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僅僅把剩餘的二十萬主力投入戰場,就會讓趙國的國防壓成幾何級上升,如果趙括拿不出一套至少看起來可性的方案決對無法代替廉頗。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花布雨

    我們所熟知的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趙對峙近三年後,趙國中秦國反間計,用“紙上談兵”趙括代替了廉頗,主動尋求與秦軍決戰,結果被秦將白起包圍,趙軍在斷糧四十六日,多次突圍無果,主將趙括戰死的情況下投降,結果降卒也被白起殺盡,趙國從此衰亡。那麼,趙括究竟對趙國廟堂說了什麼,才能替代廉頗成為趙軍主將呢?我認為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向趙王分析形勢,表明趙國必須速速尋求決戰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內農耕發展迅速,國府糧草儲備極其豐厚,再加上秦據有巴蜀、關中平原,以及後來佔領的河西、河東之地,能有力的支撐秦趙之間這場曠世的鏖兵對峙。反觀趙國,雖然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仍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匯的時代,糧食產量得不到保障,府庫底子較薄,能過近三年的對峙,趙國已經支撐不起,如果再不速戰速決,很可能面臨全面的崩潰。

    二、向趙王分析軍力,表明趙國可以一戰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雙方參戰的兵力都達到了四、五十萬,除了部分經年訓練的常備軍外,還有一部分是臨時徵召百姓。論正規軍隊,秦國士兵被稱為“銳士”,是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打造的新軍,而趙國士兵被稱為“胡刀騎士”,是胡服騎射以來,趙國訓練的新式騎兵,這兩支兵都是戰國時期最為精銳的部隊,戰鬥力不相上下,在閼與之戰中趙國飛騎還正面擊敗過秦國銳士。論臨時徵召的百姓,趙國地處四戰之地,自然環境惡劣,民眾受胡人風氣影響較大,尚武之風極盛,也應當是不輸於秦的。由此兩個方面,趙國可以一戰

    三、向趙王分析戰法,表明趙國主動出擊,必然取得勝利

    趙括在趙國的名聲極其響亮,一方面因為他熟讀兵書,論戰無有敵手,另一方面他在實戰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比如,公元前280年的麥秋之戰,趙括就曾向趙奢獻奇計,大破齊軍。因為知識儲備極其豐富,再加上有實戰經驗,趙括在趙國廟堂之上分析的戰法,必定十分具有感染力的,他堅定了趙國君臣抵抗的決心,激發了趙孝成王畢生的信念,熱血上湧,立時求戰。

    總之,趙孝成王會把整個趙國的命運壓在趙括身上,絕不會僅僅是因為秦國的反間計,趙括必定是與堅守派進行過一番激烈唇槍舌戰,讓趙國廟堂明白必須立即求戰,必定可以一戰,必然能勝此戰!

  • 2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也是趙國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被秦國戰神“白起”擊敗,坑殺45萬趙軍,導致趙國散失大部分青壯勞力,一蹶不振,原因何在呢,就是換帥引起的。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決戰前的趙國統帥,趙國方面,一直是以廉頗為為帥,這位戰國四大名將,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都是沒得說的,他深知當時的秦國國力無論在任何一方面都已經超越趙國很多,所以採取的策略就是堅守不出,廉頗本也以防守而著稱,這一策略在當時來說,是正確的,也讓秦國沒佔到什麼便宜,但是為何要換上趙括呢?

    成語“紙上談兵”講的就是趙括,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趙括此人熟讀兵法,各種理論那是信手拈來,根本難不倒他,就算他的父親在和他討論兵法的時候,也是黔驢技窮,可見此人在兵法上的造詣其實不低,唯一欠缺的就是實戰經驗,這點上名相藺相如是深知的,所以在要換他上的時候,病重的藺相如是反對的,說“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給他的兵書罷了,並不懂的隨機應變。”包括趙括的母親都反對他來指揮作戰,知子莫如母啊,可是為什麼趙王還是要讓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上呢?

