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成帝初年,此時的長安已經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在這繁華的城市中心,有一座漂亮精緻的府邸,此刻,正發生一段有趣的對話。“宰相大人,您看這地?到底怎麼處理呢?”府邸的書房內,一名下層官員打扮的男子正跪在地上,臉上直冒冷汗。“這有什麼難的?讓原先的屬官再下去量一次不就行了?這種事還要問我?”對面,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訓斥道。“可,可是,這可是足足四萬畝地啊!這樣合適嗎?”官員問道。“怕什麼!”官員一抬頭,只見那衣著華麗的男子正怒目圓睜,惡狠狠的盯著自己,不由得再度低下了頭。“下官明白了,告,告退!”官員顫抖著身子,慌慌張張的逃離了這府邸……

    不久,皇帝頒佈聖旨:“宰相匡衡,強佔田地,違反國策,著及革職返鄉,抄沒貪汙所得,欽此!”此刻,那衣著華麗的男子跪在地上,耷拉著腦袋,雙眼無神的盯著那聖旨,久久不能釋懷。

    匡衡劇照

    他,就是西漢中晚期著名的文學大家——匡衡,小學課本上“鑿壁偷光”故事的主人公。對於這樣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的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鑿壁偷光”終成才

    “兒時鑿壁偷了誰家的光?宿夕不梳一苦十年寒窗。”許嵩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廬州月》便取了西漢著名的勤學故事匡衡的“鑿壁偷光”典故。小時候的匡衡啊,真的是一個勤學苦練的好孩子。

    小時候的匡衡家裡很窮,父母都是農民,但小匡衡卻非常熱愛學習,向鄉間賢達學習《詩經》。只是由於家庭原因,匡衡平日裡還要幫助父母做農活,白天看書學習時間往往不夠,而晚上,家裡又買不起油,點不起燈,正巧,匡衡看到牆壁另一邊有些許光亮,原來是鄰居地主家的光亮。於是用鑿子鑿了一個洞,藉著那點微光繼續學習。這就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鑿壁偷光”的故事由來。

    小匡衡鑿壁偷光

    後來,匡衡拜京城的博士為師,專攻《詩經》。由於對《詩經》的喜愛,匡衡往往對其中內容有獨到的見解,因此當時流傳一句名言“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使人頤。”這句話說的是人們聽匡衡講解《詩經》的內容,往往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匡衡也一躍成名,成為元帝時期的《詩》學泰斗!

    二.順風使舵保官位

    元帝時期,由於他從小柔仁好儒,因此,即位之後,一改父親宣帝的治國手段,選擇用純粹的儒學去治理國家。一時間,西漢的儒學達到了又一個頂峰,元帝時期的重臣蕭望之,周堪,張猛,貢禹等人都是當世儒學大家。作為儒學經典《詩經》的泰斗級人物,匡衡也順理成章的得到了元帝的重用。久經宦海之後,匡衡也逐漸學會了一身見風使舵的本領。

    原來,元帝寵幸宦官石顯,石顯把持的中書省與蕭望之和匡衡等人的尚書省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面。但,一堆書呆子哪裡是老謀深算的石顯的對手,在石顯的陰謀下,氣死了蕭望之,罷免了周堪,害死了張猛。匡衡作為尚書省的一員,此時卻選擇了明哲保身,三緘其口,石顯見匡衡沒有和自己作對,也沒有故意針對他,匡衡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子上。

    一代奸宦石顯劇照

    可到了漢成帝即位,成帝在太子時便對石顯頗有不滿,元帝去世,石顯又沒了靠山,一時間,彈劾石顯的奏章比比皆是。匡衡找準時機,也上表彈劾,朝中官員笑道:“當年石顯權傾朝野,丞相您一言不發,如今失勢,丞相卻開始檢舉他的罪過!”把匡衡說的非常尷尬,只能呆呆的立在那,無言以對。

