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是一條河流
-
2 # 江東汪郎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是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皇權時代,皇帝就是天,就是君父。崇禎帝被李自成逼得上吊自殺,這對於大明朝的社會精英來說是一場巨大的恥辱。
李自成出身卑微,又扯旗造反,這在皇權時代是誅九族的大罪。不要說朱明皇室,那些依附朱明王朝生存的既得利益集團,對李自成都是恨之入骨的。
所以吳三桂為了一己之私,毅然選擇投降後金本是要受到譴責的,但他打出的口號卻又符合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
多爾袞是後金不可多得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了後金代明的法統合理性,他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打出了“滅流寇而安天下”的口號,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的漢族精英們起到了欺騙性的作用。
在傳統的“ 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思維下,平定內亂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吳三桂的行為是能被當時的社會精英們所理解和接受的。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這種誘導下,久居南方的大明士大夫們又如何知道後金軍的殘酷和真實意圖。
何況福王朱由崧登基為帝,東林黨是持反對態度的,他們選擇的人選是潞王朱常淓(明神宗萬曆的侄子),不過此人哪裡比得上朱由崧(明神宗萬曆的孫子)的血統高貴。
所以在鳳陽總督馬士英,魏國公徐弘基,以及江北四鎮軍閥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的強烈支援,朱由崧才能在東林黨的大本營南直隸登基為帝。
這也導致了朱由崧的弘光王朝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黨爭。
為了謀求政權的穩定和皇位的法統合理性,吳三桂和多爾袞的口號給了朱由崧錯覺,或者說朱由崧被他們給欺騙了。作為繼承大明朝法統的朱由崧,自然對流寇、逆賊的李自成痛恨不已,而對能為“復君父之仇”的吳三桂,他是需要大肆封賞,以收買人心。
因為此前崇禎帝已經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朱由崧再加封他為“薊國公”,爵位上升了一個等級,站在朱由崧的立場上看似給足了吳三桂面子和榮耀。
只是朱由崧又哪裡知道,人家多爾袞給吳三桂封了王,爵位上比他大方多了。
對於吳三桂來說,反正給的都是骨頭,後金給的是大腿骨,你朱由崧給的是肋骨,根本沒法比。
所以南明朝廷遣使“自海道運米十萬、銀五萬犒師”犒師,“復齎銀幣勞”,吳三桂自然打死也不接受了。
-
3 # 於總經理
因為南明弘光朝的君臣也一直抱著聯虜平寇的幻想,其思想就是借清軍之手除掉李自成大順軍罷了,實際有些天真了些。
可見在南明弘光君臣眼裡,清朝雖然和明朝在遼東打了幾十年,進入關裡強多奪,遠不如滅亡明朝的大順軍,他們將ws吳三桂視為英雄也在清理之中。
後來吳三桂為博主子歡心,殺了南明永曆皇帝,血腥鎮壓抗清的力量,也讓南明移民們在也高興不起來了
-
4 # 高宗1986
弘光朝廷建立後由於訊息閉塞,一度以為清兵是吳三桂迎接進來的,而吳三桂始終沒有變節,吳三桂是聯清剿賊。所以在南明剛建立時期,南明政府上下非但不覺得吳三桂是叛徒,反而覺得是吳三桂再造大明,多虧了清兵入關才幫大明報了逼死君父的仇。
所以南明建立初期並沒有太大作為,坐視北方滿清和大順作戰,當時北方空虛,假如此時南明趁勢北伐,一定會收復很多失地。非但沒有北伐,還把頭號敵人定位錯了。南明政府一建立首要的任務就是防大順,對於來勢洶洶的滿清卻無動於衷。
從南明和滿清的第一次接觸就可以看出來,弘光帝派遣左懋第為首的使團出使北京,攜帶了大量銀子,這其中就有賞賜吳三桂的,真是天真,吳三桂早就叛變了,足見南明政府情報的落後。
南明當時的想法就是和滿清和談,願意割讓長城以外的領土,還願意做經濟上的補償。這真是痴人說夢,滿清蓄謀中原已久,如今佔領了幾乎整個北方,人家會全身而退?滿清可不是活雷鋒。
所以這次南明出使是失敗的,隨後滿清大舉進攻南明,弘光政權也隨即土崩瓦解,這個本該最有作為的政權只維持了一年
-
5 # 一點點歷史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而南明反而要封吳三桂為薊國公,這件事乍一看確實比較詭異,但是結合當時的形勢來看也比較合情合理。
這件事得從兩方面來看。
吳三桂的所作所為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時打出的旗號時“復君父之仇”,雖然滿清同樣是大明王朝的敵人,但是南明卻更恨李自成,滅亡明朝逼死崇禎皇帝的並不是吳三桂,而是李自成,而明亡於流寇,丟失半壁江山這更是明朝統治階級無法接受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南明對李自成的恨意更濃。
