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大家讀一組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紀念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徵,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里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盪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遊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迴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淒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里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迴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讚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雲: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李白從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興湍飛,秋高氣爽宜人秋色直入筆底: 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標誌,成語“老氣橫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卻是成熟與老辣的象徵,是清寒與寥廓的外顯;是秋月朗朗,鵲橋飛渡;是楓葉蕭蕭,秋蟬默默。此刻,樹葉完成了一個輪迴,把自己交給大地,交給粗壯的根,在蛻變中孕育新一輪的成熟與豐收。因此,秋又是落葉對根的情思,是大雁對長空的嚮往;秋天的奉獻是無私的,秋天給人的境界是深遠的。 田園詩人王維,隱逸山林之中,寫詩畫畫參禪,每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組組山水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讀了,心馳神往;看了,神與物遊;品了,通會之境,人書俱老。《山居秋暝》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感慨於秋之空山的幽遠空曠與寂靜,禪意十足,歸意可掬,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竹喧與浣女,蓮動與漁舟。是詩焉?是畫焉?是禪焉?似是又不全是。這是一幅世外桃源歸隱圖,沉醉於茲,心曠神怡,這種詩畫禪俱佳的秋的去處,縱使貴族王孫,亦足以陶然可樂,而流連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點,“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我卻獨愛著秋天,秋天是令人懷念的。與春天的濃豔熱鬧相比,秋天是肅穆靜寂的,與夏天的蕪雜茂密相比,秋天是簡潔透明的,與冬天的空靈虛幻相比,秋天是厚實寬容的。秋天是富有個性的季節,秋天是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秋天蘊藉著寂滅與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鄉,秋天是朦朧詩人的底色。當春天伸張它慵懶斷魂的雙臂,當夏日豪情滿懷悄悄遠去,而冬夜萬籟俱寂作客夢鄉的時候,惟有秋天,面對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情思綿綿與心靈震撼,沒有懊悔與驚愕,沒有固執與軟弱,細細品味著淡淡的憂傷,涵泳著一片佈滿皺紋的寧靜,以你的博大渾厚消解著春的輕佻與夏的輕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緘其口,“此時無聲勝有聲”,把熱淚盈眶的感動寫進生命的十四行詩。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片落葉而陣陣謳歌!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處蒼老而擊節讚歎!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個細節而怦然心動! 秋天,為你舉杯!為你壯行! 羅蘭:秋頌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豔麗的悽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嚐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裡,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閒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淨的風。那麼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麼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閒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淨的天宇間,那一抹白雲,當得起一個“閒”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麼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閒”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澹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讚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讚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願做一個閒閒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評析] 這篇散文寫得很美。