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90後獨家記憶
我覺得不是敗招。
做事情先考慮主要矛盾,再考慮次要矛盾。
當時劉邦的主要矛盾是項羽。
單純論劉邦實力遠不足以與項羽爭雄。
不改變項羽分封制度,是在政治法理上增加與項羽爭鬥的資本。
除七國王室。
韓信,彭越,英布也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分封是必須的,不然沒人跟著你和項羽對著幹。
劉邦得到江山後,誅殺異姓王是時移世易,主要矛盾轉化的結果。
-
3 # 人民正能量
這的確是一大敗招,而且真正實行起來,後果相當嚴重,這件事情在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酈食其向劉邦出了這個主意以後,劉邦剛要做分封六國就貴族的大印,幸好此時張良趕到。劉邦把這個事情向張良做了分析,張良聽後立即阻止,並一一做了列舉了理由,劉邦聽後立即停止了沒有實行,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概括起來,酈食其的錯誤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天下豪傑跟隨劉邦一起攻打項羽,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他們就是為了在戰勝勝利後分的一杯羹,自己獲得分封。而劉邦此時分封六國的後人以後,他的下屬們看到了,不但自己不能分封,而且後路已經斷了,也就沒有打仗的動力了。其次,六國有了新貴族以後,他的手下們就會回到老家,跟著六國的後人們一起打仗,這樣容易造成離心離德的局面發生。
另外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強大劉邦弱小,這是當時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社會背景,劉邦這麼做,也改變不了自己被動的局面,因為這麼做,劉邦改變不了項羽,又讓六國舊貴族獲得了利益,而且還傷了下屬的心,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也不利於主動權的掌握。
綜上所述,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劉邦這麼做都是一個敗筆,而且這麼做對於出於弱勢的他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這麼做唯一的一點好處就是能夠獲得心理上的一點安慰,其他的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就被張良完全否認了。
-
4 # 萬歲1148858845
道理也簡單,第一之前的彭城之戰已經表明六國舊貴族公室並不能有力牽制項羽(五十六萬聯軍在三萬項羽軍面前不堪一擊,死亡十幾萬睢水為之堵塞)第二六國可能是盟友也可能是敵人,沒必要為自己樹敵
-
5 # 老檀大叔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我們再來看對酈食其的評價:在漢朝的開國謀士中,酈食其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很可能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
當時酈食其讓劉邦分封六國被認為是敗招,主要是張良說的,並提出八條反拔。我們先來看當時酈食其提出這個關點及張良反對的理由。
自從劉邦兵敗彭城,項羽乘勝追擊到滎陽開始,直到現在已有半年之久,楚漢兩軍在滎陽久久相持不下,而今有了龍且的增援,項羽決定既然從正面破不了你漢軍,那我就先斷了你的糧草線,看你還能堅持多久。
被圍困在滎陽的漢軍兵力不足時,尚且有“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支援,可項羽多次侵奪漢軍的糧草甬道,使漢軍糧草匱乏,困頓不堪,這樣子下去,再厲害的猛虎之師也撐不下去啊!
這種焦灼的狀況弄得劉邦是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索性叫來了謀士酈食其,詢問他的想法。酈食其思索半晌,隨後道:“項羽來勢洶洶,勢頭正盛,此時的我們確實不是楚軍的對手,當今之計,只有以分封諸侯來牽制楚軍才能解困。”
從前商湯伐桀,仍封夏後,周武滅紂,亦封殷後,而秦國吞併諸侯國之時,斷絕了六國的後嗣,讓各國的王室血脈沒有立足之地,這才加速了秦國的滅亡。如果大王重新分封六國後裔,各諸侯國必定對您竭力擁躉,倒是楚國被孤立,必然失勢……"
按照酈食其的意思,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六國的人必然對劉邦感恩戴德,忠心跟隨,甚至劉邦還可以取代項羽而成為眾人擁護的霸主。這對於當時被楚軍圍困、彈盡糧絕的漢軍來說,聽起來像是一種有效救急的辦法。病急亂投醫的劉邦也是別無他法,便立刻讓人去做六國的印璽,命酈食其落實分封事宜。
正好這時候,外出的張良歸來謁見劉邦。正在吃飯的劉邦迫不及待地招呼他,並向他說了分封六國的主意。張良聽完,大吃一驚,直言:“這是誰出的計策?!若按照這個辦法,大王的大事要完蛋了啊!”這是誰出的計策?!若按照這個辦法,大王的大事要完蛋了啊!”
