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首方辨鏡中人

    看來大聖想讓小妖我透過不同的側重點分析介紹竇建德的一生呀,連續給我推送兩個關於竇建德的問題~既然大聖有命,小妖遵命就是~

    竇建德其人,生於河南貝州,世代務農為生,自稱是東漢大司空竇融17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玄孫。這個人少有俠名,急公好義,口碑很好,被鄉里人十分擁戴,甚至於他父親下葬的時候,鄰里鄉親自發來了一千多人為其送葬;同時他又勇武過人,敢一個人殺死數名入室搶劫的劫匪,又急人所難樂善好施,這使他遠近聞名,乃至於別的強盜草寇都不會光顧他家所在的村子。

    起義之前雖然竇建德已經早早做了準備,可是還是由於保護不周導致全家人慘遭荼毒,這也反映他心思不夠縝密。起義之後周圍的人紛紛願意歸附,而且竇與將士生死與共、同甘共苦,屬下們都願意為了他拼命,這體現了他的領導能力和強大的號召力。隨後在他的領導下,起義軍在面對隋軍的多次戰鬥中都大獲全勝,而中途慘敗於太僕楊義臣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高士達不聽從竇建德的建議所致,竇較強的軍事指揮才能開始突顯出來,但是也正是這一次次勝利迷住了竇的雙眼,養成了他剛愎自用的性格,為他以後犯下重大決策失誤埋下了伏筆。

    竇建德在東征西討之時,對於降將十分優待,尤其是在地方口碑好的和才華出眾的人,譬如對待河間郡丞王琮和景城戶曹張玄素等,這讓很多隋將或者別的起義軍樂於歸順,減少了流血,深得百姓之心,但是竇對於降將不加以辨別就委以重用,特別是對於完全不可信任之人存有婦人之仁,所以後面部屬叛逃什麼的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為他之後的失敗種下了禍根。

    雖然竇建德手下能臣良將不少,譬如後來北逐突厥吐蕃威震四海的名將蘇定方,竇死後還給李唐政權造成極大威脅的劉黑闥,安內有方的裴矩,智計過人的凌敬等等,但是竇排程失當,而且容易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缺乏政治大局觀,看問題片面,這些和李世民都相形見絀,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此外竇建德在與幽州總管羅藝的較量中損失了不少實力,也算是失敗的一個次要原因吧。

    不過竇建德的一生,還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也是當時群雄割據時一個較為出色的領袖和一支比較強勁的力量。他深得民心,百姓感其遺惠,建竇王廟,父老群祭,歷久不衰,直至於今。

  • 2 # 歷史神秘人

    在隋朝末年天下豪傑並起,有多方諸侯爭奪天下,而其中竇建德很不起眼,因為他是農民出生,不過因為他是農民出生所以他身上有低層民眾的那種仁慈講道義仗義助人的品德,這些品德能夠籠絡更多的人,大家都服從他,投靠他一起打天下,竇建德迅速擁有了十餘萬兵力,有爭奪天下的實力。不過他也有農民的弱點,就是耳朵軟容易聽信饞言,農民出身的他,有時見識和決斷力沒有那麼高,戰略的眼光侷限,在關鍵的時候往往失去了判斷力,碰上更牛的人,比如李世民,也就顯示出差距了,敗亡也是很正常的事!

    隋朝末年,楊廣無道殘暴,導致農民紛紛起義。竇建德是農民,在村裡有著不錯的名聲,他仗義疏財,曾經出錢幫沒有錢辦喪事的人辦理喪事,大家都服他!後來楊廣出兵高麗強行徵用壯丁,大家活不下去了,只好起義了,竇建德的家人被殺後,帶著數百人投奔了河北的高士達,因為竇建德多次打敗了隋軍,他的軍中威信就建立起來,後來高士達陣亡,竇建德也就順理成章坐上了高士達的位置,成了義軍的領袖。竇建德人品好不錯講道義,他是農民出身嘛,講仁慈是正常的。竇建德對抓獲計程車人官員禮遇有加,因此很多隋朝的地方官員紛紛投靠竇建德,很多農民也是投向竇建德,因此竇建德迅速聚集了十餘萬兵力,成了最有實力的諸侯之一,後來竇建德在河北建立了夏國割據一方的政權。

