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小怪軟體管家

    “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指的便是李廣,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飛將軍”!

    李廣的帶兵方式與他“飛將軍”的名號相符,最大的特點便是帶兵漂浮不定,形容人根本無法猜測他的戰術和部隊方向,結果戰爭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如同飛來一般,這就是所謂的“飛將軍”了!

    而且,李廣帶兵不拘於固定的制度,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

    而與他同時期的名將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陣勢的要求卻很嚴格,夜裡打更,文書軍吏處理考績等公文簿冊毫不含糊,甚至通宵達旦,軍隊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險。所以程不識曾經說:“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計程車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命。我的軍隊雖軍務繁忙,但敵人也不敢侵犯我。”

    這可能就是李廣吧,一個自信的飛將軍!

  • 2 # 江湖小曉生

    李廣被稱之為飛將軍,他帶兵的特點跟他的外號有關係,那就是很飄。至於飄到什麼地步?怎麼跟你形容呢?他飄起來,連自己都分不清方向。

    王勃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所指的是李廣為大漢立了那麼多功勞,為啥一直沒機會封侯呢?這個問題漢武帝給出了最好的解釋,漢武帝說李廣點背,也就是運氣太差的意思。所以就算李廣再怎麼努力,他也封不了侯。

    李廣跟隨衛青去打匈奴,把自己給搞迷路了。

    這天漢武帝正在跟衛青商量著怎麼去攻打匈奴,李廣氣呼呼地跑來,央求漢武帝這次一定要讓他跟著衛青一起去。

    意思很明確,自己歲數大了,年輕的時候因為殺降所以不得封侯,想要在晚年立功封侯,否則這輩子的努力就毀了。衛青很感動,而漢武帝卻表示比較為難。

    漢武帝有點迷通道教,所以他給李廣算過一卦,卦象表示,李廣是個點背之人,運氣差到了極點。如果讓衛青帶著這麼一個人去戰場,極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沒。

    但是作為漢朝的老將軍,漢武帝這點面子還是要給一下的,所以李廣成功跟隨衛青出發。在出發前,漢武帝再三囑咐,千萬不要讓李廣做前鋒,這老英雄運氣不好。

    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史記》

    衛青也有點迷信,所以牢記於心。等到要交戰的時候,李廣請命作為前鋒前去與匈奴人決戰。要換做過去,衛青必然答應,可漢武帝事先是有囑託的,所以衛青打死了也不肯讓李廣出戰。

    李廣當然很鬱悶,你不讓我出戰,總得給個理由吧?衛青總不能指著李廣的鼻子說他點背吧?那也太傷自尊了。所以衛青壓根就說不出個正經理由來,結果李廣氣呼呼地就走了。

    想不通的李廣,自己個兒帶著手下人衝了出去要去找匈奴人決戰,結果問題來了,因為帶兵方式比較飄,他把自己給帶迷路了。

    你沒有看錯,他的確迷路了。等到他找回來的時候,衛青已經大勝而歸,壓根就沒有等李廣找回來。我懷疑衛青是故意把李廣給搞丟的,他害怕因為李廣這個運氣不好的人在軍營中,導致整場大戰的失敗。現在你知道李廣帶兵有多飄了吧?

    李廣羞愧自殺,間接害死了冠軍侯霍去病。

    李廣迷路以後,一定在想,我是誰,我在哪兒?不過以他的運氣,的確很難找到衛青的主力軍。也就是說整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都是衛青領兵在廝殺,而李廣一直在尋找回家的路。

    這哪裡受得了!作為一名大漢朝的老將,李廣壓根就受不了這樣的恥辱,實在是太丟人了,所以他索性就抹脖子自殺了。

    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記》

    李廣死後,漢武帝鬆了口氣,他覺得以後打仗肯定不會再輸了。漢武帝不在乎他的死活,可是李廣的家人很在乎。

    比如說李廣的小兒子李敢,他當然在乎自己老爸死得如此窩囊。他甚至認為是大將軍衛青故意把李廣給害死的。

    所以李敢帶著一把小匕首去找衛青算賬,結果把衛青給劃傷了。衛青為了保護李敢,把這件事給壓下來了。可這件事還是被霍去病給發現了。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哪裡能忍受有人傷害自己的舅舅。所以霍去病就找到了李敢,趁著打獵的功夫,一箭把李敢給射死了。

