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美女耶耶耶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遊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萬病”,故而世人皆稱“於神仙”。按說,這樣一個人久居吳會之地,未必不是東吳人的福分。至少,以其一人之力,也不應成為東吳的禍患。但不成想,就是這麼一個萬眾敬仰、受人矚目的江湖道士,卻因為與孫策的偶然相遇,最終斷送了性命。對此,很多人不甚理解,貴為江東之主的孫策,為何卻容不下一個專注修行、工於醫術的遊方道士呢。 表面上看,于吉之死,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孫策“性格暴躁”,不能容物;二是東吳大局初定,人心不穩。而於吉的出現,似乎牽動了孫策敏感的神經。毫無疑問,這樣的理解和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想孫策稱雄江東,大業初創,根基不穩,來自各方面的威脅和壓力定然不會少,加之剛剛被許貢門客射傷,內心的傷痛與焦慮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在這樣的矛盾狀態下,孫策遇到了于吉,幾經衝突和抉擇,最終將於吉送上了不歸路。 是孫策殺死於吉的不假,不能苟同的則是,在這看似合情合理的背後,應該還有一雙無形的大手,一再左右著于吉的生死和孫策的舉動。仔細想想,孫策擔心歸擔心,還不至於對一個江湖術士耿耿於懷。看于吉不順眼,採取點監控措施也就完了,並不一定非要置其於死地。事實就是,促使孫策最終殺死於吉的不是孫策本人,而是手下那些對於吉無限仰慕和頂禮膜拜的文武官員。換句話說,是東吳的臣子們將於吉一步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抓有抓的理由,放也要有放的道理,孫策要的就是這樣的一個臺階。遺憾的是,偌大東吳,竟然沒有一人給孫策提供這樣的臺階。當孫策親自到獄中看望于吉的時候,卻看到了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盡去枷鎖,(獄卒)事之如父母”。見此情形,孫策剛剛熄滅的怒火又一次燃燒起來,一怒之下是“盡殺獄吏”,而於吉又被重新下獄。更為可怕的是,面對于吉的再次入獄,張昭等數十人又來了個“聯名上書”。難以想象,東吳臣子們的謀略是從哪裡學來的。聯名上書,說到底就是公然要挾。果然,此次聯名不僅沒有救得了于吉,反而惹得孫策放出了狠話:“……勿使空費紙筆也。吾必殺之。”話雖這麼說,孫策還是沒有立即殺掉于吉,而接下來的一件事情卻讓孫策的忍耐達到了極限。 或許是營救于吉心切,呂範提出讓于吉祈雨,試看神仙的靈驗。天知道于吉是不是真有如此神通,反正念念有詞之後,天上真就下起了大雨。還沒等孫策發話呢,卻見這一幫官員“皆羅拜於水中,不顧衣服”,這還不算,接著紛紛前去“解去繩索,便請孫策禮之”,就這個舉動,直接把于吉送上了斷頭臺。 原因很簡單:一是不尊將令,還沒等孫策下達命令就私自放人。二是目無主公。按說解了也就解了,趕緊向孫策解釋一下或許還能補救。但這些自命不凡的臣子們,不僅沒有及時請罪,反而將於吉扶到孫策跟前,讓孫策向于吉行禮。見此情景,孫策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了,掣起寶劍就讓左右立即斬首。到了此時,眾官依然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再次“力諫”。看眾官絲毫沒有放過自己的意思,被逼無奈的孫策終於說出了心裡話:“汝等皆欲隨從於吉造反耶!”此言一出,眾人才如夢方醒。問題是到了這個時候,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了。最終,于吉還是被砍了腦袋。從這起事件的經過看,于吉並非沒有生還的機會,只是因了這些傻逼大臣們所謂的崇仰和道義,才讓于吉走上了不歸路。忠言可以不逆耳。因此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于吉之死,一方面來自孫策的性格暴躁,不能容物,而另一方面則源於江東眾臣子們的一意孤行和推波助瀾。
