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k1189

    用愛心、耐心去化解,用點贊加獎勵激發孩子的自尊。首先了解孩子有什麼特長愛好,抓住孩子的優點哪怕細枝末節也要及時表揚,甚至及時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從學習生活玩耍方面多多關愛孩子,和他一同學習,和他一同玩耍,教他怎麼做事,讓孩子在快樂中改變自己。而對孩子的缺點則採用冷處理法則。比如不理他一定的時間,眼神表情告訴他做錯了,更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打罵孩子,再小的孩子都有其自尊心。當然,這需要多點愛心和耐心,因為這種孩子最易任性反覆。

    其實,這種孩子之所以這樣,與有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否缺少關愛,是否長期留守在家等有很大關係。只有找準原因,對症下藥,用愛心耐心去堅持,用表揚加獎勵去激發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脾氣才會慢慢改變。

  • 2 # 雲出岫鏡懸空

    這似乎真的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身邊有很多寶媽都有這樣的困擾,當然每個人也都有這樣那樣的辦法。現在說說個人的觀點,不,是心理諮詢師的觀點。1..冷處理。這是大多數人的做法,不用管他,他哭鬧多數是為了引起注意,是有意而為的,所以不管他,他就會發現這一招不靈。2..低下頭。即使作為家長,也應該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感受,遇到事情尤其是跟孩子有關的,要多聽聽他的意見,適當的讓孩子自己做一些選擇,這樣他更容易獲得被認可和重視的感覺。3..勤反思。印象很深,一次心理課上,老師講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作為家長也要從自身找原因,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功課,我們自己沒有經驗可徇,別人的經驗不一定使用,所以多反思自己。

  • 3 # 象山易學堂

    小區裡,有一個媽媽說,她兒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為此,她好好跟他說,他不聽;罵,他不聽;打,他也不聽。她說她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樣的情況,很多爸媽都有遇到過。

    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

    有專家說,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腦發育得比較快,而理智腦要在20多歲才能夠完全成熟,所以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生氣。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保持冷靜。要去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比如,是拿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是什麼?

    如果孩子只是鬧一下情緒,不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那麼父母就不要關注孩子,因為過多的關注會讓孩子經常發脾氣。

    如果孩子發脾氣時,會傷害自己,會打人,父母就應該把他帶到一個獨立的地方。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發脾氣,就喜歡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哄他,比如給他愛吃的冰淇淋,蛋糕,玩具等。這樣會讓他認為發脾氣很好,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會經常發脾氣。

    事實上,孩子在一歲之後發脾氣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有了很多需求,而又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就容易發脾氣。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少發脾氣。怎麼做呢?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愛、被關注的需求。

    可是,現在很多父母帶孩子,只顧自己玩手機,做自己的事情,很少關注孩子。而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就容易透過發脾氣的方式來獲得。

    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看書畫畫,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溫暖的家庭,就會有一個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孩子不開心時,就說“沒關係”“不要緊”;

    孩子哭泣時,就說“不要哭”“哭了就不乖了”;

    孩子大鬧大叫時,就說“我生氣了”“我打人了”。

    ……

    其實,父母應該要試著去說出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哭泣時,父母可以問:是不是沒有給你買玩具,你覺得很委屈?

    這樣能教會孩子認識情緒,將來他才能更好地處理情緒。

    父母要情緒穩定。

    什麼樣的父母,養什麼樣的孩子。

    孩子就是父母的產品,孩子看到什麼,就會學什麼。潛移默化,父母不經意間的一言一行,不管好的壞的,都會影響到孩子。

    所以,有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穩定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這樣做:

    說到就要做到。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發脾氣,只會嚇唬孩子,比如,再哭我就打你了。可是根本捨不得打,那麼還不如不說。

    家庭教育裡,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比如,父母說你再這樣,晚上就不準看動畫片了,那麼晚上就一定不能再讓他看。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再這樣,父母真的會說到做到。

    冷處理。

    孩子發脾氣時,他是什麼話都不願意聽,這時,父母可以不理他。

    等他情緒穩定後,父母可以給他一個擁抱,關心他,為什麼會發脾氣?

