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侖
-
2 # 老丁侃劇
在傳統的評書、電影和電視劇裡,楊家將可謂是家喻戶曉千古留名的故事,任何一個故事有正派人物也就有反派。在這裡面,潘仁美就變成了和秦檜差不多的人物,潘仁美公報私仇,處處陷害楊家將,導致楊老令公楊業戰死沙場。但是,這只是演義,並非真正的歷史。其實,歷史上的潘仁美叫潘美,北宋人,人家一直跟著宋高祖趙匡胤南征北戰,戰功赫赫。那麼潘美真的和楊家將的死有關係嗎?
趙匡胤死後,作為弟弟的趙光義做了皇帝。趙光義直到如果要保住自己的皇位,獅子的國家國泰民安,必須收復燕山作為中原的屏障,憑藉長城來對抗遼人的鐵騎。於是就任命宋朝第一大將曹斌,統帥北宋10萬精銳大軍作為東路軍直撲燕京,試圖將遼國軍隊趕出關外,奪回長城險關,沒成想到這10萬精兵,卻在北京南邊白溝河被遼國蕭太后帶領的騎兵全部殲滅。一時之間,北宋是朝野震驚。
在消滅大宋10萬中路軍後,遼太后又急赴山西攻打北宋在山西的西路軍,這個西路軍正是楊業帶領楊家將兵團,楊業寡不敵眾,即將面臨被包圍全殲的局面,這時候應該趕緊撤退,撤退到山西部的險關,堅壁清野,這個主意正是潘美所出。要說潘美出的這個主意應該是可以挽救北宋西路軍重蹈中路軍的覆轍。但是楊業沒這麼做,因為當時坐鎮前線擔任總指揮的趙光義並沒有同意,而是下了一道不可思議的聖旨,他要求楊業將山西四部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就是要楊業在面臨遼國強大的騎兵包圍的威脅中,順便完成老百姓的遷移工作。 可能他把楊業的軍團當成了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了,而正是這道聖旨,直接宣判了楊業的死刑。
其實,趙光義玩的就是借刀殺人,自從北宋第一大將曹斌和北宋的主力部隊在白溝河附近全軍覆滅後,趙光義已經放棄收復燕京幻想。關鍵時刻守住自己的皇位是最要緊的目標,因為自己的皇位來路不當,本來趙匡胤死後,皇位應該傳給哥哥的兒子,然而卻是作為兄弟的自己當了皇帝,而且當時也還有針對他的“燭光斧影”一說。暗指的就是趙匡胤突然駕崩,離奇死亡一事,說的是趙匡胤知道自己命不久,就宣召太子前來,沒想到來的卻是趙光義,趙匡胤當時就明白了,於是就乞求趙光義不要殺害自己的老婆孩子,趙光義也就答應了,隨後就傳出了趙匡胤駕崩訊息,有人說聽到了有斧子落地的聲音。發生了什麼相信我們都知道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太子自己的侄子還健在,楊業領導的兵團又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對自己而言完全沒有任何信任可言。這時候,如果有人膽敢利用楊業兵團作亂,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放在平時,他並不擔心楊業動亂,但是現在,形勢急轉直下,自己的主力曹斌兵團消耗殆盡,一時人心惶惶,朝野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楊業領導的兵團就自然而然變成了趙光義身邊的定時炸彈,所以這道聖旨,看是弱智, 實則精明歹毒啊。如果楊業抗旨不尊獨自突圍,那就是拋棄百姓,不要說抗旨會被斬首,單單是輿論就有可能將他殺死;如果帶上老百姓,也是死路一條。楊業不願意再投降了,於是就帶著老百姓一起走。果然,遼軍騎兵很快就追上了,在經過浴血奮戰,彈盡糧絕之後,被遼國俘虜,後來便絕食而死。最倒黴的就是潘美替趙光義背了黑鍋。可真夠倒黴的!
