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福雅士

    一,小而言之,曹操有“過失在先,心生愧意”。

    張繡投降,而曹操玩弄其嬸嬸,這對張繡來講,“是可忍孰不可忍”!反戈一擊,勢在必然。

    二,大而言之,曹操有“大勢所迫,政治所需”。

    曹操如此對待“降將”,並造成重大軍事失利和人員損傷,那麼,客觀上要求其必須“對內部軍心,對外部敵人”作出應有的“正確反應和姿態”:

    1,哭典韋,而不哭子侄,再次展現奸雄本色:安撫內部軍心,不憐子侄憐將士,亦暗示自責自疚。

    2,接納“張繡的再降”,並善待“再降的張繡”。

    這與其說賈詡“洞悉並精準預判了“曹操的選擇,不如說曹操的“用人氣魄、容人氣度、政治胸襟和歷史遠見”,的確令人折服!

    僅此一招兒,即宣示並誘惑天下敵人:看到沒有?即便像張繡這樣曾經“傷我至深”的敵人,我照樣“納降並重用,且保證既住不究…你們該來趕緊來呀…”

    三,曹操終其一生,踐行了自己的政治諾言,從未加害於張繡和賈詡!且對謀士賈詡相當依重:

    1,攻涼州,戰馬超,曹操問計於賈詡(看來是隨軍謀士),賈詡只弱弱的說了一句:離之而已。

    於是曹大笑,而超則大敗。

    2,立曹丕?立曹植?曹操求教於賈詡(看來是肱骨謀士)。

    曹問之,賈詡裝聾不答;

    曹慍怒責問:我問你話,你怎麼不吭氣?!

    賈詡佯裝猛醒,帶著歉意說:啊,對不起呀丞相,我剛才在想事兒呢,走神兒了…

    曹厲聲追問:想啥呢?!

    賈詡只弱弱的說了一句:吾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矣…(袁紹和劉表都是“廢長立幼”,讓小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而導致了自己內部的分裂、爭鬥,並迅速走向衰亡…這句話就是暗示曹操不要立曹植,要立曹丕,否則內部不穩…)

    於是曹大笑,而曹植則永無翻身之日…

  • 2 # 鳴沙古今

    宛城之戰

    這裡說的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年曹操出征張繡,南征宛城的張繡,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便邀請張繡及其將帥,一同置酒高會。後來曹操喝醉酒,席間聽人說張繡的叔叔張濟的妻子貌美,便派人找來,曹操見其美貌,強納之。張繡認為遭到曹操的羞辱,十分惱怒,便聽從謀士賈詡的建議秘密調動軍隊後突然襲擊曹操,將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大敗而逃。

    大將典韋、子曹昂、侄安民皆戰死

    曹操坐騎絕影身中數箭仍載曹操奮力奔跑,最終未跑出宛城死於此戰。曹操長子曹昂將坐騎讓與父親逃跑,自己步戰斷後,戰死。大將典韋率十數位精選的親信護衛戰於門前為曹操斷後,最後亦戰死。曹操子侄曹安民也戰死宛城。曹操逃回去後,悲痛不已。宛城之敗是曹操一生軍事中鮮有的大敗之戰。

    審時度勢,投降曹操

    公元199年,賈詡審時度勢,建議張繡道:曹操乃立信天下之人,比袁紹強,必然能不計前嫌,接納我們,將軍應再次投降曹操。張繡聽從,再次帶人投降與曹操。曹操大喜,果然不計前事,為張繡設宴,還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兩家結為連理,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曹操為何不殺張繡、賈詡報仇

    1、至到建安四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在這緊要關頭,張繡這股勢力成了至關重要的籌碼。爭取到張繡,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對袁紹作戰的勢力就得到了加強。

    2、大亂之世,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而且曹操的勢力此時還很弱,手下謀士也不多,這時不殺反重要張繡恰恰能向世人表達曹操的胸襟和他那唯才是用的理念。

    所以綜合分析,曹操殺張繡除了洩憤並無他用,反而用之的實際利益更大。

  • 3 # 唐韻製鞋廠

    賈詡根據時局斷定,若投袁紹,袁紹兵多將廣,好謀無斷,去必被輕視,前途暗淡。而此時曹操正是用人之際,且曹操自知當初有錯在先,才導致的張繡反叛。若去投奔曹操,必被重用,前途光明。

