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
2 # 關中熊叔
時也!命也!
我們一般會說某人如何努力如何刻苦才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縱觀人類歷史,一個人取得怎麼樣的成績基本上和努力沒多大關係,可以說努力不是取得成功的必然條件。小成就可以靠努力取得,大成就只能看天意。
曾國藩也一樣,資質平平,甚至還很一般,幾次考試都沒中,後來還是道光皇帝開恩,賜了個名次。他也跟其他京官一樣,在京城混跡了十三年。
好不容易盼來了個肥缺,因為母親去世,要回家丁憂。按照一般發展,曾國藩這輩子就算完了,丁憂三年,再回到京城,黃花菜都涼了。
這時候就看出來命運的重要性了,天平天國越鬧越大,定都南京,還準備直取北京。清政府慌了,根據臣子提供的建議,授權地方官員當地組織團練,以抵抗太平天國。
於是曾國藩被“奪情”,也就是可以不遵照慣例丁憂,直接在鄉組織團練。這就是老天給的機會,天平天國這個“敵人”給的機會。
有了這次機會之後呢,曾國藩的軍事才能只能說太一般了,因為指揮失誤,自己差點被殺,自殺被人救起。
但是太平天國的軍隊卻又給了他無數次機會,因為太平天國軍隊本身就是由流民組成,習慣了打下一個地方,搶光之後再換一個地方。在曾國藩日記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內容,就是湘軍到了一個地方,發現叛軍早走了,只留下了殘垣斷壁。
以至於最後的勝利都來於太平天國內部的叛亂,自相殘殺。基本上都消耗差不多了,湘軍圍困的南京城裡早已經餓殍遍野,人們連草都吃光了。在曾老九的強力攻擊下,拿下南京。成就了曾國藩一世英名。
但是曾國藩有著自己可貴的品質,就是沒有非分之想。做什麼事情都是按部就班,不激進,不冒進。在學問上也是一樣,按部就班的讀書、寫字。
太平天國平息後,自己主動請命裁撤湘軍,更是不願意手握重兵以脅朝廷,就是本本分分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這也許就是我們應該學習曾國藩的地方,本分做自己,至於成就多大的功業,說實話,得看天意。
-
3 # 弓目
也不能說他“平庸”,殺人挖祖墳還是有一手,一般稍有人性的人做不出的殘忍事,他做得出來。殺人不眨眼!這一點慈禧太后看的準,堪比當年吳三桂!況且他還培養了李鴻章這樣的賣國大家,除了殺人,青出於藍勝於藍,貪汙受賄吃回扣,更是出類拔萃。後來的蔣委員長也是曾國藩的得意弟子!
-
4 # 中國畫風景
曾國藩,戰場打出來的悍將,官場煉出來的能臣,自古以來真正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不多,就他和王守仁。而他能做到屹立朝堂不倒的原因,當然背後有大的政治智慧在裡面。
通過當今市面發行的<曾國藩奏摺>:明白他有與領導溝通的話術秘笈,知道哪些話該說,怎麼說,而那些話不能說;
<曾國藩家書>:包含曾氏家訓,是持家教子秘方,不給別人以話柄,避免受到皇家及政敵的猜忌攻擊;
<曾國藩書信>:三軍統帥的識人、用人之道,避免小人,提攜一群有能力的人,作為朝堂的頂樑柱,贏得領導的信任,有事時這些人還能為自己化解矛盾。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曾國藩極其自律,這樣能避免很多事端,聖人云: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
5 # 江東汪郎
曾國藩資質平庸,是指他的科舉之路一開始並不理想。
事實上,曾國藩前後進行了三次會試,在27歲那年才考中貢士。而在隨後的殿試中,他排名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這樣的成績在古代科舉制度,尤其是清朝已經完善的情況下是不高的,充其量也只是下游的水平。而作為湘軍主帥,曾國藩在平叛太平天國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多次將自己處於危險境地,甚至一度想要自殺!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嶽州靖港水戰、九江湖口水戰、督軍南昌!