    漢武帝得知這件事以後,心裡立刻就慌了,因為李廣剛死不久,很多人懷疑跟衛青有關。現在霍去病又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那那些支援李廣家族的人,鐵定是不能夠放過衛青和霍去病的。

    所以霍去病就被調到了外地,可惜天不假年,沒多久霍去病就得病死了。至於是什麼樣的病,怎麼死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李廣這麼飄,為什麼還令人惋惜呢?

    李廣帶兵如此飄,可是後世之人卻常常惋惜他的功績。比如說王勃就認為李廣應該封侯,卻因為各種原因,始終都沒能夠封侯。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史記》

    那麼李廣憑啥讓人覺得惋惜呢?我覺得應該要從李廣的戰功上說起。李廣在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的確是立下過不少功勞的一個人。

    但是因為他比較飄這個毛病,所以漢景帝時期,並沒有給李廣封侯。錯過了封侯的最好時期,到了漢武帝時期,又換了一幫新上級,李廣心力交瘁,因為一切又要重頭開始。

    至於後來李廣前去攻打匈奴,戰績實在是太普通了,所以壓根就夠不到封侯的資格。不少人為李廣打抱不平,希望漢武帝給他封侯,可是漢武帝打心眼裡覺得李廣資質平庸,又沒有什麼戰功,憑啥封侯?所以就沒封他。

    可以說李廣一輩子都在追求封侯的夙願,但是因為命不好,總是跟封侯擦肩而過。好不容易尋找到戰機,打算一戰雪恥的時候,結果他還迷路了。

    李廣自殺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這輩子不可能再封侯了,所以他選擇了用自殺了結自己的夢想。

    參考資料:《史記》

  • 3 # 歷史笑春風

    李廣的帶兵方式有點象遊牧民族的帶兵方式。這很可能是從他的祖上,秦國的李信傳下來的。由此,可以推斷他的祖先應該有西戎的血統。

    我們從《史記》裡面可以看到李廣的帶兵方式和正統的漢將的帶兵方式的區別: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我們可以看到,李廣帶兵行動時候散漫,住下後隨便,只是依靠遠遠的放置偵察和警戒來作為防備的手段。這個方式,其實跟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方式差不多。這也是李廣和匈奴作戰無功的根本原因。

    因為李廣率領的是一支以漢軍為主軍隊,在騎兵機動作戰時,和匈奴有著本質的差距。一旦遇上匈奴騎兵的襲擊,李廣是根本沒有預警時間,更是無法抵禦的。他最終會全軍覆沒。在實際的歷史上也是如此,他幾次損兵折將都與此有關。

    當時,漢朝的兩大名將衛青和霍去病。衛青是依靠傳統方式,先以武剛車防守,再以精兵反擊。而霍去病的方式和李廣差不多,但是,霍去病的部下有很多是匈奴人,剩下的是精選的漢騎,素質和李廣帶的兵不可同日而語。

    而李廣帶著衛青式的兵,用著霍去病式的帶兵方式,一旦遇上匈奴,不被匈奴全部消滅就是萬幸的了,更不要說去想打勝仗封侯了。

    這就是為什麼霍去病和衛青能夠建功,而李廣無功封侯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麼命不好。

  • 4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說李廣帶兵方式不同,理由無非就是李將軍列傳裡,記載的那段類似胡人的領兵方法。

    沒錯,李廣在文景帝時就是這樣領兵的,因為他的部下一半是胡人。

    這個要追溯到文帝十四年,李廣才16歲,匈奴此前三次入侵狄道,漢軍三次敗北,李廣的先祖也戰死狄道。

    這一年,老上單于兵強馬壯,又收服了大月氏等西域各國,不可一世。他親自帶領14萬大軍南下,直逼長安,又在隴西燒殺搶掠。朝廷的大軍來了,匈奴就遠遁,大軍一走,匈奴軍就又來了,隴西地方人數不多,又軍隊士氣全無。16歲李廣忍無可忍,振臂一呼,帶領李蔡,李息級李家等隴西子弟,以及李廣爺爺父親的老部下,人不過數千,但是個個視死如歸,勇敢殺敵。

