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贇夏

    英法在工業革命之後都經過了資產階級和君主地主階級的鬥爭,英華人被克倫威爾定了乾坤,法華人則折騰了將近一百年的復辟與共和。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雖然現在的歐洲人看起來人高馬大,一副營養過剩的樣子,不過在漫長的中世紀,歐洲人曾長期食不果腹,經常鬧饑荒。農耕社會最大的政治問題,不是誰做國王,而是誰能讓大家吃飽肚子。

    法國在結束與英國的百年戰爭後的和平年月裡,人口激增,缺衣少食經常成為擺在國王案桌上的告急檔案。每到冬季,很多法華人就要餓肚子了。因此,一批法國的探險家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在國王的鼓勵下,揚帆出海。在1605年7月27日,法華人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就此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數年後,法國探險家山姆·德·尚普蘭建立起魁北克城,而它亦成為了一個以皮毛貿易為主的殖民地,稱為新法蘭西(或稱為加拿大)。其後,法國更把其勢力擴充套件至聖勞倫斯河河谷一帶。在那裡,有一個世界級的漁場,這個漁場在工業革命之前,養活了很多歐洲人。

    (捕魚是法國殖民新大陸的首要目標)

    法華人在新大陸建立的殖民地面積很廣闊,比起英華人的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大的多。這與法華人口多,底子厚有很大關係。在1600年前後,法國已經有了1100萬人口,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人口數排在法國前面的是印度、明帝國、日本。所以法華人能夠動員起足夠的人力、物力,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

    法國是一個大陸國家,與英國執行的“光榮孤立”的國策不同,法國不由自主地參與進Continental爭霸的戰爭。法國曾長期被哈布斯堡王朝圍困,被壓制在本土無所作為。法國好不容易逮到機會,趁著三十年戰爭削弱了奧地利,確保了在法國東部不能再次形成一箇中歐帝國,以此來保障自己的霸權不失。法國的霸權是建立在相對優勢的實力上的,因為不管是西班牙、奧地利、英國、俄羅斯,都有與法國一戰之力。法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優勢地位,不得不縱橫捭闔,深度參與Continental事物。

    英華人則是兩面討好,做起了生意(海盜),積累起鉅額的財富,並進而執行起了大陸均勢政策,在各地拆法華人的臺。這種情況演變到最後,在18世紀中葉,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英國與法國展開了一場“世界大戰”——七年戰爭。這場戰爭從歐洲打到美洲,從陸地打到海洋。最終,英華人靠砸錢,打贏了法國。

    法國的損失很大,幾乎喪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殖民地。不過法華人熱衷於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路易十五就說:哪怕用整個美洲來交換,比利時地位都要重要的多。以後,法國又發生了一連串的革命、戰爭,包括遠渡重洋,幫助美華人獲得獨立,直到拿破崙橫空出世。

    拿破崙成為首席執政官後,與西班牙籤署《聖伊爾德豐索密約》,以意大利托斯卡尼之統治權向西班牙換取先前法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以西部分的宗主權。拿破崙雖然戰力強悍,但是在四面受敵的歐洲戰場,拿破崙也無力拓展海外。在法軍鎮壓海地起義失敗後,拿破崙意識到海外殖民地的岌岌可危的狀態,因此轉手就把剛收回來的路易斯安娜,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法國曾經的新大陸殖民地)

    美華人當初的想法很小,只是想買奧爾良附近的地方作為中轉貿易港口。對於這樣拿破崙政府的打包政策,美華人雖然不明就裡,但是也意識到這時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立刻就同意了下來。拿破崙拿著賣地的收入,很快就在歐洲戰場打開了局面。他大力擴充軍隊,同時建設海軍,意圖在歐洲和世界與英國作戰。奧茨特里茨會戰中,拿破崙力挫強敵,擊敗了神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第三次反法同盟被瓦解,拿破崙在歐洲的權勢達到鼎盛。可是同年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西聯合艦隊敗於英國艦隊,拿破崙登陸英國,征服英國的計劃破滅了。十年後,拿破崙帝國最終落幕。在《維也納和約》中,法國的領土被限制在1792年的邊界,並且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法國在大西洋上既然無法撼動英國的霸主地位,就此認慫。不過在地中海上法國則幾無敵手:西班牙已不再是當年在新大陸開天闢地的霸主,國內一片凋敝,其對廣袤殖民地的控制力也與日俱減;義大利還未統一,諸邦混戰不休;奧斯曼帝國則在1683年後戰無不敗,淪為了“歐洲病夫”。