    父母心平氣和地撫慰,能夠幫助孩子從情緒中脫離出來。

    接納孩子的脾氣。

    孩子在發脾氣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好了,孩子,我知道你不開心,你可以發洩出來,我會陪著你。”

    讓孩子發完脾氣後,父母再和孩子講道理。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很多時候,說一萬句不如讓他經歷一次。父母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發脾氣帶來的後果。

    比如,孩子發脾氣不肯起床上幼兒園,那麼,就讓孩子上幼兒園遲到,被老師批評。

    這樣,他就不會再亂髮脾氣。

    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 4 # 陳陳媽媽

    現在每個孩子都有脾氣,但是有些孩子的脾氣都是模仿家長的

    家長要理智,理性的跟孩子講道理,等你習慣心平氣和的跟他說話,他也就慢慢的習慣跟你心平氣和的說話。慢慢就會不會再亂髮脾氣了……慢慢來

  • 5 # 惠壯壯壯

    其實每個孩子一出生都是一樣的,就像一張白紙,從剛開始什麼都不會,到慢慢學說話,學走路,學吃飯……等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影響

    如果父母經常發脾氣,孩子是會被影響的,也會很快學會的,當然孩子也會受身邊所接觸的人而影響,如果孩子接觸的朋友,同學,他們當中和孩子走的近的,如果某個孩子喜歡發脾氣,孩子也是會被影響,並且很快學會

    這個時候就不建議反覆說孩子,罵孩子,打孩子,是沒用的,孩子甚至會更加容易發脾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可能他也不想,只是習慣了

    我們要回到最初的時候那樣,重新教孩子,靜下心和孩子輕鬆自然的溝通,比如:你說:你覺得爸爸媽媽哪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孩子可能就要說了,你老是說我,罵我,還打我,孩子會把他喜歡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你讓孩子把心理想說的都說出來之後,你說:哦,這的確是爸爸媽媽做的不好的地方,爸爸媽媽會改的好嗎?孩子說好

    這個時候孩子心裡憋了很久的話說出來了,他是輕鬆自在的,你乘勝追擊的時機來了,你說,你覺得你有哪裡做的不好的地方嗎?孩子會思考,會說出來,你說,爸爸媽媽把我們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掉,你也把你覺得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掉好嗎?孩子很順利就被引導過來了,孩子開始改正的時候難免會忘了發發脾氣,不要指責孩子,你可以笑著說,哎呀,你又忘了,孩子慢慢會改掉的,讓孩子儘量不要和喜歡發脾氣,的孩子過多接觸

  • 6 # 一縷陽光am

    說不聽,罵不聽,打不聽,這是一個遞進的層次,我們從中可以清楚的瞭解到這個愛鬧脾氣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首先,是很小的時候,孩子想達到一個目的,也許語言表達還沒有很流暢,就用哭鬧的辦法,這時家長應該是用“說”的方法來解決。可是,說了後,孩子依然哭鬧,於是家長放棄,孩子得到滿足。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後,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同樣的辦法,隨著家長的一次次妥協,孩子脾氣大了一些,哪次要求沒得到滿足的時候,會大發脾氣。

    三四歲了,孩子的脾氣哭鬧有時讓家長受不了了,於是家長會在某一次對孩子大發脾氣,大罵孩子,進入第二階層。在前面的“爭鬥”過程中,孩子大多數時候是勝利者,怎會在此時甘於做失敗者,於是拿出更大的脾氣來反抗,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只要有一次反抗成功了,孩子就會變本加厲。而這類罵的家長往往是被孩子鬧煩的時候就罵,而不是給孩子講清不行的原因,不是用堅持原則讓孩子明白一個界限,只是發洩情緒的罵,罵完後再放棄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種對抗的過程中,孩子漸漸長大,本事也一步步“成長”,終有一日成長為“打也不行的熊孩子”,到了這個地步再回頭用“說”、“罵”的方法,當然不行了,至此,孩子就徹底被養成了“說不行罵不行打也不行的熊孩子”。

    明確了熊孩子是怎麼養成的,如果孩子還小,補救一般還來得及。

    首先,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我們做父母都是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多看看一些書籍,多聽聽一些專家的講座,沉下心來去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

    其次,收起你的打罵,因為那不是為了孩子,只是發洩你自己的情緒。學習做一個理性的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一些事情的原則與底線,並且堅持在孩子哭鬧時能夠理性冷靜處理,不妥協,用一件件小事的積累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則的,不是靠哭鬧就能獲得的。

  • 7 # 家庭書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有這樣孩子的家庭,很可能家裡寒氣比較重。

    媽媽和爸爸的交流是否是比較和氣、順暢,有果效?媽媽和爸爸在工作中或者家務事情上,當做的都全力以赴的去做?