劉邦大吃一驚,問:“這是為何?”
張良說:“臣請求借用陛下面前的筷子來為陛下說明。”臣請求借用陛下面前的筷子來為陛下說明。”
張良問劉邦:“昔日商湯伐桀,並封夏朝後代於杞國,是知道桀的命掌握在自己手裡,如今陛下能掌控項羽的生死嗎?”
劉邦回答:“不能。”
張良放下一根筷子,又說道:“武王伐紂且封他們的後人於宋國,是因為能得到紂王的腦袋,陛下您現在能拿到項羽的頭顱嗎?”
劉邦回答:“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武王進入殷商的都城,在商容居住的大門前表揚他,釋放被囚禁的箕子,翻修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者居住的地方表彰他,向智者致敬嗎?”
“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周武王將鉅橋的糧食、鹿臺的錢財散發給窮苦的百姓,可如今漢軍尚且糧草匱乏,陛下能做到嗎?”
“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周武王滅殷商後,向天下宣佈將不再動用武力。陛下能做到偃武行文、不再用兵了嗎?”
“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周武王把戰馬放養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示以後再無戰馬的可用之地,陛下現在可以讓那些戰馬休息、不再派上用場嗎?”
“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周武王在桃林的背面放牛,表明不再輸送和囤聚作戰需要的糧草,您能做到嗎?”
“不能。”
張良又放下一根筷子,說:“天下的遊士背土離鄉,遠離親人,跟隨陛下四處奔走,只盼有朝一日能憑藉自己的功績得到一塊土地,如今您若重新分封以前的六國後人,那些跟隨您的人返回故土、各事其主,陛下您還能與誰一起謀奪天下呢?而且只有楚國勢弱,復立的六國才不會追隨,陛下怎麼保證六國一定臣服於您呢?”
張良一連提出八個問題,劉邦從始至終除了八個“不能”,什麼都沒能說出口……
愣了許久,劉邦幡然醒悟,把嘴裡的飯一吐,直接大罵道:“豎儒,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當即命人通知酈食其取消分封計劃。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透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當然畢盡張良是劉邦第一謀士,和酈食其有競爭關係,藉機打擊酈食其也不是不可能。
-
6 # 魔方歷史觀
酈食其是劉邦麾下的一位謀士,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酈食其勸劉邦分封曾經的六國後代,以此加強自身勢力,但這事兒在張良給劉邦分析之後,沒有付諸實施。那麼酈食其勸劉邦分封六國後代這個策略,可不可取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下。
從酈食其的角度看酈食其作為劉邦的謀士,他是為劉邦所謀劃大業的,而當時項羽和劉邦的對峙,也是讓劉邦十分憂心的一件事,所以酈食其提出了“分封六國後代”這個策略。
酈食其提出這個策略,本意是想透過分封六國後代來為劉邦的勢力添磚加瓦,聯合一切能聯合的力量。酈食其給劉邦分析這個策略,說是在秦滅六國之後,六國後代可以說是不復當年榮光,若是劉邦分封六國後代,那這個六國後代就會感激劉邦,到時一定會聽從劉邦調遣。
酈生曰“……今秦無德,伐滅六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復立六國後,此皆爭戴陛下德義,願為臣妾。”但是酈食其這個策略有點偏向於理想型,在當時那個時候可能可行,可一旦穩定局勢之後,這些分封的六國很可能會各自為政,成為割據勢力,那麼對劉邦來說,就是個頭疼的事了。
從長遠的角度看這個策略對劉邦來說,不是個可行的策略,以當時的劉邦還不能掌控局勢,他也沒有那個勢力,如果他分封六國後代,他不能完全保證把這些分封的人都掌控在自己手裡。
再者,在當時追隨劉邦的人中,有是曾經的六國之人,如果劉邦分封了六國後代,等同於讓曾經的六國又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那麼對於曾經的六國之人來說,有著故國情深的影響,那麼他們很大可能會去回到自己的舊國,會對劉邦造成一定的人才流失。
今乃立六國後,唯無復立者,遊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劉邦若是想建立自己的王朝,那麼分封六國之事不可取,對於六國後代來說,曾經的六國政權已經沒了,如果劉邦重新把這個給他們,那麼這些六國後人就不會輕易的放棄到手的東西,之後,若是劉邦想要一統天下,這些被分封的六國勢力就還是個麻煩。
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參考文獻:《漢書》《世說新語》 -
7 # 水一白聊歷史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來七個小朋友,一人一塊蛋糕,結果其中一個小朋友長大了,特別的強壯,就把剩下六個小朋友的蛋糕都搶走了。
這時候又來了一群本來就沒有蛋糕的小朋友,把這個強壯的小朋友打倒了,開始分蛋糕,這時候,突然蹦出來一個人說,我們應該把蛋糕分給原來的六個被搶了蛋糕的小朋友,新來的這幫小朋友會怎麼看?
