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子非雲
-
2 # 兇猛青史
中華的傳統,有個很不好的習慣,恥於談利益。
中國是一個不重視,至少是名義上很鄙視商人概念的國度。因為商人唯利是圖。
可是唯利是圖,並沒有錯啊。利益問題,強行用道德去解釋,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是陰謀詭計。
“飛鳥盡,良弓藏”,是一種完全合理的現象。
鳥都沒有了,弓箭就應該收起來。這本來就是正確的做法啊。
歷朝歷代,出現“飛鳥盡,良弓藏”的現象,恰恰就是君臣之間,一開始沒有開誠佈公的去聊利益分配的問題,因為傳統的觀念,大家都以談利益為恥。
但是天下熙熙,皆為利往,這個問題既然不能公開去談,那麼就只好私下裡做手腳了。
君王心裡認為,臣子的功勞封侯就行了,臣子心裡卻覺得,這天下一半我打下來的,你至少得封個王吧。
你看,大家的預期都不一樣,這就是一開始沒有胸懷坦蕩談利益的結果。
君王滿足不了臣子,臣子也怨恨君王,彼此猜忌,最後,免不了刀兵相見了。
不是君王斬殺了亂臣賊子,就是臣子殺掉了無道昏君。
縱觀歷史,也有一些非常聰明的君主,將利益分配妥帖。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非常會分蛋糕的皇帝,跟著打天下的臣子,都功成名就,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所以,不要怕“飛鳥盡,良弓藏”,既然一起打天下,大家生死與共了,開誠佈公,胸懷坦蕩地去溝通利益分配問題,又有什麼難為情呢?而且,這一時的難為情,總比最後的兵戎相見,划得來多了啊。
-
3 # 凌晨想著你
首先“飛鳥盡,良弓藏”這種現象並不是每朝都是這樣的。比如唐朝的功臣大都掌握實權,且大多都是善終。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只是奪了大權,大多也是善終。
再者,引進“飛鳥盡,良弓藏”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大原因:
1.君主對這些跟他一起功臣不放心,他們威望大、手握大權。對君主是種威脅。
2.這些功臣在取得天下後,做出了違法亂紀的事情,為了維護國家穩定不得已為之。
-
4 # 古樓殘卷
功臣殺與不殺不是皇帝決定的,是利益與天下形式決定的。
皇帝是什麼,是天子,是有絕對權威的,所以我們看劉邦(哪怕是呂后殺的其實都一樣),朱元璋殺功臣,因為造反之初大家彼此平等的,誰咋樣大家都清楚,因此往後當上皇帝之後這些老兄弟們彼此知根知底,這樣無形中對皇權產生了威脅,皇帝的威嚴也會受損!大家當初造反的時候都差不多,憑什麼你能當皇帝我們不行,難免會有這種想法或者野心家。
我們知道專制皇權是不容侵犯的,只要你有造反的實力,不管你有沒有造反的舉動,你就該死。
比如唐宋還有劉秀這些都沒有殺,因為大家剛開始共事的時候已經是上下級關係了,尊卑關係一直在,所以當上皇帝之後威望就在,這些功臣對皇權是沒有威脅的。還有像秦始皇這種的,人家一直都是王,功臣從頭就是臣,也沒必要殺功臣。再他們心中主子從來就是主子,已經深入骨髓了。
還有就是像劉邦朱元璋跟著他們的人大多數出身也不怎麼樣,一旦身居高位容易囂張跋扈目中無人,所以容易闖禍。而像李世民,秦始皇之類的,本身就是大族,跟著他們的人的地位一般也不會太差,所以自身的修養都會相對較高,懂得明哲保身,懂政治,知道低調行事,知進退!