反觀吳三桂本人,在入關之初確實將全部精力用來對付流寇而且和南明政權保持著一定的聯絡,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這讓南明對吳三桂儲存了幻想。
南明的策略
滿清入關之初打出的旗號是“滅流寇而安天下”,主要矛頭直指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這也讓南明政權錯誤的判斷了形勢從而定下了“聯虜平寇”的策略。
南明權臣馬士英曾建議朱由嵩“彼主尚幼,與皇上為叔侄可也。”,確實按年齡來說順治尚且年幼,當個侄子並無不可。但是形勢不允許啊,南明這條破船載不動滿清入主中原的野心。
南明這邊一廂情願迅速組織以左懋第,陳洪範、馬紹愉為主的使團,此行的主要目“前往北京謁陵,並祭告先帝;通謝清王,並酬謝剿寇文武勞勳;再有就是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從行程中可以明確看出使團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祭祖以示南明王朝的正統之位。其二,希望和滿清達成暫時的和平,劃江而治。其三,示好拉攏吳三桂。
要說南明其實還是比較大方的,由於祖制異姓不封王,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可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看不上公爵了,因為他已經被滿清封為了平西王。
總體來說南明在整體戰略決策上出現了問題,小看了滿清的野心,過度相信了明朝舊臣的忠誠,聯虜平寇有些異想天開了。
-
6 # 夕陽下的晚楓
人們常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便是清打敗明,佔據了中央王朝的統治地位。實際上,直接推翻明朝的並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的農民軍。
清朝恰恰借用了“為明覆仇”這一藉口入主中原的。而瞭解這一情況,便能夠理解為什麼南明小朝廷會封賞吳三桂了。
在清軍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逝世之後,眼看勝利的果實被他人奪取,清朝當時的領軍人物多爾袞坐不住了(當時皇太極已經去世了)。
他叫來了當時在湯泉養病的謀士范文程,范文程向多爾袞提議,此時正是入主中原的好時機,而且可以借為明覆仇的口號,光明正大的打入關內,於是多爾袞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出發進關。
而與此同時,吳三桂因投靠李自成不成,退居山海關。一心想要復仇的吳三桂便想到了借清軍之勢,鏟滅農民軍。雙方在談判過程中談到了以黃河為界,清軍佔據北部諸省,吳三桂把持黃河以南,分庭抗禮。契約是這樣寫的,但實際上清軍並未遵守,而是入關之後,揮師南下,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話說回來,清軍打著替明覆仇的稱號,在當時矇蔽了廣大的明朝子民。特別是南明小朝廷也是這樣想的。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清軍進關的目的,天真的以為清軍就是替天行道的義師。
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實則就是義舉。得知清軍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南明朝廷當時一派歡呼雀躍。
當時弘光政權還打算與清軍議和,與清軍平分江山,而對於“大功臣”吳三桂更是賞賚有加。為表彰吳三桂父子效忠明朝的行為。
由弘光政權所任命的三人代表團,起草了七個檔案,北使議和,場面十分隆重。而且弘光朝廷單方面已經起草了割地賠款等議和專案,有聲有色。同時封吳三桂父親吳襄為遼國公,三桂母親為遼國夫人,吳三桂為薊國公。
實際上,吳三桂當時已經降清,估計他自己都沒料到自己不僅被清朝封賞,還被南明封賞。這也算得上當時的一個奇談了罷。
弘光政權之所以封賞吳三桂實則是對形勢的判斷失誤,這其實只是其單方面的行為。對於清朝的野心並沒有看透罷了。 -
7 # 八戒聊歷史
吳三桂祖籍南直隸高郵,生於天啟四十年。父吳襄明朝天啟二年武進士。崇禎時任遼東總兵,祖大壽部屬。後被招入京娶祖大壽的妹妹為妻。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祖、吳兩家的強強聯合,使兩大家族的勢力一時無兩。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的影響下,學文習武,不到二十歲即考中武舉,並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在他老子和舅舅的護佑下,開掛的人生就此開始。1632年吳三桂任遊擊,時年20歲。崇禎八年,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崇禎十一年,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崇禎十二年年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明朝末年,總兵在全國不過二十名左右,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牛逼吳三桂二十幾歲便稱霸一方。崇禎十三年,在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與清軍發生了一場遭遇戰,戰鬥中表現英勇,戰鬥技能出色發揮,說明吳三桂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自此吳三桂一直鎮守寧遠,抵禦清兵。