-
3 # 路遙lgy
于吉是瓊邪郡的一名道士,久居江東,製作符水給老百姓治病。東吳很多 人相信于吉。
《江表傳》中記載:一天孫策在城樓上召集眾將和賓客開會,這時候于吉 正好來到城門下。將領和賓客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竟然下樓去迎拜于吉。 負責開會的辦公室人員也制止不了。孫策非常憤怒,立即命人將於吉收監,後 來就將於吉處死了。
《三國演義》根據《江表傳》的內容,將一些神話加 入進來,把故事講得更加出神入化:說孫策為了殺掉于吉,找藉口對於吉說, 聽說你能夠祈風禱雨,如果你能求下雨來,就可以饒你不死。于吉果真在大旱 的季節裡求來了滂沱大雨,但孫策卻自食其言,把于吉殺掉了。
于吉對江東百姓做的本來都是好事,但孫策卻不能容他。原因很簡單:孫策統一了江東六郡,管轄權是有了,但是部分地方並不安定,他的政權也並不十分的穩定。他正是需要樹立威信,安撫百姓鞏固政權的時候。
于吉深得百姓信服,這無形之中對孫策的權威構成了挑戰,儘管這並非出於于吉的本意。但是,這是每一位政權的領導人,所不能容忍的就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所以,孫策殺于吉是必然的。
-
4 # 知識帝
于吉只是一個江湖術士. 演義中的內容不可信. 當時出來混.走江湖都要有一定技術.不是單純的騙術. 所以他懂點醫術就可以解釋樂. 遊方天下來到樂江南. 想依靠江湖名聲到孫策那騙吃騙喝. 但是由於名聲太大. 引來孫的猜忌. 而孫正好是一個極度的獨裁者. 所以無法忍受於的存在. 就派人去殺於. 於見機不對.於是迅速逃亡.謝謝
-
5 # 美妙行
孫策在殺于吉問題上表現政治上不成熟。于吉為百姓治病受歡迎,傳道上也廣受好評,連官員都對其膜拜,說明於吉在江南望族也有影響力,可見其代表的力量不小。如果讓孫權處理,估計會採取籠絡政策,通過於吉之口,實現國家意志。唐太宗的佛教政策,就是成功範例
-
6 # 楠哥講歷史
同樣是殺人,孫策為什麼要殺于吉,是個問題,到底為啥非要殺于吉,要從孫策是個怎樣的人說起。
很多人以為,若孫策不英年早逝,官渡之戰結果如何未可知,幾分天下也未可知,因為,他實在是曹操的有力勁敵,當之無愧的英雄人物。
孫策號稱“小霸王”,頗有父之雄風,勇猛過人。年僅16歲的他,並未因父親去世就此沉寂,而是積極奮起,繼承父親遺志。在他的率領下,沒多久隊伍就擴大到五六千人。擊劉繇,驅王朗,大戰嚴白虎,收降太史慈……僅用了幾年時間,便開拓出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郡,並招攬了大批人才。
雖有人評價他“輕佻,以至殞身”,但“輕佻”是否必然“殞身”是有待商榷的。曹操還有為張繡嬸嬸差點送命的時候呢!所以,他勇猛剛毅卻不是無腦莽夫,殺于吉自然也如此。
瞭解了孫策是這樣一個心懷大志、深謀遠慮的人,再看他為什麼非殺于吉,就簡單多了。
孫策雖然民眾基礎不錯,“江東之民,皆呼策為‘孫郎’,但聞孫郎兵至,皆喪膽而走。及策軍到,並不許一人擄掠,雞犬不驚。”但在本地很多士族人看來難免有“入侵”嫌疑,不然許貢也不會試圖密奏漢帝舉報他了。
他從無到有建立的霸業面臨的是一個初建不穩,存在巨大潛在威脅的局面。而恰恰于吉是個道士。
無論三國志的裴注還是演義裡的描寫,于吉都是那種近乎於神人或是妖人的地步。他建立了許多道場,聚集眾人,在一起燒香、誦經,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並且製作一些符水為百姓看病,效果都很靈驗,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很多百姓都信奉于吉。
孫策起初並不在意。《三國演義》裡,一開始他更多是從反對神仙法術的角度,親手扯掉了家裡到處貼滿的靈符。
但一次,孫策在城門樓上聚集眾將,大宴賓客,于吉穿著道袍經過城門,竟然有很多人不經請示,離座觀望。
此時的他雖生氣也還是極力剋制的。待派人將於吉抓來,下至民眾上至其部將,都變得激動,紛紛跪地求情,甚至請出了其母吳夫人。
據說,一些信奉于吉的將領還聯名上書,請求赦免於吉。沒想到孫策看了聯名信後更加火大。
他曾對吳太夫人吐露心聲:“于吉乃是妖道,擅長蠱惑人心。軍中法紀森嚴,可一些將領見到于吉之後竟然不在顧念君臣禮儀,拋下兒子去拜謁于吉。像這樣的人,怎能不殺?”
