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hris灃

    曹操的一生有兩個版本,陳壽的《三國志》裡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一生征戰的軍閥。他統一了北方,卻一直沒有將南方打下來。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曹孟德奸猾、殘忍,寧要他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他。

    實際上三國時期漢室傾頹,諸葛孔明在《出師表》裡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東漢中央自黃巾起義以來就徹底名存實亡了,董卓死後當初討伐他的聯軍各自為戰,瓜分地盤。漢獻帝之所以能活那麼久完全因為他是曹操的政治傀儡。

    漢室氣數到底在誰呢?漢獻帝嗎?他從洛陽流浪出來,如果沒有曹操要他做一個幌子他已經餓死了。從實力上來看其實劉備更具備漢室王朝的感覺,畢竟他有軍事力量,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和地盤。可是劉備這個漢室宗親身份還是有待考證,他說的那個祖上- -中山靖王是出了名的繁殖力強,很容易就讓人混進去做孩子。劉備這個劉皇叔的名稱也是漢獻帝希望培植自己勢力順水推舟送的。如此一來,漢獻帝根正苗紅但是沒有一點實力,劉備有實力但身份成疑。

    以此可見漢朝在曹操起兵時期天下已經混亂不堪,各軍閥起義無所謂忠誠一說。《三國演義》中劉備聽說漢獻帝死了,假意推脫一下就自己上位做漢昭烈帝了,朝廷禮法規制等都無所謂了。

    所以此時的曹操能一個人評定北方讓北方相對安定可以說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應該被稱作亂世梟雄。而孫權、劉備在南方卻一直沒辦法使得南方統一,可見此二人是不及曹操的。戰亂時期百姓都想安定,三國之中只有曹家讓北方安定下來。從這一點來說他應該是一位英雄。至於漢室就讓它壽終正寢吧……

  • 2 # Zh上善若水W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清楚曹操這個人。曹操小時候就體現出梟雄的特性,他的性格中有著超乎尋常的冒險精神打架鬥毆偷雞摸狗無所不為。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曹操是到底是忠臣還是奸雄。

    在三國的歷史上湧現了很多傑出的人物,或者是計策百出的謀士,又或者是衝入敵軍取上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的將軍,更有甚者割據一方號令天下,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在三國這個亂世審時度勢為自己尋找著出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才華,吸引著現在的我們不得不去關注他們的事蹟,哪怕時隔千年他們所留下的一切還在被人們傳頌。歷史上的曹操是忠臣還是奸雄,讓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今天咱們聊一聊曹操這個人物,他們三國的歷史上有著非常大的爭議性,就像他最有名的那句評語一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有人覺得他是奸臣,漢朝的國賊,一直想著統一天下之後,再推翻獻帝,自己在君臨天下。還有人說他是漢朝的忠臣,因為獻帝在李傕和郭汜的手上深受摧殘,諸侯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都不想去迎接獻帝,當時的獻帝在長安,李傕和郭汜為了權利互相征伐,他們把獻帝搶來奪取,獻帝作為大漢的天子竟然沒有任何反抗的權利。

    曹操看準機會一舉擊敗李傕和郭汜,把獻帝迎接回去,建立新的朝都,有生之年曹操也沒有篡位,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獻帝,如果你註定要推翻這個傀儡皇帝還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麼。現在的人都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並不知道曹操是否真的是漢朝的忠臣,或者是漢朝的奸臣,說他是漢賊的有兩個人,並且這兩個人的呼聲最大,一個孫權,另一個就是劉備。

    在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並沒有發表任何的意見,劉表是曹操的第一個敵人,但是劉表的年紀太大了,當曹操打到劉表的地盤的時候,劉表病死了,荊州順理成章的到了曹操的手裡,這時的孫權剛剛掌管江東沒有多長的時間,曹操準備過江攻打孫權,並且寫信通知孫權自己的意思想讓孫權投降,但孫權是一個非常賢名和智慧的君主,並且有著很大的志向。

