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歡蠲忿

    趙括是戰國時期的官宦子弟,他的父親是戰國名將趙奢,他自幼收到家族的影響,對於兵家常事深刻了解,飽讀詩書,對於軍事信手拈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理論知識變得尤為的豐富,就是連年邁的父親都難不倒他,他就有些狂妄,覺得自己無人能敵。然後父親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人,也清楚實際行動遠比紙上談兵難得多,畢竟薑還是老的辣。父親告誡他要講理論應用於實際,可是他年少輕狂,自認為沒有什麼事他做不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派遣大將白起進攻南韓,阻截了上黨郡,軍隊不願投降,秦王邊派遣王齕把上黨堵了個水洩不通。趙王邊讓廉頗率領20多萬大軍營救上黨,軍隊駐紮在長平,秦軍也齊軍攻打長平。廉頗作為資深老將,駐紮長平也是因為長平地勢易守難攻,面對強大的秦國,廉頗堅守陣地,秦軍絲毫沒有辦法,此次僵持了好幾年,秦王無可奈何,私下叫來軍事范雎商討,范雎用計,打敗趙國的唯一方法就是將廉頗調走。於是秦王派人賄賂趙國的奸臣,讓其散佈謠言:"廉頗年輕的時候英勇善戰,百戰百勝,現在年邁,面對秦軍很少的軍力也只能防守,三年都毫無進展,而聽說趙括年少有為,熟讀兵書,所向披靡,為外人稱道。"然後一起鬨,大家也都覺得廉頗上年紀了,是時候讓年輕的統領展露拳腳的時候了,於是在一群奸臣和愚蠢跟風的宦官聲中,趙王換下了廉頗,讓趙括鎮守長平,擊潰秦軍趙括父親這時已經去世,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他的母親也深知趙括沒有付諸於實踐,再三阻攔,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趙括此時也想為父出征,展現自己,一腔熱血的出征了。公元260年,廉頗被迫交出兵符,無奈的離去。趙括率領了四十多萬軍隊,感覺自己所向披靡。可這一切都在秦國的算計之中,趙括奉行兵書上的遇強則強,決定改變廉頗的打法,給秦軍囂張的氣焰當頭一棒。秦軍瞭解趙括,然後趙括對於戰場的情況並不熟悉,秦軍掌握了先機,前面幾次試探,故意打不過,然後撤兵潛逃,趙括覺得秦軍並沒有說的那麼強大,於是全軍出擊,乘勝追擊,白起故意將他們帶到設好的埋伏裡,派出精兵三萬左右將趙軍截斷,趙括才知道他已經中計,可是為時已晚。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在這裡先行駐紮,養足精神,等待救兵。然而秦軍早已看穿,在各路阻截援助的軍隊和糧草。趙括和軍隊被困四十多天,趙括鼓舞士氣,衝出重圍,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軍心開始動搖,飢寒和絕望,最後,趙括決定放手一搏,秦軍出兵五十萬,本來早就可以一舉殲滅他們,但是他們選擇在心理上擊潰趙軍,最終在亂箭之下,趙括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趙軍在圍困之中已經軍心不穩,加上主將一死,所有人全部放下了武器,歸降秦國,這也是秦朝之所以強大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長平之戰"。至今為止,趙括依舊是人們口中笑話,常常用來鞭策年輕人,努力實踐。實踐當然重要,關鍵還是要有文才。趙括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天才,文韜武略,十幾歲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當時趙括選擇主動應戰也是有道理的,趙國出軍40多萬,秦國部隊50萬,實力相差不大,有一戰之力,其次就是趙國並沒有強力的援軍,而秦國還擁有很多的備用軍隊和外援,像廉頗一樣長久的堅守,最終必然是落敗。所以他主動出擊,此時勢均力敵也是最好趁機擊潰秦軍的時機,可是年輕的他並沒有想到被算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仍然殊死搏鬥,也給秦軍造成了大的傷害,雖然沒有立功,但是他也並沒有像後來所說的誤國,他的失敗只是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但是他的奮起一搏,但凡有個好的軍師,一切又會是另外一個模樣,因此他更是一位傲世英才。

