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葉叔叔讀歷史

    第一,政體核心不同。明朝還屬於封建王朝,它的的政治是幾千年的封建皇權政治,一切制度從維護皇權出發。這一制度可以說是明朝的立國之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這個政治核心不會變。英國的政治核心早已經從封建君主制變為君主立憲制,不再是封建王國,維護的是階級利益而不是皇權利益。因此,雙方的政治核心完全不同,此其一也。

    第二,內閣作用不同。明朝的內閣是為了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而設,而且從事的都是些簡單的工作,決定權還屬於皇帝。所以,明朝內閣相對於皇帝的助手。英國內閣不同,英國內閣是為了決策國家政策而生,對於國內外的事務有決定權力,是權利機關。因此,雙方的使命完全不同,此其二也。

    第三,內閣地位不同。明朝內閣是對皇帝起輔助作用,這樣的機構,皇帝可要可不要,隨時可以裁撤,設立只為了幫助皇帝辦事。英國內閣是國家法定製度和權力機構,已經成為國家的政治體制,不可取消。因此,雙方的地位天壤之別,此其三也。

    總之,明朝和英國國家權力核心不同,自然內閣不同,除非明朝也走君主立憲,但可能性不大。

  • 2 # 坐看雨收雲散

    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的內閣根本就不挨邊!!

    明朝的內閣說白了就是皇上的秘書處!而英國內閣是國家權力機關!兩種制度有本質的區別,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家機器的運轉,主要靠內閣驅動。英王只是國家形象代言人根本沒有實權。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朱元璋集中皇權的產物,內閣只不過是皇上的秘書,對國家大事只有參謀的份,決斷還是靠皇帝一言九鼎!只不過是明朝到了中後期,皇權慢慢衰落,閣權才慢慢加大。中後期的中央權力被三分,皇權,閣權,宦權三權分冶各司其職。閣權慢慢成為整個文官集團的集體力量。宦權掌握著皇帝的印信和廠衛特務以及軍隊的監管。按道理說,閣權和宦權必須都服從於皇權。但是如果皇帝能力差或消極怠工,那麼閣權和宦權也能合力使國家機器正常運轉。這也是嘉靖,萬曆等許多明朝皇帝雖不上朝,而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理由。明朝閣權的擴大是由皇權退讓形成的,而不是制度賦予的。即使有所擴大也受皇權和宦權的制約!即使明朝沒有被滿清所代,仍然實行其內閣票擬,皇帝決斷,司禮監批紅的三權制,最終也是皇權的強弱決定一切的封建制度。

    英國的君主立憲式的內閣制,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與明朝的皇權集中制秘書式的內閣制度,有著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你說呢?

  • 3 # 爾朱大魔王

    先給出答案,不會。

    明朝內閣建立者

    先說明朝內閣,朱元璋從廢除宰相制開始就集權力於一身,但他是個從政狂人,沒有宰相沒啥問題。等他兒子朱棣登基,是個喜歡北伐的主,哪有精力搞這麼多事,於是皇帝的幫手——內閣就此誕生了。內閣享有票擬權,諸大臣可以參預機務,可以作為顧問提供建議,可以根據皇帝的意思草擬誥敕、處理章奏,但不可以決策。因此內閣從來不是也沒有機會成為法定中央一級決策機構,它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君主將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而自己始終掌握決策權,這使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內閣權力來自於君主,因此無法制約君主。

    明朝中央權力架構

    英國內閣是一個享有行政權的國家一級機構,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對議會負責。內閣成員由首相提名,首相對內閣成員負責。首相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擔任,如果議會對內閣提出不信任,內閣就要倒臺,同時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內閣與議會相互牽制、抗衡和監督,內閣責任制是君主立憲的產物,能對皇權起到制約的作用,英國的責任內閣有行政權,而決策權歸於議會,國王只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這與中國的分權是完全不同的產物。

    英國中央權力架構

    因此,說到底這兩個內閣雖然名字一樣,但是實在兩個不同時代下的產物,這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關聯,明朝內閣從它誕生的目的就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英國內閣。

  • 4 # 清水空流

    首先要說明的是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的內閣有著本質的區別。明朝的內閣由皇帝任命和委派。完全聽從於皇帝,為皇帝意志馬首是瞻。而英國內閣卻是選舉產生,不對皇帝負責。內閣得的任何決議英國國王必須批准。英國前首相希思又句名言,英國內閣即便透過判處英國女王死刑,女王陛下也得簽字。