靖港水戰:1854年(咸豐四年),意氣風發的曾國藩親率水陸兩軍進攻嶽州。
然而文人出身的他第一次領軍作戰,書生意氣很重,導致水陸相繼失利。
他精心打造的水師被太平軍打得一敗塗地,心急如焚的曾國藩跳水自盡,如果不是幕僚所救,恐怕早已歸天了。
湖口水戰:1855年(咸豐五年),太平軍石達開部猛攻湘軍湖口水營,燒燬湘軍戰船100餘艘,“文卷冊牘俱失”。
這一戰,曾國藩如果不是跳船逃跑,恐怕他就要被太平軍給俘虜了,因為他的座船被石達開給繳獲了。
督軍南昌:1856年(咸豐六年),太平軍石達開部連陷江西八府一州,使南昌成為一座孤城,將坐鎮南昌的曾國藩死死困住。
如果不是彭玉麟的緊急救援,如果不是胡林翼遣兵猛攻瑞州,如果不是駱秉章派兵攻打吉安,曾國藩恐怕真的就要交代了。
這三個典型的戰役說明,曾國藩不適合親自領軍作戰,只能居於幕後調兵遣將。
由此看來,無論文還是武,曾國藩確實“資質平庸”!既然曾國藩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那為何還能立足於朝廷多年而不倒呢?汪郎以為關鍵有三!
1、善於把握機會,能夠運用“勢”!
曾國藩的科舉成績不高,按照清朝制度,會試三甲的水平是不能留在中央部委工作的,只能下方地方任個七品知縣,運氣好的話還能分配個五品知府!
但是,曾國藩懂得“勢”的運用。
當時,清朝政壇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是穆彰阿,此人組建了一個龐大的政治聯盟,網路了大批文人士子,號稱“穆黨”。
曾國藩以學生的身份(他的會試主考官即穆彰阿)拜入穆門,成為穆彰阿的得意門生,由此開啟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的彪悍官場路。
不僅如此,曾國藩廣泛交友,利用學習理學的機會結交了一大批在京師深有影響力的人,如:唐鑑、倭仁、呂賢基等,拓展了自己聲譽和名望!2、重視儒家學說,善於造勢!
曾國藩是儒家弟子,對儒家忠君愛國的那一套是爐火純青的,為此在創辦湘軍時非常重視儒的作用。
他深知,作為漢族官僚,要想在清王朝的體制下領一支私人軍隊鎮壓太平軍,就必須讓皇帝放心,讓滿洲貴族放心,而能讓他們放心的就是儒家!
為此,他在招募湘軍的時候,必須“取具保結,造具府縣、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冊。”
同時又用封建倫理道德約束軍紀,用仁禮忠義信作為治軍之本,從而組建了一支儒生為骨、農民為肉的軍隊,寬慰了統治者的心。
讓當時的清朝最高統治者咸豐帝看到了他對封建綱常的維護!
曾國藩的行為,也讓滿族有識之士在中央對他作出了支援,如肅順!3、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懂得去“勢”!
曾國藩對清朝政局是有清晰認識的,尤其是在平定太平天國後,自己身處漩渦之中應該如何取捨!
湘軍應太平軍起,也應該隨著太平軍的滅亡而消失,不然無法讓清朝統治者心安。
所以湘軍必須解散。
事實上,當湘軍攻破南京城的那一刻,曾國藩的聲望已經到達了頂點。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這可是貪天之功,放在過去任何一個朝代可都是能夠封王拜相的,但這在大清絕無可能,因為曾國藩是漢人!
所以這種貪天之功對一名漢族大臣,而且還是儒家“宗聖”曾子的後人來說,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情,何況還是擁有軍隊的聖人之後。
這種勢必須去掉!
為此曾國藩以追繳太平軍餘孽為由,縱容湘軍在南京城中屠殺和搶奪,從而鞏固了自己“曾剃頭”的外號。
透過這種自汙,曾國藩達到了去勢的目的,成功地裁撤湘軍25000人,並得到了清政府的信任。
所以清廷賜他一等侯爵時定為世襲罔替,在他死後又被諡為“文正”,這也算是曾國藩這一生在仕途中最完美的收官!
由此,汪郎對曾國藩在仕途上取得的成功進行總結就是:認清自己、把握時機、懂得進退!