    曹操的大軍到來,他也不想投降,他藉著周瑜的話,表明了自己和曹操勢不兩立。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曹操此人早就想自立了,要不是袁術,呂布,還有我孫權這些英雄在前面擋著曹操,恐怕天下已經被曹操拿下了,現在這些英雄就剩我一個,我是漢室最後的希望,絕對不能隨了曹賊的願。這裡的孫權竟然把袁術和呂布這樣的人和自己相提並論,袁術是什麼人,得了玉璽早就自立了,最後被曹操所敗。

    呂布這個人呢張飛說他是三姓家奴,但呂布個人的武力是絕對不能忽視的,禍亂曹操的地盤,最後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死了,君不見丁原和董卓之禍。可見孫權在這裡的話並不能表明曹操是大漢的奸臣,袁術和呂布的名聲很差,孫權竟然說他們是英雄。劉備的呼聲就更不能相信了,在三國諸侯基本上劉備都做過他們的馬仔,劉備朝三暮四的本事在三國中可以算是第一了。

    其實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這件事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但是真實的情況可不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情況,曹操和陳宮由於受到了董卓的追捕,就寄宿在呂伯奢的家裡,他一家人見曹操穿著非同尋常就像曹操勒索財物,曹操氣憤一下就殺了呂伯奢一家,但是呂伯奢本人沒有死,演義中為了誇大曹操兇狠的程度才那麼改編的。其實三國這個亂世的諸侯,誰沒有一點私心呢,曹操其實和劉備算全一樣,他們都不算大漢的忠臣。

    曹操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曹操迎接獻帝以後,在許昌新建了朝都,以臣子的禮儀見天子,對獻帝非常的尊敬,這時候的他可能還想著當一個霍光之類的人物,但是他在赤壁打敗後,發現自己曹操為了漢室盡心盡力,而坐在龍椅上的獻帝,竟然對他有了戒心,可能在曹操平定了朝臣的幾次叛亂之後就真的心裡涼了,天下在他有生之年是平定不了了,權利一旦還給獻帝的話,自己曹家和夏侯家肯定會受到極大的迫害,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選擇留給自己的孩子。

    想想在曹操平定河北的時候,就已經五十多歲了,這時的曹操就感覺到了,自己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態,在赤壁敗了之後曹操已經多麼老了,致死曹操都沒有表明自己篡位的野心,他為什麼沒有實行,這是他對漢室最後的忠心和留戀。

    當然,從歷史的發展角度,和曹操北定平方,消除戰亂,使中原得到統一,這樣的功勞應該稱之為能臣多一些。所以魯迅先生說他起碼是個英雄,還是有點道理的,可惜後人。很多從正統觀念出發,尊劉貶曹,特別是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一出。尊劉貶曹的傾向更加變本加厲,白臉曹操的奸雄形象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 3 # 掌心記

    要想準確定位歷史上曹操,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因為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本來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存在。什麼是功?什麼是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這都因每個人看問題的立場和價值取向不同,得出的結論則的完全不一樣。

    掌心覺得,曹操既然一生都沒稱帝,承認自己是大漢的臣子,那麼不妨從漢室的角度來看,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臣子。

    所以,掌心認為:對於大漢王朝來講,曹操不是奸臣、奸雄,而是英雄;曹操是能臣、功臣,但不是忠臣。

    一、曹操不是大漢王朝的奸臣、奸雄,而是英雄。

    說到奸臣,我們大概都會在腦海裡浮顯出他們的共同特點:逢迎獻媚,迎合溜鬚,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橫徵暴斂,濫殺無辜,貪贓枉法,甚至賣國求榮。奸臣的典型代表有趙高、李林甫、秦檜、魏忠賢、和坤等“著名”人物。

    如果我們把曹操與這些對比,則感覺曹操與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奸臣完全不是一類人。

