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樓守燈魂

    羅老先生在書中已經神來之筆的把關二描寫的栩栩如生,加上當時開拍老版三國演義對一代人的影響,所以才會有如此完美的關羽。

  • 2 # 洽談博古

    《三國演義》說到底只是一個建立在史實基礎上的小說,他有虛構的成分,也有誇張的成分。

    在小說中看,關羽具備了中國傳統美德最基本最高的標準:忠義仁勇。上到帝王君主,下到黎民百姓共同遵守的品德操守。而且關公重視義氣是出了名的,你看那些香港黑道電影出門辦事前,逢年過節,兄弟拜把都離不開關公。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確實讓關羽火了一把,而且這把火還傷到了現在。最喜歡這種重視義氣的人是誰呀?當然是歷代的統治者,關羽就是被歷代統治者神人化的,統治者們需要他們的下屬和關公一樣重義氣,那就採取神話關羽的途徑來給百姓洗腦。

    神話關羽從宋朝就開始了,為了宣傳忠君愛國的思想,關二爺被封公了,後來關羽就變成了關公,到了後來的明朝都離譜到關公變成了關帝。不僅官僚吹捧關羽,連那些和尚道士也沒閒著,佛家說關羽是迦南菩薩,道家說關羽是關聖帝君,把一個普通的武將當成神仙一樣供起來,以至於到了近現代商賈和黑道供奉的也是關羽。

    所以神話關羽這件事,也不全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鍋,更多的是統治階級這個自上而下的權力造神運動。

  • 3 # 暮雨夜行歸何處

    很明顯,並不是。

    雖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極力的塑造了一個忠義無雙、勇冠三軍、義薄雲天的關羽關二爺的形象,為後世人所喜愛,享百年香火,受萬人敬仰。

    相信許多人對關二爺都不陌生,也聽說過他的許多光榮事蹟,畢竟,二爺的名聲那在《三國演義》裡面可是響噹噹、噹噹響的。

    位列三國時期超一流武將的行列、愛讀春秋、忠義無雙。

    戰績更是沒的說: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屯土山約三事、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打長沙大戰黃忠;駐守荊州,位列五虎上將之首;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刮骨療傷,絲毫不慌!

    人家這一輩子幹的露臉的事兒太多了,而後期他一直駐守荊州,算得上是蜀漢的封疆大吏,權利極大,深受劉備重用,是蜀漢的中流砥柱。

    《三國演義》塑造的關羽形象極為成功,他被後世人所敬仰,被封神,被人推崇為忠勇的代表,忠義無雙、義薄雲天,被黑白兩道敬仰,尊崇有加。

    雖然說關二爺的形象如此高大,但是,他也不是完美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而關羽最大的不足就是太傲,有點兒剛愎自用。

    他和自己的三弟不同,關羽輕視士大夫而愛護士兵;而張飛輕視士兵,關心士大夫。

    關羽傲氣來真的是不分場地不分時間,甚至有點兒小孩子氣:

    比如劉備剛得到以勇猛聞名天下的馬超,關羽不服,想要入川和馬超比試比試,幸虧被諸葛亮安撫下來:一日,玄德正與孔明閒敘,忽報雲長遣關平來謝所賜金帛。玄德召入。平拜罷,呈上書信曰:“父親知馬超武藝過人,要入川來與之比試高低。教就稟伯父此事。”玄德大驚曰:“若雲長入蜀,與孟起比試,勢不兩立。”孔明曰:“無妨。亮自作書回之。”玄德只恐雲長性急,便教孔明寫了書,發付關平星夜回荊州。平回至荊州,雲長問曰:“我欲與馬孟起比試,汝曾說否?”平答曰:“軍師有書在此。”雲長拆開視之。其書曰:“亮聞將軍欲與孟起分別高下。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雲長看畢自綽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將書遍示賓客,遂無入川之意。

