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整部電視劇,李衛都是個奇怪的角色,他出身低微,大字不識一個,眼瞅著餓死,卻在貴人雍正的提攜下,猶如開掛一般飛黃騰達,你說他運氣好可以,說他會來事也行,但如果只是把他的成功歸結為雍正的用人策略,就忽略了中國官場文化的本質。

    與李衛一起入潛邸的還有高福,也就是李衛口中的坎兒,兩相比較,高福的資質還在李衛之上,但他卻在奪嫡早期丟掉了性命,成為四爺登基的絆腳石。

    為什麼聰明的走不到最後,老實的卻能飛黃騰達呢?

    這其實體現的是中國官場文化第一要義:忠誠!

    似李衛高福這般出身的小角色,雍正皇帝隨時可以抓出一大把來,但獨獨把他們從災區帶回京城的潛邸,實則有說不出的好處。其一,對方無父無母,背景單純,容易控制;其二,危難之際,施以援手,對方感恩戴德,輕易不會背叛;其三,對方年紀尚幼,又沒有讀過書,方便調教。

    三點都指向一處:忠誠。

    忠誠是一種美德,這是古今中外皆認可的說法,尤其是在講究圈子文化,注重人身依附的古代官場,忠誠是選人用人最為看重的指標,遠比所謂的能力重要。

    李衛看似愚笨,實則比猴還精明,他早早把自身的前途命運捆綁到雍正皇帝的戰車上,讓做啥就做啥,不問緣由,不問結果,只要主子滿意。雍正最看重的也是他這點,所以在推行新政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首先想到的是李衛,一來對方忠心耿耿,用起來放心,二來可以藉此機會鍛鍊鍛鍊,為以後做準備。而李衛也很明白,不擇手段地完成任務。

    比起李衛的愚忠,高福就油滑多了,但也因為這種性格,讓翠兒不喜。而他在失戀以後借酒澆愁,被八爺鑽了空子,與其說是年少無知,中了別人圈套,不如說他內心裡根本就不堅定,想早早給自己留後路。哪知道似他這般小人物,一旦入了局,就是過河的卒子,根本不能回頭,即使八爺上位,也會把他當作個叛徒來對待,想要首鼠兩端,就是自尋死路。

    忠誠以外,李衛還滿足了中國官場文化要義第二條:能幹!

    什麼是能力,什麼是才華,是許多職場新人困惑的命題,尤其是看到那些牙尖嘴利、溜鬚拍馬之徒青雲直上,更是恨的唇齒髮癢,進而大罵人心不古,世道艱難,殊不知做下屬的,最本質的一件事情,就是讓領導開心、放心。

    什麼是開心放心?領導需要的你要及時拿出來,領導交代給你的你要保質保量完成。

    這就叫能幹!

    至於喝了幾頓酒,熬了多少夜,流過多少眼淚,受了多少委屈,那都是你職責範圍以內的事情,犯不著在領導面前邀功,誰都是這麼過來的。

    李衛雖然不識字,但在做事方面,比那些滿口子曰詩云的傢伙強多了。皇帝要推行新政,一個字:幹。誰擋路就辦誰,至於手段,出身草莽的狗兒有的是法子。

    再比如客場舞弊,讀書人的事,用得著你一個大老粗來管嗎?但李衛本著一個原則,這事皇帝肯定不會怪罪我!第一時間帶兵包圍考場,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個驚天大陰謀公之於眾。

    還有就是曾靜,這老小子仗著讀過幾年書,妖言惑眾,辱罵君父,雖說皇帝不讓殺他,但我以個人身份收拾他一頓總可以吧。脫了官服,就是私人恩怨,主辱臣死,有理有據。

    你說我自降身份,耍流氓,我就這麼幹了,關鍵是:皇帝喜歡啊!

    已經赦免曾靜的雍正皇帝不僅沒有訓斥李衛,還旁敲側擊地批評其他官員,不能為君父分憂,明裡罰了李衛一年俸祿,心底裡卻對李衛的忠心讚賞有加。

    官場文化第三要義:不驕

    驕兵悍將,歷來是王朝穩定的大患,朱元璋定鼎天下後,那些淮西舊將,肆無忌憚,結黨營私,儼然不把王法家規放在眼裡,最終落得個身陷囹圄,抄家滅門的大禍。

    所以說,做臣子的,無論有多大的貢獻,在皇帝面前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比起尾巴翹上天的虛榮,身家性命安穩才是王道。

