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我風情萬種

    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但是荊國缺能在亂世中生存離不開一個英明的君主的領導。就像當今的新加坡一樣,能用今天的成就完全離不開國父李光耀的領導。只有一代政治大師才能擴大國內優勢,弱化國際弱勢,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智慧,遊刃有餘的遊走在國際強權之間。

  • 2 # 湘水浩湯

    荊南政權:又稱南平、北楚,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高季興被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它的都城為荊州,

    說它是“十國”之一,其實還是有點抬舉它,呵呵,實在是有點拿不出手,它有幾個特點:

    第一:這個政權,我們有時稱為荊南,因為他的核心頭銜是判南節度使;我們也稱為南平,因為中原王朝賜予他的爵位是南平王;最後,我們有時稱北楚(加北字以區別於南楚馬殷),是因為高季興死後被追封為楚王,這是這個政權統治者從中原王朝那裡獲得的最高爵位。而荊南的統治者從未稱帝,一直以藩鎮自居。

    第二:面積很小。荊南政權的疆域在五代前期變動頗大,其最盛時,一度轄七州,這種情形前後不過一年而已。至天成、長興之際,其疆域逐漸縮小。大約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前後,荊南的疆域最終固定為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

    第三:荊南的行政區劃僅有州、縣二級,由刺史(知州)與縣令為其軍政首長,這種形式與唐末五代藩鎮並無二致。也是因為在如此狹小的疆域內,顯然無法採用道、州、縣的三級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陌就簡。

    第四:荊南外交的立足點在於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特別是後周以後,迫於中原政權的日益強大,荊南推行事大政策尤為用力,稱臣於中原政權,奉其命令,修其職貢。中原政權既視之為藩臣,亦不時加官授爵於高氏五主。說到為什麼這麼一個小且弱的政權能在當時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生存這麼久?我想原因可能有如下三點:

    一:荊南地處交通要衝,四面臨敵,無險可守。但恰恰是這看上去極大的劣勢,正是它可以利用的最大優勢、對於周圍的強敵而言,吞併荊南並沒有太多的戰略價值,反而留下它還可以作為一種屏障。

    二:荊南四面稱臣,不僅先後向後據有中原的梁、唐、晉、遼、漢、周、宋稱臣,還向南漢、閩、楊吳、南唐、後蜀等國稱臣。正是憑藉這種"事大以保其國"的政策,荊南得以抗衡吳、南唐、楚等等強敵,有利於自全其境。

    三:荊南作為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其主雖然有時也與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終保持著一個藩鎮的政治地位,未敢稱帝,這樣也就不會引起其餘強敵的更多關注,奉行交好鄰道的主張。加上中原王朝政局始終動盪不安,無力及顧,才使其政權維持下來。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四周圍的強國都沒空理它。

    越是混亂的時代,越是會發生驚世駭俗、聞所未聞之事,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便是如此。

    五代十國短短的幾十年,不僅湧現出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人物以及他們所作出的事,還出現了不少奇葩的國家,有宦官之國南漢,也有無賴之國——南平國。

    南平國又稱荊南、北楚,與南漢同屬於十國之一,勢力卻遠遠不如南漢,是五代十國中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國家,同時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國家。

    南平國主既沒有稱帝,也沒有稱王,始終以藩鎮形象出現,但其割據數十年,實質上與王國無異,壽命也比桀燕等政權長得多,因此南平被歸入十國之中,桀燕則沒有。

    南平國的建立者是高季興,他原名高季昌,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之諱,改名高季興。

    高季興出身卑微,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身為家奴,他卻有一顆名門之後的心,自稱是東魏司徒高敖曹的後人,不管有沒有人信,反正他是信了。

    高季興想幹出一番事業,沒想到老天還真給了他機會。

    唐末五代盛行收養子,各大節度使手下那是一堆養子,後梁太祖朱溫更是其中佼佼者,在他還是唐朝節度使的時候,就已經大收養子了。

    彼時朱溫的根據地在汴州(今開封),李讓為了巴結朱溫,送上大把票子。朱溫一高興,收李讓為養子,改名朱友讓。

    一次偶然的機會,朱溫見到了高季興,覺得他很不尋常,就讓朱友讓收高季興為養子,也改姓朱。高季興從此成為朱溫的親信牙將,開始練習騎射,之後以軍功升任潁州防禦使,朱溫又讓他恢復高姓。

