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淮西一哥

    韓侂冑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小編來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公元1194年,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與父親素來不和,以身體欠佳為理由,拒絕出席他老子的喪禮。大臣們論紛紛表示譴責。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與韓侂冑、等人密謀,發動宮廷政變,光宗退位,擁立皇子趙皇帝這就是宋寧宗,事後,韓侘胄就要論功封賞。趙汝愚說:“我是宰臣,你是皇帝外戚。冊立皇帝是我們的分內之事,為何就要談論功勞呢?從此韓侘胄對趙汝愚懷恨在心,決定實施報復。

    北伐的時候雖然在政治上為了達到他的目的,追封岳飛為追封岳飛為鄂王,但軍事上根本就找不到合適人選指揮,導致他的北伐失敗,後來據說是金華人示意史彌遠等人謀殺了韓侘胄。

  • 2 # 過去即歷史

    權臣,無好壞,他採取崇嶽貶秦政策,為岳飛平反,剝奪剝奪秦檜諡號,是個鐵桿的主戰分子,只是後來被史彌遠給在大街上殺掉了。

  • 3 # 歷史的小學生

    韓侂冑是北宋名臣韓琦的曾孫,他的母親是太皇太后的妹妹,妻子是太皇太后的侄女,侄女則是宋寧宗韓皇后。因此,既是名門望族,又屬於外戚。韓侂冑靠著這層關係,能夠自由出入宮廷,最終扶持寧宗即位。韓侂冑是武人出身,本指望憑著這次定策之功,得到武將的最高榮耀---節度使,然而,事與願違,在論功行賞時,趙汝愚升任右丞相,而韓侂冑卻只當了一個汝州防禦使的官職,這令他非常不滿。趙汝愚諷刺韓侂冑道:“吾宗室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這樣一來,令韓侂冑對他心生恨意,並暗中展開了對趙汝愚的攻擊。

    韓侂冑雖然官職不高,但由於他是外戚,因此可以通過後宮窺伺宋寧宗的喜怒好惡,另外,他後來擔任知閤門事的職務,負責傳達詔書,比趙汝愚更方便接近皇帝。韓侂冑在宋寧宗面前總是表現的非常謹慎小心,這樣一來,立即獲得了皇帝的好感和信任。宋寧宗不僅事事向他詢問,而且把御筆也交給他傳達,這樣一來,非常利於韓侂冑竊取權力。

    宋寧宗這個人,雖然愚昧無能,但是對臺諫事務非常重視,本人也一直保持從諫如流的優良品質。韓侂冑抓住皇帝的這個特點,唆使親信輪番彈劾趙汝愚,害的趙汝愚差點丟了性命,最後被貶往永州安置,結果死於上任途中。

    趙汝愚是皇室宗親,雖擅權自私,但總體上來講為人正直,處事果敢,在朝中頗有威望。他的離世引起了很多正直大臣的不滿,紛紛上書宋寧宗為他平反。大臣呂祖儉因為直斥韓侂冑,被韓侂冑以御筆貶往韶州。給宋寧宗講學的樓鑰藉機向宋寧宗進言道:“像呂公著這樣的社稷之臣,他十世子孫犯了罪,都應該予以寬恕。前幾天因言獲罪的呂祖儉就是他的孫子,卻被流放嶺外,萬一死了,聖朝就要背上殺言官的惡名。”宋寧宗聽到卻一臉茫然問道:“祖儉所言何事?”原來,他根本不知道呂祖儉被貶的事,就連呂祖儉的奏章,他也壓根就沒有看過。然而,儘管宋寧宗知道了此事的真相,但既沒有糾正對呂祖儉的處罰,也沒有去追究韓侂冑的責任,這樣一來,韓侂冑更是肆無忌憚。

    以朱熹為首的理學,是趙汝愚的堅定支持者。趙汝愚獲罪後,朱熹經常借給宋寧宗講學的機會攻擊韓侂冑,韓侂冑為此異常惱怒。韓侂冑抓住宋寧宗厭煩朱熹理學學說的機會,向宋寧宗進言朱熹是腐儒,不可用。宋寧宗經不住韓侂冑的鼓動,就罷了朱熹的官職。為了徹底清洗掉理學派在朝中的勢力,韓侂冑又唆使親信上書理學為“偽學”。在眾口一詞下,糊塗的宋寧宗也相信了韓黨的蠱惑,將理學定性為“偽學”。“偽軍”門生不可參加科考,不可在京差遣,各科進士和太學優等生也遭到清查。韓侂冑繼續擴大清洗範圍,一大批官員被定性為理學門徒,遭到清洗。

