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iioo358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確的自我認知、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提升和關注自我成長。人生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  發展時期:  嬰兒期  嬰兒期指從出生到滿3歲以前的一段時期。是小兒生後生長髮育最迅速的時期,嬰兒在這個階段生長髮育特別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的階段。當代對嬰兒自我發展的研究大多運用映象技術觀察嬰兒的行為反應,提出“映象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為作為指標,來確定個體最早出現的自我認知,也稱自我意識。  幼兒期  幼兒期:3歲至6、7歲,相當於幼兒園教育階段,又稱為學前期。這一期間屬於兒童人生髮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其年齡主要是3~4歲,因個體發展的需要會有所提前或延後。反抗的物件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  發展特點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逆反期幼兒的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意志,實現自我價值感,希望父母和親近的他人接納自己“我長大了”並“很能幹”的“現實”。  逆反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於:要參與成人的生活活動,自以為別人能幹的事自己也能幹,並大膽付諸實際行動;自以為能幹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堅持退回原狀態,自己重做;常常逆著父母的意願,說“不”,並按自己的願望說“我自己做”;喜歡聽“你真棒”等表揚。  2.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在這之前嬰兒處處依賴父母,父母緊密地控制兒童的行為,這是依賴和控制的平衡期。到了3歲左右,兒童的心理發展出現“躍入”新階段的動力和趨向。  這個時段,兒童的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和行為活動能力等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積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資源”。這些心理資源構成進一步發展的驅動力,所以他們便躍躍欲試地趨向新的發展階段。  父母教育  向新的階段躍進的發展勢必對環境有新的要求,對原有的父母控制進行反抗,向父母進行挑戰,要求主動,需要自主權,要求行動自由。父母如何應對兒童的表現,如何適應兒童的發展需要是眾多家長面臨的重要問題。  1、父母要明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並應積極而又理智地面對。  2、父母要正確認識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點,孩子出現超出自己實際發展水平的“長大感”,而父母對幼兒的“長大感”認識不足,應對不力,引起反抗。  3、父母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兒童,指導兒童並創造條件,適宜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透過遊戲活動,特別是扮演社會角色的遊戲活動,以滿足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活動的需要。  其二,培養並持之以恆地訓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能力,以體現他們“很能幹”的價值感。  其三,瞭解兒童的特長和優勢,創設條件,有針對性地培養認知方面的、藝術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兒童獲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確地選擇、積極地引導,幫助兒童順利度過人生的這一個重要轉折期,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童年期  童年期的年齡範圍在6、7歲~12、13歲,屬於小學階段,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是心理發展一個重要階段。自我意識是在兒童與環境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教育和調節兒童與環境的關係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一)評價能力的特點  1、自我評價包括多個方面,如身體外表、行為表現、學業成績、運動能力、社會接納程度等,這些都是小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面。  2、社會支援因素對兒童自我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學的作用最重要。  3、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與情感密切聯絡。喜歡自己的兒童,情緒最快樂;對自己評價不良的兒童,經常產生悲哀、沮喪的消極情緒。  4、小學兒童自我評價與學業經驗、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關係。  父母和教師一定要積極努力為兒童形成良好自我評價提供最有效的社會支援。  (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對兒童的學習成績、控制攻擊、協調人際關係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它的作用體現在個體對自身發展的能動性影響。  學者(羅騰伯格)透過“延遲滿足”研究兒童自我控制行為。延遲滿足是抑制慾望的即時滿足,學會等待。他們要求被試者完成實驗任務,並給予獎品。給可供兒童自主選擇的有兩種獎品,一種是當時即可拿到的小獎品,另一種是第二天才可以得到的很好的獎品。  結果發現:  6~8歲的兒童中有1/3、  9~11歲的兒童中有1/2選擇等待,  12—15歲的兒童幾乎都願意等待。  這說明,童年期兒童延遲滿足能力隨年齡增長而有顯著提高;自我控制行為的發展過程主要表現在童年期。  2.影響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研究表明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如下:  (1)認知和策略。如果兒童能夠將注意力從獎品上移開,去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將使兒童的等待變得輕鬆容易。  (2)榜樣的作用。讓兩組兒童觀察兩種榜樣,一組被試者的觀察物件總是選擇即時得到微小的滿足。這種榜樣的作用驅使觀察者傾向於放棄自我控制。另一組被試者的榜樣總是選擇延遲得到的大滿足,這組觀察者多傾向於等待。  (3)家庭教育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父母注重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的、寬鬆而又民主的教育型別,可使兒童容易抗拒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獨裁型、懲罰型或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剝奪兒童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少年期  青春發育期以少年期為主。少年期的年齡是指11/12歲至15/16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初中階段。少年期是個體生理迅速發育直至達到成熟的一段時期。該階段的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方面都出現顯著的變化,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複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因此也被稱為困難期或危機期。  (一)第二個飛躍期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青春發育期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嬰兒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飛躍期)。