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法超越的經典

    先說結論,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用客觀眼光評價的粉絲向電影

    法國上映時間較早,去電影院之前我還複習了一遍Wembley live aid現場,看得整個人熱血沸騰,再看了下預告片,搞得這一天的班上的很不耐煩,下班第一時間奔向電影院買票。

    客觀來說,作為一個人物傳記電影,此片確實是略微有點浮於表面沒有深挖,可能是導演商片的風格,可能是導演比較瞭解觀眾想要什麼。Freddie的一些深層次的情感活動,心理表現確實有所缺失,換來的是用演唱會和作品穿插起來的大型mv,用一起來的基友的話說,“我是來聽歌的”。

    至於說這種電影是否夠好,全看評價的角度,上面的這些很有可能就是媒體給電影低分了。

    誰需要一群老掉牙跟不上時代滿嘴政治正確的磚家和我們談搖滾精神談人生。

    首先,給Rami Malek十萬個贊,不怕他傲嬌!!

    Rami總是給我一種神經兮兮的感覺,歸功於他那雙大尺碼的眼睛和mr robot的人物形象,配合他的努力苦練,放在Freddie身上,毫不誇張地說,有種無縫銜接的感覺。這個美籍埃裔演員,無論是從外形,還是眼神,都和Freddie的角色融合的很好。去看管子上所有和本片有關係的評論,評論要麼在說Freddie,要麼在說Rami Malek,但只有少數人在評價Rami把Freddie演的怎麼樣,因為不少觀眾潛意識已經將兩個人融為一體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傳記片演員至高的境界麼?看幕後故事,原本給Rami配的是舞臺指導,Rami越來越覺得不對,趕緊換了形體動作指導,他認為應該從生活到舞臺,把Freddie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復活,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他做到了。

    其次,作為一個2017-2018的當代電影,最美好的事情便是技術上的成熟,將當年的現場完美重現,作為一個90後,能讓我重溫一下當年的Wembley,哪怕只是隔著大螢幕,我也是無限滿足了。

    不得不說Queen反正在土澳的粉絲群體不是一般地龐大。影院難得的幾乎座無虛席,散場的時候好多老爺爺老奶奶都泛著淚光。值得一提的是最後那場二十分鐘左右的Live Aid尤其是神還原。男主角性感的倒三角身材,長得髮指的細腿,搖晃麥克風底下那根鋼管的騷氣的動作,巨星風範令人驚歎——簡直就是Freddie再世。電影的其他許多細節也特別敬業,就連鋼琴上面百事可樂和杯子的位置,都擺得與原版影片如出一轍。

    這部電影與其說是藝術作品,不如說是給所有喜歡搖滾喜歡那個年代的人一份禮物。

  • 2 # stubborn9256

    不得不說Queen反正在土澳的粉絲群體不是一般地龐大。影院難得的幾乎座無虛席,散場的時候好多老爺爺老奶奶都泛著淚光。值得一提的是最後那場二十分鐘左右的Live Aid尤其是神還原。男主角性感的倒三角身材,長得髮指的細腿,搖晃麥克風底下那根鋼管的騷氣的動作,巨星風範令人驚歎——簡直就是Freddie再世。電影的其他許多細節也特別敬業,就連鋼琴上面百事可樂和杯子的位置,都擺得與原版影片如出一轍

  • 3 # 英皇娛樂經紀人

    英國皇后樂隊傳奇主唱弗雷迪墨丘利的傳紀片,看過之後,我想起了一句話,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上天給了弗雷迪一副好嗓音,給了他功成名就的天賦與機遇,卻也給了他孤獨自閉的性格和常人不能接受的性取向,也許這就叫做天妒英才吧。很燃,很喪,又很具感染力的一部音樂電影,四星。

  • 4 # 迷影生活

    搖滾樂打根上就不是什麼一板一眼、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自誕生起,它就聲嘶力竭的彰顯宣洩、反叛、反思的情感,代表自由和抗爭的精神。

