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律疏議

    什麼叫贏,什麼叫輸,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是否達到了作戰的目的。

    以這個標準論的話,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是獲勝的。

    北洋艦隊當時的任務就是掩護陸軍運輸。當時大東溝附近的清軍陸軍正在進行登陸作業。此時正在進行登陸作業的清軍陸軍,如果無遮無掩地碰到日本聯合艦隊,將會遭受一邊倒的殘酷屠殺。

    此時北洋艦隊挺身而出,與聯合艦隊纏鬥數個小時,最後迫使聯合艦隊離開戰場,使正在進行登陸作業的清軍陸軍倖免於難,完全達到了進行戰鬥的目的,所以這場戰鬥北洋艦隊的確獲勝了。

    對於聯合艦隊來說,進行這次戰鬥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阻礙清軍登陸,殺傷清軍陸軍力量;第二個就是聚殲北洋艦隊主力,尤其是要擊沉定遠、鎮遠這兩條(按當時的標準)龐然鉅艦。

    但是最後日本聯合艦隊的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從這個角度說,日本聯合艦隊是戰敗的一方。

    當然從交換比上來說,北洋艦隊的損失遠遠超過日本聯合艦隊。但是評判一場戰鬥勝負的標準,從來都不是損失的交換比。

  • 2 # 史源歷史專欄

    這場海戰的結果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日艦無一被擊沉,中國軍艦五艘沉沒。日本聯合艦隊勝,並且初步控制了黃海,渤海制海權。無論從戰局還是戰果來看,都是聯合艦隊勝。

  • 3 # 歷史小屋

    從結果上看,北洋艦隊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沒有損失一艘艦船,傷亡上北洋艦隊也是更加慘重的。北洋艦隊確實是敗了的,但並不是完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頭開始捋一捋。

    黃海海戰之前,中日之間實際上就已經爆發了豐島海戰,豐島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擊沉了北洋艦隊一艘運輸船以及俘獲了一艘炮艦。

    此戰是日本不宣而戰,北洋艦隊當然很不服氣,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又在威海一帶巡弋,這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輿論。在大清國,普通百姓的想法都是日本這個跳樑小醜太過囂張,光緒皇帝也有些動怒,這時候,大家對北洋艦隊的實力還是有把握的。

    在清廷,沒把握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北洋艦隊的主人李鴻章。在甲午之前,李鴻章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也感覺到了日本海軍的進步,雖然北洋艦隊明面上亞洲第一,但李鴻章知道那都是不靠譜的。

    在各種壓力下,1894年9月12日,李鴻章還是讓丁汝昌帶領北洋艦隊12艘主力艦從威海運輸陸軍到鴨綠江口大東溝來穩定住北韓局勢。

    李鴻章給丁汝昌下達的指令是“保船制敵”,就是說,能不打就不打,運輸任務要緊。

    16日,北洋艦隊到達大東溝,其實早在13日,日本聯合艦隊就知道了清朝北洋艦隊全體出動的情報。聯合艦隊此時也傾巢出動,正在到處搜尋北洋海軍,而他們的目的,就是找到北洋艦隊尋求決戰,日本早已將此戰看成了“國運之戰”。

    就是這麼不巧,17日早上,運兵船上的陸軍剛下船,北洋海軍就發現了附近的日本艦隊,聯合艦隊當然也發現了找了好幾天的北洋艦隊。

    此時,大部分陸軍還暴露在日軍的攻擊範圍之內,為了保護陸軍安全登陸,北洋艦隊只能和聯合艦隊打這場遭遇戰。

    戰爭過程在這裡就不細說了,大概就是北洋艦隊擺橫陣,聯合艦隊擺縱陣,北洋艦隊速度較慢,聯合艦隊速度快,還有幾艘遊擊艦對北洋艦隊進行騷擾,北洋艦隊的機動性差的弱點盡顯無遺。

    不幸的是,戰爭開始不久,丁汝昌就受身負重傷,此後,北洋各艦幾乎陷入了無指揮,孤軍奮戰的局面。

    戰爭進行了五個小時,結果是北洋艦隊損艦5艘,傷亡600多人,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一艦未沉,傷亡也僅200多人。但實際上,聯合艦隊也損失慘重,在逃跑的一部分艦船中,有些修復之後能用,有些已經接近報廢,他們的王牌吉野號實際上已成一具空殼,裝置全毀。