    在達到排除異己,培植親信的目的後,韓侂冑又在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奏請宋寧宗,解除了對理學的黨禁。不久又追復了趙汝愚、朱熹等人的官職。

    為了重新籠絡人心,樹立自己威望,韓侂冑決定利用南宋臣民迫切希望洗雪國恥,收復中原的心理,貿然北伐。他在鎮江為韓世忠建廟,又追封岳飛為鄂王。不久又追奪了奸臣秦檜的申王爵位,取消忠獻的諡號,改諡謬醜。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韓侂冑決定對金用兵,分三路北伐中原。除了猛將畢再遇所部取得了泗州大捷外,其餘宋軍紛紛敗北。金國後發制人,很快轉入戰略反攻。負責四川戰場的吳曦不但沒有進攻金軍,反而於當年六月投降了金國,被封為蜀王。幸虧吳曦投敵不得人心,稱王僅41天,就被興州官員和義士密謀殺死。

    吳曦投敵和前方失利,使韓侂冑成為眾矢之的。此時的韓侂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一方面,太皇太后吳氏和韓皇后相繼去世,他失去了後宮這個靠山;另一方面,北伐失敗,給了政敵攻擊他的口實,金人更是以斬韓侂冑為和談的前提之一。韓侂冑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的條件,他中斷和議,主張繼續用兵。孝宗朝宰相史浩之字史彌遠(南宋另一奸臣)乘機聯合楊皇后(韓侂冑曾反對立她為後)、禁軍統帥夏震等人,偽造詔書,於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十一月三日,在韓侂冑上早朝的時侯,對其發動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槌死。

  • 4 # 春水流的囈語

    一般人印象中南宋一朝長期積弱,除了辛棄疾、陸游、楊萬里少數愛國詩人外,很少有血氣計程車人。但在開禧年間,卻有一位外戚加權臣主動北伐,歷史上卻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說他是誤國奸臣,他就是韓侂冑。一個人怎會有這麼極端的兩個評價?

    一、宋金《紹興和議》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向金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金人如約將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送回南宋。

    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和議有功的秦檜死後,宋高宗加封他申王,諡忠獻。

    對待岳飛、秦檜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一直是南宋戰和兩派官員爭論的一個方面。封建朝廷加給死者的諡號和封號,是官方所作的評價,有時也是推行哪種政策的一種標誌。

    二、宋金“隆興和議”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虞允文在採石磯擊敗金兵。次年宋高宗禪位給宋孝宗趙眘,孝宗即位後馬上給岳飛平反,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後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

    和議主要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並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

    隆興和議與紹興和議一樣,都是屈辱的不平等和議,但好歹挽回了些許面子。

    淳熙六年(1179)孝宗加岳飛諡號武穆,但沒發動戰爭。宋朝在宋孝宗治理之下,太平安樂,一改宋高宗朝貪汙腐敗的局面,史稱乾淳之治;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賢、與民休息下達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後人稱為“小堯舜”。這一時期中華文明得到極大的提升和發展。

    三、韓侂冑與“紹熙內禪”

    隆興和議簽訂之後,宋金兩國近四十年都沒有發生戰事。嘉泰四年(1204),宋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給予政治上的極高地位,積極準備伐金,推動人是當時執掌朝政的韓侂冑。

    韓侂冑是北宋名相韓琦的曾孫,宋高宗吳皇后是他阿姨,宋寧宗韓皇后是他族侄女,是標準的世家加外戚。他是以恩蔭入仕沒有功名,而且是武職,在重文抑武的宋代想在政治方面出頭很難。但韓侂冑可不想安享富貴,他在政治上有很高的追求。

    宋孝宗效仿宋高宗進行內禪,將皇位傳給宋光宗。但有間歇性精神病的光宗並不感恩,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以患病為由,拒絕主持喪禮,朝野內外對此議論紛紛。

    宋室宗親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透過韓侂冑向吳太后進言,在吳太后支援下發動宮廷政變,迫使宋光宗退位,擁立皇子趙擴為皇帝,史稱“紹熙內禪”。

