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秦始皇為什麼信任趙高?

    唐玄宗為什麼信任安祿山?

    隋煬帝為什麼信任楊玄感?

    崇禎為什麼信任楊閣老?

    因為皇帝也是人,會犯傻的。

    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急功近利,不顧大局。說一堆正確的廢話,殘害忠良,萬死不足平民憤。所謂十面埋伏,就是花大錢多用兵,表面上效果不錯,結果是壓榨百姓更狠,得不償失。後來李自成一呼,華北紛紛不戰而降。殘害忠良,使有戰力的盧象升戰死,下令不可擅自出戰,於是軍隊全龜縮不出,清兵如入無人之境。挑撥矛盾致使左良玉不聽指揮,大軍出動,藩王被殺。

    楊之罪,也就崇禎這種糊塗蛋才重用。

  • 2 # 熱點歷史資訊

    崇禎十三年(1640)十二月,被“十面張網”圍得筋疲力盡的張獻忠偷偷進入湖廣,得知訊息的楊嗣昌心急火燎地往回趕,趕到半路,訊息出來,出事了,襄陽被攻陷,襄王被殺。

    朱翊銘,襄王,萬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鈞,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萬曆兄是同輩的,換句話說,他算是崇禎皇帝的爺爺。但這位仁兄實在沒有骨氣,明明是皇帝的爺爺,見到了張獻忠,竟然大喊:千歲爺爺饒命。在殺死襄王的時,張獻忠說:如果沒有你的腦袋,楊嗣昌是死不了的。

    當他得知襄王被殺時,他非常愧疚,愧疚於自己沒有能夠盡到責任,沒有能夠報答一個知己的信任。一個身患重病的人,是經不起歉疚的,所以幾天之後,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楊嗣昌死了,崇禎很悲痛,連他爺爺輩的親戚(襄王)死了,他都沒這麼悲痛,非但沒追究責任,還追認了一品頭銜,撫卹金養老金,一個都沒少。 他終究沒能完成自己的承諾,他做得或許不夠好,卻已足夠多。

  • 3 # 鬱州居士

    崇禎十五年深秋,清軍再次擄掠山東,魯王朱以派被俘自殺,轉戰八個多月。期間,清軍俘虜近四十萬漢民,財物不計其數。這是清軍入關前最後一次大規模擄掠。

    自從楊嗣昌上任大明兵部尚書以來,不但沒有剿滅農民起義軍,反而丟失了大片土地,喪失了大量軍隊,言官為此上章彈劾。崇禎卻剛愎自用,自認為是自己一手提拔楊嗣昌是正確的,言官的異議是別有用心,最終將他貶逐。崇禎繼續“恩寵”楊嗣昌,還讓他負責評議“文武諸臣失事罪”,追究清軍這幾次擄掠邊境時各地方官的責任。

    其實,楊嗣昌確實才華橫溢,機敏便捷,對歷史掌故瞭如指掌,又一向工於筆札,富有辯才。其所闡明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方針,向皇帝保證:三個月內消滅農民軍。讓朱由檢激動不已,拍案叫絕,嘆道:悔恨用你太晚了!

    整起人來,楊嗣昌也非常賣力,按照崇禎的“指示”,羅列出五等罪狀,分別是:守邊失機、殘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帥、縱敵出塞。

    然後?然後就按罪抓人,大興刑獄!

    此次“抓人”,楊嗣昌一共斬殺包括巡撫、總兵、總監在內三十六名官員,而他——大明兵部尚書,卻成功轉移責任,朝野一時譁然。

    那麼,楊嗣昌為什麼深得崇禎皇帝信任呢?

    楊嗣昌既不是東林黨,也不是閹黨,一心幫你辦事,博聞強記,文章風流,還好讀兵書,在戶部當過侍郎,也在外地當過巡撫,整頓過邊關防務,經驗豐富,賣力做事,不推三推四,能不能挽救大明暫且不說,假如你是皇帝你用不用?《明季北略》中記載時任餉司的楊嗣昌曾奏言南方饑荒嚴重,並感慨:“今日百姓尚知討賊,尚可催科,只恐百姓自己作賊,誰為我皇上催科者?”

