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坤仔90
對於這四個我想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魏忠賢了吧,要把這四個人排個名那麼你就必須要知道這四個都有哪些“英雄事蹟”。
一.汪直
提起汪直我們就不能不提明朝的西廠。汪直就是西廠的創始人,汪直開辦西廠的目的就是為皇帝刺探朝廷以外的事情。西廠初期還是辦了幾件“人事”,例如除去地方惡霸,抓捕散步謠言的人,但是與此同時,他乘機排除異己,陷害一大批的忠良,建立自己的小集體。
汪直也參與不少國家的戰事,例如遼順戰役,御韃靼,取得了勝利。最後汪直被罷官,但是也沒有受到刑法,並且安穩的過完一生。
個人小評:在我看來汪直並不適合“奸宦”,雖然小毛病不少,但是在大事情上還是毫不含糊,也做了好多利國利民的大事。
二.王振
王振是看著太子明英宗長大的,所以英宗繼位後就讓王振當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這個職位作用就是太監用紅筆將皇帝的意思寫到奏摺上。這個職位可以說是皇帝相當信任的人才能幹,王振就是利用皇帝的寵幸,開始大肆陷害忠良,排除異己。並且大肆斂財,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但是為了個人私利,延誤軍情,導致“土木堡”之變。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個人小評:王振實屬誤國害民,可以說罪大惡極。一手造成繼“靖康之恥”後的又一民族恥辱“土木堡之變”。
三.劉瑾
劉瑾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所以也是仗著明武宗的寵幸。成為當時“八虎”之首。他欺上瞞下,每天讓皇帝沉浸在玩耍享樂之中,控制朝局,排除異己,大肆陷害忠良,利用自己的職權派遣太監在各地搜刮財務。結局也是相當慘被凌遲處死。
個人小評:劉瑾將王振作為偶像,這樣的人能是個好東西嗎,陷害忠、良剝削百姓、欺上瞞下、結黨伐異,罪大惡極。
四.魏忠賢
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人稱“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仗著天啟皇帝寵幸,結黨營私,大肆殘害忠良,排除異己安排自己親近之人擔任職務,由於皇帝不務正業,所有權利集中在魏忠賢之首,隨心所欲,專權擅政禍國殃民。但是魏忠賢同時任用了一批有有名將領抵禦外敵。
個人小評:當時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再加上皇帝不務正業,魏忠賢的為所欲為對於當時的大明王朝只能是雪上加霜。
如果要給這四人排名我覺得:1.王振 2.劉瑾 3.魏忠賢 4.汪直
總結:明朝正真有幾個是為國為民的好皇帝呢,大多數都是奇葩,也就造就這樣一批,誤國誤民的奸宦之人。
如果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告訴我哦
-
3 # 仲達的老師叫孔明
汪直辦了西廠(特務機構)。
王振成功的幫助瓦剌幹掉明軍二十萬人(從此明軍武裝力量一蹶不振)。
劉瑾被稱為“立皇帝”,敗壞朝政。
魏忠賢是“九千歲”,禍亂後宮,迫害東林,竊弄國柄,控制輿論。但是他在在外交上的貢獻是很大的(打擊遼東)。
-
4 # 不正經說歷史
排名這種事情按不同的方式就有不同的結果,一般來說,是很難有個能服眾的結果的。但這個問題不同,他們四人還是有一個無可爭議的排名的:王振、劉瑾、汪直、魏忠賢,按出生年月從早到晚排的。
按他們的罪惡值排名,個人認為是:王振(土木堡之變成功使明朝由盛轉衰)、魏忠賢(黨爭啊,算是為亡國奠定了根基)、劉瑾(排除異己、陷害忠良,大太監長乾的事,沒多少特色)、汪直(除了西廠的事兒沒多少汙點,還建立了不少功勞)
但按知名度的話,由於每個人的受知面不同,很難進行排名,不過魏忠賢排第一應該沒多少反對,其他三個就很難說了。
-
5 # 焚劍煮酒
這幾人若論起對大明的危害程度,王振是可以排第一位的,其次便是魏忠賢與劉瑾;而汪直非但沒有大惡,在某些領悟還做出了不小的功績,下面我就依次給各位介紹一下。
一:明朝宦官弄權的開始--王振用現在的一句話來形容王振是很貼切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王振最開始是不是流氓我們不知道,但是他的確是有文化的。
王振本來只是個秀才,但他的學問可能僅限於秀才的水平,考了好幾次都沒有考中,後來迫於生計的王振也不考了,便在當地找了一份教官的職業,幹起了教育事業。不過王振雖然能力不足,但是也胸懷大志,總想著要幹一番光宗耀祖的事業,但是他沒有機會呀,此時的王振只是一區區秀才,連進士都考不中,談什麼光宗耀祖?於是王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入宮做太監”。