    曹操是權傾朝野,可以他的權威不是靠“逢迎獻媚,迎合溜鬚”漢獻帝得來的吧;曹操是有自己的班底,把控朝政,但也不是靠“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起家的呀;至於“橫徵暴斂,濫殺無辜,貪贓枉法,甚至賣國求榮”,則更挨不上。所以說曹操是奸臣,的確有些冤枉人家。

    “奸雄”比“奸臣”好像要正面點,因為起碼還算是個英雄,只不過是“奸詐的英雄”。但身處那個動亂的年代,拼的是你死我活,作為政治家的曹操,不奸詐,不狡猾,不多長几個心眼,不使用些小手段,靠仁德,靠謙辭,靠溫良恭儉讓,估計撐不過三集,也就成了路人甲了。

    況且,我們都知道,公認的道德模範劉備,其實也是非常腹黑的。所以說英雄沒有“奸詐”之分。

    我們再看看歷史上稱曹操為奸臣的出處。

    《三國演義》裡許邵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而《後漢書·許邵傳》記載:“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記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只不過是一部歷史小說,而像《三國志》、《後漢書》可信度更高些。當然稱羅貫中說許邵評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曹操“聞言大喜”。這樣的記載也是有出處的。

    孫盛《異同雜語》雲:太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那麼問題來了,《三國志》、《後漢書》是正史,而孫盛《異同雜語》也是史籍,一個說是“英雄”,一個說是“奸雄”,該信誰呢?

    我們先自己分析下,如果按孫盛《異同雜語》裡寫的,曹操去找當時著名時評家,汝南月旦評的創始人許邵要評價,如果得到的是“奸雄”這個評價,曹操還會“聞言大喜”,大悅而去嗎?顯然不合邏輯。

    對此,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一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意思應該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擾亂天下,那你就是奸雄。

    而且易教授還對《三國志》裡“治世”一詞進行了考證,認為所有的“治世”均沒有太平年代的涵義,而是治理天下的意思。

    如果按照易中天教授的這個解釋,就比較合理了,因為許邵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你曹操將來一定是個風雲人物,是當“能臣”還是當"奸雄",在於你的一念之間。難怪曹操會“大悅而去”的。

    現代學者張作耀先生在《曹操評傳》中也認為,綜觀曹操一生,把曹操稱為“亂世之英雄”,比“亂世之奸雄”更公正,也更切合實際。

    眼光非常挑剔的魯迅先生也稱:“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二、曹操是大漢王朝的能臣、功臣。但不是忠臣。

    曹操以"寒族"的出身,憑藉高超的軍事才能和超凡的膽略氣魄,選賢用能,唯才是舉,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先後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劉表等割據勢力,一統北方中原,對外降服匈奴、徵烏桓、破鮮卑等,成為三國時期最強的霸主。

    曹操的能力水平,他那個年代,如果自稱第二,估計沒有敢稱第一了,所以敢自信說出氣壯山河的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而且細數四百年大漢歷史,說曹操是大漢王朝排得上號的能臣,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

    曹操不僅是大漢王朝的能臣,更是大漢王朝的功臣。

    如果不是曹操,大漢王朝的國祚應該是在興平二年(195年)就結束了。那一年,飽受西涼軍閥蹂躪的漢獻帝及一幫大臣,倉皇逃回洛陽時,吃穿已行同乞丐,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許多諸侯卻避之不及,關鍵時候,是曹操挺身而出,將獻帝迎回許昌。

    東漢歷經十四個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從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獻帝退位,漢獻帝又在位25年,在位時間僅次於光武帝劉秀。

    曹操因為尊奉獻帝,始終以漢臣自稱,讓又東漢延續了25年。從這點看,曹操完全算得上大漢王朝的功臣。

    對於這一點,當事人漢獻帝劉協也是心知肚明。

    他在禪讓詔書中道: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

    意思是:多虧曹操神武,才得以平定危難,恢復秩序,才使我漢室宗廟得以保全,大漢王朝得以延續。得到安定祥和,不僅是我一人受益,而是天下蒼生都受惠!