    其實,他的用人和謀略,還是可圈可點的。正如崇禎沒有看錯楊嗣昌,楊嗣昌沒有看錯他所用之人,除了熊文燦外,左孫洪都是有能力之人,即使熊也招撫了不少農民軍,熊死後,楊親自領兵,最後兵敗,襄王被殺後,楊覺得無力迴天後自殺殉國。

    公元1640年(崇禎十三年)十二月,被“十面張網”差點幹掉的張獻忠暗地裡進入湖廣,聞訊的楊嗣昌慌忙往回趕,趕到半路,就出事了,襄陽被攻陷,襄王被殺。

    這位襄王朱翊銘,和萬曆兄是同輩,也算是崇禎的爺爺。不過,這位大明王室的王爺確實沒有骨氣,見到了張獻忠,竟然大喊:千歲爺爺饒命。在殺死襄王的時,張獻忠說:如果沒有你的腦袋,楊嗣昌是死不了的。

    果然,當楊嗣昌得知襄王被殺時,十分內疚,愧疚於自己沒有能夠盡到責任,沒有能夠報答一個知己的信任。加上他當時身患重病,沒幾天就病重而亡。

    楊嗣昌的死,崇禎十分悲痛,就連襄王死了他都沒這麼悲痛,不但沒追究責任,而且還追認了一品頭銜。

    崇禎臨朝嘆息:“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又親書祭文,曰:“惟卿志切匡時,心存許國……齎志深淵,功未遂而勞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憫……英魂有知,尚其祗服。”

  • 4 # 郵箱裡的貓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為何卻獨愛兵部尚書楊嗣昌。

    首先,崇禎皇帝在提拔楊嗣昌之前就因讀過其編纂的《地官集》而頗為欣賞他的才能,至兵部尚書空缺時就直接將當時丁憂在家的楊嗣昌提拔上任。而後來與其交談時,楊嗣昌工於文筆,富有辯才,極具學識涵養的形象更是大大加分,讓崇禎皇帝發出”恨用卿晚”的感嘆。

    再次,楊嗣昌確實極富戰略思維,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來清剿農民軍,“攘內必先安外”也說中了皇帝的心思。當時明朝來說,農民軍起義的威脅更大,這就讓處於內外交困,朝內又滿廷空談的崇禎看到了希望,更加認定楊嗣昌就是來幫助他重整山河的能臣。

    當然,楊嗣昌對皇帝也是忠心耿耿。崇禎皇帝對楊嗣昌也是愛護有加。

    但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實在過於嚴重,起義軍和清兵好像約好了似的,你方唱罷我登場,讓明廷實在疲於應付。雖然最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政策取到了效果,但最終還是失敗。但這絲毫沒改變楊嗣昌在崇禎皇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正如第一眼看見,就確定是遇見了對的人吧。

  • 5 # 子由拍案驚奇

    楊嗣昌這個人在明朝末期,於明朝的軍政建設都是極其重要的人物。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楊嗣昌被任命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之後,又很快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地區。這期間,明朝上下都知道了楊嗣昌文武兼能。

    對於遼東防務,楊嗣昌也刻意研究,他調整了這一地區的防務部屬、主持修建了山海關兩側的護城,後來證明這對抵禦後金兵撲城非常有用。

    到了崇禎七年,楊嗣昌被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一帶軍政事宜。

    縱觀崇禎一朝,特別是後期,遼東的後金政權虎視眈眈,而對遼軍事行動已經漸趨難以支撐。

    國中李自成、張獻忠等起事的農民軍勢力左衝右突,使得明朝廷內外交困,而此時的楊嗣昌屬於既有遼東軍政建設經驗,同時,對於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造反勢力也有自己的軍事行動周密的計劃和考慮。

    楊嗣昌認為,攘外必先安內,需要先把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的勢力消除掉之後,再平遼不遲。

    再有一點楊嗣昌與其他官員不同,楊不僅能指處問題所在,還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為崇禎皇帝所欣賞、信任的是,指出問題,做出解決方案之後,楊嗣昌還能親自去落實。

    正是這樣的楊嗣昌,被崇禎皇帝認定為大明朝的股肱之臣,對其極其信任。

    楊嗣昌針對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作戰的特點,搞出了一個被稱之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對農民軍作戰方針。他告訴崇禎皇帝,軍事上以此為綱領,踏踏實實用三個月時間,要使纏繞明朝十年之久的流寇之禍得以廓清。

    崇禎皇帝在聽明白楊嗣昌的戰略計劃之後,不由得一聲慨嘆,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皇帝保證:下三個月死功夫,了結十年不結之局。朱由檢激動得拍案叫絕,嘆道:悔恨用你太晚了!