明末萬曆年間,建州女真部在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於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從此與明朝對抗。由於明王朝政治日益腐朽,邊防日益廢弛,於是後金一再向明朝發動進攻。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戰役"爆發,之後不久,後金迅速佔領整個遼東,大有將戰火蔓延到山海關內之勢,遼東失城喪將,明廷朝野震驚;天啟二年,努爾哈赤發兵進攻廣寧,廣寧之戰爆發,明軍大敗,王化貞與熊廷弼退保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自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至十一年八九月間,清軍先後數次深入京畿、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清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劫奪人畜、金銀不計其數,明朝實力被大大削弱。 與此同時李自成等起義軍已發展至川、陝、豫地區,明朝兩面受敵,內憂外患、疲憊不堪。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征北京;兩月間攻下汾州、陽城、蒲州,懷慶,太原、忻州。三月初一再克寧武關,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城總兵王承胤先後投降。起義軍又連下居庸關、昌平,明廷岌岌可危。此時吳三桂鎮守關外,手握重兵,此時的崇禎將希望都寄託在了吳三桂身上。三月五日崇禎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京師。三月十九日吳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而就在這一天,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明朝滅亡。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時,才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兩面受敵、進退兩難。 期間李自成以吳三桂家人為質對其勸降,為保全家人吳三桂答應講和,同時私底下以黃河為界南北分治為條件求助於多爾袞聯合抗擊李自成。不久吳三桂詐降被李自成察覺,於是怒殺其父吳襄。李自成的部隊繼續向山海關推進,吳三桂處境危急。多爾袞乘機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立“復君父之仇”旗號,從正面迎擊李自成,多爾袞從背後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崇禎帝殉國後的同年五月十五日,明神宗朱翊鈞孫,福恭王朱常洵長子,大行皇帝之從兄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位,國號“明”,改年號為弘光元年。原來的明朝分裂為山西以西的大順政權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南明建立後依舊面臨大順的農民軍與滿清兩個對手。此時在南明政府出現了“聯虜平寇”的聲音,即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什麼意思?就是藉助清軍的力量剿滅起義軍。史可法在上疏時道:“應用敕書,.......庶款虜不為無名,滅寇在此一舉矣。”左都御史劉宗周也上疏建議“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聯虜平寇”成為了南明的主流聲音。此時傳來吳三桂舉“復君父之仇”大旗大敗李自成的訊息,一個個興高采烈,歡呼雀躍。可他們那裡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還以為吳三桂是借清兵擊敗了起義軍,稱吳三桂此舉“功在社稷”。而後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齎送”。南明政府抱持的“如宋人借金以滅遼,借元以滅金”的想法失策失察,最後反被滿清加以利用,最終導致和加速了其滅亡的腳步!