    從結果上,北洋艦隊損失五艘艦船,但未傷元氣,日本聯合艦隊一時也無法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從戰略上,北洋艦隊也完成了運輸陸軍的任務,所以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輸了,但輸的並不慘。

    但是,此時的清朝內部卻是一片唱衰的聲音。之後,北洋艦隊畏敵不戰,反而全軍覆沒,加上在北韓戰場上陸軍的一敗塗地,甲午戰爭中國潰敗。

  • 4 # 轁鴻新安

    北洋海軍可是說是全面慘敗,沉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遭遇重創,平遠,廣丙也不同程度的被擊傷。相比之下,日本方面則小太多,主力艦隻有松島被重創,受重創還有赤誠(只是個小炮艦),西京丸(本來就不是軍艦),比叡(上了年歲的老軍艦),另外,吉野和扶桑受輕傷。經此一役,北洋海軍可用軍艦更加捉襟見肘,只能龜縮到威海衛守港。

  • 5 # 陳悅漫步海邊

    即使不考慮甲午戰爭最後的結局情況,甲午黃海海戰的勝負結果也依然沒法改變,仍然是聯合艦隊的勝利。

    黃海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護衛陸軍登陸大東溝的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鴨綠江口外西南方海域遭遇,激戰數小時。當時中方首發參戰軍艦10艘(“定遠”“鎮遠”“經遠”“來遠”“致遠”“靖遠”“超勇”“揚威”“濟遠”“廣甲”),後續又加入了“平遠”“廣丙”和4艘魚雷艇。日方參戰軍艦共12艘(“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比叡”“扶桑”“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西京丸”“赤城”)。

    對於判斷海戰勝負來說,最直接的就是看打成了幾比幾,即雙方的艦船損失情況。此戰,北洋海軍共戰沉4艘軍艦(“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日本聯合艦隊則一艘也沒有損失,等於十打了個4:0。所以毋庸置疑,就海戰本身來說,是日本海軍獲得了大勝。

    不過,由於當時戰場上硝煙瀰漫,很多時候難以辨清對方的完全情況。特別是日本海軍有2艘軍艦“西京丸”“比叡”中途退出了戰鬥,從戰場上消失,直接開回了老家,以至於北洋海軍產生了誤判。

    戰後,北洋海軍在彙報戰鬥情況時,曾錯誤地判斷從戰場上消失的“西京丸”等多艘日艦是被我方擊沉,由此在北洋海軍乃至清政府產生了黃海海戰雙方損失相等的錯誤印象。

    後世乃至現代的一些學者不查,根據一些戰後產生的中方檔案中的錯誤記錄,曾流傳出了所謂北洋海軍擊沉了日本軍艦,而日本秘而不宣的段子,實際上是過度解讀。

  • 6 # 海鏡清

    黃海海戰前,中國海軍只有12艘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即3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平遠”,2艘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3艘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2艘撞擊艦“超勇”、“揚威”,1艘舊式炮艦“廣甲”,1艘魚雷炮艦“廣丙”。總排水量約3.4萬噸。此時中國海軍尚不時出海到北韓海岸巡弋。

    黃海海戰,中國海軍出動了全部主力,結果損失慘重,再也沒有爭奪制海權的實力了

    黃海海戰後,中國海軍只剩下了7艘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即3艘鐵甲艦、1艘裝甲巡洋艦、2艘防護巡洋艦、1艘魚雷炮艦。總排水量約2.4萬噸。而且其中只有2艦“濟遠”、“廣丙”輕傷,可以繼續出海,其他各艦都需大修。而“廣丙”只剩60餘發炮彈,其系廣東軍艦,北洋無該項彈藥,也就是說只有“濟遠”可以繼續出海作戰。從此中國海軍不敢再出海巡弋,整個黃海制海權已經喪失。

    黃海海戰日本海軍僅出動了戰鬥軍艦的一半,而且沒有永久性損失

    而日本方面,海戰前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有23艘,即3艘舊式鐵甲艦“扶桑”、“金剛”、“比睿”,1艘裝甲巡洋艦“千代田”,7艘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1艘無防護巡洋艦“高雄”,1艘撞擊艦“筑紫”,1艘通報艦“八重山”,5艘舊式巡洋艦“大和”、“武藏”、“葛城”、“天龍”、“海門”,5艘航海炮艦“愛宕”、“鳥海”、“赤城”、“摩耶”、“大島”。總排水量5萬餘噸。戰前日本海軍擔心被北洋海軍切斷海運線,主要集中於仁川以南的北韓沿海,僅派少量快速軍艦襲擾渤海。