    唐末的藩鎮割據已經積重難返,各藩鎮勢力就跟獨立王國差不多,最強的那一列一面擴充地盤,一面爭搶皇帝,以圖挾天子以令諸侯,朱溫就是搶的最狠的那一個。

    當時荊南地區頻繁易主,朱溫覺得這塊地不能讓別人佔了去,乾脆自己也入場。天佑三年(906年),朱溫軍攻取了荊州,朱溫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也就是代理荊南節度使。

    這個荊南節度留後很虛,原本荊南節度使統轄十州之地,但朱溫只奪下治地荊州,其餘九州早已被相鄰勢力瓜分,高季興就是個光桿司令。

    907年四月,朱溫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次月,高季興就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可見朱溫還是很器重高季興的,但亂世之所以亂,就是因為太多人有異心了。

    高季興坐鎮荊州,儘管只有一州之地,心思卻活泛得很。朱溫在世時,他不敢有所異動,可朱溫死後一幫兒子爭位,後梁陷入內亂,國勢日益衰弱,高季興覺得給自己打天下的時機到了。

    後梁內亂結束後,晉王李存勖(xù)又趁機南下,跟後梁死掐,後梁無暇南顧,給了高季興擴張的機會。

    機會很難得,結果卻不太美好,高季興先是出兵攻歸州、峽州,被蜀軍擊敗;隨後襲擊襄州,又被山南東道節度使擊敗。

    兩次出手失敗,高季興很是窩火,索性斷絕了對後梁的貢賦。後梁忙於應付李存勖,只能對他採取優容政策,封他為渤海王。

    高季興也明白自己實力弱小,脫離後梁這棵大樹是要玩完的,浪了幾年後,在917年,他主動恢復了與後梁間的臣屬關係。不過他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已經表明荊南地區正在迅速脫離後梁,快速向獨立王國進化。

    李存勖最終滅了後梁,建立後唐,高季興身為後梁舊臣,毫不猶豫地選擇臣服,他主動避諱改名,隨後又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結果險遭囚禁,費盡力氣才跑回江陵(即荊州)。

    不久,李存勖封高季興為南平王,這就是南平國的由來。此後, 高氏在南平國努力經營,對轄境內的政治、軍事、外交均有自主權,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非藩鎮。

    南平國一共歷經五主,很少見的,五位國主都秉承著一樣的國策,那就是奉事中原王朝為主,同時對其他國家同樣稱臣,以求在夾縫中自保。

    南平國這麼憋屈自然是有原因的,南平國最初僅有一州之地,高季興雖然心比天高,四處擴張,一度達到七州之地,但往往前腳拿下,後腳就丟了,七州之地僅僅維持一年,就迅速萎縮,最後穩定在荊、歸、峽三州之地,這還是在後唐滅前蜀之時分到一杯羹的結果。

    如此狹小的地域,人口就是硬傷,不論高季興怎麼發展經濟,實力還是很弱,甚至比不過後唐這些中原王朝的藩鎮。受國力所限,高季興也只好向中原低頭稱臣。

    不過高季興可不是隻低頭不撈好處的人,他不稱帝,是不想引起其他國家的敵對,低調行事,從而保持苟延殘喘。他對當時所有稱帝的國家都採取稱臣的方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保持南平的經濟發展。

    高季興可是一個為了錢連面子都可以不顧的人,南平國地處南北交通要衝,對中原王朝稱臣的南漢、閩、楚等國,每年上貢時都要從南平經過,高季興每次都很客氣地邀留使者,順便連貢品也一起搬進南平的倉庫。

    由於高季興這種絲毫不講面子的行為,他榮獲各國聯合頒發的稱號——“高賴子”或者“高無賴”,此稱號還可世襲,高季興的繼任者高從誨一樣享有。

    高從誨去世後,繼任的高保融、高保勖和高繼衝一代不如一代,南平迅速衰落。由於列國掣肘,南平還能苟延殘喘,但當中原王朝日漸強大時,一家獨大的統一趨勢愈發明顯,後周和北宋對其他割據勢力造成巨大壓力,南平國此前屢試不爽的夾縫裡求生存戰略,失去了效果。