    (孱弱的奧斯曼帝國成為法國的目標)

    有著如此有利的國際局勢,法國自然而然地將其對外擴張的重點放在了地中海,渴望將自己的影響力輻射至整個地中海,將地中海變為法國的內湖,蠶食地中海周邊的落後國家。其中,北非馬格里布(阿拉伯語,以為“日落之地”,是阿拉伯世界的最西端)的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與摩洛哥與法國的距離只有咫尺之遙,因而三國自然而然地成了法國向地中海南岸擴張的第一步。

    與神羅帝國、波蘭王國、俄羅斯帝國以上帝之名對奧斯曼帝國無比痛恨相比,法國與奧斯曼帝國卻有著天然的結盟的基礎。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就曾與奧斯曼帝國結盟。因此,奧斯曼土耳其與法國的友誼一直延續到拿破崙時期。拿破崙的凌厲攻勢,使得奧斯曼土耳其看到了與法國結盟,可以換取一部分東南歐的戰略優勢,因此對法國的南線作戰的軍隊積極合作,提供糧草支援。

    拿破崙最終失敗,沒人來還錢了,奧斯曼帝國的很多支援法華人的商人因此破產。這些商人就去阿爾及利亞的迪伊(官名,奧斯曼帝國在當地選派的總督)去仲裁。法華人派過去的代表百般抵賴,惹得總督大人很生氣,就用蒼蠅拍打了代表。這下子就釀成了外交事故,這正中法華人下懷。法華人立刻派艦隊封鎖了阿爾及爾港。總督大人很硬氣,向法國艦隊勇敢地開了一炮。結果就是,1830年6月14日,法國派遣了34000名士兵登陸阿爾及利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如何能夠抵擋有備而來的工業國家的法國呢?因此,很快,阿爾及利亞就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以此為開端,很快就打開了局面。突尼西亞、摩洛哥、中非、剛果、塞內加爾、越南、高棉、寮國等等都成為了法華人的殖民地。

    法華人開拓殖民地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這中間還伴隨著德國的崛起。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雄起一回,又做了一段時間的Continental霸主。然而,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後,新興的德國對法國的陸地霸權和英國的海洋都表現出了昂揚的挑戰姿態。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兩次摩洛哥危機,歐洲大陸一度戰爭的陰雲密佈。雖然德華人摩拳擦掌,但是獨自面對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有些力不從心,就從法國那裡要來了剛果的一部分地區作為交換,承認了法國對摩洛哥佔有的事實。

    一戰結束後,德國搶來的“Sunny下的土地”全都被剝奪了。法國因為犧牲最多,因此得到的德國的殖民地最多,喀麥隆、加彭等地都被劃給法國統治。在1919至1939年這個巔峰時期,殖民地面積達1234.7萬平方公里。若將法國本土也計算在內,則達到1289.8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總面積的8.6%。 人們都說俄羅斯佔領土地如滾雪球一樣,法華人佔領土地的速度一點也不遑多讓。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

    那麼,用什麼辦法能夠最有效地實現法華人對殖民地改土歸流的目標呢?當然是移民。大量的法國移民的到來,佔據了當地優質的生產資源,並且帶來了郵局、醫院、學校等各種各樣的設施。法國移民的到來,還為殖民當局提供了為數眾多的支持者,使得法華人的殖民統治更為穩固。然而,越是穩固的統治,在分家時就越容易產生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這使得法華人對殖民地的態度遠不如英華人那麼灑脫。在法國殖民地裡就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一個新世界。他們很難融入新的社會,回到故鄉卻更難適應。他們是一群沒有根的人,故鄉不留,他鄉不要。

