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心地溫暖

    二戰時期,英國本土部隊駐印度的數量有幾十萬之多。同時還有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的部隊。也有從英屬非洲殖民地調來的部隊。總數應當相當巨大。雖然二戰期間有200多萬印度人在部隊中服役,它與其它殖民地沒有進行武裝力量混編。但是英軍參謀部實行了交叉駐防政策。

  • 2 # 大鹿小鶴

    別說二戰期間了,直接說一下整個印度史上的戰鬥吧!

    先放結論:根據我從書上看到的內容,我認為,印度人自古以來就是戰五渣,而且不但如此,外來的曾經很能打的侵略者一旦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英華人那種把印度當殖民地的除外),幾代人之後也變成了戰五渣。

    下面按年代順序介紹一下印度簡史和各個時期印度軍隊戰鬥力分析:

    1. 印度河文明

    大家都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比中國還要早得多,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本土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分佈中心在印度河流域,故又稱印度河文明,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1750年,居民一般被認為是達羅毗荼人(Dravidian),也有認為是其他民族,有出土文字,但還沒有破譯。

    這個文明早已消亡,消亡原因有人說是因自然災害(比如洪水等),但更多的人認為是被外來入侵者滅亡,這入侵者就是著名的雅利安人。

    2. 吠陀文化

    入侵者,也即從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了吠陀文化,使用梵語,通常意義上的古印度一般指的是這個時期。種姓制度也是這一時期出現,很可能是白面板的雅利安人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純潔而創立的制度,這套制度幾千年來在印度這片土地上超越了王朝和民族,得到了很好的實行,即便是幾千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它的影響和威力:現在高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白,相貌更類似歐洲白人,而低種姓的人一般膚色較黑。

    但這些入侵者進入印度之後相當長時期之內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這期間有“十六雄國時期”,但都是內戰,沒什麼能體現印度戰鬥力的史料,直到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入侵。

    有人說印度人成功抵抗了亞歷山大的侵略,這是不對的,當時的印度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並不能像打埃及波斯那樣透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勝利來取得對整個國家的控制,亞歷山大本人在印度並沒有失敗,不但如此還打了一場著名的勝仗,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但印度次大陸上的邦國林立,打敗一個還有一個,而且每個國家都不大,毫無成就感。

    最終亞歷山大麾下計程車兵全都厭倦了戰爭,亞歷山大本人也不得不屈服,班師回朝,之後就因病去世了。

    3.孔雀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在印度西北方留下了權力真空,旃陀羅笈多·孔雀因勢而起,建立了孔雀帝國,在他的孫子阿育王手中,孔雀帝國的疆域達到歷史上最大,幾乎統一了印度全境,這應該是印度歷史上武功最盛的時期,此前和此後,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領土上能超過孔雀王朝。

    除了統一印度之外,孔雀帝國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了,據印度人說,孔雀王擊敗了西方入侵的塞琉古一世(亞歷山大曾經的部將),但希臘人說,塞琉古勝利了,現代史學家一般認為雙方對峙,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最終握手言和,從之後雙方比較和睦的關係來看,這個觀點應該比較符合事實。

    4. 貴霜王國

    阿育王死後,孔雀帝國就走向分裂,僅僅五十年之後,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所殺,孔雀帝國滅亡。代之以巽迦王朝、甘婆王朝、安達羅王朝等朝代,這些帝國的疆域和之前孔雀帝國比起來只能算是偏居一隅(比如巽迦王朝疆域僅限於恆河流域),影響力也有限。

    之後印度人迎來了又一個征服者,貴霜王國。

    貴霜王國的建立者是在中國史書上赫赫有名的月氏人,就是那個被“匈奴人打得舉族西遷,連國王頭顱都被匈奴人做成飲酒器具,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夾擊匈奴,但卻發現其華人已經安頓下來不願對匈奴復仇”的月氏人。

    貴霜王國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但其軍隊戰鬥力卻十分可疑,這個所謂四大強國其含金量真的沒多少,不但祖上曾被匈奴人欺凌,還因和親問題和漢朝打過一仗,出兵七萬,被班超所敗,這事在中國史書上僅僅是提了一筆。