    曹操不僅沒篡位,還將自己的四個女兒全部嫁給獻帝,這也意外地確保了曹丕代漢後,不得不對獻帝禮遇有加,在獻帝死後允許以漢天子的禮儀安葬,獻帝的子孫也得以保全,這種待遇是歷代亡國之君中結局最好的。

    另外曹操統一北方中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進步,為中國歷史的統一程序做出的巨大貢獻。

    從這一點上講,於國於民,曹操都算得上是大功臣。

    三國時期名士涼茂評價:“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其實曹操也覺得自己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非常自信地說 :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說曹操不是大漢王朝的忠臣,主要是因為曹操雖然口口聲聲稱是大漢臣子,其實也真沒把皇帝當回事,在他眼裡,獻帝就象英國的女王,日本天皇,法國總統一樣,只是國家的象徵而已。

    曹操其實也是想稱帝的,特別是晚年,他加九錫,封魏王,其實就是奔著稱帝的節奏走的,只不過因為外部反對聲音太大,自己又不想毀掉後世聲名,所以曹操選擇錦衣夜行,把皇袍當襯衣穿。

    曹操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其實就表明了自己想稱帝的心思,因為這樣一句話,顯然不是一位忠臣該說的話。

  • 4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明顯的答案,曹操是漢臣,就算死了也只是漢朝的魏王,魏武帝只是後來追封授予,另當別論。

    東漢末年的大亂不是曹操攪亂的,而是昏君,掌權的大臣、將軍們攪亂的,曹操起初是有心殺賊,奈何在現實中逐步認知在一群野心家裡頭,若是繼續以這樣的態度處世是不合時宜的。

    只需要看看,為什麼很多諸侯的手底下文武都希望主上稱帝,無非就是渴望獲取更高官位,至少在歷史留名能擁有某某大將軍,某某高官厚祿,而不是小小的弼馬溫之類的職務。

    沒辦法,名利雙收是人人嚮往的,阻止不了。

    而且漢末的大環境就是如此,曹操無非用赤膽忠心號召各路豪傑,因為劉備就是一個例子,什麼皇叔,什麼仁義大旗,還不是一條喪家之犬。

    曹操很聰明,實力才是一切。

    所以他才不管你是忠的,還是奸的,只要願意追隨就夠了。

    水至清則無魚嘛。

    說到現在,可以確定是世道不是曹操攪亂的,而是野心家和糊塗蛋攪亂的。

    奸雄一詞太過於偏頗,不行你來啊,畢竟人家曹操也不是傻瓜,他得活下來,還得活得好好的,並且要實現心中的匡扶天下的抱負。

    三國鼎立,使得曹操始終沒有稱帝,不是沒機會稱帝,而是他壓根不願意。

    既然開頭都好好的,何必為了一個稱謂壞了一生的修行。

    權臣,有智慧的權臣即可。

    漢家天下,他依舊保持得不錯,若是沒有曹操,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漢天子早就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了。

    有曹操,漢獻帝的年號至少苟延殘喘了好幾年,這一點而言,曹操算是忠臣。

    沒辦法啊,權力遊戲在古代充滿了血腥的鬥爭,漢天子在袁紹眼裡一文不值,在其他諸侯眼裡一文不值,唯有曹操將其拾起,要是曹操都不要,恐怕漢朝早滅亡了。

    曹操一生不稱帝,我的想法是他希望保持漢庭的過程中慢慢灌輸自已的看法給世人,在不激烈衝突下尋找和平解決權力問題。

    可惜啊,他找不到具體可行的方案,所以沒有篡位,繼續保持漢朝魏王的稱號,這已經是天下人共識的最大限度。

    繼任者曹丕用禪讓方式解決,果不其然,即便如此,仍被視為篡漢。

    無解,曹操的遺憾。

    但他不是亂世奸雄,他在一定意義上是屬於漢室忠臣。

  • 5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漢相國參之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以下簡稱《史記》)。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史記》。