    法華人的殖民統治非常殘暴,同化別的民族,毀滅他們的文化,這讓一些民族主義者非常容易以民族大義的名義號召民眾起義。因此,法華人的殖民統治一直處於叛亂此起彼伏的狀態,而法華人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強有力的鎮壓,時間久了,就能夠把殖民地與本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實現大法蘭西帝國的夢想。

    (法華人移民殖民地的規模很大)

    如果法國一直維持著這樣高壓態勢,可能再過兩代人,40年的時間,殖民地的人們可能也就被同化了,可能直到現在,法國還是一個面積過千萬的大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雖然殖民地的反抗對法國而言是隔靴搔癢,但是來自歐洲大陸的強人希特勒發動的一波流戰爭,將法國尚未從一戰損失的元氣又再次打壓下去了。這次法國更慘,本土淪陷,政府投降,法國竟然淪為了德國的附庸。

    這一幕,讓法國龐大的殖民地看的目瞪口呆,何去何從?來自維希的政府命令一道接一道地發出,該不該聽從?結果,離法國本土很近的殖民地,都選擇了服從維希政府,因為來自法國的武裝力量能夠輕易粉碎這些地區的離心勢力,即使心不甘情不願,這些法國的殖民地也都踏上了德國的戰車。

    如果歷史就此演繹下去,法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然而,法國畢竟是一個有著大國傳統的驕傲的國家,戴高樂等一批下級軍官組織的“自由法國”運動在非洲南部的殖民地開戰的如火如荼。法國最終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出現在《聯合國憲章》發起國及擔任常任理事國,就是因為這段歷史。法國參加的二戰,對戰爭程序無足輕重,可是在政治意義上,卻達到了孤立德意志法西斯主義的作用,體現了全人類共同打擊法西斯政權的意志。

    出於鼓動殖民地軍民參加戰爭的需要,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曾對殖民地許諾過,一旦戰爭結束,就會允許他們獨立。當時的國際形勢,由於民族主義大行其道,維持佔領殖民地的成本大大超出了收益。英華人在戰爭結束後,有條件地選擇退出一些殖民地,如印度。法國則沒有英華人那麼灑脫,一旦民族主義分子獨立的訴求達成,那麼法國裔的移民的安全將無法得到保證。而且,法國出於大國尊嚴的目的,也不會允許殖民地的大面積獨立。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隊)

    法國在二戰後重新在越南、寮國、高棉重建殖民地,以胡志明率領的越南獨立同盟會(越盟)成立政府,致力於越南民族獨立,雙方談判破裂後,與1946年11月雙方開戰,一直打到1954年奠邊府戰役後,法國退出了越南。1956年4月7日,在摩洛哥連續20多年的反抗鬥爭中,法、西兩國先後承認摩洛哥獨立,廢除所謂的“保護國”,兩國殖民地合併為統一而獨立的摩洛哥王國。

    1956年10月,法國聯合英國出兵蘇伊士運河,試圖透過一場戰爭來體現法國在地中海的影響力,阻止越來越大的北非獨立浪潮。結果,這次干涉戰爭因為蘇美兩國的強力干預而落敗。法國色厲內荏的形象,讓民族主義看到了鬥爭勝利的希望。

    從越南到阿爾及利亞,二戰以後的法國一直疲於鎮壓諸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土生居民組成的殖民軍、從法國本土調來的正規軍、還有半僱傭兵性質的外籍兵團,一切能用的武裝力量都用上了,可以說是唯一長期處於交戰狀態的西方國家。

    連年的戰爭嚴重影響了法國社會的安定團結,更使得飽受二戰摧殘的法國經濟雪上加霜。最後於1958年,法國國會和政府眼看軍隊節節敗退,只得和領導起義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談判妥協,如果阿爾及利亞落入這些民族主義者手中,等待當地百餘萬法國僑民、以及40餘萬親法阿爾及利亞人的只有迫害與屠殺。還在前線抵抗的法國軍隊則更加惱火,那麼多弟兄戰死沙場,換來的卻是一張獨立協定。

    於是,幾個法國右翼將軍在當地僑民和親法阿華人的支援下發動政變,佔領阿國首都阿爾及爾的總督府,要求法國國會匡扶二戰英雄夏爾·戴高樂做總統,不然他們就帶領60萬法蘭西大軍殺回巴黎,再來一場大革命!這下巴黎方面就更慫了,國會只能透過決議讓戴高樂上臺,並頒佈了新憲法,至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一直持續至今。