現在流傳的比較廣的一種說法就是王振是自閹入的宮,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相信王振是可以成功的,因為通常敢對自己下狠手的人,對別人也不會太心軟,而且這種人一般不會混得太差,就像我們後面將要介紹的魏忠賢也是這樣。
事實證明王振的運氣是很好的,因為他趕上了一個好時候。此時的大明正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宣宗朱瞻基同志看著這個由他一手打造的仁宣盛世,也是十分的開心。
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而為了更流暢快捷的處理政務,朱瞻基採用了一種稱之為條旨或票擬的正規的辦事程式。
程式規定大學士們審議官員呈遞的奏議,並提出適當答覆貼在每道草擬的詔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採納他們的建議,並將詔令分送給主管的部門去貫徹;這樣,內閣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樑,與以往相比,更形成了決策的力量。內閣成為了皇帝和六部之間的橋樑,而皇帝和內閣之間的橋樑便是太監。
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指定翰林學士在內書堂教宦官,以使他們能夠處理檔案和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絡。王振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入的宮,在一眾沒文化的太監中,有文化的王振很快獲得了大家的尊敬,被稱為“王先生”。而我們的王先生也獲得了朱瞻基的注意,再加上王振善於察言觀色、拍馬屁一類的功夫,很快便獲得了重用,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服侍還是皇太子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一個仁厚的人,若無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他也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正因為朱祁鎮仁厚,所以當他碰到這位有文化的王太監時也是心生尊敬;在朱祁鎮看來,王振是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太監,而且還有學問,於是親切的稱呼王振為“王伴伴”。而朱祁鎮在即位不久,便將他尊敬的王振提拔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上。
我們在介紹明朝的宦官機構時也曾講過,司禮監是權利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門,主要負責皇日常的文書,司禮監的太監便是皇帝和內閣之間的那道橋樑。不過王振雖然獲此重位,但他還沒有機會獲取更大的權利,因為此時的朱祁鎮才九歲,在朱祁鎮上面還有一個由朱高熾的老婆,也就是朱祁鎮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所統領的攝政團”,這個攝政團的主要成員便是號稱明朝最強內閣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張輔(靖難功臣張玉之子)、胡濙等人,這個陣容可謂是相當豪華的,上有張太皇太后這位老祖宗坐鎮,下有能力超強的三楊處理各種政務,所以王振不敢有太大的動靜。張太皇太后彷彿也察覺到了王振有不軌之心,便時不時的將王振叫過去敲打敲打。
張氏時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獨斷而未交內閣商議的,就馬上派人召王振來責備他。所以王振沒有別的辦法,他只能等,等這個姓張的女人死去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壓制他,這一天不會來的太慢的。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病逝,而楊榮也早在正統五年病死,楊士奇也因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只剩下年紀老邁的楊溥,但楊溥一人是無法壓制王振的,於是王振的時代就這樣來了。掌權之後的王振第一件事便是將朱元璋掛在宮門口的那塊“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牌摘了下來,要是我們偉大的朱元璋同志知道這件事估計能氣活過來。然後王振便開始提拔自己的心腹安插到各種重要部門上,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也紛紛前來巴結賄賂,其中又以工部郎中王佑最是讓人不齒。