    三.貪得無厭一場空

    可能是小的時候太窮,有了學問,做了宰相的匡衡對資產財務特別看重,一時間,有些求職小官和姦佞小人開始往匡衡那裡送禮,匡衡一開始還拒絕,但漸漸的便開始接納。只是匡衡畢竟是儒學大家,又位及丞相,做這種事的時候非常低調,一時也抓不到他什麼把柄。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成帝即位後不久,匡衡那裡就出了一件大事。原來,匡衡被封為樂安侯後,他的封地應該是三十一萬畝,但是,樂安縣的官員卻測量失誤,多給匡衡劃了四萬畝地。成帝即位後對天下土地進行重新測量,新上任的官員發現了這個失誤,於是報告給了匡衡。原本,匡衡對這件事也不知情,按理說發生這種事應該及時退還,但匡衡沒這麼幹,貪慾佔據了他的內心,到手的鴨子還能飛了?可他畢竟是丞相,不好明說,於是便推脫讓原先安樂縣的官員再進行測量,言下之意就是要把這土地給私吞了,屬官無可奈何,只能默認了這件事。

    漢成帝劉驁劇照

    不久,這件事傳到了司隸校尉的耳中,他上表成帝:“衡位三公,輔國政,領計薄,知郡實,正國界,計薄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聽到這件事,成帝大怒,嚴禁土地兼併,打擊豪強地主本就是西漢的國策,再加上漢成帝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怒之下,罷免了匡衡,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淪為平民的匡衡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卻因為自己貪汙之事早已經流傳鄉里,百姓不願與其為伍,匡衡氣病交加,沒幾年便與世長辭,結束了他功過參半的一生。

    結語:

    每次看到匡衡,總會想起此前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同樣是家境貧寒,同樣是後期位高權重,卻也同樣倒在了金錢的腐蝕之下。兩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就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鮮明的例子,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引以為戒!有了成績也不能驕傲,不然,你有可能就是下一個“匡衡”!

  • 2 # 王松林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然而他的仕途並非那麼順利。參加了9次考試才勉強考上丙科(漢代考試分為甲、乙、丙三等),補為文學掌故,成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雖然這並非是一個很大的官職,但是匡衡有他自己的優勢。他對《詩經》十分了解。也正是因為這個優勢,讓他得到了當時太子的賞識。隨後太子繼位,匡衡的人生開始逆襲。逐漸得到重用。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當時的丞相韋玄成因病逝世,匡衡便被漢元帝(原太子)提拔為丞相。丞相的官職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上的權力自然就很大了。

    升為丞相的匡衡,剛開始確實做了許多實事。比如向皇上建議節約宮廷花費、重用賢臣、疏遠小人等。不過隨著權力的增大,他的初心逐漸動搖。最終還是沒有經受住誘惑,私下將自己的封地面積擴大了4萬多畝,對於官員夢送來的東西來者不拒,為了自己的利益排除異己。在漢元帝在位時,並沒有發現匡衡的這些小動作。但是當漢成帝即位後,匡衡就開始被朝中大臣參奏,他的諸多罪行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而最終的結局則是被貶為庶人,過著平民般的生活。幾年後,便因病逝世。

    我們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匡衡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能吃苦,想方設法為自己學習創造條件。這種學習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然而,隨著匡衡官位的升高,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初心就開始動搖,當初的刻苦努力都拋之腦後,在他眼前的只有利益,於是開始走上了貪汙腐敗的道路。而後者則是我們堅決不能學習的。

    同時,對於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現在有了一種有爭議的說法。外界有一種聲音說匡衡鑿壁偷光確實為自己看書創造了條件,但是卻是在未經過鄰居允許下,便把牆給鑿穿了。站在鄰居的角度,這實際上是損害了鄰居的利益的。所以有些人認為匡衡這種做法有些自私,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從而這可能也是導致他之後走上貪汙腐敗這條不歸路的預兆。

    不管怎樣,這種刻苦的學習精神,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學習的執著值得大家認可。同時匡衡的例子也讓大家警醒,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都要牢記自己的初心使命,要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堅決不能做!人生沒有後悔和重來的機會。

  • 3 # 七追風

    記得小時候都說“鑿壁借光”,後來知道史書中是“鑿壁偷光”。你看,一個字的更改,感覺就變了,讀書人還真是文雅。就像孔乙己說“竊書不能算偷”,文人的光輝事蹟真不能全信。