    竇建德實力的確不錯有爭奪天下的實力,不過他耳朵軟聽信了饞言,把自己的得力的左右手給殺了。竇建德的部下不和,經常勾心鬥角的,大將王伏寶打仗非常厲害,是竇建德最得力依仗的大將,因為王伏寶功勞多就被其他將領嫉妒了,於是這些人聯合起來誣陷王伏寶謀反,都說“三人成虎”,這些人整天對竇建德說王伏寶的壞話,說他怎麼桀驁不馴,不聽命令,對竇建德不滿,以後肯定會反了你。也不知竇建德頭腦發昏了,失去了正確的判斷力,竟然相信了饞言,處死了王伏寶,少了一個戰將,竇建德打仗就沒有以前那麼順利了,竇建德在發昏的路上繼續跑下去。他身邊有個諫臣宋正,經常給竇建德建議,但是竇建德聽信小人饞言把宋正給殺了,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直言進諫了,可見竇建德是自己把自己玩死,沒有作為領導所具有的正確判斷是非能力,手下勾心鬥角肯定有,作為領導的就是怎樣團結大家嘛,你不團結大家化解矛盾,反而把自己人給殺了,這不是自掘墳墓嘛,竇建德農民出身限制了他的眼光和判斷力,耳朵太軟了,沒有維護好手下能力,管理能力差,也就離敗亡不遠了。

    由於竇建德殺了王伏寶和宋正,從此開始走向下坡路,當然他最後敗亡是由於他救援王世充開始的。當時李世民把王世充圍困在了洛陽,王世充馬上派人向竇建德搬救兵。竇建德也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馬上帶領大軍去救援。只是竇建德運氣不好啊,碰上了李世民這個牛人,農民和貴族出身碰上了就顯示出差距了。果然竇建德和李世民對戰了幾次,都敗下陣來,最關鍵的李世民還偷襲了竇建德大軍的糧道,後勤被切斷,大軍岌岌可危啊,形勢非常危急。這時竇建德部下凌敬認為打下去不利,乾脆繞過李世民,帶大軍北上,渡過黃河奪取河東,剛好這時河東地區空虛,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全了大軍,還可以佔領河東補充兵員和糧食,面臨的困局不就沒有了嘛,前途一片光明啊,一旦佔據了河東,李世民肯定要放棄洛陽回兵,王世充不就得救了嘛!可以說凌敬的建議非常正確和實操的可能,只要竇建德採納了,也就沒有敗亡的結局。

    可是凌敬的計策非常好,但是被王世充的使者長孫安世給攪黃了。當時長孫安世得知竇建德將要撤軍回河北,於是就私下賄賂竇建德的將軍們,破壞這個計劃。收了好處的將領們紛紛勸說竇建德,凌敬只是個書生,懂什麼打仗嘛,怎麼能棄朋友不顧呢!竇建德在關鍵的時候,又失去了判斷力,難道你不懂避實就虛嗎,明知道打不下去,換種思路就很好嘛,凌敬的建議分明就是很好的計劃嘛,避過了李世民的鋒芒,同時把主動權抓在自己的手裡,好處輕而易見,可竇建德腦袋就又發昏了,決定和李世民死磕到底,結果竇建德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不就被處死。竇建德的敗亡其實源於他沒有大局的眼光,臨場的是非分辨能力和關鍵時的決斷能力,這些能力都是需要鍛鍊的,只不過農民出身的竇建德可能對他要求太高了,他的見識決定了他某種能力的缺失,對上更牛的人,失敗也就很正常了,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你的對手比你更強,自己又犯錯誤,那就沒得說了,打仗嘛,就是比誰犯的錯誤少嘛,自己作死怪不了別人嘛!

  • 3 # 毀建策

    ,竇建德施行仁義,又有謀臣良將,為什麼還是不能統一天下?

    擁有謀臣良將,施行仁義就可取得天下嗎?不過笑話而已。

    畢竟你可如此,難道人家就不可如此嗎?能立國,擁有一片地盤,成就一方事業的人誰無幾個謀臣良將,只要腦子清醒,是個聰明人,有大局觀,想江山萬代,永世長存,要有可能,誰又不會施仁義,贏得好聲名,尋得人們舒服,支援,擁護?

