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一知齋書畫文化傳播

    曹魏的國家體制脫胎於曹操所建魏國( 指漢末魏王封國,不是後之曹魏)體制。曹丕稱帝后,將魏王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之間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屬官大理鍾繇,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由於曹魏的建立系漢獻帝禪讓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的舊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將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為“外輕內重”結構。由此,尚書檯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為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任丞相職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轄下的尚書檯劃轉到丞相府官屬序列。由於東漢制度裡,尚書令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所以這樣的措施保證了曹操對朝政的控制,同時也無需對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訂。這樣,尚書檯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為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尚書初分為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為後世各部的發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王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為藩國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資深者可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負責統領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新禁軍。軍隊出征的時候,任命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南將軍、徵北將軍統軍,號四徵,品秩相當與六卿(中二千石)。此時大將軍官職保留,但是沒有實際權力。曹魏建立後,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軍隊最高統帥,後又於大將軍之上設大司馬,大司馬、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為上公。

    ①尚書省

    曹丕稱帝后,尚書不再是丞相屬官,成為獨立的政務機關。尚書省設尚書令一人,第三品,尚書左、右僕射各一人,第三品。由於中書省的設立,尚書省不再決定政策,改為負責具體國務的處置。下設五曹:吏曹(掌官員遷調)、左民(掌人民戶籍、稅賦)、客曹(掌屬國事務以及與東吳蜀漢的外交事務、五兵(掌軍官選任與軍隊訓練)、度支(掌國庫)治事,每曹設尚書1人,第三品。尚書之下設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別兵、騎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協助尚書分領諸務。

    ②中書省

    中書監、中書令,俱為第三品,但是中書監地位較中書令為高。曹操封魏王,於魏國置秘書令、秘書丞,管理機要檔案並起草文書。曹丕稱帝后,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另置中書監,置官署稱中書省。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權力日漸加重,魏明帝時號稱“專任”。屬官有通事郎,第五品,後改為中書侍郎(或作中書郎),掌起草詔命。

    侍中寺,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置,以侍中與給事黃門侍郎為長官,掌門下諸大夫、郎。曹魏以侍中為主官,第三品,置4人,以其中資歷深的一人為祭酒。侍中同時也是加官的一種,作為加官授予的侍中沒有人數的限制。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為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曹魏門下諸官有:

    散騎常侍,第三品。此官的前身是西漢的散騎、常侍和東漢的中常侍三種官職,曹魏合併為散騎常侍,置四員,年資深的為祭酒。散騎常侍也用為加官。

    給事中,第五品。西漢為加官,掌顧問應對,位在常侍下;東漢廢此官,曹魏復置,或為正員,或為加官,無定員。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駙馬都尉,掌副馬。騎都尉,掌羽林從騎,皆第六品。這三都尉在漢時均屬光祿勳,曹魏卻是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皆第七品。曹魏時均脫離光祿勳,改隸侍中,掌顧問應對。

    ④秘書監

    秘書監,第三品。管理藝文圖籍,下設秘書丞,第六品;秘書郎,校書郎,第八品。

    ⑤九卿

    曹操建魏國之初,因為不能與天子匹敵,所以只設立六卿。曹丕稱帝后,沿東漢制度置九卿。曹魏九卿與漢朝相比,除了職權大大縮小之外,最主要的變化是將光祿勳所屬的文職侍從官全部改隸侍中,光祿勳僅僅管理武職侍從官。此外,曹魏非常重視屯田,在光祿勳諸中郎將之外特設屯田中郎將,下隸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分駐各地負責屯田事務。

    曹操立曹丕為儲的時候,任命他為五官中郎將,名義上是光祿勳屬官,但副丞相以統領百官。曹丕稱帝后廢。 三國時代,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往往兼領軍隊,指揮作戰,所以他們的權力較前代膨脹了很多。相對於地方官員的強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約束力並不總是可以保持,尤其是在三國邊境和反覆爭奪的地區。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①州制度

    曹操以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司隸校尉的屬官有參軍、都官從事、功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武猛從事、督軍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等。司州的設定在曹丕稱帝之後延續了下來。

    司州之外,沿漢制將所控制的幽涼兗冀並徐青豫雍九州,再加上只佔據部分郡縣的荊、揚二州,合司州為十二州。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為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內地諸州刺史不加將軍號、無節,第三品,俗稱單車刺史(帶假節、持節、使持節銜的刺史出巡另備一車以載皇帝賜予的節)。邊地諸州刺史根據本地區軍事重要性和刺史本人的身份,分別授予假節、持節、使持節、督某州諸軍事、都督某州諸軍事的頭銜(自晉始),節與督、都督可以分別組合。節銜的不同表示權力的輕重、督、都督的不同表示官階的高下。假節者,戰時可以不經上請直接處人死刑;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沒有官位的人處死;使持節者,不論戰時平時都可以不經上請直接將二千石以下官民處死。加督者,官位進一品;加都督者,進二品。至於加將軍號者,權勢尤重,往往為方面統帥,統領邊地諸州。