    但就是這樣一個戰鬥力可疑的貴霜王國在印度境內卻是威震一方,很長的時期之內牢牢地控制著印度西北方。

    4.笈多帝國

    貴霜王國延續了300多年,但勢力侷限於印度西北方和中亞地區,從未統一過印度北方,其在印度境內的領土後來被笈多帝國吞併。

    笈多帝國是印度本土王朝的又一個高峰,它統一了北印度,從疆域面積上來說,僅次於孔雀王朝,是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著名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就是在這一時期編成的。

    笈多帝國的極盛時期是旃陀羅·笈多二世(即著名的超日王)時期,見圖上疆域最大的時期。

    但談到軍隊戰鬥力,除了面對印度境內的對手之外,這個幾乎統一印度的帝國也沒多少拿得出手的,從帝國初期就始終面臨西北方的嚈噠人的威脅,但和漢朝(滅了匈奴)唐朝(滅了突厥)甚至宋朝(勉強算是滅了遼吧)不同,笈多王朝始終沒能消除這個大敵,超日王死後沒多久,笈多帝國就因嚈噠人屢次入侵而走向崩潰。

    嚈噠人,曾自稱匈奴,西方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和月氏人一樣也是中國北方草原西遷南下的遊牧民族,也和月氏人一樣在印度境內打出了赫赫武功,最出名的戰績是公元500年進抵恆河流域,事實上終結了笈多王朝的統治。

    5. 戒日王朝

    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印度陷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期間最著名和疆域最大的帝國是戒日帝國,因其創立者戒日王而得名。

    戒日王朝在印度歷史上是一個短暫但非常重要的時期,戒日王在中國更是出名,因為唐僧(玄奘)取經就發生在他統治時期。

    戒日帝國的極盛時期和疆域最廣的時期是戒日王統治時期,但也僅僅統一了北印度而已。

    至於這個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如何,有一段中國史書上默默無聞,最近才大放異彩的記載,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大概過程如下: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戒日王病逝,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聽說大唐使節來到,派人伏擊唐使,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逃脫,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生擒阿祖那。

    6.莫臥兒王朝

    戒日王朝之後,印度長期分裂,期間,中亞的穆斯林屢次入侵北印度,在這裡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基本徵服並統治了北印度。

    然後,伊斯蘭教最大的一次入侵到來了,帖木兒帝國崩潰之後,其皇室後裔巴布林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臥兒帝國。從此直到現代印度共和國建立,這片土地一直被入侵者所統治(嚴格說來雅利安人也是入侵者,這樣算的話印度自從吠陀時代以來就一直是被入侵者所統治的)。

    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臥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臥兒帝國時期建成的。

    但入侵者進了印度就變弱的魔咒再次顯靈,帝國極盛時期是是奧朗則布統治時期,但帝國的衰落也是從奧朗則布晚期開始的,他對南方的馬拉塔帝國的征服從未成功,他死後沒多久,馬拉塔人便奪取了中印度

    奧朗則布死後,莫臥兒帝國雖名義上統治印度,但實際上已是四分五裂,北方遭受著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的侵略,這兩個強盜都曾攻入過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番之後滿載而歸。

    南方的馬拉塔人也是越戰越勇,大有取莫臥兒帝國而代之的架勢,但是遇到了外來的強盜還是略遜一籌----1761年,在反抗阿富汗人入侵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之中,馬拉塔人遭到慘敗。

    7.英國殖民時期

    莫臥兒帝國末期,又一批入侵者闖了進來,他們就是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法華人和最終成為這片土地主人的英華人。

    這段歷史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英華人征服印度的過程並無赫赫武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的規模你簡直難以想象:

    普拉西戰役,參戰雙方分別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受法華人支援的孟加拉王公,英華人一方出動了900個英國士兵和2000個印度士兵,印度一方出動了一萬五千騎兵和三萬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