-
6 # 散味熟屋
資質平平並不一定是很突出的弱點,曾國藩於自身知道修身養性,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自己,不斷的強化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於仕途官場中,儘可能的把所學完全運用於實際工作中。不斷用知識加持,不斷的在工作中鍛鍊,才有了後來的成就,說曾國藩一直立於不敗之地,不太對,曾國藩在官場和戰場都經歷過很大的挫折,尤其是戰場,幾次險象環生,差點送命。我們後人看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但那也是後驗的看法,回到歷史的原點,沒人知道結果會怎樣,他自己也會不知道,只是盡最大可能做到自己認為最好的就行了,怎麼努力就會有怎樣的結果,然後擺好心態,修身養性即可!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曾國藩出在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是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他在官場想立足也必須找一個靠山,這也是官場的潛規則,曾國藩也是大器晚成,考了五次秀才都名落孫山,第六次又被懸牌就是釋出告,指責曾國藩文章寫得太膚淺,曾國藩被懸牌指責感到奇恥大辱,當頭棒喝,第七次才考中秀才,又一年中了舉人,又四年進翰林院,從此曾國藩走上仕途之路,他用了十年時間從翰林院普通進士迅速成為副部級官員,曾國藩為官秘訣在於慎獨,1916年,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梁啟超,從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海量遺著中選出最容易記誦的二百條名言名句,編成《曾文正公嘉言鈔》,後來中華書局出版《曾文正全集》,曾國藩為有什麼秘訣,他為何火了一百年,由梁啟超輯錄的名作,它的價值在那裡,有人說曾國藩是千古第一完人,是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和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四大名臣,一百前梁啟超編選此書流傳很廣,青年幾乎人手一冊,曾國藩在為官,處世,治家,教子,識人,交友,養生都展現出驚人的智慧,是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諡號文正,也是滿清文官最高諡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對清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產生很大影響,在曾國藩倡議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走上仕途之路,步步高昇,而且仕途輝煌,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候,也是滿清歷史上漢民族文人為官最高峰,曾國藩晚年感慨官途風波,真難測矣,為防難測之禍,他做官最基本原則就是中庸,總結一套居高位之道,一曰不與,二日不終,三日不勝,身居高位,不以此為樂,不以此為己謀福利,似乎此高位與己無涉,時刻擔擾自己不能善其終,不能勝其任,曾國藩能穩坐高位,也看談功名利祿寬闊胸懷和灑脫人生態度,然而曾國藩並不是什麼完人,說他是奸臣也不為過,他做大官是為既得利益集團服務的,他喪失民族氣節,效順滿清,為虎作倀,滿口仁義道德,滿口仁義禮智信,以理學治軍,他也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鮮血染血了他的雙眼頂戴花翊,雙手沾滿了人民的鮮血,鮮血染紅了江南大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估息縱容他弟弟曾國荃屠城南京,實行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犯下累累罪行,罪惡滔天,罪大惡極,有一戰將攻克南京後連御十名美女被活活累死,而且軍紀煥散,姦淫燒殺無惡無作,還說曾國藩職責所在,還為曾國藩歌功頌德,把在南京搶劫二千多萬兩白銀,金銀珠寶翡翠用二十幾艘大船護送回湖南老家,成為湖南百里首富。
-
8 # 張細水
如果把國家類比公司企業。
官員類比為員工。
最好的員工是既可以把本職工作完成的漂亮,又能對公司忠心耿耿死而後已的。像諸葛亮、蕭何、戚繼光、李靖等。但這類人可遇而不可求。
較好的員工是可以把本職工作完成,對公司忠心不二。像曾國藩就是這類人。在抗擊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國藩屢敗屢戰,打呆仗死仗,在消耗了清政府大量資源的情況下,最終達成了消滅太平天國的目的。事成之後,沒有倨功自傲,將湘軍裁減以示忠心。這樣的員工才是企業所需要,且容易得到的。
較差的員工是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但能對公司忠心的。這樣的人歷史上很多,如紙上談兵的趙括、痛失街亭的馬謖等,對待這樣的人,做為決定國家興亡或企業成敗的皇帝或領導者,需要加以鑑別,適當考察,在知此能力大小後,放置到合適的位置加以利用。
最差的員工是也許能把本職工作做好,但對公司有背後捅刀子企圖的。如宋太祖趙匡胤,手握兵權,且柴榮對其無比信任,重官厚祿之下,仍然黃袍加身發動兵變。這種員工最是危險。
綜上所述,當企業或國家在沒有眾裡難尋的人才出現時,如何在忠心耿耿的臣子和員工中,挖掘其潛力,發揮其長處,使其能將本職工作完成好,才是企業或國家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路。
-
9 # 努力的黃小爬
說起曾國藩,相信大部分歷史愛好者都不會陌生!有人說他資質平庸,小爬覺得未必,先撇開他是否賣國賊這個坎。我覺得曾國藩不但不平庸,相反他是個大智若愚的人,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來!
