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樂科技觀

    在朱棣造反後,朱允炆手中還有一支秘密部隊,這支部隊就是沐英統帥的沐家軍,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便跟隨朱元璋南征百戰,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對其更是十分信任,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始對開國功臣大肆殺戮,而沐英卻是為數不多存活下來的大將之一,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沐英留守雲南,而這三十萬沐家軍也世代鎮守雲南,把守著明朝的西南邊疆。

    沐英去世後,沐英的後代繼續鎮守著雲南,而在朱棣造反時,朱允炆卻沒有動用這三十萬大軍,這又是為何呢?其實真實原因很簡單,在朱棣造反時,朱允炆的實力是遠大於朱棣的,在很多人看來朱棣是毫無勝算的,然而誰也沒想到耿炳文和李景隆敗的如此之快,朱棣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南京,即使這個時候讓沐家軍火速來援也是來不及了。

    另外一點,沐家軍承擔著守護西南邊疆的重任,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回前來支援的,而朱允炆又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站在形勢,因此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 2 # 風塵講歷史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重用文官,寬刑省獄,嚴懲宦官,改變了洪武年間嚴苛的法令,是為難得的守成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傳位於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就是因為朱棣跟自己太像了,明朝在朱元璋之後需要一位仁義的君主不是嚴厲的君主,而恰恰朱允炆與其父親懿文太子朱標一樣宅心仁厚,可以改變洪武朝的弊政。可是朱允炆太急功近利,剛登基皇位尚且沒坐穩,在朝中根基不深時就急著削藩,致使本來就不服朱允炆的燕王朱棣造反,打著清君側的名號起兵,最後還以弱勝強戰勝了朝廷軍隊,朱允炆也失蹤了。朱棣稱帝后也一直在找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沒有找到。

    朱棣造反時,朝廷能用的武將其實不多了,因為朱元璋在位時大殺開國功臣,留給朱允炆的能將並不多,像耿炳文、李景隆這樣的將領也不是朱棣的對手。但其實朱允炆還有一支軍隊可用,那就是之前沐英的軍隊。沐英也是出身寒苦,不過在八歲那年他的命運改變了,沐英八歲時朱元璋收他為義子,隨後便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建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十分信任他。後來朱元璋大殺功臣時沐英也是活了下來,成為少數幾個活下來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洪武十四年時,朱元璋基本平定了北方,於是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軍三十萬遠征雲南。平定雲南很順利,隨後沐英留下鎮守雲南,守護邊疆。

    雖然沐英於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但是沐氏子孫依舊世代鎮守雲南,沐家軍也一直存在。那為什麼朱允炆不調這支軍隊回京對抗燕王呢?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為什麼敢剛登基就削藩,那是因為藩王跟朝廷的實力相比,實在是太弱小了,造反幾乎無勝算。可壞舊壞在朱允炆太仁慈,下令不能傷害燕王性命,而且不會用將,把一手好牌打爛了。朱棣也是深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直接南下進攻南京,等朱允炆反應過來再調沐家軍回來已經來不及了。

    當然,邊疆的軍隊也不是輕易能動的,當初秦朝滅亡時守衛南中國的五十萬老秦軍也沒有回來相救。說到底朱允炆的失敗還是敗在了他的仁慈上面,也著實令人可惜。

  • 3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建文帝朱允炆在基因上遺傳朱標比較多,為人忠實厚道,勤政愛民,也有治國的才能。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夠果決,太過仁慈,甚至有時候有些自大。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之後,雖然在實力上來說,朱棣跟朝廷沒法比,但是朱棣行動迅速,做事果斷,用人得當,再加上運氣也不錯,最後居然逆襲而上,一路殺入南京,奪了朱允炆的皇位。雖然很多名臣武將都被朱元璋給殺了,但是整體實力上來說,朱允炆還是很有優勢的。朱允炆手握一手好牌,最終卻將它打爛。他在戰爭當中優柔寡斷,幾次有機會殺了朱棣,他卻念及親情下令不準殺。他任用的大將李景隆也實在不爭氣,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

    在當時,其實朱允炆手中還有一隻強大的部隊,數量近三十萬,那麼他在危機關頭為何不用呢?