    大家知道,打仗拼的是財力,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趙國當時的財力狀況已經不允許它繼續拖延下去了,如不短期內結束戰爭,將士連吃的都成問題,這是其一。第二,趙王年輕氣盛,也需要一場勝利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聲望,靠廉頗的死守顯然是行不通的。第三就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了,戰場上沒人會給你時間機會,擺開雞馬炮明刀明槍的佈陣演繹,看看誰的兵法學的更好,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秦國的“反間計”隨之而出,重金買通趙國權臣,散步流言說“廉頗容易對付,秦國最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正是在這幾點因素的影響下,趙王才決定換帥,於是找來趙括,問他能不能贏,趙括本身兵法沒有問題,趙王也知道,所以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要考慮考慮,但是對陣王齕,他也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早幹翻他了”。得,一聽這話,趙王立馬用趙括換了廉頗,所以,不是趙括說了什麼讓高層換他上,而是趙王本就有意換下廉頗,所以幾點因素影響下,趙括粉墨登場,秦國也順勢把主將悄悄換成趙括說要考慮考慮的“殺神”白起。

    戰爭結果後來大家都知道了,不但趙括在突圍的時候被秦軍亂箭射死,秦軍還擊潰趙軍,坑殺趙軍45萬人,也在這場戰役中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趙王是悔不當初啊,趙括的母親因為當初反對也得以保全性命,沒被趙王連帶殺害,這是後話!

  • 3 # 南宮外史

    長平之戰前期,趙國接連失利,其後,趙國大將廉頗收縮戰線,集中防守,才穩住了陣線。秦趙雙方處於僵持局面。秦國無計可施,這才動用反間計,要除掉廉頗,換上只會紙上談兵,誇誇其談的馬服子趙括。

    交戰雙方僵持之時,最先沉不住氣的是趙王,他以為秦軍不難對付,為何只是防守,而不予進攻呢?故多次命廉頗組織進攻。而廉頗認為進攻時機不成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依然據戰場形勢加強防守。這更引起趙王的不滿。

    也正在此時,秦國的間諜活動了,趙王聽信間諜的話,決意撤換廉頗,派遣趙括出場。

    那麼,趙括也一定聽說了間諜散佈的:只要趙括出面,秦國就會敗退的謠言。趙括本性就誇誇其談,華而不實,目空一切。聽此謠言,肯定更加飄飄然不知其所以了,在趙王面前肯定會大吹大擂一番,拍著胸脯打包票,由他出馬,全線出擊,必大敗秦軍。

    趙括的誇誇其談,紙上談兵,連他的父親名將趙奢都不以為然,認為他不堪大用。甚至連它的母親也直接當面向趙王提出趙括不能為將的建議。但趙王已經被奸臣和謠言迷惑了心智,根本聽不進良言相勸。直氣的趙括母親向趙王提出,你非要趙括領兵,我的建議你不聽,如果他打了敗仗,不得連累我們家屬。即使這樣,趙王都沒有醒悟。

    戰爭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廉頗被撤換,趙括出擊被圍困,趙括被射死,全軍覆沒,四十萬軍隊投降被坑殺。

  • 4 # 江雨燕

    昨天讀《資治通鑑》剛好讀到“長平之戰”這一段歷史,趙括其實沒有什麼值得洗白的,就像“上將軍潘鳳”一樣是嘴上功夫厲害,實際操作能力卻很弱,他能夠替代廉頗,只是因為趙王懷疑廉頗怯戰的緣故,就像崇禎逼戰孫傳庭一樣,“長平之戰”失敗的根源就在於君王的猜忌。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王命令武安君白起攻打南韓,當時的上黨陷入困境,被切斷了上黨和都城的聯絡,上黨孤立無援,郡守馮亭自知難以抵抗秦軍,於是和上黨民眾商量請趙國來救,條件是上黨從此歸於趙國。

    上黨使者來到趙國告之意圖,趙王最後聽從平原君的建議出兵救韓,秦王命令左庶長王齕攻打上黨,平原君不敵,帶著民眾退到長平。趙王命令廉頗據守長平,在戰爭初期趙軍不敵秦軍,折損了不少士兵和將領。