詩化的語言與句式,濃情的點染和描繪,是其外在的美;而態度的曠達與淡然,思緒的透澈與灑脫,則是其內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了。這種人格和個性的風度,就是秋天深層美的極致和底蘊。 兩 片 秋 葉 陳薇莉 秋意濃入肅殺,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幹上顫顫地綴著幾片不肯就去的枯葉,瑟縮地打著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頁。黑黃的色,邊兒早已碎敗,蜷曲著身子,不知被什麼蟲子咬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麼? 我悲秋,我亦戀秋。每當第一片落葉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著甜味的愁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唇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懷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這枯葉麼?在轉瞬即逝的濃綠後轉黃,變黑,飄飄地落地,不知葬身於哪一角落。 又一陣風過,葉兒在書頁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澮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著亮點兒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不住般地從那裡面溢了出來。於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愛我,但他更愛大山——這使我氣惱,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麼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晴一看,騰地湧起一股熱,熱,從心窩裡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著,下意識地將兩片秋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越發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我並不懂自己,何故竟會生了要將這片以枯死的形體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麼?”那雙洋溢著熱熱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於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擠盡了熱,將自身燒得通紅,用自己最後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於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到,心上擱個秋,並不盡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愛,但也用不著為留它不住而無端發愁,即使到了秋,也還有這燒紅的楓葉,何況春後面還有夏哩。 我於是將那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深秋書簡 北京城最值得留連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裡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脈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帶。這時候乘坐汽車在八達嶺以北的公路上行駛,車窗外就呈現出不斷變換畫面的自然景觀。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馬奈。色彩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個個都活蹦亂跳,都有生命。黃的黃得徹底,紅的紅得透明,綠的綠得蒼鬱,就連天上的白雲也捲曲如雞毛狀,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飄蕩。坐在車裡的人們不由得興奮起來,帶著淡淡的傷感:“好個秋天呀,怎麼如此倉促,還沒把你看夠就要走了呢?”時序已進11月,難免會生髮出這種眷戀的傷感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之所以發生,倒不是由於經歷了太久的夏季單調綠色的浸泡,也不僅是由於秋陽下大自然呈現出來的美麗色彩和對於溫暖秋季的眷戀,而是因為眼前的和諧與美實在令人銷魂,在於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的燦爛色彩是如此豐滿、充足,它們在特定的角度裡因Sunny的照射而擴散出來的鄉土情調和文學韻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濃烈。因此說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說秋天是色彩錯雜光影幻動的世界就都遠遠不夠了。為什麼呢?因為生命才是最可寶貴的,沒有生命的世界總是僵死的。我們說某人畫得好,那是因為他的畫有靈氣,而所謂靈氣也就是生命。秋天並非平靜如水,秋天也非只聞蟲吟。秋天是熾烈的、喧鬧的、跳動的。生命在這個季節唱出了它的全部美麗,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與冬的交界處,生命愈是頑強地表現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裡面擠進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顏色、一種聲音或一份韻味,就像一位老畫師在他的晚年把畢生功力都畫到畫布上去一樣。 請看公路兩旁的白楊樹吧。白楊樹已經老了,雖然樹葉開始脫落,有的已經老得不成樣子,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這白楊樹生性倔強,就連它掉在地上的葉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乾枯了殘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翹出堅硬的不規則形狀,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出抗議的叫鹼。 