    這隻軍隊就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統領的軍隊。當年沐英和傅友德奉命出征雲南,消滅仍在負隅頑抗的元朝餘孽,在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被召回,而沐英則奉命率領軍隊鎮守雲南。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沐英的軍隊紮根雲南,數量達到近三十萬。沐英及其子孫此後近三百年時間都忠心於朝廷,駐守雲南,誓死守衛著明朝的邊疆。

    其實這隻軍隊也不是朱允炆不想用,而是來不及用也用不起。朱允炆在戰爭當中接連失策,他任用的大將李景隆在最後關頭居然開門投降,這讓朱允炆措手不及,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去調動沐家軍救援南京。沐家軍雖然強大,但當時元朝餘孽沒有完全平定,雲南境內各地土司也是叛亂不斷,沐家軍不得不分散駐紮,防備突發情況的發生。

    所以朱允炆即使真的召集沐家軍,他們也未必能出多大力,一是沐家軍能抽調的部隊不會太多,二是集結的時間比較長,再加上雲南到中原路途遙遠,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趕去救援朱允炆。

    朱允炆最後失敗也不是因為他缺少雲南這三十萬軍隊,而是明朝軍隊自朱元璋誅殺名臣武將之後,明朝軍隊的素質大幅下降。再加上君臣失策,又遇到朱棣這麼一個真拼命的主兒,失敗也自有其道理。

  • 4 # 史海爛柯人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一點來講,連燕王朱棣都須臣服於建文帝,帶著自己的兵馬聽從差遣。然而,一旦尾大不掉,勢必會讓君臣之名流於形式,屆時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

    有人稱,在靖難之役時,建文帝朱允炆尚有一支龐達三十萬的秘密軍隊,可是至死都未調動。按照這種觀點,認為如果朱允炆破釜沉舟,調集這支“神秘部隊”,將很有可能戰勝燕王朱棣,重新改寫歷史。

    其實,所謂的秘密軍隊,倒也算不上有多神秘,所指的就是平西侯沐英及其後人統率的“沐家軍”。沐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八歲時被義軍首領朱元璋收為義子,後從軍南征北戰,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後,沐英奉明太祖之明,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同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討並收服了雲南。由於沐英是朱元璋義子,雖然沒有皇室血統,但還是被視為鎮守邊疆的屏捍。沐英對明朝忠貞,其子嗣亦是如此,終有明一朝,沐家軍一直兢兢業業地鎮守西南。

    由於沐英一支手握重兵,且尤為忠心,所以被有人視為朱允炆最後的依靠。不過,建文帝自己都未曾想到,原本實力並不如自己的燕王,竟能接連突破自己所設下的防線,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臨陣倒戈。

    在燕王軍隊進逼南京時,李景隆私自開啟城門投降,致使燕王軍殺入城內。如此一來,原本尚有堅固城池可做依靠的建文帝,不僅失去了屏障,反而連失去了退路。絕望之際,建文帝便下令縱火焚燬皇宮: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本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燕王朱棣還是建文帝朱允炆,他們雙方都未曾想到這場戰爭最後會如此迅速的收尾。而在城破之際,朱允炆再想調集人馬勤王,已經是悔之晚矣了。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而言,當時鎮守雲南的明軍,也無法盡數調往內地。要知道,明初西南尚不穩定,需要軍隊鎮守。況且,即便是沐家軍回撤到內地,也需要相當長的時日,與其從邊地調兵,建文帝倒不如從周圍各省抽調人馬。

    參考資料:《明史》

  • 5 # 江湖小曉生

    所謂三十萬勁旅,指的應該是沐英帶去平定雲南的大軍。沐英是朱元璋收養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將。在征討雲南的時候,朱元璋讓沐英掛帥,帶著這三十萬大軍前往,在征服了雲南以後,朱元璋便讓沐英留守雲南,世代世襲在此地。

    所以沐英和這三十萬大軍一直都駐守在雲南地區,幫朱元璋鎮守當地。

    不過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了以後,沐英因為傷心過度,也跟著去世了。沐英跟朱標基本上是一起長大的,而且沐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最大的支援。可是朱標去世了,沐英也跟著去世了,而朱元璋居然還活著!