    您看,平日裡威風凜凜的關二爺,這時候也整一個小孩子脾氣不是。

    再比如,劉備冊封五虎上將,關羽不滿與黃忠並列,一通牢騷。漢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馬費詩為使,齎捧誥命投荊州來。雲長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禮畢,雲長問曰:“漢中王封我何爵?”詩曰:“五虎大將之首。”雲長問:“那五虎將?”詩曰:“關、張、趙、馬、黃是也。”雲長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最後就是有點兒過分的嘲諷孫權,感覺這時候的關二爺有點兒太政治白痴了:卻遣諸葛瑾為使,投荊州來。入城見雲長,禮畢。雲長曰:子瑜此來何意?“瑾曰:特來求結兩家之好:吾主吳侯有一子,甚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兩家結好,併力破曹。此誠美事,請君侯思之。“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

    這三個例子可以很好的表現出關羽太過高傲,甚至有點兒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樣導致了關羽日後失去荊州,兵敗身死的悲劇結局了。

    關羽死之後的諡號是壯繆,這在古代可是個十足的惡諡啊。

    “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關羽是有領軍的能力,但是實際上這個能力並不強。因為繆字的意思就是名與實爽,也就是說,關羽的名氣和他的實力不相符。

    所以說,威猛如關二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可就算如此,關二爺的形象也依舊很偉大。

  • 4 # 使用者徐家小夥子

    中國歷史人物當中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關於在歷史當中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因為不管實在小說還是在影視當中,關於是一個極為講義氣得人

  • 5 # 香茗史館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即驍勇善戰,又善於謀略,即義薄雲天,又忠心不二,即豪氣沖天,又正氣凜然,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形容的那樣,羅貫中在寫作中“惟於關羽,特多好語”。不過即使如此,他也並非就是完美的,正所謂“人無完人”,他的好大喜功、自負傲慢同樣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其最終也因此而兵敗身亡。

    關羽的正面形象極為突出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毫無疑問的被塑造為了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在所出場的諸多人物當中,他無疑是正面形象最為突出的幾個主角之一。

    1、驍勇善戰,善於謀略。關羽的勇武,在《三國演義》當中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等一系列戰績,完全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英勇無比的武將形象。而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戰役,則又將關羽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在蜀漢陣營,關羽位列五虎上將之首,就連蜀漢的敵人曹操都對其頗為賞識,千方百計的想要將其籠絡至麾下。

    2、義薄雲天,忠心不二。自桃園三結義開始,劉關張三兄弟便一直情同手足,關羽始終追隨著劉備,哪怕劉備沒有當時還沒有立錐之地,哪怕他兵敗被俘,曹操對其百般善待,他也始終沒有過改換門庭的想法,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有感於曹操的恩德,卻仍然抱定了“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的想法,在斬顏良、誅文丑之後,還是返回了劉備身邊。而在赤壁之戰後,駐守華容道的關羽,便因為曹操曾經善待自己,仍然能夠棄軍令狀於不顧,任其離去。這完全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義薄雲天、忠心不二的忠義形象。

    △劉關張三兄弟

    3、豪氣沖天,正氣凜然。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形象是“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完全就是一個正義凜然的俠客形象。他之所以會逃難江湖,便是因為曾仗義出手為民除害,殺死了仗勢欺人的豪強。關羽在和劉備、張飛結拜之時,便也立下了“上報國家,下安黎民”的誓言,既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氣,也有除暴安良、為民請命的英雄之氣。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關羽完全就是一個勇猛無比、智謀出眾,忠義無雙、正氣凜然的武將,乃至俠客形象,這幾乎滿足了普通百姓對英雄人物的一切憧憬,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受到如此的追捧。

    關羽並非沒有缺點

    雖然關羽的正面形象極為突出,乃至深入人心,但“人無完人”,《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同樣存在著缺點,那便是剛愎自用、驕傲自滿。

    △剛而自矜是關羽的致命缺陷

    《三國演義》雖然是歷史演義小說,但其總體框架畢竟還是尊重歷史走向的,可見羅貫中寫作時必然是參考了諸多史料的。《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關羽敗於“剛而自矜”,也就是驕傲自負、虛榮固執,羅貫中便也將關羽的這種缺點帶入了《三國演義》當中。

    關羽的這種缺點,在《三國演義》不少章回都有體現,例如《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撥襄陽郡》一回中,孫權在接到曹操共謀蜀漢、平分天下的書信後,一時間由於不決,諸葛瑾於是自薦去為孫權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做媒,然而當諸葛瑾向關羽表明來意之後,關羽卻勃然大怒的說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可見此時的關羽已經自負到了極點,自視甚高的他甚至都已經有些眼高於頂了。孫權得知此時後,自然也是勃然大怒“何太無禮也”,並立即“喚張昭等文武官員,商議取荊州之事”,使得孫吳方面徹底倒向了曹操。