    但真正的搖滾精神,是內心的平靜,是熱愛生活。

    當不走尋常路的搖滾傳奇走下舞臺、走下神壇、走進墳墓,如流星般轉瞬即逝,這也意味著,他或他們的精神遺產——作品,將被一代又一代的樂迷頂禮膜拜、經久傳唱。

    “死亡崇拜”,這是全球的音樂人,窮極一生的極致追求。

    哪怕你不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尊重他的私生活,甚至不知道舞臺下的他,究竟是一個怎樣人,也並不妨礙你,透過這個世界最通用的語言——音樂,嘗試心靈的對話,獲得熱血與希望。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寫給皇后樂隊的情歌,是對天才主唱弗雷迪的致敬,它是那麼單純、直接,甚至都算不上一部合格的傳記電影,但並不影響被情緒感染的觀眾們,連聲大呼“牛逼”,帶著“Love and Peace”的口頭禪興奮離場。

    這就是搖滾音樂和皇后樂隊的精神力量。

    引子:好萊塢的音樂秀,奧斯卡的最優解

    這幾年的奧斯卡獲獎作品名單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入圍電影的實力難分伯仲,卻總給人政治正確和多元化壓倒一切的疑惑。

    那年得知《愛樂之城》拿下第8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獎,我詫異了幾秒。

    老套的愛情故事殼子,包裹著“向好萊塢經典歌舞片致敬”的核心,這部純粹的娛樂化影片,能在種族抗爭、女性平權、同性戀題材的圍攻中,拿走兩座小金人?

    如果把音樂舞蹈與政治正確結合起來,那酸爽夠奧斯卡評委們喝一壺的。

    剛剛斬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告訴世人,瞎猜總是要有的,萬一成真了呢?

    論《波西米亞狂想曲》的主創陣容,確實很難和入圍最佳影片的幾部作品硬碰硬,歸功於皇后樂隊的卓著聲譽,感謝文化多元化與堅守政治正確的奧斯卡評委會,給了它創造奇蹟的機遇。

    與本年度奧斯卡始終有“時差”的國內院線,終於開始大舉引進奧斯卡獲獎影片了。政治正確掛帥的《綠皮書》過後,打著同性戀擦邊球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即將登陸中國電影市場。

    能在大銀幕上領略偉大樂隊的搖滾傳奇,一窺領軍人物的心路歷程,對國內觀眾來說,這本身就是一次藝術和精神的享受——不管你到底愛不愛搖滾,知不知道皇后樂隊和弗雷迪。

    背景:複製時代傳奇?傳奇始終還在那裡

    一直認為,音樂傳記片是有門檻的。不論功成名就的主唱,如《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是勇敢追逐夢想的歌手,如《一個明星的誕生》,都是屬於粉絲向的。

    對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皇后樂隊(Queen)知之甚少,只聽過《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至於他們在流行音樂領域的傳奇地位,以及樂隊靈魂和主唱弗雷迪·莫庫裡(Freddie Mercury)的坎坷經歷,也都是看完電影之後惡補的。

    只有在電影中,那種如臨現場的震撼力,揮灑青春的感染力,才能讓人感同身受。

    實際上,皇后樂隊的成員,算得上標準的英倫紳士。他們大多出身不錯,學歷也不低,是對音樂的追求和對錶達的渴望,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專輯屢破紀錄,經典傳唱至今,影響了二十世紀後幾乎所有的重金屬樂隊,鑄就非凡的榮譽與國際影響,這是皇后樂隊對全球流行音樂的貢獻。他們,是徹底的顛覆者,也是徹底的創造者

    臺上,他們是無所不能的神。融合、詭異和極富想象力、感染力的表演締造了皇后樂隊的經典形象。臺下,則是另一番景象。表演是工作、是激情,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理解驚世駭俗的喧鬧背後,那一撇孤獨和痛苦。