    就是這區區數千人的隊伍,在李廣的指揮下,利用狄道特有的梯田地形,神出鬼沒,打的老上單于十幾萬大軍首尾難顧,大敗虧輸。

    文帝聽說李廣大勝,喜出望外,連升李廣兄弟二人20幾級,破格給與年薪800石。這還是那個以過分節儉,以至於對邊將不賞不升職的文帝嗎?

    文帝心中燃起復仇的火焰,他要主動出擊,大舉進攻匈奴,大漢有這個實力,武帝鼎盛時的軍力財力,也不過是和此時文帝相仿。晁錯接連上書多道,勸諫文帝,同時提出多種富國強兵強民的方略,文帝一一採納。其中《言兵事疏》建議文帝用李廣統領隴西子弟和數千義渠胡兵,近萬騎兵以一敵十與匈奴周旋,別人不行,但是良將李廣能做到。

    果然在之後的幾年裡,李廣帶領這近萬騎兵,多次擊敗老上單于,逼得老上單于不得不認輸,主動提出和親。

    文帝對於李廣那是欣賞的不得了,他說李廣你的功勞放到高祖時就是和張良一樣的超級萬戶侯,你的能力比張良,韓信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邊將,李廣的升職速度,那是火箭速度。不到20歲,就已經是2000石的郡尉了。大漢2000石的官員裡,李廣是最年輕的,更不用說邊將了。

    正因為李广部下有數千胡兵,而且李廣要帶著他們深入沙漠與匈奴作戰,所以李廣才會以胡兵之法帶兵。

    景帝時,李廣多次主動出擊,也獲得了出色戰績,其中有記載的就有匈奴兩王及官員5人降漢

  • 5 # 圍爐品茗人

    李廣是華人最熟悉的武將之一,即使不清楚他的事蹟,也多半從唐朝幾位詩人的詩句中聽過他的“飛將軍”名號。他的武勇和他的悲劇命運都成為他最鮮明的個人標籤,但是關於他的帶兵方式可能就鮮為人知了,所幸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真的記載了他的帶兵和作戰方式。

    《史記》中記載的李廣帶兵方式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專門用了一段話來描述李廣的帶兵方式,而且還是用了一種對比的方式,對比的物件是當時與李廣齊名的將領程不識。

    李廣的帶兵方式:李廣行軍無嚴格佇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紮營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安排打更警戒,軍中簡化各種文書。但李廣會遠遠的佈置哨兵。

    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史記李將軍列傳》

    程不識的帶兵方式:程不識對隊伍編制、行軍佇列,駐營方式都要求嚴格,夜裡一定會打更警戒,文書考績都一絲不苟,軍中人人都忙碌的得不到休息。

    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史記李將軍列傳》

    當時李廣和程不識兩人經歷相似,職務相同,都被認為是漢朝邊境的名將,所以漢武帝一即位就將這兩位有著豐富邊境對匈作戰經驗的將領召回長安,目的就是考察二人的能力,同時年輕的漢武帝也是為了向兩位宿將學習對匈作戰的經驗,所以才有了司馬遷對兩人的帶兵方式的記載和比較。在《史記》中還記載了程不識對李廣和自己帶兵方式的評價:“李廣帶兵簡便易行,但是如果敵人突然襲擊,他就無法抵擋了。但是因為他的寬簡,所以他計程車兵都很安逸快樂,也都甘心為他拼命。而我的軍隊雖然大家都很辛苦,規矩也多,軍令繁瑣嚴厲,但是敵人不敢輕易侵犯我。”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史記李將軍列傳》