在金色的秋天的Sunny下,坐在車裡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於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讚歎。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裡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裡來了。色彩是如此調和,畫面是如此豐滿,汽車的發動機醉意朦朧地哼著,人們都不說話,好像也醉了,好像這一切,山、石、林、樹、人,以及鋼鐵製成的車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現,都在使自己成為這些風景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組成部分。於是車子裡的人們開始坐不住了,都在心裡問自己,怎麼住在北京城這麼多年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秋天,怎麼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侷限於樓頂碧空下盤翔的鴿群和夜晚天上被兩棵棗樹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蒼白的月亮了呢? 原來在北京的一角,在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沒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帶,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區,竟然蘊藏著北京的秋天,蘊藏著秋色之美的真髓! (選自《光明日報》) 門落清秋 作者:涵昭 相對百花齊放的春而言,人們總有些害怕秋的到來,儘管,秋也被譽為豐收的季節。然而,在習慣性用語中,人們始終會忘記夏與冬,而習慣用“春秋”表示一年。春天象徵著早晨與開始,秋呢,則無疑是傍晚和結束。無意之間,秋便從夏末的餘熱裡悄悄流走了,人往往會不經意的忽略了它的存在。 微涼的風,無聲無息的被擋在門外,無法進得門內的世界,只因門外屬於自然,門內卻屬於人生。直到門內的人透過窗戶望見了門外落葉的幾抹金黃,才發覺到了什麼。秋,原來果真是金色的,並不遜色於春的翠綠。不過,那就是一襲輕紗般的美夢,飄過身畔,隨後被白雪所替代。 秋去了,去往何處了呢?難道,又默然迴歸西方白色的淨土了嗎?雁兒們或許早已遷徙,卻忘記了它們當初遷徙的時候排的隊伍是“一”字或“人”字;蟲兒們仍在田間呢噥,吟唱著單調而令人費解的詩歌。透過逐漸暗淡的金黃,能想象出一幕情景:站在高聳的山頂,俯視山下片片梯田,以黃色調為主,各色的一塊塊田地,排成規則的形狀,是否更像壯族婦女精巧的手工織出的彩錦?偏偏,門吱呀一聲關上了,自然的力量漸漸熄滅,直至改變了本應富含的顏色。 於是,秋就這樣在緊閉的門口落下了,甚至去得不留一絲痕跡。門成了秋的鏡子,一面照著夢,另一面照著現實。不知道門外落下了多少黃葉,卻如剪影般被碾作了塵土,或被涼風吹到了某個不知名的荒原。門內仍是寂寞,有人在臨窗吹笛,殘碎的餘音反而比主旋律更為雋永,更是耐人尋味。那是一種等待,彷彿快要發黴的長久等待,在麻木裡,永遠不用去擔心是否能等到結果。 昏暗與朦朧中,再次嗅到桂子的清香了。獨坐在空闊的椅子上,望見簷角的水滴變成冰霜,望見牆隅的蛛網又起了厚重的灰塵,才知道炎夏已走,蜘蛛早已經不住舊巢了。大概,蟲子們都已經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候,或進入了不知多長時間的休眠狀態。從狹長的門縫裡,只偷窺到半縷涼月的微光,那門外的世界,到底需要門內的人怎樣去創造呢?一轉眼,門內依舊,門外卻已萬變,帶不走的,僅是一聲遲到的嘆息。 秋是迴圈出現的,而不同於季節的事物的未必儘可迴圈,變化之所以稱為變化,規律又有誰能明確的丈量猜度?聽說秋天的蚊蟲總會帶上惡性病毒,在那時候人也容易感染上瘧疾,只期待著來年春天能將不好的東西全部清除,然落得的依舊是“人比黃花瘦”。 終於鼓起勇氣推開了緊閉已久的門,原來,涼秋深處,仍有桂之芬芳,浮動暗香的夜墜落了,明天將會升起豔陽,或許吧……一片小小的落葉,倏的掠過柔軟髮際,飄到溫度回升的手心,呵,我竟然把秋拾在手裡了。 初秋的雨 作者:姚章華 淡淡的風從敞開的窗溜進來。我閉上眼深吸一口氣,聞到了這初秋時雨的氣息——有些許淺淺的愁緒藏在清涼之中。雖然只是初秋,但是風已經沒有了盛夏時那種所向披靡和凌駕一切的氣勢。大概是因為厭倦了那種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尋回春天以後失去了的一些東西吧。雖然經歷了幾天的連綿秋雨,道路兩旁的樹木依舊如盛夏時的那般蔥鬱,見不到多少落葉散落在這城市的水泥地上。 記得小時候對雨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特別是像春天和現在的連綿細雨。那時還是住在郊外爺爺蓋的那棟老房子的時候。覺得天空像是經過了某位水墨畫大師揮毫潑墨過的宣紙,讓人心中產生莫名的壓抑與沉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隻能困在房子裡不能隨意出去玩。於是心中盼望著快點雨過天晴。然而這連綿的秋雨似乎偏要與我作對,一下就是好幾天。有時實在無聊,我就坐在大門口,看淅淅瀝瀝的雨在院中的坑坑窪窪裡聚整合若干個小水溏,看不斷生出無數的漣漪在水塘中輪迴轉世。溢位的雨水與新的雨水匯入幾條一指來寬的我所認為的小溪流,沿著小土坡順勢而下流出院外,消失在視線盡頭。會流到哪裡去呢?我開始想象,於是便不覺的無聊了。 雨終究是要停的,無論它下了多久。隨著雨慢慢漸減少,天空漸漸明亮起來。有時候太陽出來的太心急,還會看見真正的“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象。金色的雨絲幻化成金色的漣漪,在院中的金色池塘中依舊輪迴。我也漸漸明白,最美的Sunny原來不是在萬里無雲、驕陽普照卻令人燥熱的時候,而是現在這種經過了連日的陰雨,愁雲剛剛消散,空氣滋潤清涼的雨後初晴時。於是我對雨的厭惡減淡了,同時對初晴的雨後情有獨鍾起來。 此時雨已經逐漸停了。我又習慣性的想去陽臺,看那經過數天連綿秋雨的雨後初晴…… 秋天,秋天 (張曉風) 滿山的牽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衝擊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勢。 Sunny是耀眼的白,像錫,像許多發光的金屬。是哪個聰明的古人想起來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們喜歡木的青綠,但我們怎能不欽仰金屬的燦白。 