    962年十月,趁湖南內亂之機,宋太祖命大軍南下。而要想到達湖南,南平是必經之路,宋軍於是以借道為名進入南平,南平不敢反抗,也沒覺得有什麼,畢竟之前後唐等中原王朝也借過路。

    但北宋可不是後唐,借道借道,最後就把道借到自己家裡去了,宋軍包圍了江陵城,高繼衝無奈歸降,奇葩南平國就此滅亡。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這個割據勢力,實在是沒什麼值得說道的地方,即使有,也只是作為當時國際上的笑談。

    五代之亂,九州分崩,軍閥蜂起,據地虐民。黃巢起義後,義軍將江南各地一通攪擾,皇帝也被趕入四川,天子威儀不再,再也撐不起天下這個擔子了。全國各地都陷入了無政府狀態,原來各地的藩將們紛紛招兵買馬,流民武裝也佔據城池,還有一些綠林大盜,也堂而皇之地佔據州府。

    唐朝中央政府無力彈壓,對這些草頭王只要承認中央權威,一概給予承認,大量封官授爵。於是,晚唐以後,中華大地被分割的支離破碎,割據勢力大大小小不下百多個。經過激烈的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史家所稱的“五代十國”。

    (唐朝末年的重要節度使)

    “五代”向被稱為正統,是為梁、唐、晉、漢、周,為與此前的朝代區別,分別在國號前了“後”字以做區分。這十國就有意思了,分別是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北漢。

    荊南位列十國,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他根本就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權,從始至終只是一個節度使部,沒有建國稱帝。這也是由於南平國家太弱小,只能採取“事大”主義外交策略,周邊的強權國家一個都不能得罪,所以索性不稱帝,關起門來自己過日子就好。

    荊南的具體位置在今天的湖北西部的荊州、宜昌一帶,原本唐朝的荊南節度使下轄7個州,自881年之後,這片地區先後有土匪陳儒、張瑰、殺人犯成汭、雷彥威、趙匡凝等人,直到公元907年,高繼興被朱溫派遣來到荊南征收財賦,繼而被留任荊南,成為荊南節度使,才算安穩了下來。

    這高季興原名高季昌,早年間曾是汴州富豪李讓的家奴,李讓被朱溫收為養子後改名朱友讓,高季昌便追隨主人加入朱溫的陣營。一日朱溫在朱友讓家中做客時,偶然看到了高季昌,見他相貌不凡,認為其非尋常之輩,便讓朱友讓收其為養子,並令高季昌從軍,高季昌命運自此迎來轉機。(後梁建立後派遣高季昌攻佔江陵)

    高季昌在朱溫軍中以好謀武勇見稱,公元907年後梁建立後,朱溫任命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並授予他符節和斧鉞。此時的荊南,原來的州郡都被周邊政權給奪走了,只給高季昌留下了江陵、歸州、峽州三州之地,地少民寡,又處於南北通衢要地,屢屢為強權所覬覦。他也沒有能力去攻打周邊的國家,每天祈求著別人不來打他就感天謝地了。

    公元915年,高季昌被後梁末帝封為渤海王,不過實際從912年朱溫死後,高季昌就不再侍奉後梁政權了。923年後唐建立後,高季昌還主動去洛陽去覲見李存勖。後阿里,又被唐明宗封為南平王,此後的荊南政權才又被稱為南平。高季昌已因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的諱,改名為高季興。

    南平政權就是這樣一個五代十國裡最為弱小的一個割據勢力,為了免於被其他政權吞掉,高季興採取了務實的外交政策,不管是西邊的蜀國,南邊的楚國,東邊的吳國,至於北邊的中原王朝,那是想都不用想的,通通都派遣使節過去,主動求交好,上表稱臣。中原王朝因為注意力都在北邊,對於南方的事務向來不怎麼上心,滿足於高季興的稱臣,也沒有大動干戈。高季興的抱大腿的敏銳度,甚至到了耶律德光在中原稱帝2個月,高季興也趕忙過去上表稱臣了。