    (法國疲於鎮壓殖民地獨立運動中)

    雖然在二戰中,法國早早投降,避免了工業設施和產能遭到毀損,這也是法國能夠在二戰後期從容佈局殖民地軍事設施的原因之一。但是連續多年的戰爭,讓法國的經濟面臨崩毀,國際形象大跌。法國的財政高額赤字,以至於有傳聞稱法國因財政危機主動對英國首相表示希望成為聯邦國家。英國對此提議大感惶恐,以政體不合為由婉拒。

    當然,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戴高樂,也是一如既往的強硬。在經過這麼多年毫無成效的殖民地戰爭後,戴高樂也放棄了他本來強硬鎮壓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想法。他軟硬兼施,果斷地扔掉了這些燙手山芋,收縮了戰線,並且與第三世界的國家建立起了外交合作關係,成為北約體系裡的另類國家。戴高樂出臺了許多對策收拾國內一塌糊塗的經濟,法華人民終於從對外戰爭、對內滯脹的陰霾中走出來,不再想念什麼殖民帝國了。1961年,法國舉行公投,大多數選民都投票支援阿爾及利亞獨立。1962年,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標誌著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統治,民族獨立取得最終勝利。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始於阿爾及利亞,終於阿爾及利亞,法華人世界帝國的夢想,終於在浩浩湯湯的世界潮流面前被擊碎了。在捨棄掉所謂的大國尊嚴的同時,法華人收穫了經濟利好。不管是農耕社會,還是工業社會,吃飽了飯依然是最大的政治問題。

    (規模可觀的法語國家組織)

    雖然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落幕頗有悲劇性質,但是法華人百年經營也並非一無所得。殖民地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依然都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絡,法國依然能夠影響這些地區。而且,在廣袤的大洋上,法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島嶼和海洋經濟區,面積多達千萬平方公里之巨。法國的軍事基地也遍佈全球五大洲,甚至在美帝的家門口,都有法華人的軍事基地。在南美洲的法屬蓋亞那,是歐洲航天局的火箭發射場所在地——法國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 3 # 柯伊伯魄

    法蘭西殖民地分佈圖;綠色為第一殖民帝國的殖民範圍(被英國所敗);深藍色為第二殖民帝國的殖民範圍。

    法國殖民地曾經是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第二大殖民帝國。如果僅僅考慮法國在非洲的勢力範圍,法語區幾乎和英語區平分秋色。

    攤開今天的非洲地圖,從摩洛哥到象牙海岸,從茅利塔尼亞到查德,法語區的統治範圍相當廣大。

    法語在非洲的強大勢力

    雖然今天這些國家已經獨立,但想去非洲,尤其是西北非旅遊工作的人學一些法語終究是大有裨益的。

    和大英帝國殖民地戰後的快速崩潰一樣,法國殖民地的分崩離析也是因為戰後自身實力減弱造成的。

    可不管是出於兩個國家一直以來意識形態的不同,還是控制地區的經濟形勢不同,兩個老大帝國的潰散又在很多地方有著不同之處。

    今天我局就帶你看看法蘭西殖民帝國死前的最後燃燒。

    最後的輝煌

    法國的第一次殖民高潮起源於大航海時代。一向自認為Continental老大的法華人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西班牙、英國、荷蘭在新大陸玩得風生水起。

    美洲殖民地同樣也是法國所感興趣的利益點。今天加拿大東岸大片的法語區就是這第一次殖民浪潮的產物。

    山姆·德·尚普蘭 發現新法蘭西,位於今日的魁北克市

    魁北克人是美洲最大的法語族裔。大部分說法語的加拿大人住在魁北克。

    不過法國在新大陸的經營水平顯然不及英華人。

    加拿大天寒地凍,本就不是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作為大陸國家的法國又偏偏向往著在海外找到更多適合農耕的殖民地。

