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仙晟

    當官要麼為了給自己家族漲臉要麼為了自己的理想要麼為了青史留名,再者明朝俸祿但並不是沒有人貪汙啊,就是因為俸祿太低所以貪汙的就更厲害了。

  • 2 # 英雄悲歌

    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心裡原因。古代農耕社會,老百姓就是種田養桑,有的做點生意,要麼去當兵打仗,別的沒什麼出路,而且這幾樣營生社會地位都不高。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弄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那是無線的光榮。大家會說你祖墳上冒煙了!

    第二呢,明朝官員俸祿雖然低,但有其它的灰色收入。靠朝廷的死工資顯然養活不了一家人(還有手下賬房管家丫鬟等),貪汙受賄是免不了的!所以明朝的反腐力度很大,動不動殺頭剝皮,官員貪汙60兩銀子就處死!老百姓可以直接揪出貪官,或者直接向上控告貪官。

    明朝是歷史上所有朝代官員俸祿最低的,因為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瞭解底層百姓的苦難,他非常痛恨貪官(有點仇富,呵呵),也因此把官員俸祿制定的很低!這就走入了惡性迴圈,俸祿低,官就貪,貪就殺,但前赴後繼,怎麼也殺不完。蘇州知府蔡玄戴著腳鐐手銬辦公,他還要貪,最後被殺掉!

  • 3 # 朝史暮想

    首先,不管什麼年代,哪個朝代,作為一名國家官員,都還是能夠保障基本的生活的。相對於靠天吃飯的耕種,進入仕途一直都是旱澇保收的鐵飯碗。運氣好,你在宋朝做官,那生活水平是槓槓的;運氣不好,在明代做官,那也端住飯碗別撒了,起碼比讓你下地幹活強。

    其次,古代文人出路不多。自古讀書科舉被世人認為是正途。即使在明代,官俸微薄,這種觀念也不會輕易被改變。學而優則仕,進入仕途依然是廣大中下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其四,很多進入官場計程車子,除少數家境實在困難的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愁衣食的。他們有的本就是官宦之後,有的是富商地主子弟,所以即使俸祿微薄,對於他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其五,中國古人對權力的認知。中國的古人和西方先民,對於財富和權力的認知是不同的。西方先民的認知標準,往往是用財富去打造權力的柄仗;而中國的封建士子,絕大多數都明白,有了權力往往就能帶來巨大的財富。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封建時代,貪腐一直難以杜絕,而很多統治者甚至對貪腐持默許態度。

    所以,即使明代官員俸祿微薄,即使明代官場鬥爭激烈,即使明代肅貪手段極重,這還是無法阻擋古代學子們進入官場,步入仕途的熱情。

  • 4 # 乾史坤今

    明朝當官的俸祿據一些史料記載確實低,但低到個什麼程度,本人沒有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養家餬口那還是綽綽有餘吧。低的很大的一個原因當然是草根出身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於是從大明開國就定下了百姓上交很少的賦稅律令,以至於官俸不可能高。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走仕途做官呢?這當然和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科舉時代低層百姓想要成為上層人,唯有兩條路,要麼科舉走向仕途,再一條就是造反。當然在大一統的大明社會穩定的情況下,造反當然不可取,只有剩下的一條路——走向科舉!對於儒家思想下的學子想的就是怎樣建功立業,一展抱負!不然怎麼會把“金榜題名”稱之為從生四喜之首呢。

  • 5 # 神天天無聊

    只是朱元璋的時候是真低

    後來不說各種福利

    論扒皮絕對比清朝牛多了

    明末李自成入京從大臣家裡抄出來的金銀財寶相當於明朝好幾年的稅收

  • 6 # 春秋正義

    學而優則仕,這個觀點是從科舉制度創立之始便相伴而來的,它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為國家官僚系統選拔和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有濟世理想的讀書人。但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將讀書和當官緊密結合在一起。

    實際上,人人爭著入仕為官絕非明朝的傳統。

    從思想本源上,儒家思想鼓勵“修身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這是一套完整的世俗社會理念,關注當下現世,鼓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西方出世尋求極樂世界的思想截然不同。這決定了中國的讀書人一定是嚮往著為社會做貢獻的,而這個在古代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當父母官為民請命。

    從國家選拔官吏發展上,最原始的血緣世襲制禁錮了社會的流動性,而後出現了軍功爵制度卻無法解決和平時期的選官問題。接著就有舉孝廉、九五中正制,結果皆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導致國家世風日下,亟需一套既能夠實現個人理想、又能為國家幹事創業的制度,於是隋唐建立完善了科舉制,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透過知識改變命運,這可不得了,讀書就能做官,一時間人人都以讀聖賢書為榮。

    唐宋經濟社會繁榮,國家實行高薪養廉,官員的收入是很高的,尤其宋朝“刑不上大夫”,貪汙是沒有死刑的,讀書—當官—撈錢,這基本上成了每個想要入仕的人的共識。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經歷悲慘,他對於官僚系統有著天然的仇恨,所以給官員的俸祿也是極為苛刻,幾乎是按照農村小康水平來制定的工資標準,明代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87石米,一年就是1044石。與前朝不同,明朝俸祿是發實物,也就是說官員領到大米後,還得拿到市面上換錢,想想都覺得喜感。明代的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市斤,如果按照按現在一斤米值2元錢算,那麼正一品官員年薪大概是32萬元。

    國家最高階官員尚且如此,那麼底層官吏呢?以七品縣令為例,每月7.5石米,一年只有90石,摺合就是2.7萬元,這個數別說養活自己了,上有老下有小,如何生存?何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價是會變動的,到了嘉靖時期,海瑞堪稱清官典範,海瑞上街為母親買肉祝壽,竟成為奇聞,據《明史·列傳第一百十四》載:“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海瑞生活貧苦,可天下人有誰能做到呢?