很明顯,當時的局勢已經不允許分封六國的後人了,秦國分崩離析的初期,六國的後人還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楚漢戰爭時期,每塊地盤都有主兒了,該佔的都被佔了,另外還有一堆人虎視眈眈,等著分蛋糕,搶蛋糕的大有人在,此時再去分封六國後人,不但起不到打擊六國的目的,相反,會遭到很多不滿,敵對勢力會更多,更強大。
事實上,軍師張良也確實第一時間就阻止了劉邦聽從酈食其的想法,避免釀成大禍,不然,中國的歷史也就就此改寫了,我們漢族人現在也就不會叫做漢人了。
-
8 # 無所事生非
跟隨劉邦岀生入死的謀士將帥又得不到領地封賞,無心為其主岀力,必將使劉邦初始政權瓦解。
有幸劉邦及時問計張良,才劉邦皇權有為鞏固,成就西漢開國皇帝。
-
9 # 穿越再現彼岸
酈食其(li yì jī)是非常有名的說客,專靠嘴皮子吃飯,陳留人(現在河南開封陳留鎮)。劉邦打下陳留後,四處招賢,正好酈食其鄰居的兒子在軍中,就推薦了他。
劉邦不喜歡儒生,接見酈食其的時候正讓兩個女人為他洗腳,酈食其一番唇槍舌劍,劉邦就把他敬為上賓。(酈食其劇照)
他首先做說客幫助劉邦兵不血刃拿下陳留,得到大量的糧食,很受劉邦的器重。此後他作為劉邦的使臣和說客屢立戰功。但總的來說,他比蕭何、張良、韓信的層次和眼光差了很多。
酈食其一生中有兩大謀劃,但是都被劉邦的兩位重要手下否定了。第一個是他讓劉邦分封六國後人,依此來對抗項羽,這一謀劃被張良否決;第二個是說服齊國投降劉邦,說服齊王后,被韓信偷襲齊國,酈食其被齊王烹殺。我的看法是,酈食其光靠嘴皮謀定國家大事,終究來的不穩固,後患很多,應該都是敗招,反而害了卿卿性命。
為啥說酈食其分封六國後代是大昏招?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對56萬擊潰劉邦的聯軍,劉邦只帶著十幾人逃跑,老爹和老婆子女全部被項羽俘虜,劉邦退守滎陽,原來依附的王們幾乎全部背叛或者中立,項羽率軍進攻滎陽,形勢岌岌可危。(劉邦項羽劇照)
此時,酈食其給劉邦出謀劃策,讓劉邦雕刻印璽分封散居在各地六國原來王族的後代為王,效法商湯伐夏桀、武王伐商紂做法,讓他們聚集兵馬對抗項羽。劉邦病急亂投醫,馬上讓人刻印讓酈食其去辦這個事,碰巧張良回來了,立即阻止了此事。
首先看酈食其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古代社會分封的慣例中,項羽在消滅秦朝後,未能建立統一的大國家,而是自封西楚霸王,分封了諸侯王,結果導致的是天下大亂。劉邦率領諸多諸侯王合擊項羽,明顯是一個敗招,這還是張良的主意。張良心想,小樣酈食其,這是我用剩下的計策,就是不讓項羽統一天下,他屬意劉邦統一天下。
張良分析認為,劉邦即使分封六國後人,他們聚集力量後是否能對抗項羽是一個未知數,活生生的現實是諸多割據勢力大都做壁上觀,等待項羽和劉邦打個你死我活,可能他們會對勝利者群起而攻之;即便六國後代他們對抗項羽,估計也是表面文章,他們更多考慮的是恢復舊日的諸侯國,幫助劉邦在其次;即便是他們幫助劉邦消滅了項羽,他們的勢力將會壯大,對劉邦統一天下將會是一大阻礙;越分析越讓劉邦後怕,心想差點沒掉進坑裡。(張良劇照)
此後,張良等人的計劃是消滅原來追隨劉邦後中立的諸侯,如魏王豹、趙王歇和齊王田廣,劉邦是按照這個計劃推進的,消滅中立力量,他們都是牆頭草,如果劉邦再次虛弱,他們會給劉邦致命一擊,儘早清除後患。