對了,就是這燦白,閉著眼睛也能感到的。在雲裡,在蘆葦上,在滿山的的翠竹上,在滿谷的長風裡,這樣亂撲撲地壓了下來。 在我們的城市裡,夏季上演得太長,秋色就不免出場得晚些。但秋得永遠不會被混淆的--這堅硬明朗的金屬季。讓我們從微涼的松風中去認取,讓我們從新刈的草香中去認取。 已經是生命中第二十五個秋天了,卻依然這樣容易激動。正如一個詩人說的。 “依然迷信著美。“ 是的,到第五十個秋天來的時候,對於美,我怕是還要這樣執迷的。 那時候,在南京,剛剛開始記得一些零碎的事,畫面裡常常出現一片美麗的郊野,我悄悄地從大人身邊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裡來了。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葉子是黃褐色的,彎曲的,像一隻載著夢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長期著兩粒美麗的梧桐子。每起一陣風我就在落葉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兩顆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發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聽到遙遠的西風,以及風裡簌簌的落葉。我仍能看見那些載著夢的船,航行在草原裡,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裡。 又記得小陽臺上黃昏,視線的盡處是一列古老的城牆。在暮色和秋色的雙重蒼涼裡,往往不知什麼人加上一陣笛音的蒼涼。我喜歡這種悽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歡。小舅舅曾帶著一直走到城牆的旁邊,那些斑駁的石頭,蔓生的亂草,使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長大了讀辛稼軒的詞,對於那種沉鬱悲涼的意境總覺得那樣熟悉,其實我何嘗熟悉什麼詞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罷了。 後來,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樹。走在街上,兩旁總夾著橘柚的芬芳。學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總覺得那就是地理課本上的十萬大山。秋天的時候,山容澄清而微黃,藍天顯得更高了。 “媛媛,“我懷著十分的敬畏問我的同伴。“你說教我們美術的龔老師能不能畫下這個山?“ “能,他能。“ “當然能,當然,“她熱切在喊著,“可惜他最近打籃球把手摔壞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畫呢。“ 沉默了好一會。 “是真的嗎?“ “真的,當然真的。“ 我望著她,然後又望著那座山,那神聖的、美麗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說,“他不會畫,一定不會。“ 那天的辯論會後來怎樣結束,我已不記得了。而那個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經闊別了十幾年。如果我能重見到,我仍會那樣堅持的。 沒有人會畫那樣的山,沒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現在承認了嗎?前年我碰到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問她,她卻笑著說已經記不得住過柳州沒有了。那麼,她不會是你了。沒有人能忘記柳州的,沒有人能忘記那蒼鬱的、沉雄的、微帶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風儘子,那一串金屬性、有著歡樂叮噹聲的日子。終於,人長大了,會念《秋聲賦》了,也會騎在腳踏車上,想象著“飽將兩耳聽秋風“的情懷了。 秋季旅行,相片冊裡照例有發光的記憶。還記得那次倦遊回來,坐在遊覽車上。 “你最喜歡哪一季呢?“我問芷。 “秋天。“她簡單地回答,眼睛裡凝聚了所有美麗的秋光。 我忽然歡欣起來。 “我也是,啊,我們都是。“ 她說了許多秋天的故事給我聽,那些山野和鄉村裡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個她常在它旁邊睡覺的小池塘,以及林間說不完的果實。 車子一路走著,同學沿站下車,車廂裡越來越空虛了。 “芷,“我忽然垂下頭來,“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生命的同伴一個個下車了,座位慢慢地稀鬆了,你會怎樣呢?“ “我會很難過。“她黯然地說。 我們在做什麼呢?芷,我們只不過說了些小女孩的傻話罷了,那種深沉的、無可如何的搖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一起躲在小樹叢中唸書,一起說夢話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現在,你在中部的深山裡工作,像傳教士一樣地工作著,從心裡愛那些樸實的山地靈魂。今年初狄我們又見了一次面,興致仍然那樣好,坐在小渡船裡,早晨的淡水河 還沒有揭開薄薄的藍霧,櫓聲琅然,你又繼續你山林故事了。 “有時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個人,慢慢地翻越過許多山嶺。“你說,“忽然,我停住了,發現四壁都是山!都是雄偉的、插天的青色! 我吃驚地站著,啊,怎麼會那樣美!” 我望著你,芷,我的心裡充滿了幸福。分別這樣多年了,我們都無恙,我們的夢也都無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屬於地平線上的夢。 而現在,秋在我們這裡的山中已經很濃很白了。偶然落一陣秋雨,薄寒襲人,雨後常常又現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種悲秋的情懷。你那兒呢?窗外也該換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樣地適合故人之情,又怎樣的適合銀銀亮亮的夢啊! 隨著風,紫色的浪花翻騰,把一山的秋涼都翻到我的心上來了。 我愛這樣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愛得這樣孤獨。 我並非不醉心春天的溫柔,我並非不向往夏天的熾熱,只是生命應該嚴肅、應該成熟、應該神聖,就像秋天所給我們的一樣--然而,誰懂呢?誰知道呢?誰去欣賞深度呢? 遠山在退,遙遠地盤結著平靜的黛藍。而近處的木本珠蘭仍香著,(香氣真是一種權力,可以統轄很大片的土地。)溪小從小夾縫裡奔竄出來,在原野裡寫著沒有人瞭解的行書,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繪純淨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頁空著,我沒有小令,只是我愛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誠與敬畏。 願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沒有大多絢麗的春花、沒有太多飄浮夏雲、沒有喧譁、沒有旋轉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靜純樸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與嚴肅,只有夢,像一樣紅楓那樣熱切殷實的夢。 秋天,這堅硬而明亮的金屬季,是我深深愛著的。