笨鳥先飛第一 曾國藩雖然是在28歲時考的進士,相比其他人確實不優秀~但是他在為官的十年裡連續升官七次,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吧?而且他極得皇帝和慈禧的賞識,所謂伴君如伴虎,沒點本事,能混的這麼風生水起的嗎?而且他是極少數位極人臣,到後還能夠功成身退的!
第二 曾國藩縱橫官場幾十年,什麼高官厚祿,達官顯貴沒見過,這要是一般人,鼻子老就翹天上去了。可曾國藩非但如此,而且很平易近人,對下面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客氣,於是很多有才能的人都願意跟隨他!
懂時勢,知進退第三 曾國藩是一介書生,但是他卻練團,帶出了清朝出名的湘軍,並且這些士兵對他是忠心耿耿,因為他的知人善用,從來不用權勢來逼迫官兵,相反他的儒家理念,對士兵打的感情牌。所以沒有好手段,一個書生能讓這些五大三粗的武將對他馬首是瞻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曾國藩雖然位高權重,但是他非常懂時勢,知進退。並沒有因為朝廷的重用就膨脹的忘乎所以!!這點從他在權勢頂峰之時毫不猶豫的就解散了湘軍,對朝廷以表忠心就能夠看出來。所以說曾國藩非但不平庸,而且是個大智者。所以他能夠在朝廷立足多年不倒一點也不奇怪了!
回覆列表
先來說曾國藩是如何成就斐然,如何成長為一代聖人的?
這主要取決於兩個關鍵階段:
一個是,三十歲時立志成為聖人。
一個是,四十七歲時,大徹大悟,性格從“憤青”轉為外圓內方。
曾國藩在三十歲之前,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初中升高中考了七次。所幸後面考舉人,考進士還算順利,二十八歲那年,曾國藩中了進士,並且還幸運的進入翰林院,當上了庶吉士。這相當於是進了國家高階官員儲備班,未來很有可能當大官。
曾國藩的家鄉在今天的湖南省湘鄉縣,這個地方在清朝是非常閉塞的,在曾國藩之前,幾百年間,湘鄉縣連秀才都沒出過幾個,更何況是曾國藩這樣的進士。所以我們不難想到,曾國藩在進京當官之前,是沒見過什麼世面的。當時的他頭腦裡想的,也不過就是到了北京,能升官發財,光宗耀祖。
但是到了北京之後,曾國藩的想法發生了變化。作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眾多的優秀人才,而曾國藩所在的翰林院,更是尖端人才的聚集地。這些尖端人才的道德修養和自我追求,讓一直以功名富貴為人生目標的曾國藩,感到深深的慚愧。
經過一番深刻的自我檢討,曾國藩決定立志自新,學做聖人。
曾國藩要做聖人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從做出決定的那天起,曾國藩就開始了對自己的全方位改造。他自我改造的方法是“日課”。也就是從每天早到晚,吃喝拉撒睡,全方位進行自我監督,時刻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每天晚上還要仔細回憶自己白天的一言一行,把其中不符合聖人要求的地方記錄下來,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如果翻看曾國藩這段時間的日記,你會發現,他幾乎是時時刻刻戰戰兢兢、提心吊膽。自我苛責的近乎可怕。
這樣嚴格的自我要求,當然不會沒有效果。比如,之前一直煙不離手的曾國藩,僅用了一個月就成功戒掉了自己的煙癮。
不過呢,並不是所有的缺點,都像煙癮一樣那麼容易戒掉。比如,過度喜歡社交、急躁易怒、信口開河等缺點,曾國藩反反覆覆一直都沒有完全改掉。
在不斷的失敗之後,曾國藩開始領會到,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勞永逸,失敗、反覆、甚至倒退都是正常現象,重要的是,能夠堅持不懈的自己我修正,自我成長。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曾國藩不再急於求成,而是將“學做聖人”轉成一項終身事業,文火慢燉、日積月累的改正自己的缺點。