-
8 # 子屠龍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明末清初的吳偉業,寫下詩作《圓圓曲》,認為陳圓圓的遭遇引發吳三桂的叛變。
吳三桂趕跑李自成後,和清兵一起佔據北京城及附近地區,愛妾陳圓圓也已經回到身邊。李自成已經退守,其聲勢已經不足為慮,吳三桂正準備和清兵南下……
不過老百姓甚至南明朝廷,對吳三桂抱有很大幻想,希望他能夠匡扶大明。可惜,吳三桂沒興趣,他要用最省力的方式建功立業。
“吳三桂克服神京,功在唐郭、李之上!"南明朝廷為了巴結吳三桂,不惜將他和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相提並論。
南明朝廷本來還擁有半壁江山,好好經營也許能夠光復舊疆,但被擁立為帝的明朝福王朱由崧,卻不理政務只會享樂。
國事混亂不堪,南明朝廷卻還做著白日夢,希望利用清兵來殺賊,褒獎吳三桂來激勵忠心。他們還一廂情願做了一件蠢事……
朱由崧下了聖旨,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並且子孫世襲,還發銀5萬兩、漕米10萬石自海道送給吳三桂。
白拿的東西,不要白不要,吳三桂可不是二百五,當然照單全收。
南明朝廷還認為清軍,為崇禎皇帝報仇殺賊是“義師”,送上黃金1000兩,白銀10萬兩,蟒綢、裡絹萬匹,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也是全部笑納。
收了禮品後,吳三桂、多爾袞對南明要求可就愛理不理了。如此一來,南明的使者團可傻了眼,談要求無門,回去又要受責。
鬼機靈的使團副使陳洪範,一看清朝兵馬勢大,直接就投降清朝,並要求扣押使者團。變故導致另一個副使馬紹愉投降,正使左懋第慷慨就義。
事實證明,南明朝廷對吳三桂的好,只是眼界低下的表現。人家哪裡要你什麼薊國公、賞銀,而是要奪你的江山!
-
9 # 東海龍王
南明弘光朝庭試圖與清朝議和之舉,在當時是一種無賴又不錯的選擇。試想在當時錯宗複雜南明又實力不足的的情況下,還有比這更好的選擇嗎?況且借師助剿古已有之,歷史成功的經驗不是沒有,唐朝就是借回紇兵剿滅安史之亂恢復大唐政權的。這步棋是短促有效能夠實現蕩寇復國兩大任務的必選項。兩害相權取其輕,化敵為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當生命與財富處在必須選擇其一的生死關頭,這時知道捨棄的人才是明智的人,有舍才有得。吳三桂正是想到了這一步的第一人,南明朝的想法和吳三桂是不謀而合。應該是有政治清醒的人都應該想到的應急之舉。
南明封賞吳三桂父子沒有錯,因為吳三桂是大明臣子,手握重兵,是大明覆國的全部希望,最後的救命稻草。在當時要實現快速蕩寇復國只有吳三桂有這個實力,當時全天下人都把希望寄託在吳三桂身上,南明朝庭籠絡他是明智之舉。再說,作為世受皇恩的吳三桂應該有這個忠心和義務。因此,我認為南明朝庭在第一時間作出這兩個決定沒有錯,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問題關鍵不在南明朝庭,而在首鼠兩端,兩面下注的吳三桂良心壞了。感冒天下之大不韙,他後來的所作所為違背了全天下人對他的期望。,把為“君父報仇光復天下”拋之腦後,不再以復國告天為己任,而是企圖利用機會進行政治投機,最後浪費了一次次作為千古功臣的大好機會,淪為十足的漢奸賣國賊,遺臭萬年,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還有就是早就虎視眈眈想侵吞華夏的清朝,背信棄義。打著“為明覆仇”旗號,分化瓦解並欺騙華夏民族,各個擊破,先利用南明仇恨闖賊勝於恨大清的認識,假意促成南明幻想的“聯虜剿寇”,然後驅趕吳三桂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回頭來再和吳三桂共同剿殺南明。一步一步向著併吞華夏的目標邁進,清廷的狼子野心才徹底暴露。
當然,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南明朝廷內部缺少高瞻遠矚的戰略家,對吳三桂和清廷的狼子野心認識不足。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華夏民族的不團結,一盤散沙所致。清軍都打到兵臨南京城下了左良玉還要清君側,馬士英還在搞黨爭,鄭成功還和永曆朝廷鬧彆扭。直到永曆帝朱由榔的時候才真正認識到華夏團結,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重要性,開始與李自成,張獻忠的餘部聯合抗清,建立抗清民族統一戰線,一度出現形勢大好的局面,但是可惜的還是因不團結,統一戰線分裂導致失敗。