    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與皇甫嵩等,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好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起兵討董卓。在鎮壓黃巾軍中,逐步擴充軍力,初平三年(192)旋佔據兗州(今山東金鄉東北),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三十多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興辦屯田,整訓部伍。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貴族,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戰敗後,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建安二十一年(216),封曹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於洛陽逝世。

    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是亂世之梟雄,亦是漢室之能臣。

    (1)曹操以一歸鄉校尉起兵時,天下大亂,群雄林立,諸侯割據,東漢其實只剩下最後一口氣。到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時,漢獻帝自長安東奔,大臣凍餒死於溝壑數人,洛陽已成殘垣斷壁之廢墟。漢獻帝幾與一乞丐無異。

    所以曹操要匡扶漢室是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簡直是憑空扶起一個漢室朝廷。

    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

    曹操借漢室之威名,憑空打天下,平黃巾,掃群寇,挾天子,平李郭,滅呂布,破袁術,降張繡,破袁紹,定河北,撫關中,滅烏桓。起家時不過一郡之地,十幾年間,天下十三州,定其九州半,得了三分之二之江山。

    (2)赤壁之戰戰敗後,他休息養生,注重用人唯才,知人善任,抑制豪強 ,加強集權,興屯田,修水利,抑兼併,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改革賦稅制度 ,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曹操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大英雄。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把曹操黑成陰謀篡漢之漢賊,而劉備、孫權反而成為反漢賊之大英雄,殊不知劉備、孫權竟相迫不及待的稱帝了!

    而已經是魏王的曹操面對稱帝的誘惑,已經是一步之遙,雖近在咫尺,但曹操卻沒有再跨進一步。

    稱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望,所以已位極人臣的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

    據《三國志》載:219年,孫權上書曹操俯首稱臣,表示願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陰謀詭計,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曹操作為一個大政治家,其一生以匡扶天下為己任。正像他所說: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僅此而已。不忘初心,豈能稱帝?實際上,不稱帝對他非常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曹操清楚的認識到,只有高舉漢獻帝這杆大棋,挾天子以令諸侯,憑曹魏的實力,誰也奈何不得。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軍政、生殺大權在握,只是無皇帝之虛名而已!何況天下大勢,吳蜀只佔四洲之地,而曹魏佔九州之地,滿朝文武多是其心腹親信,一呼百應,篡權稱帝易如反掌,所以說他並不願意揹負篡漢的罪名。

    陳群等人曾勸曹操稱帝,曹操只回了一句饒有深意的話:“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是一個梟雄,目光如炬,他非常清楚稱帝之舉,是大逆不道之事,在外有吳蜀之患,內有頑固士族勢力抵制,勢必成為千夫所指。作為一位十分有為的政治家,曹操是絕對不做這樣的蠢事的。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作 為魏國封華人口,曹操拒絕了,寫下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說他曾經的志向是為國家討賊立功,期待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死的時候,墓碑上題寫“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吾願足矣。明確地表明自己並無代漢之意。

    曹操深知物極必反的道理,不想把事情做絕,而要留有餘地。所以他說:‘’苟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至於兒子曹丕怎麼做,那是曹丕的事。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總要新桃換舊符,所以曹操把能否稱帝之題留給了兒子曹丕來解了。 

    《三國志》載:(許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魏武縱橫天下,胸懷若谷,鞭撻宇內,是登高望遠眼中只有滄海橫流之英雄豪傑!

  • 6 # 歷史迷猴神通

    戰爭的老藝術家曹操曾經是漢室之能臣,但後來他墮落了,墮落成為了亂世之奸雄!