    媽媽和爸爸的心是暖暖的,對孩子的愛是濃濃的,一一家人慢慢建立起你唱我和、相互呼應的家庭溝通習慣。

  • 8 # 三隻肥汪的修煉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如何教育愛鬧脾氣的孩子?

    1、為什麼會鬧脾氣?

    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孩子出現對抗行為,通常是在轉變期,孩子開始學校生活或家庭環境突然變故時。孩子的錯誤行為是他與所處環境互動的結果,而又沒有接受過教育來應對新環境的真實反映。此時孩子的認知肯定出現了偏差。在這樣變化的環境中,關鍵是要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認知出現了哪些偏差。父母一廂情願的理解於事無補。

    2、家長如何入手分析?

    一是這些對抗行為何時出現的?二是之前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跡象?孩子面對新環境,第一次遇到挫折或困惑時,肯定會有一些細微跡象,如果家長沒有發現或足夠重視,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是個災難。家長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入手,分析環境的變化及孩子行為的變化,找到可能引起孩子對抗行為的真正原因。

    3、如何與孩子交流?

    儘管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傾注了很多心血,但事實上很多家長並不注重與孩子的交流,不給孩子平等相處的機會。如果不能改變孩子的感受並贏得他們的愛和信任,孩子不會改變,肯定會做出反抗。家長請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放下高姿態和說教,確實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像朋友一樣,平等交流。只要孩子願意說,你就成功了一半。

    4、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行為的參考和示範。父母要規範自己的言行,努力為孩子營造充滿溫馨和愛的成長環境,使孩子有勇氣去面對新環境的挑戰。

    總之,教育愛鬧脾氣的孩子,說教不行,打罵更不可以,而是要深入分析,深入交流,從我做起,付出愛心和耐心,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

  • 9 # 鄉戀WJP

    朋友們好,我是鄉戀。題主問,說不聽、罵不聽、打不聽,如何教育孩子?

    孩子一生中,有三個青春叛逆期。當你的孩子說不聽、罵不聽、打不聽時,你首先要判斷一下,孩子是否正處叛逆期內,跟你"較勁兒"呢!若正值叛逆期,誠心跟你較勁兒,大可不必著急,咱慢慢"收拾"他。收拾不利落,將來咋讓這"豎子"養老?還不愁煞?

    對兒女的教育,一定要"從娃娃抓起",凡八九歲、十幾歲、二十幾歲敢同父母"平輩"來的,大都從兩三歲時,家長都是讓孩子由著自巳性格來。根本或放鬆了萌芽期的孩子教育,把孩子嬌慣瞎了。

    我同事兒子,從小嬌生慣養,初中時,打架鬥毆出了人命,勞動教養出來了,到現在幾年了,依然在家一事無成啃父母。

    若小時嬌生慣養,壞脾氣養成了,您也大可不必著急,費三十倍、二十倍功夫慢慢教育、糾正吧,畢竟將來你還要指望他。不然,您就多一些積蓄去養老院,那兒挺適合您。

    (網圖,侵刪。)

  • 10 # 高原歌者

    關於說不聽、罵不聽、打不聽,甚至還經常鬧脾氣的孩子非常多。這給家長帶來了很多麻煩,加大了家長管理的難度,讓家長非常頭疼。就問題說到的幾個方面的做法,其實都不太可去。

    一、經常說,說出厭惡情緒

    小孩子犯錯誤是經常性的,家長免不了隨時要教育他。如果家長的說話方式不是很好,而且隨時在說他,一開始還不怎麼樣,時間一長,他心裡就不舒服了。凡是家長一說,他就開始反感,到最後非常厭惡家長。他犯的錯誤越多,家長說得越頻繁,用句話說就是他耳朵都聽起了老繭,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把父母的話當回事。越是這樣,家長越要說他,目的是讓他聽話,改掉不該有的壞毛病。可孩子全然不理會,在他心裡早已經有了免疫力和抗說教,抗嘮叨的習慣。家長說得越多,越頻繁,他越反感,越厭惡,甚至和家長對著幹。明知自己做的事不應該,是錯誤,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故意都要犯錯,還不就是父母太煩人了。一面他不停犯錯,一面父母不停地說他,惡性迴圈,他不變壞都難。