    高季興深感國力不足,除了四處抱大腿之外,他還尋思起了發財致富的“歪門邪道”。這些“歪門邪道”,便是攔路搶劫各國貢物,以及向強國稱臣以討求賞賜。南平面積狹小,但地處水陸要衝,是江南各國來往中原的交通要道。當時馬楚政權向中原王朝稱藩,南漢、閩兩國也一度向中原表示歸附,因此每年需要向中原王朝獻納大量的貢物以表忠心,而南平是必經之路。高季興垂涎於這些貢物的價值,於是開始攔路搶劫各國的財物。

    被搶了的各國為討說法,要麼威脅發兵討伐,要麼發文嚴厲斥責。而高季興則估量對方的實力,一旦發覺有戰爭危險,便會乖乖的把截留的貢物原樣送回,事後照幹不誤;如果認為對方不過是虛張聲勢,便完全不予理會,該幹啥幹啥。由於當時天下亂哄哄的,很多割據勢力旋興旋滅,因此拖了一時,可能就再不會有人來尋了。高季興竟因此得了不少的財物。

    (高季興擅長打馬球)

    高季興向中原王朝稱臣的同時還對南漢、閩、南吳、前後蜀等稱帝的國家也大表忠心,伸拳不打笑臉人,高季興的這種表現,其實就是希望各國賞賜一些財物。後來時間就了,這種操行各國都看的清楚了,對高季興是一臉的鄙視,直呼他為“高賴子”。高季興死後,其子高從誨繼承老爹的“光輝事業”,繼續攔路搶劫,繼續四處稱臣,完全沒有節操可言。

    高季興父子的荊南節度使任上,做了哪些事呢?

    936年,為了討好吳國權臣徐知誥(即李昪,南唐開國之君,南唐後主李煜的祖父),就派遣使者勸他登基。941年,後晉節度使安從進造反,後晉派兵討伐,高從誨主動送糧,協助後晉軍。947年,高從誨向契丹進貢,又暗中派人去河東,勸劉知遠登基稱帝!祈求劉知遠平定黃河一帶後,把郢州劃分給他,不過劉知遠建立後漢後沒有答應他。同年,高從誨聽說杜重威反叛劉知遠,就出動水軍幾千人襲擊襄州。山東南道節度使安審琦將他擊退。高從誨又侵犯郢州,被郢州刺史尹實打得大敗。於是斷絕與後漢的關係,依附於南唐、後蜀。

    (南平【荊南】的地理位置)

    這種善變的外交策略,以及不要臉精神,成為當時國際上的笑談。公元962年,高家割據荊南56年時間後,宋太祖趙匡胤趁著討伐張文表之機以“假途滅虢”之計降服南平,南平也成為首個被北宋攻滅的割據勢力。實際上,南平早就在黃袍加身的時候,就向宋朝表示了效忠,算是宋朝的一個特區。宋太祖此舉,不過是要把南平的特區身份換一下,變成朝廷直轄了。

  • 5 # 魏青衣

    嚴格來說,荊南並不能夠被稱為一個國家。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想要長盛不衰,必然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百姓安居樂業,朝中官員勁往一處使,二是外有禍亂,但卻對國家政權形成不了任何威脅。

    國中百姓安居樂業,是不發生內亂的基礎,二外有禍亂,能夠促進國家自立自強,畢竟有壓力才有進步,而禍亂一旦成為了巨大的威脅,那麼國將不國。

    而今天要說的津南,無論在內部,抑或是在外部,都沒有滿足這兩個條件,津南身處五代十國時期,論強大而言,十國中的吳國,南唐,南漢等國家都曾經是一方梟雄。

    而津南呢?津南地盤小,人口少,比之沒有被歐陽修放入五代十國中的燕岐兩國,荊南都相差甚遠,津南唯一的優勢,或許便是存在的時間足夠長,足足存在了六十餘年。

    津南之地,地處天下之中,北有後梁,南有楚國,西有前蜀,東有吳國,再往外的國家也沒有一個好惹的,可以說津南之地相當尷尬,周邊都是當時響極一時的強大國家,而津南卻是數得著的弱國。

    為什麼津南這麼弱小卻能支撐六十餘年呢?

