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沒有酒
-
2 # 共享當下
首先曾國藩的實力完全可以稱帝的。簡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朝廷遍佈曾國藩的門徒,最出名的恐怕就數李鴻章了吧。曾國藩實力鼎盛時期應該是在他平掉太平天國運動時吧。他手下的兵力是實打實的一百多萬,不是虛的。而且都是他親自帶出來的。已經佔據了整個江南。試想一下,江南有曾國藩的親兵一百多萬。京城北方又充滿了他的學生。皇族的實力是比不了曾國藩的。可以說曾國藩完全可以稱帝。但他沒有那麼做,他是聰明的。史料上也有說,他的學生私下都偷偷建議他稱帝。但都被曾國藩斷然拒絕了。他自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做大逆不道的逆臣。而且稱帝對他來說好處也不多了,心繫百姓也好,為自己早想也好,總之他不想稱帝。稱帝就要引起天下大亂,成王敗寇。最後真的誰勝還不好說。畢竟封建年代民心還是向著皇家的。
平了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連連上書主動裁軍,最後只保留了自己的嫡系區區幾萬人馬,當時的慈溪內心的高興是說不出來的,以至於是曾國藩想要什麼都能滿足。而曾國藩用現在話來說官以至此是不缺啥的,只要流芳萬古就可以了。曾國藩的為官之道是可以拿來研究的。
哈哈,天道酬勤
-
3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朝野上下無不歡慶鼓舞,但是卻有一個人始終笑不起來,甚至還有一點擔憂,她就是——慈禧太后。為何呢?因為,雖然這個時候,朝廷少了一個後顧之憂,但是有一個人權勢卻增長了不少,這對慈禧的統治存在著極大的威脅。
此人便是慈禧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
對於慈禧來說,奕訢既是自己的恩人,也是大清朝的功臣;因為早年的時候,他幫助自己將權力從咸豐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手中奪了回來,在自己掌權之後,又為國家平定了太平天國叛亂,大大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是,正是因為這些事,使得奕訢聲名鵲起,朝野上下甚至只知道恭親王,不知道大清朝,所以更加也不知道兩宮皇太后的存在。這對於嗜權如命的慈禧來說,是絕不被允許的。
於是,她決定要打壓一下自己的小叔子。
慈禧太后像有一天,翰林院編修蔡壽祺送來一份彈劾恭親王奕訢的摺子,上面寫著曾國藩虛報湘軍戰功,取巧避罪,還寫到恭親王大肆任用漢人官員,還圖謀以漢人執掌兵權,擁兵自重,圖謀不軌,凡此種種也都推到了奕訢的身上。這份奏摺的出現,使得正愁找不到理由來打壓奕訢的慈禧,喜出望外,現在終於有了為其之罪的口實。
這個蔡壽祺是一個取巧獻媚的人,他看到慈禧久久沒有回覆自己,便覺得這事有戲,於是便又上奏一次,而這一次,他下手更狠;他將恭親王奕訢的罪狀洋洋灑灑地寫了三千多字,比如什麼“攬權,受賄,貪墨,徇私”等等,幾乎含括了所有罪名。蔡壽祺還在奏摺中寫道:“要求奕訢歸權朝廷,退居藩邸”。
慈禧一看,覺得機會來了,便立即下旨讓大臣周祖培等人去收集奕訢的罪狀。
恭親王奕訢像聰明的周祖培知道,慈禧太后這樣做無非就是想打壓一下恭親王,削奪他的權力,於是便上報慈禧說:
“恭親王貪墨、驕盈、攬權、徇私各款,雖查無實據,但未必事出無因,相比恭親王在召對之時,偶爾會流露出驕盈、攬權、徇私之狀,自然是難逃聖明洞鑑,臣等建議是否將恭親王的事權稍加裁減,也可保全懿親之處。”
但是讓周祖培等人想不到的是,慈禧並沒有採取他們的辦法,而是拿出自己的一份意見書,上面將奕訢的罪狀寫得清清楚楚,處理辦法也寫得很清楚。後來,奕訢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知道自己自辛酉政變以來,就沒有將自己這個嫂子放在眼裡。於是,當他來面見慈禧認錯時,俯首痛哭,並答應改過自新,眾大臣們也請求慈禧能夠讓奕訢能夠官復原職,迫於壓力,慈禧批准奕訢仍然能夠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但是免去了他議政王頭銜。
曾國藩像但是我們發現,奕訢雖然在當時名聲很大,權力也很大,但是與之相比的還有一個人,其權力和聲望也不亞於奕訢,他便是曾國藩。但為何慈禧就不敢打壓他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慈禧需要曾國藩。我們知道,在慈禧掌權之後,滿人大臣幾乎是沒人可用了,主要就是一群漢人大臣在操持著國家大事。在慈禧上臺後,她也深知此時的大清帝國需要改革,否則就得滅亡,於是她重用了很多漢臣,例如我們熟悉的“中興四大名臣”。而這其中,曾國藩就是一位舉足輕重之人。慈禧十分需要他來幫助自己治理朝政,維護國家統一。