    (鑿壁偷光)

    匡衡無疑是有才的,但是這個“鑿壁偷光”的故事肯定是假的。

    故事告訴我們,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貧苦孩子,非常愛讀書。但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蠟燭,只能把牆鑿一個洞,用隔壁富人家的蠟燭光讀書,最後終於出人頭地。

    多麼勵志的故事啊,可惜在西漢的時候,蠟燭極其昂貴,別說窮人,一般的富人也點不起。你看後來晉朝的超級大富豪石崇,就用點蠟燭來炫富。更關鍵的是,電視劇裡一根蠟燭能照亮整間屋子,都是騙人的。真正的一根蠟燭光,只能照亮一小圈的地方……要想亮到夠隔壁的匡衡借光讀書,那可不是一根兩根蠟燭能解決的事情。

    然而,每天晚上都能點一群蠟燭的大富豪,人家住的也是別墅區,都是有院子的大府宅。窮孩子匡衡,怎麼可能隔壁就是大富豪?大富豪家都是有院牆的,院牆上開個洞,是借不到蠟燭光的……還要防止被家丁發現,拎過來暴打一頓。

    所以,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一碗雞湯,溫暖讀書人的心而已。

    這碗雞湯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匡衡是個讀書很用功的孩子。

    (匡衡)

    和現在相比,西漢時候能讀的書不多,不像現在的孩子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再加上美術、音樂和體育,再上個舞蹈班、口才班和程式設計班,西漢人要是穿越過來,能活活嚇死。

    匡衡那時候,就是把一本《詩經》研究透了。雖然他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最低等),只能混一個小官噹噹。但是,人家《詩經》研究的很透徹啊!要知道,《詩經》並不是什麼長篇鉅著,當時一般人不太懂,你要是能搞明白,還能給大家解釋一下,那就是高人——就像當年易中天說三國,于丹說論語一樣。

    匡衡當時就算是牛人一個,文人們搞個聚會,一旦聊起了《詩經》,匡衡就是學術泰斗。

    漢元帝是個喜歡儒家的人,他繼位之後,匡衡的好運氣終於來了。

    匡衡到了皇帝身邊,時不時坐在一起嘮個嗑,一碗一碗的雞湯灌給漢元帝……恰巧那段時間京師附近發生了日蝕和地震,這在當時很可怕,人們都習慣性的認為,天災代表皇帝工作不到位,惹上天發怒了,搞不好還會有人趁機“替天行道”呢!

    匡衡一解釋,漢元帝心情大好,更加欣賞這個臣子了。於是,匡衡一路升遷,官至丞相,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可能有人要問了:這麼說的話,除了讀書,匡衡還有啥本事?

    記住,在那個時代,能把皇帝逗開心了,就是最大的本事。所以就算沒啥實質性的政績,也無所謂了。

    (漢元帝)

    漢元帝晚期的時候,重用宦官石顯,幹了不少傷天害理、剝削百姓的事情。朝中大臣都不敢說話,紛紛扭頭看著匡衡,希望他能用《詩經》懟死石顯……不過匡衡還是很明白自己水平的,他選擇了隨波逐流,《漢書匡衡傳》記載他時不時“阿諛曲從”,看來正義感不太夠。

    直到漢元帝死了之後,漢成帝繼位,匡衡立刻找了一幫人,狠狠的從背後踹了石顯一腳,彈劾石顯。一朝天子一朝臣嘛,石顯順利的被漢成帝幹掉了。

    當然,匡衡也不受待見了,大家紛紛出來彈劾他,各種黑料也擺了出來,尤其是他非法佔有了四萬多畝土地,那就是偷皇帝的東西啊!漢成帝順水推舟,就把匡衡貶為庶人,回家養老去吧!