    最大的原因,便是因為津南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尷尬,周邊的大國互為對手,各自都有各自的對手,津南之所以能夠活下去,完全是因為漁翁得利。

    津南周邊的大國在面對津南時,並沒有對津南立刻動手,反而一個個的都是摩拳擦掌的,但就是都不敢上,之所以不敢對津南動手,主要也是怕被手邊的對手偷襲。

    無論是盛極一時的中原王朝,抑或是周邊強大的國家,對津南的威脅都是壓倒性的,可津南卻能夠依靠周邊大國之間相互敵對的形勢,將自己完好無損的保下。

    剛開始的津南,其實一直都是梁國的附庸,只不過隨著梁朝的垮臺,津南之主高季昌也只能靠自己將津南發揚光大。

    荊南在各大強國之間縱橫捭闔,分化周邊勢力對自己的威脅,雖然最終也不見得可以漁翁得利,但卻能夠保全自己很長一段時間。

    除開在周邊國家之間縱橫捭闔,津南保全自身,靠的主要就是對周邊的超級大國俯首稱臣。

    本來津南就是梁國的附庸,梁國垮臺以後,津南之地就不斷的尋找靠山,尋找補及,也正是因為周邊大國對其略有庇護,加上津南之地在高季昌的管理下並非手無縛雞之力,這才讓津南之地成為了五代十國的一個奇蹟。

  • 6 # 西府趙王爺

    荊南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其立國之道,就是靠的裝孫子!

    當時天下處於一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狀態,基本上就是靠實力說話。

    實力強的地盤就大,實力弱的地盤就小。

    而荊南,無疑是“十國”之中最弱的存在!地盤僅三州之地,即荊州、歸州、峽州,當然這個荊州可不是當年東漢的荊州,其上面還有江陵府這樣的存在,面積要小很多。

    荊南整個國家,就13個縣,小得不能再小了。

    不過荊南還是有優勢,這塊地方乃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剛好夾在了蜀國、楚國、南唐以及後梁的中間。這些國家無論是友好交流還是往來征戰,那大都得經過荊南。

    所以啊,當時各方勢力,都挺眼饞這個地方!同時誰也不想對方得到,於是大家便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勢力平衡。

    而當家荊南的高氏父子又都是人精,非常巧妙的運用了這一優勢。

    原本荊南是後梁轄地,但當時荊南節度使高季興趁著天下大亂,後梁朱溫與晉國李氏對立的時機,逐漸將荊南打造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而後梁滅亡後,後唐出於安撫,將高季興封為南平王,這也就是為何荊南又叫南平。

    此時的荊南已經事實獨立了。

    但是高季興明白,自己這點實力,是無法像那些大國一樣稱帝建國的。所以他很低調,一點不張揚,而且還對周邊南漢、閩、楚這些稱帝國家都稱臣,這樣便誰也不得罪。

    要知道,他和南漢、閩、楚國家還是有著不小恩怨的!當年他還在當節度使的時候,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每年需派使者向後梁進貢,而高季興則乘機打劫。

    因為當時政權更替很快,搶了說不定就搶了,如果對方找上門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認慫,把財物還了便是。

    “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諸道以書責誚,或發兵加討,即復還之而無愧”

    可誰知道,這轉過臉來,高季興立馬就認慫,毫無心理負擔!這一齣戲唱出來,當年那些仇家們也不好發作了。高季興死後,其子高從誨繼位,其行事風格完全繼承了他老爹,甚至於青出於藍!

    當時南唐代吳還未成事,看準時機的高從誨早早的就去結交李昪,後來南唐成了荊南最好的盟友。不過這種事兒也被其他勢力所不恥,高從誨也因此被稱為“高賴子”或“高無賴”!

    從誨利其賜予,所向稱臣,諸國賤之,謂之“高無賴”。

    但不管名號如何,荊南政權在高氏一家如此運作之下,得以長存,一直存在了50多年。直到北宋時期,荊南才被收服!