    韓侂冑與“慶元黨禁”

    宋寧宗趙擴即位後,韓侂冑本欲藉此定策之功,獲取節度使之職。但趙汝愚卻認為“外戚不可言功”,最終韓侂冑只升一階,授為宜州觀察使。他大失所望,對趙汝愚懷恨在心。

    韓侂冑兼任樞密都承旨,負責傳達詔旨。他逐漸獲取宋寧宗的信任,安排親信為御史逐漸操控臺諫系統,再引參政知事京鏜為同黨,伺機打擊趙汝愚。

    慶元元年(1195年),韓侂冑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稱趙汝愚以宗室之親擔任宰相,不利於社稷安定,宋寧宗遂免去趙汝愚的丞相之職,後在被貶途中受百般窘辱暴病而死。

    韓侂冑透過向宋寧宗薦用親信的手段,掌握實權。他指稱理學為偽學,提拔沈繼祖為御史,彈劾朱熹“十大罪”,宋寧宗遂免去朱熹的一切職務。

    後韓侂冑又稱偽黨已演變為逆黨,宋寧宗遂下詔嚴禁理學,訂立《偽學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凡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也都不許擔任官職或參加科舉考試。

    “慶元黨禁”歷時六年,韓侂冑在期間獨攬大權。慶元六年(1200)韓皇后死,韓侂冑傾向立恭順的曹美人為後,但在嘉泰二年(1202),寧宗立有權謀的楊貴妃為後,韓侂冑的政敵有了支持者。

    四、“開禧北伐”

    開禧元年(1205年)四月,宋寧宗採納韓侂冑的建議,崇岳飛貶秦檜,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死後所封的申王,改諡“謬醜”,下詔追究秦檜誤國之罪。這些措施,有力地打擊了主和派,使主戰派得到了鼓舞,很得民心。同年五月,宋寧宗下詔北伐金朝,史稱“開禧北伐”。

    由於實行黨禁,打擊理學,韓侂冑在政治上失了人心。當時金朝的情況不太妙,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內訌迭起,北邊部族又屢犯金朝邊境,在連年征戰中士兵疲敝,國庫日空。

    於是韓侂冑認為有機可乘,就把恢復故疆、報仇雪恥作為建立功業的途徑,作為爭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種手段。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援,寧宗、韓侂冑解除偽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員,爭取他們一致對外。

    韓侂冑想透過北伐建立不世之功,但事先沒有充分準備,這樣的軍事行動其實是種冒險。開戰之前,就有一些有識之士在分析形勢之後,提出此時進行戰爭對宋朝不利,認為這場戰爭幾無勝算。主戰派葉適不僅拒絕起草宣戰詔書,還上書宋寧宗,認為輕率北伐“至險至危”。

    武學生華嶽上書,認為此時南宋“將帥庸愚,軍民怨恨,馬政不講,騎士不熟,豪傑不出,英雄不收,饋糧不豐,形勢不固,山砦不修,堡壘不設”,認定這次北伐將“師出無功,不戰自敗”。結果華嶽被削去學籍,遭到監禁。

    反對的聲音立即被韓侂冑鎮壓下去,韓侂冑請直學院士李壁起草了伐金詔書,以鼓舞士氣:“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兵出有名,師直為壯,言乎遠,言乎近,熟無忠義之心?為人子,為人臣,當念祖宗之憤。”

    於是宋朝軍隊不宣而戰,首先對金朝軍隊發起了攻擊。開戰初期,宋軍收復了一些地方,如泗州等地。但由於金朝事先得到了風聲,覺察到南宋“將謀北侵”,已有了準備,在遭到進攻後立即進行了反擊。

    由於韓侂冑用人不當,中路軍統帥之一皇甫斌率軍攻打唐州時被金軍擊潰,接著在攻打蔡州時大敗於溱水,韓侂冑急忙把他撤了。北伐主戰場兩淮統帥鄧友龍等也因兵敗而被撤職。

    不久,金軍就在東、中、西三個戰場上,對宋軍發起了進攻,宋朝軍隊由進攻轉為防守。在金軍的大舉進攻之下,真州(今江蘇儀徵)、揚州相繼被金軍佔領,西路軍事重鎮和尚原與蜀川的門戶大散關也被金軍所佔。