    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沐英去世以後,雲南鎮守的重任落在了,沐英長子沐春的身上。可是建文帝剛上臺,沐春也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朱允炆便將沐英的次子沐晟立為平西侯,接替了父兄的職責。所以當朱允炆上臺以後,其實沐英的三十萬大軍,是由沐晟帶領的。

    那麼沐晟跟朱允炆的關係如何呢?要我來說就是很一般,是非常普通的君臣關係。因為沐晟跟朱允炆沒怎麼打過交道,而且父輩早早就駐紮在雲南一帶,所以兩人見面的機會也不多。靖難之役時期的沐晟,自然是會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間搖擺不定,畢竟是老朱家自己人內訌,這跟一般造反是不一樣的。

    沐晟當時的職責也相當長重要,他鎮守雲南地區,周圍到處都是外敵的侵擾。

    這一帶計程車兵是絕對無法動身的,一旦離開這裡,雲南極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敵手裡。所以沐晟一定是考慮了這一層重要的原因,所以才會選擇不發兵。

    況且沐晟也沒有得到過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沒有皇帝詔令的情況下,貿然將三十萬大軍開拔到南京去,誰知道你是勤王來的,還是造反來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選擇按兵不動,等到進一步的情報訊息。

    朱允炆是一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卻吩咐手底下的人,千萬不能傷到朱棣,因為朱棣是自己的親叔叔。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該如何打仗了,結果直接導致朱允炆全軍覆沒。他如此優柔寡斷,自然也就不會詔令雲南地區的人馬前往南京救駕了。

    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允炆也不會讓沐晟前來救駕。

    可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時,就算朱允炆的詔書下來了,也無法挽救當時的厄運了,因為壓根就來不及。那個時候可沒有高鐵和飛機,所有人馬都必須翻山越嶺前往南京,這需要好幾個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荊斬棘,三個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慶功酒了。

    沐晟對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為朱棣本人是戎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兒子。算起來應該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對朱棣更加恭敬,對朱允炆這個小皇帝,其實沐晟是不怎麼感冒的,畢竟沒什麼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讓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當時讓沐晟前來救駕,沐晟也會按兵不動,就算是出發,也會拖延時日。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辦法,就算沐晟幫助朱允炆打敗了朱棣,難道他就會有好下場嗎?至多還不過是個平西侯。當時的朱允炆已經開始削藩了,做王爺的沒有一個好運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絕對是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老朱家殺的功臣難道還少嗎?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後,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勢必會造成功高蓋主的情況,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調動了這三十萬大軍,沐晟也會帶頭表示反對。

  • 6 # 歷史名將錄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為了抵禦邊患,在位期間曾經兩次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各地藩王坐鎮一方,為的是抵禦北方民族南下擾亂。朱元璋在位時可以壓得住這些兒子,但是朱元璋去世。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就對這些叔父就約束不住了。

    建文帝繼位後,與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密謀削藩。削藩前期確實卓見成效,實力弱小的王爺紛紛被削。但是到了燕王朱棣這裡卻遇到了硬對手。燕王朱棣20歲自北平上任,苦心經營多年,怎麼能因為一支削藩令就交出兵權?朱棣心有不甘,所以當即率兵佔領北平,並且打出“清君側,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的口號,發動靖難。

    朱棣造反前期,由於北方的諸多將領都是他的老部下,投降朱棣的非常多。以至於朱棣來勢洶洶,一舉拿下多個城池。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率領30萬大軍討伐朱棣,將朱棣困在了山東河北等地。

    由於建文帝指揮不當優柔寡斷,貽誤戰機。又有內臣向朱棣告密,朱棣知道南京空虛,改變戰略,揮師南下。不久之後大軍直逼南京,李景隆開啟城門投降。朱棣攻陷南京城。當朱棣攻陷南京城的時候,宮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措。其實朱允炆有多次機會能夠取勝,但他優柔寡斷,白白貽誤戰機。哪怕就是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還有許多能夠捲土重來的勢力。而朱元璋留給他就是鎮守在西南的30萬沐家軍。