    深知王齕善於平原戰的廉頗於是採取了堅壁不出的戰術,以便消耗秦軍的物資和士氣,但是這卻讓趙王很不滿意,認為廉頗是因為年老怯戰的緣故,甚至數次對他加以責備。另一方面,迫於秦軍的實力,趙國高層開始謀求和秦國合議,但和談失敗。

    這時候,秦國宰相范雎適用反間計在趙國內部傳播謠言說:

    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聽說後,就把廉頗換下,讓他兒子趙括上臺。

    “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有沒有想趙王拿出一套具體可行的方案呢?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從藺相如的話中可以看出趙括實際上還是有幾分口才的,或許正因為這一點迷惑了趙王: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刮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的母親一聽這話,也擔心趙括的生命危險,連忙去向趙王請求另換人選,但趙王不從,最後趙括的母親只好請求說:

    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連坐)。

    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趙括的上臺是被普遍不看好的,但是這個趙王不聽,執意要用趙括,這其中興許也有一些近臣在搗亂的緣故。

    “長平之戰”敗的很容易,很簡單,沒有什麼大的波折

    趙括上臺後,年輕人嘛,滿腔熱血,當即就轉防禦為進攻之勢,而秦國一方早已經悄悄更換了主帥為白起,趙括哪裡可能會是老將白起的對手。兩軍交戰後,白起假裝敗走,引誘趙軍深入,隨即又命令一支25000人的部隊抄到趙軍後方,截斷了趙軍的退路,又命令一支5000人的騎兵插入趙軍中間,將趙軍切割成兩支孤立的部隊。

    同時又斷絕了趙軍的糧道,趙括攻打秦軍的堡壘不下,只好就地營建堡壘,等待趙國救援。但是後方早已經被秦軍切斷,而且秦昭王還親自到河內郡發動民眾去攔截趙國的救兵和糧食,齊國也拒絕援助糧食。

    趙括組織的突圍也相繼被秦軍打敗,趙軍自相殘殺,食人,趙括後來又親自帶了一隊士兵突圍,卻被亂箭射死,趙軍由此大敗。

    《資治通鑑》中記載趙軍投降40萬,戰死5萬,總共45萬人,最後投降的40萬人也全被白起所殺,只放回去年齡較小的240人。但這個資料近年來其實是受到懷疑的,譬如以五千人就敢去切割一支四十萬人的部隊,除非是奇蹟降臨,不然很難做到。

    所以,趙括也許並沒有傾巢出動,而是率領趙軍的一部分出擊,另一些還在老巢裡。

    不過要肯定的是,長平之戰讓趙國元氣大傷,最後不得不聯合南韓去討好范雎才和秦國議和,而這一切都不過是因為趙王任用了趙括這個毛頭小子的緣故,而趙括也沒有什麼值得洗白的地方,如果他真的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表現,歷史自然會記載,但可惜的是並沒有。

  • 5 # 六千年

    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二千多年,早已塵埃落定,後世人用無限多的假設和推測來解讀長平之戰的過程及結果。

    其實說到趙括為啥能代替廉頗而駐守長平前線,這中間的緣由恐怕就是需要我們來推測了,畢竟歷史沒有記載。

    第一、趙括並非人們說的紙上談兵,他是有真才實學的,當然這點與主流觀點不符,因為我的理由是,趙括消滅了白起一半的軍力,即三十多萬人,而趙括只傷亡五萬人,由此看來趙括是很厲害的。

    第二、趙括既然能代替廉頗,必定有其過人的計謀,可以打動高層,只有趙王覺得可行,才會下定決心讓趙括替換廉頗。

    第三、趙括對趙王獻計獻策,計策是這樣的:由趙括吸引秦軍主力,自動被秦軍包圍,,然後趙王遊說其他國家出兵相助,然後和趙括裡外夾擊,將秦軍一舉殲滅。可惜的是趙王沒有完成任務,到後來栽贓陷害了趙括。