有一天,王振問王佑說:“王侍郎你為什麼沒有鬍子?”王佑無恥地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兒子我怎麼敢有。這句話說得王振是心裡甜滋滋的,立即提拔王佑做了工部侍郎。在享受到權利所帶來快感時的王振有些飄飄然了,他已經不僅僅只滿足權利所帶來的的虛榮,雖然他現在只是一個太監,但他也想像偶像“朱棣”、或者前輩“鄭和”一樣,幹出一番大事業而流芳萬世。這個機會也很快的就到來了,雖然這個事情是他自己作出來的(瓦剌一直都有虛報朝貢人數的傳統,而王振與瓦刺有勾結,也先也經常賄賂王振,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但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彙報。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藉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建功立業的心態。
瓦剌軍來勢兇猛,邊關作戰的將士數次失利後向朝廷求援,雖然這件事情是王振搞出來的,但王振非但不害怕,反而有些躍躍欲試,在他看來,這就是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於是王振便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而朱祁鎮也經常幻想能向自己的曾祖父朱棣一樣橫掃漠北建立赫赫軍功,兩個人因為相同的目的就這樣愉快的將御駕親征這件事決定了下來。王振的效率是很快的,在短短兩天的時間內便湊合了二十萬大軍,當然對外號稱是五十萬。朋友們,兩天的時間,考慮到軍械物資的籌備,人員劃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代兩天的時間也很難辦完,但王振就這樣給辦到了。於是這匆忙出征的二十萬大軍還沒有到大同就已軍心渙散,由於準備倉促,大軍缺乏糧食,路上不斷有人死亡,雖然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朱祁鎮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王振一人專斷。
王振只是一個落第的秀才,哪裡會打仗。大軍出征之後的一系列反應更是王振感到害怕,於是他便想著撤軍回返京城,可笑的是王振本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家鄉父老好好看看自己的威風,但大軍出發之後,王振想到大軍過境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便放棄了前往紫荊關僅只有40裡的路線,而改道折向宣府。由於繞道的時間太長,瓦剌大軍也追了過來,為了掩護英宗撤退,恭順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成國公朱勇全部戰死沙場,而大明的軍隊也成功的退守到了土木堡。
本來,文武百官都建議大軍駐紮在距離土木堡20餘里的懷來城,但王振此次出征搜刮來的財物還沒有運達,為避免損失,王振堅持在土木堡紮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皇帝安全,也被王振呵斥趕出(所以王振只能做個流氓,即使他有文化 但也只是個流氓)。等到第二天準備出發時,瓦剌大軍已將土木堡團團圍住,而且土木堡地勢較高,唯一的水源也已被瓦剌大軍佔領,城內將士渴得是嗓子裡面冒煙,軍心進一步的渙散。而瓦剌首領也先看出來這是一個一舉殲滅明軍的好機會,便假意派人向王振談和,還特意命瓦剌軍撤退,且讓出了水源;王振看到瓦剌軍撤退便天真的相信也先是真的要談和,就命令大軍移營去水源處喝水,此時的大明軍隊早已軍心渙散,一窩蜂的奔向河流處,就在此時,早已埋伏好的瓦剌軍隊發起攻擊,明軍被打得打敗,二十餘萬明軍大多戰死,同行的文武百官基本上死於戰亂之中,而造成這一切的王振也被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掄起鐵錘砸碎了腦袋。