    那麼,楊嗣昌所謂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略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其中的四正,為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主戰場;此四處的軍事主官巡撫的職責當以圍剿農民軍為主,防禦為輔。

    所說的六隅,就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個次戰場,這六個地方的巡撫,基本要防禦為主,以圍剿為輔。

    這實際上是透過對明朝大對農民軍作戰的軍事形勢重新估量之後,重新調配明朝所有的軍事力量,以通國之力,合理配置。

    這樣的話,所謂的四正與六隅加起來,形成十個羅網,所以在當時也被叫做十面張網。

    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如果出現在陝西一線,那麼對應的陝西、四川、湖廣、河南、延綏、山西六地的巡撫則必須協理動手,呈現六面合圍之勢。

    總理入關和總督聯合圍剿;而農民軍如果出現在河南一地,對應的湖廣、鳳陽、應天、山西、山東、河南六處的巡撫也要一致出擊,仍然是六面合圍。

    這就形成被任命為總督、總理的軍帥必須是尾追農民軍不停攻擊,而農民軍所到之處,防地的巡撫馬上就自動四面合圍,如此一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就沒有喘息的機會,而且,所到之處都是軍事力量在佈防。

    這樣的軍事策略打擊之下,先是張獻忠的農民軍隊伍承受不住了,崇禎十一年二月,張獻忠等人在湖廣一線嚮明軍投降。

    李自成的軍隊頑強抵抗,堅持到同年十一月,也只是剩下幾十人,鑽進河南大山之中,幾乎沒了聲息。

    楊嗣昌的戰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那麼,“兵部尚書楊嗣昌,十面埋伏重病而亡,為何成為崇禎最信賴的人?”

    在取得了鎮壓農民軍相當的勝利之後,一些問題卻在成為極大的隱患。

    被楊嗣昌任命的負責五省剿撫事宜的總理熊文燦實際上是一個徒有虛名的人。

    在其它各地紛紛報捷的形勢之下,熊文燦本身沒有帶兵指揮能力,乾脆,就開始一味的開始對農民軍採用招撫政策,用朝廷的錢去安撫農民軍,只要宣告投降,條件都寬泛的很。

    為人機敏的楊嗣昌清醒的知道,像張獻忠這樣的人不可能真心投降,所以,他多次敕令熊文燦殺掉張獻忠。

    可是,張獻忠是不吝惜手中的珠寶金銀,不斷地買通熊文燦這些人,而熊文燦也自恃崇禎皇帝也有剿撫並用一說,所以沒有動手。

    終於,一年之後的張獻忠恢復了實力,趁著大批的明軍被調往遼東和京畿一帶的時候,張獻忠再次打出了造反的旗子,李自成也死灰復燃,多股農民軍勢力,旋即如同旋風一樣,四處衝擊。

    在執行楊嗣昌的戰略意圖當中,明朝名將洪承疇、孫傳庭身手不凡。但是,隨著洪承疇被調往關外,帶走的也有數名總兵與十萬明軍的精銳。

    明軍悍將孫傳庭竟然因事入獄,所以,當李自成、張獻忠等又捲土重來之時,楊嗣昌的軍事策略已經不能施用,一時之間,明朝形勢岌岌可危。

    於是,朝中群臣都對楊嗣昌多有怨言,紛紛彈劾他,即便如此,崇禎皇帝還是大力維護,不與處分。

    楊嗣昌自知有負皇恩,堅決請求再次出山平寇,而這一走,就是不歸路。

    崇禎十三年年底,楊嗣昌得知張獻忠軍隊潛入湖廣地區,他心知不好,急忙率軍追擊,可是,訊息傳來,張獻忠攻破襄陽,殺了崇禎皇帝爺爺輩分的襄王朱翊銘。

    這件事,當時就擊倒了楊嗣昌,愧疚感使得再也支撐不住病體,得到訊息幾天後,楊嗣昌就病死在軍中。

    楊嗣昌的軍事才能以及深刻的對於國事的洞察力使得崇禎皇帝對其極其欣賞和信任。

    而正是由於崇禎皇帝對楊嗣昌的高度信賴,也使得楊嗣昌廢寢忘食,殫精竭力的奔勞國事,欲報之於崇禎皇帝。

    以至於出現大的紕漏之時,愧疚已極,所以後人對此也有感嘆“嗣昌有匡世濟國之能,崇禎帝則有中興再造之心,”但是,靠一兩個人,扶大廈之將傾,結局可想而知。

  • 6 # 茶香味499

    兵部尚書楊嗣昌,為什麼是崇禎最信賴的人。

    這就要從崇禎開始分析。並從明朝機制開始說起。從朱棣削蕃到倆王不相見。王爺進京都要特批才行。到嘉靖朝演化的更加厲害,嘉靖為了成仙,連兒子都不見,說是倆龍不能相見犯衝。