推薦大家讀一組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紀念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徵,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里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盪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遊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迴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淒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里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迴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讚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雲: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李白從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興湍飛,秋高氣爽宜人秋色直入筆底: 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標誌,成語“老氣橫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卻是成熟與老辣的象徵,是清寒與寥廓的外顯;是秋月朗朗,鵲橋飛渡;是楓葉蕭蕭,秋蟬默默。此刻,樹葉完成了一個輪迴,把自己交給大地,交給粗壯的根,在蛻變中孕育新一輪的成熟與豐收。因此,秋又是落葉對根的情思,是大雁對長空的嚮往;秋天的奉獻是無私的,秋天給人的境界是深遠的。 田園詩人王維,隱逸山林之中,寫詩畫畫參禪,每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組組山水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讀了,心馳神往;看了,神與物遊;品了,通會之境,人書俱老。《山居秋暝》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感慨於秋之空山的幽遠空曠與寂靜,禪意十足,歸意可掬,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竹喧與浣女,蓮動與漁舟。是詩焉?是畫焉?是禪焉?似是又不全是。這是一幅世外桃源歸隱圖,沉醉於茲,心曠神怡,這種詩畫禪俱佳的秋的去處,縱使貴族王孫,亦足以陶然可樂,而流連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點,“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我卻獨愛著秋天,秋天是令人懷念的。與春天的濃豔熱鬧相比,秋天是肅穆靜寂的,與夏天的蕪雜茂密相比,秋天是簡潔透明的,與冬天的空靈虛幻相比,秋天是厚實寬容的。秋天是富有個性的季節,秋天是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秋天蘊藉著寂滅與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鄉,秋天是朦朧詩人的底色。當春天伸張它慵懶斷魂的雙臂,當夏日豪情滿懷悄悄遠去,而冬夜萬籟俱寂作客夢鄉的時候,惟有秋天,面對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情思綿綿與心靈震撼,沒有懊悔與驚愕,沒有固執與軟弱,細細品味著淡淡的憂傷,涵泳著一片佈滿皺紋的寧靜,以你的博大渾厚消解著春的輕佻與夏的輕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緘其口,“此時無聲勝有聲”,把熱淚盈眶的感動寫進生命的十四行詩。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片落葉而陣陣謳歌!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處蒼老而擊節讚歎!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個細節而怦然心動! 秋天,為你舉杯!為你壯行! 羅蘭:秋頌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豔麗的悽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嚐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裡,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閒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淨的風。