    帶有遊牧民族軍旅風格的帶兵方式

    李廣出生隴西武將世家,他的先祖就是秦朝時期的名將李信,就是那個揚言二十萬人滅楚的秦國少壯派將領。而且李廣家族也具有西戎血統,加之長期與匈奴作戰,李廣的帶兵方式是有一定遊牧民族的風格。即不崇尚行伍列陣,崇尚個人武勇,同時利用個人魅力,使士兵願意效死拼命。這從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愛兵如子,行軍打仗,如果缺糧斷水時,見到水,士兵不全部喝到水,李廣不接近水邊,士兵不全吃上飯,他不嘗一口飯。加上前面提到他對士兵寬厚不苛刻,而且軍中繁文縟節不多,所以他計程車兵都很願意為他效命。連他自殺而死之後,他計程車兵都為他痛苦。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史記李將軍列傳》

    凡此種種,無不證明李廣的帶兵方式是一種帶頭大哥式的風格,士兵尊敬他像尊敬的長輩和偶像,而他的部隊不是靠嚴格的軍紀和作風來形成戰鬥力,是靠一種個人魅力和武勇形成的戰鬥力。

    處於過渡狀態的將領

    前文提到李廣與程不識的對比,其實相比之下程不識就是典型的漢族步兵防禦型的將領,也是漢初文景兩朝推崇的守邊良將。他們性格嚴謹,治軍嚴格,在防禦作戰中能夠很好發揮作用,帶領的軍隊一般不會大勝,但也不會大敗。

    而李廣則是他們當中的異類,他在防禦作戰的基礎上,敢於作出主動性的反擊,尤其是離邊境線不遠的追擊和反擊。因為他帶兵與文景兩朝的其他將領在風格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他的這種主動進攻性就讓他有了“飛將軍”的名號。

    同樣的他的這種帶兵和作戰的方式也讓他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的考察中勝出。漢武帝親政之後,對匈奴的第一次主動作戰就是馬邑伏擊戰,這也是漢武帝第一次對匈奴作出反擊,改變以往被動防禦的作戰方式。從帶兵的將領來看,程不識已經沒有領兵,而李廣卻在主力部隊中。由此可見漢武帝更欣賞有進攻性的李廣。

    同樣的馬邑伏擊的流產,讓漢武帝更深刻認識到沒有主動的出擊,被動的防禦或者被動的設伏,都不能很好的扭轉整個戰局。因此漢武帝的對匈作戰方式轉向更積極主動的主動進攻。

    四年之後,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主動進攻,當時他派出四路大軍主動出擊,這一戰也就成為漢匈作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前名氣不大的衛青率軍主動出擊,取得龍城大捷,從此衛青成為漢軍最強將領,而李廣則兵敗被俘,雖然裝死逃脫,但也被廢為庶人。從此之後,不僅程不識、韓安國這些老派的防禦作戰的將領不再受到漢武帝的重用,連李廣這樣處在過渡階段帶有一定進攻性的將領也不再受到重視,因此李廣雖然有過復出,但是他的帶兵和作戰方式已然過時不適應當時漢匈戰場的新格局。而以衛青為代表的新一代攻擊型的將領開始成為漢軍的主流。

    終上所述,李廣的帶兵方式,是以個人武勇加上愛兵如子形成的個人魅力,加上對待士兵較為寬厚,深受官兵愛戴,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帶兵方式。而且由於其個人出生西戎,加之與匈奴作戰較多,個人射術精湛等因素,他成為文景時代攻擊性較為突出的漢軍將領,因此在當時被匈奴人認為是漢軍中的勇者,所以稱之為“飛將軍”。但是歷經馬邑伏擊戰和四年後的主動出擊,李廣的帶兵和作戰方式已經不適應漢武帝的主動進攻戰略,由此李廣也逐步不受重用。

  • 6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李廣寬鬆、快樂的治軍風格,與今天許多朋友頗有類似之處。

    回顧李廣獨特的治軍風格及其帶來的利弊,對於我們很有啟發作用!