    二、經常打,打出逆反心理

    至於打,應該說很多家長都打過孩子。不會打孩子的家長几乎很少,只不過打的方式不同而已。特別是不聽話的孩子被打的機率大得多。我們不反對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但也要講究方法,不能動不動就打。家長隨時把握孩子的動向。一旦孩子犯了嚴重錯誤,可能造成他做人,學習方面的致命打擊,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無法彌補的過失,家長打是無可厚非的。家長既然都打了,你就要一次性讓他改過來,絕不能再犯第二次。如果孩子還沒改過來,一犯再犯,我看家長沒有必要再打了。因為你的方式沒有效果。有些家長脾氣暴躁,打孩子成為常態化,這樣孩子絕對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幹。等到他長大了,難道還要接著打嗎?如果是經常打也許性質就變成了家暴。

    有個孩子經常在家裡偷錢出去上網,夜不歸宿,害得家長每天出去尋找。有一次,家長找著後做法有點過激,把孩子衣褲全部脫去,用皮線捆住手,拴在摩托車上,一面走一面打,被好心人照了發在網上。最後警察介入,把家長抓去以家暴的罪名拘留,並罰款。家長本來是管自己的孩子,到頭來弄成家暴,一肚子苦水只好往肚子裡咽,得不償失。像這樣的孩子不逆反都不可能。甚至,他會把父母當仇人也說不定,畢竟他是孩子,不會想事。

    三、經常罵,罵出遲鈍孩子

    再說一下家長經常罵孩子的問題。這種方式不僅僅在孩子不聽話時罵。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罵孩子。無論大事小事,也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看不順眼就罵,甚至無事也罵。這就讓孩子心裡經常難受,他們的心裡不痛快,不舒服,牴觸情緒油然而生。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父母罵孩子習以為常,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其實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經常罵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要知道,在家裡,父母經常罵,整個家裡陰雲密佈,氣氛緊張,大人都受不了,何況孩子。這種情況母親的表現往往比父親強烈一些。

    最要提及的是孩子寫作業時開罵。這種做法比任何時候,任何形式的罵都要嚴重,無形的危險更大。

    孩子寫作業速度慢,父母罵他磨時間,不專心;孩子不會寫的題,父母罵孩子笨;本身有些孩子基礎不錯,父母太自信,私自給孩子加餐,難度大的題孩子不會寫,父母講解的方法不同於老師,孩子接受相對慢,父母也要罵孩子笨……由於父母經常罵,語氣不好,聲音過大,就會讓孩子緊張、害怕、恐懼。孩子靜不下心❤❤來思考,反應稍慢,父母也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一頓罵。

    如此做法,孩子真的就慢下來了,反應越來越遲鈍,學習就會越來越跟不上,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太難了。 由於以上情況的出現,孩子也一天天長大。當父母說他,罵他,打他時,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和父母針鋒相對,牴觸情緒大,和父母鬧彆扭,發脾氣也就不難想象了。

    凡是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要想辦法解決,不能讓孩子自生自滅,聽之任之。

    一、不用管,什麼也沒發生

    孩子一旦有這種情況出現,家長要急於解決不可能有什麼效果。家長什麼都在乎會越來越麻煩。只要孩子沒有大錯,也不是急需要解決的事,家長可以不用管,裝作什麼事也沒發生。讓他自己去解決,既不說也不罵。有些事情哪怕是小事,也可能要解決,家長不管,讓他束手無策。時間稍長,他知道家長並不在乎他做的事,並且他也知道錯誤。在以後的一些事情上他就會有所收斂。

    二、多思考,變換一種方式

    孩子的問題是很多的,家長一味說教,一味打罵很難讓孩子改變錯誤。因此,家長要多思考,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湊效就不能再繼續。換一種方式可能會有效果。比如,他和誰最親近,平時喜歡誰?誰說話他愛聽?他的好朋友是誰?這些人對他說話他可能會聽,也聽得進去。另外,可以採用文字形式和孩子交流。這比打、說、罵效果好。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態度變了,以前的老一套或煩人的做法沒有了,他也會相應改變。

    總之,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種方法不行再換另一種,總有一種方法適合他。

    三、看場合,給他留足面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讓孩子反感。原因就是不看場合,不管有人無人,扯著個大喇叭聲嘶力竭的吼叫,出言不遜、髒話連篇。這種做法會讓孩子顏面蕩然無存。既丟了孩子的面子又傷了他的自尊。一肚子氣憋在心裡,回家後你不說他也會有意無意發火,想出一口心中的怨氣。因此,家長一定要分清場合,人多的時候和公共場合都不能說、不能罵、不能打。讓孩子的面子受到保護,自尊心也不受到傷害。減少孩子和父母的直接衝突。