    至於碩明朝內閣能否過渡(用發展不太恰當)現代君主立憲制內閣體制,在我看來可能性不大。至少透過自身內部體制質變幾乎不可能。除非在外部國家質變而導致明朝體制發生變化而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而這種質變的產生美也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皇帝本身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甘心當‘’傀儡‘’,而這一代皇帝願意,下一代無惡未必。再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至於內閣首相在握有巨大權力的時候,是否安於臣子不去皇帝。華夏曆史的帝王土壤太豐厚了,任何一個掌控權力的人,都可謂渴望當皇帝。當上皇帝這種父傳子甲家天下的心裡將始終縈繞在每一個權臣的靈魂深處。

    因此而言,希望透過明朝自身原因的質變而成為君主立憲制是不切實際和充滿幻想的。

  • 5 # 江東汪郎

    我知道我回答這個問題肯定會被罵,但我還是要談談我的看法。

    明朝如果不亡,她的內閣會發展成像英國那樣的內閣,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一、相容幷包的明王朝已經誕生了民主思想先行者!

    中國歷史上的漢族王朝都具有相容幷包的胸懷。正因為如此,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文化都打上了中華文明的烙印。

    秦、漢、隋、唐、宋都是如此。

    到了明朝,相容幷包的胸懷更是到了頂峰。她已經誕生了思想超前的偉大思想家李贄、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而且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成功的進入了明朝士族階層。

    所以明朝相容幷包的胸懷已經成為新思想誕生的土壤。只要時間足夠,會出現一批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會革新的仁人志士。二、江南地區已經誕生了向封建王朝挑戰的意識。

    江南經濟發達,社會生活水平極高,手工作坊遍佈蘇杭等地。

    由於東林黨和政敵之間的鬥爭,李贄思想又被明廷禁了傳、傳了禁,讓江南民眾的視覺得到開拓,使得他們具備了向封建勢力反抗的思想和勇氣。

    萬曆年間的松江民眾焚燒惡霸董其昌的家宅,天啟年間蘇州百市民反抗權閹魏忠賢的暴動,以及各地反對加稅抗捐的鬥爭,都是反暴權鬥爭,民間有了行動變革的萌芽基礎。三、文官集團勢力發展到了頂峰。

    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內閣本意是加強皇權,但土木堡一役,皇權開始衰弱,文官勢力開始第二次登上權力的頂峰。(第一次是宋朝)

    後世都說萬曆是昏君,理由就是他長達幾十年都躲在後宮不問政事,不像某些皇帝那麼勤勉。

    但要看到明政府並沒有因為萬曆不上朝而停止運轉,相反明朝正由於內閣的存在,國家依然井井有條,政府依然運轉自如。

    萬曆到崇禎,他們的內閣成員背後都帶有江南官僚資本和江北商業集團的烙印,所以明朝的內閣具備一定的權力中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於1640年,結束於1688年,並於1689年頒佈了《權利法案》,成為世界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這段時期,正是明清交際時期,明已亡國,清已統一。

    所以如果明朝不亡,經過時間的陣痛,我想明朝的內閣會效仿西方,發動政變,在東方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

    可惜,這種可能性也只是停留在文人們的筆尖,留下無盡的深思!

  • 6 # 拿破臺

    我還可以肯定的說在中國絕不可能自行孕育出類似於西方君主立憲制度。首先西方的國王或者女王跟中國的皇帝從來不是一回事,中國帝王擁有的一切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其次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藏富於官的朝代,大部分鉅商大賈所積累的財富幾乎最後都流向了官員的口袋。有興趣可以去讀讀《金瓶梅》,小說反映的還僅僅是那個時代的冰山一角,商人必須依附官員才能生存。什麼是立憲?說白了就是資本家或者商人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和政府做長期的鬥爭最終形成的產物。而在中國,連產生資本家這個階級的基本土壤的不存在。