    有時候真的很冷

    兩相矛盾之下,法國在北美的發展水平一路落後於英國,大片地失去了領土。

    法國在北美的大片殖民地,最終在七年戰爭與賣出路易斯安那之後,喪失殆盡

    等到了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代結束,最終穩定下來的法國決心要憑藉更強的實力在海外奪取更多利益。正巧在阿爾及利亞發生的一次外交事件給了法華人進軍北非的藉口。

    奧斯曼土耳其對遠方領土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在整個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的面積大幅縮減

    不過這個糧草並不是免費供應的,而是要求法國事後付清欠款。可拿破崙身死國滅,這筆錢一下子成了爛賬。

    阿爾及利亞商人沒辦法,只好去請求迪伊(奧斯曼帝國在當地選派的總督)的仲裁。沒想到法國派去的代表百般扯皮,說得總督大人腦漿都沸騰了,伸手用蒼蠅拍打了這個代表一下。

    伸手用蒼蠅拍打了一下,嗯。

    但是這張好像不夠沸騰,看看下一張形象一些

    “氣死我了,不給錢,淨扯皮!”

    額。這張火藥味太重了。還是看上一張好了。

    這下可就釀成外交事故了,法華人嚴厲要求阿爾及利亞給出一個合適的外交答覆,並派艦隊封鎖了阿爾及爾港。

    迪伊大人的外交回復倒也認真,向封鎖艦隊開了一炮。

    繼控制不住自己拍蒼蠅的手以後,

    迪伊大人認真地打響了被殖民的第一炮

    這下可給了法華人開戰的藉口。從土倫港出發的艦隊和陸軍很快登陸阿爾及利亞,摧枯拉朽一般地打下了這裡。

    相比土耳其本土,法國離阿爾及利亞可是近得多

    1830年6月14日,34000名法國士兵登陸阿爾及爾以西27公里的Sidi Ferruch ,三個星期後迪伊投降,以換取他的自由和個人財富。這標誌著奧斯曼帝國對阿爾及利亞領土 313年統治結束和法國統治的開始。

    有了阿爾及利亞作為基地,法國再想往非洲內部拱就要方便很多了。雖然法國內部也不穩定,今天一個革命,明天一個復辟,但是它在北非的殖民地卻似乎成為了一個獨立立項、自由生長的小怪物,不斷膨脹著。

    最終,法國在北方擁有阿爾及利亞、最東邊到達了查德,最南方佔據中非和剛果,被這幾個國家和西非海岸線包住的其他領地更加不在話下。

    法國幾乎拿下了整個西非內陸,雖然沙漠地帶居多。。

    在殖民地統治時期,法國採取了相當粗暴的治理辦法。和英國注重培養當地人才、鼓勵貿易和自治的管理方法不同,法國根本不相信當地文化能帶來什麼進步。

    從經濟系統到教育系統,法國殖民地一切都向法國本土看齊。當地的法律人員、教師、醫生、工程師、軍警全部由法國本土出資派遣。

    我大法國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不是乃們非洲土著能懂的

    殖民地 1859 至 1865 年 所使用的郵票

    比較不堪的黑歷史是法國為了維持殖民地對宗主國的向心力經常毀壞當地歷史遺蹟和文化形態,讓人們在很有法國特色的中央集權管理中漸漸忘記了自己原有的種族屬性。

    最臭名昭著的行為就是在非洲殖民地畫出了直勾勾的國境線,絲毫不尊重當地原生的自然分界線。

    即使在直線劃界較為合理的撒哈拉沙漠腹地,原有的沙漠民族也被強行分割了,如圖阿雷格人

    但這樣做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儘管從殖民地攫取了不少利益,法國國庫掏出去的錢也不在少數。一旦本國實力不濟,對殖民地的補助供應不上,分崩離析的結局就難以避免。

    更悲慘的是,因為法蘭西本土和殖民地的聯絡過於緊密,一旦分家就如同印巴分治一般,會造成血淋林的離散。

    這個伏筆的最終爆發,正在二戰之後。

    二戰期間,法蘭西非洲殖民地的戰爭態度一分為二。包括今天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馬裡、象牙海岸在內的法屬西非和法屬北非都跟著維希政府投降了德國。自由法國能控制的區域則侷限在查德、喀麥隆、加彭這幾個國家。

    維希法國與自由法國

    不過這個態勢並沒有持續太久,一直到1943年,幾乎全部的法屬非洲殖民地都加入了反抗維希政府的行列。背後的主要動因,恐怕還是戴高樂將軍暗示的獨立可能性。

    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利!