那麼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麼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閒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淨的天宇間,那一抹白雲,當得起一個“閒”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麼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閒”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澹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讚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讚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願做一個閒閒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評析] 這篇散文寫得很美。詩化的語言與句式,濃情的點染和描繪,是其外在的美;而態度的曠達與淡然,思緒的透澈與灑脫,則是其內在的美。作者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了。這種人格和個性的風度,就是秋天深層美的極致和底蘊。 兩 片 秋 葉 陳薇莉 秋意濃入肅殺,一陣風過,光禿禿的樹幹上顫顫地綴著幾片不肯就去的枯葉,瑟縮地打著旋兒。倏地,一片落葉飄進了我攤開的書頁。黑黃的色,邊兒早已碎敗,蜷曲著身子,不知被什麼蟲子咬得滿是瘡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擱了個秋麼? 我悲秋,我亦戀秋。每當第一片落葉從濃密的綠中飄飛下來,每當涼涼的秋雨無聲地潤了我的窗簾,那種夾雜著甜味的愁就襲上來,牽出一線憂思,唇邊也會滑出一聲長長的“唉”,落進心底,化作一懷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這枯葉麼?在轉瞬即逝的濃綠後轉黃,變黑,飄飄地落地,不知葬身於哪一角落。 又一陣風過,葉兒在書頁上顫了顫,想要飛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書中,又覺得攤開的這本書詞語太熱,容不得這冰澮的形體,須得另尋一本。 從枕旁的書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寢室的給帶回來擱在那兒的,一看那剛勁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雙閃著亮點兒的眼睛,一股熱熱的生命的力量關不住般地從那裡面溢了出來。於是,我的擱上了秋的心頓然感到一陣麻酥酥的暖意。他愛我,但他更愛大山——這使我氣惱,大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大山! 拆開封口,抽出信來,一片紅紅的什麼被帶了出來掉在地上,定晴一看,騰地湧起一股熱,熱,從心窩裡往外冒的熱——那是一片火一般紅的楓葉。 我木然地站著,下意識地將兩片秋葉擱在一處。頓時,那片枯葉在紅楓的映照下越發顯露出它的可憎可憐!我迷惘起來,我並不懂自己,何故竟會生了要將這片以枯死的形體冷了人心的葉兒珍藏起來的雅興? “你愛這大山的紅楓麼?”那雙洋溢著熱熱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說,“是的,它也墜落於肅殺的秋風之中,然而,它卻是擠盡了熱,將自身燒得通紅,用自己最後的生命,給寒冷的世界裝點上一片紅於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覺到,心上擱個秋,並不盡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愛,但也用不著為留它不住而無端發愁,即使到了秋,也還有這燒紅的楓葉,何況春後面還有夏哩。 我於是將那枯葉彈出窗外,將那片來自大山的紅楓嵌進了書頁。 深秋書簡 北京城最值得留連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裡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脈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帶。這時候乘坐汽車在八達嶺以北的公路上行駛,車窗外就呈現出不斷變換畫面的自然景觀。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樑是一幅馬奈。色彩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個個都活蹦亂跳,都有生命。黃的黃得徹底,紅的紅得透明,綠的綠得蒼鬱,就連天上的白雲也捲曲如雞毛狀,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飄蕩。坐在車裡的人們不由得興奮起來,帶著淡淡的傷感:“好個秋天呀,怎麼如此倉促,還沒把你看夠就要走了呢?”時序已進11月,難免會生髮出這種眷戀的傷感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之所以發生,倒不是由於經歷了太久的夏季單調綠色的浸泡,也不僅是由於秋陽下大自然呈現出來的美麗色彩和對於溫暖秋季的眷戀,而是因為眼前的和諧與美實在令人銷魂,在於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的燦爛色彩是如此豐滿、充足,它們在特定的角度裡因Sunny的照射而擴散出來的鄉土情調和文學韻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濃烈。因此說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說秋天是色彩錯雜光影幻動的世界就都遠遠不夠了。為什麼呢?因為生命才是最可寶貴的,沒有生命的世界總是僵死的。我們說某人畫得好,那是因為他的畫有靈氣,而所謂靈氣也就是生命。秋天並非平靜如水,秋天也非只聞蟲吟。秋天是熾烈的、喧鬧的、跳動的。生命在這個季節唱出了它的全部美麗,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與冬的交界處,生命愈是頑強地表現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裡面擠進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顏色、一種聲音或一份韻味,就像一位老畫師在他的晚年把畢生功力都畫到畫布上去一樣。 請看公路兩旁的白楊樹吧。白楊樹已經老了,雖然樹葉開始脫落,有的已經老得不成樣子,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這白楊樹生性倔強,就連它掉在地上的葉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乾枯了殘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翹出堅硬的不規則形狀,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出抗議的叫鹼。 