    據說為了重現經典,本片動用了一些難以想象的資源。皇后樂隊的成員和弗雷迪御用助手參與拍攝,不少服裝道具舞臺都是當年的“原品”。

    更重要的是,以主演拉米·馬雷克為代表的主創團隊,帶著極大的熱忱與嚴謹的作風,試圖透過這部電影,高度還原那段時代的傳奇。

    藉助最新的造夢技術,電影中弗雷迪的神態和嗓音,還原得惟妙惟肖,但是,那個特殊的時代過去了,搖滾的精神追求沒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美好值得回味,但美好早就走了。

    人物:走下神壇的傳奇,脆弱彷徨的內心獨白

    與其說《波西米亞狂想曲》講了皇后樂隊,不如說這就是一部獻給弗雷迪的讚美詩。

    就像Beyond之於黃家駒,沒了他就沒了魂,弗雷迪去世前的皇后,才值得稱為一代傳奇。

    至今仍被人們銘記,帶領樂隊屢創奇蹟是外因,飽受爭議的私生活是點綴,弗雷迪身邊人的回憶錄中,流露出由衷的尊重、敬仰、愛與思念,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為何皇后樂隊的能高度默契、親如一家,電影給出了高調與激情、感性與悲傷的解釋,雖然於理而言並不那麼令人信服。

    除了酷似德國球星厄齊爾的面龐,拉米·馬雷克留給觀眾的印象是細膩、內斂、多變的演技,以及深入角色內心世界的體驗。去年的《巴比龍》,那個迷茫但堅定的眼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飾演傳奇人物弗雷迪,他做到了神形兼備的演繹,深入剖析了傳奇的內心。正如奧斯卡獲獎感言中的那句話:“我用這個角色,代表所有被孤立的人。”

    片中,著重於雙性戀的元素,並引發片中一連串的矛盾,與其說是戲劇化的需要,不如說是奧斯卡的需要。

    對待自己一生的摯愛瑪麗,弗雷迪的內心是複雜的。他承認,她是生命中的唯一,卻在當時離經叛道的選擇同性戀情;對待志同道合的樂隊成員,他也為了維護同性戀群體,多次表現出狂躁與不屑。

    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對他敬而遠之。因為,在輕浮、亢奮、滑稽的煽動者背後,是一個極不穩定、缺乏安全感的靈魂。想讓所有人都快樂,自己只能陷入無盡的孤獨和痛苦之中。

    如果沒法給出最好的自己,不如在為愛流放中懺悔一生。揹負顛覆之名的弗雷迪,也有盛名難副的內心掙扎。

    高潮:自我顛覆與經典重現,定格夢幻般的時刻

    有人批評:《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類似於《愛樂之城》的經典歌曲大串燒,簡單來說,音樂MV附送復刻的劇情。

    我承認,它確實是一部平庸的傳記片,因為皇后樂隊的成長過程基本上是一路上升,幾乎沒什麼波瀾。但它是一部優秀的音樂片,因為,它成功抓住了皇后樂隊和弗雷迪對音樂自我顛覆的開創精神

    搖滾樂中的崇尚自由,集中體現為對傳統和權威的反抗與反思的,但皇后樂隊反其道而行之,其代表作《波西米亞狂想曲》借鑑了歌劇的結構,並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形式。

    融合,是這主打歌首歌的主題。

    諷刺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反程式化的編曲和“四不像”的雜糅,起初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多年之後,卻成為一代經典。