    最終,英華人以死傷75人的代價(22人死亡,53人受傷),擊潰了孟加拉的5萬大軍(死傷500餘人)。

    普拉西戰役的勝利,使得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巨大利益,在孟加拉取得霸權。之後英華人又將矛頭轉向法國,並在隨後的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中將法國的勢力從印度徹底清除;自此,印度開始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8.印度共和國時期

    現代印度的獨立和統一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不是靠著武力而是靠著非暴力不合作,藉著二戰戰後民族自決和帝國主義全面後退的東風,順勢而起,就連疆域都是繼承了英華人殖民時期的遺產,比如印度南部和東北方的那幾個邦,曼尼普爾、阿薩姆等歷史上從未被印度有效統治過,今天依然有十分活躍的分離主義勢力。

    實際上我非常懷疑,若沒有英華人的印巴分治方案,把除巴基斯坦之外的英屬印度領土一籮筐地打包贈送給印度,印度能否統一都是個未解之謎。

    之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去參考其他回答。

    =====

    最終我用馬克思他老人家的一段話來結尾:

    “印度過去的全部歷史,如果還算得上歷史的話。就是一次次被異族征服的歷史。”

  • 3 # 軍器戰位

    二戰期間的英屬印度軍隊,整體的作戰表現真的不容樂觀。不過其中也有個別的部隊在與法西斯作戰時表現的異常勇猛,甚至與強大的德軍交過手也毫不落下風。現在在我們的印象中,一提起印度我們就會想到“三哥”這個稱號,開掛、軍艦爆炸、飛機墜毀等等事件讓我們對印度軍隊的印象墜落到了極點。

    不過在二戰時的印度軍隊屬於英國殖民的“英屬印度軍隊”,其中的大部分中高階軍官都由英華人擔任。雖然整體的戰鬥力不強、紀律散漫,但也有極個別的部隊作戰勇猛,為戰勝法西斯也貢獻出了一份力量。英國殖民時期的“英印軍隊”更可以說是英國的一支服從軍,在二戰爆發前跟回英國到處征戰。不過因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等問題根本不被英華人看好。

    不過在二戰中的緬甸戰場“英帕爾戰役”中,英印軍隊全線擊敗了與自身編制差不多、號稱日軍精銳的第十五軍,在這場戰役上日軍第十五軍之後被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後就連一向高傲的日軍也對英印軍隊刮目相看,重新打量起了這支軍隊。英印軍隊甚至與當時打遍歐洲的德軍交過手,在二戰中著名的義大利“卡西諾“戰役中,英印軍隊與綽號“綠魔鬼”的德國傘兵部隊進行激戰,而且絲毫不落下風。

    因為當時英印軍隊的裝備並不算差,而且部隊中的中高階軍官都由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英華人擔任。天生就擅長沙漠、山地作戰的印度軍,在面對輕裝的德國傘兵時打的是遊刃有餘。總體來說,在二戰中的緬甸戰場上英印軍隊一向都是擔當主力,而且一度打得日軍節節敗退。不過傷亡也很大,二戰中英印部隊就傷亡高達幾十萬,而且其中陣亡的印度人士兵就高達8.7萬。所以我們不能小看印度人,有好的軍官領導下印度軍隊也是支勁旅。

    釋出: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 4 # 風語者034

    感謝悟空邀答! 風語者沒有深入探究過這個問題,只能憑個人印象出發,談談感覺吧。二戰期間,英國出於本土兵源不足考慮,大量動用海外殖民地優勢擴軍,來彌補人員不足。打仗是要死人的,以英華人的紳士派頭,是十分看重生命的,徵召窮國士兵當炮灰,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嘛。伺從英軍作戰的叫英屬印軍,當時大概有二三十萬人的樣子,裝備比英軍略差,軍官由英軍派遣,只是隨同作戰,好比小弟跟著老大壯膽,幾乎沒有過獨立作戰。單就戰場表現來說,也乏善可陳。畢竟是殖民地來的人,敵人又沒有侵佔印度家鄉,士兵都是來掙錢養家餬口的,所以沒有多少人特別賣命。二戰中最草包的軍隊,風語者看是義大利,義大利人天性浪漫生活優越,打起仗來貪生怕死的多,比較來說,就是印度人了,窮不惜命的人少,原因無外乎不是本土防衛作戰,是給英華人打工的,沒有完全當作是自家的戰爭,用不著戮力奮戰,所以表現平庸。當然在緬甸還是略有表現的,給日軍造成威脅。總體上看,印度人不是特別能打,無法和別的民族比較。一般印象,戰鬥民族俄羅斯人,德華人日本人美華人和華人最能打,印度人只能算三等了,“阿三”就是華人送的稱呼……風語者所言從來都是原創,歡迎吐槽評論轉發關注,看官謝過!