在金色的秋天的Sunny下,坐在車裡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於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讚歎。藍天、白雲,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裡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裡來了。色彩是如此調和,畫面是如此豐滿,汽車的發動機醉意朦朧地哼著,人們都不說話,好像也醉了,好像這一切,山、石、林、樹、人,以及鋼鐵製成的車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現,都在使自己成為這些風景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組成部分。於是車子裡的人們開始坐不住了,都在心裡問自己,怎麼住在北京城這麼多年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秋天,怎麼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侷限於樓頂碧空下盤翔的鴿群和夜晚天上被兩棵棗樹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蒼白的月亮了呢? 原來在北京的一角,在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沒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帶,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區,竟然蘊藏著北京的秋天,蘊藏著秋色之美的真髓! (選自《光明日報》) 門落清秋 作者:涵昭 相對百花齊放的春而言,人們總有些害怕秋的到來,儘管,秋也被譽為豐收的季節。然而,在習慣性用語中,人們始終會忘記夏與冬,而習慣用“春秋”表示一年。春天象徵著早晨與開始,秋呢,則無疑是傍晚和結束。無意之間,秋便從夏末的餘熱裡悄悄流走了,人往往會不經意的忽略了它的存在。 微涼的風,無聲無息的被擋在門外,無法進得門內的世界,只因門外屬於自然,門內卻屬於人生。直到門內的人透過窗戶望見了門外落葉的幾抹金黃,才發覺到了什麼。秋,原來果真是金色的,並不遜色於春的翠綠。不過,那就是一襲輕紗般的美夢,飄過身畔,隨後被白雪所替代。 秋去了,去往何處了呢?難道,又默然迴歸西方白色的淨土了嗎?雁兒們或許早已遷徙,卻忘記了它們當初遷徙的時候排的隊伍是“一”字或“人”字;蟲兒們仍在田間呢噥,吟唱著單調而令人費解的詩歌。透過逐漸暗淡的金黃,能想象出一幕情景:站在高聳的山頂,俯視山下片片梯田,以黃色調為主,各色的一塊塊田地,排成規則的形狀,是否更像壯族婦女精巧的手工織出的彩錦?偏偏,門吱呀一聲關上了,自然的力量漸漸熄滅,直至改變了本應富含的顏色。 於是,秋就這樣在緊閉的門口落下了,甚至去得不留一絲痕跡。門成了秋的鏡子,一面照著夢,另一面照著現實。不知道門外落下了多少黃葉,卻如剪影般被碾作了塵土,或被涼風吹到了某個不知名的荒原。門內仍是寂寞,有人在臨窗吹笛,殘碎的餘音反而比主旋律更為雋永,更是耐人尋味。那是一種等待,彷彿快要發黴的長久等待,在麻木裡,永遠不用去擔心是否能等到結果。 昏暗與朦朧中,再次嗅到桂子的清香了。獨坐在空闊的椅子上,望見簷角的水滴變成冰霜,望見牆隅的蛛網又起了厚重的灰塵,才知道炎夏已走,蜘蛛早已經不住舊巢了。大概,蟲子們都已經到了生命終結的時候,或進入了不知多長時間的休眠狀態。從狹長的門縫裡,只偷窺到半縷涼月的微光,那門外的世界,到底需要門內的人怎樣去創造呢?一轉眼,門內依舊,門外卻已萬變,帶不走的,僅是一聲遲到的嘆息。 秋是迴圈出現的,而不同於季節的事物的未必儘可迴圈,變化之所以稱為變化,規律又有誰能明確的丈量猜度?聽說秋天的蚊蟲總會帶上惡性病毒,在那時候人也容易感染上瘧疾,只期待著來年春天能將不好的東西全部清除,然落得的依舊是“人比黃花瘦”。 終於鼓起勇氣推開了緊閉已久的門,原來,涼秋深處,仍有桂之芬芳,浮動暗香的夜墜落了,明天將會升起豔陽,或許吧……一片小小的落葉,倏的掠過柔軟髮際,飄到溫度回升的手心,呵,我竟然把秋拾在手裡了。 初秋的雨 作者:姚章華 淡淡的風從敞開的窗溜進來。我閉上眼深吸一口氣,聞到了這初秋時雨的氣息——有些許淺淺的愁緒藏在清涼之中。雖然只是初秋,但是風已經沒有了盛夏時那種所向披靡和凌駕一切的氣勢。大概是因為厭倦了那種高高在上的孤寂想要尋回春天以後失去了的一些東西吧。雖然經歷了幾天的連綿秋雨,道路兩旁的樹木依舊如盛夏時的那般蔥鬱,見不到多少落葉散落在這城市的水泥地上。 記得小時候對雨有一種強烈的厭惡感,特別是像春天和現在的連綿細雨。那時還是住在郊外爺爺蓋的那棟老房子的時候。覺得天空像是經過了某位水墨畫大師揮毫潑墨過的宣紙,讓人心中產生莫名的壓抑與沉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隻能困在房子裡不能隨意出去玩。於是心中盼望著快點雨過天晴。然而這連綿的秋雨似乎偏要與我作對,一下就是好幾天。有時實在無聊,我就坐在大門口,看淅淅瀝瀝的雨在院中的坑坑窪窪裡聚整合若干個小水溏,看不斷生出無數的漣漪在水塘中輪迴轉世。溢位的雨水與新的雨水匯入幾條一指來寬的我所認為的小溪流,沿著小土坡順勢而下流出院外,消失在視線盡頭。會流到哪裡去呢?我開始想象,於是便不覺的無聊了。 雨終究是要停的,無論它下了多久。隨著雨慢慢漸減少,天空漸漸明亮起來。有時候太陽出來的太心急,還會看見真正的“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象。金色的雨絲幻化成金色的漣漪,在院中的金色池塘中依舊輪迴。我也漸漸明白,最美的Sunny原來不是在萬里無雲、驕陽普照卻令人燥熱的時候,而是現在這種經過了連日的陰雨,愁雲剛剛消散,空氣滋潤清涼的雨後初晴時。於是我對雨的厭惡減淡了,同時對初晴的雨後情有獨鍾起來。 此時雨已經逐漸停了。我又習慣性的想去陽臺,看那經過數天連綿秋雨的雨後初晴…… 秋天,秋天 (張曉風) 滿山的牽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衝擊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勢。 Sunny是耀眼的白,像錫,像許多發光的金屬。是哪個聰明的古人想起來以木象春而以金象秋的?我們喜歡木的青綠,但我們怎能不欽仰金屬的燦白。 對了,就是這燦白,閉著眼睛也能感到的。在雲裡,在蘆葦上,在滿山的的翠竹上,在滿谷的長風裡,這樣亂撲撲地壓了下來。 在我們的城市裡,夏季上演得太長,秋色就不免出場得晚些。