是啊,上上下下對於吉的尊崇已經遠遠超過對孫策的敬畏,個人面子是小,政權的安穩是大。
若於吉振臂一呼,結果如何,真不敢想象。於是,越是求情的人多,孫策的殺心越堅決。
其實,從管理學角度,孫策殺于吉是無可厚非的。
一是黃巾起義的前車之鑑,黃巾軍的頭領也是靠治病救人的“太平教”聚攏的民眾,不能不讓人顧忌。
二是即使沒有黃巾起義,管理的“控制”職能也要求身為東吳老大的他必須做點什麼,防患於未然,維護東吳的安定局面和政權的穩定。
但作為新建霸業的外來戶,他立足尚且不穩,拉攏安撫未必有用。同時,于吉信徒之眾,他又有什麼可以給予或交換的呢?
殺,成為必然選擇。
說起來,漢末幾位有名的道士,比如發動黃巾起義的張角,戲弄曹操的左慈,還有割據一方的張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佈道方式,結局也各不相同。
于吉以符水治病為幌子,聚集人氣,修道誦經。佈道的時候,注重走上層路線,爭取了孫策帳下許多重要將領。這些做法對於道法的傳播非常有利。
可是,劍有兩刃。
于吉若非有意為之,真不該忽略世俗權力對宗教的影響。贏了人心,失了君心。而一旦世俗權力遭遇挑戰,大機率統治者必將全力反撲,由默許,支援,變成剿殺。
于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
7 # 銳眼視覺觀
這就得說說“王權”和“神權”的矛盾了。
1.當時的孫策剛剛平定江東不久,需要穩固“王權”。
2.于吉當時做了很多利民的事情,深得民心,竟然還引的眾人跪拜。如此一來,眾人很是信奉“神權”。
3.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是不允許“神權”壓過“王權”的,否則就無法去管理整個國家。
其實,孫策和于吉的矛盾正是王權和神權的衝突,就是不是孫策,換了其他統治者,于吉必然還是會被殺害。
-
8 # 江水趣談
于吉是百姓敬仰的“活神仙”,可謂是盡得民心,孫策的手下中也有很多人敬仰于吉。
孫策作為一個統治者,看到于吉的威望如此之高,他不顧眾人勸阻非要殺掉于吉。
這都是為了維護他自己在百姓之中的影響,他不允許有人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
于吉是東漢末年黃老學說的代表之一,經常往來於吳、會稽兩地,他建造精舍,燒香、
讀道書,製作符水給百姓治病。
有的人還拋家舍業追隨他,可見他在民間的威望之高。
在官渡時期,孫策想趁著曹操和袁紹對峙這一大好機會偷襲許都。
戰前他卻發現很多人都打算去拜“活神仙”求保佑,心中大怒,親自召見於吉,對於吉
態度很不友好,稱他“惑眾妖人”,還命他為江東求一場雨。
誰知于吉真的帶來了一場暴雨,這讓百姓更加感激於吉。
自古以來統治者最忌憚的就是有人的聲望比自己高。
因為歷史上許多叛亂和起義都是由那些聲望高的人發起的。
孫策一開始就對於吉有成見,再加上自己剛成為領袖,在人民中的威望還沒有樹立起
孫策不顧眾人阻攔殺死於吉,最主要的就是利益衝突。
自己剛剛在江東立足,為了掃清一切障礙。對於威望比自己高的一個道士,留著他肯定
後患無窮,所以孫策殺掉了于吉。
-
9 # 閏土看歷史
小霸王孫策之所以要殺于吉,全都是因為于吉屬於五斗米道的方士,在民間已經形成一定的號召力量。而五斗米道與黃巾軍的太平道其實是同樣性質的宗教。這對於剛剛統一江東的孫策來說,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所以就把于吉殺掉了,為的是防止於吉藉助信徒的力量在江東再發動一次黃巾起義。這完全是出於鞏固自己在江東的通知而進行的政治性的殺害。
