一直活在民間,活在歷史中。所以,對王昭君的各種說法一直都有著眾多的版本,特別是影視劇的傳播和宣揚,為昭君出塞的故事蒙上了更多的神秘何空間,讓我們據知道的那些點滴,與大家共享一下一些關乎昭君出塞的評價和觀點吧: 據史書上的記載,對王昭君的介紹不足150個字,只記載了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就沒有記載昭君自請出塞,這樣的記載,似乎打破了王昭君這位古代著名的美女,和平大使,犧牲自己,換取匈奴與漢朝友好相處半個多世紀,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女子的形象。但無論是民間還是歷史的隻言片語的介紹,大家都相信這個美麗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這個是真的。因為一個美貌、有勇氣的女子,能夠主動請求出塞和親,換來和平的勇氣和舉動,本身就充滿了張力和魅力。 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裡這樣的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在少有的王昭君史料中,尋到“良家子”三個字,作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據史書記載,非“醫、巫、商賈、百工”低賤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間水色之中,在父母長幼,關愛憐惜之下,不慮家中有無,得以保養容顏,精通曲藝,氣質高雅,嬌美脫俗,沉魚落雁之美,指的就是王昭君,所以,可信度是很高的,民間之所以流傳之廣,因為許多創作的戲劇、詩歌、電視劇、琵琶曲等都有重要表述,就僅說電視劇吧,就知道播出的就達10多部;在《漢書》、《琴操》、《西京雜記》等中,也有不可勝數的記錄,著名的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都有對她的描述:“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一種無盡的憐惜與感嘆,怎能說昭君出塞的故事不是一件百姓皆知的事情呢? 所以,我們不要取做無端的懷疑和揣測,在民族的發展中,能遇上王昭君這樣的偉大女子,何不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一個家庭的驕傲,一個丈夫的滿足?讓我們還是記住這個史書上有她的片段記載,有關於她的偉大傳說,能夠看到王昭君這樣一個女人,原本就是一個帶給你美好的事情!為民族大義挺身而出,為漠塞南北息兵工鼓琵琶,美麗、堅強、智慧、大氣!被世人歌頌!
-
5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不堪深宮寂寞,自薦塞外和親,嫁父子兩代的王昭君幸福嗎?
一、美女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王嬙(qiáng),西漢南郡秭歸縣人(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漢元帝時,16歲的王昭君被選入後宮為妃。
二、無緣見皇帝
漢元帝后宮佳麗三千,無法一一召幸,就讓畫師毛延壽圖形,根據美醜,按圖召幸。這成了畫師們生財之道。給錢的宮人就畫的漂亮些,不給錢的就畫的醜些。王昭君既沒錢賄賂,也不願欺瞞天子,沒有給毛延壽錢財。
畫師毛延壽心懷不滿,就在王昭君畫像上點了一顆“喪夫落淚痣”。容貌次等,王昭君無緣一見漢元帝。時光匆匆,五年過去了,王昭君在宮中雖然錦衣玉食、綺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花樣年華一寸一寸地流逝,悽清和孤寂無人傾訴。
三、漢匈和親
漢朝初年,北方匈奴一直是壓制在大漢天子們心頭不去的陰影,雖然連年征戰,但一直未能清剿。出於對匈奴力量的忌憚,西漢政府便以“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和親就是把西漢宗室公主嫁給匈奴首領單于。
四、昭君自薦
漢元帝時,國力較強,漢匈關係比較融洽。公元前33年,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hū hán yé chán yú)提出和親。
呂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將親生女兒遠嫁番邦。便將宮人代替公主和親。在當時,匈奴是茹毛飲血的蠻荒之地,一去匈奴,將永無再回之日。沒有人願意拋家舍業,背井離鄉。
也許是因為深明大義,也許是因為深宮寂寞,王昭君自願前行,出塞和親。
五、漢元帝初見王昭君
漢匈和親,兩國和平,這是一件外交大事。西漢大設國宴為王昭君餞行。這一天,王昭君點絳唇、掃蛾眉,五年來,第一次盛裝出現在漢元帝面前。
昭君一出面,猶如仙女下凡,滿朝君臣文武為之傾倒,只見昭君儀態萬千、光彩照人,令後宮佳麗三千黯然失色。
漢元帝大驚,深感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但是無法失信於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欣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六、畫師人頭落地