-
5 # 黑兔子牙
吳王夫差賜劍給伍子胥,叫伍子胥自裁。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中國歷史中,有一個現象經常重複出現,那就是歷代名將難得善終,他們往往不是死在敵人手中,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如春秋名將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戰國名將白起“死而非其罪”;漢朝名將韓信、彭越、英布被漢高祖劉邦和呂后所殺;唐朝名將李光弼遭猜疑憂懼而死,僕固懷恩被迫反叛,病死鳴沙;宋朝名將岳飛被秦檜陰謀陷害;明末名將袁崇煥被昏君凌遲處死……
這些名將之所以不得善終,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方面,名將“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手握兵權,位高權重,不被君王猜疑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辦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會惹禍上身。另外,正如范蠡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果遇上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的君王,名將更沒什麼好下場主觀方面,一些將領功成名就以後,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對下傲慢,對上不敬,這些人不知自己身處險境,往往死於非命。
英明的君主愛惜名將,想辦法與他們共保富貴,如唐太宗見尉遲敬德犯錯誤便及時加以糾正,宋太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與開國功臣和平共處。
明智的將帥深諳“月盈則虧,盛極必衰”的道理,深畏滿盈,或功成身退,或謙虛謹慎,使自己免遭傷害。如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知道“大名之下,難與久居”,毅然離開越國;南朝名將韋睿功勞越大越謙虛,梁武帝對他始終信任不疑;唐朝名將郭子儀謙虛謹慎,進退有節,平易近人,“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他的善終完全得益於其過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修養。
伍子胥被讒殺死不瞑目 白起功勞太大死非其罪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世代相仇,攻伐不休。楚人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所殺,投奔吳國,與吳王闔廬“謀國事”,他與兵聖孫武共同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使吳王稱霸一時。吳王闔廬死後,夫差繼位為王。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與大臣范蠡、文種圖謀滅吳,伍子胥提醒夫差對越國不可放鬆警惕,但夫差偏信奸臣伯噽,懷疑伍子胥對自己有二心,賜劍逼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臨死前對手下的人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扶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你們要在我的墓前種幾棵梓樹,讓它長大了可以作器皿;還要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我要看著有朝一日越華人從這裡進來滅掉吳國)。”吳王夫差聽到伍子胥臨死前說這番話,勃然大怒,叫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一個皮口袋,把它扔進了江裡。吳華人對伍子胥十分同情,便在江邊為他建了一座廟,並把附近一座小山稱為胥山。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他在秦昭王時因屢戰屢勝,先後擔任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等職,被封為武安君。白起打仗非常殘酷,殺人無數。在率兵與韓魏兩國軍隊作戰時,“斬首二十四萬”;在長平之戰中,他把趙國四十多萬降卒全部活埋了,只留下240個小孩,讓他們回去向趙國報信,使趙國舉國為之震驚。
為了對付白起,韓、趙等國經過商量,派蘇代帶著重禮行賄秦國的宰相范雎,范雎擔心白起滅掉趙國後功勞太大對自己不利,便勸說秦昭王與趙、韓兩國講和。秦昭王同意了范雎的意見,把白起召回,白起聽說這是范雎出的主意,從此就和范雎有了矛盾。後來,白起稱病不再領兵打仗,於是秦昭王一怒之下把白起削職為民,范雎等人趁機說白起被貶後對朝廷不滿,秦昭王很生氣,派人賜劍給白起,叫他自殺。白起臨死前說:“我把趙國幾十萬投降計程車兵殺了,早就該死了。”由於白起“死而非其罪”,秦國許多鄉村城鎮都祭祀他。
尉遲敬德居功自傲挨批 李世勣反應快逃過一劫
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武藝超群,在戰場上幾乎無人能敵,是李世民打天下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李世民執政後,勵精圖治,起用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治理天下,因而有不少人位居尉遲敬德之上。
有一次,李世民來到自己的出生地,為表示慶祝,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朝中貴臣均出席。在宴會中,尉遲敬德見一些沒什麼功勞的人排在自己前面,很不高興,他罵道:“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調解,結果被他揍了一頓,連眼睛都幾乎被打瞎了。李世民很不高興,宴會結束後把尉遲敬德找來訓了一通,李世民說:“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彭菹醢,非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勉自修飭,無貽後悔!”尉遲敬德見皇上一臉嚴肅批評自己,從此以後不敢亂髮脾氣,那股驕橫之氣收斂了許多。