    從能臣刀奸雄,折射出一個人如何一步步忘記初心,在貪慾的誘使下,理想信念薄弱的曹操最終走向漢朝的反面,被牢牢地定義為奸臣。

    一、曾經的漢朝優秀幹部

    事實上,曹操曾經是漢朝最優秀的幹部。

    來自顯赫家庭的曹操,在二十歲時被舉孝廉,一開始就擔任了洛陽北部尉,地位和現在北京朝陽區公安局長差不多。

    當時的曹操,是一個負責任的年輕局長,他執法公正,他在衙門裡懸掛五色棒,專打敢於犯夜禁的人,他執法時連權貴也不放過,曾經一棒打死太監蹇碩的叔。

    後來的曹操先後擔任頓丘令、議郎、濟南相。在濟南相任上,他再次顯示了才華,為民辦了不少好事。《三國志》記載:

    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

    從在洛陽打黑,到濟南反腐,年輕時代的曹操不愧為漢朝官員中的楷模。

    二、討伐董卓顯示擔當

    曹操的擔當,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顯示得淋漓盡致。

    中平六年,曹操散家財起義兵,開始討伐董卓。第二年,他聯合袁紹、袁術、劉岱等人建立反董聯盟。

    反董聯盟看似人多勢眾,但實際上,真正有擔當的人很少,曹操和孫堅是其中最堅定的戰鬥派,其他人都是看熱鬧的。

    於是,在幾次勸說大家出擊無果後,曹操帶著自己的幾千人馬去和董卓死磕。在遇上董卓悍將徐榮後,曹操部隊被打散,他本人幾乎喪命。這一年,曹操35歲。

    從洛陽北部尉,到討伐董卓,曹操顯示出了非同尋常的膽識。按照《讓縣自明本志令》所言曹操的志向,或許是:

    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三、開始喪失理想信念

    但很顯然,曹操的命運軌跡在董卓之亂後發生了改變。

    更確切地說,曹操看到了戰亂中的機會,修正了他自己的理想信念。一個很典型的事件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志》記載荀彧勸說曹操迎漢獻帝時所用的理由:

    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拿曹操和晉文公、劉邦做比較,可以看出,當時曹操和他的謀士團隊,已經把匡扶漢朝的志向變成了建立自己的霸業。

    而事實上,建安元年時,袁紹、袁術這些人,也都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完全不把漢朝正統當回事了。曹操和袁紹門之間,看上去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高明與否的區別。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曹操,開始在思想深處喪失了他20歲時的理想信念。

    四、兩面人曹操

    於是,喪失了理想信念的曹操,開始了表裡不一的生活,一個字:奸!

    一方面,他自封為丞相,以漢朝重臣的身份,掩蓋自己軍閥的本質。想打誰的時候,曹操就讓皇帝下命令去打,美其名曰“討伐”,而想用誰的時候,曹操就表他為漢朝的某官,然後讓皇帝再下詔書。

    另外一方面,儘管曹操自己已經準備篡漢,但他卻總是說自己在匡扶漢室。

    曹操為了爭奪天下,和不服對手們展開了無休止的戰爭,給全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其中包括他徐州屠城,百姓死在泗水裡,曾讓泗水為之不流。

    事實上,從起兵到曹操作古,他和當時的大部分軍閥都打過仗,呂布、袁紹、劉表、馬超、張魯等,都曾經被他戰敗,而孫權、劉備、張繡也曾經教他做人。

    後期的曹操事實上成為了兩面人,他表面上是要造福國家黎民,但實際上,三國時期長期的亂戰中,因為曹操而死的人太多太多。

    說他是天下一害,或許並不為過!

  • 7 # 反派l

    我認為曹操本人剛剛開始或許也用匡扶漢室的決心,當他功勞越來越大,你他的慾望也在不斷膨脹。在後期他自立為魏王,將漢朝忠臣都剷除為了他兒子的登基鋪路。

  • 8 # 情感亦需要照顧

    個人覺得沒有絕對的界限可以判斷他是否為忠為奸。評判他的標準不能夠這麼單純的以忠奸作為標準。是非功過也摻雜其中。一句“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讓他飽受爭議,但也正是這句話讓他開始走上人生巔峰,大局觀上也促進了歷史的進步,推動了發展的程序。正如硬幣的正反面一樣,曹操也是有正反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瓜伊多向歐盟19國派出自己的大使,歐盟加入委內瑞拉這盤棋局,對局勢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