  • 5 # 紅羽翼騎兵

    答案:表現差

    印度部隊其實就是警察

    首先英國有印度部隊,不是印度裔部隊,當時沒有多少印度人可以加入英國國籍。當時印度屬於英國殖民地,印度部隊其實就是印度殖民地土著軍。作戰目標就是維護治安,鎮壓反英武裝,像協警和保安多一點。

    (中印戰爭時,印度老兵,他竟然不用帶孫子!)

    由於作戰目標是維持英國對印度統治,印度部隊訓練強度和世界強國作戰部隊相差非常大。印度部隊主要武器就是步槍,木棍,步槍恐嚇,木棍打人;他們連機槍都非常少,更不用說迫擊炮,野戰炮之類的重型技術武器。當時印度在聖雄甘地領導下搞不合作運動,不動武,因此印度部隊連動武的機會也少了,最多當一下防爆警察,維持獨立活動秩序。

    印度部隊在戰場上就是觀眾

    二戰英國動員了很多英聯邦國家軍隊和殖民地軍隊,其中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三個是最重要的英聯邦國家軍隊,他們數量加起有幾十萬,訓練水平裝備武器和歐洲強國相當,而且作戰很勇猛。他們是英國的主力部隊一部分,在北非戰場抗住了隆美爾北非軍團,還靠人多打人少,最後消滅了德國北非軍團。

    英聯邦國家軍隊主要組成是白人,文化和語言相通,而且絕大部分是有文化的青年,操控飛機坦克大炮,完全沒問題,稍加訓練就可以上崗。

    (印度機槍手)

    而印度殖民軍大部分是當地人,除了軍官都是沒文化的青年,操控飛機坦克大炮,無從入手。加上語言不通和種族歧視,殖民軍和英國軍隊之間沒有信任配合。軍隊作戰最怕沒配合,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德國是神對手,印度是豬隊友。英國顯然不想和豬隊友面對神敵人。

    殖民軍唯一用途就是當後勤,運彈藥,挖戰壕,送傷員,收遺體。

  • 6 # 大爺6840

    三哥從他祖輩開始就是打醬油的,兩軍陣前讓他跑跑腿,打個零雜也許還行,如果讓三哥獨擋一面,單打獨鬥,不客氣的講那三哥有房子不用賣地了,能連老婆孩子都陪進去,這個民族天生就不是打仗的料。

  • 7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印度作為曾經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更是被英國統治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在滾滾洪流的二戰裡,大量的鎂光燈都在將其大量的角度對準了,軸心國與同盟國中的大國。而其他都的國家都被忽略了,甚至一些記錄都是那麼的少。從後世的一些角度與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和一些官方媒體的宣傳,惜花大膽推論印度裔部隊的表現真的很一般。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被軍事觀察著們調侃的印度“三哥”

    在進些年裡,喜歡軍事節目的朋友在提起印度都會用著“人傻、錢多”等等的詞語來形容印度。從其接受俄羅斯送給的航母事件,在經手俄羅斯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後。交付的日子一次次的被推遲。費用更是出現了天價,印度卻毫不猶豫的接收了。而後其軍隊暴露出的各類問題,裝備繁雜、中國產化非常困得等。各類事故頻出,一場國慶閱兵更是被弄得好像馬戲團雜說一樣。可想其軍隊素質是多麼的差。戰鬥水平可想更是不值一提。