    曹操當時面對的袁紹是實力最為雄厚對手,如果收了袁紹,能夠一舉奠定統一天下的大業,此時張繡來降,若不計前嫌收為己用,張繡賈詡將會感恩戴德,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況且賈詡老謀深算,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對外,收留他們能樹立恩信,展示曹丞相不計私人恩怨,以大家的前途為重的大局觀念。

    總之,典韋等人已逝,人死不能復生,攻滅袁紹迫在眉睫,正苦無對策,如果不接受張繡納降,就會逼到對手那邊去,繼續跟曹軍作對。還會斷了後來人歸順的念想,以後想來歸順的就會猶豫不決,裹足不前。

  • 4 # 生活問道

    《三國演義》中張秀戰曹操一段雖然雖然篇幅不大,戰爭規模也屬於中小型,但其精彩程度和過程一波三折。

    我們先來看看各方的主要人物,然後在分析曹操為何可以做到不計前嫌。

    張秀一方:

    張秀:張濟侄子,西域槍王。

    賈詡:稱為三國第一謀士也不為過,洞悉人性,算無遺策。先事李傕郭汜,後事張秀,又事曹操。

    胡車兒:張秀手下大將。

    曹操一方: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許劭)

    典韋:曹操手下猛士,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戰張秀時救曹操而死。

    曹安民:曹操侄子,掩護曹操逃命時被張秀部下所殺。

    曹昂:曹操兒子。掩護曹操逃走時被張秀部下所殺。

    第一次張曹交鋒:

    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秀跟隨叔叔張濟進攻南陽,結果張濟被流矢射中而死。張濟一死,聯結劉表意欲攻取許都的計劃也被迫擱淺。

    張秀的謀士賈詡勸張秀:“操兵勢大,不可與敵,不如舉眾投降。”即便曹操勢大,即便張秀最終無法戰勝曹操,但是以賈詡的能力,退兵西涼以求自保是綽綽有餘的。賈詡力勸張秀歸降曹操,正是賈詡政治主張明確的表現。

    由於曹操沒有給予張秀足夠的尊重,霸佔了張秀叔叔的老婆鄒氏,並且宣稱是因為鄒氏的原因才放過了張秀,並且曹操有意拉攏離間張秀的大將胡車兒。

    曹操的做法讓張秀極為憤怒,在賈詡的幫助下,張秀起兵反叛曹操。由於兵起突然,曹操猝不及防,在眾將的死命搏殺下才衝出重圍,但是手下大將典韋、兒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戰死。

    第一次張曹交鋒,曹操在大好形勢下由於自身不檢點葬送好局,遭到慘敗。

    第二次張曹交鋒:

    同年十一月,張秀不顧賈詡的勸告,冒然出兵攻打曹操,而曹操則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對諸人保證“(諸卿觀之,自今以後不復敗矣。《三國志.武帝紀》)”

    張秀雖然勇武,但是離開賈詡的張秀就像是沒有牙齒的老虎。曹操在張秀出兵的同時也出兵南征,在宛城把張秀擊敗,張秀被迫逃到了穰城安身。

    第三次張曹交鋒: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三月,張秀在賈詡的建議下聯合荊州的劉表共同攻擊曹操。曹操則以天子號令孫策進攻劉表,牽制張秀的力量。

    這次交鋒雙方各有勝敗,曹操展示出了雄厚的實力和軍隊的精銳,張秀一方則展示出了賈詡料敵於先,算無遺策的智慧。張秀雖然逃到了穰城,但是曹操因為有袁紹的隱患,也不的不回兵許都。

    張曹的第三次交鋒可以說是賈詡的封神一戰,賈詡的料敵於先、算無遺策徹底征服了張秀,為張秀能第二次投降曹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賈詡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曹操與袁紹必有一場大戰,而最終的勝利一方必是曹操。

    在賈詡作出謀劃之時,袁紹和曹操也在為最後的決戰做準備,這個時候,張秀的最終決定就至關重要。

    按照張秀的預想是去投靠袁紹,但是被賈詡果斷否決。賈詡把袁紹派來的使者毫不留情的給罵走,並且為張秀分析了為什麼要投降曹操而不是袁紹。

    賈詡給張秀總結了三點:

    第一點,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上主張正確,名正言順;