    李衛最懂這個道理。每次入京,都把老婆孩子一塊捎上,到了京城連轎子都不敢坐,然後第一時間給皇帝還有十三爺問安,表面上看,這是做下屬的分內之事,實則是一種了不起的大智慧,帶上家眷,意味著雙方不再是單純的皇帝與臣子關係,而是更為親密的主僕;不坐轎子,意味著沒有忘本,在主子面前,無論官有多大,都是奴才。要知道,滿清一朝,奴才可不是誰都有資格叫的。

    再比如說李衛養小妾被翠兒察覺,央求雍正幫忙打圓場,看似上級對下屬的恩賞,實則像個犯錯的孩子在逃避父母的責罰。

    而等到寶親王弘曆長大,李衛又第一時間抱上大腿,言談舉止之間畢恭畢敬,在得知有人想要暗害弘曆的訊息後,馬上帶兵保衛,既讓雍正放心,也讓乾隆舒心。

    同樣出自潛邸的年羹堯就囂張多了,雍正上位之前,他就鬧出一起先拜別人,後拜主子的噁心事,讓雍正狠狠收拾了一頓,收斂不少。待西北大捷,他又故態復萌,不把皇帝大臣放在眼裡,等到百官參他的奏摺萬箭齊發,即便皇帝顧念舊情,有心放他一馬,也是不能了。

    所以說,李衛取名狗兒,實在是命運使然,他就是上官最喜歡的一條狗,一條中國官場文化的好狗,不發達沒有天理!

  • 2 # 左拾遺

    《雍正王朝》堪稱一部非常完美的職場教科書,特別是李衛從一名叫花子,一步一步地成為封疆大吏,深受雍正寵信。李衛為何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善於把握機遇,處事果斷

    電視劇中,尚是皇子的雍正和老十三胤祥奉旨到江南募款,路過揚州時看到碰見扮演乞丐的李衛與裝死的高福來假裝可憐騙錢,隨後見到他倆和人販子扭打起來,原來騙錢是為了贖回妹子,雍正便讓年羹堯出手相助,李衛見到兩人穿戴氣質不凡,遂前去主動跪求雍正救人。機遇稍縱即逝,李衛把握住了機會,善於察言觀色,透過兩人氣質,判定兩人來歷不凡,當機立斷求收留,從此攀上了高枝。

    二、機敏練達、辦事周全

    老八曾說劉衛的能力絕對不是他自己的手下能相比的,這句評價是相當高的。舉個簡單的小例子,太子第一次被廢后,阿哥們在雪夜跪在殿外一夜,等到第二天阿哥們出來後一個一個凍得直哈手,只見李衛率家奴早就備好了衣帽和轎子等著胤禛回府,卻不見八爺九爺十爺的家奴身影,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李衛確實細緻入微,能夠急主子所急,想主子所想。

    三、為人低調,忠誠無二

    李衛對雍正的恭敬和忠誠是刻在骨子裡、記在心上的,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都保持一致。得知高福死後,李衛和鄔先生有段談話充分表現李衛的“不忘本”。談話這這樣的:

    鄔先生:多少人十年寒窗,求這個頂子而不可得呀,狗兒你可要好自為之”。

    李衛:“鄔先生您說的意思我明白,作人和做官一個理兒,就是不能忘本”。意思是我懂你說的意思,我是不會忘本,不會忘記四爺對我的好。

    鄔先生:“你說說什麼才叫不忘本啊”。

    李衛:“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拿我來說吧,原是個小叫花子,有了四爺才有了我的今天,四爺就是我的本,什麼時候忘了四爺,我這個樹枝尖兒上的葉子,也就沒了根就會枯死,鄔先生您說我說的對嗎”

  • 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雍正王朝可謂是中國產電視劇中一本鉅作,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出現了很多人物,可謂是非常活靈活現的刻畫了在滿清雍正時代的一些人物。在這些人中,李衛確實讓人感覺到非常的醒目。

    李衛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叫花子,可謂是出身非常貧寒,不過他遇到了貴人四阿哥胤禛,所以跟隨四阿哥辦事,最後飛黃騰達。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們平常大部分人事實上看起來都非常有才能,但是總得不到施展的機會,是因為沒有遇到能夠讓自己施展才華的一個貴人。而李衛的機會非常好,他碰到了四阿哥,終於讓他的才能得到施展。