第二,曾國藩懂得收斂。諳熟理學之道的曾國藩心裡很清楚,雖然自己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位高權重,但是在清朝這樣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化的帝國裡,自己是不能與皇權對抗的。所以,一直以來,曾國藩都比較“乖巧”。慈禧也就沒有打壓他的理由了!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慈禧太后秘史》
-
4 # 筒子河旁
曾國藩是晩清的柱石,是為保住皇家統治立了大功的人。理應得到權貴的尊重。曾國藩統兵湘軍,能鎮得住那些亡命徒。但曾本人,謹守自己的身份是臣,自己嚴守孔孟之教。恭王是皇子,是有可能篡位的,兄終弟及是有前朝先例的。恭王自幼得到老皇帝的寵愛,行為上有疏忽是自然的,他拿出家法講一通,慈禧想唯我獨尊就比較難。所以,礙手礙腳、有可能奪位的最終要被清出權力圈。
-
5 # 有得觀史
慈禧獨攬大權,她不但打壓恭親王奕訢,也打壓曾國藩,只是對曾國藩的打壓沒那麼輕鬆罷了。
慈禧打擊奕訢,兩次最很,第二次基本結束了奕訢的政治生命。
第一次,同治四年,慈禧借蔡壽祺彈劾奕訢之機,以“雖查無實據,但事出有因”,罷黜奕訢一切職務。後來朝廷上下紛紛為奕訢求情,慈禧恢復了奕訢的職務,但議政王沒恢復。
第二次,光緒十年,慈禧藉故中法戰爭失利,說奕訢“委靡因循”,革除他一切職務。此後奕訢就閒散在家,不再有任何作為。
慈禧打擊曾國藩,有三次比較很,最後一次最致命。
第一次,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克天京,太平天國基本算是被滅掉了。曾國藩的湘軍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慈禧馬上打擊曾國藩。慈禧的目標是曾國荃,透過打擊弟弟曾國荃來打擊曾國藩。慈禧提出兩點,一說曾國荃的吉字營是“叛黨”,二說曾國荃私吞了太平天國的寶藏。這次逼迫,使得曾國藩開始裁撤湘軍。
第二次,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把曾國藩從兩江總督任上調離,也就是把曾國藩調出湘軍的根據地,讓新上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督辦裁撤湘軍事宜。慈禧這次打擊曾國藩,意在削弱他的實力。
第三次,把曾國藩調到直隸,讓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很難處理圓滿。慈禧的意圖是搞臭曾國藩,樹倒猢猻散,這樣就可以削掉湘軍勢力。這次慈禧給曾國藩致命一擊。天津教案沒處理好,列強不滿意,國內罵聲一片,曾國藩本來身體不好,經這一折騰不久就去世了,湘軍對大清的危險解除。
慈禧打壓曾國藩是在曾國藩明確表示裁撤湘軍,實際上是告了訴慈禧他不造反情況下進行的。慈禧對曾國藩的打擊是循序漸進的,因為她很清楚,曾國藩的屬下很多人攛掇曾國藩造反,曾國藩在壓制屬下的造反情緒,逼急了曾國藩真的造起反來也未可知。
慈禧第二次打壓曾國藩時,派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裁撤湘軍。馬新貽是慈禧的得力干將,裁撤湘軍工作,用力過猛,引起湘軍不滿,馬新貽無端被殺,慈禧馬上蔫茄子了,只好把曾國藩調回兩江處理後事。
慈禧對曾國藩的擔心,一是曾國藩有屬於自己的兵,而且很強大,湘軍只聽曾國藩的,不聽朝廷的。槍桿裡出政權,曾國藩有推翻大清的能力。二是大清朝當時已經腐敗透頂,曾國藩有推翻它的理由。
恭親王奕訢沒法和曾國藩比,奕訢是大清皇族,他沒有理由推翻自己的朝廷。他只能是篡權,奪取皇位。在政治手腕極強的慈禧手下篡位基本沒啥希望。所以慈禧打壓奕訢很輕鬆,打壓曾國藩就很小心謹慎。
-
6 # 回眸滿清
不能說慈禧動不了曾國藩,而是曾國藩謹言慎行,才為自己免去滅頂之災。
咸豐帝在位時,就對曾國藩很是戒備,設立江南、江北大營的初衷就是“湘軍出力,八旗拿功”。可惜,突然冒出和李秀成把咸豐的計劃完全打亂。慈禧透過辛酉政變上臺之後,對曾國藩的防備依然沒有降低。在曾國藩攻陷天津之後,雖然說湘軍數量達到40萬人之多,但是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馮子才等人已經在軍事上完成了對湘軍的部署,曾國藩對此心知肚明,那他如何化解?