雖然楊業戰死了,但是因為打了敗仗,潘美回去之後就被連降三級,不過,第二年就官復原職了,實際上這就是做給大家看的,當然了,大家也都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說起來,歷史上真正的潘美這個人,還是相當有名的,是趙匡胤的鐵桿,趙匡胤對潘美也一直不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潘美就是開國元勳,後來統兵東討西殺,平定江南,從徵北漢,又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民間傳說,潘美嫉妒楊家將,並不是真是的,因為他的位置比楊家將要高出很多。
史書記載,潘美為人也很好,有收養遺孤的行為,說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進入皇宮裡面,看到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孩子,就是周世宗的兒子。趙匡胤後面跟著一眾武將,趙普就說除掉這個孩子。張匡胤說:”我得位於周世宗,殺了他的兒子,我不忍心這麼做”。潘美這時候說:”臣與陛下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就是辜負了周世宗,如果勸說陛下不殺這個孩子,陛下對我等就會生疑”。趙匡胤說:“那就送給你當你侄子吧“,於是潘美就帶著這個孩子回到家進行撫養,之後趙匡胤也不再過問這個孩子的事情,潘美也不說。再往後來孩子長大以後,就改名潘偉吉,據說後來這個孩子當官當到刺史,刺史在宋朝是五品官,類似與現在的省紀委書記,從此可以看出潘美對這個孩子還是不錯的。
所以說,導致楊業楊將軍致死的最大責任者絕對是皇帝趙光義,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敗之後,經過了幾年的修養生息,也逐漸站穩了腳跟。這時候,就該替罪羊就潘美潘仁美出場了,我們的民間藝人便極其出色的完成了這個工作。於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楊家將傳奇”就此誕生。相信趙光義也一定很想設個大獎,好好地把這些個民間藝人褒獎一下。
宋朝經過這次宋遼大戰之後,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出兵北伐,控制長城就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直到後來被蒙古所滅。雖然宋朝沒有能夠拿到長城,卻拿到了非常傑出“楊家將傳奇”,這也算是物質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吧,況且現在”楊家將傳奇”,直到今天依舊為旅遊業做著不少的貢獻,也留下了不少經典。如果您有機會到開封旅遊的話,就可以到天波楊府去走走看看,到那裡去緬懷一下楊家將和楊家女將。
-
3 # 當下說歷史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潘仁美被描述成為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他公報私仇殺害了楊七郎,並陷害了楊業楊老令公,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很多人看的時候都為楊家將鳴不平,認為潘仁美罪大惡極。
實事上,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在正史中,潘仁美是北宋初的武將潘美,並不是小說中所說的文官,其實說他是宋初第一名將也不為過,功績比“楊老令公”楊業高多了。簡單舉兩個例子就可說明潘美功績:1、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作為主將率軍滅了南漢國。有滅國之功。2、開寶八年(975年)伐南唐,主將是曹彬,潘美是副將,二把手,滅亡南唐,他功不可沒,之後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潘美兩次滅國之功不是後來楊業乃至整體楊家將的功績加在一起可以比的。反過來,再看小說中所謂的楊家英雄: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滅了北漢,作為北漢的降將加入宋朝的武將行列,立下汗馬功勞,如:
980年,遼軍10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精騎迂迴至關北,與其它宋軍主力一起南北夾擊,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契丹,楊業受太宗所器重,作為副將,與主帥潘美率軍出雁門關,連克寰(今朔州東)、朔、應、雲(今應縣、大同)等州。
西路軍這邊雖然進展順利,但不久後大宋北伐的東路軍戰敗,導致雍熙北伐整體失敗,潘美和楊業被迫從西路退軍,當時他們打下的四個州都居住的都是漢人,太宗下令把這些漢人帶回宋朝,把空城留給遼軍。那麼必需有部隊承擔斷後掩護的任務,這是個艱鉅的任務,也是危險的任務。
