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節棍小魚兒

    兩歲的孩子很小,但是很調皮。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三歲了,男孩。我總結如下:在家著手培養日常習慣,如垃圾不能隨便亂扔,吃飯要自己吃。在外,不要亂跑,要有大人領著,不能什麼玩具都要,答應的事,要去做。就這樣

  • 2 # 獵吧

    兩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自由行走、說話。這個時期,獨立、自我的獵奇心理和行為自然形成,自我掌控意識開始悄悄萌芽。

    這個時期,是每一位家長,看養孩子的最關鍵、最危險時期。原因如下:

    首先,這個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特別強,總想獨立感同身受,親自嘗試,不願受到大人的掌控。危險現象,往往猝不及防、隨時發生。

    比如說學著大人,使用剪刀、抱著熱水瓶倒水、用指頭觸控插座孔、棒棒糖含在嘴裡亂跑等等。這些危險現象可能隨時發生,因為孩子的潛意識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危險。

    其次,孩子進入極強的模仿期。因為新鮮、從未觸及,總想模仿大人的行為和語言。

    這個時期,因為孩子極度好奇。看到大人的所作所為,總想親自嘗試。遇到大人常說、常做的,感覺有趣,就動手、開口模仿學習。比如,口頭語、特別是髒話,很容易引起大人們的好笑,更助長了他們無限制、習慣性的形成。

    再次,獨立特行、我行我素。若得不到滿足,便採用哭鬧的情緒化表達。以引起大人的呵護和關注。

    雖然孩子已經會走會說,但是,其說話能力還不能達到一定的完全表達程度。孩子內心想做的事情,若不能得以滿足、實現,且用其語言又不能完全表達,或內心不願意表達,往往採用胡鬧的情緒化來表現。

    具體體現在,不知所然大哭大鬧,問而不說,致使大人措手不及。

    以上三項,是兩歲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心理和行為正處於逐步形成時,所出現的及其正常,而又極度危險的三種重要現象。

    這個時期,父母不必驚慌。但是,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充足的耐心,去關愛培養孩子。使其自然走過,人生初次主動體驗生活的新鮮期。

    下面就說說,如何有效地教導兩歲的孩子?父母應該注意些什麼?

    第一、加強孩子正確的安全看管,及時、溫和、耐心、有趣或態度堅決的制止某些行為。

    孩子亂跑,一眼不見就可能出事。比如,在外遊玩亂跑丟失、拿水瓶燙傷孩子、用小手當插頭去摸插孔。這些都是很危險的事情,大人一定要緊緊跟隨、時刻注意。遇到事情,根據情況,一定要耐心、溫和地給予講解,或用故事、例項讓孩子瞭解某些行為的危害。

    平時,可以多買一些,有關兒童生活常識的小兒書。經常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以啟迪。也可以自編相關的有趣、悲慘的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領悟到某些行為做成的錯誤和危險。

    但是,切記過分誇大和無端恐嚇。那樣,孩子會受到驚嚇而縮手縮腳,或者更加萌生其好奇心而背地裡嘗試。

    切記,一定要用愛去陪伴、適當的順其自然。有危害的,一定要堅決制止,然後給予耐心而溫和地講解。

    第二、充分做好自己。讓孩子從自己的良好行為中得到啟迪、模仿、學習。

    孩子的未來,可能就是今天自己某些形象的顯示。作為父母,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良好品質和綜合素質,做好孩子的榜樣。

    “我操”、“他媽的”、“算球啥”等等。大人髒話連篇,孩子覺得好玩、很有趣,就會不斷的重複,以引起大人的注意和開心大笑。殊不知,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在別人的眼裡,就成了沒有教養的孩子。

    作為父母,應該造就一個溫暖、文明、有愛的良好家庭環境。對長輩尊敬、關懷、有禮;夫妻雙方Sunny、親密相處;家裡東西,隨時擺放整齊、井井有條;吃飯時,讓孩子學著親自動手,學會獨立使用碗筷,切不可一味的喂著、邊吃邊追來追去。