    二、歷史影響

    在大量的二戰歷史劇中,印度士兵被認為是最好的門衛。在風雲變幻的上海大魔都裡,印度士兵是英華人最好門衛出現的。同樣都是生活在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國家的軍隊卻與其大相徑庭。如:廓爾喀僱傭兵就是讓全世界都為其豎大拇指的軍隊,從一戰到二戰都是那麼的驍勇善戰,與其交手的所有對手都對其刮目相看。更是有一名英國陸軍元帥曾經這樣評價:“如果一個人說不怕死,他要麼是在說謊,要麼就是廓爾喀人。”可想廓爾喀人是多麼有名。

    三、歷史記載裡的寥寥幾筆

    其在盟軍對日作戰與對德作戰中,某一次戰鬥中爆發出較為厲害的戰鬥力。雖然己方損失也很大,卻也戰勝了對手。其他時間裡好像一個醬油位一樣的飄過。更加的也沒有什麼較為突出的表現與更多的記錄。

  • 8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在中國很多軍迷眼中,印度軍隊的形象與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軍隊相差不多,總會製造各種茶餘飯後的笑料,比如閱兵場上的摩托車雜技演員(摩托車疊羅漢)、模型愛好者(以模型充裝備)和奇裝異服秀(造型詭異的軍裝),軍工研發上的超重度拖延症患者(20年如一日研發一款坦克或飛機),國際軍售市場上的超級冤大頭(老毛子最愛VIP客戶),摔飛機專業戶(常年位於飛行事故排行榜首位),自吹自嗨的行家裡手(就算被擊落也要吹成民族英雄)等等,加上歷史上曾被我們狠狠地教訓過,所以“阿三”在很多軍迷看來和戰五渣劃等號。

    摩托車雜技是印度閱兵式上最喜聞樂見的節目。

    不過,上述的評價如果放在1947年印度獨立之前的英屬印度陸軍身上,恐怕會有不少不同意見,而且表示異議的還都是些大人物。比如英國陸軍元帥克勞德·奧金萊克說過,“如果沒有印度陸軍,英國無法撐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在不同的場合稱頌“印度陸軍官兵具有卓越的勇氣”。有兩個數字可以為他們的言論提供解釋:在一戰期間,有175萬印度人加入英屬印度陸軍,在各個戰場參戰,到二戰時期這一數字更是增加到250萬之眾!換而言之,印度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為宗主國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兵員,這也足以說明英屬印度陸軍對於英國的重要意義。下面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英屬印度陸軍的歷史。

    1880年到1947年英屬印度的旗幟。

    印度於19世紀初淪為英國殖民地,當時英國主要透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後者推行“以印製印”政策,招募當地土兵組成殖民地部隊,鎮壓反抗,鞏固地位。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直接統治印度,派駐總督,此後英國國王也增加了印度皇帝的頭銜。同時,英國繼續招募印度人參軍,其中以孟加拉、孟買和馬德拉斯三個地區的殖民地部隊規模最大,他們與派駐印度的英國陸軍一道負責英屬印度的防務,對內充當輔助警察,對外負責邊界守衛,同時也赴海外作戰。在19世紀下半葉,英屬印度部隊先後參加了英阿戰爭、英緬戰爭、英埃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一系列殖民戰爭,為大英帝國的擴張充當炮灰。

    1895年時的英屬印度陸軍士兵,碩大的包頭巾使印度部隊在戰場上辨識度極高。

    1895年,以孟加拉、孟買和馬德拉斯的殖民地部隊為基礎,正式組建了統一的英屬印度陸軍(簡稱英印陸軍),在1903年至1909年由基欽納主持的陸軍改革中,英印陸軍進一步擴充,獲得了兩個軍九個師的編制,成為英帝國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英印陸軍作為殖民地部隊的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中高階軍官全部由英華人擔任,而且英印陸軍部隊採取英印混編體制,一個步兵旅的四個營中有三個是印度營,一個是英國營,這種編制方式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唯一的例外是廓爾喀部隊)。在裝備給養補充上,英印陸軍也處於二等地位,通常裝備英國本土陸軍淘汰的裝備,比如二戰時期英國陸軍已經換裝新型的李-恩菲爾德No.4型步槍,而英印陸軍仍然使用老式的No.1型步槍。