一,解散湘軍
想打消慈禧害怕湘軍“功高蓋主”的念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解散湘軍,只要湘軍存在,慈禧都會寢食難安,而且誰也不知道這個狠心的女人會給自己扣上什麼罪名
二,替曾國荃遞辭呈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弟弟,在平定太平軍中立下汗馬功勞,可是曾國荃也殘暴成性,尤其在攻陷天京後,他曾帶人進行屠殺。當時王闓運寫了《湘軍志》一書,記載了所有事實。雖然王闓運因膽怯最終把原版給了曾國荃,但是,他到了丁寶楨手下後立馬又開始寫了。慈禧隨便找個理由都能判曾國荃死罪,所以,解散湘軍後曾國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曾國荃寫了辭呈,既消除湘軍的威脅,又能保下曾國荃
三,推脫賞賜
拿下天京後,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的賞賜基本沒有停止過,該有的榮耀曾國藩全有了,再多,真的就“蓋主”了,而且,這些賞賜也是慈禧的一種試探,所以,曾國藩對於加官進爵的恩寵一概推委,對於珠寶的賞賜也是婉言謝絕,這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慈禧的猜忌
慈禧打壓恭親王和曾國藩是兩種性質,在發動“辛酉政變”之前,慈禧除了身邊的太監和宮女外,一點勢力都沒有,她只有拉攏恭親王才有機會一博,所以,在恭親王到熱河憑弔時,她們兩人密談了一個多時辰,談了什麼無人知曉,但是,就後來的情況來看,肯定是想利用恭親王除掉肅順等人,而且對於日後的權利劃分,肯定也給出了讓恭親王滿意的承諾。這些都是慈禧無奈之下的權宜之計,後來隨著黨羽的增多,當覺得有力量和恭親王扳一下手腕的時候,她果斷出擊,革去了恭親王所有職務,將大權統攬,成為滿清真正的主宰。
其實,這都是種必然,只不過被誇為“甩咸豐八條街”的恭親王沒有考慮到而已,他的能力也真沒有傳說中那麼神
-
7 # 李飛叨
慈禧的確不敢動曾國藩,也沒有理由去動曾國藩。
落魄文人洪秀全揭竿而起,金田起義定都南京,建號太平天國,滿清江山搖搖欲墜。這時候,已經爛掉渣的八旗兵根本就提不起來,就在這時候,曾國藩挺身而出組建湘軍,數年間親臨戰場和太平軍連連血戰,期間歷經了無數的危險,最後剿滅了太平天國。
最強盛之時,曾國藩手下數十萬眾,曾國荃等猛將如雲。當時胡林翼曾試探曾國藩:東南半壁無主,吾公豈有意乎?意思說東南這半壁江山已經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大人你現在兵強馬壯,有沒有自立為王恢復漢人河山的想法啊?在攻下南京剿滅洪秀全後,左宗棠這些手下人也勸進,最後曾國荃這些湘軍將領甚至要再來一出“陳橋兵變”,玩黃袍加身的戲碼,最後這些都被曾國藩堅定地否定了,他寫了一幅對聯表明自己的心跡: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前人的話來表明志向。
可以說,曾國藩的功業已經達到了一個大臣的極點,再繼續下去,也只能是造反稱帝了!這時候他沒有這樣做,我覺得還是因為被思想深處的“忠孝”觀念所影響的!滿清入關200多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教化,漢人中的知識分子早已把其奉為正統,自立就是不忠不孝之舉,這是曾國藩做不來的。
慈禧敢把恭親王奕訢邊緣化,因為他是滿人,即便再這麼興風作浪,也沒有群眾基礎,得不到支援,慈禧不怕他逃出手心!