    從歌劇式搖滾到迷幻氣息的舞臺表現,這種博眾家之長的創作方式,貫穿傳奇時代的始終。

    本片的最高潮,莫過於逐幀復刻1985年那場“Live Aid慈善演唱會”上,皇后樂隊幾近完美的巔峰表演。

    一段史上最大製作的Cosplay,用舞臺演出本身的張力和極富感染力的剪輯,集中展現了皇后樂隊和弗雷迪本人,對音樂的極致熱愛和追求。

    一場演出,酣暢淋漓,這不僅是簡單的經典再現,而是被天賦和名聲壓得喘不過氣的弗雷迪尋找自我、重獲新生的讚美與肯定。

    雖然,這個高光時刻,依然毫無懸念的陷入到戲劇性與劇情需要的因果論,但這並不妨礙普通觀眾被情緒感染,感受到用激情與夢想對抗生命無常,帶來的唏噓與感動。

    尾聲:人生的美好與醜陋,都讓它煙消雲散吧

    《波西米亞狂想曲》以精良的製作、精湛的演技和工整的結構,將曾經的傳奇故事,活靈活現的呈現於大銀幕之前。

    它是一部感性的抒情長詩,優美、通俗、感情真摯而豐沛,符合皇后樂隊的氣質,但與他們在世界樂壇的殿堂級地位,就沒有那麼匹配了。

    這種帶著致敬之心,精心創作的電影作品,很難避免劇情討巧和情感綁架的成分——藉助皇后樂隊的影響力,轉換為本片的關注度。

    起於獵奇心理,浮於輕率喧鬧,止於人生巔峰,這是一種連貫的情緒表達。從情緒上講,《波西米亞狂想曲》是成功的,一旦觀眾們想要一探早逝天才的深邃眼神背後,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時,影片在高潮聲中戛然而止了。

    畢竟,本片的立足點在於還原與致敬,在於透過音樂彰顯愛與和平,更多的內涵與寓意,就留給觀眾來品了。

  • 5 # 夢裡詩書

    絕佳的音樂再現了一隻樂隊的傳奇,《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作為一部傳記片在劇情上顯得乏善可陳,但這部電影最為讓人倍感驚豔的便是其再現了昔日皇后樂隊演唱會的現場,令人仿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這支搖滾樂隊的魔力,觸碰到了那個屬於搖滾的狂熱時代。

    如同很多的勵志題材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也用皇后樂隊從組建,到風格的確立,再到如何名聲鵲起的歷程勾勒出了電影的主線故事,而作為皇后樂隊主唱的弗雷迪·莫庫裡,電影自然也將焦點放在了他的身上,從他組建樂隊跌宕起伏的經歷到他與親人的關係,再到他作為同性的心路蛻變,多角度的切入使電影並不缺乏戲劇張力,但在如何呈現這一過程上卻出現了問題。

    135分鐘的電影時長不短,可卻不足以如數家珍的傾述一位搖滾歌手的傳奇,面對必須做出取捨的素材,作為導演的布萊恩·辛格,他對電影整體的掌控上其實並不得力,不管是弗雷迪的經歷,還是他的情感,電影只是如同流水賬般的將其走馬觀花展現了出來,這直接導致了電影近乎所有重要的節點都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的敘事使電影根本無從真正組織起情感去誘人共情,更不談如何去走進這一主人公弗雷迪·,他的內心世界。

    在主角弗雷迪人設平庸的尷尬境況下,《波西米亞狂想曲》另一個問題則是配角更為蒼白,縱觀全片電影除了弗雷迪,再沒有任何角色能去給人留下何般印象,其他樂隊成員和弗雷迪的身邊人物,都只是成為了電影的“助推器”,除了推動劇情發展之外讓人看不到任何緣於其角色的價值,這不僅使《波西米亞狂想曲》儼然變成了《弗雷迪傳》,也使電影在鋪墊環節如一潭死水般波瀾不起。

    好在《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有音樂,還有著對搖滾史上那場氣勢如虹演唱會的完美還原,整部電影在最後二十分鐘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當弗雷迪站在7萬人的體育館進行搖滾演唱,電影所帶來的是一種仿若身臨其境演唱會的震撼,而伴隨著那振聾發聵又滿載熱血的搖滾樂,彼時的弗雷迪·莫庫裡在光影中真的復活了,這一刻電影所帶給人的是心潮澎湃。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曲波瀾不起又心潮澎湃的狂想曲,它或許很難算是一部多麼優秀的傳記電影,但這部電影卻也是對皇后樂隊,對弗雷迪·莫庫裡,他的搖滾最好的致敬之作。

