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軍都護

    漢朝四百年,首都從未被外族侵佔過,有仇必報,漢軍打仗都是滅國殲滅戰,打到敵人的老家裡,奔襲幾千裡,名將如雲,歷代皇帝都很霸氣,強軍思想濃厚,國威遠揚,大國風範天朝上國,即便東漢末期,已經走到滅亡的邊緣,軍事方面仍然異常強大,各個割據軍閥仍然吊打周邊小國,四百年都是當時的霸主王者,不允許周邊國家做大威脅漢朝。相反唐朝,國都屢次被外族攻陷。。

  • 2 # 資政學生

    西漢和大唐都是中國古代盛極一時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漢朝滅匈奴,平百越,唐朝滅突厥,平高句麗,這兩個王朝無不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我們所熟知的漢朝一直都是一個武力強盛的朝代,前有衛青、霍去病,後有陳湯、竇憲,似乎漢朝生來就是為了打仗,也出了許多赫赫有名的將領,而漢朝人也有“尚武”精神,一直為現代人所崇拜。而我們印象裡的唐朝則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是當時世界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總是給人一種萬國來朝的繁榮印象。而大唐王朝擁有李靖,薛仁貴,後有郭子儀等名將,勢力更是擴張到了西域。這些都是由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基礎的。

    但是在我看來,來評價兩個王朝的軍事如果說是漢朝軍隊和唐朝軍隊對打,那肯定是毫無疑問唐朝贏,畢竟500年的發展不是白髮展的。漢朝騎兵還處於起步階段,騎兵從輔助兵種成為主力兵種就是在漢朝出現的。而騎兵的演化基本完成,則是在唐朝。唐朝之後,就逐步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也就是說,唐朝時冷兵器的巔峰。

    所以肯定不能這麼比,這麼比清朝能吊打唐朝,別說清朝,太平天國都能。所以應該橫向比。漢朝有400多年,大部分時期都是比較穩定的,只有東西漢最後的兩個皇帝時期有大規模的動亂。而唐朝300年,有150年處於軍閥割據狀態。穩定的國家,可以養出更多的軍隊來打仗,也能將全國軍隊集中到一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到東漢靈帝時期的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可以拉起數十萬的大軍將黃巾軍砸死,而唐朝後期,黃巢起義攻克長安,皇帝跑到成都去避難。從永續性上來說,唐朝時絕對不如漢朝的。再看質量,那隻能對比與周邊異族的軍事力量了,漢朝經過休養生息以後,歷經數代把匈奴打到不能自理;

    唐朝從第二代皇帝開始打突厥,似乎是一朝而定,但前朝隋代就已經把突厥打得很慘了,所以差的不多,唐略佔優勢。漢朝羌人無可奈何,東漢羌亂持續時間長、威力大,申之禍亂三輔;唐朝時期吐蕃甚至打進長安,也差得不多,漢略佔優勢。唐朝打下高句麗,漢代滅掉衛滿北韓,漢末公孫度打得高句麗叫爸爸,而唐末對契丹無可奈何,漢代佔優。漢代西南夷似乎沒有什麼造反的跡象,但是唐朝直接建立了個南詔國,漢代勝出。對西方,漢代在亞歷山大遠征軍後代大宛那裡打贏了一場,打輸了一場;唐高宗對陣阿拉伯帝國勝出,唐玄宗時期怛羅斯輸了,兩個平局。

    總體來看,對周圍國家比重差不多,但是漢代軍事力量強大的時間較長,唐代軍事力量則時間短一些。

  • 3 # 艾希之箭

    一、西漢重創匈奴,俠義可理解為某次或幾次戰役,能夠達到“重創”這種程度或效果的,我個人認為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戰役。

    我也主要從這為切入口進行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戰爭的大致過程:

    1、河南之戰,公元前127年(西漢元朔二年),匈奴左賢王部進犯上谷、漁陽。漢材官將軍韓安國率700人出戰,負傷敗陣,退守壁壘不出,匈奴騎兵擄掠千餘人及牲畜而去。

    “是時虜言當入東方” ,漢武帝劉徹命韓安國部向東移駐右北平,以阻擋匈奴向東方深入,同時決定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的作戰方針,令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急速出兵雲中,突襲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衛青、李息率部出塞後,從雲中向西大迂迴包抄,突然掩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並一舉擊潰之。