    第二點,袁紹兵勢強大,他的人馬即使過去了也不會得到重視。但是曹操就不同了,曹操想對來說兵勢弱小,去了肯定可以得到重用。

    第三點,袁紹連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怎麼會真心對待投降他的人。而曹操不一樣,曹操胸懷天下,成大事者必有大心胸,一定會既往不咎。

    在賈詡欣賞曹操的時候,曹操也在欣賞賈詡。在賈詡前來投靠曹操時,曹操說了一句話“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曹操對於張秀的寬宏大量不但是軍事上的需要,同時也是政治上的需要。

    曹操在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對徐州的征伐,曾意氣用事的殺戮無辜百姓數萬人之多,這件事成為了曹操洗刷不掉的汙點。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天下人稱之為“狹天子以令諸侯”),更是坐實了奸雄之名。袁紹手下文膽陳琳在所寫的討曹檄文中白紙黑字寫到:“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據說曹操看到這句話嚇得頭疼病都好了。

    可以說,張秀歸降可以說是洗刷曹操暴虐無道的天賜良機,連殺子仇人都可以得到原諒和重用,何愁不會天下歸心?

    不得不說,贏得了民心的曹操也贏得了官渡之戰,隨著官渡之戰的落幕,北方實現了久亂之後的寧靜!

  • 5 # 江湖小曉生

    三國前期,其實風雲人物也非常多。比如說這次提到的張繡,他本身也是一方諸侯。他的叔叔張濟是十八路諸侯之一,最初的實力是要比曹操大的。後來張濟不幸去世,張繡便繼承了張濟的所有財產,成為軍隊的領袖。那麼他是怎麼跟曹操結下樑子的呢?

    第一,張繡跟隨叔叔張濟,奪取南陽地區。

    張濟本身就是諸侯中的一員,實力是比曹操大一些的,可是他的運氣不是很好。中原地區基本上被曹操和袁紹給瓜分了。他只能南下,想要佔領南陽地區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南陽地區跟荊州接壤,他可以跟劉表聯合起來,為奪取天子的工作做準備。可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張濟在作戰的時候,被亂箭射中。而這個時候張繡便繼承了張濟的軍隊,成為最高指揮官。他們聯合起來對付曹操的計劃暫時擱置到了一旁,因為張繡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擺在張繡面前的選擇似乎不是很多。要麼就投靠強大的袁紹,要麼就投靠手握朝廷的曹操。那麼他會怎麼選呢?

    第二,張繡選擇袁紹,而賈詡卻力主選曹操。

    兩個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張繡的理由是大眾的理由,因為袁紹的軍隊強大,此刻佔據了天下四個州,是最大的諸侯。如果投靠袁紹的話,至少可以保證溫飽問題是不愁的。而賈詡卻執意選擇曹操,他認為袁紹雖然現在實力強大,但是軍隊沒有紀律,子嗣繼承方面又容易出現矛盾,絕對不是長久之君。反觀曹操這邊就完全不同了,曹操雖然比較喜歡挖人家的墳墓,但是他計程車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當然了除了會屠城以外,他的軍隊紀律還是非常不錯的。所以賈詡認為,曹操才是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所以希望張繡投靠曹操。在賈詡的分析之下,張繡最終選擇了曹操。這是曹張兩人第一次和談。

    第三,曹操好色誤了大事,害死兒子侄子和心愛大將。

    人總是有弱點了,而曹操最大的弱點就是好色。他好色的物件跟其他人不同,他特別喜歡別人的老婆。似乎佔有別人的老婆,他心裡的佔有慾才能得到滿足。這次他又開始犯病了,張繡投降以後,他一眼就看中了張繡的嬸孃。要知道,張繡的嬸孃,就是張濟的老婆。曹操才不管那麼多,他不僅霸佔了張濟的老婆,而且還告訴大家,如果不是看在張濟老婆的面子上,他是不會放過張繡的。這件事徹底觸碰到了張繡的底線,他決定要造反。這次造反對曹操來說代價稍微大了一點,因為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還有最鍾愛的大將典韋,都在這一戰中喪生。