    關羽不僅不將敵人放在眼中,即使在蜀漢集團內部,也是自視甚高,難以容忍其他人與他並肩。在得知馬超被封為平西將軍之後,竟然要棄荊州於不顧,想要入川與馬超一較高低,直到諸葛亮寫信安撫,點明馬超不如自己,關羽將信“遍示賓客”之後,這才心滿意足。而在關羽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之後,得知黃忠與自己同為五虎上將,關羽再度惱火的說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又是經過費詩的勸說,這才勉強接受。

    關羽不僅驕傲自滿,且極為固執己見,攻佔襄陽之後王甫勸其不要用潘浚,關羽不聽,結果潘浚最終果然變節。糜芳、糜竺跟隨劉備時間極長,然而由於傅士仁和糜芳飲酒誤事,關羽竟然說出了“吾不看費司馬之面,必斬汝二人之首”、“若吾得勝回來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罰”的話語,最終導致了二人的叛變,斷掉了關羽的退路。

    △關羽走麥城

    即使兵敗之際,王甫在勸說關羽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之後,關羽卻來了一句“雖有埋伏,吾何懼哉”,最終果然中伏被擒。

    雖然《三國演義》中的關羽算不上完美,但瑕不掩瑜,也正是因為他性格中的缺陷,才更能為讀者所接受,或許這就是“缺憾的美”吧。否則如果關羽真的被塑造成為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形象,那麼他也就脫離了人的範疇,而變成了聖人。

  • 6 # 驚心鳥

    關羽本來就不是完美的,羅貫中筆下的關羽也不是完美的,而且關羽歷來就不是以完美著稱的。我不知道誰提的這個問題,反正感覺非常幼稚。估計提問題的人沒有看過《三國演義》原著,都是從評書和影視劇瞭解關羽,得出了完美的荒謬印象。

    實際上從原著看,關羽的形象是非常突出的,優點很突出,缺點也很鮮明,所有關羽出現的劇情都表達了這樣的性格特點。關羽之所以如此受人喜愛,這與角色上的定位和極大的反差分不開的,這樣的角色怎麼可能是完美的人物。

    從性格上講,關羽傲上而媚下。他看不起高高在上的門閥子弟,卻同情社會底層的老百姓。這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出身是底層百姓,天然的與門閥子弟呈對立態勢。另一方面也是他本事太過厲害,喜歡挑戰社會上的以上壓下的潛規則。

    關羽的本事自不必說,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這些都體現了他強大的個人戰鬥力。單刀赴會,不懼東吳方面的威脅,單人單刀壓得東吳眾將不敢亂動,可見其強大的膽魄。在指揮作戰方面也是非常精銳,水淹七軍可謂是最經典的戰役。

    他的品德也很高尚,對兄弟的情誼,對部下的幫助,對百姓的同情。尤其在兄弟情義方面,關羽千年以來成為義氣的代表人物,被歷代皇帝進行祭祀和冊封,這與他在義方面代的代言是離不開的。直到現在,我們很多地方仍舊有祭拜關羽的習俗。

    然而關羽的缺點缺是很鮮明的,這也是他大義失荊州的主要原因所在。

    他的武力和軍事指揮能力很優秀,但也成為他過於依仗軍力,而忽視了外交的原因。他看不起文臣,對外交不重視,使得荊州方面和東吳的關係緊張。尤其是在單刀赴會後,東吳方面從孫權開始都彷彿受到了他的侮辱,這個仇結得的確有點大了。

    關羽的性格傲上媚下,因此與荊州方面的門閥關係都不好。尤其是馬良去世後,關羽完全是靠著自己的威望和軍力來壓制荊州方面的反對意見。這不僅得罪了荊州本低的門閥勢力,與荊州門閥