    是役,漢軍殲敵數千人,俘獲“伏聽者3071人及牛羊百餘萬頭,收復了河南地全部土地,穿行千餘里到達隴西,”。漢匈河南之戰是漢匈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得益於河南地的收復,西漢王朝的北部邊防線北推至黃河沿岸。役後,漢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與朔方郡,並聽從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修築朔方城,並招募十萬內地居民至朔方實邊。昔日匈奴刺向漢朝後背的利刃,迅速轉變為漢軍指向匈奴前胸的長戟。

    2、河西之戰:在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甘肅 山丹縣東南胭脂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 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內蒙古居延海),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 貴族損失慘重。同年,匈奴貴族內部分裂,渾邪王率四萬人降漢。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裡 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歷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打開了漢通西域的道路。

    3、漠北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為了徹底擊潰匈奴,漢武帝召集諸將商議 ,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這一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十萬騎兵,分東西 兩路進軍。針對匈奴貴族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錯誤判斷,西漢採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衛 青率領的西路軍,從定襄,越沙漠,北進千餘里,對匈奴單于大軍進行包圍。經過激戰, 匈奴單于率數百騎突圍遠逃,其主力全部被殲,漢軍直追至趙信城(蒙古杭愛山下)。霍 去病的東路軍從代郡(河北蔚縣一帶)出兵,深入二千餘里,跨過大沙漠,同匈奴左賢王 接戰,大敗對手,凱旋而歸。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無力大舉南下。 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保護了封建 經濟的發展,使北部邊境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

    “漠北之戰”是西漢時期非常著名的一戰,同時也是漢武帝平生最為燦爛的一戰。

    漢武大帝時期的西漢軍隊,也算是西漢軍隊最強大的時候。窮兵黷武,盛極而衰,此之後西漢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二、大唐殲滅突厥;

    唐初,北方的突厥消無聲息的做大。李淵太原起兵時,幾次向突厥示弱,以換取後顧無憂。唐建國後,突厥與唐朝分庭抗禮;而且還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這時候,朝廷調李靖北上,反擊突厥。

    625年八月,突厥十萬餘眾,大舉進犯太原,唐高祖命李靖為行軍總管,駐守太谷,與幷州總管任瑰等迎擊敵人。起初,諸軍迎戰多失利,只有李靖的軍對沒有太大的損失。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未幾,突厥頡利可汗乘機率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並長驅直入,兵臨渭水便橋之北,形勢十分危急。太宗無奈冒險親臨渭水橋,與頡利可汗結盟以求退兵。事後,李靖被封為刑部尚書,不久轉任兵部尚書。

    629年(貞觀三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建議,決定出擊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強大軍事攻勢。又任命幷州都督李績等為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從馬邑出發,徑向惡陽嶺挺進。頡利可汗判定:如果唐兵不傾國而來,李靖科寧不會伸著頭硬上,於是“一日數驚”。李靖實離間計,致可汗親信康蘇密前來投降。並與於夜色掩護之下,一舉攻入定襄城內,俘獲隋齊王楊暕之子楊正道及原煬帝蕭皇后,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

    太宗聞訊,欣然曰:“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喋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當是時,李績亦率軍從雲中出發,在白道與敵軍相遇。唐軍奮力衝殺,敵軍像漫山遍野的兔子一樣四散奔逃。頡利可汗一敗再敗,損失慘重,遂退守鐵山以請求內附並表示願意入朝。太宗派遣鴻臚卿唐儉等前去安撫,並命令李靖招敵酋覲見。

    李靖帶領大軍來到“白道”,與李績謀議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道路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在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商議已定,遂率軍連夜出發,李績繼後而進。李靖率軍進至陰山,遇到突厥斥候千餘帳,一戰而全部俘獲,命與唐軍同行。

    此時,頡利可汗見到唐使臣,放鬆了戒備。此時,天降大霧,李靖手下大將蘇定方乘著天色向敵軍摸去,直到距牙帳七里遠的地方才被發覺。頡利可汗慌忙騎馬逃走,軍對葉潰散奔走。李靖大軍隨之趕到,殺敵一萬餘人,俘虜十幾萬,繳獲牛羊數十萬只(頭)。頡利可汗率萬餘人向北過大漠,在磧口受李績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

    不久,頡利可汗被任城王李道宗擒獲送到京師。突厥從此宣告滅亡。這一戰,不僅解除唐朝西北邊境禍患,而且洗刷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之恥。太宗因此感慨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于稽顙,恥其雪乎!”