    快樂治軍法

    李廣的治軍方法是快樂治軍法。

    1、不勞兵。

    李廣治軍,行軍沒有嚴格的佇列、陣勢;駐軍也都選擇在水草肥美處,也沒有嚴格的打更、查營,而所有文書、薄冊的也都簡化,因此,軍隊人人自便;

    2、個人關係緊密。

    李廣治軍,官兵關係十分融洽。

    李廣與士兵同甘共苦。吃、住與士兵一致,長途行軍要飲水時,也往往讓士兵先喝水。

    因此,李廣的軍隊,士兵不辛苦,十分愛戴李廣,願意為李廣效力。

    這種風格,在今天依然很常見。

    許多朋友,厭惡繁雜的流程、制度,在團隊中也不喜歡太多條條框框。他們更在意下屬的關係,強調把人看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螺絲釘。

    他們很享受以個人能力帶隊衝鋒,贏得尊重。

    在領導者能力較強的情況下,這樣的團隊,往往比嚴格、謹慎的團隊更有活力、也更團結,往往具備相當的作戰能力。

    “臥草”退敵背後的原因

    李廣做上郡太守時,曾有一次率百餘騎出發,遇到了匈奴數千起兵。

    就在眾人緊張失色的時候,李廣淡定從容:“現在我們大軍還很遠,如果我們現在回頭就跑,估計大多數人會被匈奴人追殺。而我們淡定不走,敵人以為我們是來誘敵的,就不會追擊我們了!”

    於是李廣下令全軍下馬“臥草”。匈奴不知虛實,一時不敢亂動。

    不久,匈奴人中出現騷動,一個白馬監軍出陣監護軍隊。李廣馬上上去幹掉了他。然後···繼續“臥草”。

    到了半夜,匈奴人擔心漢軍來襲,紛紛撤退。

    李廣淡定帶大家繼續“臥草”,一直臥到凌晨,再帶著大夥悠哉悠哉回去。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李廣的英雄氣概和謀略。但是,也暴露出了局限性:

    此戰中,匈奴人之所以不敢大舉進攻,是因為不知虛實。而李廣之所以能“臥草”退敵,在於吃死了匈奴人的這種心理。

    突然遭遇時,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編制、佇列,令人難以預料、易於隱藏實力的特點在此戰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同時,此戰中,漢軍兵力僅百餘人,李廣的命令極易傳達到位;李廣的個人勇武足以安定軍心,無需繁雜的指揮系統。

    這也正是在大漢對匈奴採取防禦戰略期間,李廣的快樂治軍法取得不錯成果,李廣本人得以成為名將的重要原因。

    由於軍隊以長期駐地防禦為主,因此,李廣可以充分發揮對地形、形勢的瞭解,透過遠遠安置哨兵進行預警;即使突然發生遭遇,只要李廣保持冷靜,依然可以利用主場之利,令敵軍不知虛實。

    因此,儘管軍隊看似寬鬆,實際上是安全的。

    環境改變,戰績下滑可是,當環境改變,漢武帝採取戰略進攻的政策後,李廣就開始出現戰績下滑了。

    漢武帝採取戰略進攻後,李廣曾2次遭遇圍困!一次全軍覆沒、一次傷亡慘重。

    顯然,當戰場進入到匈奴人的地盤時,一方面,匈奴人是不會擔心什麼不知虛實的,另一方面,茫茫草原,人家也不怕你設伏用奇,自然,抓到了就打,毫無顧忌!

    同時,戰役的規模變大,無論李廣如何勇武,也是改變不了戰局的。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李廣治軍的優勢(個人勇武、凝聚力)難以發揮,而疏於防範、警戒,容易陷入被動的劣勢充分暴露!結論

    從上述介紹,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當作業高度穩定(如服務固定的客戶,提供固定的服務)且團隊規模不大時,李廣這種快樂治軍法把團隊從繁雜且不必要的流程、制度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不失為一種可取的管理方法。

    2、當作業變數大(如進入陌生的業務領域、服務完全不同型別客戶)或團隊規模較大時,李廣的快樂治軍方法,應變能力弱,組織不嚴謹的弱點將充分暴露,很可能陷入被動。

    在李廣將軍迎來自己最後一戰前,漢武帝對衛青說:李廣年老,不宜重託。

    我認為,這個年老,未必是指年齡。畢竟,李廣將軍的身體素質擺在那裡,未必不如後生。這個年老,更可能指的是思想老化、固執。李廣將軍,或許以“快樂治軍”為榮,不願輕易改變自己的風格,調整自己。

    也許,我們以某種風格取得過一些成績,但是,總體環境變了,風格、思路也要跟著轉變,這樣,才能與時俱進,保持勝利!