  • 7 # 觀瀾說史

    如果明朝不遭天災,不遇遊牧民族入侵的話,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時的明朝,特別是明朝的江南地區已有大量紡織工場存在,可以說已經有相當規模的資本主義萌芽。假以時日,這樣的資本主義萌芽必定會造就出一個新興的資本家群體。當這個群體壯大後,勢必會對明朝既有統治秩序形成衝擊。在這種衝擊之後,會出現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透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明朝,成立共和國;二是明朝妥協,君主立憲制產生。那些認為明朝不可能出現君主立憲的陳辭濫調是可笑的。要如道,明朝的資本主義經濟規模並不比當時的英國小。而且清代逃亡海外的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假設的正確性。

  • 8 # 胖胖的小豌豆

    不會,因為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不同。

    如果從功能上看,明朝和英國的內閣確實有類似的發展軌跡,最初都是君主的諮詢機構,之後因為君主的原因權力逐漸增加,併產生了主持大臣(首輔或首相)。

    不過,明朝雖然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但依舊是一個封建王朝,掌握了絕大部分資源的依然是統治階級,且中國地大物博,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極少從國外進口大宗商品,因此就沒有產生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沒有新興階級對政權產生衝擊並要求政治權力,這和英國完全不同。而且,明朝沒有議會,內閣也只是官員的集合,而官員也是科舉的天子門生,即便有新興階級,不透過考取功名,根本沒有辦法進入到統治階級,所以英國內閣到後來形成了閉門制,君主不再出席,而明朝皇帝依然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君主對國家依然有強大的控制權。所以,即使明朝不亡,內閣也不會變成英國內閣的型別。

  • 9 # 火器工坊

    我們說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典範就是英國,英國的國王只是一個虛君,沒有行政權,沒有立法權,而英國的內閣有立法權,首相有行政權,其性質類似於總統制國家的總統。當然了,國家權力也不是隻有內閣來實施,大部分時候還要看議會的投票結果(多少界內閣因為議會的反對而解散了)。但無論內閣和議會怎麼折騰,國王是都管不了的。此前王權時代,議會的召開由國王主持,國王要麼和議會達成一致(伊麗莎白一世),要麼關閉議會甩臉子(詹姆士一世、威廉一世)。其中這些議會議員大多由貴族和大商人組成,貴族有兵有地,商人有錢,這就是和國王叫板的資本。所以威廉一世能被推上斷頭臺。而後來出現的內閣是代替國王行使統治權的一個機構,說白了就是一個國王換成一群可被罷免的攝政王。

    那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的內閣,最初成祖設立內閣是為了給自己打工的,到了洪熙皇帝時內閣被賦予票擬權。所謂票擬權就是六部呈上的奏疏,先由內閣討論個結果,再問問皇帝這麼幹行不,最後結果由皇帝做定奪。到了宣德年間,朱瞻基又把自己的批紅權分給了另一個政治團體-宦官集團,所謂披紅就是蓋玉璽透過提案,是皇帝嫌累讓太監來幫幫忙,這樣以來就有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明代的內閣開始時是地位低於六部,與六部互不從屬,從而達到皇帝的私人秘書團的目的。然而到了景泰年間,內閣成員變成了各部尚書,也就是有了很大的權力,但即便如此,內閣成員依舊沒有兵權(所有的兵權都必須經過皇帝調動),他們有的只是錢和土地,但還面臨著隨時被皇帝剝奪的可能。終明一代內閣只有一人能夠做到獨攬大權,那便是張居正,不過他之所以能這麼牛逼在於薊北遼東的戚繼光李成梁是他的人(李成梁多面派),手裡都是大明最精銳的兵,掌印太監馮保和他是一夥的(啥章都給他蓋),李太后又支援他(咳咳),但是看看他死後,抄家滅黨,很悽慘。為啥這麼容易被辦呢,因為內閣只有批紅權,是一個秘書處,而不是一個執政機構。而且沒有任何趨勢說大明的內閣最終會變成執政內閣,因為每次權力鬥爭的最終結果是皇帝勝利而國家頹廢。其實,中國的社會如果沒有受到落後民族的入侵中斷髮展的話,最終會發展成一個皇帝和文人達成共治的社會(參見宋朝),而這將又是一個獨特的政體,一個屬於東方的政體,但一切在近古的歷史洪流中都成了鏡花水月一場空夢而已了。

  • 10 # 燃燒的島群

    君主立憲需要有強大的外部壓力作為動力,中國太大,而且是唯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長達兩千多年,搞立憲太複雜太難,只能是英法這種小國家才有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隻有6萬士兵,能夠擔得起守土之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