    韓侂冑想透過吳曦在四川戰場挽回敗局,但陝西河東招討使吳曦卻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變稱王。這場戰爭於第二年以宋朝戰敗而結束。

    打了敗仗以後,就要有人到金軍去談判,這份差事朝廷中誰也不願去,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蕭山縣丞方信孺作為南宋派出的談判代表。方信孺不僅能言善辯,而且在金人面前威武不屈,金人將他投入監獄,斷絕飲食,並以殺頭相威脅,要求他答應金朝提出的割地賠款、縛送首謀等五個條件。

    方信孺不怕威脅,說縛送首謀,向來無此辦法。金朝將領威脅說:“你不想活著回去嗎?”方信孺說:“我奉命出國門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最後金人也沒有辦法,只得將方信孺放回。

    這年八月,韓侂冑聽取了從金營中談判回來的宋使方信孺的彙報。當方信孺彙報了割兩淮、增歲幣等金人提出的四項條件以後,變得欲言又止。在韓侂冑的逼問之下,方信孺只得如實相告要韓侂冑的人頭。韓侂冑遷怒於方信孺,奪去方信孺三級官階,將其貶到臨江軍居住。

    五、“函首安邊”

    談判的條件不能接受,只得硬著頭皮再打仗。在這種形勢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勢力,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是主要的代表。楊皇后因當年韓侂冑在宋寧宗選皇后的問題上不傾向於她而懷恨在心,同時她也認為北伐過於輕率。

    主和派透過皇子向宋寧宗進言:“韓侂冑再啟兵端,將危社稷。”楊皇后也在旁邊勸說宋寧宗,但宋寧宗很猶豫,一時難以定奪。楊皇后擔心如果宋寧宗走漏風聲,讓大權在握的韓侂冑知道,後果將十分嚴重,就與史彌遠、參知政事錢象祖等人密謀,設法除掉韓侂冑。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韓侂冑在上朝途中被殿帥夏震派出的將士挾持,殺死於玉津園中。韓侂冑被殺以後,史彌遠立即派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金朝,並以此作為向金朝求和的砝碼。此後朝政被史彌遠、錢象祖把持。

    經過與金朝的談判,按照金朝的要求,韓侂冑之首被送往金朝示眾,史稱“函首安邊”。韓侂冑死後,宋寧宗對大臣說:“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

    六、“嘉定和議”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與金朝簽訂了“嘉定和議”,和議條款為:兩國境界仍如前;嗣後宋以侄事伯父禮事金;增加歲幣銀帛各五萬;宋納犒師銀三百萬兩與金。宋朝皇帝與金朝皇帝的稱謂由以前的侄叔改變為侄伯,比“隆興和議”更屈辱。

    韓侂冑發動北伐,獲得了愛國詩人辛棄疾、陸游的大力支援,辛棄疾是他北伐的重要推手,陸游為此給他寫了《南園閱古泉記》以及《南園記》。同樣主戰的愛國詩人楊萬里,卻拒絕為韓侂冑寫《南園記》,在韓侂冑執政下只能臥家15年。

    當楊萬里聽說韓侂冑用兵失聲痛哭,拿紙寫下:“韓侂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寫下了十四個字告別妻子兒女,寫罷就去世了。

    在元人編撰的宋史,韓侂冑被列入《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傳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後世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認為他是壯志未酬的民族英雄。但是參照晚清,光緒對日本宣戰也是何其剛烈,卻給民族帶來滅頂之災。

    “攬權有術,治國無方”,可能是對韓侂冑最適當的評價。他給後人留下的慘痛教訓,讓我們知道要有底氣才能亮劍,打無準備之戰不是愛國是誤國。

  • 5 # 文利wenli

    韓侂冑(1152—1207),位元組夫,祖籍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曾祖父韓琦乃北宋名臣,先後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並官至宰相。韓侂冑是南宋寧宗時期的宰相,主持朝政長達14年,曾經發動“開禧北伐”志復中原。但是由於軍事上準備不充分,再加上投降派暗中活動,最終導致北伐失敗,自己也被暗殺身亡,“函首議和”。但是,尚不知情的宋寧宗還將韓侂冑除名勒停,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安置,從而給三亞增添了悲壯的色彩。不僅於此,抗金名相韓侂冑還被人誣為“奸臣”而入正史。