一,孫策殺于吉的不同記載。孫策殺于吉在《三國志》和《搜神記》中都有記載,可見確實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但是各書中的記載在細節上有所不同。在《三國志· 孫破虜討逆傳》中,引用了《江表傳》關於于吉的記載。于吉是山東琅琊人,漢末天下大亂時來到江東。並建立了自己的講壇,像信徒傳授五斗米道的思想。於是江東地區的百姓和官員都很尊敬他,把他看成高士。剛剛平定江東的孫策在城樓上招待大小官員,于吉此時從樓下路過。官員們有三分之二的人撂下孫策,跑到樓下跪拜迎接于吉。孫策對此大為惱火,便說于吉妖言惑眾,把他抓起來殺掉了。孫策要殺于吉的時候,文武官員的妻子都跑去向孫策的母親求情。各將領也反對殺于吉,但是孫策不聽,堅持殺了于吉。
在《搜神記》的記載中就充滿了玄幻色彩了,說的是孫策帶著于吉一起去打仗,這天早上孫策起床後發現手下的將領全跑去聽於吉講道去了。於是他認為于吉擾亂軍心,就要殺他。將領們求情,孫策就把于吉綁在柱子上,並說如果日中時分下雨的話就放過於吉。到了日中時候果然天氣突變,下起了暴雨。孫策一看,有這麼大的能耐怎麼能留呢?於是食言仍然把于吉殺了。
這兩段記載雖然不一樣,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于吉在江東的影響力很大,使孫策感到不滿。可見,孫策完全是把于吉看做一個潛在 的政治隱患,所以找機會殺死他。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要知道,孫策當時剛剛打下江東基業,但是還有許多潛在的隱患沒能消除。于吉這樣一個有威望有號召力的人,萬一哪天帶人反了怎麼辦。為了免除後顧之憂,一定要提前殺掉的。
二,于吉與黃巾軍的關係。漢末是因為黃巾起義而四分五裂的,而黃巾軍起義之前就是利用五斗米道在民間發展了大量的信徒,然後在教主張角的帶領下揭竿而起,使得天下大亂的。據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的考證,漢末的黃巾軍,與漢中的張魯,張修等軍閥,以及在民間的方士于吉,左慈等人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他們的教義與傳教方士基本一樣,只是各自稱謂和目的不同。張角是用來煽動百姓造反,而張魯是拿來作為統治漢中的一種政治手段,而於吉等人是為了提升自己在官僚貴族中的影響力。可見,于吉與黃巾軍其實是屬於一個宗教的。
孫策可不信什麼五斗米教,但他與父親孫堅是親自經歷過黃巾之亂的,所以他也清楚這些人的危險性。于吉當時雖然並沒有要造反的舉動,但人心這種東西又怎麼說的準。于吉利用宗教的手段為自己在民間和官僚中提高號召力,讓朝廷大臣甘心對他跪拜。這讓他看到了一絲絲張角的影子,前車之鑑猶在眼前。全國各地仍有不少黃巾餘黨,萬一哪天于吉再打出黃天當立的旗號,給自己封一個大賢良師的旗號。那江東很快就要重演黃巾之亂的事情。所以,在根子裡孫策是反對並警惕著這些在民間傳播五斗米道的危險人物的。于吉的影響力他是親眼見到了,怎麼會不下殺手呢?於是,自以為是神仙的于吉就這樣被殺了。
總結漢末的軍閥其實都是為了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地盤,孫策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他好不容易佔據了江東,卻突然發現有于吉這麼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把自己的基業炸的四分五裂的炸彈一般的危險分子。為了穩固自己的大本營,也為了防止反對自己的人藉機會在江東再來一次黃巾起義。必須把于吉殺掉,這樣他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稱霸天下的政治抱負。所以說,于吉是死於漢末黃巾起義的社會大背景,也是死於孫策的政治目的下的。而且當時黃巾殘部仍然在山東一帶活動,于吉又本來就是山東人,並且在官民中傳播五斗米道的思想,說不定他自己也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但是遇到了孫策這個狠角色,也只能落得被殺的結局了。一切都是爭奪權利鬥爭的產物呀。