    難道他們都能統一天下?若如此,要是他們同處一代,又該是誰取得天下?

    難道比多少,看程度,比爛?

    若真如此世間,古今吹外政治史,王朝傳承就沒那麼多醜陋,邪惡,血腥,人人都爭相如此,世界和平傳承了。

    可惜不是?世界如此者,尤其亂世這樣的大多不得好死,不說你取得天下,甚至連自己,還有手下的命都保不住,更不要說其它的。

    畢竟能在亂世爭雄,打出一番基業,並最終統一天下的,無一不是梟雄,梟雄中的梟雄。

    他們這些人為了達到目的無所不用其極,什麼事都能做得出,又豈是宋襄公那樣單純講究仁義,不懂仁義之真義,有良將名臣,真言不用之人可比。

    對那些人來說,仁義不過取得天下,贏得人們支援,保證天下永續的手段,進行戰爭,攻城掠地,實施陰謀,展現實力,為自己一切行為披上神聖外衣,減小阻力的手段吧了。

    若你明白此,這樣做還好,你取天下還有可能,有那個爭霸的資格,但若無你還是去做個善人好些,而不用來這些事,因為你幹不成,也幹不起,一旦幹,所產生後果你承擔不起。

    因為你之所做所為,不過是給人家發現,抓住你弱點,將你擊破的機會吧了。

    從這方面考慮,竇建德若能做到此,其也不是沒有可能取得天下的可能。

    可惜從歷史上其的所做所為來看,縱其明白其中一點,但還是由於出身太低,沒有擺託思維限制,還是隻是停留在收買人心的低極層次,而還末達到一切隨心,處處都是權謀,一言一行皆是手段的地步。

    即便布了許多局,但因其最終失敗,沒等到收穫時候,還有出身太低,所收賣之人甚至連其都不如,創業時期還能清醒,團結一致,保持優良作風,不為外界所迷。

    但到成功後就開始傾軋,腐敗,享受,不顧大局,為了自己利益,什麼都可出賣起來。

    最終使其明明能成功,最起碼也可以三足鼎立一段時間,卻最終因手下人收取別人賄賂,紛紛勸諫其向下,沒東進採取正確的圍魏求趙策略兵敗身死,還有大將紛紛在內鬥之中被陰謀殺害,以致其最終灰飛煙滅,再也沒有成功復起可能。

    這一切都是從竇建德自身問題,還有其所具有的長處,優點上否定竇建德的成功可能。

    而從當時大勢,還有隋末亂局來看竇建德不過又一個劉備,而且還是個只佔據徐州,沒擁有巴蜀之地,無險可守的劉備。然其敵人李唐,王世充,則是曹魏,東吳。

    而且還是加強版據有關隴,巴蜀,整個南方,山西,幽州,無論地理位置,人口,財富,施政,軍隊都比他強,而且還將其四面包圍的曹魏。

    可以說其雖採取正確謀略,進行合縱,不像三國吳蜀那麼蠢,敵人沒滅都自己內鬥起來,兩敗俱傷,恩怨不斷,再也無聯合起來與敵爭,勝其之機會。

    但也因其沒人家那地理,無絲政治,軍李,經濟,君主,謀略,將帥,只要你想到的都沒人家強。

    如此你怎麼和人家爭,不敗才怪。

    再說當時世界承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之衣缽,為世家天下,這些人連同為貴族之關隴世家都看不起,更不要說你一個出身草根,沒什麼底蘊,連其奴僕都不如,還當過盜賊,落草為寇之人了。

    其要能支援,看得起你,讓你騎在他頭上,反當其主人才怪。

    所以無論從那方面來說其在當時那個時代都無成功可能,失敗必然。成功才稀奇,讓人驚歎。

    畢竟你無論那方面都太差了。

  • 4 # 仁者厚德載物

    竇建德是隋末唐初群雄中最具有正義感,義薄雲天的一位草莽英雄。

    比如竇建德雖然是反隋義軍領袖,但竇建德對隋朝還是有忠君愛國的情結,為了替隋朝報仇,消滅了殺害隋煬帝楊廣的宇文化及集團,而且竇建德自始至終沒有稱帝,建立大夏政權以後,竇建德仍然稱夏王。