    第三、適當的順應孩子的語言和動手能力。但不能任其自然、蠻不講理,遇到不滿或達不到目的,就肆意的發洩情緒。

    如果孩子無病,且無端的大哭大鬧,就是情緒化的表達已經形成。

    所以,作為父母,從一開始就要引起注意,觀察、分析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

    因為這個年齡期的孩子,有的不善於表達、有的表達吃力、有的不願意表達。無論大人知道與否,孩子都認為大人,知道某些事情不盡他意,要求大人引起關注、並給予支援,以滿足他的目的。

    所以,此時大人一定要溫暖倍至、極度耐心、語言溫和而又適應孩子。讓孩子在溫暖中說出胡鬧的原因,進而用合適的方法化解、處理。

    在此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言行舉止,是最為關鍵的時期。遇到事情,不要總是以家長的姿態,居高臨下、呵斥懲罰。確實不能解決問題,採用循循善誘、編講有趣故事、道理說清楚。不行,就置之不理,讓其鬧夠,自然反省後,給父母認錯,並講清楚在哪裡,保證以後不再如此。

    總之,兩歲時期的孩子,是語言、行為形成和培養的,最關鍵、最危險時期。作為父母,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 3 # 隱士nine

    在微博上發現《你的2歲孩子》,很驚喜,這本書的文案“又好氣又惹人愛”一下子吸引了我,短短几個字精確地總結了2歲孩子的特點,封面的小男孩用手卷起自己的上衣,讓我想到睡覺前的兒子。於是決定讀讀《你的2歲孩子》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知道,用大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是錯誤的;用好孩子、壞孩子和聽話和不聽話去界定孩子,對孩子是很大的誤讀,要知道孩子的許多行為是這個階段所有孩子共有的年齡段特點,只是暫時現象,不是個體行為。 實際上我們對孩子的成長的理解有很多的常識性錯誤。比如孩子給你一個東西,你伸手,他會再拿回去,我們一般認為這是孩子的欺騙,這本書卻說是幽默感,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常識性誤讀了。常識性誤讀?這太可怕了,看來家長都要檢視一下自己了。 2歲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懂事、好奇、執拗、多變 有男孩的家長一般都會感覺自己的2歲孩子太淘氣了,而且還很固執不聽話,實際上孩子固執不聽話是為了獲取安全感,要明白固執、多變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你要是非要逆著他,他會比你還固執,而要是想辦法引導他,或者不太強調他堅持的東西,他反而引不起注意,因為他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就想那樣了。所以當孩子躺在地板上不起來的話,你可以不理他或者用別的東西吸引他起來。 2歲孩子性格有兩個極端,在穩定和突破中不斷反覆,理解這個你就不會怪孩子常常發脾氣了。好奇和執拗是這時候孩子的身心發展特質。他喜歡觀察和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自己去做,什麼都想自己去實踐。我們要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不要害怕孩子用筷子吃飯會傷到自己,不要怕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飯會弄髒衣服,不要害怕孩子這做不來那做不來,如果你適當放手的話,你會發現他慢慢多了很多技能,而孩子某方面能力的缺失很有可能是我們家長無意識中限制了孩子,而不是孩子自己身心發展緩慢。2歲孩子的執拗實際上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孩子在這個世界獲得安全感的一種方式,他能把控許多東西,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心理安全保障。比如他希望什麼東西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擺放。記得欣培自己用積木錯落地擺出一個玩具時,被他媽媽不小心蹭掉了一塊積木,孩子於是大哭起來,他媽媽說:“哭什麼,又不是真槍。”我說:“在你眼中那只是積木,在孩子眼裡那就是自己最愛的槍”。 孩子的執拗有的時候也有自己和自己較勁的成分,要讓孩子聽你的,暫停當前的行為,最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和孩子說話不要給他選擇的餘地,比如你說:“不把玩具收起來就不給你吃蘋果。”他會說:“不吃蘋果。”但是你說:“吃蘋果的時間到了,先把玩具放放,一會兒再玩。”他就要思考是不是要吃蘋果,程式的設定會讓孩子慢慢適應這個過程並接受。 用孩子的思維來要求和引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用孩子的思維來要求和引導孩子,比用自己的思維教育孩子要好的多。因為孩子是自我為中心的,他希望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圍著他轉,以他為中心,他需要這份寵愛。這時候的孩子希望每件東西都自己佔有,不太會分享,你要是搶了他的東西他會用手打你,並最終奪過自己的東西。你不要指望他能大方地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他也許會給大人,但不太會給小朋友,因為他知道大人不會真要他的玩具,而小朋友則完全不同。不要理解為這是孩子的自私行為,不用擔心,孩子都是從自我到別人的,“先有我,後有你”是正常的發展路徑。比如我在他眼中就是欣培爸爸,而不是王文鵬。 對孩子的吃飯、穿衣、睡覺、如廁等要設定規矩和程式,有意識訓練