進入青春期,由於生理發育的加速和性發育走向成熟,使他們感到不適應,出現不平衡的感受及種種矛盾和困惑。面對這些矛盾和困惑,少年兒童體驗著危機感,這促使他們要關注自我的發展和變化。  兒童的發展歷程,使他們從面向母親到面向家庭、幼兒園和學校,不斷地向外界環境展開。青春期的“急風暴雨”式的變化,讓兒童產生惶惑的感受,與此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從外向的客觀世界抽回一部分來指向主觀世界,使思想意識進入再次自我,從而導致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  (二)發展的特點  1.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風度  青春期自我的興趣首先表現在關注自己身體形象上。他們強烈地渴望瞭解自己的體貌,如身高、胖瘦、體態、外貌、品位,並喜歡在鏡中研究自己的相貌、體態,注意儀表風度。青春期兒童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對他人的良好反應,體現著自我欣賞的滿足感;對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而產生極度焦慮。  2.深切重視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成績  中學學生的能力和學業成績更加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在群體中社會地位以及自尊感的認識,並逐漸影響著自我的評價。因此,能力和學習成績是少年兒童關注自我發展、體現自我價值的重中之重。  3.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  他們認認真真地看待自己個性特點方面的優缺點;在自我評價中,也將個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地位;對他人針對自己個性特徵的評價非常敏感。  4.有很強的自尊心  他們在受到肯定和讚賞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在受到批評和懲罰時,會感受重大打擊,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這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據。  逆反期  反抗心理是少年期兒童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特徵,它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一)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現  1.為獨立自主意識受阻而抗爭  他們滋生著強烈的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父母往往對此缺乏認識,總想在精神和行為上予以約束和控制,導致兒童的反抗。  2.為社會地位平等的慾求不滿而抗爭  他們需要成人將其視為獨立的社會成員,給予平等的自主性,父母卻一味地把他們置於“孩子”的地位,而予以保護、支配和控制,從而導致反抗,使親子矛盾突出。  3.觀念上的碰撞  教師和父母的教育,多將成人的觀點強加予少年兒童,在大小事情方面都已經具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被教育者”會牴觸或拒絕接受,從而表現出觀念上的某種對抗。  (二)反抗的主要物件  反抗的物件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遷移性。當某人或某集團成員的言行引發其反感時,便會排斥或否定該人物或該集團的作為,有時因情緒左右,會將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三)反抗的形式  反抗的形式可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外顯行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發性,自己都難以控制。事後會後悔而平靜下來。但再遇矛盾,又會以強烈衝突的方式應對。  第二,將反抗隱於內心,以冷漠相對。他們不頂撞,對不滿的,乃至需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聞,但內心壓力很大,充滿痛苦,並會將其內化為不良的心境,難以轉移。  (四)第一、第二兩個逆反期的異同  1.逆反期的年齡時段  第一逆反期在2~4歲期間,多在3歲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現在小學末期至初中階段的10~11歲至15—16歲,突出表現在青春發育期。  2.兩個逆反期的共同點  兩個逆反期的共同點在於:  (1)、都聚焦於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向控制方要求獨立自主權。  (2)、兩個反抗期的兒童都出現成長和發展的超前意識,第一反抗期的兒童具有“長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兒童具有“成人感”。  3.兩個逆反期的不同點  兩個逆反期的不同點在於: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獨立自主性在於,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點是要求行為、動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對父母過於保護和越俎代庖。他們所要求的獨立作為中,有許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實際的。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獨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獨立,要求社會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關方的控制。這種內在需求和對環境的要求是發展性的需要,是必經的,但也由於發展現狀的矛盾性給他們帶來許多不適宜和不適應,乃至困惑和危機。  (五)幫助少年兒童順利度過逆反期  逆反期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是發展性現象。它出現在人生髮展里程中的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期,甚至可以說具有發展過程中的“劃時代”意義。逆反期階段能否較為順利地度過,能否減輕挫折和危機,對他們後續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處於第二逆反期的少年兒童,這一時期是他們一生髮展的鼎盛時期,  對外在環境的作用非常敏感。因此,父母、教師和有關者如何理解和幫助他們是既困難又複雜的事情,但必須積極面對這重大責任。  父母的認識、現解和引導最重要,最經常面對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對他們理解和指導的是父母。  父母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1.父母要認識和理解逆反期對心理發展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認識逆反期現象,需要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學習有關知識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認識。  2.父母要正確面對兒童逆反期這一客觀現實  逆反期是大多數兒童都要經歷的現實,不能存在僥倖心理,也不能被動應付。要事先做好思想準備,提前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使關係和諧,做能夠平等溝通的朋友,為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礎。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點所在  青春期的生理發育使他們產生成人感,這是心理上、自我意識中的成人感。現實中,他們仍然是少年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並未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超前。而父母只把他們視為尚未發展成熟的兒童,未能認識到“成人感”是兒童心理發展中存在著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對兒童的認識滯後。