漢元帝退朝後,越想越生畫師的氣——這麼個國色天香的絕世美人讓毛延壽給耽誤了:王昭君本該是他的女人,拱手送人也就罷了,竟然還把最美的那人送出了! 皇帝吃起醋來不同於普通男子,所以,畫師毛延壽人頭落地了。
七、塞外落雁
公元前33年秋天,王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王昭君前途未卜、思緒萬千。
她騎馬前行,想起父母家人,愁腸百結,便撥動琴絃,奏出悲壯的離別之曲。悽婉動人的琴聲、美麗多情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與平沙之上。“落雁”從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稱。
昭君出塞後,呼韓邪單于很喜歡王昭君,封她為寧胡閼氏(yān zhī)。閼氏意思是王后。在塞外,王昭君辛勤不懈地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使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嚮往和效仿中原文化。所到蠻荒之處,無不春暖花開。
八、嫁給父子兩代
不幸的是: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50多歲的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後漢書》記載: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三個字,讓昭君永無歸漢之期。
而後,依照匈奴的“繼婚制”,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幸運的是,二人年齡相當、琴瑟和諧。先後生育二女,後來都嫁給匈奴貴族。
在王昭君的輔佐下,復株累單于延續了匈奴的輝煌,他沿襲父志,與漢朝和睦相處,開放漢匈貿易,首次以買賣的和平方式取代了匈奴百年來野蠻掠奪的時代。昭君出塞後,漢匈邊塞烽火熄滅了50年。
公元前20年,不到四十歲的青年才俊復株累單于去世。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後(有說二十年後),53歲(有說33歲)的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據說:昭君墓是塊風水寶地,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入秋後,塞外草色枯黃,唯有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稱之為“青冢”。
九、正確的選擇
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觀其一生,成名成功之處不僅僅是她的美貌,更是她和親。和親對王昭君來說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且不必說和親怎樣促進了漢匈民族和平、民族交融。單單對她本人來講也是幸福的。匈奴胡地儘管荒涼,出則騎馬,入則氈房,吃手把肉,喝馬奶酒,但總比老死深宮守活寡,無人問津要幸福得多。
有人說,昭君嫁給父子兩代真可憐!可憐嗎?父子兩代都是英武開明一代君王!武則天和楊貴妃都嫁過父子兩代,誰能說她們不幸福?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1.王昭君主動出塞和親,是有歷史功績的,使漢匈和平共處、邊疆安寧了半個多世紀;為漢、匈人民各自贏得了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局面,是屬深明大義的舉措。
2.昭君出塞使雙方政府在解決邊境問題上由戰爭政策轉向了和平政策,1954年在內蒙古麻池鄉漢墓中發現了印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說明和親,符合人民期望和平、早日結束戰亂的願望。
3.她出塞目的純潔,就是執行漢中央的和親政策。她為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呼韓邪去逝後,昭君又執行漢成帝“從胡俗”的勅令,忍受漢人不能接受的綱常倫理,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兒子,並且為他生了兩個女兒;體現了自己顧全大局的襟懷。
4.不僅為後世鞏固漢匈的友好關係作了典範,而且開通和加強了匈漢的貿易交往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她播下了兩個民族長久友好的種子;昭君死後直到王莽執政期間,漢與匈雙方一直延用“昭君出塞”來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昭君出塞”,已經標柄史冊,光照千秋,必將萬世流芳!
-
7 # 龍豹雞
昭君出塞是真正的和平與民族團結的象徵。王昭君出塞和親匈奴,並不是漢朝第一次送女人給匈奴,王昭君本人的地位,也不是最尊貴的。早在昭君出塞一百多年前,西漢就多次與匈奴和親,至少四位宗室翁主下嫁匈奴,漢高祖、漢惠帝各將一位翁主嫁與匈奴冒頓單于,漢文帝將一位翁主嫁與老上單于,漢景帝又把一位翁主嫁給軍臣單于。與出身高貴的翁主相比,王昭君不過是一個未被皇帝臨幸過的宮女,為什麼只有昭君出塞才象徵和平與團結,光耀千古,而那些翁主都不能象徵和平與團結呢?或者說,王昭君和親匈奴,與四位翁主和親匈奴,有何不同呢?