-
10 # 蝴蝶花雨
孫策為什麼要殺于吉,這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的。《江表傳》記載:一天,孫策召集眾位大臣開會。這時,于吉來到了門口。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跑到門口去跪拜迎接于吉,制止都制止不住。這會還怎麼開呢?孫策異常惱怒,就把于吉收監。後來,儘管官員百姓都為于吉求情,但是孫策卻義無反顧地直接處死了。
于吉是江東的名士,人謂之活神仙,可謂是盡得民心。他經常來往於吳郡和會稽郡之間。他他建造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給百姓治病,有些人甚至為了他而拋家舍業地去追隨他。因此,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聲望。
官渡之戰前,曹操和袁紹對峙,孫策認為有機可趁,準備偷襲許昌。這時,卻發現許多人跑去跪拜于吉,祈禱平安。
“夫戰,勇氣也。”這戰爭還沒有開,士兵們就人心浮動。這讓孫策很是生氣,就宣稱他是“惑眾妖人”。為了找機會懲處他,也為了試探他的本領,孫策就命令他為江東求一場雨。沒想到,于吉還真就來了一場甘霖。那些被幹旱折磨得精疲力盡的老百姓一看,對於吉更是感激涕零。
這樣一個人在身邊晃來晃去,自己還能有什麼威望?孫策想要在江東開疆拓土,就必須要建立絕對的權威,他自然就不允許于吉這樣的人存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孫策要是不殺于吉,任由他在江東自由來往,那麼于吉登高一呼,還有他孫策什麼事呢?要知道黃巾軍起義就是藉著五斗米道作為依託的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孫策當時剛剛據有江東,根基不穩,許多人還首鼠兩端,持著觀望的態度。出於鞏固自己的政權的需要考量,潛在的隱患都不能有,更何況直接和自己的權威挑戰的人。為了免除後顧之憂,于吉必然必須要除掉。這樣,才能消除他的消極影響,鞏固自己的政權。
當然,于吉的死是有些冤枉的。畢竟他在江東都是做好事,並沒有像張角那樣利用宗教有造反的傾向,也沒有想張魯利用宗教那樣鞏固統治,他只不過是想在百姓中博得美好的名聲。但是,他卻忽視了張角的造反給各地軍閥心理上造成的陰影。你是五斗米教的教徒,你就很難洗脫想要打出“黃天當立”的旗號的可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孫策自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在自己的地區。于吉的影響力擺在那裡,孫策還能沒有行動嗎?這就是孫策為什麼一意孤行,非要處死於吉不可的原因。
其實,抓與放,在孫策也做了很長時間的猶豫,而最後下定決定一定要處死他,是幾個細節挑動了他的神經。那天,孫策親自到獄中去看望于吉,卻看到了自己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于吉在牢中,並沒有像一個囚徒,枷鎖被除去,獄卒侍奉他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在牢中盡去枷鎖,(獄卒)事之如父母”。而張昭等人更是聯名上書,來為于吉求情。等到于吉求雨成功,一幫官員“皆羅拜於水中,不顧衣服”,這還不算,接著紛紛前去“解去繩索,便請孫策禮之”……這不無異於公開要挾,眼裡哪裡還有他孫策呢?