一個超前,一個滯後,這種認識上的差距就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  4.父母必須正視少年兒童獨立自主的需求  正視兒童心理上的“獨立自主”、“社會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處理好親子矛盾的關鍵。為此,父母需進一步端正兒童觀和教育觀。兒童本身是積極主動的發展者、學習者、前進者,不能視他們為被動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的物件。對他們的教育應遵循雙向互動、教學相長的原則,正視、重視孩子們成長中的需要,理解他們,盡心盡責地完成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母親和父親的責任。  青年期  青年期一般指個體從17~18歲到35歲。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認知,是一個人對自身的連續性和同一性的認知。對自我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其一是認識成分,即對自己的個性品質特徵和獨特性的認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對自身品質的評價及透過自我評價而產生的自尊體驗;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認識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來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  (一)自我概念的特點  一個人是否具有適當的自我概念,對個性發展至關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強  青年不再運用具體的詞語描述其人格特徵,而是逐漸運用更加抽象的概念來概括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組織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時,不再一一引出個別特點,而是將對自我覺知的各個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連續性和邏輯性的統一整體。  3.自我概念的結構更加分化  青年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們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現。  (二)自我概念認識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  1.自我探索是自我認識發展的內動力  主動自我關注和自我探索是構成自我認識發展的內在動力。青年期有意識地透過日記等方式傾述自己的內心活動,描繪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評價自己的個性特徵和行為表現,以提高自我認識水平,並透過各種學習方式尋求對自我特徵和表現的解釋等。  2.透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我  他們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能夠綜合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可以說,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透過來自他人的評價而發展起自我概念的過程。他們更注重教師、同學和家長對自己的評價。來自周圍的這些重要人員的積極或消極評價,會激起他們強烈情感反應,也會鞏固、增強或者動搖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這些評價的影響作用不可低估。  3.透過對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  透過他人認識自己的途徑,主要是透過把自己與同齡夥伴作比較,並與這些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加深對其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  確認自我認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  艾裡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防止社會角色的混亂是青年期的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於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麼的一種穩定的意識。每個人在青年時期都在探索並嘗試去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認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確立  艾裡克森認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確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統一的過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體的我分化為“主體我”與“客體我”  青年期發現和認識本質的我,是從明顯的自我分化開始的。兒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穩定性的、整體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將整體的自我分為“主體我”和“客體我”,主體我是觀察者、分析評價者、認同者,“客體我”是被觀察者、被分析評價者、被認同者,即由主體我來分析、認識客體我。  其實,自我意識主要表現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一。在自我分化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麼樣的人”,自我評價好比“我這個人怎麼樣”,自我理想好比“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一就是以自我概念為基礎,進行自我評價,進而超越現實的自我,實現自我理想的過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觀察者對被觀察者反應的一致與否、分析者對被分析者評價的準確與否、知者對被知者的認識貼切與否的問題。於足,自然會出現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矛盾鬥爭,造成對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認知。  2.透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達到自我認識的整合統一  自我分化為“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主體我與客體我的統一。“自我”經過一段時期的矛盾衝突,主體我和客體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協調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統一。新的整合和統一主要是透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的過程實現的。  自我接納是對自我積極肯定的心理傾向。自我接納是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平常心面對自我現實;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  自我排斥是對自我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即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己的心理傾向。自我排斥與自我接納一樣,是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是個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所必要的心理過程。  