但秋得永遠不會被混淆的--這堅硬明朗的金屬季。讓我們從微涼的松風中去認取,讓我們從新刈的草香中去認取。 已經是生命中第二十五個秋天了,卻依然這樣容易激動。正如一個詩人說的。 “依然迷信著美。“ 是的,到第五十個秋天來的時候,對於美,我怕是還要這樣執迷的。 那時候,在南京,剛剛開始記得一些零碎的事,畫面裡常常出現一片美麗的郊野,我悄悄地從大人身邊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裡來了。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葉子是黃褐色的,彎曲的,像一隻載著夢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長期著兩粒美麗的梧桐子。每起一陣風我就在落葉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兩顆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發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聽到遙遠的西風,以及風裡簌簌的落葉。我仍能看見那些載著夢的船,航行在草原裡,航行在一粒種子的希望裡。 又記得小陽臺上黃昏,視線的盡處是一列古老的城牆。在暮色和秋色的雙重蒼涼裡,往往不知什麼人加上一陣笛音的蒼涼。我喜歡這種悽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歡。小舅舅曾帶著一直走到城牆的旁邊,那些斑駁的石頭,蔓生的亂草,使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長大了讀辛稼軒的詞,對於那種沉鬱悲涼的意境總覺得那樣熟悉,其實我何嘗熟悉什麼詞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罷了。 後來,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樹。走在街上,兩旁總夾著橘柚的芬芳。學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總覺得那就是地理課本上的十萬大山。秋天的時候,山容澄清而微黃,藍天顯得更高了。 “媛媛,“我懷著十分的敬畏問我的同伴。“你說教我們美術的龔老師能不能畫下這個山?“ “能,他能。“ “當然能,當然,“她熱切在喊著,“可惜他最近打籃球把手摔壞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畫呢。“ 沉默了好一會。 “是真的嗎?“ “真的,當然真的。“ 我望著她,然後又望著那座山,那神聖的、美麗的、深沉的秋山。 “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說,“他不會畫,一定不會。“ 那天的辯論會後來怎樣結束,我已不記得了。而那個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經闊別了十幾年。如果我能重見到,我仍會那樣堅持的。 沒有人會畫那樣的山,沒有人能。 媛媛,你呢?你現在承認了嗎?前年我碰到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問她,她卻笑著說已經記不得住過柳州沒有了。那麼,她不會是你了。沒有人能忘記柳州的,沒有人能忘記那蒼鬱的、沉雄的、微帶金色的、不可描摹的山。 而日子被西風儘子,那一串金屬性、有著歡樂叮噹聲的日子。終於,人長大了,會念《秋聲賦》了,也會騎在腳踏車上,想象著“飽將兩耳聽秋風“的情懷了。 秋季旅行,相片冊裡照例有發光的記憶。還記得那次倦遊回來,坐在遊覽車上。 “你最喜歡哪一季呢?“我問芷。 “秋天。“她簡單地回答,眼睛裡凝聚了所有美麗的秋光。 我忽然歡欣起來。 “我也是,啊,我們都是。“ 她說了許多秋天的故事給我聽,那些山野和鄉村裡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個她常在它旁邊睡覺的小池塘,以及林間說不完的果實。 車子一路走著,同學沿站下車,車廂裡越來越空虛了。 “芷,“我忽然垂下頭來,“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生命的同伴一個個下車了,座位慢慢地稀鬆了,你會怎樣呢?“ “我會很難過。“她黯然地說。 我們在做什麼呢?芷,我們只不過說了些小女孩的傻話罷了,那種深沉的、無可如何的搖落之解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一起躲在小樹叢中唸書,一起說夢話的那段日子是美的。 而現在,你在中部的深山裡工作,像傳教士一樣地工作著,從心裡愛那些樸實的山地靈魂。今年初狄我們又見了一次面,興致仍然那樣好,坐在小渡船裡,早晨的淡水河 還沒有揭開薄薄的藍霧,櫓聲琅然,你又繼續你山林故事了。 “有時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個人,慢慢地翻越過許多山嶺。“你說,“忽然,我停住了,發現四壁都是山!都是雄偉的、插天的青色! 我吃驚地站著,啊,怎麼會那樣美!” 我望著你,芷,我的心裡充滿了幸福。分別這樣多年了,我們都無恙,我們的夢也都無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屬於地平線上的夢。 而現在,秋在我們這裡的山中已經很濃很白了。偶然落一陣秋雨,薄寒襲人,雨後常常又現出冷冷的月光,不由人不生出一種悲秋的情懷。你那兒呢?窗外也該換上淡淡的秋景了吧?秋天是怎樣地適合故人之情,又怎樣的適合銀銀亮亮的夢啊! 隨著風,紫色的浪花翻騰,把一山的秋涼都翻到我的心上來了。 我愛這樣的季候,只是我感到我愛得這樣孤獨。 我並非不醉心春天的溫柔,我並非不向往夏天的熾熱,只是生命應該嚴肅、應該成熟、應該神聖,就像秋天所給我們的一樣--然而,誰懂呢?誰知道呢?誰去欣賞深度呢? 遠山在退,遙遠地盤結著平靜的黛藍。而近處的木本珠蘭仍香著,(香氣真是一種權力,可以統轄很大片的土地。)溪小從小夾縫裡奔竄出來,在原野裡寫著沒有人瞭解的行書,它是一首小令,曲折而明快,用以描繪純淨的秋光的。 而我的扉頁空著,我沒有小令,只是我愛秋天,以我全部的虔誠與敬畏。 願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沒有大多絢麗的春花、沒有太多飄浮夏雲、沒有喧譁、沒有旋轉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靜純樸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與嚴肅,只有夢,像一樣紅楓那樣熱切殷實的夢。 秋天,這堅硬而明亮的金屬季,是我深深愛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