  • 2 # 九流叔叔

    如果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不可能臨時接受40萬大軍,並且臨時換防,而軍中無人反對。更不會在被圍困46天,無糧的情況下,軍隊無人叛變,而是跟隨趙括衝殺,由此看出,趙括在軍中必是有很大的威信,令軍中將士誠信信服。

    而草包,可能瞞得過一時,絕對不會這樣從頭到尾都讓幾十萬大軍忠心跟隨!趙括參與的兩個戰爭:其一,趙奢攻麥丘,趙括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二,閼與大捷,趙奢勇猛趙括機變,就能看出,趙括絕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

    軍中不比其他,若想要幾十萬大軍真心追隨,沒有真傢伙,只有虛無的吹噓,是不會讓那些糙老爺們信服的。我們所知對錯,皆為他人整理而來,卻很少去仔細論證各種細節,是否合理,從而人云亦云。

    還有人說,為什麼不派李牧和其他將領,因為李牧在守邊,趙國面對的不只是秦國一個敵人。而且趙武靈王不是昏君,更不可能偏聽偏信派一個草包過去,所以,趙括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庸才,真的該好好探討。

    趙國不是輸在將領,而是國力,任派誰去,也是無力迴天。而趙括這背了兩千多年的鍋,是時候該拿下來了。

  • 3 # 趙陌生肖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我並不這麼認為,一場戰爭打的本來就是綜合國力,而在當時我們都清楚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增強,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大糧倉,再加上函谷關之險要,秦國得以休養生息,日漸成為了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而相對於趙國則國力相對較弱。

    回到長平之戰,在趙括之前,趙國的主帥是老將廉頗,廉頗與秦國軍隊周旋三年,已經使當時的趙國力不從心,而同時秦國也想快點結束這邊鏖戰,於是白起取代了王翦成了秦軍統帥。白起是戰國第一名將,統帥著六十萬秦軍與對面趙軍對壘。而此時的趙括也正好撞上了虎視眈眈的秦軍,趙括心裡明白,若還是固守,以現在兩國的實力對比,趙軍必敗,若是主動出擊或許還可有一絲機會。

    從長平之戰的結果來看,到趙括死之前,秦趙兩軍的戰損相當,各損失在三十萬左右,可見趙軍作戰勇猛,趙括臨危並不亂。

    另外一點從戰後白起對趙括的評價來看,白起說趙括不死,日後必成秦國大患。於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趙括並不是紙上談兵之人。

    趙括年紀輕輕,首次出戰便遇到白起這樣的對手,何其不幸?當時白起已經年過六十,他縱橫沙場四十餘年而未嘗一敗,何等的厲害,白起的統帥能力放在中國任何一個時期都是數一數二的。趙括敗於白起之手,不丟人,更不能說明他是庸才,當時戰國中任何一位名將放在趙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說能夠戰勝白起統帥的秦軍。

    趙括之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兩國生死相爭,真正決定最後勝利的還是國力,這絕不是一個兩個名將能改變的。趙括的悲哀在於他首次出戰就遇到如此強大的對手,長平一戰喪舉國之師,成敗論英雄,罵名傳千載

  • 4 # 詩中的遠方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shē)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並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

    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被封為大將軍即將出兵的時候。

    他的母親上書告訴趙王說:“趙括這個人不可以讓他當大將。”趙王說:“為什麼?”趙括的母親回答說:“當初我開始侍奉他的父親時,他當時做大將,有很多次親自捧著飯把食物送給別人,所交的朋友有幾百個。大王和宗室賞賜給他的東西全都把它送給軍中將士和士大夫,從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現在趙括剛當上大將,就面朝東方接受朝拜,軍中將士沒有敢抬起頭來看他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財寶,他都拿回來藏在家裡,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買下來的就買下來。