李世民曾對尉遲敬德說:“人或言卿反,何也?”尉遲敬德大呼冤枉,他說:“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邊說邊脫衣服,露出滿身的傷疤。李世民“為之流涕”,說:“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
李世民知道尉遲敬德對自己忠心耿耿,所以不懷疑他會造反,但對另一開國功臣李世勣還是有所懷疑,臨終前一個月他對太子說:“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於是下詔貶李世勣為疊州都督,李世勣政治覺悟非常高,接到詔書後,連家也不回就去疊州赴任,從而打消了李世民的疑慮,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韓信彭越英布三王先後被殺韓信、彭越、英布都是漢高祖麾下有名的將帥。韓信叛楚歸漢後,被劉邦拜為大將,他“北攻燕代,東伐趙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彭越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秦朝滅亡後,他曾助齊王田榮大敗楚軍,後來投靠劉邦,平定了大梁一帶,功勞很大;英布在秦末時因犯罪被判到驪山秦始皇陵服苦役,後來率領著他所結交的一夥人逃到長江上做強盜。陳勝、吳廣起義後,英布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在與秦兵的作戰中,英布作戰勇敢,常常以少勝多,很受項羽的賞識,被項羽封為九江王。齊王田榮叛楚後,項羽叫英布派兵攻打田榮,英布稱病不往,被項羽猜疑,劉邦趁機派隨何勸說英布叛楚歸漢。由於有韓信、彭越、英布等將帥的鼎力相助,劉邦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統一全國。滅楚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英布為淮南王。對這幾個開國功臣,劉邦雖然論功行賞封他們為王,但非常擔心他們將來對漢朝不利,所以密切注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計把韓信抓住軟禁起來,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韓信密謀造反,被呂后和蕭何殺死於長樂鍾室。同年,呂后令人告梁王彭越謀反,將彭越滅族,並把彭越剁成肉醬,分給各地的諸侯。當肉醬送到淮南的時候,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獵,他見到彭越的肉醬非常害怕,便暗中調集軍隊以防萬一。不久後,有人告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兵討伐英布,英布戰敗,整個家族無一人生存。
周勃被捕入獄 周亞夫嘔血亡
漢初名將除以上幾人被誅殺外,對朝廷忠心耿耿的將帥也會遭遇無妄之災。周勃在消滅諸呂的行動中功勞最大,但漢文帝對他並不信任,免了他的宰相職位,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休養。後來有人告周勃想造反,漢文帝令人把他抓起來審問,周勃用千金行賄獄吏才得以釋放。名將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但漢景帝認為周亞夫“非少主臣也”,因一些小事逮捕周亞夫入獄,周亞夫想不開,在獄中五天不吃不喝,嘔血而死。
-
6 # 御史而行
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發生了太多太多,這似乎成了開國功臣的宿命,其中尤以劉邦和朱元璋為甚,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功臣都殺了。殺功臣的傳統似乎從春秋時代便有了,如越王勾踐誅殺功臣文種。每個朝代的開端或多或少有些“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發生,只是有些殘忍,有些含蓄,有些文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每個開國皇帝得到皇位都是不容易的,經歷了多少的困難才得到皇位,特別是像劉邦,朱元璋從底層奪得皇位的更加困難,因此,當上皇帝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允許任何威脅到自己的力量存在,因而,第一把火便燒向了開國功臣,因為怕開國功臣功高震主,而開國功臣群眾基礎好,而且也是透過造反才得到瞭如今的地位,所以許多開國皇帝擔心開國功臣造反,影響自己的帝位。
二,給子孫後代清除障礙,每個皇帝都想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千秋萬代,帝業永固,因而在位的時候,會為子孫後代掃除一切障礙,特別是手握大權的開國功臣,擔心子孫後代震懾不了,所以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清除功臣。
當然,也不是每位開國皇帝都會斬殺功臣,像秦始皇嬴政、光武帝劉秀對功臣還算是比較優待的。
-
7 # 榮耀歷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記》,而且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兩大謀臣文種和范蠡選擇了不同道路,范蠡選擇歸隱,而文種繼續留在朝堂,這句話是范蠡留給文種的,最後文種果然被勾踐賜死!
第二次出現則是大家熟知的《淮陰侯列傳》,韓信在鍾室被殺前的感嘆,在這四句後面加了“敵國破,謀臣亡”。
確實,類似於文種、韓信這樣的局面我們在史書中見得太多了,以致於哪個朝代功臣沒有被殺,我們都會給那個皇帝歌功頌德,誇其仁慈。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那麼多皇帝要殺功臣,留下歷史不好名聲?有的時候處理不好殺功臣反而適得其反,嚴重的會丟了自己的江山,可見很多時候是不得不殺,不敢不殺!