    黃海海戰後,日本海軍僅有3艘軍艦重創需要較長時間修理,包括1艘防護巡洋艦“松島”、1艘舊式鐵甲艦“比睿”和1艘航海炮艦“赤城”。由於中國海軍不敢出海巡弋,日本海軍試探著掌握了整個黃海制海權,連慢速軍艦也敢到中國遼東海岸窺伺了。

    所以,誰勝誰負,實際上是很明顯的。

    至於黃海海戰本來是日本海軍試圖偷襲中國運兵船,但由於在海戰後率先撤離戰場,沒有達成這一目的,這並不能影響海戰勝負的判定。因為日本海軍雖然沒有消滅中國運兵船,卻重創了中國海軍,使其喪失了制海權,此後中國運兵船也再不敢離開渤海灣,一樣達成了打擊中國海運線的目的。

  • 7 #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往往人們只說道戰爭結局,不錯,戰爭的結局是決定性的,但也不完全是。

    當我們丟失了大半個中國以後,就連日本政客們和日本陸軍大本營也都樂觀地分析“中國事件”在很短的時期將結束。從淞滬到南京;從徐州到武漢,每一次會戰都是中國軍隊的慘敗。可是中國整體牢牢地被國民政府所掌握,使得日本在中國戰場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回過頭來說甲午中日海戰清北洋艦隊吃了虧,但遠沒到一蹶不振或不堪一擊的地步,關鍵是清政府抵抗的決心。固然清軍武器和軍隊制度遠遠落後於日本,還有軍工製造有所缺陷,但只要清政府不以一場戰役所左右,拉開架勢去與日本軍隊周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那時清政府可以遷都於西安(他們未必敢這樣做,因為滿清遺老遺少們被漢姓大地主們包圍,禪讓的後果肯定會發生),滿清政府只能做“寧可出賣給列強,也不白給漢姓貴族”,因為列強是要地要錢,漢貴族是要他們的命。

    說了這麼多,無非說明清對日戰爭是多麼地不堅定和不徹底。他們知道誰是他們的主要敵人,誰是他們的次要敵人。

    賠錢可以解決的事情就賠錢,可以保留國家機器對付潛在的、要他們命的敵人。

    甲午戰爭失敗不論誰贏誰輸,清都不會有好下場。日本贏會要錢要地,而北洋艦隊贏則要命的,所以滿清是甘願自己失敗的。

  • 8 # 宇澤歷史

    就整個黃海海戰來看,倘若不考慮整個甲午戰爭戰敗後的結局來看,我個人認為在黃海海戰中也是北洋艦隊慘敗,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的局面。不僅僅是從整個戰爭的局面來看,又或者是黃海海戰這場中日艦隊的海上爭鋒來看,也都是北洋水師輸給了日本聯合艦隊。至於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判斷一場海戰的戰爭輸贏,當然是要根據敵我雙方戰艦的擊沉比來判斷一場海戰的輸贏,並不能說北洋水師在整個黃海海戰一艘日本軍艦都沒擊沉就代表其沒有輸掉這場戰爭吧!

    當然中日雙方的海軍實力還是有所差距的,並不能一味的拿“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過去實力與甲午海戰之中的日本聯合艦隊相比較。當時的中日雙方各參戰軍艦均為十二艘,且北洋水師除了定鎮二艦之外,其他參戰的軍艦跟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戰艦相比的話,不管是軍艦的效能還是作戰的實力也要遠遠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先進軍艦。

    單單從整個黃海海戰的戰果來看,北洋水師就已經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等四艘主力戰艦。並且定遠、鎮遠、來遠、靖遠以及平遠也都遭受重創,若不及時修復的話,也基本上喪失了出海作戰的實力。但再看日本聯合艦隊方面,雖然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方雖一艘軍艦未沉,但也付出了松島被重創其餘六搜軍艦遭到擊傷的打擊。