    大王認為趙括跟他的父親相比如何呢?他們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趙王說:“老太太你的意見還是先放在一邊吧,我已經打定主意了。”趙括的母親於是說:“大王最終決定要派他出兵,那麼如果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我能夠不受到連累嗎?”趙王答應了她。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改變了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了原來的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調遣派出變化莫測的部隊,假裝打敗退卻,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帶領精兵搏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 趙括的部隊大敗,十萬多的趙軍被秦國降服了,秦國將他們全部活埋了。

    現在紙上談兵也被引用為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趙括代替了廉頗(lián pō)擔任抗秦大將後,將原有的紀律和規定全部更改了,並將原來的軍官進行了撤換和重新安排。

    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派出小股部隊佯(yáng)裝失敗引誘趙括做出錯誤的判斷,然後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計程車氣大亂。四十多天後,軍隊士兵飢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最後,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兵士都向秦軍投降了。

  • 5 # 鹹魚傳播者

    一、能指揮50多萬軍隊的趙括是紙上談兵?

    天下平定後,劉邦曾經悠閒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劉邦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

     

    二、秦國經濟實力完勝趙國

    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

     

    趙“地薄人眾”,地處北方,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又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

     

    三、秦國軍事實力完勝趙國

    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

    趙國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四、戰神白起,誰與爭鋒?

    打仗白起沒輸過,整個戰國大概戰死了兩百多萬人,被他殺死的就將近一半!被後世稱為“戰神”。可以說,白起是中國幾千年來打殲滅戰最厲害的一個,同時,也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打殲滅戰最厲害的一個。

     

    五、秦國慘勝

    長平被圍四十六天,趙軍糧絕僅靠戰馬和野菜充飢,但五十萬趙軍仍能保持高昂士氣,一波又一波的向秦軍衝殺,直至趙括被殺後,二十多萬趙軍才投降的。由此可知當時秦趙兩軍損

    失的兵力相當,在這種困境之下,趙括能夠做到和秦軍相當的交換比(參考:秦軍傷亡20多萬),這樣的統兵能力絕非一般的名將可比。

     

    只能說,趙括年紀輕輕,首次出戰便遇到白起這樣的對手,何其不幸?趙括敗於白起之手,不丟人,更不能說明他是庸才,當時戰國中任何一位名將放在趙括的位置上,都不敢說能夠戰勝白起統帥的秦軍。

     

    六、名氣最大,輸的最慘,成了背鍋俠

    晚清沈葆楨:“以武鄉侯之謹慎圖功,尚因輕信馬謖而至街亭之失;他若趙括能讀父書而陷長平。昭遠自比諸葛而失金蜀,殷浩人稱奇士竟至一敗塗地,房琯自誇車戰不過紙上談兵。”

     

    殷浩是東晉清談名士,能言善辯,但領兵打仗一塌糊塗;房琯是唐代宰相,帶兵打仗時非要實行春秋車戰之法,以牛車兩千乘進攻,結果被叛軍打成豬頭。沈葆楨把趙括、馬謖、殷浩、房琯四個歸為一類,認為他們都是誇誇其談實戰無能之輩,雖然“紙上談兵”特指房琯,其實也同樣在說其他三人。但畢竟這裡面趙括名氣最大,輸的最慘,於是一來二去,便在趙括和紙上談兵之間劃上等號了。

  • 6 # 無花果239870

    簡單說趙同學首先是個學霸,再個他那個當將軍的老爸覺得他只會書本上的排兵佈陣不知道實際情況不可大用,給他打了個不好的伏筆,最後可憐他又敗了,還是慘敗,被人家坑殺40萬直接導致趙國一蹶不振走上亡國的路,所以他肯定臭名遠揚了。