    第四、趙括與趙王的約定應該是一個月時間,但是一個月時間過去了,還沒有等到趙王的援兵,所以失敗了,當時趙括僅傷亡五萬人。而趙括死無對質,和趙王的約定完全由趙王說了算。

    第五、白起明白,只有消滅了趙軍的有生力量,才有絕對勝利的把握。同時也是為了被趙括消滅的三十多萬人報仇,所以坑殺了趙軍四十萬。

    趙括給高層就是獻了一個極好的計謀,然而,沒出息的趙王沒有配合好,趙括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 6 # 溪水西流

    長平之戰中老將廉頗的戰術在《史記》中有記載,《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當時由於戰局拖延時間太久,趙國糧草空虛,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堅守不戰,加之秦范雎的反間計,使得趙括被推出,趙括雖然自小熟讀兵書,但實戰經驗太匱乏。趙括明白趙王對廉頗的看法,肯定就不會採用與廉頗一樣的戰術,改消極防禦為積極進攻就是他唯一的選擇了。

  • 7 # 微史春秋

    趙國國力決定此戰不能久拖下去下去,趙括認為要主動出擊,趙王等高層採納了這個建議。

    史書中並沒有記載趙括對趙王等說了什麼,我們只能依據史書的記載分析趙王的選擇。

    一、趙王外交失誤趙軍戰數不勝,亡一裨將、四尉。趙王與樓昌、虞卿謀,樓昌請發重使為媾。

    秦國派王齕攻克上黨,廉頗駐軍上平,接納長平百姓,兩軍因此交戰,趙軍數戰不勝,樓昌建議與秦國講和,虞卿反對,但是趙王不聽。

    秦國接受了講和,趙王告知虞卿,虞卿說:

    必不得媾而軍破矣。何則?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夫鄭朱,貴人也,秦王、應侯必顯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見王之媾於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矣。

    果然,講和只是秦國的煙幕彈,告知天下秦趙講和,各國不要插手。各國也因趙國講和,對趙國不信任,秦國達到了“天下之不救趙”的目的。

    趙國外交孤立,單獨對秦,壓力山大。

    二、趙王不滿廉頗戰略,又中了反間計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

    趙王多次責備廉頗,認為其怯戰。這是一個方面,更是另一方面是,打戰消耗國力,趙國難以久拖,趙王希望廉頗能主動出戰。

    其實秦國也拖不起,希望早日決戰,但是廉頗堅守不出,沒有辦法。

    應該說秦國的間諜工作做得好,聽聞趙王數次責備廉頗,便來了個反間計

    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

    之前趙括談論兵法,在趙國是有一定聲望的。

    從這裡看,趙國最多是談論此戰應該主動出擊的,趙王才任命他的,秦國間諜的訊息也推波助瀾。

    趙王的這一任命是有反對聲音的。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瞭解趙括的趙母也上書反對,談及趙括已經去世的父親趙奢對趙括的評價:“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希望趙王收回任命。

    但是趙王不聽。

    趙國換帥了,訊息秦國得知了,於是秦國也換上白起為帥,但極度保密,趙國不知。

    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

    結果中計,“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由於之前趙國外交的失誤,齊國不借糧食於趙,“趙人乏食,請粟於齊,齊王弗許”,連周天子出來勸,齊國都不聽。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戰爭僵持,一是拼國力,另一個可能是意志。

    當然主帥的軍事智慧也是一方面。趙括的悲劇在於缺乏實戰歷練,他第一次上戰場就是長平之戰,面對的又是白起,悲劇難以避免。

    這是這個悲劇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趙國的悲劇。

  • 8 # 滄海拾遺錄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左右的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直接對決。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時接連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當年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尉官。在初期試探進攻失利後,廉頗也並不是沒有收穫,他得知了對方的實力強大,果斷後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穩固的防線,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用時間拖垮對手,最後伺機再進攻。應該承認的是,這是國力相對弱的趙國能採取最合理的戰術,也是秦軍最不願意面臨的情形。