    殲滅突厥可謂千古一戰,最為乾脆,最為徹底。此戰中,大唐“雙龍”密切配合,用兵使謀,完美無缺,創造了中華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例。這一戰,李靖被尊為大唐的戰神,李績以此成歷史名將。此一戰例,於後世可效者,既有二將之謀略善戰之功,亦有太宗馭將擇人之效;既有二將團結協力對敵之精神風格,又有二將忠於國家的使命情懷。是以古來明君必有名將之助,名將必有明君之用,此二者也,必相符相稱始能建大功於國家。

    三、若要西漢和唐初那邊軍隊更強,不屬於同一個時代,若要真比較,我們可以從軍隊規模、軍事實力、軍事謀略、軍事技術和國力等綜合方面進行考量。

    若從這些方面進行考量,我個人認為唐初的軍隊更厲害。但是誰更強大,我認為是西漢武帝之時,匈奴當時的軍力與實力,要強於後世的突厥,西漢到了武帝時期,才能夠對抗且重創匈奴,之前基本以和親為主。

    無漢又何來的唐!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到了21世紀的現在,最近美國不斷鬧事,挑動臺海風波,觸碰中國的底線與根本利益,套用國防部長魏鳳和之言:如果有人敢分裂中國,中國軍隊不惜一戰;如果華人民解放軍,不能維護祖國的統一,那還要解放軍幹什麼;中國必須統一,也必將走向統一。

    能戰、敢戰,戰必勝的軍隊才是最強大的!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所謂強漢盛唐,西漢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時代,他們都有著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驕人戰績,那麼他們誰更強大呢?

    我們比較下漢唐的對外戰績:

    第一局唐朝用最快的速度開始有效反擊,第一局唐朝領先。

    西漢初年,由於匈奴的屢屢入寇以及韓王信的反入匈奴,於是漢高祖曾經試圖挾楚漢戰爭大勝項羽之威,席捲匈奴,結果在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于包圍,結果是劉邦最後走後門才能逃出生天,此後西漢王朝採取對了匈奴的和親政策,為維持北部邊境的和平,但是這種和平是相對的,匈奴不再大規模的侵略,但是小規模的騷擾劫掠從未結束,而西漢在很長的時間內只能是消極防守和持續的和親政策來應對,直到開國70多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進行有效的反擊。

    西漢對匈奴最開始是以屈辱的和親開始的

    而唐朝則是快速反擊的典範,公元626年繼位不久的唐太宗就迎來了東突厥的大舉入寇,儘管唐太宗也集結兵力準備決戰,但是更多是採取威嚇和求和共用的手段,在長安城下與東突厥簽下了屈辱的渭水之盟,但是李世民的反擊很快,僅僅在4年之後,唐太宗就派出大軍遠端奔襲東突厥,並且一戰而滅之,東突厥可汗頡利成為俘虜,如此快速的反擊幾乎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典範。所以第一局唐朝領先

    李世民掀起漢人王朝對於胡人最快反擊記錄

    第二局從漢軍和唐軍的對外開拓上看,都是漢民族對外開拓的頂峰,第二局是漢唐是平局

    漢武帝時期漢軍開始對匈奴的作戰,先後透過朔方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給予匈奴重創,西域在漠南不再有王庭,而後漢軍開拓西域、西南夷,攻滅南越、東越、閩越、北韓等國,西漢的版圖空前的遼闊,不僅完全恢復了秦始皇時期的版圖,更加在東北方向和西北方向進行了開拓。