    而在揚州初期遇到四阿哥和年羹堯的時候,也會就非常善於把握機會。因為他看到這兩個人穿著不一般,就知道他們是貴人,所以懇求他們幫自己救妹妹,並且在幫助的過程中也討他們的好,最後得以成為他們的親信。而在跟隨四阿哥之後,李衛也表現出了他過人的才能,非常善於察言觀色,從各方面替主子考慮好,所以讓四阿哥覺得李衛這個人非常會辦事。事實上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李衛在後來升官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忠心與主子的小跟班。他在各種事情上雖然顯得非常跋扈,但一切以四阿哥的利益為重,所以深得雍正皇帝的歡心。而與年羹堯相比,他又沒有那樣過於飛揚跋扈,至少不是過於猖狂,所以不至於讓雍正覺得不可控制。所以在雍正時代,李衛從一個叫花子一路升官,最後坐到總督的位置上,絕對是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奇蹟。

  • 4 # 考拉影視混剪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雍正王朝》一劇的基本主張是“擔道義”,這既是其價值觀,也是劇中主角四爺的鬥爭策略。

    康熙皇帝頗得人心,卻也面臨著沉重的積弊,他想改革,卻已心有餘而力不足,更讓他頭疼的,是該在眾位皇子中選擇誰做接班人。他在物色一個挑得起擔子的皇子。“挑得起擔子”的意思是重大局、有責任心、有能力、不怕得罪人,這些都是做一個優秀皇帝必備的素質,其中尤以“得罪人”這三個字為本劇的關鍵詞。“奪嫡”的兩大重要競爭者四爺和八爺,在這點上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四爺的選擇是“去做事,哪怕得罪人”,八爺的選擇則是“讓他去做,讓他去得罪人”。

    劇裡的前三件大案,依次是籌錢賑災、追討欠債、追查頂替死囚案,這三件任務,無一例外全要傷害一大批官員的利益(劇中後半部分雍正即位後的改革措施攤丁入畝、一體納糧、旗人自耕自種,同樣全要傷害到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這“怨氣”積累之多,甚至讓蟄伏多年的八爺都自認有“九成勝算”而搞出“八王議政”了),可見當時大清帝國,積弊甚多,亟需改革,而改革,就必須拿既得利益者開刀,必須“得罪人”。看清了這一點,就知道八爺的鬥爭策略,完全不對頭,佟國維所謂“民意”“天心”的二分判斷,完全走了眼,彼時彼地,作為儲位競爭者,得“天心”是加分項,而得“官意”(八王黨和佟國維都沒分清“民意”和“官意”的區別)實際是減分項——康熙需要的是“孤臣”,是以帝國大局為重、哪怕把全部官員得罪光也義無反顧的實幹家,是勇於擔當道義、面對地雷陣也一往無前的改革者,只有這樣的皇子,才能得到康熙大帝的“天心”——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鄔先生才獻出了他那振聾發聵的“出山第一計”,即“做一個為皇帝分憂的兒子”的謀斷!

    相比之下,佟國維及八王黨對“官意”的看重,則是典型的落了下乘的“為者敗之”之舉。他們所謂的“民意”,實際上是“官意”,八爺一輩子的隱忍自持,換來了賢名和在官員中廣泛的好感,但這好感一旦累積過度,就立刻成為任何皇帝都斷不能容忍的“結黨”行為,而且,在帝國需要改革的時候,不肯得罪官僚系統的“仁德”王子,只能在事實上成為改革的擋路者的角色,劇裡四爺在奪嫡大戰中將八爺黨打得七零八落,藉助的最大力量就是康熙皇帝改革的決心。被鄔先生點破這一層之後,我們看到四爺但凡遇見興利除弊任務,從來都勇往直前、奮不顧身,失去再多“官意”也在所不惜,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是“能為皇上分憂的兒子”,能最大程度地收穫“天心”!

    佟國維在發現自己“重視官意”的判斷出錯了之後,一招“兩面下注”,一面借勢自退,一面頂起了隆科多,在奪嫡的最後時刻他更對隆科多下了“只聽皇帝一個人的”的指示,不愧是官場老狐狸,即使一時失著,也能迅速修正。其實隆科多本來也無師自通,在十四爺“進獻死鷹”,康熙震怒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都不要動,只聽皇帝指示”的正確判斷,但到全劇最後的“八王議政”章節裡,竟然利令智昏,站到了“八王黨”的一邊,讓人大跌眼鏡。除了“天下第一巡撫”諾敏害得隆科多失寵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應當還是雍正的強力改革,使得“官意”跌破了臨界點的緣故(八爺嘲笑:除了一個狀元兩個老臣,還有誰為你說話?)。如果不是十三爺神兵天降、力挽狂瀾,雍正帝將不免以“剛愎自用”的“獨夫”形象而留名史冊了。