  • 7 # 下雨不九

    兩千多年前,影響戰國曆史程序,睥睨天下的強秦與胡服騎射的趙國於此進行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鮮來者的大決戰——長平之戰。而趙括也因為愛讀書的癖好和一系列不正當的指揮,被冠以“紙上談兵”惡名。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每次離鄉求學,總是暮色時分,當火車徐徐地越過丹河河谷(貫穿長平古戰場黃河支流之一),一點一點從太行群山的簇擁中掙脫,我時不時會想到那個語文課本、通俗故事中被四個字概括一生的趙括。在沒有讀任何史料以前,在我單純的想象中,趙括應當是個青年人,良好的教育基礎給了他出將入相的自信,帝王的信任讓他成為七國爭霸的焦點。火車翻越太行山的時候總是給我留下搖曳轟鳴的印象,不知道公元前260年9月的長平戰場上,在蕭瑟的丹河兩岸,糧草斷絕46天,苦苦支撐,統轄數十萬將士民夫的趙括,在戰馬搖曳、金戈衝鳴間,是否也曾在猶豫不定的恍惚中倏忽閃現過後世對於自己的評價。

    曾有一段時間,當我認定趙括是個年輕愛讀兵書的年輕人時,總是懷著同情。趙括或許有著鄧艾一樣被人賞識的機遇,但他面對的卻是像戰爭機器一樣一絲不苟的秦國。趙括也許沒有李牧以一人之力維繫戰國末年趙氏殘局的天賦,卻是趙括舉薦李牧總領趙國長城防線的兵馬。

    有時候我在想,除去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只有在形容讀書人或是剛剛離開校園的年輕人時,“紙上談兵”四個字才最常從自詡有經驗、有實踐的人口中聽到。

    兩千多年前的長平戰場上,作為一名年輕人,趙括肩負著國運之戰的重擔。這份壓力,應當包含父輩的軍事理論實踐的傳承與勇冠全軍的榮耀,應當包含趙王氏保守派勢力的質疑,應當與史料中隱約可尋趙國缺糧的記錄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不知道你們想過沒有,秋風的太行群山中,在戰歌陣陣,軍號悲涼的不眠夜,當趙括回憶父親“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的論斷,腦海中不斷浮現母親對於趙孝成王的勸誡“括不可使將。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終遣之,即如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內心是感嘆父母惟願自己平安一世的苦心,保持馬服一脈的願望,還是無法言表只能深埋心中的自卑與憤懣?

    所以,在求學離鄉火車轟鳴的個人寂寥之中,我一直覺著,在國運抉擇的生死關頭,趙括也許是一個失敗的年輕人,但趙括絕不是一個逃避的年輕人。在史料的隻言片語之間,在“紙上談兵”的四字背後,應當有一個更為豐滿的具有悲劇色彩的趙括。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過:

    有一片名叫“龍安”的土地,以“大一統”為追求崇尚黑色的西方部族,極度否認個體自由和個人價值,以嚴酷吏法構建起來的戰爭機器,給這片古老土地帶來秩序之時,也無情抹除著這片土地的多樣性與色彩斑斕。現在,尚黑部族一生無敗績的征伐將軍默默將目光放在了這片土地東部的崛起之地上。在“龍安”東部的崛起之地上,既分佈著偏安一隅沉浸蕭瑟的老大部族,有著畏懼戰爭的懦弱部族,更有著不斷變革,勇於學習未開化民族的新星……

    因為“龍安”這片土地地形地勢地緣政治的關鍵,在於地勢最高地形最為複雜的潞州。尚黑部族看待潞州,如同擋在胸膛之前,使雙拳不能合一的巨石,一旦擊碎巨石,則北上可以征服草原民族,南下可以爭霸龍安的核心地區;而對於崛起之地的新興部族而言,潞州則是部族龍興之地,部族現今首都唯一的地勢屏障,是轄制龍安核心區懦弱部族的重要武器,更是與西方尚黑民族一決高下的戰略要衝。

    因此雙方圍繞潞州開展了一系列鬥爭,但崛起之地新興部族老邁的將軍一退再退,年輕的新興民族的王將個人榮耀與部族命運一齊交給了他所信賴的年輕人……

    然而,歷史不是某個人腦海中想象的故事,歷史也要比虛構的故事精彩的多。項羽也許沒有遇到白起,但他勇冠天下,以一己之力,以年輕人的姿態打敗了秦軍的精銳。只是我有時候會想,也許趙括和項羽具有相同的“悲劇性”,如果在歷史的隻言片語,在“紙上談兵”四字背後,也許在尊重歷史結局的演繹小說中,趙括也可以是一個鮮活豐滿的形象。