    力圖恢復的“開禧北伐”:宋朝南渡後,朝廷始終存在抗金派和投降派兩股勢力的明爭暗鬥。自從孝宗“隆興和議”之後幾十年,再無人公開提及北伐之事。但是韓侂冑卻是堅定的抗金派。他把持朝政打擊道學勢力之後,抗金派在朝廷處於主導地位,恢復中原再度成為朝廷的重要話題。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冑任平章軍國事,軍政大權獨攬,開始籌劃北伐事宜。他首先從思想上進行動員,要求朝廷追封含冤而死的抗金名將岳飛為鄂王,並削去投降派秦檜的王爵,改其諡號為“謬醜”(即荒謬、醜惡)。崇嶽貶秦的做法大大鼓舞了主戰派計程車氣,沉重打擊了投降、妥協勢力,一時大快人心,上下抗金情緒極度高漲。同時,主戰派也得到提拔重用,如閒居在家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寧宗也不堪在金人面前的屈辱地位而贊同北伐,任命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兼陝西、河東路招撫使,郭倪兼山東、京、洛招撫使,趙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撫使、副使,進行戰前的軍事部署。在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朝廷正式下詔北伐,史稱“開禧北伐”。

    但是,南宋王朝沉湎於半壁江山而文恬武嬉多年,因此“開禧北伐”的不利因素很快就出現了。自從符離兵敗(1163年)後,妥協投降派竊取朝廷要職,軍備鬆弛,軍紀渙散,多年沒有作戰。另外,決策北伐前,寧宗、韓侂冑為了最大團結力量,特地解除“慶元黨禁”,重新任用一些在籍官員,爭取支援,但部分人並不真誠合作反而拆臺。同時,被寄予厚望的吳曦在四川裡通金朝,密約獻出關外的甘陝四州,求金朝封為蜀王。北伐開始後,吳曦果真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吳曦叛變,對北伐部署破壞極大。其他幾路人馬也進軍不利。韓侂冑又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但丘崈受命伊始,就放棄已佔領的泗州,退軍盱眙,以守為策,金兵分九路進攻,戰爭形勢由宋軍北伐變為金軍南侵。丘崈多次遣使與金軍談和,擅自停戰。

    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使得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韓侂冑罷免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又自出家財二十萬,補助軍需,但戰局不利,不得已派遣使臣到開封同金談判。金國卻提出割兩淮、增歲幣、賠軍銀,還要韓侂冑的人頭等無理要求。韓侂冑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寧宗下詔,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但是身患重病的辛棄疾還未及赴任就離開人世了,時年68歲。

    開禧三年(1207年),蜀中吳曦叛亂被平定,淮南形勢漸趨穩定,金國大將僕散揆也病死,形勢轉而對宋有利。但是主和派最終殺死韓侂冑主動乞和,“開禧北伐”宣告失敗。

    被貶吉陽,函首議和:韓侂冑求和不成籌劃整兵再戰,朝中一些官員卻在挖空心思搞議和,悲劇由此產生。開禧三年(1207年),孝宗朝宰相史浩之子、主和派中堅禮部侍郎史彌遠率先彈劾韓侂冑,指責北伐以來軍民死亡無數,耗費財資不可勝計,給國家帶來慘重災難,寧宗因此罷免其平章軍國事職務。但是史彌遠惟恐韓侂冑東山再起,打算將其殺死以絕後患,便與楊皇后、皇子榮王等勾結密謀。嘉泰二年(1202年),韓侂冑的侄孫女韓皇后死後,寧宗立楊氏為後,韓曾持異議,楊後因此對其深懷仇怨。史彌遠謊稱密旨,命令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在韓侂冑上朝時,突然襲擊,將其截至臨安城南門外玉津園夾牆內害死,時為十一月乙亥。但是寧宗對韓侂冑被暗殺一事尚不知情,還在第二天下詔“責為和州團練副使,郴州安置”,第三天又“改送英德府安置”,第四天再次下詔“除名勒停,送吉陽軍安置”。史彌遠見隱瞞不住才向寧宗報告了實情。