    匡衡孤苦伶仃的回到老家,沒過幾年就病死了……

    所以,匡衡是個聰明的孩子,讀好一本書,成就了一輩子。雖然沒啥突出的政績,這輩子也算是值了。

  • 4 # 阿中說文史

    在我看來,匡衡此人雖然私德有虧,但其在經學及政治上的成就不可磨滅,所謂瑕不掩瑜,所以對他的評價不能以一言而概之。一、私德有虧——從“偷光”到“偷地”

    小時候的匡衡家境貧寒,所以想方設法尋找讀書的機會:買不起書,他就去富戶家中免費打工以換取查閱書籍的機會;用不起油燈,就鑿開牆壁藉以鄰居家的微光來看書——這也是“鑿壁偷光”的故事由來。

    所謂“三歲看到老”,不知道是不是“佔別人便宜”佔習慣了,成功步入仕途、步步高昇之後的匡衡,開始佔起了“大便宜”,不但私佔國有土地四萬多畝,對他人的賄賂也來者不拒,最後被人揭發,從一國宰相被貶為庶民,留下罵名,不得善終。

    二、經學大師

    匡衡是漢代有名的大儒之一,在經學上的貢獻不小,尤其對《詩》學的傳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世人評價曰:

    “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可見他對《詩經》的理解之深,他的經學思想以“經世致用,以禮治國”為核心,頗得漢元帝的賞識,因此屢獲封賞,得以平步青雲。

    三、政治成就

    匡衡透過經學而入仕,因皇帝推崇儒家而備受重用,歷經三朝,官拜丞相,還一度被封為樂安候。而他也未辜負漢元帝厚望,把儒家學說與朝政治理結合在一起,推動了漢朝儒學的發展與“儒政”的建立。

    總結:匡衡的個人操守不太行,甚至有過違法之舉,但總體而言,他本人在經學與政治上的貢獻功不可沒,所謂人無完人,因此,我覺得匡衡此人還是值得肯定的。

  • 5 # 明離子

    最近聽說“我爸是李剛”那位小公子出獄了,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鑿壁偷光”的匡衡,您問我為啥把他們聯絡在一起?還得聽我慢慢道來。

    “鑿壁偷光”的成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讓我們熟悉了一個勤奮的小朋友:匡衡。

    從小家裡窮,晚上小匡衡晚上為了讀書便在鄰居家的牆上鑿了個洞,藉著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故事到這裡一般就不往下講了,大家是不是很納悶?

    其實匡衡的故事的開始很美好,發展也不錯,可惜結局卻爛尾了。

    匡衡透過勤學苦讀終於有所成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儒,尤其對《詩經》擅長,因為名氣太大,他被還是太子的漢元帝看重,從此匡衡的人生開始逆轉,完成了從屌絲到高富帥的轉變。

    太子登基,成了漢元帝,好儒學,尤其是《詩經》,匡衡更是不得了,講解透徹,分析到位,元帝十分受用,匡衡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好了,勵志的故事結束,接下來是盛極而衰的故事。

    匡衡做了高官,再也不用鑿別人家牆看書了,事實上,他很久不再看書了,身為高官,他沒有造福天下蒼生,卻想的都是如何自己佔更多土地,如何獲得更多的財富。

    朝中很多人都彈劾匡衡,但漢元帝信任這位《詩經》老師匡衡,把彈劾的奏摺都壓了下來。

    除此之外,他的教育也出了問題,兒子匡昌,就是個典型的欺男霸女的衙內,口頭禪就是“我爸是匡衡”。

    結果匡昌有一天喝大了,酒後殺了人,出了人命,不管“我爸是匡衡”還是“我爸是李剛”都沒用,匡昌被捕入獄。

    但匡家囂張慣了,匡昌的狐朋狗友做了一件更過分的事情:劫獄,救出了匡昌。

    這下鬧大了,坑爹的匡昌終於讓匡衡丟了官,牆倒眾人推,匡衡貪贓枉法的事情敗露,在被封為安樂侯時,本來已經有31萬畝的匡衡,又貪汙了幾萬畝土地。

    這下漢元帝也保不了他了,匡衡被貶為庶人,曾經的王侯將相,終成南柯一夢。

  • 6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我認為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是匡衡及其家人為了包裝他,編造出來的一個拙劣的故事,事實根本不是那樣。可能就是開個洞想偷窺鄰居,然後被發現了,所以找了這麼個不靠譜的藉口。