    關係密切的孟達、糜竺等人都受到關羽的遷怒。這實際上為後來呂蒙白衣渡江,策反荊州軍隊埋下了禍患。

    而且關羽自傲與劉備的特殊關係,對於軍中其它的將領都很看不起。就連黃忠這樣本事很大,劉備也很看重的將領,關羽都汙衊成老卒,那其它中下層的軍官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因此他在兵敗走麥城後,麾下士兵大量逃亡,最終兵敗被俘。

  • 7 # 鬼針陰行斷血流

    人無完人,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演義小說。不管是羅貫中施耐庵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或者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還是清代毛氏父子改版的《三國演義》(目前流通於市場的版本),關羽都武藝高強,是忠義的化身,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傳奇,“斬顏良誅文丑”“身在曹營心在漢”“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更在明清之後,被人尊為“武聖”閒話不多絮,說說他的缺點。

    1,武功破綻。武藝雖高,但並不是毫無破綻,30合拿不下紀靈,張飛10合刺之。100餘合平老黃忠,平馬超副手龐德,如果說和龐德打時年齡過大,那麼打黃忠無話可說了吧。關羽武功方面有個致命的弱點,躲避箭矢能力幾乎為零,一生中箭三次,沒一次躲開。最後一箭幾乎送了他的命!

    2,性格缺陷。關羽自打虎牢關揚威,白馬顯手段後,便自視甚高,呂布死後,更是自詡天下無敵,目空一切,雖熟讀兵法,但兵家最忌剛愎自用,關羽正好自戀過重,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碧眼小兒,紫髯鼠輩”之類的大家都熟悉;一遇到敵將就一句“汝比顏良文丑若何?”;自己明明見識過黃忠本事,敕封五虎大將時,卻嘲笑黃忠“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諸葛亮一句奉承話“尤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他叫士兵拿去軍中念,簡直是中二重症。

    3,無大局觀。孫權欲和親,他回絕羞辱使臣,把諸葛亮的囑咐拋諸腦後,聽聞馬超大戰張飛,欲入川與馬超比武,荊州於他似乎無足輕重,最後被呂蒙白衣渡江,敗走麥城也是閉目塞聽所致。根本不是什麼“大意失荊州”,這是關羽目光短淺的必然結果,他選擇了兄弟小義,而丟卻了國家大義,間接斷送了劉備張飛之命和蜀漢前程。

    4,或許有私慾???關羽為曹操立功,加官進爵,金銀財物都不要,卻獨獨索要了赤兔馬,還有一說,垂涎貂蟬美貌,最後貂蟬不從,自殺了。

    總之,關羽在《三國演義》中絕對是叱吒風雲,但也並非無懈可擊的。話說2011版《三國》關羽,於榮光刻畫得入木三分,94版有點美化。

  • 8 # 薩沙

    關羽為何拒絕和孫權聯姻?虎女不能嫁犬子?

    熟讀三國的讀者們,都知道“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個著名的典故。

    這句話出自關雲長之口,大體過程是關羽出征樊城,水淹七軍大破曹軍,擒于禁斬龐德,聲名大振。這時候,遠在江東的孫權發來賀詞,在祝賀勝利的同時,向關羽提親,想讓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兩家永結秦晉之好。

    然而,戰場得意的關羽竟直接賞了人家一句:“你家的犬子,怎麼配得上我家的虎女?”這番大抖威風的話,無疑是讓孫權熱臉貼上了冷屁股,頓時氣是得大發雷霆,整個江東集團也為此而震怒。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關羽過於高傲,又挾剛剛大勝的餘威,瞧不起長年來龜縮江東的盟友孫權。這種近乎於罵人的拒婚,不單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當初留下的“南和東吳北抗曹操”八字真言,還是一個致命的外交錯誤。由此,不僅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大損,也使得孫權真正下了決心,要武力收回之前借給劉備的荊州。再到後來,就演化成為呂蒙白衣渡江,導致關羽後路被襲,敗走麥城並被擒身亡的結局……

    由此看來,關羽完全是在呈一時的口舌之利,結果不單是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還葬送了劉備之前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地盤。甚至是整個孫劉聯盟的破裂,都是在為關羽這句脫口而出的狂話在買單。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還是翻開史料,來細細分析一下:

    “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句話,在任何史書上都無記錄,只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由此,可以判定這句話是杜撰,只是為了渲染小說劇情,和突出人物個性而加上去的。至於史料上的記載,又是怎樣呢?