    而文官集團更加猖狂,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上書管一管。在文官集團眼裡,立長不立幼是鐵定的。除非太子也就是長子死了。所以其他皇子基本上封王也是在立太子的情況下。大家知道太子讀書是有老師的,一般是朝中公認才高八斗的臣子。兩三個吧。將來太子登基這些都是重臣。而其他的皇子則比較慘,沒老師連教育都成問題,更不會有大臣去投資這些將來連京城都不會進的人。不巧崇禎就是這樣的人。

    沒老師的結果是比較慘的,朝中有什麼事沒人商量,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所以你們看到一個勤奮和勤儉的人,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衣服打著補丁。不到三十頭髮已經佈滿白髮。

    說實話,崇禎絕對的明君。現在網上各種議論崇禎都有,但我覺得崇禎大部分做的都對。多疑性格肯定是有的。你要是象崇禎那樣剛進皇宮連皇宮飯都不敢吃,叫一群太監圍著坐了一晚,你也會多疑的,好不容易解決了魏忠賢,發覺不是那回事,這些文官更難纏,成天嘰嘰歪歪鬥來鬥去就是不辦事。交代下去的事就是辦不成或辦差。這就是朝中沒有老師後果,象萬曆的老師張居正是累死在工作中的。明熹宗的老師孫承宗最起碼能獨擋一面,熹宗才能安心的當木匠。

    可是崇禎不行,沒有信任的老師大臣,只有自己找。在民間時聽說魏忠賢是奸臣袁崇煥是英雄。當上皇帝后雷厲風行處置魏忠賢,把信任投給了袁崇煥,可是袁崇煥徹底讓崇禎失望了。從崇禎一系列臨陣換帥,起用滿桂.孫承宗來看崇禎是有能力的。但在朝中一直找不到可以充分信任的人,直到遇見了楊鶴的兒子楊嗣昌。忠孝和忠君愛國是聯絡在一起的,這是古人的智慧。不忠不孝也是聯絡在一起的。好像有點道理。比如那個吳三桂不忠不孝更不會愛國。崇禎認定了楊嗣昌證明崇禎是有眼光的。雖然能力差了那麼一點,最起碼是值得信任的,楊嗣昌也確實回報了這個信任累死在征戰途中。崇禎的眼光和能力都不差,也夠硬氣和獎罰分明,一系列猛人.能人.奇人.牛人都能起用,也確實有效果,可惜擱不住天災人禍,連年災荒,北方几千萬人要吃飯。。。。。

  • 7 # 歷史夜孤城

    楊嗣昌被重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貧思良妻,國破思良相”。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處在崩塌的邊緣,對於一心想復興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他需要做的事太多了,但他分身乏術,且能力有限,所以,他需要個戰略家來幫他謀劃全域性,而恰巧楊嗣昌就是秀出班行的那一個。

    楊嗣昌的父親楊鶴曾任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楊嗣昌本人也曾任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職。然而,好景不長,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禍亂朝綱,排除異己,父子二人為避難,辭官回家,隱居山林。

    楊嗣昌在隱居期間寫下了《地官集》等著作,得到了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賞識。朱由檢繼位後清除閹黨,楊昌嗣父子被邀出山。楊嗣昌僅僅因為幾本書就能得到一心強國的崇禎皇帝的青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他究竟還有哪些過人之處能成為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最信賴的人呢?