    第一,匡衡說他小時候家裡很窮,點不起燈油,但是鄰居家有錢,能點得起燈。舊社會,確實大部分人點不起燈,魯迅的阿Q正傳中就寫到,未莊趙太爺家這樣的地主晚上都捨不得點燈,這麼看來在漢代能每天點得起燈的人家絕對是非常有錢的。那麼問題來了,這麼一個有錢的人家,鄰居卻是一戶窮棒子,可能嗎?哪怕放在今天來講,那些身價億萬的人願意住在貧民區?所以,一個矛盾的問題,兩個身價懸殊的家庭,竟然能當鄰居,很難讓人相信。

    第二,鑿牆壁偷光,這個光是來自哪裡?肯定不是探照燈,只能是油燈或者蠟燭,匡衡鑿壁我想他也只敢開一個小洞,絕不可能拆半扇牆。油燈的這點光線,穿過院子,透過那個小洞,強度還能剩多少。漢代的書,都是竹簡,反光度很差,除非匡衡是夜貓子眼,否則我不相信他能看清字。

    第三,想讓光線的強度達到能看清竹簡上的字,牆壁另一面光線必須很強烈。就當鄰居很有錢,不怕失火,願意把燈火點的滿堂亮,但是這個燈光肯定是在房間而不是院子裡。匡衡是把人家客廳還是臥室的牆給鑿開了?我想他那就肯定不是為了看書,而是為了偷窺了。

    第四,自己家客廳被鑿了一個洞,很長時間都沒人發現,這家主人的心得是多大啊。難道說他們也有偷窺的愛好,願意看看旁邊的窮鄰居怎麼過日子的?

    所以,這種沒有時間,地點,人物等詳細資訊的故事,幾乎都是當事人處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編造出來的,可笑的是還能騙了我們兩千年。兩千年裡就沒有人去真正的點個油燈,只留一個小孔去實際確認一下。

  • 7 # 折緣

    小時候上學的時候,匡衡“鑿壁偷光”苦讀的故事就成為了讀書勵志的典範,然而老師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只講了前半段,卻沒有把後半段講出來。

    匡衡是西漢時人,農民家庭出身,家境貧寒,很小就去地主家做工了。匡衡打工不要工資,地主家很奇怪,問他原因,他說,我知道您家裡藏書多,所以希望借閱您所有的書籍。地主聽了非常感動,就答應了。

    因為白天要幹活,匡衡只好在晚上看書,但家裡實在太窮,點不起油燈,於是就鑿穿了牆壁,借鄰居家微弱的光亮發奮讀書。

    匡衡天資聰穎,精力過人,很快就博覽群書,學有所成。他對《詩經》的理解幾乎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時人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的讚語。後來,匡衡受到太子的師傅蕭望之的推薦,博得了喜好儒術的太子劉爽的賞識。

    劉爽即位後將他召入京城,封為博士、給事中。進入中央高層的匡衡經常上疏奏事,他的治國之策皆以儒家經典為理論基礎,以“仁愛”大義為落腳點,深合漢元帝(劉爽)的心意,這也使他在仕途上一路扶搖直上。

    公元前36年,匡衡升為丞相,受封樂安侯。一個出身卑微的農家小子,透過不懈努力,最終以廣博的學識位極人臣,匡衡的成功可謂後世無數出身貧寒又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的榜樣。

    如果這個故事到了這裡結束,那麼匡衡的人設依然立得住,“鑿壁偷光”的勵志典範依然完美無瑕。然而,後面的故事,卻使得匡衡的形象不再是那麼的“正面”了。

    漢元帝晚年,宦官石顯仗著皇帝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還慫恿皇帝加強對百姓的剝削,自己趁機中飽私囊。匡衡作為百官之首對石顯的胡作非為聽之任之,有時還曲意逢迎。

    幾年後,元帝駕崩,成帝即位,匡衡立即聯絡其他大臣彈劾石顯,出手之迅速,堪稱老辣。當時,司隸校尉王尊上書成帝,說匡衡早知道石顯專權誤國卻不聞不問,甚至還阿諛奉承,而道了新帝登基時才跳出來彈劾奸臣,自表其功,這完全是奸佞之徒的做法,應該予以治罪。但因匡衡為先帝老臣,漢成帝沒有追究這個事情。