    曹魏對於蜀漢控制的益州、梁州(自益州析置)與東吳控制的揚州、荊州、交州也分別任命刺史,史稱遙領。遙領的制度蜀漢、東吳也存在。

    刺史的屬官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另置大中正一人,掌品評人物,以定其高下。

    ②郡制度

    曹魏定都洛陽,特置河南尹,第三品,具體職掌與太守同。

    州以下為郡。郡置太守一人為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郡以郡丞為副長官(邊郡稱長史),第八品,兼本郡中正。郡都尉為本郡軍事主官,第五品,內郡置一人,邊郡、大郡置二人並增置司馬一人第八品。

    太守屬官有功曹掾,五官掾、上計掾、門下掾、文學掾、文學祭酒、督郵、主簿、主記、門下書佐、綱紀、循行等。都尉屬官與太守同。

    郡以下為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古代以縣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一下設縣長。 高者置縣令一人,第六品,丞一人,第八品,尉二人,第九品;次者置縣令一人,第七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低者置縣長一人,第八品,丞、尉各一人,第九品。縣的屬吏有各類掾史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第八品。較小的鄉置嗇夫一人,第九品。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為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為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以上均為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 2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曹魏官職整體上是沿襲漢制的,對於品階也是遵從的,不一樣的是軍職上因為軍事理論的發展和新型軍隊的建立,創造了許多以前從沒有過的職務。但整體上沒有顛覆漢朝的官制和體系

  • 3 # 望風瑟瑟

    三國曹魏的官職制度採用的是陳群創立的“九品中正制”。這種官制前承漢朝“察舉制”,後續隋朝“科舉制”,是中國古代人才選拔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立九品中正制的歷史背景。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社會動盪,許多世家大族背井離鄉,分散各地,原來宗族關係得到了破壞,使得原來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世家大族把持徵辟權推薦權,這樣的情況下中下層知識分子與世家大族之間的日益矛盾突出,為了緩解這種矛盾,穩定社會政局,曹操先頒佈“唯才是舉令”,這樣的選拔人才只注重才能學識而無視品德操守,註定不會長期執行。“九品中正制”就是這忙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主要內容。曹丕上任之初,為了廣泛的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採用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施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其主要內容是在州、郡、縣設立“中正”,由朝廷擔任官職的本地人充當。中正負責考察本地士人的家世和品行才幹,然後評定等級,稱之為“品”,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後按照品級寫出評語上報給朝廷,由朝廷九大中依據品級和才幹分別授予不同官職。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內容。這個官制在曹魏初期是有一定積極效果的,可到了後期由於中正被大部分世家所掌控,因而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情況。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意義。九品中正制對於選拔人才來說,比兩漢的察舉制顯然是更進了一步,對於緩解寒門與豪門之間的矛盾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又加強了曹魏中央集權對官員的控制,為之後稱帝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礎,更重要的是為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傳播起到積極作用,可謂是“魏晉風流”由此而起。

    只可惜,曹魏的這個人才選拔制度最終成為鞏固門閥利益的重要工具,從而促進加速了門閥制度的確立,導致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亂象。但是不能否定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選拔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應當予於肯定。

  • 4 # 飛奔的烏龜

    曹魏的官職制度的特點是將曹操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變為“外輕內重”結構。尚書檯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為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官制:尚書省、中書省、秘書監、九卿。

    地方官制:州制度、郡制度、縣、鄉制度、

    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第五品,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以上均為第六品;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以上均為第八品;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以上均為第九品。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

    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 5 # 尋找不答應

    三國曹魏的選官制度有三種,曹操時期的察舉制和唯才是舉,曹丕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一、察舉制

    察舉制度是漢武帝建立的,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消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朝廷的人才選拔權力實際就落在了曹操的手上。所以曹操能依靠“中央”的名義將全國有真才實學、有高貴品德或是有崇高社會威望的人才徵辟到自己的麾下。比如說,毛玠、徐奕、鄭渾等人都是因為小有名氣才得到曹操徵辟;華歆和王朗原本是孫策的上賓,曹操一紙徵令就把他們收到身邊;司馬懿也是曹操透過察舉制調到身邊的。