    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記錄,孫權確實向關羽提出過聯姻,而關羽也確實拒絕了婚姻,並辱罵了使者(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表面上看,這似乎和《三國演義》上的劇情差不多,但是仔細分析下,事實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歷史上的關羽,遠沒有演義裡渲染的那麼個性鮮明,傲氣逼人,他是劉備起家時的班底人物之一,而且和劉備情同兄弟,忠心這一點是沒得說。

    其次,就算是關羽在性格上真的有些孤傲,但跟隨劉備多年,耳聞目染之下,再怎麼也學精了。不然劉備也不可能放心讓他獨當一面,去鎮守戰略要地荊州。

    而且,關羽一直忠於劉備,不會幹有損於蜀漢集團利益的事情,更不可能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賭注,去呈一時的口舌痛快。

    所以,關於關羽拒婚並罵人這件事情,我們先要搞清楚孫權聯姻的目的,再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才能作出客觀的分析。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過後的天下大勢,已經進入了三足鼎立的姿態,慘敗而歸的曹操暫時沒有了南下的實力。而作為勝利一方的江東孫權,除了緩解之前的軍事壓力之外,也沒能撈到什麼好處。尤其是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荊州之地,被老奸巨猾的劉備,趁著孫曹兩軍打得不可開交的當,趁虛而入並佔有。之後,劉備還捧出劉表的兒子劉琦來,意圖合規合法併合情合理地佔據荊州,這自然讓孫權難以接受。

    畢竟,赤壁大戰的主力是江東軍,承受士兵和糧草損失的也是孫權一方,憑什麼好處都讓劉備佔了去?於是,雙方經過談判,擬定了荊州之地該屬孫權的草案,但暫時借於劉備容身,等拿下益州之地過後再歸還。這時候劉備實力不強,要是孫劉聯盟破裂,他應付不了再次南下的曹操,只能在這個“借據”上摁下手印。

    然而,在拿下益州盡得兩川之兵,並收編馬超的西涼勁旅過後,底氣已足的劉備耍起了流氓。一邊在陽平關和曹操拉開架勢打起來,一邊又命令關羽統領荊州水陸軍嚴加防守,擺出一副軟硬不吃的架勢。一方面,劉備承認之前借荊州的契約,目的是團結住孫權這個重要盟友;另一方面,劉備又始終賴著地盤不還,反正之前的合同上也沒寫明歸還時間,賴一天就是一天。而孫權向關羽要求聯姻,就發生在這種情形態勢之下……

    孫權的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想透過聯姻,來繼續鞏固兩家的聯盟。就算真的想結秦晉之好,他也應該直接找劉備,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禪或劉永才對(其實之前已經讓自己年輕的妹妹嫁給了年齡大很多的劉備)。找關羽通婚?關羽只是劉備手下的將領,論地位遠低於孫權,和關羽結親家,地位完全不對等……

    孫權這是腦子燒壞了?當然不是,孫權其實是在用這種方式收買關羽,以求兵不血刃地得到他一直都在惦記的地盤——荊州。

    所以,孫權表面上是在和關羽聯姻,繼續鞏固兩家的聯盟,而真實的意思其實是想告訴關羽:反正現在劉備在蜀中,荊州的大小事情都是由你關羽說了算,只要你肯帶著荊州歸順我,我保證今後不虧待你。你想想,你的女兒嫁給了我的兒子,榮華富貴不說,以後咱倆也是親家,那劉備能給你的,咱江東家大業大,照樣也給得起,甚至還能給得更多……

    自然,以往面對曹操高官厚祿毫不動心的關羽,這次也表現出了赤膽忠心的一面。斷然拒絕了孫權的聯姻請求之後,關羽還並罵了孫權的伎倆,讓使者轉告孫權,從此斷了這種念頭。至於罵的具體是些什麼內容,史書上並無記載,但肯定不會是羅貫中強加給他的“虎女焉能嫁犬子”云云……

    那麼問題又來了,關羽為什麼就不能對孫權虛以委蛇,客客氣氣地拒婚,或是託詞說需要上報主公什麼的?這樣總不至於得罪孫權,損害兩家聯盟,凡事也能有個緩衝的空間,不至於很快就被孫權翻臉,出兵襲了荊州。