    也許,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正是制約我們繼續取勝的絆腳石。

    祝君連連勝利!一直勝利!

  • 7 # 漩渦鳴人yy

    李廣的帶兵方式和其他人大為不同,有這麼一個描述就是李廣帶過的兵,其他的將領去帶根本就帶不動,只能夠進行大整改,或者直接把那些士兵直接打包送給李廣。

    李廣帶兵的具體特點是什麼的?就是他計程車兵沒有紀律,沒有軍隊的陣型,這一點可能並不是什麼致命傷,畢竟當時的那個環境下能夠擁有一支完整紀律的軍隊是困難一點,但是呢,李廣帶兵的時候他還放了一些軍事上的錯誤,也就是李廣這個人帶兵,他對於警戒和安全上面的考慮有失水準,甚至很多時候他根本就不考慮安全和警戒的問題。

    大家都聽說過李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就是李廣被匈奴人給抓了,然後匈奴人要把它活捉回去時候,結果他奪了匈奴人騎兵的戰馬逃了回來,這雖然是一個小故事,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李廣在對付匈奴的作戰行動裡面並不是戰無不勝,李廣之所以在匈奴人之間的流傳更多的是他的勇猛,而不是他的帶兵能力,這一點恰恰是李廣缺失的一部分。

    有人說李廣難封,但是你也得明白跟李廣同時期的軍事將領,其軍事才華軍事戰果有多麼逆天不說,其他的光兩個人匯衛青,霍去病很多人都說他和漢武帝的關係比較近,所以拿的那麼多的功勞,所以提升咋這麼快,和你去對比一下李廣和衛青,霍去病兩個人之間的戰功的對比,你就會覺得衛青,霍去病拿這點兒官職完全理所應當。

    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人雖然在個人勇猛方面跟李廣比起來還有待商榷,畢竟這方面兩個人硬扛的記錄根本就沒有,但是呢,必須得說的就是這兩個人在指揮大兵團作戰和小部隊突擊作戰行動裡面更能夠顧全大局,作戰的時候更能夠突出各部隊之間的協同作戰,以及自己士兵的訓練,在這一點上霍去病可以說走在了所有大漢王朝將軍的前面,霍去病手底下計程車兵更加註重訓練,注重對於大漠對於草原的適應性,所以獲取並的事並能夠做到長途奔襲,千里奔襲而不迷失方向,並且在於敵人接處的時候仍然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而衛青是真正的帥才,一個將才很容易找,一個打仗最猛的在前面衝就行了,可要找到一個能夠統籌全域性坐鎮後方,並且指揮各部突進協同作戰的一個帥才,這還真是特別困難的一件事情。

    相比較而言,霍去病的戰績要比衛青要華麗的多的多,可是真的要對漢武帝整個北伐戰略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肯定就是衛青。

  • 8 # 小哥解讀歷史

    答:飛將軍李廣的軍隊特別自由散漫。他行軍沒有嚴格的佇列要求,簡化各種軍中程式和文書工作,甚至在晚上都不安排專人打更輪值,只是遠遠地佈置了哨兵做前敵偵察而已。但由於李廣能力強,名氣大,鬼點子多,匈奴人也不敢輕易進犯,因此雖然軍隊自由散漫,也不曾遇到過危險。此外,李廣對自己計程車兵寬厚不苛責,凡事都以士兵的需要為先。他為官清廉,沒有不良愛好,得到賞賜就全部分給部下;軍中吃飯也從不搞特殊化,士兵吃啥,他吃啥;若遇到缺糧斷水的境地,找到水源後,若是士兵還沒有都喝上水,李廣自己也不喝,吃飯亦如是。如此一來,士兵們當然願意跟著李廣了:一是跟著李廣有面子,總打勝仗;二是跟著李廣不用吃太多苦,比較舒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英國是如何成為世界霸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