  • 7 # 文史磚家

    國家或曰政權其實跟人一樣,在某種極端情況下,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會把“面子”擱置在一邊,改而採用一些為人所不齒的勾當。比如,作為五代十國面積最小、實力最弱的政權,荊南(南平)便一直靠著攔路搶劫、四處稱臣討封賞來度日,堪稱古代最無賴的政權。這種做法的開創者,無疑是開國之君高季興。

    高季興原名高季昌,晚唐陝州硤石人,自稱是北朝名將高敖曹的後人。雖然先祖身世顯赫,但等到高季興這一代,則徹底淪落為貧寒微賤之士,為了生存不得不投靠在汴州富豪李讓的門下,成了他蓄養的家奴。雖然身份微賤,但高季興生性機警、辦事麻利,再加上嘴皮子好使,極能討取主人的歡心,由是深得李讓喜愛。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原屬黃巢陣營的叛將朱溫,被唐僖宗任命為宣武節度使,而李讓為了攀結“高枝”,便獻出大量的家財,並認他做了義父(此後改名為朱友讓)。某日朱溫在朱友讓家中做客時,偶然看到了高季興,見他相貌不凡、聰明機警,心中甚是喜愛,因此便讓他從軍,並讓朱友讓收其為養子。

    高季興跟隨朱溫征戰多年,以智勇雙全、好謀善斷著稱,曾參與過討伐鳳翔藩帥李茂貞、破鳳翔營救唐昭宗、掃蕩青州等戰事,累功升至潁州防禦使,並恢復本姓高。等到朱溫篡唐稱帝后,高季興又被進拜為荊南節度使,成為割據一方的大諸侯,時在公元907年。這一年,也被史家視為荊南(南平)實際立國的開始。

    荊南位於今湖北省中部,治所在荊州,長期管轄荊、澧、朗、峽、歸、夔、忠、萬等8州,全盛時所轄地域則多至18州。不過,因為唐末的大戰亂,荊南所轄各州被周邊各大軍閥王建、李茂貞、馬殷等人瓜分,高季興雖然名為荊南藩帥,但所轄之地僅荊州1城而已。再加上荊南久經戰亂,人口大量逃散,市井城邑破敗不全,完全是一副衰敗之象。

    但殘酷的現實並沒有讓高季興退縮,從到任的那天開始,他便大力延攬人才,並推行一系列振興措施。經過多年的辛苦經營,荊南的人口開始繁衍,生產得以恢復,兵源、財源得到補充,勢力也隨之壯大起來。等到後梁滅亡、後唐統治中原後,高季興因及時地申明效忠之意,由是被明宗進封為南平王,並獲得歸、峽二州。此時,高季昌已因避後唐獻祖李國昌(李克用之父)的諱,改名為高季興。

    隨著地盤的擴張、身份的提升,高季興開始不滿足於只佔有三州之地的現實,而是期望能收復原有的8州,甚至是18州之地。為此,高季興在國中大規模地整軍經武,發展軍事力量。然而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需要大筆錢財,而荊南三州之地的賦稅根本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再加上高氏家族本身享受之用,便更使得國用匱乏的現象日漸凸顯。

    因為沒有其他合法的增收渠道,高季興“腦洞大開”,最終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增收”辦法,即利用荊南作為江南各國來往中原交通要道的便利條件,頻頻截留馬楚、南漢、閩等國向中原進獻的貢品,跟攔路搶劫的強盜無異。事後,面對各國的指責或戰爭威脅,高季興則會估量對方的實力,惹不起的就把截留的貢物原樣送回,事後照幹不誤;至於虛張聲勢的,便完全不予理會。

    但攔路搶劫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兒,搞不好還會招致討伐,所以高季興便又想到一個好辦法,即向周邊強國稱臣,以便討要封賞。為此,高季興不僅向中原王朝稱臣,同時還對南漢、閩、南吳、前蜀、後蜀等僭號稱帝的政權大表忠心,到處“討飯吃”,很是讓世人鄙視。

    天成三年十二月(929年1月),高季興因腳氣病發作病死,終年71歲,長子高從誨繼位。高從誨在位20年間,完全秉持其父的“增收”理念,繼續截留各國貢物,繼續向強國稱臣、討封賞,甚至一度還向佔據過中原的遼國稱藩,一點兒“節操”都沒有。對於高季興父子的做法,各國都很鄙視,為此紛紛稱呼他們為“高賴子”或“高無賴”(詳情見《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雖然高氏父子的行徑為世人所不齒,但就手段為目的服務而言,荊南的確實現了維持生存、發展的目的。高從誨去世後,荊南(南平)又存在了15年時間,直到乾德元年(963年),才被宋太祖以“假途伐虢”之計吞併。至此,立國57年時間的荊南(南平)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邀約客戶時,客戶以各種理由拒絕,應該怎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