    沐家軍原先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領導的軍隊。沐英小時候就被朱元璋夫婦收為義子,改名姓朱。不僅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帶兵打仗,就像自己的親孩子一樣。沐英小時候一直在軍營裡度過一生戎馬,明朝建國以後,沐英就被封鎮國將軍鎮守西南。

    都知道朱元璋建國以後殺害了跟他打天下的老臣。但當時沐英手握重兵,卻沒有被朱元璋殺害。小編認為不僅僅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而是因為沐英由於和朱標年紀相當,兩個人感情非常深厚。這種感情有多深厚呢,據說朱標病死之後訊息傳到沐英耳朵裡。沐英痛哭流涕,傷心過度而死。沐英的兒子沐晟自由也是生活在南京,得到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和朱允文關係非常好。朱允炆登基以後就把沐晟封為候,依舊鎮守雲南。

    那麼朱允文還有這麼強硬的後臺,為什麼不願動用這支軍隊呢?其實根據一些專家分析各種史料得出結論,並不是朱允文不想呼叫這支軍隊,而是在當時沒想到李景隆失敗的太快,竟然投降,導致沒有時間去徵調軍隊。

  • 7 # 小小書生說史

    其實,在我看來,朱元璋為防止將領在他死後,不受仁善年輕的朱允炆的制約,叛亂犯上,對開國將領大勢屠殺,而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各個邊關重鎮,不可能沒有意料到分封到各地的兒子,將來不會聽朱允炆的。但他還是這樣做了,沒有在活著的時候將各個兒子調回來,依舊讓掌握兵權,分封在外。在他的皇明祖訓,就說朝廷有奸臣作亂,藩王可以進京勤王,這也是給後來的朱棣造反一個藉口,清君側 。可能對他而言,雖然偏愛朱允炆,但是隻要是朱家子孫做皇帝,天下還是姓朱,沒有被那些叛將奪走,那就是差不多。

    而對於身為朱元璋的義子,沐英一家,其實沒有必要在兩頭下注。因為在往上求榮華富貴,已經不太可能,但一旦下錯,那就是一切歸於零,不划算。而且沐家可能領會到朱元璋的意思。還有當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失敗之後,形勢發生改變,我想朱允炆可能不太相信沐家在這樣情況幫助他,還有可能沐家會來戰前來一個反戈一擊,向朱棣示忠都有可能。

  • 8 # 吳聊先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問兩個問題:

    1、是不想用?2、想用而沒法用?

    很顯然,答案屬於後者,朱允炆想用,但實在沒法用,造成的原因有幾個:

    1、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他崇尚儒家的仁義,他一直主張仁義治國,非常宅心仁厚,朱元璋喜歡朱允炆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這種性格,對百姓很收攬人心,但朱允炆錯誤地評估對手了,站在他面前的是兇狠強悍的狼——朱棣,也就是自己的叔叔,這種他錯過了一次又一舉拿下朱棣的機會。

    於是,朱允炆不僅沒有殺掉朱棣,並且還下令不能傷害朱棣,對於下面的人來說是很糾結的,如果真的在真刀實槍中傷害了朱棣,那麼就會不僅得不到賞賜還被受罰的,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對朱棣下手呢?

    當然,朱允炆不對朱棣下手,一個是緣於他的性格,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朱允炆內心恐懼的,那就是朱棣一直駐守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要塞——北方。如果說朱棣死了的話,那北元的人就會趁機來入侵的,那個後果就是亡國。

    緣於這兩個原因,朱棣不敢對朱允炆下手,這也導致朱棣越來越狠,勢不可擋。

    2、換帥決策失誤

    在討伐朱棣時,朱允炆聽信讒言,認為耿炳文多次不主動出兵是懼戰,就撤換了耿炳文,任命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的李景隆為大將軍,在前線和朱棣對戰,但李景隆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很快李景隆就全軍覆沒。