    很可惜,戴高樂式的斡旋並不值得相信。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出工出力的非洲領導人們在戰後並沒有等到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談判代表。相反的,戴高樂從戰爭後期開始搞了一系列大新聞,讓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覺得自己被坑了。

    這其中的標誌性事件,便是布拉柴維爾會議。

    1944年,戴高樂召集各地方領導人在自由法國的象徵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辦了一場大會,宣稱“法國在殖民地啟蒙當地發展的工作拒絕一切自治的可能性…殖民地的自治政府會被解散。”

    戴高樂將軍在1944年1月30日布拉柴維爾會議開幕式上致辭

    話頭裡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我戴高樂是不會讓你們自立的!即使要擺脫原來吃相不怎麼好看的帝國時代,也必須統合在“法蘭西聯盟”(Union française)的旗號下。

    這種氣勢洶洶的提議,可比後來英國給出的英聯邦遮羞布強勢多了。

    讓人佩服的是,c-Elysee宮對這個提議還真有相當的執行實力。從戰後1946年開始,法國重新獲得了戰前殖民地版圖,並把當地的經濟大權一把奪來,只給地方精英相當有限的自治權。法蘭西大帝國的虛幻假象又維持了十來年。

    可這種假象畢竟不能持久,已經被喚起的民族主義熱潮不是法華人說降溫就能降溫的。更何況,法華人本就是擅長頭腦發熱不擅長降溫的民族,殖民地的反抗之火只會越燒越旺。

    早在法國光復的第二年,阿爾及利亞人就開始遊行,要把法華人趕出去。不過可以想象的是,這種民族運動一定是極端分子煽動的結果。

    彼時法國進駐阿爾及利亞已經 200年,法華人和當地人早就水乳交融,法國為阿爾及利亞帶來的經濟發展機會也相當可觀,若非煽動很難掀起劇烈的反殖民浪潮。

    馬格里布的範圍主要就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三國

    這時候法國在遠東的印度支那殖民地也早就成功獨立為越南,整個殖民帝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1954年 5月,法國戰敗,被迫與越盟就和平問題進行談判,1954年7月21日,日內瓦會議,協議決定 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寮國、高棉為獨立國家。

    至於非洲的局勢就更亂成了一鍋粥。眼見著左右兩邊的老哥們突尼西亞和摩洛哥雙雙獨立,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的反抗力都越來越大。法屬西非殖民地那些原來連名字都沒有的小國家也要求追隨突摩兩老哥的步伐。

    在此起彼伏的抗議聲中,法國根本強硬不起來,在殖民地問題上變成了被殖民地牽著鼻子走的宗主國。

    1958年,臨危受命上臺解決阿爾及利亞和西非危機的戴高樂要求重新修憲。這個時候的戴高樂心裡明白,想要再和殖民地精英們裝傻充愣恐怕是不會奏效了。戰後百廢待興的法國也並不願意和自己的小弟們發生全面火拼。

    既然已經失去了用強硬手腕的機會,那就順著小弟們的意思自降身份吧。

    1958年憲法把 “法蘭西聯盟” 變成了 “法蘭西共同體”(Communauté française),法國的身份也從宗主國變成了保護國。

    非洲國家獨立浪潮已無法逆轉

    至少看上去,雙方的地位變得平等了一些。這個共同體的提出,其實已經和被法華人看不起的英聯邦沒有什麼區別了,都是老大帝國疲軟的必然產物。

    顯然,阿爾及利亞人對名義上的讓步還是覺得不太滿意,非要獨立不可。大名鼎鼎的“民族解放陣線”從1954年開始不斷擴大戰爭規模,從小偷小摸的游擊隊漸漸演化成了4萬多人的正規軍部隊。就這麼點人,牽扯了法軍多達40萬人的精力,游擊戰的威力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瑞典旅館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