    不要強迫自己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最重要的是孩子一直快樂!

    即使我們有很多方法看起來還算有效,但是也不要指望孩子事事都配合你,不會什麼都如你想的那麼順利。

    不要強迫自己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的期望也許都不是很正確。

    不要介意孩子對你使壞,不要介意他的反抗,因為對你使壞是和你開玩笑和溝通,是他認為的聰明行為;反抗則不僅僅是對你,有時候也在對抗自己。

    不要對孩子的堅持簡單認為是執拗,不要認為他的叛逆是頑劣,仔細想想,有的時候是家長的執拗,孩子的行為沒必要非得符合你的想法,他那麼小,還不懂的遷就別人。

    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做,要讓孩子自己嘗試。

  • 4 # 平涼家長之家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

    家長邀答:我真的是快要崩潰了,我孩子2歲了,做什麼事情都很磨唧,你喊破喉嚨都沒用,都不能讓他快上一分,跟完全沒聽到一樣。我該拿他怎麼辦?隔壁也有個兩歲小孩,人家做事就很利落,家長說啥就幹啥。可我家孩子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總是磨磨唧唧,我該怎麼辦?

    答:首先要謝謝您的信任和邀請。其次,我的回答很可能會不如您意、會惹您不高興。哦,興許還不只是不高興,甚至會很生氣、會很憤怒。如果沒做好心理準備,可以就此打住,別再往下讀了。懷揣憤怒往下讀,於您於我都是折磨。就算我把此刻胸腔內這顆火騰騰只為您而跳動的心挖出來捧給您,您也許只會嫌腥氣——就如同,你懷揣了嫌棄與憤怒去看自己家那個來到人世間不過才六百多天的小小嬰兒一樣,他的所有表現原本就是真真實實兩歲孩子應有的樣子。真真實實的這個兩歲小嬰孩在你心裡那杆稱的左側秤盤上,右側秤盤上是你想要的那個敏捷利落家長說啥就幹啥絕不磨磨唧唧的“二十歲樣子”的孩子。兩歲的他,怎麼拼得贏你心裡預設的那個“二十歲樣子”的孩子?兩歲的他又怎麼能使你心裡那桿秤保持平衡?怎麼能讓你不嫌棄不憤怒?怎麼能受得住“多次體罰”?怎麼能聽得懂“再三說教”?

    是故,“孩子做事磨唧,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只有一句:家長的“亂來”,孩子學得最快!家長的“不亂來”,孩子卻不見得一定能學會!

    於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便分化成為:面對一個兩歲孩子,家長怎樣才能“不亂來”?如何使孩子願意學且學得會那些“不亂來”?這兩個問題的核心答案是八個字——少講道理,多教方法!這個“八字家庭教育律”具體到一個“做事磨唧”的兩歲孩子,可拆解為使過程、方法和執行都清晰可見的三步走:

    第一步,家長心裡一定要門兒清:2歲小嬰孩兒本該有的真實樣子是什麼?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顯而易見的第一步是,家長心裡一定要門兒清:兩歲小嬰孩兒本該有的真實樣子是什麼?