韓信偷襲齊國,酈食其被殺。曹參等將領消滅魏王豹,韓信以少勝多擊敗趙王歇,只剩下了齊王田廣,擁兵自重,佔有70多座城池。酈食其自告奮勇去說服齊王歸降,“狂生”果然不是蓋的,齊王田廣答應了歸順,天天和酈食其吃喝玩樂,軍備鬆懈。韓信眼光比酈食其深遠,齊王現在也就是虛與委蛇,項羽曾經攻伐他沒能獲勝,歸順劉邦這是為了獲得喘息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發展自己,將來不管是誰(項羽和劉邦)壯大,齊王都有資本同他們一較高低。(齊王田廣和酈食其劇照)
韓信看到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偷襲齊王,一舉而獲得全功,看似韓信不講義氣,導致酈食其被殺,從大的層面來講,是為劉邦統一打下基礎,同時也為韓信自己獲得重大利益。(韓信劇照)
後世唐朝名將李靖也曾經幹過韓信同樣的事情。公元629年,李靖率領軍隊進攻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戰敗,但是仍然保持幾萬精銳主力。頡利可汗投降,唐朝派遣唐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使者議和,頡利可汗看到唐朝使者後大擺宴席,軍隊緊繃的神經鬆弛了下來。
李靖認為是徹底消滅東突厥勢力的大好時機,命令騎兵輕裝前進,偷襲東突厥大營,東突厥大軍徹底潰敗,東突厥再也沒有能力威脅唐朝的邊境地區,一年後消亡。唐儉比酈食其聰明,他提前逃跑,保住了自己的姓名。
-
10 #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當時的局面明顯的楚強漢弱,二者相拒於滎陽成皋。楚軍久攻不下,於是想出了個斷糧圍城的法子。
漢軍糧草日漸匱乏,劉邦急的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偏偏自己的得力智囊張良又不在身邊。正值劉邦六神無主之時,酈食向其提出了分封六國後代的策略。還拿商湯伐桀,武王伐紂來舉例,說什麼二者成功後都封了前朝後代為王。現在大王如果分封六國後人,那麼六國君臣百姓一定會對大王感恩戴德。大王德義天下,楚國豈敢不從?這記馬屁把劉邦拍的那叫一個舒坦,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兒,前途一片光明啊。最後幸而張良及時趕到,這一敗招未曾實施。為什麼說這是一招臭棋呢?原因如下:
一,搞不清楚狀況。劉邦此時既不能安撫百姓,又不能終止戰爭,一點主動權都沒有,況且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信口開河,空頭支票的行為未免不智。
二,就算成功封了六國後人為王,劉邦自己也只是個漢王。到時候大家平起平坐,那些個能人異士選擇誰來追隨?還會背井離鄉,拋棄父母來追隨劉邦嗎?劉邦到時候靠誰去謀奪天下?
所以這只是個完美的空想,是不會成功的。就算成功了,到最後七王爭霸,指不定還是不是漢朝呢!可謂是徹徹底底的一招臭棋。
回覆列表
第一,因為當時距離戰國時期並不算遠,六國舊貴族在當地還有更大的影響力,非常容易做大。第二,項羽分封六國舊貴族,卻一直深陷在平定這些人反叛的戰爭泥潭中,給了劉邦機會。第三,國家當時非常虛弱,需要強勢的中央來管理,不能出現離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