大不同也。四位翁主的和親,是屈辱求和,這樣締結的和平是虛假的,是短暫的。而王昭君和親,是以漢朝強大的國力為後盾,是以匈奴完全屈服於漢朝為前提,是漢朝對匈奴的恩賞,是漢朝主導周邊地緣的一環,只有這樣的和親,才能換來真正的和平,才是民族團結。
昭君出塞的整整一百年前,公元前133年,年輕的漢武帝在馬邑佈下天羅地網,準備誘捕匈奴,不過走漏風聲,單于跑了,從此,匈奴與漢朝的和親徹底斷絕。從漢武帝至漢宣帝,漢匈之間幾次決戰,雖然勞民傷財,但匈奴終於被擊敗。漢武帝先後兩度大規模對匈奴用兵,衛青、霍去病那十年是第一度,奪取了漠南無河西走廊,李廣利那十年是第二度,漢軍數次勇闖漠北與西域,深入窮追,在匈奴腹地重創匈奴。在漢武帝如此高頻度、高強度的打幾下,匈奴開始持續衰微,牛羊折損無算,匈奴人口銳減,此時的匈奴,對自然災害也失去了抵抗力,冬天一場大雪就讓匈奴承受不起。比較典型的一次,是李廣利被殺的那個冬天的那場大雪。之前李廣利幾次深入重創匈奴,匈奴人恨之入骨,且鞮侯單于發誓要抓李廣利來祭神。果然,李廣利最後一次討伐匈奴,因各種原因盲目深入,最終兵敗投降匈奴,且鞮侯單于的兒子狐鹿姑單于非常高興,忘記了他爹的誓言,將李廣利奉為貴賓,尊崇備至。結果,這觸犯了另一個漢朝降將衛律的利益,衛律開始進讒言,讓巫醫對狐鹿姑單于說,先單于的靈魂很憤怒。於是,狐鹿姑單于最後殺了李廣利來祭祀,李廣利臨死前詛咒必將滅了匈奴。結果當年冬天,匈奴大雪,死傷慘重,匈奴人覺得這是李廣利冤魂顯靈來報仇了,結果,驚恐的匈奴人最後給李廣利蓋了廟,祭祀李廣利,求他息怒。雖然漢武帝就此罷兵了,但匈奴再也無力進犯漢朝,雖然偶爾還去試探,但每次都得不償失。
同時,匈奴失去了在蒙古高原的宗主權,烏桓、烏孫、丁零都背叛匈奴,與漢朝合作。漢昭帝的時候,烏桓把匈奴單于的祖墳給刨了,壺衍鞮單于大怒,打算去攻擊烏桓。漢朝方面聽說了,霍光就派度遼將軍範明友去半路上堵截匈奴,結果匈奴嚇得沒有敢去,範明友只好把烏桓給削了一頓回來了。烏桓方面還不嚴重,嚴重的是西面,烏孫那邊。自從漢武帝時代,烏孫與漢朝和親,烏孫就逐漸拋棄了與匈奴的傳統友誼。於是,匈奴趁著漢朝改朝換代的混亂之際,對烏孫發動了戰爭。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緊急向漢朝求救。
新繼位的漢宣帝,發五路大軍出塞討伐匈奴,一路四萬多騎,四路各三萬多,總共近二十萬大軍,同時派常惠前往烏孫,與烏孫昆彌翁歸靡共同指揮五萬多烏孫大軍在西路配合。結果,五路大軍最遠的深入一千八百里,最近的深入八百里,雖然都繳獲了大批的牛羊,但都沒找到匈奴主力,最多的砍了1900多顆匈奴腦袋,最少的竟然只砍回來19顆匈奴腦袋。因為驚慌失措的匈奴人向西逃亡,但是,匈奴人撞上了常惠的槍口,烏孫人奮力殺敵,匈奴損失慘重,被砍了三萬九千多顆腦袋,各類牲畜損失七十多萬頭。此後,匈奴基本就玩完了。
不久,匈奴開始大分裂。起因就是握衍朐鞮單于得位不正,他雖然也是先單于的子孫,但太遙遠了,不為眾人所服,而且又為人殘暴不仁。這直接導致兩大後果。一是與握衍朐鞮單于有仇的日逐王率部投降漢朝,而日逐王是主管西域的匈奴貴族,這直接導致匈奴喪失西域,而漢朝的西域都護府不久成功建立。二是,且鞮侯單于的曾孫、狐鹿姑單于的孫子、壺衍鞮單于的侄子、虛閭權渠單于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王昭君的老公呼韓邪單于在東方起兵造反,這一年,王昭君還沒有出生。
最終,呼韓邪單于殺了握衍朐鞮單于,但是從此匈奴大亂,群雄並起。先是五個單于爭權,其他三個不重要,主要是呼韓邪單于與握衍朐鞮單于的餘孽屠耆單于二人爭雄。最終,經過長期混戰,呼韓邪單于艱難取勝,可是,匈奴人口只剩下幾萬人了。但是,讓呼韓邪單于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庶兄郅支單于竟然反了,而且身經百戰的他自己竟然打不過郅支單于。於是,匈奴進入了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兄弟爭國的年代,呼韓邪單于落下風。
如何戰勝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的手下們進行了一場非常悲壯的辯論,因為此時唯一的出路是投降漢朝。大部分認持反對和絕望觀點,認為“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戰死,壯士所有也。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王堅持主張投降漢朝,他說:“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最終,呼韓邪單于做出抉擇,投降漢朝。但是,郅支單于也向漢朝求和。
也就是說,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搶著向漢朝求援,兩個單于甚至都把兒子送到長安做人質。最終,還是呼韓邪單于尺度大,放得開,他親自跑到長安向漢宣帝正式稱臣。這是匈奴單于第一次以臣子的身份朝覲漢朝皇帝,是前所未有的盛事,漢朝以最高規格隆重接待了呼韓邪單于。此時,是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正月,這一年王昭君大概剛剛出生或者即將出生。