    竇建德愛民如子,對河北山東一帶的大夏政權控制地區實行仁政,因此即使竇建德失敗以後,河北山東等地區的老百姓仍然懷念竇建德。

    竇建德尊重知識分子尊重優秀人才,他手下有很多隋朝的官員。竇建德還心慈手軟,對抓到的唐朝高官將領一般都不殺甚至以禮相待,比如竇建德在與唐朝的戰爭中抓到李淵的親妹妹及堂弟李神通及名將李勣等,都以禮相待,甚至放他們回唐朝,結果讓李淵卻背信棄義,撕毀唐夏友好條約,進攻大夏政權的首都。

    與心狠手辣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相比,竇建德的仁義就非常吃虧,他放回去的唐朝將領李神通李勣等往往對竇建德反戈一擊。

    加上李世民手下名將如雲,比如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王君廓等,而竇建德的兵力雖然遠遠多於李世民,但大夏政權的很多名將比如曹旦蘇定方劉黑闥等都沒有參加虎牢關大戰,導致虎牢關大戰竇建德的二十萬夏軍被李世民的幾萬唐軍打得慘敗,竇建德被李世民活捉,最終寧死不屈的竇建德被李淵殺害。

  • 5 # 尋根拜祖

    竇建德以普通農民出身,在隋末亂世起兵,縱橫天下獨霸河北,與李唐、王世充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竇建德還有一個李淵和王世充不具備的優勢,他打敗宇文化及後,打包收編了楊廣的班底,用兵強馬壯,臣僚充裕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然而,竇建德跨過了大江大海,卻翻在小河溝裡。汜水關一戰,他接連敗在年輕後生李世民手下,甚至自己都做了俘虜,大夏基業半途崩殂。

    究其原因,竇建德掉進了常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在事業一帆風順之時,太忘乎所以,丟掉了自己的根,變得聽信讒言,殘害忠良,人心盡失。剛愎自用的他,在關鍵戰役中,不能從善如流,中了奸計,導致一戰賠光所有家底!

    竇建德的人生巔峰

    武德二年,竇建德攻破聊城,捕殺宇文化及兄弟,收羅了隋朝文武臣僚及驍勇果敢之士一萬多人,讓他的大夏國一下子兵強馬壯,文臣武將一應充裕。

    這一年,距離竇建德加入高士達義軍才七年,距離他接管高士達殘兵敗將,自主創業才兩年。當他取得傲視天下的時候,關中的李淵和河南的王世充,才剛剛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竇建德何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以普通農民的身份,迅速躋身隋末英雄榜?竇建德最大的法寶就是人格魅力。他為人仗義輕財,扶危救困,又能自守清廉,心胸寬闊,善於容人。

    正是由於這個特質,使竇建德有非常好的人脈基礎。在加入高士達部之前,他就跟各路義軍有著不錯的交往,為此他還付出了全家人的性命代價。

    高士達不聽他的勸告,一意孤行,敗亡在楊義臣手下,竇建德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將高士達及陣亡將士的屍身下葬,並舉辦葬禮。他的舉動感動了逃散計程車卒,他們紛紛聚攏,推立竇建德為新的首領,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強悍的戰鬥力。

    聽信讒言殘害忠良讓竇建德半身不遂

    可惜的是,當竇建德剛剛迎來人生頂峰,就又迅速走向衰敗。第一個要命的症狀,在竇建德身上呈現——聽信讒言。

    第一位遇害的是直臣宋正本,此人性格有點像魏徵,總喜歡提意見,動不動就批評竇建德。一開始竇建德還能虛心接納,時間長了就很不入耳,加之受到挑撥離間,就殺了宋正本。

    宋正本一死,那些喜歡進諫的人,都知趣地閉上了嘴!