吳三桂這個逆臣賊子無君無父沒有民族大義,不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應該是最大禍首。
-
10 # 拓拔騰
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吳三桂和清軍聯兵,山海關大戰擊敗大順軍,繼而佔領北京。弘光朝廷由於情報不明,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係並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收復了北京,南明的君臣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吳三桂是功在社稷的義舉。當時南明大學士馬士英曾上書光復大計說主要內容是我們應該快點和吳三桂接觸,實行借虜平寇的政策,借清兵收拾農民起義軍,光復我大明。
次日,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員運送。
當時好多大臣希望像唐朝黃巢起義,唐僖宗依靠沙陀人李克用收復長安,光復大明,但是沒有想過,當時唐朝造成了更大的藩鎮割據,沙陀人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取代了唐朝,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為沙陀人所建立,明朝聯虜平寇的政策是錯誤的。
早期的形式是李自成統一了明朝北方地區,由原來明朝和清接壤變成了,大順和清接壤,南邊有南明的勢力,大順軍兩面受敵。
大順軍有次陷入了被動,一百萬的大順軍分兵駐守南方邊界,結果造成了山海關大戰的兵力不足,十萬大順軍被十萬清兵(幾乎是清兵的三分之二)和五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擊敗,放棄了北京城,山東和河北地區紛紛宣佈復明,結果南明沒有派兵救援支援,只是宣稱要去收復,主要是當時弘光政權主要依靠的是藩鎮,當時崇禎自縊煤山,傳到了南京城,南京的大臣商議到底由誰來繼承明朝大統,東林黨人堅決反對讓福王朱由崧,因為當時萬曆一心想立自己的愛妃鄭貴妃所生的福王,而自己的長子朱常洛萬曆並不喜歡因為是他有次去拜見自己的母親李太后隨意臨幸了母親身邊的一個宮女,並不喜歡這個宮女,要不是當時起居錄有記錄,他可能都不承認,李太后一直想抱孫子,對於朱常洛的出生喜出望外,過了幾年鄭貴妃生了皇二子,結果早夭,第二年又生了皇三子,這個就是南明弘光皇帝的父親朱常洵,萬曆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在古代是無嫡立長,皇后無所出,立長是傳統,東林黨人擁立長子,由此和皇帝鬥爭了好幾十年,萬曆二十一年,朱常洛終於被立為太子,即後來的明光宗,南明的東林黨想如果是福王朱由崧即位,肯定會清算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東林黨擁立桂王,沒有想到福王找了盧九德說服了江北四鎮擁立自己,東林黨為了自保只能支援,由於福王是靠軍人才登位的所以只能依靠軍人對抗東林黨。
1644年7月大順軍向西北撤退,山東河南大部分反大順擁立明朝,結果南明選擇人偏安,軍閥沉迷在榮華富貴,沒有收復故土的決心。
清軍怕兩線作戰,穩住了南明答應聯虜平寇,向西攻打大順軍,大順軍被消滅了,南明直接和清軍接壤,江北四鎮的軍閥大部分都是戰敗之軍,數次和起義軍作戰,每次都戰敗,最後四鎮投降了清軍,南明最終被清所滅。
回覆列表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軍從彰義門破城而入。崇禎帝由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登上景山,自縊於歪脖樹。二十二日,此前已被封為平西伯的吳三桂奉旨自遼東回京勤王,行軍至玉田一帶,驚聞京師陷落,崇禎身亡,吳三桂即刻回師山海關。