楊業英勇承擔了斷後的責任。他臨行前和潘美約好,讓潘美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埋下伏兵接應他。然後楊業揮軍斷後與遼軍大部隊廝殺,後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入陳家谷。
當時的西路軍的監軍王侁貪生怕死,緊令主帥潘美撤軍,於是楊業退到陳家谷的時候發現並沒有援軍接應,於是楊業只能死戰不退,後被遼國大將蕭撻凜生擒,被俘後楊業絕食而死,非常壯烈。
從太平興國四年至雍熙三年,楊業在北宋為將不過僅僅七年左右的時間,時間雖然短暫但的確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深得太宗皇帝器重,但是若把這些功勞在大宋歷史的武將中比一比,那還真不算什麼,前十幾名都排不上。
楊家第二代比較有名的只有楊延昭算的上是當時名將,其它所謂的楊家七郎八虎、八姐九妹,個個武功卓絕,打得遼兵屁滾尿流的大英雄均為虛構人物。最重要的再強調一下,這些都是評書、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還有,楊業的夫人佘太君,她是西北將門折家的人,姓折,評估裡面也許是折和佘同音,所以是佘太君,歷史沒有記錄她能打戰或上過戰場,所以她百歲掛帥是無稽之談,自然也沒有所謂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另外,最著名的楊門女將、巾幗英雄穆桂英是完全虛構的人物,不但如此,她的夫君楊宗保也無此人,所以沒有什麼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戰績。
楊文廣倒確實是歷史人物,不過他不是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是楊延昭的兒子。是一名普通的大宋中級軍官,在西北抗擊過西夏。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沒出什麼有名望的武將了。
對於楊業之死,身為主帥的潘美也許要負上一定的責任,但宋代以文御武,他也無法抵抗監軍文官王侁的命令,楊業也是如此。事實上,無論作為主帥還是副帥,對每一名士兵的傷亡都是因負有責任的。更為重要的是,潘美除了工作,從來沒有和楊家有其它交集,就更談不上迫害過那些虛構的楊家將們了。
簡單說一下潘美:潘美不及弱冠之年便從軍,建立無數戰功。公元954年開始更是跟隨還是後周武將的太祖參加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以一萬破三萬。奪四川、平湖廣立下汗馬功勞。滅南漢、滅南唐更是為大宋建立了滅國的不世之功。他治軍嚴謹,曾經因部下攻城後報復性的搶掠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主動請求責罰,承擔責任。他還收養過周世宗遺孤,也就是後來的潘惟吉。
將一代名將遺臭萬年,都拜小說、評書之賜,有如後世人對陳世美,書寫至此,不知所言。
-
4 # 糖糖遊戲君
歷史上沒有潘仁美但有潘美,也確實是楊家將故事裡大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而且和楊業之死有著密切關聯。
時間是公元986年《宋史》是這樣記載的:宋太宗雍熙北伐,三路攻遼,楊業為西路軍副帥。遼軍大敗宋東路軍後,耶律斜軫部得以全軍十餘萬西攻。面對強敵,楊業對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等建議:“賊勢盛,不可與戰,姑密諭雲、朔等將先出寰,我師次應州,賊必悉眾來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強弩千人於谷,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萬全矣。”楊業的建議馬上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王說:“君侯素號無敵,見敵逗撓豈有他志。”主帥潘美此時耐人尋味地一言不發。實際上,王侁得到了主帥潘美的默許和支援,並使楊業處於如不出戰即是通敵的境遇。業被迫出軍。出兵前,楊業泣告潘美等在陳家谷口(今朔州西南)接應。“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者,無遺類矣。”潘美與王侁雖然答應了楊業的請求,但當楊業在前線鏖戰之時,監軍王侁、主帥潘美先後離開了谷口。《宋史》記載潘美“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行”三個字,潘美如欲為楊業助陣,則當沿灰河向東北行,“西南行”顯然是退往宋朝轄區之舉。由此可見,潘美壓根就沒有準備上前線與遼軍交鋒。在楊業與遼軍交戰時,潘美已在“西南行”的退卻途中。這說明潘美心裡是清楚的:以楊業數千人之偏師,要擋住十數萬遼軍之鐵騎,是斷斷不可能的。他既已在退兵途中,當然不會踐約死守陳家谷了。楊業所部經自午至暮的激戰,從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轉戰退至陳家谷口,楊業“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自知必死無疑。當時,楊業殘部還有百餘人,楊業對他們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楊業素與士卒共甘苦患難,深受兵心,值此生死關頭,所部竟皆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但楊業為流矢所中墜馬被俘,絕食三天而死。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自北漢時起,與遼朝“角勝三十餘年”,“人號楊無敵”,深為遼國軍民敬畏。