  • 6 # 學姐諮詢站

    《毒液》這部電影,上映以後可謂是熱度不斷,因為湯老溼的精湛演繹,讓人直呼過癮,不過有一部影片卻超越了他,讓《毒液》屈居亞軍的竟然是一部音樂傳記片,這在國內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但是,《波西米亞狂想曲》真的做到了。

    不過也不奇怪,因為這部片子講述的主角就是皇后樂隊,可以說是日本最為神奇和極有地位的樂隊,皇后樂隊(Queen),主唱弗雷迪·莫庫裡(Freddie Mercury),被冠以許多稱號: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最偉大的百名英華人之一、最有影響力的亞裔英雄之一、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所有音樂中最偉大的聲音之一等等,在國內好像皇后樂隊還沒那麼讓人那麼瞭解。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場聚集了大衛·鮑伊、艾爾頓·約翰、鮑勃·迪倫、保羅·麥卡特尼等重量級人物、長達16小時的巨型演唱會,在這場演出中,皇后樂隊把舞臺互動發揮到了極致,臺上臺下,十萬人整齊劃一的拍手合唱大互動,場面十分壯觀、震撼,恐怕至今也無人超越吧。

    其中還有兩首傳奇歌曲,對於內地觀眾來說,哪怕最不懂音樂的人都能哼上兩句——一首是曾經在國內風靡大街小巷的《We Will Rock You》,一首是足球比賽常用曲《We Are the Champions》,熟悉的前調響起,奧斯卡頒獎禮的現場都因此被點燃。

    有人說,因為這一部《波西米亞狂想曲》,讓的第91屆奧斯卡成了史上最搖滾的一屆。這部音樂傳記電影,就是這部傳記電影,一口氣包攬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四項大獎,成了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更讓搖滾樂把這場電影盛會熱情度更加高漲。

    然而對於片名《波西米亞狂想曲》,這是 Freddie 45年前創作的歌曲,意義自然極為特殊,近6分鐘的旋律中,沒有一段重複的副歌,而是包含了從重金屬到歌劇等幾種風格差異極大的片段。歌詞同樣充滿著意識流的色彩,彷彿一場支離破碎的夢境。這確實算得上是一場“狂想”,即使是如今樂壇,這樣的做法都近乎不可思議,更何況45年前。所以,這首歌為樂壇帶來的震動也是空前的。

    音樂的力量總是驚人的。不得不說,有些明星是永恆的,肉體的消逝並不會帶走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分毫記憶,反而會隨著歲月曆久彌新。再一次回顧皇后樂隊當年的這場經典演出,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會知道,皇后樂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位!

    期待在國內上映,和你共赴音樂盛典。

    你期待這部電影嗎?

    關注叮噹扒皮,天天有料,天天有瓜

  • 7 # 電影指導人生

    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什麼讓我們記住主人公,佛萊德·摩克瑞這個人?

    不僅僅是他的音樂才華。

    皇后樂隊的這位靈魂人物,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個又一個打破常規的舉動。

    他不滿意自己原來的名字,於是給自己另取了一個名字;

    他嘗試穿女裝,並且從此愛上了穿女裝;

    首次跟幾個樂隊成員見面,他就毛遂自薦讓自己當主唱;

    在經紀公司很不看好音樂劇的情況下,他嘗試用音樂劇創造出一種新的曲風;

    他堅持將一首6分鐘長度的歌作為新專輯的主推歌曲,哪怕這樣做很可能會影響專輯銷量;

    結婚很久以後,他意識到自己是雙性戀,於是誠實地向妻子出櫃;

    他將男朋友帶回家,介紹給自己非常保守的父親;

    他背叛樂隊,單飛;

    如果要給這樣一個人加上一個標籤,哪一個詞是最合適的?