李自成軍在京師逮捕了吳三桂的父親御營提督吳襄,抄了吳三桂的家,脅迫吳三桂投降。最令吳三桂恕不可遏的是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也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擄走了。曾一度欲降李自成的吳三桂發誓與李自成軍決戰到底。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六萬大軍直撲山海關。吳三桂一面假意投降,以拖延時日,實則靜待清軍;一面派使面呈多爾袞請兵。四月二十一日,清軍行軍至山海關附近。在清軍與吳軍的聯合下,李自成軍兵敗山海關,士兵死傷萬人,大將劉宗敏身負箭傷,李自成率殘部沿永平方向撤退。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繼續一路追殺李自成,直指京城。四月二十三日,兵敗的李自成難壓心頭之怒,在永平范家莊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斬首示眾,回到京師又將吳家三十八口全斬,而後,李自成撤離北京,向西退卻。
話說崇禎殉國後,南京朝臣震驚之餘,為穩定局勢,決定馬上擁立新君。由於崇禎的皇子落難京師,生死不明,所以新君只得從皇室諸王中選擇。當時新君的人選有兩位,分別為福王朱由菘和潞王朱常淓。福王朱由菘是萬曆帝之孫,其父為福恭王朱常洵。潞王朱常淓是萬曆帝之侄,其父為簡王朱翊鏐。兵部侍郎兼鳳陽總兵馬士英為把持朝政決定擁戴昏庸無能的朱由菘為君,而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則認為朱由崧品行失德,有意擁立朱常淓為君。馬士英乘機聯絡軍中將領,最終朱由菘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在南京即位,決定次年為弘光元年。馬士英因擁君有功被封為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手握實權,而史可法剛被排擠出朝廷,外放揚州督師。
弘光政權成立後,並未意識到清軍的狼子野心,反而以李自成等農民軍為心腹之患。連忠臣史可法都認為清軍入關是一件極好之事,可幫助南明剿平流寇。因此,“聯虜剿寇”就成為南明弘光政權的基本策略。
在“聯虜剿寇”的指導思想下,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自然就成了有功之臣。話說他當初向多爾袞請兵的時候,在信中也明示其為匡扶明朝,中興大業,“特泣血求助”。吳三桂大敗李自成後,更被南明奉至功比郭子儀。為拉攏吳三桂,在大學士馬士英的建議下,五月二十八日,南明朱由崧下旨欽封吳三桂為薊國公,世襲罔替。後又在總兵劉澤清的建議下,加封吳三桂已被殺的老父吳襄為遼國公,吳三桂的母親祖氏為遼國夫人。
在當時清兵入關,南明南據的混亂局面下,也出現了官員頂著明清兩朝官銜,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例如原明兵部主事葉廷秀,南明授予他光祿寺少卿,同時他還是清廷的河南道監察御史。但精明的吳三桂早已看透無能的南明政權內部爭鬥不斷,偏安一隅亦於難保。所以當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左懋第、左都督陳洪範、太僕寺卿馬紹愉等人組成的議和北使團攜帶黃金一千兩、白銀十萬兩進京後,連吳三桂的面都沒見到,只是把南明皇帝的詔書和書信轉交吳三桂,而吳三桂為了表明自己效忠清廷的心跡,將詔書和書信原封不動地呈交給了多爾袞,而後領兵離京。南明籠絡吳三桂不成,議和也被多爾袞斷然拒絕,使團被勒令離京。後由於使臣陳洪範降清,被放回南明勸降部將,而左懋第、馬紹愉被扣留京。左懋第寧死不降,於順治三年(1646)閏六月二十日在北京菜市口被殺,而使臣馬紹愉則剃髮降清。
吳三桂拒封,議和使團受辱,並沒有使南明徹底清醒。朝廷一些有識之士如御史沈宸荃等認為,趁清軍西進東部兵力空虛之際,奪取東部地盤,可惜這些建議未能引起內訌不斷的南明的重視。
1645年2月,阿濟格率軍攻佔西安。豫親王、定國大將軍多鐸隨即率軍南下分兵進攻南明,南明朝廷這才如夢初醒,夢斷“聯虜剿寇”之策略。可是悔之晚矣,清軍長驅直入,4月25日,清軍攻破揚州,史可法被俘殉國。5月15日,清軍佔領南京。22日,出逃蕪湖的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次年在北京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