    局勢就像多尼諾骨牌,倒掉一個,全盤都輸,勝利的天平開向朱棣傾斜,朱棣越戰越勇,推進的速度驚人。

    3、錯失調兵機會

    在當時的那種形勢下,朱允炆緊急調擁有者30萬大軍的沐家軍入京,有關沐家軍就不做詳細介紹了,對朱允炆是非常忠誠的,但沐家軍遠在雲南,而朱棣已經到了南京城下,雲南離南京,2000多公里,別說騎馬,坐飛機都要幾個小時,結果朱允炆的調令還沒有到雲南,朱棣就領著大軍攻佔了南京。

    所以說,朱棣起兵時,朱元璋曾留三十萬大軍,朱允炆到死都沒用,不是沒用,而是想用,已經來不及了,錯過了,就不再。空留一聲長嘆。

    吳聊歷史,不一樣地解讀歷史。

  • 9 # 大國布衣

    話說大明王朝由出身鄉野的朱元璋建立,傳聞朱元璋窮困時都曾給人家當過放牛娃,甚至他在走投無路之際都曾出過家當過和尚。

    但時勢造英雄,金鱗豈非池中物,朱元璋從無名之輩到成為開國大帝,他的傳奇功績自是不言而喻,並且他有自己鐵血的統治手腕,言出必行,彰顯帝王霸氣。

    可造化弄人,朱元璋在挑選繼承人之時卻棋輸一招。

    明朝皇帝朱棣的皇位可以說是以逆反之道奪得的。那麼當時朱棣的死對頭皇位正統繼承人朱允炆,他們的矛盾從朱允炆繼位開始就激化了。

    皇位傳給朱允炆是有原因的,朱允炆尚儒深諳仁義之道,極為宅心仁厚地推行仁政,朱元璋看好朱允炆也因為他的如此性格。這種性格,於民得人心,但朱允炆錯就錯在誤判了對手,他的對手是陰狠強悍的惡狼——朱棣,朱允炆的叔叔,曾幾何時他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捉拿朱棣的大好時機。優柔寡斷的性格不僅沒有除掉朱棣,乃至後來下令不得對朱棣有任何傷害其生命安全的行動。

    朱允炆不對朱棣下手,一方面取因於他的性格,還有一個原因,也讓他被朱棣處處羈絆。那就是朱棣作為一個藩王,他所駐守的北方是非常重要的軍事之塞。如果朱棣一死,外患來襲的結果就不知是戰爭那麼簡單了,甚至會有滅國的危險。

    緣起如此,也導致朱棣的勢力日漸壯大。此前朱允炆與平西候一脈是世交,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曾與沐英相交甚好,朱家與沐家始終關係匪淺,但直到朱棣攻佔南京,沐家軍都未動一兵一卒!此間原委又是何故?

    朱元璋本是一介農民,之後參加農民起義軍,途中遭遇了日後成為沐家軍將領的沐英。當時沐英年僅8歲流浪途中,被朱元璋收為了義子。隨後成長起來的沐英一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沐英不僅戰力強悍,在軍事謀略上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是朱元璋的心腹,並在軍中擔任要職。

    朱元璋一統天下後,跟隨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沐英,也頻繁升職,當時明朝哪裡有戰亂,沐英便義不容辭去平定。同時,沐英和朱標兩人義結金蘭。沐家軍對於朱家皇室忠心耿耿,沐家軍的西南守軍兵力高達30萬。

    朱允炆一聲令下,沐家軍必前仆後繼,面對朱棣必有一爭之。卻為何南京失守,大軍三十萬都未動用?

    首先,分析下朱棣的勢力及打的一手好牌。明朝初建,政局不穩,外邦敵人勢力亦在覬覦中原寶地,為了防範外敵,朱元璋設立許多藩王去鎮守封土,燕王朱棣能征善戰,自身勢力日漸強壯。

    除此之外,周王和齊王等人也都各懷鬼胎。羽翼未豐的朱允炆繼位後,朝廷中老臣都替新帝擔憂政局。蓄謀已久的朱棣準備隨時兵變。於是拆除些許藩王的勢力,顯而易見。但朝中遍佈朱棣的眼線,終於等到了發動靖難之役的藉口,兵變開始。