楊業之死,監軍王侁固然要負主要責任,但主帥潘美顯然知道楊業孤軍出戰的後果。潘美也懷揣不可告人的目的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因戰功,“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這些人中就有潘美。潘美忌恨和報復楊業的原因是,雁門大捷後,楊業直接把捷報奏知朝廷,但在奏摺中隻字未提主帥潘美。
戰爭結束後,王侁、潘美等人為逃避責任,極力掩蓋事實真相。楊業之妻折氏與兒子楊延昭乃將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狀。最終,宋太宗將王侁、劉文裕罷官,但潘美在宋朝樹大根深,僅僅予以貶官三級的處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復原職,這樣的處分明顯不公。當時朝廷上下,對此就議論紛紛。
-
5 # 翰林院569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總有一些翻歷史倒帳的人?我想他們多半都是那些歷史罪人的後代和一些吃飽了沒事幹想歪了腦殼想出名的人吧!!
-
6 # 深雲
《楊家將》裡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這些不能作為史料去學習。
對於楊令公的犧牲,不能把全部的罪責歸咎到潘仁美的身上。
《宋史·楊業傳》有相關記載: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然失利。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監軍王侁剛愎自用,缺乏作戰卻大權在握,明知局勢不利,還是強迫楊令公出兵迎戰,導致楊令公戰敗被俘絕食而亡。
這場戰役的失敗應該由王侁負主要責任。
潘仁美也並非像《楊家將》中那樣為報私仇而故意陷害楊令公,但是他身為主將而不作為,是有一定不可逃避的責任的。潘仁美是宋朝的開國功臣,屢立戰功,並非像《楊家將》裡依靠潘貴妃而上位的。
戰敗後,王侁被除去名籍,貶為平民,併發配金州;潘仁美被連降三級。
朝廷表彰楊令公“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楊令公雕像)
-
7 # TonyDeng
少看戲曲、小說有益思想健康。楊業之死,潘美是有責任,但不是主責,他只是犯了不能禁制屬下的過失,與當時東路軍曹彬失敗也是因為禁制不了屬下一樣。曹彬和潘美,都是宋朝開國大將,分別排第一和第二,都如此約束不了屬下,可見宋朝從開始就註定衰落的。
返回楊業之死。潘、楊攜帶遷移民眾撤退,被契丹兵追擊,楊業提議走另一條路避其鋒芒,但監軍王侁說他號稱“楊無敵”,怎麼會怕了契丹人,是不是另有志向,這樣說法就迫使楊業出戰阻擊,楊業只能與潘美約定,邊戰邊退,到指定地點會合,共同抗擊契丹兵,潘美答應了。楊業出戰後,潘美帶領大軍在約定地點等候,但整天都沒有等到楊業,屬下眾將猜度楊業得勝,紛紛要求前往搶奪勝利果實,潘美禁制不住,就帶兵離開,然而在他們離開後,楊業才到達該處,結果因沒有援兵被圍,力盡身亡。這裡沒誰想害楊業,要說有,也是王侁激將之過,此人先前也是同樣害了一個大將,導致西夏崛起。潘美的過錯,是沒有堅守諾言,聽屬下爭功離開。
-
8 # 為國釣魚
謝邀
再論楊業之死雍熙三年正月,遼景宗新喪,宋太宗趙光義決定趁機攻取幽雲十六州,以報高粱河屁股中箭乘驢車狼狽逃命之仇。趙光義任命[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副之;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觀察使杜彥圭副之,以其眾出雄州;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出飛狐。]~《宋史》本紀:太宗二
這份名單上的將領無一不是太祖趙匡胤的老部下,我們注意到,在這次差遣之前,除米信和田重進外,其他三人都是有官無職。
曹彬作為趙匡胤最器重的將領,他在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就已經積功升為[樞密使、檢校太師、侍中、忠武軍節度使]。太平興國八年因彌德超誣告,曹彬被罷為[天平軍節度使],不久進封為[魯國公],但是直到雍熙三年正月他仍然無職無差遣,做了三年只領高薪不用幹活的閒人。為什麼趙光義明知彌德超是誣陷卻不替曹彬復職呢?李燾有段記載很有意思