  • 8 # 人間正道70

    趙括,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典故就來自於其父對其母說出來的關於他的評價,概括就是其”紙上談兵”。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言及兵事,天下莫能當。常常與父親討論行軍打仗的事,身為將軍的父親也不能及,都難不倒他,但也沒有肯定和鼓勵他。其母很奇怪,就問緣由。其父憂心忡忡地說:”打仗,是生死存亡的事情,可趙括卻說起來有些太容易了。假如趙國將來不用趙括為將就罷了,若一定用他為將,破趙軍的一定是趙括。”

    一語成讖,但也是知子莫過父。當時秦趙對峙,廉頗為將,採取守勢,僵持日久,趙王信秦反間,堅持任用趙括為將,趙括一改廉頗戰法,主動求戰,秦軍連夜換將白起,一戰困住趙軍,40多萬趙軍被圍,內無糧草,外不得救援,苦撐數月被迫投降,而被秦軍坑殺,只放回幾百名年幼者。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卻僅此一戰,就如此結局、如此慘敗,身死名揚,紙上談兵之將,再無雪恥之機。

    若論其一生,短暫的一生,豈不就是活成了紙上談兵!

    自覺得滿腹經綸的年輕人以及你我不可不引以為戒,常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行,也就少了懷才不遇,大才小遇的哀怨了!

  • 9 # HK君

    1.紙上談兵是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給他的定義。

    2.趙奢還在世的時候,趙括一直跟著他父親出征,他的戰爭經驗是比較豐富的,但是他的問題在於他非常貪婪!每次都從戰場上拿戰利品回家。

    長平之戰前,趙王要任命趙括為大將,趙括的母親就去找趙王,說我兒子絕對不行,您不能任命他為大將。趙王問原因,趙括的母親說:“當初他爸爸趙奢在世的時候,您任命他為大將,給他賞賜,他回家之後,馬上把您的賞賜分給他手下的將領們,自己一分都不留。現在趙括呢,您拜他為大將,給他賞賜,他回家馬上安排家裡人去看房子看地,準備買田置宅,沒有分一分錢給任何人。”

    武將貪財是基本上不會打勝仗的,因為武將外出打仗,只有浴血奮戰,才能戰勝敵人,而貪財,必然意味著貪生,因為戰死了,那些財產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趙括就是一個貪財的武將。

    不過,如果他當統帥,倒是也沒大礙。只是趙國體制的腐朽和趙王的昏庸,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慘敗。

    3.長平之戰時,趙括身為45萬趙軍統帥,但是他此時的思維依然是一個貪財的武將思維,而不是一個統帥。當時秦軍統帥白起故意後撤,趙奢為了儘快建立軍功,貪功心切,就拋下了40萬趙軍,直接率領本部數萬人進攻秦軍,結果被秦軍包圍,全殲。

    剩下的40萬趙軍沒有主帥,只好全部投降,這些戰俘對於秦軍來說,是個巨大的麻煩,要養活40萬戰俘,秦國的後勤補給根本做不到,當時作戰的秦軍就有60萬,秦國已經是舉國都在參與這場戰爭。完全沒有——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於是,全部坑殺!(就算有餘糧,也不好處理這麼多戰俘!)

    趙括的一生,悲劇既有自身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趙王和趙國體制的問題。

    戰國四大名將中,起翦頗牧,廉頗和後來的李牧都不是趙氏貴族,受到了趙國世襲貴族的排擠,即使是馬服君趙奢(趙奢、趙括是趙氏貴族)也不如廉頗善戰。

    當時,廉頗主張長期固守,因為秦軍要從關中地區運糧到長平這邊,成本很高,所以,長期耗下去,秦軍必敗。雖然趙國當時也缺糧,但趙國的後勤補給就在家門口,成本低。

    當時廉頗主導持久戰,趙括主導速勝論,趙王想盡快結束戰爭,於是幹了一件兵家大忌的事情——臨陣換帥,主要原因是趙國貴族不願意因為戰爭而降低生活標準,這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可見一斑。

    秦軍包圍邯鄲時,趙國貴族的生活水準並未下降,而守城士兵還在浴血奮戰,邯鄲賓館吏員的兒子李同勸說平原君趙勝(這個四大公子之一在趙國貴族中還是開明)道:“您不擔憂趙國滅亡嗎?”