    1.才華橫溢,鶴立雞群

    楊嗣昌封兵部右侍郎時,就邊關問題,連續向崇禎皇帝上了六道奏摺,言辭犀利,切中要害,史書記載:“帝異其才”。楊嗣昌自幼飽讀詩書,能言善辯,每次和皇帝談論政務都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讓崇禎皇帝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也非常願意和他討論國事。

    楊嗣昌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張鳳翼跟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張鳳翼才疏學淺,訥口少言,難堪大任,崇禎皇帝對他不是很感冒。

    在“己巳之變”中,作為兵部尚書的張鳳翼自知難辭其咎,畏罪自殺了。這樣一來,兵部尚書的位置出現了空缺,史書記載:

    “帝顧廷臣無可任者,即家起嗣昌。”

    朝中無人可擔此任,崇禎下旨讓還在家丁憂的楊嗣昌奪情。

    可以看出,楊嗣昌的才能在群臣中顯得鶴立雞群。楊嗣昌是文人,但他不同於那些迂腐酸文人,他不像那些言官只會說套話,以古諷今,他把才能運用到實處,銳意改革,這一點與崇禎不謀而合,大明王朝已經危如累卵,重症需猛藥,不能再誇誇其談,畫餅充飢了。

    2.潔身自好,未參加黨爭

    明末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此起彼伏,互相傾軋。明熹宗朱由校繼位後,閹黨黨魁魏忠賢和朱由校乳母客氏結成對食,既而深受朱由校崇信,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迅速崛起,對東林黨大肆屠殺。

    朱由校死後,崇禎皇帝繼位。繼位後清算閹黨,起復被迫害的東林黨。然而,崇禎皇帝沒有想到,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竟是一幫庸才,治理國家無良策,拉幫結夥卻有一套。

    崇禎皇帝被黨爭搞得焦頭爛額,也明白了雙方都不是善類。這樣一來,不依附閹黨也不依附東林黨的楊嗣昌更顯得珍貴,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在明末的官場簡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人才,怎能不委以重任?

    3.目光長遠的戰略家

    楊嗣昌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戰略家,他從全域性出發,認為朝廷無力同時應對內憂外患,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構想,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對關外的清軍採取和談的形式,以爭取時間來平定農民軍的叛亂。對農民軍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來清剿。農民軍的特點是流動性大,這一策略使其機動性受到很大限制,張獻忠和李自成被打的潰不成軍,張獻忠投降,李自成僅剩18騎逃往商洛山。

    對外與清軍議和一事,最關鍵時刻卻出了意外。崇禎皇帝剛把想法跟朝臣們透露一點,卻立馬受到了言官們的激烈反對,他們搬書弄典,認為這是向蠻夷低頭,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崇禎皇帝無奈,難以定奪,而關外的皇太極已失去耐心,繞過“關錦寧防線”直撲北京。崇禎萬不得已,招洪承疇、孫傳庭等入京勤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也宣告流產。崇禎慨嘆“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雖然這一戰略規劃最後失敗了,但這不是楊嗣昌的問題,不可抗的外力因素太多。

    孫傳庭、盧象升等人主張對抗清廷,被認為是“主戰派”,楊嗣昌力主議和,被認為是“主和派”。其實雙方都沒有錯,孫傳庭、盧象升等人都是名將,自然是以馳騁沙場,馬革裹屍為榮,他們認為對抗清軍必須要以武力鎮壓才有效果。

    楊嗣昌是站在更高的層面考慮,他何嘗不知只有打敗清軍才能解決邊關問題?他只是主張暫時議和,避免腹背受敵,這和秦檜等人的和議完全是兩碼事。況且,國庫已然空虛,對付清軍每年還要從百姓身上加徵“遼餉”,已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哪裡還能經受得起?這是在“飲鴆止渴”。

    總結

    楊嗣昌和崇禎考慮問題的角度一樣,考慮問題的高度一樣。楊嗣昌需要全盤考慮,而不是單純的戰爭,他是真正的在幫崇禎解決問題。所以,楊嗣昌成為了崇禎最信賴的人。

  • 8 # 小院之觀

    楊嗣昌是明朝當時傑出的戰略家,從這點上看,崇禎信任他,說明崇禎還是有一點用人眼光的。

    明末有許多厲害的將領,但他們的強項是打仗,論戰略非其所長。

    如名將盧象升,作戰勇猛,但他的勝利多是在戰術層面,在戰略上,他卻並沒有什麼好辦法。盧象升自己也說“臣與督臣,有剿法無堵法,有戰法無守法。”其他將領也大多如此。

    戰略家楊嗣昌,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楊嗣昌的主要戰略有兩點,一大一小。

    大的戰略是“攘外必先安內”,這是國家層面的戰略。

    小的戰略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這是具體操作方面的戰略。

    要明白楊嗣昌的戰略有多高明,我們倒推一下就能理解。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帶著十幾個人在城裡試圖奪門而出,終究無門而出,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催逼後宮自盡,砍殺公主後,自己在煤山自縊。