    長平之戰末期,趙王選擇用趙括替代廉頗指揮長平前線的趙軍,並不是當時年輕氣盛的趙括對趙國領導層說了什麼豪言壯語,而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長平前線的主帥廉頗一直採取堅守不出的拖延戰術,跟秦國打消耗戰,趙國無力長期承擔40多萬壯勞力在前線白白消耗糧食,卻不能參與農業耕作,這時的趙王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糧食耗盡之前改變指揮思路,放手一搏,考慮到廉頗堅持防守的戰略不肯改變,這隻能採取臨陣換將的方式;要麼繼續消耗下去,直到趙軍無法得到足夠的補給,軍心大亂,最終不戰自敗。很顯然,趙王最終選擇第一種方式。

    至於趙括脫穎而出,被趙王看中替代廉頗為將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趙括對趙國高層有什麼遊說,畢竟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所換將領必須基於以下方面的考慮:

    一是所換將領必須政治上靠得住,趙括符合這一條件。長平之戰時,集結在前線的趙軍有45萬,這是除了北部邊疆不可輕動的邊軍之外,趙國幾乎全部的精銳力量。能被趙王託付的將領必須政治上高度可靠,久經沙場的名將廉頗就是符合這一條件,接替廉頗的將領首先要符合這一條件。縱觀當時的趙國軍界,除了廉頗之外,還有兩位取得過輝煌戰績的名將,一位是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國幾乎滅齊的名將樂毅,另一位是憑藉“火牛陣”幫助齊國復國的名將田單,但這兩位都是客將,樂毅雖然與趙國有密切關係,其原本也是趙華人,但長期出仕於燕國,考慮到燕趙長期對立,樂毅雖有才華,趙國卻也不敢將傾國之兵託付,至於田單更是地道的齊華人,在政治方面更加不敢考慮。而趙括算得上是趙國宗室子弟,是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根正苗紅,符合政治靠譜的要求。

    二是軍事戰略方面必須符合趙王的想法。根據當時的國家形勢,趙王要求趙軍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戰略儘快取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和勝利,避免出現趙軍更大的後勤危機。此時的趙括精通兵法,軍事理論講起來頭頭是道,甚至連其父趙奢有時都講不過他。再加上年輕氣盛,看到王齕領軍,邊放出話來,說王齕領兵不足為懼,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如果是白起領軍而來,那倒是要謹慎,自己領兵出擊一定可以打敗秦軍。趙括的主動出擊戰略思想和對戰局的樂觀精神,無疑是正中趙王下懷。趙括成為趙王重點考慮的替代廉頗的人選。

    三是中了秦國實施的反間計。正所謂兵者詭道也,在正面現場打不開局面時,反間計通常會閃亮登場,往往屢見奇效。這正是抓住了君王根深蒂固對領兵大將的猜忌心理。在王齕遲遲打不開僵局之際,秦國又開始實施反間之計。秦國丞相派人潛入邯鄲散佈謠言,說秦國只害怕趙括領兵出戰,廉頗比較容易對付,而且廉頗也快堅持不住要投降了。這一謠言果然打動了趙王內心最擔憂的地方,更加堅定了趙王以趙括為將替代廉頗的打算。

    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

    總的來看,正所謂,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趙王也不會因為趙括的豪言壯語就輕易啟用他為將,而是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包括國內糧草不濟等現狀,再加上反間計向來屢屢見效,最終促成趙王以趙括為將替代廉頗。

  • 9 # 宇澤侃歷史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一場著名的戰役,對於這場戰爭,人們最熟知的莫過於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卒,可為什麼趙王會偏偏相信了年輕的趙括,用趙括來代替老將廉頗呢?