    第四,張繡執意對曹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大敗。

    失敗以後的曹操,厲兵秣馬,並且告訴眾人自己再也不會犯這種錯誤。所以早就做好了對付張繡的準備,而此刻的賈詡一直在勸告張繡,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去攻打曹操,畢竟人家早就做好準備了。然而張繡就是不聽,還想著偷襲曹操。沒想到雙方在宛城就遇上了。憤怒中的曹軍哪裡是張繡能抵擋得住的,所以張繡最終慘敗。不得不逃到了穰城躲避曹操的進攻。吃了苦頭的張繡此刻終於認識到了賈詡的正確,所以從此對賈詡言聽計從。

    第五,聯合劉表共擊曹操,結果被孫策所破壞。

    賈詡建議此刻張繡唯一的出路就是聯合劉表,共同對付曹操。這本身是一件好事,賈詡也照他所說的去做了,可是他沒想到的是,此刻的劉表卻被孫策給纏住了,壓根就沒有時間來管曹操的事情。這不得不說曹操是多麼的聰明,之前孫堅是被劉表手下大將黃祖給殺掉的,所以孫策跟劉表之間是有世仇的。如今曹操利用朝廷丞相的職權,吩咐孫策攻打劉表。這樣一來孫策就有了藉口,而曹操也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張繡。在失去外援以後,張繡該何去何從?

    第六,上天賜給了張繡可以重新選擇的機會,這或許就是命運。

    正當張繡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時候,曹操那邊傳來了好訊息,因為有袁紹大軍的牽制,所以曹操壓根就沒辦法前來對付張繡,這讓張繡得到了喘息之機。不過此刻正是張繡人生的轉折點,因為曹操無暇攻打張繡,這才讓張繡有了再次選擇的機會。他認為自己想要獨樹一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就是要看選擇什麼樣的人來投靠。張繡認為這輩子不可能投靠曹操了,所以只想著投靠袁紹。關鍵時刻,賈詡又冒出來了,他告訴張繡,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曹操。張繡都懵了,自己殺了曹操的兒子侄子還有心愛大將,再去投靠曹操,豈不是找死?

  • 6 # 潘不安講究史

    敗軍之恥,殺子之仇,大家說曹操恨張繡嗎?如果說不恨,那是不符合人情常理的,正所謂虎毒還不食子,曹操對他們恨之入骨才是人之常情。

    但是曹操為什麼還會待張繡、賈詡如上賓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首先要講一個劉邦和雍齒的故事。

    雍齒出身於沛縣的豪強世族,是劉邦的老鄉。所以在劉邦起兵反秦後,雍齒便得到重用,領兵駐守劉邦的第一塊地盤豐邑。結果到第二年,雍齒不僅投降了魏華人周巿,還把豐邑拱手獻了出去。

    劉邦大怒,兩次帶兵攻打豐邑都沒能成功,最後無奈只能投靠了項梁,在得到他的借兵之後才打敗了雍齒。雖然成功收復了豐邑,但是雍齒卻逃脫並投奔了魏國,從此以後,劉邦對雍齒是恨之入骨。

    可世事難料,雍齒在輾轉之下,結果最後又回到了劉邦的陣營。在公元前201年時,劉邦打敗項羽,初定天下。此時文武百官開始日夜爭功,生怕落得介子推一樣的下場,被劉邦給忘了。

    百官的日夜吵鬧,讓劉邦是頭痛不已,於是問計張良。張良反問道:“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劉邦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雍齒,表示早就想殺這小子了,只是因為他功勞多,不好下手。

    張良於是獻計先封雍齒為侯。劉邦便依計封雍齒為什邡侯,食邑2500戶。百官見連劉邦最痛恨的雍齒都封了侯,那自己肯定不會比他差,從此不再爭功。

    人們說楚漢之爭,劉勝項敗是因為劉邦是不擇手段的小人,而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如果再給項羽一次機會,渡過烏江,東山再起,勝利的一定是項羽。

    但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即使給項羽千次萬次機會,他還是會輸。因為自古成大事者,都以大局為重,而犧牲自己的感情。從個人感情來說,劉邦恨不能馬上殺了雍齒,但這隻能洩一時憤,卻會讓百官更加的惶恐,使天下再次陷入長久的動亂。所以劉邦不僅不殺雍齒反而封他為侯。