    第二位受害人叫王伏寶,此人有勇有謀,文武雙全,戰功顯赫,卻因此受到嫉妒。偏偏王伏寶不善於人際關係,由此有人散佈謠言,說王伏寶要背叛竇建德。竇建德輕易中計,就要殺掉王伏寶,王伏寶說:“你聽信讒言,不等於自砍手腳嗎?”竇建德不聽,殺害了王伏寶。

    如此一來,竇建德等於背叛了自己,讓他原先在人們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光輝形象不復存在。從此以後,文臣不進言,武將不盡力,竇建德從常勝將軍,迅速滑落到常敗將軍。

    剛愎自用,拋棄良策一戰身死

    竇建德英雄一枚,碰上了豪傑無雙的李世民,他不自毀長城都不是李世民的對手,況且自挖牆腳。

    武德三年,李世民揮兵洛陽,攻伐王世充。中書舍人劉斌以“唇亡齒寒”,建議竇建德出兵救援王世充。劉斌還提出計策,先坐山觀虎鬥,讓李世民和王世充兩敗俱傷,然後趁機剿滅李世民,再乘勝揮兵西進,直搗長安。

    劉斌的方案很完美,但執行起來卻是另一個模樣,規劃中的兩敗俱傷沒有出現,竇建德反而連連敗北。

    竇建德手下有個國子監祭酒,叫凌敬,他給竇建德除了一個計謀:圍魏救趙。具體計劃是,不去跟李世民硬碰硬,而是直接西進,出太行山,攻佔河西,開闢新的根據地,擴大兵源稅收,同時迫使李世民回兵救援。

    如果按凌敬的計策,既解決了王世充之圍,同時從戰略上形成對李唐的壓倒性優勢。可惜還沒來得及實施,竇建德就被心急火燎的王世充使臣攪亂了。使臣大把花錢,買通竇建德的部下,一起詆譭凌敬的計謀。

    竇建德上當了,一意孤行,按原計劃跟李世民硬碰硬。結果就是,竇建德在汜水關連敗四五仗,自己還負了傷,被李世民生擒活捉!

    當年七月,李世民押著竇建德得勝回朝,竇建德被斬殺於長安!

    表面上看,竇建德兵敗就是一場戰鬥的失利,有偶然性。其實,竇建德自從打敗宇文化及,自立為王后,自己先退化了,以前立世之本被拋棄,讓他走向離心離德,戰爭的失敗,其實就是這個根源。

  • 6 # 大貓天天

    隋末唐初群雄逐鹿,山東各路英雄相比於得到關隴門閥全力支援的李唐政權來說脆弱不堪,李淵原來就是關隴門閥中強大的一支,相比於同樣出身的李密,李淵在太原本來就是隋朝封疆大吏,手裡要兵有兵,文物能臣都不少,另外家族勢力龐大,李氏一族根深葉茂,比稱帝楊家還強很多,跟隨李淵討伐天下的李姓族人甚多,這些優勢使得李唐起兵太原,很快拿下關中,四川等還在隋朝中央控制下區域迅速投向李淵,同時李淵也擊敗薛舉李軌等,完全拿下關隴,河東和四川,已經處於不敗之地。江淮杜伏威,幽州羅藝紛紛降服,拿下荊州蕭梁政權後,天下已經有七八分歸於李唐,相比之下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以及山東徐元郎加起來都不是李唐對手,李唐的統一是個必然。李唐起兵到統一天下不過七八年,時間之短,也算少見。

  • 7 # 詳侃歷史

    竇建德不能取得天下,是個純粹的軍事問題。

    當時,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率領唐軍東征王世充,打到武德四年(621)三月時,已經與王世充在河南打了8個多月了,雙方都比較疲憊了。李世民雖然佔據優勢,但曠日持久,軍心士氣並不是很高,“唐將士皆疲弊思歸,總管劉弘基等請班師”(《資治通鑑》)。至於王世充,更是被打的龜縮在洛陽城內,只剩下一口氣了。

    此時,竇建德率領主力10餘萬人南下,從時機上說,把握的非常精準,這正是唐朝和王世充都比較虛弱的時候,竇建德最容易渾水摸魚。從實力上講,王世充自不必說了,無法與竇建德抗衡,即便李世民,其東征的總兵力也不過10多萬人,全部用來對抗竇建德,也只能說是勢均力敵,何況當時李世民還要分出相當多的兵力繼續圍困王世充,他能拿出來對抗竇建德的兵力非常少。