    劇裡八爺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搞錯了對“天心”“民意”的認識,他總是以“官僚利益的同情者”的形象出現,這使他在“改革大勢”面前,成為了“攔路虎”,按說這只是“政見問題”,八爺也不是什麼“窮兇極惡”之輩,但在封建時代,一個王爺對百官百般籠絡、一件得罪他們的事都不肯做,臉上再“養氣”得“面如平湖”,“司馬昭之心”也“昭然若揭”,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八爺機關算盡,偏漏算了對肖國興的“誘供”會傳到康熙的耳朵中。“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扳倒太子者,怎能全身而退?鄔先生的神機妙算再次中的,可憐身邊沒有這等智囊的八爺,長期以一人的智商,帶著“毒蛇老九”和“草包老十”奮鬥,這次終於著了“冷麵四爺”的道兒。

    這次四爺之智竟然比鄔先生還計高一招,實因鄔先生雖然陰謀奇計百出,終究還是心懷仁義(原本也是考功名之人),對政治家的傷己(如雍正)傷人(如年羹堯)的“狠勁”估計過低,在坎兒慘遭毒殺的夜晚,鄔先生是有所觸動的(倒是攙著他的年秋月更平靜些),這位多智近妖、算無遺策的頂級權謀家,追求的是施展“平生所學”的“自我實現”,“痛下辣手”的果決反而不如雍正、年羹堯等“強人”。推弘曆、保太子、燒行述、薦十四,鄔先生這些所獻的計策,竟是以成全、維護為主要形式,這些策略能博得仁愛的康熙的好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四爺的暴戾之氣。當聖祖大行、先生遠去,四爺漸趨猜忌刻薄,連張廷玉、十三爺都要斟酌進言的時候,能讓雍正皇帝剋制的只有手裡的一串念珠了。八王議政、逼宮謀逆時,雍正孤獨地坐在臺階上面對群情洶洶,一定曾有過“若鄔先生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嘆。而當鄔先生對田文鏡對牛彈琴,他也一定會懷念那在四爺府中計謀甫一出口對方就心領神會的時光。“真吾主也”的感激和知遇,會讓每一個志在“為帝者師”的飽學之士心神激盪。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有這一次風雲際會即足以不枉此生,鳥盡弓藏,功成身退,這樣對大家都好。

    張良范蠡,激流勇退。而伍子胥孤屍浮海,劉伯溫倚柱吞金,他們也至少遇到過雄才大略的人,做出過驚天動地的事。而像劇裡的廢太子的王師傅,幾十年後,終於確定自己輔佐一生的學生是個庸才,這是何等的悲哀。這位王師傅可不是迂腐儒生,看他逼死鄭春華的果斷、最後時刻倒向四爺的明智,足見他前幾十年都沒有放棄二爺實在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可惜太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惜了王師傅的一腔忠心和滿腹才學。四爺並沒有在朝中結交大臣,因此他這個“孤臣”笑到了最後,而力挺過八爺的佟國維和馬齊都受到了康熙的敲打。另一位“孤臣”是張廷玉,這個絕頂聰明的政治家,長期屹立於風雨飄搖中,卻從未被打溼過衣裳,他只有一個盟友,就是康熙皇帝,除此之外無論是皇子還是百官,他都恰到好處地保持著“工作關係”的距離,他對“天心”的認識最深刻,因此他每次都能正確地選邊——說來也簡單,只要每次都選到皇帝那邊就行了,但這談何容易!沒有對朝廷局勢和皇帝內心的洞若觀火的瞭解,怎麼可能做到?