    趙勝說:“趙國滅亡那我就要作俘虜,為什麼不擔憂呢?”

    李同說:“邯鄲的百姓,拿人骨當柴燒,交換孩子當飯吃,可以說危急至極了,可是您的後宮姬妾侍女數以百計,侍女穿著絲綢繡衣,精美飯菜吃不了,而百姓卻粗布短衣難以遮體,酒渣穀皮吃不飽。百姓睏乏,兵器用盡,有的人削尖木頭當長矛箭矢,而您的珍寶玩器銅鐘玉罄照舊無損。假使秦軍攻破趙國,您怎麼能有這些東西?假若趙國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沒有這些東西?現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體成員編到士兵隊伍中,分別承擔守城勞役,把家裡所有的東西全都分發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當危急困苦的時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

    趙勝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就同意了李同的觀點,散家財,赴國難,聯合信陵君打敗了秦軍。

    所以,長平之戰的失敗,主要責任不在於趙括,而在於趙王,和趙國的體制。趙括只是這一體制的犧牲品而已。

  • 10 # 小杰解惑

      明朝的一位詩人,在感嘆古事時隨口吟誦的”朝野猶誇紙上兵“,便成為了後世”紙上談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詩又引起了人們的回憶,讓我們的思緒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暫時安靜的各國都悄悄地在國內醞釀著某些計劃和陰謀,一場春秋大戲即將上演。   趙國的名相藺相如評價趙括:”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就連自己的父親趙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毫不避諱地點出了兒子趙括的缺點,年輕氣盛又缺少經驗,不知道變通,最後的下場就是隻有死路一條。趙括出生年不詳,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華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出生名門之後的趙括,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應該稱得上是自幼飽讀詩書,而趙括尤喜讀兵書,還喜歡和別人談論兵法,聊天交流觀點時遇到不和時,趙奢都會據理力爭,認為書上說的都是對的,得理不饒人的趙括是個讀書的好手,而他的確對兵法爛熟於心,但是卻不擅長靈活處理行軍中的問題,趙括甚至還沒有任何作戰經驗,就經常和他人泛泛討論關於軍事的問題。   因此,年輕氣盛的趙括,自以為自己多讀了幾本兵書就比比人懂得多,與別人談論的時候也是相當有自信的,覺得書上的東西都是精華,都是正確的。然而他的父親卻不這樣認為。父親趙奢久經沙場,是個穩重又幹練的老將,長期的疆場生活,磨練出了他識人的本事,一雙慧眼,幾句交談過後,便對一個人略知一二。他看自己的兒子也如此迷戀兵法,時常試探下兒子對兵法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程度,幾番交談過後,趙奢發現自己的兒子並不能成為傑出軍事家,《史記》裡曾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奢甚至已經能夠預見自己的兒子的未來。長平之戰,是趙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戰,也是最後一次戰爭,並在這一戰中葬送了他年輕的生命,也埋葬了趙國四十萬士兵的生命,趙國百年的國運瞬間耗盡。   秦趙之戰達到了春秋戰爭的一個相當大的規模,兩個強國進行交戰,免不了一場惡戰。雙方對戰爭的重視程度都很高。秦國在此時早已經傾盡了國家的可用之人,甚至連小孩子都有被髮動的,可見秦國是真的有”破釜沉舟“的氣勢。因此,秦國的兵力才是趙國的幾倍,甚至更多。趙國國君聽信讒言而擅自換下廉頗,由趙括取代,從政策到方針趙國就徹底輸了。趙國長平之戰慘敗,也不全是趙括一個人的責任,只不過趙括運氣不好,遇到了一個千古戰神,又遇到了一個猶疑的主君,趙國想贏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琦有機會了!蔡崇信全額買下籃網的股份,他會不會簽下周琦打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