    兩歲小寶寶原本該有的真實樣子是什麼?按我的理解、觀察和總結,小歲寶寶甚至都不能算是“人”,他們只是剛剛學會了幾個人類簡單句子和簡單動作的“小動物”。

    從身體的生理發育來說,他們的常規體重還不到三十斤,他們的常規身高也就八九十釐米。用我家老人的概念,“兩歲啊?吃奶娃兒!”兩歲的奶娃子,他們太弱太小了,他們的免疫能力還很差,稍有照顧不周,便很容易被麻疹、水痘等等嬰幼兒疾病襲擊。

    從身體的協調使用來說,如果家長沒有給他們足夠多的實踐機會和分步訓練,2歲小嬰孩兒們穿簡單的衣服、笨拙的使用勺子、自己獨立奔跑等身體功能的協調使用,都會顯得困難。

    從語言的表達能力來說,兩歲的小傢伙雖然喜歡嘰嘰呱呱不停說話,喜歡不住嘴的跟身邊的人們說這說那,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並不完全懂自己說的那些新詞彙新句子是什麼意思,儘管他們所說句子的主語謂語都是俱全的;當然,從家長嘴裡滔滔不絕蹦出來的那些複雜詞彙、複雜句子和複雜要求,對他們而言就像煙火紅塵中凡俗男女聽高僧持續不斷敲著木魚語速極快地念經一樣,自始至終都不明所以,不會漸悟或頓悟,只會昏昏欲睡。

    從情緒的辨識能力來說,兩歲小寶寶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跟螞蟻撼大樹有嘛區別?兩歲的小寶寶只會忠誠的真實表現自己的情緒,高興了就會咯咯咯笑個不停,傷心了就會哇哇哇大哭。來自於父母“亂來”的體罰以及隱含嫌棄等負能量的所謂“講道理”或“說教”,都會迫使身心發育正處於新舊交替階段的兩歲小寶寶生物生存自我保護機制緊急啟動:當生存或生命受到威脅,又弱又小的他們,要麼會選擇把自己越縮越小,要麼會選擇用兩歲孩子所能夠的方式對大人實施攻擊或反抗——真的是“豬嫌狗不愛的兩歲”嗎?

    其實不!如果家長允許小傢伙兒成為他們原本該是的樣子,那麼,“豬嫌狗不愛討厭的兩歲”,便會成為“了不起的兩歲!”兩歲的小寶寶,他們是多麼敏感的小動物,大人對他們好或不好,甚至不需要語言來表達,這個人往他們面前一站,是心懷善意還是心懷惡意,他們天生具有識別的能力一個人要具有較強的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那是一輩子需要去修行的事那不是一個兩歲孩子可以達到的境界。身為兩歲孩子家長的成年人,生理年齡應該不至於20歲吧?有的已過而立之年甚至已近不惑了,孩子的磨蹭和拖拉都會讓你失態、失控甚至崩潰,聲嘶力竭大吼大叫,甚至理所當然將這失控了的情緒轉移遷怒給一個才兩歲的孩子,以愛為名對他們實施各種花樣百出的“體罰”和“說教”——身為飽經世事的成年人尚且不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又憑什麼要求一個小動物似的兩歲小嬰孩兒呢?

    所以說,家長最了不起的修行,是允許孩子成為他們本來的樣子!是不過度懲罰和嬌縱,不過度控制和保護,讓他們本性中的善良與美好、靈性與神性得到自然而然的生髮與成長,“討厭的兩歲”就會變成“了不起的兩歲”!

    第二步,家長絕對不要體罰說教:2歲小嬰孩根本就聽不懂你的說教,而體罰只會讓他越變越冷、越縮越小!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非常關鍵的第二步是,家長絕對不要動不動體罰或說教:2歲小嬰孩根本就聽不懂你的說教,而體罰只會讓他越變越冷、越縮越小!