    對雍正皇帝而言,每次選邊都選他的人屈指可數,除十三爺、田文鏡、李衛之外,無非是張廷玉這種忠於“康熙遺志”的“舊臣”、劉墨林這種“躬逢天恩”的“新貴”、張五哥這種忠心耿耿的“勇士”,同樣是“舊臣”,隆科多是“腳踩兩隻船”的,同樣是“新貴”,孫嘉誠是“幫理不幫親”的,同樣是“勇士”,年羹堯是“得志便猖狂”的,更有八爺黨這種“舊仇”,被改革傷害到的大小官員和八旗子弟這種“新怨”。他是一個“有國無家”的改革者,他斥責李衛“多少人看著你哪”,其實這是他自己的心境寫照,他期待喬引娣的認可,因為只有仇人都認可了他,他才敢確定自己是對的,但喬引娣能真的懂他嗎?田文鏡、李衛能真的懂他嗎?鄔先生能懂他,但他已經走了,張廷玉能懂他,但他太有分寸了……能真正懂他,又敢於披肝瀝膽地說心裡話的,其實只有一個人。

    經過康熙的“苦心磨礪”,十年牢獄之災,當年的“拼命十三郎”染了痼疾,也有了暮氣,但也更加沉穩,更加老辣。十年後他第一次出山,在極短時間內就接管了兵營,掌握了局面,成功地幫助他的四哥身登九五。奇怪的是,無論四爺,還是鄔先生,似乎都堅信十三爺能夠做到這件事,這可是一個被囚禁了十年的人啊!更神奇的還是最後面,“八王議政”那天,上朝路上的他只聽了五阿哥的一句話,就看穿了八爺黨的陰謀,並立刻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當機立斷,以一己病軀,孤身破局。這次可沒有四爺,沒有鄔先生,沒有事前謀劃,沒有金牌令箭,甚至沒有了當年那年輕矯健的身體,他一個病人,在資訊極為有限、時間極為緊迫的情況之下,以自己的智慧、魄力、權力和威望,虎口拔牙,扭轉局面,這也許只能用“神蹟”來形容,畢竟這部劇不是完完全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如康熙的箭袋、三甲的預言)。不妨把這理解成八爺口中“九成勝算、一成天意”中的“天意”吧。

    劇裡的四爺雍正皇帝,自始至終都奉行著“要做實事,不要怕得罪人”的宗旨。作為皇子,這讓他得了“天心”,作為皇帝,這讓他得了“民意”。他做了這麼多事,得罪了這麼多人,罵他的人自然會很多,包括那些確確實實從他的廢寢忘食的工作、奮不顧身的改革中獲益的人。自古以來,做清流總是容易的,既不用幹活,又不會犯錯,但總要有人挑起擔子來走,做事情,就難免會錯,不得罪人而能做成的,少之又少。只有經得起罵、敢於得罪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這也算是某種意義的“厚黑”了,但正如“厚黑先生”李宗吾所說,做不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可恥,做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光榮。這也是我對四爺和他的“厚黑教員”鄔先生的最終評價。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弘一人生

    雍正王朝》中有個人雖然不是最重要的角色,卻讓人十分喜愛,後來專門以他為主角請原班人馬又拍了一部電視劇,他就是李衛。劇中的李衛是一個小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識幾個,由於偶然的機會被當時在外辦差的四阿哥胤禛看中,帶回北京,一開始只是雍王府的一個小奴才,但越來越被四阿哥喜歡,先是當了縣令,在四阿哥登基後,先後當了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成了一名至關重要的封疆大吏。歷史上李衛也是一位名臣,做過不少事情,但並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富二代,但是不識字是真的,因為最初是花錢捐來的官。先不談歷史,就說劇中刻畫的這個角色。

    李衛第一次給他大量戲份是在四阿哥讓他到萬永當鋪賣假當的時候。他一出場,就有他的專屬背景音樂,和抖機靈、耍聰明的人設很相符。他整個表演非常自然,學著山西口音,和老闆一邊聊天一邊砍價,前前後後都編的很圓,讓觀眾發現,這個身材小小的傢伙還是很有一股子聰明勁的,日後必堪大用。果然,李衛的第二場戲表演得依舊很出色。那是雍正登基後,出現了科場舞弊案。副主考李紱到處搬救兵,三阿哥建議他找李衛,他自己是個飽學之士,自然對李衛這種文盲很不屑,不太情願、一臉驕傲地去找李衛,沒想到李衛一下子就點出他的思路有問題,讓他慚愧不已。隨後,李衛立即帶兵到了考場,又用機智的辦法查出了一批作弊的考生,整個過程思路清晰、排程有序,面對正主考張廷璐不卑不亢,再次展示出他的非凡能力。