漢宣帝派了一萬多大軍,護送呼韓邪單于出塞,助誅不服,並且支援了大量的戰馬和糧食。在漢朝的強大壓力下,郅支單于開始向西方遷徙,到了阿爾泰山、葉尼塞河一帶,征服了堅昆、丁零、烏接等突厥語民族。郅支單于覺得自己已經跑的夠遠了,漢朝應該追不過來了,又見到漢朝更加偏向呼韓邪單于,心裡非常氣不過,於是他要回了當人質的兒子,漢朝就把兒子給他送回去了,但他卻殺了漢朝的使臣谷吉,自絕於漢。當時,谷吉出發前,汞禹等人都意識到了危險,但谷吉毅然選擇前往,結果遇害。後來,哈薩克的康居國因為受到烏孫的攻擊,邀請郅支單于前去康居,郅支單于就去了,並且喧賓奪主,控制了康居,威震西域諸國,不斷攻擊烏孫。正副西域都護甘延壽和陳湯聽說後,帶兵殺到康居,圍攻郅支城。當時,郅支單于在內,康居人在外。而且,郅支單于手下多了一百多非常奇怪的步兵,他們排成魚鱗陣,演習示威,據戲說這一百多胡人步兵是羅馬人。雖然裡應外合,但他們還是打不過漢朝軍隊,郅支單于的太太們都拿起兵器作戰,仍無力迴天,漢軍最終攻進城去,郅支單于被殺。陳湯留下一句話,曰:“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從此,在漢朝的支援下,呼韓邪單于統一了匈奴,並且徹底臣服於漢朝,西漢與匈奴之間再無戰爭。
漢元帝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到長安覲見漢朝皇帝,並且懇求和親。於是,漢元帝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據《後漢書》記載,王昭君,又叫王嬙,是南郡人,今湖北人,雖然天生麗質,但入宮以來,她從未得到漢元帝的接見,更不要說臨幸。呼韓邪來朝的時候,漢元帝賜予他五個宮女,王昭君自己請纓。漢元帝舉行了盛大的和親儀式,王昭君時年二十左右,“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漢元帝看到後大驚失色,無法自持,整個人都不好了,意欲留之,卻難於失信,最終還是讓王昭君去了。王昭君做了寧胡閼氏,與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或者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伊屠知牙師,後來擔任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和右谷蠡王。呼韓邪單于死後,他的十多個兒子輪流當單于,就像沙特國王那樣,在快要輪到伊屠知牙師的時候,他卻被哥哥呼都而屍單于所害,死於匈奴內部政治鬥爭,他的死最終導致匈奴永遠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呼韓邪死後,王昭君曾上書漢成帝請求回國,漢成帝卻讓她按照匈奴習俗處理,於是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若鞮單于,並給他生了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匈奴權貴,一個叫雲,嫁給了須卜氏骨都侯須卜當,為須卜居次,另一個嫁給了當於氏骨都侯,為當於居次。在王莽時代,雲和須卜當夫婦為了維護漢匈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王昭君最終死於匈奴,“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朝初期的和親,都是漢朝出賣自己的女人來委曲求和,但昭君出塞是下嫁給匈奴,是漢朝恩賞已經臣服的匈奴,只有這樣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因為漢初的和親,雖然推遲了漢匈 之間的大戰,但是匈奴每年犯邊,邊境地區軍民備受摧殘。但昭君出塞不同,她出塞後後,漢匈之間近六十年再無戰爭,邊境上一片和平繁榮,邊境人口大幅增長,邊境貿易快速發展。此後,一直到了王莽篡漢的最後幾年,中國大亂,匈奴才找到機會恢復獨立,再次侵略中國,但其規模和影響遠遠無法與西漢時期相比。匈奴再也不是中國的最大威脅了。
回覆列表
關於昭君的看法,歷史上分為兩派
一派以詩聖杜甫為代表,那首著名的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一派以哀嘆王昭君為主,為昭君感到可憐,說昭君如此美人卻因為一個畫師淪落到塞外風沙苦寒之地,可悲可嘆。
而另一派以王安石王荊公為代表,這一派的觀點比較新穎,比較有意思: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就是說既然君王如此不識人,如此不會用人,還不如讓昭君出塞,去尋求自己人生的意義呢!您難道沒沒看到陳阿嬌嗎?原來那麼受寵,一旦失寵,就無限落寞了,昭君如果留在漢宮,憑那麼昏聵的皇帝,下場只怕比阿嬌還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