[上慮契丹必入寇,命左衛上將軍張永德知滄州,右衛上將軍宋偓知霸州,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知雄州,蔚州觀察使趙延溥知貝州,廷讓等皆宿將,久罷節鎮,上欲令擊敵自效,故與延溥並命。]~《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7
北伐失敗後趙光義緊急啟用了一批賦閒已久的宿將,其中就包括了他哥趙匡胤的老丈人宋偓。
從而我們可以判斷,趙光義在刻意壓制趙匡胤時期的重要將領。這樣也就可以對[曹彬作為一代名將,為什麼雍熙三年北伐時期會被部下裹挾進軍]這個問題作出合理解釋
宋軍東路集團組建二十三天後
二月壬子,趙光義任命[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副之,出雁門。]~《宋史》本紀:太宗二
趙光義決定由潘美、楊業統領西路宋軍
東集團三路宋軍都在河北,趙光義的計劃是:
[初,曹彬與諸將入辭,上謂彬曰:“但令諸將先趨雲、應,卿以十餘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毋得貪利以要敵。敵聞之,必萃勁兵於幽州,兵既聚,則不暇為援于山後矣。”]~《長編》卷27
曹彬、米信佯攻以幽州為目標的山前七州,負責牽制契丹主力;宋軍初期真正的攻擊重點是山後九州,由潘美和楊業率領的雲、應、朔等州宋軍負責;田重進的任務是居中策應
如果宋早嚴格按照這份計劃行事,曹彬的任務純屬啃骨頭,而潘美部就可以輕鬆拿下山後九州後再與東路宋軍合力攻打前七州,到時候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絕大部分戰功都該算在西路軍賬上
很明顯,到西路軍任職是一個可以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肥差。那麼除了潘美和楊業外,西路軍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還有誰呢?
監軍王侁:王侁是後周樞密使王樸的兒子,趙匡胤時期升遷為閣門祗候,統兵立過戰功;趙光義時期王侁以戰功一路升遷,直到雍熙北伐時為“領蔚州刺史、雲、應等州兵馬都監”。他算是趙光義一手提拔的軍中後起之秀。~《宋史》王侁傳
監軍侯莫陳利用:他姓“侯莫陳”,名“利用”,是四川成都人,擅長擺龍門陣、賣假藥、變戲法,[太平興國初,賣藥京師,言黃白事以惑人。樞密承旨陳從信白於太宗,即日召見,試其術頗驗,即授殿直,累遷崇儀副使。雍熙二年,改右監門衛將軍,領應州刺史。三年,諸將北征,以利用與王侁併為幷州駐泊都監,擢單州刺史。]趙光義把侯莫陳利用這麼個玩意也塞進西路軍任職,純粹就是想讓他蹭軍功鍍金。~《宋史》佞幸:侯莫陳利用
王侁逼楊業出戰時[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亦贊成之。]劉文裕是王侁的老同事,軍器庫使屬東班請司使,是趙光義的身邊人
任何一個團隊要正常運轉都必須要有真正有才能、肯幹活的成員
楊業號稱楊無敵,他是北漢降將,深受趙光義器重。在宋軍中,楊業屬於趙光義的“新人團隊”,而他的頂頭上司潘美明顯屬於“宿將團隊”,我們前面說到,雍熙北伐前趙光義有意抑制宿將扶植新人,宿將與新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慢慢開始產生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潘美巡撫轄區來到楊業駐守的代州,兩人合作與來犯的契丹人幹了一仗,宋軍大勝。按理潘美與楊業應該結下深厚的戰友情,但是在趙光義營造的環境下,楊業的驍勇善戰使潘美感受到了一種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的危機,於是不和諧的一幕發生了:
[業自雁門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見業旗即引去。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上皆不問,封其書付業。]~《長編》卷21
楊業的主將就是潘美。潘美上謗書,趙光義連假裝查一查楊業的興趣都沒有,他把謗書交給楊業,以此向楊業表明自己百分百信任。
趙光義的操作至少會帶來兩個後果:1.潘美感到自己不受重視,危機感進一步加劇;2.楊業看過潘美好謗書後雖然對趙光義感恩戴德,但對頂頭上司潘美必然心生隔閡
所以,當王侁相逼時,潘美採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作為身經百戰的名將,潘美本應該知道楊業此去必然兇險萬分;而楊業也沒有去爭取潘美的支援,而是說[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死耳。]楊業認為王侁事先與潘美已經達成了一致意見,只不過是由王侁出面罷了
所以:
當王侁以為楊業獲勝,率部離開陳家谷口時,潘美沒有極力反對,反而在王侁離開後也率部離開了陳家谷口。潘美認為有好處應該大家分享,憑什麼讓新人吃獨食呢?