    要說前兩次都是小把戲,第三次是非常重要的。李衛當上江蘇巡撫後,奉旨試行攤丁入畝的新政。新政一推出,因為觸及了鄉紳地主的利益,自然是遇到了很大的阻礙,手下年羹堯舉薦的黃倫帶頭跟他對著幹,他先是很生氣,但很快就冷靜下來,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他藉故將黃倫支走,然後偷偷地將黃倫辦過的案子一一查過,發現了一樁冤案。他親自到牢裡找到含冤的劉王氏,鼓勵她翻案叫冤。然後,他公開審理了這個案子,揭露了黃倫勾結程森草菅人命、姦淫婦女的犯罪事實,將黃倫罷官免職。帶頭的一倒下,其他人見識到了李衛的厲害,紛紛表示願意配合實行攤丁入畝。李衛還用“接地氣”的辦法出告示,讓老百姓理解攤丁入畝的意思,讓新政得以順利推行。

    除了幾場大戲展示出李衛的機智和能力外,還有幾場戲展示了他懂事、乖巧、忠心的特點,一是帶老婆孩子回京看望主子,很遠就下車步行,還給兒子起名叫“李忠四爺”,聽著很搞笑,但是和年羹堯回京“百官跪迎”,見皇上還高坐於馬上,手下將領“只知軍令不知皇上”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了二人截然相反的結局。二是和翠兒偷情、在雍王府回憶往事、刺死年羹堯、處置曾靜的幾段,李衛都是動了真情,展示了真性情和耿耿忠心。另外,劇中還透露他從不納妾,不忘貧賤出身,雖然有與歌姬私通的情節,但仍然不能磨滅他的可愛形象。

    所以,李衛這個角色深受大家喜愛也是很有道理的。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出身貧寒的人,一部分人因此而自卑、內向、敏感,成為阻礙自己進步的絆腳石,但如果和李衛這樣,把出身變為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信Sunny地面對生活,對提攜自己的人知感恩,知進退,也可能獲得人生的成功。

  • 6 # 千毫千娛

    李衛是一個幸運兒!

    《雍正王朝》並非正史,裡面李衛的形象經過藝術加工和真正的李衛不完全相同,該劇中的李衛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幸運兒,雖然他後期成就很多,但是換做別人也差不到哪裡去。

    窮苦出身的李衛,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四爺和十三爺,不知是四爺心情好還是李衛運氣爆棚,這樣一個底層的普通人竟然進了四爺府,但是越是這樣的人四爺越放心,李衛是個孤兒沒有家人的念想,也沒有任何社會關係,思想單純並且對四爺依賴性很強,很容易被“洗腦”,這樣的人作為四爺的奴才很讓他放心。

    李衛這樣的人若是懂事就會體現出足夠的“愚忠”,從一開始就必須和四爺緊緊綁在一起,並且時刻讓四爺放心,劇中的表現很多:

    1、調查科場舞弊時,不用考慮其他人際關係,只要考慮事實就行,這樣中立的態度也符合四爺的立場。

    2、每次李衛到京城時,都帶著翠兒和兒子,並且全家一起見四爺,見四爺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下跪,這樣的表態基本是說明全家都是四爺的奴才並且還特別樂意,不管自己是什麼官都不忘本。

    3、落實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新政時,時時刻刻向雍正報告,並且私下也報告自己的家事,把自己的一切都暴露給四爺,四爺就是喜歡這樣的人。

    4、聽到曾靜汙衊雍正,李衛不思考青紅皂白直接毆打曾靜,可以說李衛完全進化成了四爺的一條狗,但是如此捍衛雍正利益讓雍正很滿意。

    在封建時代,底層奴才的命運是沒有選擇的,比如八爺府的管家也是一個人才,但是八爺妄圖恢復“八王議政”失敗後,自己也被流放了,所謂的謀略是社會頂層人的事情。李衛這一點就做到很好,沒有考慮其他,與之形成對比的就是高福,高福和李衛前期的命運幾乎一樣,不同的是他似乎給自己留了後路,和八爺搞在一起,儘管可以理解,但是違背了“愚忠”的命運捆綁原則,只好被雍正拋棄了。

    李衛沒上過學,而且社會閱歷嚴重不夠,這樣的人終其一生能維持溫飽就是很成功了,但是在四爺的提攜下,位極人臣,可以說李衛是幸運的,儘管李衛也愛動腦筋,也得到鄔思道的點撥,但是本質上他是幸運的。

    再次對比一下,八爺府的管家能力遠在李衛之上,可惜他的主子失敗了,他也就失敗了,李衛的成功不是他自己的成功,而是四爺的成功,儘管李衛是幸運的,但是也是僥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癌多半是“吃”出來的,腸胃科醫生:4種食物,再想吃也要忍忍!是哪4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