曾國藩不同,雖然他無造反之心也沒造反之舉,但平定叛亂的戎馬生涯中,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些手握重兵的各地大員,都是出自他的門下,並且此時曾國藩威望極高!如果慈禧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就會成為曾國藩自立的口實,那滿清這間破房子可就真的要倒了!
所以慈禧不但不能動曾國藩,還要給他高官厚祿,給他封侯,讓他成為楷模,以此告訴天下人,朝廷是厚待功臣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值得賣命的!
-
8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慈禧之所以敢動恭親王,是因為慈禧和恭親王的權力基礎是皇權。
恭親王的地位並不合法,他的地位是因為聯合慈安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的結果。
慈安慈禧才是最高的領導人。
慈安(1837年~1881年)
要是當年咸豐帝的顧命大臣裡面有恭親王奕訢的話,慈禧根本就動不了奕訢。
雖然曾國藩也是官場的人,但是曾國藩和恭親王最大的不同在於恭親王是中樞大臣,而曾國藩是領兵在外的元帥。
皇權的基礎是軍權。
清王朝的軍隊是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
八旗兵只忠於滿族皇帝。
至於綠營兵,其制兵是握在兵部手裡,兵籍也是在兵部手裡,兵部只向皇帝負責。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世襲兵制,兵為國有。
而湘軍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兵為將有。
曾國藩規定統領由大帥挑選,營官由統領挑選,然後一級一級往下傳,所以兵權不再屬於國家,而是屬於將帥自己手上。
第二、軍餉自籌。
湘軍軍餉一般都是大帥就地自籌,然後向中央核報。
古代封建社會當兵的,誰給他們飯吃,誰就是主子。
第三、各尊其長。
湘軍的風氣就是除非是頂頭上司,要不然其他人不論官職大小,地位高低都可以拒不從命。導致湘軍不僅湘軍以外的人無法指揮,就是湘軍內部將領,也很難越級指揮下級部隊。最典型的就是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雖然都是湘軍系列,但是曾國藩就根本不能指揮他們。
第四、私人關係至上。
湘軍基本都是自行招募的,將領非常重視同鄉或同族關係,將領之間也是私人關係比較密切的,基本都是同鄉、同年、師生的關係。所以湘軍宗族觀念嚴重。
這四條保證了湘軍的獨立性,也導致清政府無法插手湘軍事務,所以清政府對湘軍集團,只能安撫和分化。
第二、湘軍集團的勢力龐大。同光年間,出身湘軍的總督、巡撫大員有53人,做過藩臬道員一級的有70人,做過提督總兵的有134人這還不包括李鴻章的淮軍。
出身淮軍的總督、巡撫有14人,藩臬道員27人,提督總兵有87人。
湘淮兩系文武高官就有385人,更不用說中底層文武官員了。
第三、清政府一直都在打壓與防備曾國藩一、曾國藩一直沒有地方實職。
曾國藩在外領兵打仗九年都沒有得到過實職,就是一個兵部侍郎的虛銜。
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給立功將士授予實缺官位,也無法名正言順的在地方上籌措軍餉。
二、清政府一直都在分化瓦解湘軍集團。
清政府整整九年沒給曾國藩升個一官半職,而曾國藩的屬下一個個變成督撫大員。
除此之外,清政府利用和製造各種矛盾,比如袒護沈葆楨壓制曾國藩、積極培養左宗棠的楚軍勢力和李鴻章的淮軍勢力等等措施。
三、清政府逼迫曾國藩裁軍。
曾國藩的吉字營攻破天京之後。曾國藩只得到了一個區區一等伯的爵位。
而同時到來的卻是嚴厲的指責。
一、指責放走太平天國幼天王與李秀成;
二、指責搶奪天京的財寶;
三、限令上報成軍以來的所有往來賬目;
四、壓下曾國藩對湘軍有功將士的保員名單不批。
天京一攻破,清政府就開始過河拆橋,逼迫曾國藩裁撤湘軍,導致湘軍部分官兵怨氣極大,損害了曾國藩在湘軍的聲望與權威。
總結:其實不單單是慈禧太后,就是整個清政府都在打壓曾國藩,但是由於湘軍勢力的坐大,註定了清王朝要想不再經歷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只能妥協忍讓曾國藩。
清政府不是不動曾國藩,是不敢像對恭親王或對咸豐八大顧命大臣一樣搞曾國藩。
悲催的恭親王
-
9 # 媚之夭夭
慈禧獨掌大權,連恭親王都慘遭打壓,為何動不了曾國藩?!