    《別說你快點你快點》是個很值得一看的繪本故事,而這“值得一看”的讀者物件可以覆蓋上至八十歲老人下至八個月小孩兒!這“值得一看”的方式可以是作為床頭書反覆重讀——我把它定位為一劑神藥,可以療愈家長們自己從原生家庭中攜帶於血液中的孤單寂寞冷,更可以讓當下孤單寂寞冷的三代親子關係如同口噙蜜糖水兒似的甜蜜到心裡。

    簡約而深情的56頁水彩畫中,一隻輕輕盪漾的小船,輕輕訴說著他的心聲。他說,“別說你快點快點,一個個順序不一樣。拿我跟他們比我會緊張的,一緊張我就會發冷,一緊張我就會縮小。一個個不一樣,會的事情不一樣,別問我為什麼不會。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我說不出來的心情太多太多。別拉我,別推我。一個個長短不一樣,一個個時間不一樣……”是的,全書文字差不多也就這麼些,就這麼幾句簡簡單單近乎於幼稚的獨白,卻令無數家長潸然淚下——尤其是在魔音穿耳從小被催促長大的80後、90後這兩代家長,他們從呱呱墜地開始被摧殘最狠的就是“快點快點”!他們從不曾感受過自己再怎麼笨、再怎麼慢也有人和善而堅定的等待,所以等他們成為了家長也會像有人拿帶倒刺鞭子催著一樣不停催促自己的孩子,“快點快點,快點快點!”

    如果家長有心,就會關注到這個繪本故事的作者益田米莉。如果說《別說你快點你快點》能夠輕易戳中我們的淚點,那麼,作者所講到的創作這個繪本故事的那個源頭小故事,則會讓渴望愛而不得的我們嚎啕而涕淚下,不論我們如今是不是已經七老八十,我們身體裡頭住著的那個被父母過度催逼而永遠留在暗黑中又笨又冷的小孩兒,他還留在那 裡,他們一直一直渴望愛而不得,他們一直一直渴望來自父母的那一聲堅實又永恆彷彿是大地一樣的回答:“排在最後的人好了不起啊!!”

    可是,我們等到了嗎?我們能等到嗎?答案是那樣的肯定和令人心碎:永遠不可能等到的!我們的失望與絕望襯托下的益田米莉,她是多麼幸運和令人嫉妒!

    她上小學時候,有一天教室裡舉行個小活動,全班同學排隊抽籤就可以領到一個驚喜的小禮物。益田米莉行動慢,就到得晚了,就排到了隊伍的最後面——排在後面的小孩子多麼失落和難過呀!所有同學都領到了心儀的小禮物,可是排在最後面的,不但是最後一個領到,還有可能領到最不好的,最最要緊的是要等待好久好久啊!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師來到了隊伍最後面、來到益田米莉的身邊,他驚歎地對著整個隊伍裡的同學大聲說,“排在最後的人好了不起啊!”

    是的,只是一句話, 簡簡單單那一句卻分明是芝麻開門的神秘咒語,開啟了益田米莉那時那刻完全不一樣的情緒感受,開啟了益田米莉從那以後整個生命遽然洞開的驚喜!益田米莉回憶說,“我的開心和驚喜,遠遠超過了排在隊伍最後面的沮喪和難過。這種開心和驚喜在整整過去了35年之後回憶起來,心中依然充滿了溫暖!”

    舊華夏文化體系突然斷層了的新雜糅文化體系下長大的80後、90後家長們,對自家心肝肝肉蛋蛋的兩歲寶寶,要求竟然已嚴苛到了如此程度:做事磨唧,便多次體罰和說教!

    兩歲的小嬰孩啊,他們能聽得懂來自家長的、屬於成年語言體系的表達的和要求嗎?根本就聽不懂啊!家長卻因為“孩子不遵照執行、不立即執行”這個聽不懂的東西而實施體罰,這隻會讓孩子越變越冷、越縮越小!越變越冷到一定程度,血緣至親反目成仇便是必然;越縮越小到一定程度,孩子自卑自閉便成了必然——難道這就是身為家長想要的結果嗎?