    漢宣帝時期的西漢版圖

    到漢宣帝時期,漢朝正式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將其納入版圖,西漢版圖達到頂峰。

    而唐朝在唐太宗時期滅東突厥、薛延陀,唐高宗時期滅西突厥、高句麗,此時的大唐版圖也達到了漢民族的對外擴張的頂點。

    日本人眼中的唐高宗時期版圖

    漢唐都是漢族政權中對外積極拓展的王朝,這一局漢唐是平局。

    第三局漢軍徹底擊敗匈奴,北部再無邊患,而唐朝雖然攻滅東西突厥,但是邊患重重,最後拖累國家最終敗亡,因此這一局漢朝是勝者

    透過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強大打擊,匈奴勢力嚴重削弱,熊木在漠南已經不再敢設定王庭,與漢軍進行正面對決,而多采取對漢朝進行騷擾的戰術,而在漢元帝時期匈奴內亂,各部勢力互相攻殺,引發五單于爭位,結果勢力更加衰弱,而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以藩王禮臣屬漢朝,受到漢朝庇護,徹底淪為漢朝的藩屬國,而北匈奴則一味的與漢朝作對,甚至於屠殺漢朝使節,結果被漢軍一戰攻殺,傳首長安,此後匈奴對於西漢政府再也沒有敵對行為,而是知道西漢滅亡都持續對漢朝友好和臣服。

    一漢敵五胡,西漢的彪悍騎兵

    唐太宗攻滅東突厥,唐高宗攻滅西突厥,唐朝版圖達到頂峰,但是武則天時期突厥人反出草原,建立了後突厥,後來唐朝藉助回紇人勢力才攻滅後突厥,而西域、隴右、四川等地則長期受到吐蕃的侵略,吐蕃甚至兩度攻佔長安,南詔也多次入侵四川,為了應付頻繁的對外戰爭,唐朝自唐玄宗時期開始採取藩鎮政策,結果最終釀成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後期唐朝更是失去了西域,可以說唐朝有一個好的開頭,但是後半程不完美,與西漢相比就差的更多了。

    所以說一局漢朝勝利。

    彪悍的大唐騎兵

    所以綜合比較漢唐的對外戰績,唐初的唐軍對外戰績彪炳千古,而縱觀王朝始終,則是漢軍更強,僅是漢軍後期北方無邊患就足以羨煞諸多漢人王朝,所以漢軍更強。

  • 5 # 薩沙

    這個很難類比。

    但就匈奴和突厥本身來說,當然是突厥騎兵更為厲害。

    如果兩支騎兵出現在同一時代,突厥騎兵可以打破匈奴騎兵。

    原因不復雜,匈奴時代還沒有馬鐙,突厥時代則大面積裝備了。

    小小的馬鐙,意義很大。

    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在馬上作戰,主要依靠騎射。

    因為沒有馬鐙借力,騎兵在高速運動的馬上用冷兵器格鬥,是非常危險的。

    騎兵一擊如果打空,很有可能自己翻身落馬,不死也就殘廢了。

    所以,匈奴時代,匈奴騎兵主要是靠騎馬射箭對付漢軍。

    但匈奴人的弓箭不如漢軍步兵,漢軍有大量強弓硬弩,所以匈奴人只能透過野戰獲勝。

    一旦遭遇漢軍結陣防禦或者盤踞城市防禦,匈奴人就束手無策,傷亡慘重。

    比如李陵5000漢軍,被匈奴數萬大軍合圍追擊。

    李陵的漢軍依靠強弓硬弩,一旦遭遇匈奴就就地防禦。結果,李陵5000人雖全軍覆沒,但射殺匈奴騎兵何止萬餘人,耗費箭支50多萬支。

    因匈奴騎兵不能在馬上格鬥,也就無法策馬衝擊李陵的步兵防禦,弓箭上又不佔優,自然會如此了。

    但突厥人就不同了。

    突厥騎兵兇悍勇猛,具有非常強的衝擊力。

    在隋軍同突厥騎兵的作戰中,經常數千甚至上萬隋軍,被幾百突厥騎兵沖垮。

    因為具備了馬鐙,突厥騎兵不但可以騎射,還能近距離猛烈搏鬥,戰鬥力就強大太多。

    一般認為,1個騎兵近距離格鬥,藉助馬的速度和力量,可以對付好幾個步兵。

    大家注意,唐軍在國內戰爭中,幾乎百戰百勝,戰鬥力是很強的。

    但李世民時代,突厥大軍能夠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唐軍卻無可奈何。

    無奈之下,剛剛即位的太宗李世民冒險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這才脫險。

    可以說,突厥騎兵戰鬥力比匈奴人要強得多。

    但缺點是突厥人內部不團結,內訌比匈奴人厲害的多。李世民巧妙的分化瓦解,很快打敗突厥

  • 6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先不說沒有可比較性,就僅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來說,北方遊牧民族就不具備和中原王朝有什麼可比性。