    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匡衡被封侯的時候封地應為31萬畝,由於地圖的錯誤多劃了4萬多畝,匡衡的下屬發現後,為了討好上級,沒有聲張。匡衡對此也心知肚明,可一時貪心讓他完全忘記了聖賢們的教誨,他佯裝不知,並心安理得地將多餘的地租收入囊中。

    可惜此事最終還是被司隸校尉查六年出來,並聯合廷尉向成帝上書,彈劾匡衡盜取徒弟。成帝念其往日有功,沒有對他處以重刑,只是將他免為庶人,讓其回家終老。

    從當年那個除了一肚子學問一無所有的少年,到向享盡榮華富貴又孑然一身回到家鄉的老叟,匡衡的一生因“偷光”而名留青史,但最後竟以“偷盜土地”而身敗名裂,這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足以讓我們深思。

  • 8 # 一個1說真話的人

    有沒有史書記載暫時不說,肯定不是這樣的。只是藉此故事,宣揚好學的精神,讓後輩積極進取。大家贊同我說的是這道理不?

  • 9 # 米瑞話影視

    【米瑞君】的觀點:匡衡是西漢的經學家,漢元帝時還當過丞相。他最有名的故事“鑿壁偷光”,被世代傳頌,因而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勤奮好學的代表人物。匡衡家裡世代務農,但他卻是在讀書上有天賦又刻苦的人,由貧困孩子到當朝丞相,再到平凡庶人。匡衡的一生演繹了西漢寒門學子的奮鬥與衰落。

    寒門學子匡衡,透過鑿壁偷光和替人幫工刻苦讀書,改變命運

    身為寒門學子,匡衡沒有別的路可走,除了種地就是讀書。為了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匡衡開始想盡一切辦法讀書。家裡沒有蠟燭,晚上他還想繼續讀書怎麼辦?苦思冥想之後,他偷偷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這樣,鄰居家的燭光就可以透到他家。匡衡就可以藉著微弱的燭光學習了。家裡沒有足夠的書,他就到別人家去幫工,不要工錢,只求免費讀書。

    在這種日以繼日、爭分奪秒讀書的情況下,匡衡的學識逐漸積累起來。

    因為精通《詩經》,匡衡受到經學家的推崇和太子的賞識

    匡衡尤其對詩經剛興趣,所以就拜當時的博學之人為老師來研習詩經。在勤奮鑽研和不懈努力之下,他對詩經的研究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儒學家們對他講習詩經非常認可。後來,匡衡依靠對詩經的掌握,參加了漢朝選拔官員的考試,歷經九次考試,才金榜題名。當時的經學家們非常推崇好學且意志堅定的匡衡,連太子劉爽也非常賞識他。

    受到漢元帝青睞,官至丞相,榮耀萬分;後私心膨脹,慾壑難填,因為圈地被免為庶人

    太子劉爽繼位,就是歷史上的漢元帝。他非常喜愛匡衡對詩經的講解,多次聆聽匡衡講詩經。後來,匡衡就官運亨通,多次升遷,一直做到了漢丞相,可以算是鹹魚翻身,草根逆襲了。匡衡經常向皇帝提出治國的建議,用詩經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漢元帝十分認同。漢成帝繼位後,匡衡彈劾了宦官石顯,備受爭議,因為漢元帝時兩個人還是至交好友,一根繩上的螞蚱,匡衡的突然翻臉,受到世人非議。

    後來,匡衡還在私下非法擴大自己的食封土地,後被人告發,漢成帝念其功勞,沒有治他死罪,但是,匡衡被貶為庶人。高官厚祿轉眼變成一場空。

    匡衡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寒門學子的某些特徵:對成功特別渴望,改變命運的願望很強烈,所以,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事,直至成功。這是積極的一方面。但是,寒門學子又存在著出身差,吃苦多,而對物質利益看得過重的思想。從而,不顧一切地滿足自己的私慾,最終奮鬥的果實被慾望的罪惡所吞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認為世界第一中場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