    益田米莉回憶說,她的老師總是時時處處認真觀察著每一個孩子,尤其是會守候著最後一個孩子!老師從不說“你快點快點”,老師會微笑著堅定的等著最後那一個孩子!而華夏國80、90後特殊時代背景下長大的這個年輕家長群體,他們從不曾被自己的父母和善又堅定的等待過,從不曾被父母溫暖又真情地囑咐過“孩子你慢慢來”,更不可能被父母貼心又驕傲地鼓勵過“排在最後的人好了不起啊!”所以,當他們自己成為了家長,自然而然就複製了自己的成長模式給自己的孩子,他們刻進骨子裡、流淌在嘴邊的那兩個字一直一直是“快點快點快點!”為了確保這個“快點快點快點”,他們經常會踩過界,他們用體罰、用說教、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催促和控制孩子,他們也用自己的雙手、用過度的愛和幫助替代孩子——然而,過度的懲罰會讓孩子越變越冷、越縮越小,而過度的替代或保護則會從根子裡毀損了孩子成為最獨特的那個自己的機會!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客觀而真誠地共情於孩子,就能夠聽到自己和孩子內心最真的那個聲音:“別說你快點快點!”——是的,這是一個兩歲小寶寶靈魂深處最真實的聲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靈魂深處最渴望的聲音。這個聲音想要告訴我們的真相是:哪怕只是一個兩歲小孩子,他們的生命也需要尊重和敬畏!不要催促,不要比較,不要用被世俗化了的成年人的標尺去“切割”孩子的生命與成長!

    第三步:家長要學會“等等孩子”:2歲小嬰孩最好的“接觸介面”是“你等我嗎?

    我等你啊!”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體罰和說教都不起作用我該怎麼辦?”絕地制勝的第三步是,家長一定要學會“等等孩子”:2歲小嬰孩最好的“接觸介面”是“你等我嗎?”“我等你啊!”

    對了,這裡提到了一個新詞彙“接觸介面”,它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家長們是職業化、專業化高管的話,必定不會陌生。所謂“接觸介面”,就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互相交叉的那一小部分公共區域,這個區域是二者為了公司或企業共同目標互相擁有的時間、精力及能力。反之,如果管理者是一個圓,被管理者是另一個圓,這兩個圓彼此不交叉的絕大部分割槽域,則是不屬於對方的、獨屬於他們個人的“非接觸介面”——也就是說,儘管“家長”這個身份或稱呼是永久性的、終身性的,但只有家長自己的時間、精力、能力在與孩子的時間、精力、能力彼此交叉且互相擁有時的“公同區域”,才叫做與孩子有了“接觸介面”,才叫做“履行了家長職能”。

    兩歲的小孩子,他們最為正當的、最有前途的、最具價值的職業就是玩耍,而最接近於兩歲小孩子靈性生命能量的玩耍方式,簡單的比如玩泥巴,複雜點兒的,比如學會辨別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並記住它們的名字,或者透過各種小遊戲辨別不同聲音和不同方位等等……所有這些或簡單或複雜的親子游戲的過程,才是“家長職能”的應該性和有效性——一言以蔽之:除了家長自己怎麼做,最重要是家長對孩子怎麼做?!

    家長與兩歲小嬰孩的“接觸介面”其外顯形式不論多麼繁雜或華彩,其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最美好的內隱核心不過兩句:

    “你不會笑話我吧?”

    “我不會笑話你的。”

    “你等我嗎?”

    “我等你啊。”

    我們身邊所見,有太多的家長總是拿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與別人家孩子比來比去,卻從不曾關注過自家孩子心裡的真實感受,他會緊張嗎?他會自卑嗎?他會看輕自己嗎?他緊張了會怎麼樣呢?是的,他一緊張就會渾身發冷,就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就會覺得整個世界掉進了黑暗裡——家長不經意的催促,不經意的拿孩子講笑話,不經意的忽略他們自己的速度,不經意的責罵他們慢吞吞,不經意地催逼他們“快點快點”……所有這一切,明明在“口吐黑蓮”但我們自己意識不到,我們自己意識不到就意味著沒有傷害嗎?

    不!哪怕是剛出生兩天的小孩子,他們也能夠感受得到家長所言所行是“毒藥黑蓮”還是“良藥白蓮”!哪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不是在許多鼓勵和安慰的助益下一步步朝前走的?哪一個擁有幸福感與獲得感的孩子,最踏實莫過於任何時候都篤定地知道永遠有人在等著自己——“我慢慢地朝前走啦。你慢慢地走過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該如何正確的面對孩子的語言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