青年期自我的發展經過自我分化,再透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等過程之後,自我的發展便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達到整合統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數青年人都能形成並確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確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體我和主體我之間的矛盾難以協調,青年便難以確立自我形象,也無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內心衝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變化,引發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之間的矛盾衝突,從而導致自我同一性擴散或社會角色混亂,並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機。  4.解決自我同一感危機的方式  有學者(馬西亞)歸納出解決青年同一感危機的四種方式。  (1)同一性確立。體驗過各種發展危機,經過積極努力,選擇了符合自己的社會生活目標和前進的方向,以達到成熟的自我認同。  (2)同一性延續。正處於體驗各種同一性危機之中,尚未明確做出對未來的選擇,但是正在積極地探索過程中,處於同一性探索階段。  (3)同一性封閉。在還沒有體驗同一性困惑的情況下,由權威代替其對未來生活做出選擇。這實際上是對權威決定的接納,屬於盲目的認同。  (4)同一性混亂(擴散)。無論是否經歷過同一性危機,或是否進行過自我探索,他們並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抱有嚮往或做什麼選擇,他們不追求自己的價值或目標。這也稱為角色混亂。  誠然,在一段時期內,為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而出現暫時的同一性擴散或角色混亂,多屬正常現象。透過角色試驗、親身體驗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實現新的、更富創造性的、積極的自我同一。  但是,如果長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會出現持久的、病態的同一性危機。他們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標準受阻,長久地找不到發展方向,無法接自己設計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會走向與社會要求相反的、消極的同一,有的甚至會出現同一性擴散徵候群的特徵。  同一性徵候群  有的學者(小此木啟吾)把同一性徵候群特點歸納為如下六個方面:  1.同一性意識過剩  陷入時刻偏執于思考“我是什麼人”、“我該怎麼做”的憂慮中,而不能自拔;處於高度焦慮中,難以從“是我”、“不是我”、“我怎麼會是這樣”等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從而失去自我。  2.選擇的迴避和麻痺狀態  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無限自我的症狀,無法確定或限定自我定義,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選擇或自我決斷。只能處於迴避選擇和決斷的麻痺狀態。  3.與他人距離失調  無法保持適宜的人際距離,或拒絕與他人來往,或被他人孤立。  4.時間前景的擴散  時間前景的擴散是一種時間意識障礙,表現為不相信機遇、不期待對將來的展望,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  5.勤奮感的擴散  勤奮感崩潰,或無法集中精力於工作和學習,或極專注地只埋頭於單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選擇  參加非社會所承認的集團,接受被社會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  青年期的主要任務是透過對自我求索來了解自己,瞭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對自己未來職業和理想進行認真而具體的思考,並由此而建立起較為穩固的自我同一性,從而確定下一步進入成年的人生目標。  艾裡克森也進一步地說明,確立自我同一性是個體一生的發展課題,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決與前幾個階段任務完成的程度固然有密切關係,但是,青年期未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並不意味著今後就無法解決了。已經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勞永逸,它還會在今後遇到種種威脅和挑釁。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確立是動態的、畢生的發展任務。  延緩償付期  青年期的發展是自我發現、自我意識形成和人格再構成的時期,是從不承擔社會責任到以社會角色出現並承擔社會責任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要經歷複雜而艱難的同一性確立和對社會生活的選擇。這種確立和選擇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他們有一種避免同一性過程提前完結的內在需要,而社會也給予青年暫緩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機會,如大學學習期間。這個時期可以稱為青年對社會的“延緩償付期”。這是一種社會的延緩,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延緩,所以也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  有了這種社會和心理的延緩償付期,青年便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透過實踐、檢驗、樹立、再檢驗的往復迴圈過程,決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未來的職業,並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  中年期  (一)關於自我的概念  第一,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認識人格的發展必須瞭解自我的發展。  第二,自我是第一“組織者”。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對道德、價值、目的和思想過程進行整合。  第三,自我的改變意味著個體的思想、價值,道德、目標等組織方式的改變。  第四,自我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成年期的自我發展水平  成年期的自我發展主要經歷四個階段,每個階段代表自我發展的一種水平。  1.遵奉者水平  遵奉者就是按規則行事,個體的行為服從於社會規則,如果違反了社會規則,就會產生自責感。這是由於處在這個水平的個體具有強烈的社會歸屬需要。中年期只有少數人處於這一水平。  2.公平水平  處於這一水平的個體,已經能將社會的、外在的規則內化為個體自己的規則,即規則內化於己;個體具有自己確定的理想和自己設立的目標;形成了自我評價的標準並發展了自我反省思想;開始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但思想認識具有二元性,傾向於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地區分為對立的兩極,如要麼具有獨立性,要麼具有依賴性。  3.自主水平  這一水平的突出特點是,能承認並接受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對這些矛盾和衝突表現出高度的容忍性。如認識到在自我評價與社會規則之間、個人需要與他人需要之間,不會總是和諧一致,會出現各種矛盾和衝突;在人際關係方面,能認識到既要充分尊重個人的獨立性,也要看到人之間的樸素的依賴性。  4.整合水平  達到這一水平的個體,不僅能正視內部矛盾和衝突,還會積極地去解決這些衝突,他們善於放棄那些不能實現的目標,而進行新的選擇。這是自我發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數人的自我發展能夠達到這一水平。  (三)影響自我發展水平的因素  1.年齡因素。研究表明,自我發展與年齡有一定的關聯。  2.受教育水平。自我發展與個體受教育水平具有密切的關係。  3.認知發展水平。認知發展水平是影響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變數,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土耳其出兵利比亞,其有能力同時承受“兩亞”的兩場戰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