這一場戰鬥也被後世稱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給大明帶的的影響是很深刻的,這次失利不僅讓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還戰死了隨行出征的四五十名官員,其中也包括張輔這樣的名將,造成的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關鍵的是這一次失利白白葬送了大明二十萬軍隊,明軍最為精銳的“三大營”也在這次戰鬥中毀於一旦。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國勢日蹙。王振之惡貫滿盈,正是在此。他的罪惡不在於把控朝政,而是在於他一手造成的土木之變對明朝後世君主統治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二:最後的權宦--魏忠賢
魏忠賢本名李進忠,和他的前輩王振一樣,他也是自閹入的宮,但魏忠賢沒有文化,不過沒有文化的他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流氓。魏忠賢在入宮之前就是一個混混無賴,乾的盡是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後來也是活不下去了,便自閹入宮做了太監。但史書上是記載的他是在一次賭博輸得精光之後,感到很是苦惱,一怒之下便揮刀自宮。不管怎麼樣吧,入宮後的魏忠賢發展的還挺順利,還得到皇帝賜名“魏忠賢”。
魏忠賢本就是市野出身,常年混跡在各種娛樂場所,對於溜鬚拍馬這門功夫也是深得精髓,入宮不久便巴結上了皇長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兩人還結成了對食的關係。宦官與宮女結成"對食"後,唱隨往還,形如夫妻。而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感情往往比正常人更深刻。
萬曆年間鄭貴妃宮中的宮女吳氏,曾和宦官宋保相愛,後來吳氏又移情於宦官張進朝。宋保不勝憤怒,終至萬念俱灰,出宮削髮為僧,一去不返。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便封他的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而與之對食的魏忠賢也得到朱由校的喜愛,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前面我們介紹過司禮監太監就是負責皇帝日常的文書工作,對於文化水平的要求還是需要的,而不識字的魏忠賢講道理是進不去司禮監的,但是由於朱由校對客氏的喜愛,魏忠賢被破例選入了司禮監。
歷史已經證明“明熹宗朱由校”算不上一個好皇帝,雖然朱由校在位的時間只有七年,但由於他過度信任客氏和魏忠賢二人,給這兩個人專權創造了機會。此時的朱由校在東林黨人的輔佐下,朝廷吏治稍顯清明,雖然東林黨中也多正義之士,但是在朝政之上也是遵守著非我黨之人全是異黨的基本方針,大力打雜別黨官員,於是這些受打壓官員聚集到了魏忠賢那裡,從此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稱呼:“閹黨”。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本自詡正直的東林黨人也助力了魏忠賢禍國專權的步伐,明朝實亡於黨爭,正是如此。
勢力擴大的魏忠賢終於對東林黨下手了,先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又以一本《東林點將錄》將東林黨人通通的打壓下去,並拆毀了全國範圍內的東林書院,東林黨勢力就此被魏忠賢消滅的一乾二淨。而在內宮中的客氏為了獨掌權利,養了好些個頗有姿色的宮女,進獻給皇帝,反而是有了身孕的妃子,都被她設計謀害,甚至連皇后都被她墮胎。
此時的大明朝政已完全掌握在魏忠賢的手裡,就像他的外號一樣“九千九百歲”,比皇帝的萬歲也只是少一百歲而已,朝裡朝外盡是魏忠賢的走狗心腹,在排除異己、不斷專權的這條路上,魏忠賢已經走到了頭,放眼望去,滿朝文武皆是閹黨,可能魏忠賢做的唯一一件正確的事情就是沒有去動“袁崇煥”,他自己心裡也明白,遼東靠他和他手下的那群人是守不住的,自己在京城過好日子就好。
魏忠賢的好日子在這一天終於到頭了,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沒有子嗣(有也被客氏害死掉了),所以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朱由校甚至在死前還吩咐朱由檢善待魏忠賢和客氏,而朱由檢年紀也不怎麼大,魏忠賢也就沒有將他太放在眼裡。魏忠賢沒想到的是朱由檢敢對他下手,而且這麼快。
崇禎元年,十一月,被髮往鳳陽的魏忠賢得知難逃一死後上吊自殺,但朱由檢不會這麼輕易的放過他,他下令將魏忠賢肢解,並把魏忠賢的頭掛在河間府的城牆上,又把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鞭死於浣衣局。