    用摩克瑞自己的話來說,是“荒唐”。

    他曾經告訴自己的妻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荒唐。

    而他的音樂,同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唱給所有那些感覺自己被世界所排擠的人聽的。

    這位音樂家很清楚,在別人眼裡,尤其是在父親心目中,他一直就是一個荒唐的人。

    父親始終用三個詞教導他:善言,善思,善行。

    然而,他並不想遵從父親的教導,他只想依照自己的意願。

    這種對抗,給他的生活帶去一種強烈的壓抑感,彷彿他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錯誤的存在。

    而他之所以歌唱,就是要去肯定自己的這種荒唐。

    他自己交給自己的任務,是要讓所有那些自覺荒唐的人,勇敢地去繼續荒唐。

    摩克瑞試圖告訴聽眾的是,沒有人能決定我們的對錯,我們的每一種選擇,都是對的。

    如果你也喜歡穿女裝,那就快快樂樂地去穿,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自己首先要肯定自己。

    實際上,一個有夢想的人,在這個夢想實現之前,別人通常都會認為這個夢想是荒唐的。

    你想像馬雲一樣成為商業鉅子,別人認為,荒唐;

    你想當一位電影明星,別人認為,荒唐;

    你想從事藝術創作,別人認為,荒唐;

    乃至,你想到一個有海的城市看海,別人也會認為,荒唐。

    在這個完全被功利性、務實性思維統治的世界上,我們的很多願望,都成了非分之想。

    那些佔據著主流位置的價值觀,對我們的最大傷害,就是限制了我們的行動力。

    它導致我們什麼也不敢去想,什麼也不敢去做。

    只要我們嘗試去迎合主流,我們就勢必會喪失自己。

    那麼,是否可以說,荒唐是實現夢想的前提?

    穿女裝,是否是摩克瑞在音樂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

    這恰恰是對荒唐的最大誤解。

    荒唐並不是一個手段,它沒有什麼功利性的目的,也並不會幫助我們實現什麼目的。

    它實際上只告訴我們一件事,那就是我們要肯定自身的意願,我們要為我們自己而活。

    我們活著,只要始終是依照自己的意願那樣活著,這就足夠了。

    夢想實不實現,並不重要。

    不過,反過來,如果我們總是違背自身意願,總是想方設法避免荒唐,那夢想一定不會實現。

    壓制意願使我們無法行動。

    同時,一個以壓抑自己、違背自己為代價的夢想,很難說是否還稱得上是夢想。

    一定有人會問,該怎麼解釋摩克瑞在音樂生涯後半程的背叛與迴歸?

    如果背叛是一種荒唐,那麼迴歸豈不是一種投降?

    如果迴歸是正確的,那麼背叛豈不是摩克瑞生命中的一個汙點?

    其實,我們不能將這兩次行為分開進行衡量,去判斷它們是對是錯。

    這兩次行為是一體的,它們共同體現著摩克瑞的荒唐生命觀。

    肯定荒唐本身就意味著,一件事情是對是錯,我們一定要親自去試。

    有人告訴摩克瑞,單飛會讓他獲得更大的個人成就和商業回報。

    也有人告訴他,樂隊成員是他的家人,一個人不可以背叛自己的家人。

    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不親自去試試,永遠也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對的。

    這裡與一個人的道德和品質無關,對於摩克瑞唯一重要的,是哪一個選擇更合乎自己的心性。

    做荒唐事,本身就以自私為前提,只不過,這裡的自私,並不單單指向利益回報。

    它主要指的是要做我們想做、願做的事,要做合乎我們自己心性的事。

    摩克瑞去進行了嘗試,發現單飛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發現,相比於個人的野心,朋友間的溫暖和默契同樣重要。

    獨自一個人令他失落,有了朋友間的志同道合,他的生命力才會再次旺盛起來。

    因此他才選擇回來,選擇向樂隊成員低頭認錯,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想做的。

    從荒唐的視角去看,一個依照自身意願活的人,生命中根本就沒有汙點一說。

    他的每一次選擇,都由自己親身去試,每一次行動,都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所以,即使某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次反悔,實際上也是一次前進。

    荒唐的人早已被汙泥所包裹,所以根本就不會再被什麼東西染髒。

    真正的汙點,發生在他們放棄自己的生命意願,放棄荒唐,試圖迴歸所謂“正軌”的時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平是如何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