至此,可以說,曾國藩的第一次脫胎換骨完成了。
他的第二次脫胎換骨是在四十七歲前後。
我們先把時間倒退回六年前,這一年曾國藩四十一歲,因為母親過世,正在湖南老家為守孝。這年年底,曾國藩忽然收到咸豐皇帝的詔書,命令他出山,幫助湖南官員興辦“團練”,也就是民兵。
因為此時,太平天國起義已經席捲了半個中國,曾國藩的家鄉湖南也有很多城池落入了太平軍手中。清朝朝廷的正規軍屢戰屢敗,無力對抗太平軍,所以皇帝才想到讓地方官興辦民兵,協助正規軍平亂。
立志成為聖人的曾國藩,對待國家大事當然義不容辭。因此,接到皇帝的命令之後,曾國藩立刻在自己居住的公館設立了一個“審案局”專門審理社會治安案件。當時太平軍攻陷湖南部分城市之後,轉而進攻湖北,太平軍走後,湖南各地的土匪強盜都蠢蠢欲動,想要趁火打劫一番。因此治理湖南的第一要務就是穩定湖南的治安。曾國藩設立“審案局”後,採用雷霆手段,四個月之內,處決了一百多名土匪流氓,使得各地的土匪流氓都不敢再輕舉妄動,社會治安迅速恢復。
按理來說,曾國藩幫湖南做了這麼大一件好事,湖南的官員應該都很感激他。但事實卻正好相反,一時之間,整個湖南官場都將他視為仇敵。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曾國藩動了別人的乳酪。他越過所有湖南官員,將治安案件全都抓在自己手裡,就相當於剝奪了其他官員的辦案權力。這些官員沒有權力,就無法對罪犯家屬敲詐勒索,財路自然也就斷了。另一方面,曾國藩辦事雷厲風行,不到半年裡,一個人的工作成果就超過了湖南一省的官員,他這樣出挑,豈不是反襯出其他人的無能?你說湖南的官員怎麼能不恨他?
其實,這些道理,曾國藩都懂。但是當時的他,還是一個標準的“憤青”,對於官場的種種惡習深惡痛絕,所以他明知道自己這樣會得罪人,卻還是要這樣做。
但是他很快就為自己的鋒芒畢露付出了代價。穩定了社會治安,曾國藩要做的下一步自然就是興辦團練。當時清朝的正規軍腐敗透頂,毫無戰鬥力。所以曾國藩在建立新軍的時候,十分注重軍隊的思想作風教育,每個月都要親自為士兵們講解忠君愛民、捨生取義的道理。
曾國藩教育自己招募的民兵還覺得不夠,又招來了綠營兵,也就是當地的正規軍,讓他們也一起接受思想教育。原本就痛恨曾國藩的湖南官員,看到曾國藩又把手伸到他們的地盤了,就在背後煽動綠營兵鬧事。鬧事的綠營兵攻入曾國藩的公館,連傷了曾國藩的幾個隨從,還差點傷到了曾國藩。事情鬧到湖南巡撫,也就是湖南省省長駱秉章那裡,駱秉章卻明目張膽的偏袒鬧事的綠營兵,讓曾國藩更加難堪。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曾國藩知道,自己在湖南官場混不下去了,於是他帶著自己的民兵去了偏遠的衡陽。在那裡開始了艱苦的練兵歲月。沒有辦公場所,就在借住在祠堂裡;沒有練兵的經驗,就自己從頭學起;沒有軍餉,就找有錢的官紳大戶捐款。
所幸吃盡了苦頭的曾國藩,終於練成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軍隊。因為曾國藩是湖南人,所以他練成的軍隊,以湖南簡稱為名,稱為湘軍。咸豐四年四月,湘軍的一路軍隊,以不足萬人,對抗太平軍三萬之眾,並且十戰十捷,殲滅太平軍一萬多人。這是太平軍起兵以來,清朝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勝利。經此一戰,一隻腳已經踏進鬼門關的清朝,又看見了希望。咸豐皇帝龍顏大悅,給湘軍發出了一系列的嘉獎。
如果你以為,從此之後,曾國藩就能呼風喚雨、順風順水,那你就錯了。皇帝雖然對曾國藩嘉獎無數,卻並沒有給他實權。因此,打了勝仗的曾國藩,依然要面對軍餉緊缺,和被地方官員上下排擠的處境。這一點,咸豐皇帝心理很明白。但是他心理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曾國藩是漢人,萬一他打敗了太平天國,轉而想要來個反清復明,那咸豐皇帝的小命不就交代了?所以,咸豐皇帝並不想讓曾國藩繼續發展壯大,而是想讓他用現有的資本跟太平軍拼個兩半俱傷,然後再由他信任的滿洲八旗軍隊來收拾殘局。