    經濟上,中原是一個人小農經濟作為經濟生產方式,小農經濟縱使有千般不是,但是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可以提供穩定的經濟產出,因為小農經濟是一個封閉的迴圈,只要沒有天災人禍以及政治清明,只要隨著人口的增加就會帶動經濟增長,畢竟這是一種低效率的勞動。

    而遊牧民族的經濟生產方式就是兩種,一種是遊牧經濟,一種是商品經濟,但是問題是這個商品經濟興盛與否在於遊牧經濟的發達程度。一個部族只有佔據了水草豐美的土地才能擁有漫山遍野的牛羊以及更多的牧場,才能獲得更多的產品用來交換。但是遊牧經濟卻有著天然的脆弱性,如果來一場雪災或者是天災人禍經濟就會崩潰,那麼也沒有產品用來交換,因為牧群都死絕了。

    政治上,由於小農經濟的穩定性,以及儒家思想的加持,註定了中原王朝只能走君主專制的路子。君主專制的好處和壞處都在於君主集權這一方面,如果君主個人素養不錯,那麼國家就會興盛;如果君主是個王八蛋,那麼國家就會衰落。但是君主專制的優勢在於,君主可以憑藉皇權調動全國的資源去完成君主的個人意志。如果用政治術語來說,就是中心化。

    只不過在草原民族當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遊牧民族由於北方草原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然氣候的限制,其經濟生產是分散的,這樣在政治上就會造成一個政治現象,就是草原上存在多個政治中心,政治術語叫做多中心化。所以北方草原民族很難會在政治上形成合力,即便是匈奴、突厥這種強大的政權,也不過是一個政治聯盟而已,不管是匈奴大單于還是突厥大可汗都是一個政治盟主而已,根本無法完全實施個人意志,什麼事還要大家開會開決定。

    所以,即便是最開始被草原民族壓制,只要皇帝不是王八蛋早晚也早晚能夠憑藉經濟以及政治上的優勢緩過勁來。同時,中原王朝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收買各個部族的貴族,對草原民族進行分化瓦解。而歷史上不管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是這麼玩的,這兩個王朝都有大量的匈奴、突厥騎兵,他們數字對方的戰術特點以及地理位置,沒他們漢朝和唐朝想要搞定匈奴突厥還得更費勁。

    所以,這個結果是歷史註定的。

    全文完

  • 7 # 林哥生活

    我是林哥,我來答 看了半天,說實話沒看懂題目,是說漢武大帝時的漢軍與唐太宗時期的唐軍對比?還是以匈奴騎兵對突厥騎兵?

    算了,都說說吧,首先我們看一下衛青和霍去病領導的漢軍,漢武大帝時期經過了文景之治後的漢朝,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盛世,錢糧的充盈,使得漢武帝有足夠的資本對抗匈奴人的不斷挑釁。漢軍不斷更新的皮甲以及騎兵所配備的戰馬(正常情況下騎兵配備兩匹戰馬,突襲部隊配備三匹戰馬)都足以與匈奴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草原追逐遊戲,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漢朝已經掌握了精鋼技術(透過不斷的摺疊鍛打生鐵,來提煉精鋼),而匈奴仍以鐵來製作彎刀,鋼與鐵的碰撞,無疑是致命的。伴隨著布馬鐙的出現,匈奴人的北遁已是預料中的現實。

    再來看看,同樣是由草原部落聯盟組建起來的突厥騎兵,作為突厥王朝的掌舵者,阿史那家族此時所領導的突厥騎兵,早已經掌握了精鋼技術且早就裝備了鐵馬鐙,這種優於漢代所使用的布馬鐙,(突厥本就是柔然王朝的鍛奴)並戰勝了諸多對手(柔然,北魏,北周,隋朝)面對同樣的中原新興王朝大唐,突厥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屑同樣也是致命的,因為 此時的中原王朝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盛世王朝,唐朝。財力與國力的強盛以及時代的進步,使得唐軍能夠裝備比漢軍更好的武器,唐刀與陌刀以及明光鎧的出現(削鐵如泥,武力巨大,突厥人的弓箭對於明光鎧的攻擊往往是浪費箭矢),再次拉開了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騎兵的距離,畢竟裝備才是軍隊的重中之重。 突厥人一次次的被李唐王朝所打擊,消滅,西逃或許去中亞是他們的最好選擇。