    韓侂冑被暗殺,軍政大權由楊後、史彌遠操縱,進一步向金國屈膝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他們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將韓侂冑的棺槨開啟,割下頭顱裝在盒子裡送去,屈辱地簽訂“嘉定和議”: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佔地撤回。這一事件又被稱為“函首議和”。當時太學生作詩諷刺說:“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仇共戴天。晁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邊未必然。”一場轟轟烈烈的“開禧北伐”就這樣令人心寒地收場了。金主高興地說:“除掉了韓侂冑之流,金不足憂也!”其時,金朝已處於“必亂必亡”前夕,只不過是借宋廷的軟弱和內部矛盾實施威脅訛詐而已。如果能如韓侂冑所願抗戰到底,打敗金國是有可能的。“開禧北伐”後,再無人提及恢復事宜,直至宋亡。堅持抗金如陸游者也只能透過詩文表達壯志未酬的遺憾:“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抗金名相誤入“奸臣”之列:作為一代抗金名相,韓侂冑最終死於朝廷投降派之手,還被“函首議和”,實在是人間慘劇。但是,韓侂冑的悲劇還不僅於此,他一直被誣為奸臣而入正史。在《宋史》中,韓侂冑與蔡京、趙良嗣、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万俟卨、丁大全、賈似道等人同入奸臣之列。將韓侂冑與專權誤國的秦檜、丁大全、賈似道之流相提並論,而主導謀殺韓侂冑後來獨相寧宗朝十七年、理宗朝九年的史彌遠一味投降求和、專權誤國,卻未入奸臣之列,歷史實在是太過於弔詭!

    綜合《宋史·韓侂冑傳》以及相關史料記載,韓侂冑之所以被目為奸臣,無外乎四個方面的指責:其一,身為外戚,參與廢立皇帝;其二,打擊道學,大力排斥趙汝愚、朱熹一黨;其三,大權獨攬,重用親信;其四,重用小人,安於迎逢。

    歷史上外戚參政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成為朝廷勳臣。客觀地講,韓侂冑參與廢掉有間歇性精神病且極為不孝的光宗,進而禪位給理宗,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壞事情。同時,在廢立之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趙汝愚,而非韓侂冑,以此來指責其為奸臣自然不公平。

    其次,趙汝愚、朱熹為代表的道學一派也並不見得光明磊落,對其進行打擊固然是韓侂冑排斥異己的做法,但是這恐怕是任何一個政治強人都可能做出的選擇。何況,最高統治者光宗對道學也極不感興趣,朱熹也有包養尼姑而為人詬病的道德缺陷。但是,韓侂冑死後,道學派卻對韓侂冑之流予以致命打擊,以致韓侂冑被描黑成奸臣。道學派雖然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卻更為狠毒,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次,關於韓侂冑專權一事,如果他真的乾綱獨斷,也不至於出現尾大不掉,以致吳曦叛變、丘崈謀和,最終四面楚歌的局面。相反,在進行“開禧北伐”時,他有意開放“慶元黨禁”以爭取最大限度的支援。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講,韓侂冑不夠專權,或者說專權無術才導致悲劇的發生。至於小人溜鬚拍馬,善於迎逢,而韓侂冑安於接受,似乎也是歷來官場的通病,自然不能將其視為奸臣所為。

    從表面上看,韓侂冑是被史彌遠和楊皇后等人“矯詔”枉殺的,但是主謀史彌遠不但未被追責反而重用。所以,韓侂冑被殺,事實上是皇上默許、史彌遠與夏震動手、滿朝文武大臣坐視並樂見其成的事件。韓侂冑之死深刻地反映出南宋朝廷的怯懦、卑劣和邪惡。幾十年後,南宋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些謀殺了韓侂冑的罪魁禍首為了掩飾自己的卑劣行徑,大肆篡改當時史官的“實錄”,將其打造成十惡不赦的奸臣。這些經過惡意篡改過的史料,被元朝時期尊奉道學的脫脫在撰修《宋史》時不加分析地採用,於是將韓侂冑永遠地定格於正史“奸臣”的行列中,而後世的一些文史資料,又以訛傳訛不加分析地接受了《宋史》的說法,直到現在,例如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就持此說。如今,投降賣國的秦檜、慈禧等人均有不少人為其翻案,而被誣為“奸臣”的韓侂冑卻如此寂寞,實在是讓人扼腕而嘆。

    相比之下,當時的金人對韓侂冑的態度還令人尊重。他們在收到韓侂冑的首級後,特地予以厚葬,並贈其諡號為“忠謬”,說他“忠於謀國,謬於謀身”,意思是說為國家考慮得太多了,對自己考慮得太少,這個評價是公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碰到低音5轉低音3怎麼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