    而如項羽,他是英雄,行事由心,不會向敵人妥協,更不會辜負朋友。但在權力遊戲中,如果要做到這點,就只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更可能會負了天下人。項羽分封天下,卻導致諸侯亂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劉邦和雍齒的故事,並不是個例,無論在之前還是以後的歷史中,總是不斷重複的發生。齊桓公小白重用有射鉤之仇的管仲,終成春秋霸主;唐太宗李世民以曾輔佐李建成並多次想置自己於死地的魏徵為鏡,才得以開創貞觀之治。

    現在曹操和張繡的故事也是如此,而相比他們,曹操當時的情況更加的兇險。張繡來投之時,正是官渡之戰剛剛爆發的關鍵時刻,但是對於曹操來說,袁紹其實並不是最大的敵人。西涼的馬騰韓遂、宛城的張繡、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策,這些虎視眈眈的四方敵人,才是曹操最危險的潛在對手。而張繡又是這四人中最關鍵的!

    首先來說袁紹,他雖然坐擁四州之地,精兵數十萬,但是他的缺點一樣的明顯,早在開戰之前就已經犯下了無數次致命的錯誤,正如十勝十敗論所分析的那樣,不足為懼。

    其次是馬騰韓遂,靠造反起家的這兩位,久居羌人之間,都是無利不起早,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所以曹操以鍾繇鎮守關中,並順利拉攏了兩人,對袁紹倒戈相向。可即使鍾繇沒有成功拉攏他們,以關中到許昌的縱深和無數險關,也能阻隔防守他們很長時間。

    再次是劉表,此時的他早已經沒有了單騎入荊州的銳氣,實權旁落到荊州各大世家的手中,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然後是孫策,他雖有小霸王之稱,勇猛善戰,是最積極響應袁紹的勢力。但是官渡之戰前夕,他剛剛統一江東,又有死敵劉表在側。所以在進攻曹操之前,他必要先解決劉表的威脅。歷史上也正是如此,在199年年末,他發起了對黃祖之戰,雖然取勝,但也需要重整兵力,這就導致了他失去了進攻曹操的最佳時機。

    唯有張繡,他手握數千西涼精兵,以劉表作為後盾,又有謀士賈詡為輔,才是是曹操真正的心腹大患。如果在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以宛城到許昌的距離,只要張繡率領一支精銳騎兵偷襲許昌,曹操將必敗無疑。

    所以當張繡選擇在官渡之戰剛剛爆發,曹操看起來最危險的時候投降時,就連曹操本人也是感到非常意外和驚喜的。他親自出營迎接張繡,拉著他的手一起參加宴會,更是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曹操這種做法,其實和劉邦封雍齒一樣,就連殺子仇人都能不計前嫌,是告訴了天下人:“我曹操胸懷寬廣,以天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榮辱。張繡就是一個例子,此後但凡有棄暗投明的,我曹操來者不拒。”

    張繡的來投,如同導火索一般,使反曹同盟不攻自破,馬騰韓遂歸順曹操,並送兒子為質子;劉表失去屏障和進攻曹操的前沿陣地,劉表部將長沙太守張羨更是以荊南四郡起兵支援曹操;幽州的鮮于輔、閻柔背離袁紹歸順曹操;如果說,之前天下勢力還在搖擺中,那麼仇敵張繡投降並得到善待,真正使天下的民心倒向曹操。

    如果說民心是虛無飄渺的,那張繡的投降,也給曹操帶來了實際的利益。首先就是張繡手下的數千西涼精銳鐵騎,彌補了曹操手下兵力,尤其是騎兵的不足的大問題,甚至說為之後無數戰術的發揮,偷襲烏巢的成功提供了基礎。其次,張繡投降後,曹操就把原先防守他的曹洪以及大部分兵力抽調回了官渡。而曹洪正是曹操偷襲官渡時,留守本營的主將。

    官渡之戰勝利後,張繡升為破羌將軍。205年,擊破袁譚後,曹操又增張繡食邑2000戶,為眾將之最。要知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口十不存一,曹操麾下將領的封邑都還沒有超過一千戶的。卻獨增張繡兩千戶,可見張繡在官渡之戰中的重要性,就算說張繡的投降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負,也是不為過。

    反觀袁紹,燕趙之地自古多康概悲歌之士,田豐、沮授、逢紀、張郃、高覽等文臣武將,忠義之士何其多,卻一個都不能用。這就是曹操為什麼能勝,而袁紹卻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 7 # 看遍山川