1、功勞太高,權柄太大皇帝是權力的巔峰,沒有當上皇帝的時,都拼了命去爭奪,一旦當上了皇帝,享受了權力的快感,誰威脅了他的權柄,他就會跟誰拼命!
開國功臣,單談那些數一數二的功臣,哪一個不是震古爍今的人物,在建國的過程中,他們在軍隊或者政界都積累了深厚影響,形成了很多自己的勢力圈子;建國後也都位極人臣,掌握帝國權柄,很多時候他們圈子裡的人物只知他而不知皇帝。
這些開國功臣背後勢力已經威脅到皇權生存,特別是那些在軍隊中一呼百應的功臣,更是皇權極大的威脅,不除掉這些威脅皇帝連飯都吃不好。除掉威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其消失,那麼殺功臣就是普遍現象了,誰功勞大,誰對軍隊影響力大,殺誰!
2、不把難題留給繼任之君每一個皇帝都有秦始皇一樣的夢想:傳之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無窮!
這些開國功臣都是和皇帝一起浴血奮戰的,甚至有的還稱兄道弟,救過皇帝的命,挽救過國家命運。這類人開國皇帝也許鎮得住,但是後繼之君沒啥威望,甚至還有可能是幼主的話,那如何應付這些人,皇權是否會被架空,弄不好江山都會被篡奪,這種例子很多,特別是在朝代更迭很快的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國時期。
為了不給後任留麻煩,也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安安穩穩地傳承下去,必須把這些老功臣給安排了,如何安排考驗皇帝的智慧,但是不可否認,找個理由讓其肉體消失是最快最安全的方法。
3、也和開國皇帝本身情況以及周圍環境有關想要穩固皇權,不同的開國皇帝有不同方法!
最為大家熟知的大肆殺害功臣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朱元璋甚至連一些封侯的小功臣都不放過,可謂心狠手辣。
這兩位皇帝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是農民起義軍,都是從平頭老百姓成為皇帝的,如果讓他們重來一遍,誰都不敢說他們會成為皇帝!
面對人生如此大的權利反差,他們更害怕失去,但是他們又沒有經過權力的薰陶,更不知道如何利用帝王權術來處理功高震主的開國功臣,殺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反觀那些其他王朝,東漢劉秀出身貴族,雖已落魄,但是卻仍然受過良好教育,所以他很好地處理了東漢開國功臣,完美地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後供了起來,一個沒殺;
唐朝,李氏出身關隴貴族,本身就有一定根基,再加上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非但沒有忌憚功臣,反而把功臣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繼續替李唐開疆拓土,其實這也得益於李世民個人無上的威望;
宋朝,太祖趙匡胤出身官宦之家,後來投靠郭威當了一名小兵,最後做到後周軍隊一把手,深受柴榮賞識,命為託孤大臣,這些履歷也讓他很好地處理了開國功臣,“杯酒釋兵權”,交出兵權大家相安無事。
所以綜上來看,功臣因為功勞太大,已經影響到皇權,哪怕是潛在的威脅,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功臣肯定會被處理,至於如何處理,是殺還是供起來當泥菩薩,這就要看皇帝的選擇了,整體來說殺是最保險的方法,也是絕大多數皇帝的選擇,所以才會在史書上不斷出現開國功臣被滅全族的例子。
-
8 # 默默無聞的遊客
人性都是貪婪、自私的。
在天下大亂的時候,這些文臣武將都是掌權者奪取天下的資本,為了得到他們的輔助,可以三顧茅廬、可以挑燈夜談、可以稱兄道弟。然而當掌權者奪得天下的時候,當初陪著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都逃不出‘飛鳥盡,良弓藏’的結局,良弓藏算是不錯的結局了,絕大多數都是‘兔死狗烹’。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我開頭說的:人性都是貪婪自私的。
掌權者(皇帝)不知道他們的本事麼?不知道他們的功勞麼? 知道,就是因為知道所以他們更該死。這群開國元勳擁有太多的威望、權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皇帝不會允許有人可以威脅他的統治地位。也許他可以鎮的住這群開國大臣,但自已死後,他們會聽從自己後代的命令麼?
皇權的誘惑太大,大到可以兄弟相殘,皇帝又怎麼會允許這群不確定的因數存在呢!