魏忠賢的罪惡與另幾人大多相同,那便是把控朝政的同時極盡貪汙之事,但魏客二人為了享受權利所帶來的快感,甚至敢謀殺皇帝后裔,做盡了苟且之事,但二人對明朝廷的影響實在有限,而且此時的大明也已岌岌可危,所以魏忠賢之罪排於王振之下。
三:立皇帝--劉瑾
劉瑾據說也是自閹入的宮,但是從劉瑾走上權力巔峰,到被“正德帝朱厚照”彈指間誅殺,也反映出明朝太監能否掌握權利主要還是來自皇帝是否給予機會以掌握權利,就如劉瑾本來是服侍太子朱厚照的內侍,朱厚照即位以後,作為皇帝寵信的身邊人,劉瑾也獲得了權利,在其權利巔峰時甚至被稱為“立皇帝”,和別人一樣,劉瑾掌握權利後主要幹兩件事情“排除異己和貪汙受賄”,這兩件事情幾乎是歷史上所有奸臣權宦的通病,和心理或者生理上是沒有任何關係的,而劉瑾掌權期間也提出一些在後世看來頗有見地的改革措施。當然,太監專權一般沒有什麼好下場,而劉瑾應該也是最為悽慘的一個,據說他是被凌遲處死的。
史書上記載太監張永借獻俘之機狀告劉瑾十七條大罪,後來武宗親自出馬,去抄劉瑾的家。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在劉瑾經常拿著的扇子中也發現了兩把匕首,武宗見狀大怒,終於相信劉瑾謀反的事實,下詔將劉瑾凌遲處死,並廢除劉瑾變法時的一切舉措。劉瑾的權利主要來自正德皇帝的生性好玩,不過當正德皇帝認真對待劉瑾時,劉瑾的末日也就到了。而在劉瑾弄權時期做的主要也就是貪腐之事,論其有罪,但無大惡。
四:好人還是權宦?--汪直
汪直是權宦,但可能不是奸宦,縱觀其一生也沒有幹過什麼大奸大惡的事情,反而做過很多於國有功之事,按年齡推算,汪直在坐上西廠廠公的位置時才十五六歲的年紀,而他失勢被貶往南京時也才二十出頭的年紀。
成化十三年,明憲宗建立西廠,由汪直統領,汪直統領西廠後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為非作歹、草菅人命的福建建寧衛指揮同知楊曄(三楊中的楊榮曾孫)逮捕入獄,之後便是將以權謀私的南京鎮守太監覃力朋逮捕入獄。而汪直在掌權期間,也經常舉薦一些正直廉明的官員,如楊繼宗、秦紘等人。在軍事上,汪直還守衛邊關打敗了韃靼王子達延汗巴圖蒙克,在鎮守大同時也頗有功績。而汪直後來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則不知是真是假。
從這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汪直的秉性,雖然他掌權時間短,但掌權期間做出的均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好事,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史書上對其沒有過多的記載。可能是因為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文官看到這個十幾歲的小太監竟然能幹出這些他們幹不到的事情而心生恐懼吧,就如同當年的文官恐懼鄭和一樣,在他們看來,這些閹人不配擁有這麼高的功績。
將汪直列入奸宦之中我並不認同,由於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也過少了些,但從其僅有的生平來看,汪直本身是一個純粹的人,在他的眼中 “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僅此而已。
-
6 # 孤城影隨
宦官是距離皇帝最近的人,也往往會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這容易導致他們因皇帝過度的寵信,獨攬大權,成為禍國殃民的權臣。
古代不少朝代,都嚴厲打擊宦官干政,並留下祖訓不許宦官干政。明朝時期,雖然朱元璋也排斥宦官干政,但由於其子孫過度寵信和縱容宦官,使明朝出現了不少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出名的有劉瑾、魏忠賢、汪直、王振四人,這四人都權傾一時,利用手中職權沒少禍國殃民。
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四大宦官因罪惡累累,惡貫滿盈,皆不得善終。我們來看看,明朝的4大宦官,都是怎樣被絆倒的。
一、王振
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鎮最寵信的太監。明英宗小的時候,王振就仗著明英宗對他的寵信,開始嘗試干預朝政,但當時由張太后和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朝政,王振很難由作為,而且張太后看出了王振的不軌之心,數次打壓和警告他,使王振不敢造次,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隨著三楊和張太后的相繼去世,明英宗開始執掌朝政,這時候王振開始冒了出來,積極參與朝政事務。加上明英宗對他的寵信,王振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至達到了擅政的程度。明英宗對是他言聽計從,無比信任。不過這種信任成就了王振,也害了王振。