    黃海海戰之後,整個黃海的制海權落入了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海軍的修繕力度遠遠超乎了北洋水師的想象,僅在數日之後,黃海海戰中遭受創擊的數艘軍艦均已恢復。至此,清政府和北洋水師繼續貫徹錯誤的戰略指導,情況判斷以及作戰決心一誤再誤,最終被困威海,陷入絕境全軍覆沒。

    所以說,不管考慮整個甲午戰爭戰局的是與否,憑藉當時北洋水師的實力,黃海海戰歸根結底也只能是以北洋水師慘敗而告終。

  • 9 # 帝國中興

    北洋水師失敗了這是毫無疑問的,雖然日本艦隊也是損失慘重但是沒有一艘軍艦被擊沉,而北洋水師卻是損失了五艘主力軍艦。黃海海戰日本軍艦率先撤退,北洋海軍隨後展開追擊但是由於軍艦鍋爐老舊航速緩慢並沒有追上日本艦隊,北洋水師返回旅順對殘餘艦隻進行維修,日本艦隊返回佐世保海軍基地,自此黃海的制海權完全被日本聯合艦隊掌握。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在護送陸軍前往北韓的返航途中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在日本聯合艦隊進入北洋海軍定遠艦六千米射程後,定遠艦305毫米巨炮率先開炮轟擊日本艦隊,隨後雙方展開大規模的相互炮擊,開展五分鐘之後旗艦定遠艦的訊號旗被擊中丁汝昌受傷就把指揮權交給劉步蟾,劉步蟾站在指揮塔沉著指揮,定遠艦炮彈屢屢擊中敵艦,但是北洋水師由於經費短缺所裝備的炮彈大部分都是實心彈,不能對裝甲巡洋艦造成致命傷害,這也是黃海一戰北洋水師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的主要原因。

    在戰爭中致遠艦為了掩護旗艦替定遠艦抵擋炮火,鄧世昌率艦衝入敵陣但是不幸被吉野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引起鍋爐爆炸,致遠艦很快沉沒,看到定遠艦沉沒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徹底失去了抵抗意志,急忙下令濟遠艦脫離戰場逃向外海,在逃跑途中又與身受重傷的揚威艦相撞,導致揚威艦大量進水沉沒,管帶林履中看到心愛的戰艦沉沒無奈的拔出手槍自殺身亡。濟遠艦的逃跑導致北洋水師陣形大亂,不得不與日本艦隊進行混戰。

    戰爭從中午一直到傍晚打了五個多小時,日本艦隊看到自己的戰術目的已經達到就率先撤退,北洋海軍此戰中雖然奮勇殺敵全體官兵同仇敵愾但還是以損失五艘主力軍艦的慘重代價而告終。此後北洋海軍也曾多次出海尋敵希望在與日本艦隊決戰但都是無果而終,最後由於李鴻章的錯誤決策讓北洋水師待在港口不準出海尋敵,在岸上炮臺的配合下對來犯的日本艦隊進行被動防禦,這導致北洋海軍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完全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最終落得被全殲的命運。。

  • 1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對於黃海大戰,充滿遺憾之情的人們都判定這是一場大清完敗的戰鬥。

    可是,世界海權理論的奠基人,《海權論》作者馬漢,則從專業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海權理論權威馬漢認為大東溝海戰“勝負未決”,這個觀點影響很大。

    讓我們瞭解一下馬漢對這場戰鬥的評價,然後再一起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馬漢的看法

    馬漢在回顧此次戰鬥時,提到:“鴨綠江海戰(就是我們長提的黃海大戰)不論是從其結果看,或者作為一次海戰來考慮,要說日本勝利還為時尚早”;“比較一下雙方的損失,可知被擊沉的清艦是微不足道的”;

    最後,馬漢提到:“清軍此戰後士氣受挫,才拱手讓出制海權”;“儘管戰爭勝負已經分出,但若說鴨綠江之戰,日軍已經掌握了制海權,至今我仍不能首肯”。

    而就戰鬥過程而言,馬漢對雙方的看法也沒有“結果導向”;他既認為“四十五們速射炮勝過沒有速射炮輔助的十二寸重炮八門”,也認為此次海戰說明“兩艘大船,勝過五艘小船”。

    馬漢的觀點在國內曾受到廣泛接受

    可以說,權威馬漢的觀點,對中國主流觀點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在中國的教科書中,也曾經長期強調,黃海大戰後,北洋水師主力尚存,但李鴻章不敢再戰,拱手讓出制海權。