    1896年時英印陸軍馬德拉斯工兵團的軍官和士兵,可見高階指揮官仍是英華人,印度人只能充當士兵和下級軍官。

    儘管受到歧視,也沒有得到充分信任,英印陸軍依然廣泛參與了20世紀上半葉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歷次戰爭,從八國聯軍侵華到兩次世界大戰,總能看到頭纏頭巾的印度兵。在長年的征戰中印度部隊的戰鬥力也得到了英國軍方的肯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使用狗腿砍刀的廓爾喀人,此外,錫克人、旁遮普人等民族也被視為好狠鬥勇的“尚武民族”,被大量徵入英印陸軍。當然,這種有限的敬意背後是高昂的生命代價,在一戰中英印陸軍在西線、中東、非洲等地作戰,有47000人陣亡或失蹤,65000人受傷,有13000人獲得嘉獎,其中12人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一戰時期在西線作戰的英印陸軍腳踏車部隊。

    在二戰爆發時,英印陸軍大約有20萬人,在戰爭中大幅膨脹,到1945年8月時已達250萬之眾。在戰爭期間,英印陸軍組建了5個軍,1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1個傘兵師,以及大量旅團級獨立部隊和後勤部隊,在地中海、中東和太平洋戰場上參加了很多著名戰役,比如北非戰場的阿拉曼戰役,太平洋戰場的英帕爾-科希馬戰役和緬甸戰役,義大利戰場上的卡西諾戰役等等,在上述戰役中,即便是強悍的德意非洲軍和驕狂的日本陸軍也承認英印陸軍是頑強的對手。不過,在另一些戰役中英印部隊的表現也相當差勁,比如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馬來-新加坡戰役中,有55000名印度部隊被俘,其中30000人當了偽軍。就總體而言,英印陸軍在二戰中的表現良莠不齊,但仍然為擊敗軸心國集團做出了貢獻。在二戰時期,英印陸軍有超過87000人陣亡或失蹤,34000人受傷,79000人被俘,有31人因為表現英勇、功績突出而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所以,今日印度軍隊終日自誇也不是毫無來由的,畢竟他們祖上也出過能打的部隊。

    1941年11月抵達新加坡的印度部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幾個月後都成了日本人的俘虜。

  • 9 # 深度工場

    我們可以發現在二戰,無論對戰義大利,德國,還是對戰日本,印度部隊的表現都還不錯。但是為什麼在1962年表現就非常差呢?

    以1944年,英帕爾戰役為例子,日軍為3個師團,攜帶1-2周口糧和2個基數彈藥。但是參戰的英印軍隊,包括了英軍第11集團軍群,其中第14集團軍是二戰規模最大的集團軍。

    在英印軍隊裡,絕大部分軍官都是英華人,還有大量廓爾喀士兵。美國和英國提供了全部的後勤保障和武器供應。在前2個月,英國出動了3萬架次飛機進行對地攻擊和後勤支援。

    到1945年初,投入到印緬戰場的英印軍達到了95萬人。其中戰鬥部隊,包括10萬英華人,9萬非洲人和34萬印度人。另外,還有,27萬美軍,11.5萬英國空軍和8.5萬英國海軍。英國空軍包括51個飛行大隊,美國包括47個飛行大隊,一共2500多架飛機。

    在緬甸沿海作戰的英國東印度艦隊有5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和24艘驅逐艦。整個盟軍包括122..7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部隊表現好,可以打敗日軍3個師團,是有原因的。這麼大的力量,再打不過3個主要2個基數彈藥的日本師團,就真的不用再言戰了。

    單純的印度部隊戰鬥力就會大幅度下降。一直到現在,印度軍隊也沒有有效解決後勤運輸和管理,以及空對地支援,足夠的彈藥這些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地有哪些著名的歌手,是紅遍兩岸三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