王振當權期間,由於瓦剌派出的使者過多,需要明朝賞賜的財物太多,這引發了王振的不滿,他讓人減少了給瓦剌的賞賜。王振的這一做法引起了瓦剌的不滿,他們藉機挑起了戰爭。戰爭爆發後,王振極力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
由於兩人都是很少出宮門的平庸之輩,在帶兵打仗方面一竅不通,未與瓦剌交戰就先怯戰。但撤軍的過程中,明軍在土門堡被瓦剌軍隊追上,明軍被瓦剌軍隊打敗,明英宗被俘,王振被瓦剌殺害。
二、汪直
汪直是明憲宗時期權傾一時的大宦官。汪直開始在萬貴妃身邊伺候,由於萬貴妃在後宮權勢極大,再加上萬貴妃很受寵。汪直也沾了光,很受明英宗賞識,沒幾年就將他從一個小太監提拔成了御馬監太監。同時,汪直充當起了替明憲宗“馬腿”的角色,經常出宮替明憲宗刺探情報,由於汪直為人聰明狡猾,總能出色的完成明憲宗交給他的任務,這讓他更受明憲宗的重視。
明憲宗建立西廠後,就讓汪直做了西廠提督。西廠人數設定是東廠的兩倍,這也讓他一建立權力就超過了東廠。有西廠這個平臺和明英宗的寵信,汪直手中的權力也是不斷的壯大,再加上他積極利用手中權力,不斷打壓異己,培植黨羽,很快就權勢滔天。
汪直惡事沒少做,但不是一個平庸之輩。成化十五年,女真族侵犯大明,汪直只用幾個月時間就打敗了女真族。次年,韃靼侵犯大明,汪直又一次率兵重創韃靼,將他們驅逐出了大明國境。這是汪直最人生高光的時候,但也是他權勢的迴光返照,擊退韃靼後,明憲宗將禁軍召回了京城,但將汪直留在了地方做鎮守太監。
汪直遠離京城後,與明憲宗的關係日漸疏遠,大臣也乘機紛紛彈劾汪直。汪直因罪又被貶官到了南京。明憲宗再沒有將他召回京城,汪直也因為遠離權力中心,逐漸失去了他的權勢。
三、劉瑾
劉瑾是明武宗時期權傾一時的大太監。他六歲的時候就進宮做了太監,弘治年間他犯了罪差點被處死,赦免後到東宮伺候明武宗,這讓他逐漸得到了明武宗的寵愛。明武宗數次提升他的官職,讓劉瑾做了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瑾掌權後,跟別的禍國殃民的太監一樣,也是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這讓天下人人痛恨他,大臣也是屢屢彈劾劉瑾,但由於有明武宗的寵信,大臣的彈劾並沒有絆倒劉瑾,反而是一些剛正不阿的大臣遭到了劉瑾的迫害。
劉瑾大權在握後,利用手中權勢貪汙受賄,製造冤假錯案等,激化了地方矛盾,最終導致起義、叛亂四起。明武宗這時才認識到了劉瑾的危害,將劉瑾關入大牢,隨後蒐羅出了劉瑾的各種罪狀。同年,將劉瑾凌遲處死。
四、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的最後一個大宦官。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
明熹宗不喜歡治理國家,而對木匠活情有獨鍾,他將精力都放在了木匠活上,這也導致他荒廢國事,無心政事。明熹宗因為自己不喜歡處理政事,所以將很多事務都交給了他寵信的魏忠賢。
這樣也讓魏忠賢成了朝政的實際處理人,使他逐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成了名副其實的九千歲。但魏忠賢跟很多宦官一樣,有權無德,他大權獨攬後,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至天下出現了“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情況。魏忠賢治理朝政時期,明朝是逐漸衰落,呈現了敗亡趨勢。
明熹宗過世後,崇禎接替了他的皇位。崇禎上臺後,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閹黨集團的危害,他也開始著手清楚閹黨。他利用閹黨集團和大臣之間的矛盾,不斷打擊魏忠賢的勢力,剪除魏忠賢羽翼。魏忠賢失去反抗能力後,崇禎列出了他的數十條罪狀,最終逼迫魏忠賢選擇自殺,清楚了這個禍國殃民的大禍害。
回覆列表
明朝四大奸宦依罪惡危害度排名如下魏忠賢四人中罪惡最重危害度最強排第一,劉瑾貪財禍國、攬權欺君四位中最貪婪死的最慘被明武宗下旨凌遲處死危害度居第二,王振害慘了明英宗使他被瓦剌所俘,葬送了三十萬大明軍隊使他們全部戰死沙場罪惡危害度排第三,汪直囂張一時很快敗亡屈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