    崇禎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正是因為他沒有楊嗣昌的戰略高度,沒有看清主次矛盾。

    也就是楊嗣昌的主張——“攘外必先安內”。

    在楊嗣昌看來,關外的後金軍雖然屢屢擊敗明軍,卻並不是明朝的主要威脅,對大明最致命的,是關內的農民軍。

    所以他主張先與後金議和,集中力量對付農民軍。

    至於怎麼對付,他也給出了方案,就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這個方案很厲害,看穿了農民軍的作戰特點,是為他們量身定製的。

    農民軍被稱為“流寇”,這個稱呼很形象,他們作戰的特點就是流動作戰。

    如果是和官軍正面硬鋼,明朝有許多將領都具備擊敗他們的實力,許多總兵都曾反覆擊敗農民軍,甚至差點將他們消滅。

    但農民軍很靈活,他們是流動作戰,在陝西被打敗,就跑到湖南,在湖南被打敗,又跑到山西。駐紮在當地的明軍人數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容易被農民軍擊敗,清繳的明軍又因為協調統屬的原因,無法跟上他們的腳步。

    農民軍流動作戰的戰術,實際上就是在打時間差。

    跑到一個地方,擊敗當地明軍,等清繳的明軍趕過來了,他們能打就打一下,不能打就繼續跑到下一個地方。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就是為了限制農民軍的這種戰術。

    它的理念是將流動作戰的農民軍堵截幷包圍,然後逐部加以消滅。

    對農民軍來說,這是個要命的戰術,到處都被堵截,意味著沒法流動了。而不管是正面野戰還是攻堅、守城,都不是農民軍的強項。

    所以這個戰術取得了相當成功。到了崇禎十一年,許多農民軍頭領都被圍剿得走投無路,投降的投降,被殺的被殺。李自成被打得僅剩十八騎躲入大山中,張獻忠則投降了熊文燦。

    如果能把楊嗣昌的戰略堅持執行下去,明朝看上去即將掃平國內起義,“十年不結之局”似乎就要走到盡頭。

    但是關鍵時刻,崇禎卻幫了倒忙。

    議和的事,當時是秘密進行,並且取得了進展。兵部尚書陳新甲派遣職方郎中馬紹愉攜崇禎皇帝敕書至瀋陽與清議和,皇太極對議和持開放態度,並提出了條件:

    “每歲責國饋兼金萬兩、銀百萬兩。中國饋人參千斤、貂皮千張”彼此互送逃人,“以寧遠雙樹堡中間土嶺為貴國界,以塔山為中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兩國俱於此互市。”

    但在言官們的壓力下,崇禎雖然有心議和,卻始終拖拉不決。議和被斥為“頓忘國賊”、“損威辱國”、“沮師養寇”,是“禍胎”,將“釀無窮之釁”,主張議和的楊嗣昌被群起圍攻。

    拖到了崇禎十一、十二年之交,清兵再次入塞,主持清繳農民軍的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到京師勤王,楊嗣昌的十面張網出現了漏洞,農民軍有了死灰復燃的機會。

    沒過多久,被招安的張獻忠再次造反,李自成也復起於商洛山中。

    隨著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計劃”的破產,“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也化為泡影。

    農民軍回到了擅長的作戰軌道,越剿越強,大明終於被李自成所摧毀。

    崇禎確實很信任楊嗣昌,以他的性格,這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但同樣因為性格問題,崇禎沒能把信任堅持到底,楊嗣昌的戰略半途而廢,大明帝國也就此崩塌。

  • 9 # 流嶺

    歷史上總會有人會被非黑即白的描述,這是非常不對的,楊嗣昌就是,楊嗣昌幼時勤學,年少已經成名。考中進士後更是憑能力步步高昇,在剿匪方面,戰略方向是正確的,這個是後世歷史學家多次肯定,但是失敗了。原因主要是地方官推委扯皮,敷衍了事。等他自殺後各種差評蜂擁而其起,這是典型的落井下石,他忠君愛國的品質是不可質疑的,所以才得到猜忌心重的崇禎皇帝器重,要不然早被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效地教導兩歲的孩子?父母需要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