    其實,這時候的孫劉聯盟,在利益和地盤的衝突面前,已經是脆弱不堪。關羽是否罵人,和聯盟是否破裂,孫權是否動武,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孫權這邊早就作好了軍事上的準備,所謂的聯姻,也只是孫權先來試試收買這條路,是否能行得通而已。而孫權的大怒,表面上怒的是關羽的高傲謾罵,實際上怒的是關羽拒婚,不買他賬的舉動。就算是關羽態度客氣,婉言推辭,一個髒字不說,孫權也一樣會怒而動武,結果沒有什麼不同。

    而關羽罵人,表面上罵的是孫權,實際上這些罵人的話,卻是給他的主子劉備聽的。他必須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表明忠心,才不會引起劉備的懷疑,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說白了,劉備什麼人?表面上仁義道德,愛兵如子,愛民如戚,愛惜人才,其實內心城府不是一般的深。六親不認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最基本的素質,劉備要是做不到這點,也混不到今天這個地步。和曹操,袁紹,董卓一樣,劉備也是生性猜忌多疑,管你是什麼元老宿將,手足兄弟,在他看來都是棋子。一方面隨時可以為了政治目的去犧牲你,另一方面也隨時會對你留個心眼,防著你。

    所以,關羽其實也挺聰明,在被劉備任命鎮守荊州,作為一方封疆大吏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劉備重點猜疑的物件。尤其現在劉備遠征蜀中,肯定留下了眼線,就在身邊監視著自己的一言一行。這種時候,面對敵人送上門來的,明目張膽的收買,關羽敢傻乎乎地“婉言拒絕”,然後讓劉備的眼線聽到,彙報上去,告訴劉備,關羽和孫權在商量通婚,可能會反水?

    關羽跟了劉備不是一天兩天,對於這位大哥的脾性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他明白,這個時候要是不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是把自己往火坑裡面推,往劉備的黑名單里拉。所以,他必須馬上表明態度,他罵孫權的使者的內容大致應該是:少來這套,我還不知道你們家主公的伎倆,不就是想借著聯姻的幌子,讓我背叛我的主公嗎?告訴你,我關羽忠臣不事二主,荊州之地只要還在我的掌控下,你們就休想染指一分……

    是的,關羽面前其實就只有兩條路,要麼背叛劉備投靠孫權,要麼忠於劉備得罪孫權,沒有所謂中間路線的第三條路。他沒有接受孫權的聯姻和收買,雖然這樣也許(僅僅是也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人,但是卻要搭上自己一世忠義的英名;關羽看重名節,選擇了忠於劉備,這無疑是讓在他的忠義形象上再添了一筆風采,當年能拒曹操的高官厚祿,今天也能拒孫權的聯姻收買……至於這樣做後果,會給荊州帶來多大的軍事壓力,但關羽已經選擇了,他之後也必須要去面對,這個選擇的所帶來的代價……

    關於“虎女焉能嫁犬子”的歷史真相,大致就是這樣。關羽在應對孫權聯姻這件事情上,做得其實並沒有什麼過錯。一來,他用拒婚的舉動,來表明了自己忠於蜀漢的態度,二來,他也用激烈的言辭,來避免了劉備對自己的猜疑。至於後來兵敗身死,完全是因為實力上的差距以及戰術上的失誤,關於這些細節,我們將在之後的文章中再詳加分析。

    PS:其實在戰爭年代,政治上婚姻對於雙方關係的維持作用很有限。

    當年曹操與孫策相互交婚,絲毫不能阻止後來曹軍南下的步伐;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子,結果該翻臉的時候也照樣翻臉,孫夫人也照樣跑回江東。由此看來,關羽是否答應孫權這場通婚,對荊州得失的影響,實在也是微乎其微!

  • 9 # 香水桑葚

    當然不是。演義中關於最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傲慢自大。不聽諸葛亮離開荊州時的東和孫權,北據曹操的囑託。拒絕東吳的聯姻請求,還羞辱了使臣及孫權。丟了荊州,直接導致隆中對中“橫跨荊益二樓,而合擊中原”的戰略意圖不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具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