    二、唯才是舉

    察舉雖然能突破個人出身和社會背景的拘束,但是察舉制對個人的品德要求很高,它的施行也依賴地方望族和州郡長官,容易導致天下部分賢士不能入仕。面對這種局面,也是為滿足亂世中人才的需要,曹操才頒佈“唯才是舉”的求賢令。即是說,不管你品德言行如何,有才能我就敢用你。這樣,透過“唯才是舉”,只重才能不問品行,曹操籠絡了大批人才。像行為不檢的郭嘉、傲慢的杜畿、貪財的蔣濟、剛戾的程昱、好色的周逵等等。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時期建立的,是陳群的構想。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人才選拔制度,考核的是家世背景、品行和才能,其中才能的考核比重是最低的!九品中正制的推行,朝廷的實際權力被削弱,士族勢力開始壯大,甚至是到了左右天下的局面。比如說,東晉是依靠王、顧、賀等門閥士族才建立和統治的,代表人物有王導、王敦、顧榮和賀循等;李淵的唐王朝建立也是依靠關隴八大氏族;各朝各代想消滅士族勢力都沒成功,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直到在元朝才消滅乾淨。

  • 6 # 海濱之張良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轄下的尚書檯劃轉到丞相府官屬序列,尚書檯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為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曹操的尚書初分為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為後世各部的發端。

    魏王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為藩國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曹魏建立後,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軍隊最高統帥,後又於大將軍之上設大司馬,大司馬、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為上公。曹魏一改兩漢用官員秩奉作為官階的舊制,始創了品級制度,即官品;官職以品論高下,一直延續到清末。

    魏國大司馬、大將軍位在三公上,大司馬掌武事;大將軍掌征伐,其屬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軍師,從事中郎,參軍,列曹掾屬,舍人。大將軍其屬官主簿外尚有記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三省六部制:

      尚書省,曹丕稱帝后,尚書不再是丞相屬官,成為獨立的政務機關。   

    中書省,掌機密與草擬詔令,遇有機密事宜或緊急事務,中書省直接發出詔令交有關官員執行,權力日漸加重,魏明帝時號稱“專任”。

    侍中寺,侍中的主要職務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隨時規諫得失,同時作為門下主官節制其他各類皇帝侍從。   

    散騎常侍,曹魏合併為散騎常侍,年資深的為祭酒。   

    給事中,

    奉車都尉,掌乘輿車駕。

    秘書監,管理藝文圖籍

    曹丕稱帝后,沿東漢制度置九卿。

    曹魏地方官制:

      三州制度,曹操以司隸校尉所轄地區置司州,這是十三州中最後正式命名的州。司州轄三輔、三河、以及弘農等七郡。設刺史(間改州牧),作為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州以下為郡。郡置太守一人為行政長官,第五品。邊郡太守往往加將軍號以領軍。

    郡以下為縣。縣按所轄人口多寡分三等。縣的屬吏有各類掾史祭酒。   

    縣之下置鄉,鄉置有秩、三老各一人。

    曹魏封爵制度:

      曹魏唯宗室、前代賓(指遜位後的漢獻帝及其後代)所封親王、公爵、侯爵有封地。王國置相一人,相當於郡太守。王國其餘屬官有都尉(掌王國捕盜、駐軍)、傅(職比朝廷太傅、保(職比朝廷太保)、友(掌規諫);長史(掌王府事務)、郎中令(掌王宮內務)、中尉(掌親王衛隊)、大農(掌財物),以上均為第七品;常侍(親王隨從)、侍郎(職比朝廷門下諸郎)、家令(掌奴婢)、諸雜署令;謁者(職比朝廷謁者)、大夫(職比朝廷門下諸大夫)、諸雜署丞。公國體制比王國,但是諸官的品級均有貶損。侯國相相當於縣令。曹魏黃初三年(222年)制定爵位等次,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與都鄉侯、亭侯與都亭侯、關內侯共十等爵。除了宗室封爵外,其餘諸爵均無封地、也沒有租稅收入,史稱虛封。虛封制度徹底結束了從周朝延續下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除了西晉一度反其道行之外,此後歷代均實行了虛封制度。

  • 7 # 糖糖的五千年

    說起三國曹魏的官制制度,在官員的任用上,從曹操起,實行“唯才是舉”的原則。

    為了更多的招攬人才,魏文帝在稱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稽核然後交尚書選用。還規定,郡人口十萬以上,歲察一人,特別優異的不受戶口限制。這種制度在開始實行的時候,重視輿論,不拘爵位,“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比起東漢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縱仕途與單純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的“舉孝廉”,無疑是一個進步。