因此,怒不可遏之下,孫策才果斷地處斬了于吉,沒有再留一點餘地。
回覆列表
在三國裡有三個仙人(一說五個和八個)。
其一南華老仙:據說 他給了張角三卷《太平要術》,張角得此書練成了呼風喚雨、撒豆成兵之術,憑此嘯聚百萬之眾的信徒,最後發動了黃巾軍起義,東漢自此分崩離析。
其三就是題主說的于吉,于吉是黃老道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專長是化符水為百姓看病。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問題來了)如此一個牛人怎麼會被孫策殺了呢?其實答案已在文章開頭說了。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孫策自佔據江東以來,政權逐漸鞏固,兵精糧足。有一次,孫策在城樓宴請文臣武將,正在推杯換盞時,城下一片喧譁。
策起身憑欄觀之,見一道人身披鶴氅,手攜藜杖,立於當道,百姓俱焚香伏道而拜。——引自《三國演義》接下來的事更讓孫策吃了一驚,這班文臣武將紛紛站了起來,酒也不喝了,菜也不吃了,也不和孫策打個招呼,像中了魔一樣下城拜見於吉,原來這些人都曾吃過於吉的符水,于吉為他們都看過病,奉于吉為神明。
孫策此時尷尬了,一場宴會被于吉攪黃了,關鍵是孫策吃醋了,這還了得,“老傢伙”比我還牛逼,再這樣下去,他當皇帝好了!孫策想到此,命令衛兵把他抓起來。
于吉被關進了監獄,孫策探望了這個牛人。孫策問于吉:“知道為什麼把你關進來嗎?”“貧道不知”于吉回道。“我先問你個問題,知道韓信為什麼會被殺,而推薦他的蕭何則沒被殺嗎?于吉說不知道。孫策說,因為韓信不貪汙,只知道攻城略地立新功,功高蓋主而沒有私心,群臣都擁護跟隨他,這樣的人志向很高,劉邦害怕韓信和自己爭天下而殺了他。而蕭何接受了謀士的建議,透過“自汙”躲過了劉邦猜忌。讓劉邦有種假象,認為蕭何沒有高的追求,沒有和自己爭天下的野心,故放過了他。于吉一臉茫然,“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于吉問孫策。
孫策回到了正題說道:你丫看病不收費用是啥意思?豈不是有異志?想籠絡人心,有朝一日取我代之!再者說了,你丫比我威望都高,誰TM還聽我指揮,沒有權威如何管理國家,如何管理民眾!孫策越說越激動,唾沫星子亂飛。
“貧道實在不知這些,只是想造福百姓”于吉怯生生的說道。孫策說,下輩子做人要記得低調。我必須殺你立威,用你的一腔熱血來鞏固我東吳政權,你也不必怨恨,當所有人汙濁時,當所有人沉醉時,千萬隨大流,不要學韓信,不要做屈原那樣清醒的人,這樣的人不知道收斂,早晚會被領導殺死。歷朝歷代不都是如此嗎?于吉沉默不語。
過了不久,孫策不顧眾人的勸阻,執意殺了于吉。不過報應很快來了。孫策被許貢門客射傷了面頰後一直不能痊癒,他用鏡子照臉結果發現身後站著于吉,門口和牆角都是,回頭看又沒有。久而久之孫策被于吉嚇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