    老將廉頗用兵比較穩重,秦軍攻打趙國,廉頗堅守不出,長期下去就會趙軍就會因為補給等原因無功而返。不僅如此,還可能在趙軍撤軍時遭到秦軍的追擊。所以秦國便使用離間計,說廉頗老了,沒有勇氣雄心正面和秦國交戰,只敢龜縮於壁壘之後。並且揚言說,害怕年輕的趙括,說趙括的謀略,遠在其父馬服君趙奢之上。趙王聽信謠言,便用年輕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

    當然謠言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問題。人們常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而當時的趙國跟秦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戰爭一開始廉頗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長平堅守不出。長平對峙,一耗就是三年。趙國的國力和經濟已經不允許戰爭繼空耗下去。秦國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利用重金賄賂趙國權臣,使趙王中了離間計。

    所以說並不是趙括對趙國高層說了什麼,而是當時的形勢已經讓趙王做了決定。只是趙括說出了趙王的決定,所以趙王讓趙括替換了廉頗。

  • 10 # 歷史風暴

    不用趙括對趙國高層說什麼,四個優點就能讓趙王認可趙括,接替廉頗在長平的指揮權。

    趙括也因為這個優點享譽天下。

    這也是長平之戰後秦國派出細作在趙國散佈謠言能夠起作用的原因,趙括的軍事知識是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可能只有趙奢才明白趙括的理論雖好,但還沒有成為一名真正優秀的將領。

    第二個優點,趙王是他家親戚。

    趙氏宗族自從趙武之後人丁越來越興旺,趙國建立之後,這些族人成了趙國王室最大的支持者。

    趙括家裡也是趙氏宗族成員,所以對趙國忠心耿耿。

    第三個優點,趙奢是他爸爸!

    趙奢是戰國後期的名將之一,雖然他沒有廉頗名氣大,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但是,趙奢的能力猶在廉頗之上。

    閼與之戰中,趙王希望廉頗能夠率領大軍前去解圍,廉頗一看秦軍厲害當場拒絕。臨危受命方顯英雄本色,廉頗的行為對他名將的地位造成了動搖。

    而與此同時,當趙王把趙奢叫到跟前的時候,趙奢果斷接受了這個連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都不敢接受的任務。

    趙奢率領大軍成功解了閼與之圍,讓趙王大加讚賞。這場大戰不僅體現了趙奢的軍事指揮才能,也讓趙王對趙奢家族產生了極大的認可。

    所以,趙王封趙奢為馬服君,朝中的地位和廉頗平起平坐。趙奢最大的遺憾是在長平之戰前去世,否則,他很可能會接替廉頗成為戰場的指揮者和戰國另一個名將白起對決。

    兩位當世名將的對決一定會波瀾壯闊,這場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一定會更加精彩。

    可惜,戰前趙奢已經去世,這時在趙國聲名赫赫的趙括,作為趙奢兒子成了趙王備選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趙奢一生只有一戰,但一戰成名。

    可能趙王希望趙括也一樣一鳴驚人,為趙國力挽狂瀾。

    第四個優點,膽子大,敢幹!

    趙括初生牛犢不怕虎,他身上有很強的自信。這股自信來自於兩方面:

    第一,遺傳自父親趙奢。想當初趙奢臨危受命,和秦軍在閼與大戰,說明趙奢的膽子很大。

    第二,趙括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趙括雖然軍事經歷不多,但他的軍事理論很強,很多人都辯不過他,連父親趙奢都不行。

    雖然趙奢知道自己的兒子實戰經驗不足,但對於其他人來說,趙奢當時不也一樣嗎。而趙王需要的就是一個既眾望所歸,又願意在趙國上下最需要的時候果斷接任前線指揮權,與秦軍儘快結束戰爭的人物。

    無疑,趙括是最佳人選。

    戰爭的結果:

    趙括並沒有創造奇蹟,在名將白起面前,趙括的血勇沒有用武之地,一個多月的圍困將趙軍的意志完全擊垮,幾乎一代人在這場戰爭中陣亡,讓趙國元氣大傷。

    但是,趙括的指揮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

    在戰場上,秦軍也損失過半,交換比很難看,這還是在趙軍被圍困的情況下造成的。

    說明,假如趙括沒有中計,而是找到了和秦軍正面對決的機會,即使面對名將白起,他也有可能打個平手。

    所以,趙括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自己的經驗太少。

    第二,他的對手太強。

    如果以上兩個原因去掉一個,趙括都很可能會一戰成名。畢竟,這種百萬級別的大會戰,如果趙國能擊退秦軍,都會震動諸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藜麥有哪些功效和哪些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