    在馬漢影響下,國內主流媒體曾強調“主力尚在”,大清後續的畏敵保守才“拱手讓出制海權”。

    在一些描述下,馬漢原本專業的意見,反而成了大清腐敗無能、畏敵如虎的罪證。

    馬漢立足於為美國海軍吸取經驗,並不能作為中日評價戰鬥勝負的標準

    馬漢這樣大神,專業當然沒得說。而且,看了他的觀點,也是有理有據,非常客觀,並沒有什麼毛病。

    而從歷史評價的角度看,評判一次戰鬥的勝負,不可能不考慮戰鬥雙方的實際情況。

    1、北洋水師在黃海大戰中的艦船,對大清來說絕非“微不足道”。

    不可否認,從當時海戰裝備革新的角度來說,北洋海軍損失的艦船都已經“過時”了。

    可是,“致遠”、“經遠”等艦船,是當時最主要的裝甲巡洋艦。考慮到大清羸弱的生產、維修能力,除此之外,遭遇重創的戰艦事實上也喪失了出海作戰能力。

    當時,致遠這種戰艦確實已經在十九世紀末飛速發展的潮流中落伍,在美華人看來“微不足道”,但當時卻是北洋水師最重要的裝甲巡洋艦之一。

    2、北洋海軍此戰後,並非“主力尚在”

    可以說,認為此站後北洋海軍“主力尚在”的說法,是混淆了主力艦和主力兩個概念。認為定遠、鎮遠之外的戰艦“都不是主力”。

    事實上,在失去了主要的裝甲巡洋艦後,即便大清的定遠、鎮遠尚在,但大清已經失去了出海“破擊”日軍海上交通線的能力。日軍已可以安全的為陸戰提供補給和進行兵員調動。

    連打亂敵軍交通線的破擊能力都失去了,即使還有兩艘主力艦,又怎麼能叫主力尚在呢?

    3、從戰鬥目的實現角度評價這種級別的戰鬥不靠譜;

    除了馬漢的觀點,還有一種從戰鬥目的的角度分析,認為北洋水師完成了運輸和保護運輸的任務,且挫敗了日軍全殲自己的目的,並且最後以追擊手段結束戰鬥,不可謂失敗。

    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北洋海軍護航和運輸任務,是他在遭遇日軍主力艦船之間的任務。

    在兩軍主力艦隊遭遇後,又怎麼可能把原先的護航任務完成與否作為評判勝負的標準呢?

    從兩軍遭遇的那一刻起,不管是丁汝昌,還是伊東佑亨,應該都認識到:中日海軍的決戰就已經拉起,雙方是你死我活的決鬥!

    此時,還用護航成敗來評判勝負,有些強詞奪理。

    至於最後日軍主動撤出戰鬥,未能擊沉兩艘鉅艦。馬漢倒是發表過意見。

    馬漢認為,日軍沒有乘勝再追擊,確實是導致戰鬥“勝負未決”的重要因素。但考慮到此後再無海戰,又不得不“讚許日軍指揮官的決定”。

    在任何戰鬥中,達到基本戰鬥目標後,即使最高目標沒有完成,根據實際情況果斷退出,都是果斷的表現,哪能算是失敗呢?

    對於任何戰鬥來說,當戰鬥目標已經基本達到,根據戰場情況果斷放棄暫時難以實現的戰鬥目標(擊沉定遠、鎮遠)主動退出,確實不能影響對戰鬥勝負結果的判斷!

    總之,權威的觀點當然很有參考價值。但社會科學中的任何權威是有其適用範圍的,都是為自己和自己的組織提供經驗、教訓的。對我們來說,這些權威的意見只能提供一個視角。把他作為我們的判斷標準,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黃海大戰,輸了就是輸了,與其找替罪羊,或者強詞奪理,不如實事求是地分析、學習。

    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確保我們這一代人不要再輸!

  • 11 # 且放白鹿青崖間321

    此戰之後,清軍龜縮於港內。日本獲得完全的海權。進而贏得戰爭。清軍完敗。勝與敗要看戰略目的是否達到。日德蘭海戰,英軍損失巨大。但牢牢掌握海權。進而取得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有深度的英文短句、對白或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