    可以說,對竇建德來說,這本來是一場神仙仗,躺著都能打贏的。如果竇建德打的好,很可能一舉擊退唐軍,並趁機吞併王世充,然後坐擁河南河北,與唐朝分庭抗禮。即便打的不好,也可以牽制唐軍兵力,消耗唐軍糧草,緩解洛陽的圍城壓力,等到唐軍糧盡退走,保持一個唐、鄭、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讓人沒想到的是,竇建德居然打輸了,而且輸得特別慘,竇建德本人也兵敗被俘了。

    這就是武德四年(621)五月著名的武牢關之戰。這一仗,李世民逆天的軍事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他把騎兵突擊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直接突破竇建德軍陣,殺到陣後,再從陣後衝殺,斬首三千,生俘五萬,竇建德的主力,僅僅一天時間就灰飛煙滅。

    當然,對竇建德來說,他的運氣也不太好,他本人沒能逃出來,兵敗被俘。

    結果,竇建德在河北數年經營,毀於一旦。

    竇建德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亂世之中要想生存壯大,必須要有足夠的軍事才能,沒了它,其他一切全是瞎掰。

  • 8 # 經典守望者

    竇建德的能力與經歷在隋末可以說都是上佳。其具體的經歷其餘的諸位賢達都已介紹清楚,故不贅述。現僅對其為何失去天下作出論述。

    首先,出身貧寒,世代務農。這在隋末的社會背景下注定是難以成大事的。隋代享國的時間很短,基本上還延續了南北朝以來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秩序。世家大族牢牢控制著社會的若干命脈,除了原有的山東郡望(崔、盧、李、鄭、王),江南僑姓(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又加入代北虜姓(長孫,元,宇文,於,陸等)。可以說貴族的觸角已經遍佈多個領域。而要想在而隋末在政壇上有一席之地的人,或者是這些傳統世族出身的子弟,如江南的蕭銑(蘭陵蕭氏),太原李淵(趙郡李氏),宇文化及(代北宇文氏)。除此之外,就需要在隋朝上層有相當深厚的資源與權力比如李密(北周八柱國之後,蒲山郡公),王世充(鄭國公)。而唯有一個竇建德是農民起義軍首領出身,沒有絲毫根基,由此也可見竇建德的能力與仁德。但是,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援,民間力量無法得到良好的整合,兵器、錢糧、軍隊、人才都無法與世族出身的李家相抗衡。而李淵的帳下也幾乎集齊了全部的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才。

    其次,兵力雖然雄厚但是素質不高,尤其缺少騎兵。太原地處北地,盛產戰馬,同時又與突厥相接,騎兵水平很高。所以,在虎牢關前,竇建德也失敗在正面對抗秦王李世民的騎兵衝鋒,隊伍被衝散,自己被生擒。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因為對手太強。

    施行仁義和謀臣猛將都是得天下的必須條件,但不是必然條件,沒有它們很難得天下,有了它們也不一定能得天下。在這方面,隋末唐初的夏王竇建德可謂鮮活例子。

    竇建德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種子選手之一,有仁德,有英雄氣概,據殷侔的《竇建德碑》所載,到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竇建德的廟仍可“見父老群祭, 駿奔有儀, 夏王之稱, 猶紹於昔”。

    作為一個敗寇,一百多年後仍能享有如此待遇,在歷史上可是少見的,也足可見竇建德是怎樣的一個人。

    竇建德出身寒門,世代務農,他比較特殊,有點不務正業,從小喜好任俠,長大後也是性情豪爽、樂於助人,贏得了鄉里的尊敬,他父親去世時,鄉里有上千人前來送葬。

    竇建德在鄉里有聲望,曾經當過里長,因犯法逃亡,遇到大赦才敢回家。大業七年(611年)時,隋朝徵兵征討高句麗,竇建德因性情勇敢成為二百人長。

    竇建德的同姓孫安祖也被徵發,但他因為“家為水所漂,妻子餒死”,不願從軍,被縣令鞭打,孫安祖一怒之下刺殺縣令,跑到竇建德那裡避難。

    竇建德不能久留孫安祖,就召集了數百流民,讓孫安祖帶著他們落草為寇。因為這個原因,這些盜匪自然不會劫掠竇建德的家鄉。郡縣官吏因此料定竇建德私通匪盜,殺了他全家,竇建德收到訊息後,帶著手下兩百號人投靠高士達,走上了起義道路。