-
9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古時,功臣的結局大多數是悲慘的,文人稱為“兔死狗烹”,百姓叫作“卸磨殺驢”。為什麼歷朝歷代都逃不過這個怪圈?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在於皇帝,一個在於功臣。
可是,古時的一個國家就如同一個金字塔,食物鏈頂端是皇帝,接下來是高官貴族,最底層的黎民百姓。皇帝要想國家穩定,就必須處理底下的人的關係,控制好他們的權力。不然,一旦權力失控,就會危及皇權,皇帝的權力。
所以,一旦有功臣武將的權力有“越位”,皇帝必定要有所作為,牽制他的權力,或者打擊和清洗他的勢力,鞏固皇權。
②同福貴易,共患難難。
劉邦和朱元璋在建立國家後,在處理功臣武將的問題上是異常的相似的。畢竟天下打下來後,國家從開創期向守成期過渡,沒有那麼多戰爭打了,那麼這些功臣武將反倒成了一種威脅,會危及皇權。
所以,在皇帝的角度來說,這些功臣武將必須除掉。
功臣,貪慕虛榮在劉邦時期,張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在得到天下後,主動向劉邦交出政權,最終得以善終。而在朱元璋時期,李善長的功績唯一群臣之首,可是李善長留戀權力,還是往來在百官之間,形成了一股勢力。最終,讓朱元璋有了大權旁落的威脅,這群人都不得善終。
會發生這樣子的結局,一方面是皇帝殘忍,不顧兄弟之情,殺害功臣武將;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功臣貪慕虛榮、留戀權力。
在打下天下後,在皇帝的角度,必須維護這個國家的統一和穩定,鞏固自身的利益。可是,很多功臣武將在天下穩定後,仗著皇帝的恩寵,開始胡作非為,搞得民生怨氣。這本來沒有什麼的,畢竟是功臣,有一些特殊權力是正常,皇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大多數的功臣武將在得寵之後,都是拉幫結派,結黨營私。這樣一來,勢力大了,觸及了皇帝的利益,自然沒有好果子吃。
結語“兔死狗烹”這怪圈是歷朝歷代都逃脫不了的,只是做法輕與重有區別,像朱元璋對於功臣武將的處理方式就是極為殘酷。
“兔死狗烹”,權力的遊戲,深陷其中的人,是難以自拔的。
-
10 # 記錄怪咖
老爹有話說:
這個問題,是封建系統的原因,不是人的原因。
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這麼一段話: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常用這句話,來形容君臣之間的關係。我們就拿韓信的事例,來說說吧。
韓信被後人稱之為“漢初三傑”,劉邦最終得到天下,離不開韓信的幫助。但是,韓信最終的結局,卻是比較悽慘的。以謀反的罪名,被蕭何誘騙進宮中,秘密處死。
韓信是幫助劉邦建立西漢的功臣之一,可為什麼,最後的結局會如此悽慘?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韓信沒有處理好,君臣之間的關係。
縱觀中國歷史上,那些為了一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身敗名裂的人,都是因為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地位。
提起韓信,就不得不提張良。兩者的結局,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就是因為張良能夠,在功成之後,及時隱退。張良的這個行為,就是劉邦希望看到的。而韓信呢,認為自己有功勞,就應該得到封賞,可偏偏忘了,這種行為,在皇帝眼中,就是意圖不軌。
中國歷史上的這種現象,屢見不鮮。真要深究起來,其實都沒錯。皇帝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功臣是為了獲得自己該得的封賞。
之所以歷朝歷代,都逃不過這個怪圈,是因為封建系統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我們用系統思考的視角,來重新看待這個問題,就很好理解了。
把一個王朝,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功臣、皇帝、妃嬪、各個社會層次的人,都是構成這個整體的一部分。皇帝的身份,就決定了做皇帝的這個人,必須維護皇帝的統治地位。功臣的身份,就決定功臣們,必須透過建功立業,為自己謀取功名利祿。
這是系統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身處系統之中,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所以,只要封建體系,這個系統沒有改變,這樣的現象,就會一直重複出現。
回覆列表
也不盡然,唐朝和宋朝還是沒有殺功臣的,其實歷史上大規模殺功臣的一般都是泥腿子出身,比如漢劉邦明朱元璋,那些世家成事的一般都沒那麼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