    有一段時間張繡堵在荊州劉表和曹操中間,他受到劉表的支援,替劉表看護北大門抵禦曹操。曹操打算要進攻東邊的呂布或劉備,必須先端掉他南邊張繡這個敵人,否則沒有辦法分身去征討別人。

    曹操在張繡身上吃了不少苦頭,張繡本來已經投降曹操,曹操看中張繡的嬸孃又想拉攏張繡手下的大將。張繡被逼反並接受賈詡的計策對曹操進行了突襲,這一仗曹操的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戰死,最讓曹操刻骨銘心的是大將典韋為了掩護自己而被殺。

    第二年雙方故地重遊再戰宛縣,這次曹操南征一路凱歌,就在即將對張繡最後一擊時,突然接到後方有袁紹乘機出兵進攻自己老巢的報告,曹操慌忙撤軍。張繡不聽賈詡的勸告全線壓上堵截曹操退路,結果被曹操打敗。

    張繡回軍後,賈詡卻再次建議追擊曹操,認為之前曹兵料到有追兵,肯定有防備,現在如果再次去追殺,曹操因為前面的勝利會放鬆警惕不會再有防範,張繡聽了賈詡的話,果然領兵趕上曹操又把曹兵殺得大敗。

    在曹操眼裡張繡只不過是佔據小縣的一小軍閥,他居然兩次討伐都沒有成功,曹操也感到既晦氣又無奈。

    但是三國年代風雲變幻,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大戰開打前,雙方都競相拉攏各方勢力,於是張繡和賈詡面臨選擇站隊的現實問題,最後張繡和賈詡選擇的是投靠曹操。

    作為張繡言聽計從的首席謀士,賈詡對為何投靠曹操的原因講得很清楚。對比袁曹兩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輿論制高點,雖然袁紹比曹操強大,似乎去投靠袁紹才合理,但是一個連自己兄弟都不能容下的人,是容不下天下的。如果去投袁紹,他目前實力雄厚,張繡勢單力孤非常可能被他瞧不起不當回事,而去投靠曹操就有不同,曹操現在相對弱小,他得到任何幫助都會樂意接受,對他而言是雪中送炭。

    張繡擔心以前和曹操交過手,自己手裡還沾有曹家人的鮮血,投袁紹沒有安全問題,投曹操弄不好有性命之憂。賈詡的一句話就幫張繡解開了心結,他認為曹操是一個有霸王氣質的人,要成就大事,他肯定懂得必須把個人恩怨放在一邊,天下人都知道曹操知人善任的氣度。

  • 8 # 辯證哲學論

    第一,曹操人生格局很大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夕,袁紹使者到達宛城,勸劉繡投降勢力龐大的袁紹集團,但是,賈詡當機立斷,拒絕了袁紹的邀請,而決定投靠曹操。曹操見到賈詡後,握著賈詡的手,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意思是說,使我的信譽傳遍天下的,是你賈詡啊。可見,曹操當時內心是多麼的複雜,同時,也體現了曹操人生的大格局,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什麼樣的事情對我曹操來說才是第一位的?曹操心中明白,大格局的人從來不是情感的傀儡。曹操放走關羽,就是內心惜才,不忍殺害,也是體現了曹的人生格局之大。

    第二,迫於形勢亟須人才和聲望

    官渡之戰前,實力雄厚的袁紹決定攻打曹操,此時的曹操勢單力薄,剛正面肯定是打不過的。首先,袁紹“四世三公”名望高,有多方支援。其次,董卓之亂,使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等地區軍困民乏,曹操以緊鄰河南的兗州為基地,是缺糧少兵。但袁紹佔據大城冀州,名士群集,人民相對富足,且沒有受到中原地區戰爭的波及,兵強馬壯,所以,袁紹打曹操是自信滿滿。而賈詡早“聲名在外”,是個有用之人,所以,曹操願意接納賈詡。

    第三,宛城的地理位置

    宛城就是現在的南陽,地處許昌西南,相對於東北方向的袁紹,宛城正好處於曹操軍隊的後方,如果劉繡投降袁紹正好可以東西夾擊曹操,使他首尾不能相顧。所以,袁紹先主動勸降劉繡,而曹操更願意在此時接納劉繡和賈詡。

    綜上所述,曹操能接納劉繡賈詡,內因在於曹操個人魅力,外因則是接下來大戰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也宋江,敗也宋江?梁山好漢如果不選擇招安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