    亂世人命賤如螻蟻,許多起義軍雖然是被官府逼反的,可他們對待老百姓卻比一般賊寇還要狠毒,完全符合官府對他們的定義,比如“比諸賊尤殘暴,所過民無孑遺”的張金稱、令“百姓大餒,死者如積”的朱粲。

    相比之下,竇建德簡直可稱聖君。他不僅對普通民眾鮮有劫掠,連對生擒的隋朝官吏都以禮相待。農民出身的竇建德也深知農業的重要,很早就開始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以至於“境內無盜, 商旅野宿”,人民安居樂業。

    不過竇建德有一個短板,那就是軍事才能。平心而論,他的軍事才能不差,畢竟從小頭目打出來的,水平總有,可惜的是,他遇到了那個時代軍事超神的bug。

    在王世充被李世民吊打之際,竇建德收到了王世充的求救。謀士劉斌幫竇建德分析了戰略態勢,認為幫助王世充可以保證三方勢力均衡,不致使唐軍做大(此常保三分之勢也)。如果能取得大捷,還可以趁機兼併王世充,並乘勢長驅向西,破唐入關,建立萬世基業(總二國之眾,乘唐軍之敗,長驅西入,京師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為此,竇建德親自出馬,率十餘萬大軍援鄭,在佔據優勢兵力的情況下,竇建德連戰連敗,被李世民生擒,仁義之君的歷史戛然而止了。

    《舊唐書》: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

    竇建德軍隊的一大問題是號令不嚴,而且多是步兵,在關前結陣,被唐軍耗得氣勢都沒了,再加上喝水時爭搶水源,佇列散亂,唐軍騎兵部隊趁機衝擊,大軍迅速潰敗。

  • 10 # 江左吏

    客觀來說,竇建德本人和樓主想的一樣,認為自己能得天下,所以膨脹了,親自出徵虎牢關。打仗這種事是很玄的,實力是一部分,統帥的個人能力也很重要,李世民作為當時最傑出的統帥,打仗一點不含糊。結果竇建德麻痺大意,本想和王世充把李世民包了餃子,結果自己卻被活捉了。古人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竇建德自己去送,你有什麼辦法。三軍失帥,大夏失主,河北自然就瓦解了。

  • 11 #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竇建德的確廣施仁義,頗受民眾擁護,軍隊也很有戰鬥力。但因為竇建德聽信讒言,把自己最出色的大將王伏寶和“好直諫”的宋正本等人誅殺,所以,他麾下的文臣武將已經開始離心離德。

    同時,李唐王朝趁著瓦崗軍、王世充和竇建德爭奪中原霸權的機會,已經佔領了關中、河東、巴蜀等地,收編了薛舉和劉武周等人麾下的精兵猛將,如尉遲敬德等人,加上李淵父子代表的關隴貴族,已經在隋末群雄中佔據了絕對優勢。

    竇建德統一天下的機會已經喪失。

  • 12 # 天天爆開心

    草根與貴族的區別。李唐得到了關隴貴族、五姓七望族的認可。你只是一個泥腿子,跟人家門閥士族世家,不是一個頻道的人。人家所以看不上你。

    隋唐之前沒有科舉。門閥士族壟斷書本,享受社會資源。他們之間又互相聯姻。人才基本都來自這些家族。寒門有人才,非常的少。

    你是門閥世家,肯定會選自己人。

  • 13 # 共論矛盾

    中華文化是統一文化。

    在中國,不能向統一發展前進,早晚失敗,就算有天縱奇才,也白扯。

    歷史細節,早已無人知曉。

    大方向上,就是統一,統一,還是統一。

    方向錯了,做什麼都是錯的。

    竇建德不能取得天下,只能說明,他是個假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發現家裡是第一胎是女孩的幾乎都有一個弟弟,這是重男輕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