所以咸豐皇帝對曾國藩的支援,僅限於口頭表揚,幾乎不提供任何實質幫助。咸豐這樣的態度,本就讓曾國藩處境艱難,再加上,曾國藩“憤青”的老毛病依然沒改。所以後續的作戰中,無論是在湖南本地,還是到江西打援助戰,曾國藩都異常狼狽,不斷的遭受同僚的排擠和凌辱。
正在曾國藩萬分痛苦之時,他接到了父親的死訊。不過這個噩耗倒也給了曾國藩一個威脅皇帝的機會。曾國藩的如意算盤是,藉著老爸的死,跟皇帝談條件,如果皇帝還不答應給他實權,他就撂挑子不幹,回家給老爸守孝去。
讓曾國藩萬萬沒想到的是,咸豐皇帝居然順水推舟,解除了他的兵權,讓他在家守孝。咸豐皇帝這麼做,倒不是被曾國藩氣的失去了理智,而是因為此時太平軍內部出現了分裂,勢力大衰。咸豐皇帝覺得,就是沒有曾國藩也照樣能平定太平天國,自然也就不受曾國藩威脅了。
曾國藩在家守孝的這段時間裡,他昔日的部下紛紛憑藉軍功飛黃騰達。比如當年投奔他時還只是個知府的胡林翼,此時已經當上了湖南巡撫,這相當於從市長升任了省長。再比如,當年的千總楊載福此時已經升為提督,這相當於從低階軍官勝任了軍區司令。
而曾國藩這個湘軍的創立者,此時卻冷冷清清的呆在家裡。原本就脾氣火爆的曾國藩,此時變成了一個十足的火藥桶,在家中動不動就罵人,數著當初給他氣受的湖南官員、江西官員,挨個罵。罵夠了官員就找茬罵自己的弟弟們,弟弟們外出了,他就罵弟媳婦們。言詞粗俗,無理取鬧,昔日的聖人氣度此刻蕩然無存。
在極度的痛苦中,曾國藩拿起了朋友推薦給他的老子和莊子的著作。這兩位幾千年前的聖人給了曾國藩意想不到的啟示,讓他看到了另一片天地。漸漸的,怨天怨地的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這些年來遇到的問題。他開始意識到,這一切不僅僅是皇帝心眼小和同僚私心多的問題。他自己在脾氣、個性、行事風格上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因為自己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就處處鋒芒畢露、居高臨下。
比如昔年武昌告急,他寫信請求湖南巡撫駱秉章出兵救援。明明是在求人家,但是字裡行間卻帶著是不容置疑,甚至略帶嘲諷的語氣。
越是仔細回憶當初的經歷,曾國藩就越是清楚的看到自身的缺點。同時他也終於明白了,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掃蕩乾淨的。想要做成事,要做大事,就要學會海納百川,相容幷蓄。
經過這番徹底的反思,曾國藩的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原來的“憤青”曾國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圓內方的曾國藩。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位聖人曾國藩。
至此,曾國藩人生的第二次蛻變完成了。
說來也是人算不如天算。原本曾國藩以為太平天國之戰跟自己沒關係了。沒想到,太平天國在內訌之後,又迴光返照,接連大敗清軍。一時間清朝朝廷震恐,咸豐皇帝不得不再一次啟用曾國藩。
再次出山的曾國藩一改從前鋒芒畢露的態度,變得謙和周到、人情練達, 並且憑藉這樣的手腕迅速在他曾經格格不入的官場站穩了腳跟。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曾國藩,就此一鼓作氣平定了太平天國。奠定了自己晚晴四大名臣之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