    林哥認為,漢軍在馬鐙,鎧甲,以及兵器上是無法與唐軍所抗衡,同樣匈奴如果面對的是突厥騎兵,所對抗的結果也是同樣。

  • 8 # 殺手司令

    關公戰秦瓊,這種問法首先沒有意義。具體的,可以談談哪一方面的,比如裝備,比如當時的戰略能力,比如雙方的經濟生產能力。

    匈奴的起源現在沒有定論,因為從人類學到考古學再到歷史學,得到的結果不同。匈奴起源地在漠南還是漠北不好說。我個人傾向於漠南,在漢武帝時代漠南戰役之後,匈奴核心北遷漠北。但是匈奴是徹底的遊牧民族,對於定居地方缺乏控制力。而且匈奴的軍事戰術,以騎射騎兵為主,因為那個時代,其冶鐵技術不發達,而且沒有馬鐙,所以馬上格鬥的軍事戰術幾乎沒有。

    突厥起源於阿爾泰山,那裡屬於農業與遊牧共存的地區,當然突厥人的主體以遊牧為生,但是,突厥人已經開始嘗試對於農業定居的綠洲實現直接管理了,當然主要是利用粟特人。但這在東亞草原歷史上屬於第一次。突厥的軍事裝備要遠勝於漢代的匈奴。但突厥的內部的組織能力要若於匈奴,這也導致了突厥人在隋唐時代的歷史表現出“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徵。突厥人的組織動員能力的提高是在其西遷之後,學習了伊斯蘭教文明、波斯文明、基督教文明之後,發展而來的。當然這是後話。

  • 9 # 根寶模子

    這種關公戰秦瓊的話題,無論答題人如何回答都缺乏科學依據。所以我就以我的觀點來說說,不代表正確!

    1。武帝時代的匈奴是一個統一的匈奴,從冒頓單于統一以來,國力蒸蒸日上。而唐初所面臨的突厥是被隋朝分化成東西突厥的政治體。國力,內部凝聚力,突厥都不如匈奴,反之漢朝也是經過文景之治的大盛時代,而李世民的唐初也是千瘡百孔,國力財力都無法和漢武相比!所以從這方面看,漢唐所面臨的問題差不多,或者說唐的困難略大一些。

    2.從軍事角度來說。歷史上有句話叫不開啟國之兵,拋開衛青霍去病,李靖李世績等統帥的能力不談!漢朝的基層官兵肯定不如唐朝的百戰之兵。唐朝有明光甲,漢朝有強弩。對遊牧民族各有千秋!但是在五胡亂華,民族大融合之後,唐初騎兵,或者騎兵指揮者的水準肯定要比武帝時代強。從漢唐的軍事戰果看,武帝時代大多是擊潰戰,而唐大多是殲滅戰。毛主席說過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軍事成就上初唐遠勝武帝時代!但不要忽略了突厥內部凝聚力遠不如匈奴。漢於匈奴是民族戰爭,而唐和突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像是政權戰爭。

    3.漢朝對匈奴的瞭解遠不如唐朝對突厥的瞭解!漢朝每次出兵都需要有大量的步兵當運輸隊,這裡有騎兵水準問題,更多的是對地理的不瞭解,對於草原和沙漠環境的不瞭解!而唐在這方面基本問題要小的多!其實到了東漢,出兵就是幾千人,更多的是就地取材,不需要大規模的後勤!唐朝對突厥個個部落的矛盾瞭如指掌,而漢再開戰之初,基本一無所知!就知彼的角度,漢不如唐!

    4.戰後的影響!兩邊都差不多,基本都徹底解決了北方的威脅。漢付出的代價更大,但效果比唐要好。終漢兩朝北邊基本沒有大的威脅,所以網路上說唯漢以強亡!唐則是用更開闊的胸襟和胡打交道,真正想做到胡為用己,當你好的時候自然給你用,趁你病要你命,用民族情感一挑撥,一呼百應!

    我個人的結論是漢比唐面臨的困難更多,但唐的戰績和自己所受的損失比漢小!至於兩邊的功績,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華雄不是早亡,在三國武將中屬於幾流武將,能派多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