    起初朱棣造反並非一帆風順,屢屢受阻。朱棣在朝中受老臣謀士的幫襯見招拆招,與其周旋。但在對陣時朱允炆露出的破綻太多,一度讓局面危險。

    換帥決策失誤

    討伐朱棣時,朱允炆輕信奸人讒言,以為主將耿炳文不主動出擊錯失戰機是為懼戰,遂換了耿炳文,任命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為大將,前線和朱棣對戰,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對手於是全軍覆沒敗北而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兵敗如山倒。朱棣軍愈戰愈勇,戰力驚人。

    錯失調兵機會

    情況危急,朱允炆才想到緊急調來30萬沐家軍進京護駕,沐家軍即便對於皇帝無比忠誠,但遠在雲南遠水救不了近火,朱棣大軍兵臨南京城下,2000多公里行軍別說騎馬日夜兼程都一週後了,調兵令未到雲南,朱棣大軍已攻佔了南京。

    沒有提前分析好戰勢,沒有及早調兵佈防,光靠京城禁軍難以抵擋敵人虎狼之師。三十萬大軍,沒有起到絲毫作用,江山就已易主。天時地利人和又怎樣?無能為力的天下之主也不過是成王敗寇。

  • 10 # 李泉湧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皇帝。他的建國之路可謂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他的出身並不是很好,他早年最小的時候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後來因為地主家的牛病死了所以就把朱元璋趕出了家門,便當了乞丐靠乞討為生。

    可是乞討沒多久,又剃髮為僧進入了皇覺寺。但是好景不長在他剃髮為生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這時的他又被寺廟趕了出去。隨後在一次朋友的介紹下,他才參加的農民起義軍,就此開啟了他的皇帝之路。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抵禦外賊,朱元璋便將自己的幾位兒子封為了藩王鎮守邊疆。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藩王卻擁兵自重,竟然成為了皇族的一個大威脅。後來,他的長子英年早逝,最終沒有辦法就只好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來繼承皇位,但是自己的皇孫尚且年幼。

    考慮到朱允炆年紀尚小,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屠殺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能夠安穩的繼承皇位。但是他沒想到的是諸位藩王的勢力卻日益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允炆繼位沒多久就和大臣們密謀削藩之事。但是這件事情卻給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還讓自己丟失了皇位。朱允炆一敗塗地,朱棣繼位成了新皇。

    其實朱允炆本來是有機會取勝的,但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這才錯失良機。可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朱元璋給他留了後手,那就是當時鎮守西南的三十萬沐家軍。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戰事頻頻,而當時年僅7歲的沐英隨母親逃亡,可是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在途中去世。後來沐英逃到了濠州城,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見可憐便收他為義子。

    朱元璋夫婦視他為己出,教他行兵打仗,就這樣沐英在兵營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年僅18歲的沐英便在軍中擔任要職,屢立奇功。到了洪武三年,沐英被封為鎮國將軍。洪武十五年時期,昆明發生了叛亂,沐英帶兵前往鎮壓,打的叛兵潰不成軍,一舉穩定了局勢。而平定叛亂之後,沐英便留在了雲南鎮守西南。

    那面對如此厲害的沐家軍,您是不是也有一個疑問,就是這朱元璋當時為什麼要把沐家軍留下來,難道他不怕沐家軍為難朱允炆嗎?

    其實除了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義子之外,沐英還和朱允炆的父親,太子朱標關係很好。而且沐英的兒子沐晟和朱允炆常年在南京玩,和朱允炆非常交好。因此朱元璋就留下了沐家軍三十萬大軍給朱允炆,但是為什麼朱允炆到死也沒用沐家這三十萬大軍呢?

    其實根據史書推測,其實朱允炆他也不是不想動用沐家軍來支援他,而是他壓根就沒有時間去呼叫沐家軍。因為當時的李景隆一敗塗地,朱棣勢如破竹,根本沒用多長時間就攻進了南京城,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時間等沐家軍到來,這也真的是浪費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啊。

    不過朱允炆之所以敗得這麼慘,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自從他登上皇位之後,便一直在重用文官打壓武官,所以在朱棣攻打的時候甚至是無人可用,最終只得逃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季花蕾枯萎搭了腦袋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