這個有兩個方面層次的原因!
1.恭親王,是皇親,同皇權很近,本人有能力,門生多遍佈全國,慈禧太后擔心他取而代之,威脅感很強烈,故極力打壓!
2,曾國藩,只是一外臣,就是重用,也永遠接近不到皇權的核心,也就沒有威脅,而且曾國藩一直忠於朝庭,慈禧也就根本沒有考慮動曾國藩!
下面從這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一,恭親王的勢力,讓慈禧太后感到不安,到極具威脅感,為了自保,就極力打壓!恭親王也確實有能力,門生眾多,又掌握著軍機處!
可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這個女人疑神疑鬼,加之手下又進讒言,她就擔心恭親王有朝一日欺負她幼兒寡母,取而代之!
於是,慈禧太后就來個先下手為強!讓恭親王手中權力盡失,就這樣一個光桿子王爺,還能再掀風浪?
慈禧太后認為,極力打壓恭親王,對自己母子沒有威脅感,可以高枕無憂了!真的是婦人之見啊!
二,曾國藩是外臣,剿滅太平軍大功,雖然湘軍問題多多,但曾國藩對慈禧太后和皇上是忠心的。慈禧太后當然不會動他!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以攻下金陵剿滅太平軍立下不朽之功!
慈禧太后代表皇上也大大封賞了曾國藩等一幫人!
後來,慈禧太后擔心湘軍勢力太大要求裁軍!
曾國藩不敢說半個不字,馬上寫奏章說裁軍方案!
正是曾國藩這樣的順從的聽從慈禧太后的指令,又不居功自傲,慈禧太后才沒動曾國藩!而且有大功的曾國藩,慈禧太后動了,天下人會說她兔死狗亨,慈禧太后才不想那麼笨呢!
-
10 # 文史墨客
風雨飄搖、苟延殘喘的大清王朝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可以說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雖然有慈禧這樣一個千古少有政治手段極其老辣又殘忍無比的不是女皇勝似女皇的女人統攬大權,苦苦支撐。但是,歷史的規律是無法改變的,英雄人物在歷史程序中起著推動作用,而對歷史的變遷沒有決定性作用。一個慈禧太后能力再強僅靠一人之力也無法改變清王朝沒落的大趨勢。
如題所述,恭親王和曾國藩二人都是清朝後期救社稷於水火、扶大廈於將傾的朝廷重臣,二人職位不同,性格特點不同,對清王朝起的作用不同。
恭親王作為清朝皇族常年待在京城,遊走與朝廷和洋人之間,每天接觸的都是朝廷大臣,玩弄的是政治權術,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政客。他和慈禧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糾葛,可以說兩人之間的爭鬥牽一髮而動全身,大家都是明白人,在此王朝存亡之際,只有維持雙方政治勢力的平衡大清王朝才有存在的可能。一旦政治的天平發生傾斜帶來的將是滅頂之災。不過,如果真的到了不得已的時刻,以慈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書手段,恭親王必然不是對手。畢竟,恭親王手裡沒有決定勝負的最最重要的武器,那就是“軍隊”。
說到軍隊,我們就該說說曾國藩了。曾國藩,湖南人,和左宗棠、李鴻章並稱為晚清三傑,原系一介書生,只想著憑藉科舉之路考取一個功名來光宗耀祖,哪知道世事變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投筆從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創辦鄉勇到成為團練,最後成為赫赫有名的湘軍,勢力越來越大,引起慈禧重視,奉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在跟太平天國交戰的過程中吃過不少苦頭,。但是,最終還是他攻破了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儘管不能說是他一個人滅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是他的功勞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由此,他的官職也是越來越大,手中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巔峰時期達到了30萬之眾,勢力越來越強大,甚至有流言說曾國藩有反心,引起了慈禧和清朝統治者的擔心和不安。但是,無論如何慈禧也是不敢動曾國藩的,那個時候內有各路農民軍起義,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清朝自身的八旗鐵騎已經不復存在,失去了戰鬥力,維持統治的只能靠綠營兵,如果把曾國藩這麼大的一個重兵集團和實力軍閥逼反,那可是真的是自取滅亡。
回覆列表
曾國藩開創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而且他手中的這支湘軍,一直是清軍當中戰鬥力最強大的部隊,等閒誰敢輕易動他?更何況,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慈禧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經濟都要依賴曾國藩,哪裡會自毀長城去動這麼一位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