當潘美聽說楊業戰敗,馬上頭也不回地跑了路[俄聞業敗,即麾軍卻走。]而當時潘美離楊業僅二十里路。潘美認為犯不上拼了命去救一個對自己的地位有威脅的人
潘美的操作直接導致了趙光義扶植的“新人團體”全面潰敗——楊業力竭被俘,不食而死;王侁除名,發配金州;劉文裕除名,發配登州。
意外的是,從此“宿將團隊”全面復出,哪怕在雍熙三年因北伐失敗而降官貶秩的將領也都差不多在一年內得到重新啟用。
趙光義以親信替代宿將掌握軍隊的計劃落空,從此他徹底放棄了治療
題中話專家在我另一篇相關答案下有朋友告訴我:據著名宋史專家張其凡先生研究發明,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在於侯莫陳利用
我已經很久不讀專家們的論文了,不是我認為專家們的水平低,而是我認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水平
侯莫陳利用在雍熙北伐中就出場過一次,那還是在封官的時候
他一個賣假藥的街頭魔術師敢跟楊業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爭論軍事問題?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逼楊業出戰的軍事會議上根本就沒有侯莫陳利用參會的記錄,他一個明顯是以蹭軍功為目的的寵物大臣對軍事會議應該是沒啥興趣的,甚至有可能他連前線都沒有去,畢竟他只是“幷州駐泊都監”
更何況:
[上聞業死,甚痛惜。辛亥,詔削美三秩;侁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長編》卷27
[侯莫陳利用……(雍熙)四年,遷鄭州團練使。前後賜與甚渥,依附者頗獲進用,遂橫恣無復畏憚。]~《宋史》侯莫陳利用
趙光義為楊業的死深感痛惜,潘美被連降三級,王侁被除名發配;而侯莫陳利用的好日子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難道,專家認為趙光義在獎賞害死楊業,壞了自己全盤計劃的人?專家的新發現從邏輯上來說就是錯誤的
侯莫陳利用受寵升官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沒有禍禍楊業,趙光義覺得他還可以繼續擼
楊業之死從潘美、王侁、劉文裕所受處罰可以定責——王侁首責,潘美其次,劉文裕只是附和了王侁,受到的處罰最輕
回覆列表
楊業是受傷被俘箭傷發作不食而死。箭傷發作不能吃飯最後死去了。但這種死法並沒有損害楊業的形象,和血濺李陵碑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被俘和不被俘這個是完全有楊業自身的條件所決定的,他的兵打光了他自己的馬受傷了他又中了箭不能跑了,那麼被俘是完全可能的。這個被俘和不被俘並不決定這個人是不是忠誠,是不是一個勇士和義士,關鍵看他怎麼樣來對待自己的生命。其實被俘以後能夠堅持戰鬥,我仍然覺得他是個勇士,還是值得歌頌的一個人,所以說楊業最後的死應當說是箭傷發作不食而亡是比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