    四、分時間,尋找恰當機會

    但凡是孩子有問題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存在方法上的錯誤。任何時候都在說孩子,罵孩子。把說孩子,罵孩子當成家常便飯、隨心所欲。才會造成孩子整天不舒服,心裡很鬱悶。吃不好、玩不好、更學不好。他不鬧情緒都不可能。一般情況下孩子吃飯時、寫作業時、睡覺時和人多時都不能說,不能罵,更不能打。孩子在正在吃飯,父母在飯桌上數落他會影響他的食慾,父母語氣過激會讓孩子丟下飯碗,不再吃飯;孩子寫作業時,父母老是在一旁嘮嘮叨叨,喋喋不休,孩子無法靜下心❤❤來寫字,無法靜下心來思考,隨便寫完,錯誤率更高;孩子睡覺時,明明可以睡個好覺,父母在這個時候把孩子的問題或錯誤搬出來,想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殊不知,孩子不耐煩,父母就會衝動,語氣更強烈,偶爾還會出手教訓孩子。可能這一晚上孩子無法睡好覺,即便睡著,心裡的陰影揮不去,怨氣淤積在心裡,甚至會做噩夢;……

    因此,家長說孩子也要懂得選擇時間,至於打罵最好恰當把握,儘量保持冷靜。可能孩子和家長交流時,心情很好時,家長善意的提醒會有好處,直言不諱也會造成孩子馬上反感。找著恰當的機會可才以說,機會不合適暫時忍一忍。

    五、緘其口,減少說話次數

    常言道,話多了是水。話多則爛,言多必失。這對孩子同樣實用。有些人一天到晚話太多。噼裡啪啦,沒完沒了,讓人心煩。家長在教育孩子有這種習慣的也非常多。可以試想,家長一天到晚不停地數落孩子,他有那麼多錯誤嗎?家長的話句句是金句孩子也接收不了呀?很多孩子之所以脾氣不好,經常犯錯誤。不是他天生就愛發脾氣,天生就愛犯錯誤。他之所以要犯錯誤,只想把心中的怨氣發洩出來,明知道錯不可行,也要反其道而行之,百分百的錯誤也無所謂。他會把他心中的不快和好朋友講,表現出對父母的不滿,一天到晚數落自己,罵自己,實在受不了。

    家長學會三緘其口是很有必要的。在說孩子之前要想清楚這樣說是不是有效?孩子會不會聽?以後會不會再犯?如果可行就說,不可行少說,甚至不說。儘量減少說罵次數,讓家裡有種溫馨的氣氛,讓孩子找到家的感覺,充滿幸福感。不要讓孩子隨時處於緊張狀態,不要讓陰雲籠罩在家裡。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孩子也不會鬧脾氣。

    六、常反思,檢點自身問題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處理不當的時候。家長要學會隨時反思自己的做法,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自己的做法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為什麼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不斷的反思中改進自己的做法,找到新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方式總是在變化著的,每一次都有新花樣,比每天一成不變的說教和打罵好得多。

    家長也要學會在孩子面前彎腰,不要總認為我說的都是對的,你必須無條件執行和遵循,絕不可違背。明知錯誤還要堅持,甚至不願和孩子悉心交流,錯了也不敢和孩子承認。這會造成孩子的反感情緒更加劇,他鬧脾氣則是理所當然。 家長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不當並不能說明降低自己的威嚴,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一個能屈能伸的家長會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也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是蠻橫不講理的人,他會覺得父母其實是民主的,父母是為自己好。父母做到能在孩子面前彎腰,這樣的父母會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他才不至於犯更多錯誤。

    結束語:教育孩子是一件繁瑣、艱難、漫長的工程,任何人都不要想著一帆風順。對於經常說、經常罵、經常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會完全不一樣,很多家長的做法可能大相徑庭,這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唯有因人而異,隨時改變自己的方法才會有效果。打不出人才,罵不出規矩,說不出方圓。唯有改變方式方能有收穫,唯有家庭和諧,溫馨,給孩子更多的溫暖和愛,才會促進孩子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荊南政權很弱小,為什麼能夾縫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