      曹魏的國家體制脫胎於曹操所建魏國(指漢末魏王封國,不是後之曹魏)體制。曹丕稱帝后,將魏王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之間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屬官大理鍾繇,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由於曹魏的建立系漢獻帝禪讓的結果,所以東漢官制的舊制基本得以保留。曹魏官制的特點是將曹操秉政時期的“外重內輕”結構改變為“外輕內重”結構。由此,尚書檯的權力由最高峰開始下滑,逐漸成為最高執行機關。侍中得以成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同時,中書省也建立起來,歷經兩晉、南北朝,在隋唐時期正式發展成為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曹操取得東漢執政權力之後,任丞相職以表明自身地位的崇高,但是他沒有簡單的恢復西漢時期的丞相制度,而是直接將原屬少府轄下的尚書檯劃轉到丞相府官屬序列。由於東漢制度裡,尚書令是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所以這樣的措施保證了曹操對朝政的控制,同時也無需對既有制度做很大的修訂。這樣,尚書檯官員由原來的內朝官轉為了外朝官。這種變革,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一次重要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尚書省的正式建立。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尚書初分為東曹、西曹、法曹,後來逐漸增置各曹,成為後世各部的發端。建安十六年(211年),魏王國初建,始置尚書、侍中以及六卿。尚書從東漢的中央官署變為藩國官署,仍然掌握中樞權力,體現曹操逐步建國以廢漢的策略。

      曹丕代漢之前,控制中央軍隊的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丞相的屬官,資深者可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負責統領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新禁軍。軍隊出征的時候,任命徵東將軍、徵西將軍、徵南將軍、徵北將軍統軍,號四徵,品秩相當與六卿(中二千石)。此時大將軍官職保留,但是沒有實際權力。曹魏建立後,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軍隊最高統帥,後又於大將軍之上設大司馬,大司馬、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為上公。

  • 8 # 善發歷史說
    中央職官的設定

    三國曹魏時期,在中樞機構設定上,最重要的就是中書監、尚書檯和侍中三個職官機構的崛起,這為隋唐的三省制度奠定了基礎。

    三公

    曹魏延續東漢時期的傳統,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是屬於榮譽虛銜,不管理具體事務,不參與朝政。

    另外,曹魏開始,又增加了“位從公”的加官,分別是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同三公一樣,也是以示顯要的榮譽虛銜,不管理具體事務,不參與朝政。

    錄尚書事

    以擁有重權的公卿擔任,非常設,位同宰相。

    尚書檯

    長官為尚書令,主管官員選舉、綱紀總典、出征則以行臺隨從。尚書令定官品為三品,官秩為千石。屬官有尚書僕射,官品為三品,官秩為六百石。

    尚書檯下設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合計五曹尚書各一名,官品為三品,官秩為六百石,分管選舉百官、工程修繕、外交事務、兵務管理、財政收支等國家政務。

    中書省

    設定中書監、中書令各一人,並掌機密,官品為三品,官秩為千石。中書省主管例行公事,擬發詔書,同時平議尚書奏事,中書令逐漸成為真宰相,中書令之下設定中書侍郎、中書通事舍人等屬官。

    侍中寺

    設定侍中四人,官品為三品,掌規諫,並和散騎常侍在皇帝登殿時,扶侍兩旁,擔任皇帝的顧問。其下還設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等隸屬,掌顧問應對。

    九卿

    延續東漢時期的設定,設有太常、光祿、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卿。

    其餘還設定了列卿如執金吾、將作大匠等。

    地方職官的設定

    曹魏的州郡多沿襲漢制,由於戰亂,曹魏建國之初,在邊境各州會設定“都督諸州軍事”,而且為方便統一作戰,還會統轄州刺史,不過亂世當中,軍權至上,因此出現了一身二兼的情況,即都督、刺史互相兼任。

    州郡縣三級制度

    州:州設定刺史,掌管一州之事,另置領兵都督。其下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等屬官,以及負責品評人物的大中正;

    郡:郡設定太守,掌管一郡之事,如太守領兵,加將軍名號。其下有郡丞兼郡中正、都尉、司馬等屬官。

    縣:縣設定令、長,掌管一縣之事。其下有丞、尉等屬官。

    縣之下的管制

    縣下設定有秩、三老、嗇夫。

    官吏管理制度

    曹魏在官吏管理制度上延續東漢時期的制度,在選任官員上除了特徵和辟召制度外,還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之後,採納了陳群的建議,在各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士人。各州郡士人透過中正的品評,將士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三等九級,稱之為“九品”。

    九品中正制度,為世家大族長期參與和控制政權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豪強地主、世家名流都被吸納進入統治者的人才庫中。但是,弊端也非常明顯,這個制度重家世、輕才德,保證了門閥統治,排斥了很多真正的賢能人才。

    九品官級待遇制度

    曹魏開始,開始以九品定官級,並且和官員的俸祿待遇緊密聯絡。

    以上就是三國曹魏的官制制度。

  • 9 # 民族之根在於公正性

    繼續延續這東漢的底子,人才選拔方面三方都是差不多的。察舉制 三國其實是各個宗族勢力,氏族的洗牌碼牌抓牌 捉牌胡牌被司馬家族拿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床頭靠東南牆,腳在西北,請問這樣的朝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