    就這,朱元璋還認為“為官者既受朝廷重祿,尚無饜足,不肯為民造福,專一貪贓壞法,亡家果可怨乎?”由此可見,當大明的官可真不容易。

    不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連顧炎武都說“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那麼既然俸祿低,難道大明的官吏都是天下為公的富二代,只幹活不要錢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來看看明朝官員的腐敗手法:

    1.賣官鬻爵、請託走後門

    萬曆二十二年,吏部尚書孫丕揚提議用抽籤方法解決官員空缺。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走後門的人太多了,吏部誰都不敢得罪,於是選了個折中的辦法,由此可以看出買官的現象多麼嚴重。天啟年間黃尊素說:“大拜(內閣首輔)之事,相傳必用間金數萬”,帝國最重要的位子,待在皇帝身邊,居然可以用錢買到!而對於低一級的官吏也是有清晰的價碼,巡撫五六千兩,知府兩三千兩,就連普通辦事員都價值千兩。至於官位為什麼能買,大家奔著什麼去買,很簡單,買官再貪汙回本,可不要太爽。

    2.直接收受賄賂

    明代官員工資雖低,但福利還是很明顯的,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免除徭役。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新興的富戶,絕大多數屬於官僚、土紳或在學生員而得以享受優免,不再承擔役的責任。政府中的吏員,也越來越多地獲得了上下其手的機會。因為全國的現金和實物不是總收集發,財政制度無從以嚴密的會計制度加以考察,從間隙中漏出來的錢物就落於這些人的手裡。很多的人對民生疾苦早 已視而不見,而是更多地關心於保持職位以取得合法與非法的收入。”

    萬曆年間的進士徐光啟說道:“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啟中舉,盡免其役,家業復振。……與市為賈,驟富焉”。這就是說,一些原本因為徭役太重而家道中落的人,一旦當了官,立刻力挽狂瀾,一夜暴富,生動描寫了官員貪汙的現象。當官可以不用賦稅、徭役,將會吸引大量普通農民投獻:農民將土地加入到官員名下幹活,名義上屬於官員的僱農,實際上他們的人頭將不會出現在帝國的徵稅和徭役本上。官員靠這樣的投獻積累大量財富,嘉靖首輔徐階名下就有二十萬畝良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民主動投獻的。

    萬曆三年來華的西班牙人馬丁·德·拉達修士在《記大明的中國事情》一書中印證:士紳的人數接近稅戶。這是我們旅經各地發現的。有的納稅戶是按六、八或更少的人數納稅,儘管他們戶內人口更多;他們好些人都這樣告訴我們的。例如有個叫夏蘇的人對我們說,他戶內有七十人,但他只納七人的稅。另一個人對我們說,他戶內約六十人,他只交四人的稅。

    此外,明朝官員還有透過驛站、馬政、火耗的方式瘋狂佔國家便宜、充實個人錢袋,以至於崇禎廢除驛站,下崗工人李自成便鬧了起來。

    明朝官員有不用納稅服徭役的福利,監督制約機制形同虛設,當了官就有大把大把的錢可以貪,誰還在乎那一點點俸祿呢?

  • 7 # 歷史戰爭

    中國古代有許多草莽皇帝,而朱元璋無疑是最為著名的代表。朱元璋出身貧苦家庭,他經歷過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也看到過哀鴻遍野、易子而食,朱元璋立志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此當他建立明朝時,他創立起一套異常嚴苛的官僚管理體系。朱元璋將“重典治國”的思想運用在吏治上,對於貪腐官員他嚴厲打擊,而對於普通官員,他的要求也非常嚴苛。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明朝初期的官員俸祿極低,就連清朝在修《明史》的時候,都就明朝官員俸祿開門見山的評價道:“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明代官員的官方標準俸祿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事實上,明太祖確定的官員俸祿相比其他朝代雖然不高,但足夠滿足官員的生活和公務需要,可是問題就出在洪武年間制定的俸祿標準被定為“永制”,即它不會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而產生變化。要知道,在明成祖之後,明朝的經濟便已經迅速發展,物價水平也隨之不斷上升,可是官員的俸祿卻是定數,無法上漲。

    不僅如此,明朝官員俸祿的發放也存在問題。在洪武年間,官員的俸祿全部以米糧等實物支給,但在靖難之役後,由於戰亂,明朝糧庫空虛,明成祖於是下令:“天下倉糧,宜撙節以備國用。各處都司官俸,舊全支米者,宜米鈔中半……”(《明太宗實錄》卷12上)自此之後,明朝官員的俸祿分為本色與折色。所謂本色是指按米糧等實物發放的俸祿,而折色則是指將一部分俸祿折算成白銀與寶鈔,但是明朝初期白銀流通並不廣泛,寶鈔更是由於皇帝的濫發而形同廢紙,因此官員到手的折色實際價值很低。《明憲宗實錄》中就曾記載:丁丑,戶部請以布一匹,準支文武官員俸米二十石。舊兩京文武官折色俸糧,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至是,又折以布,布一匹時估不過二三百錢,而折米二十石,則是米一石,僅值十四五錢也。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有司朦朧奏請,遂為常例。藉此可以看出,明憲宗時期的折色簡直是對官員的壓榨和剝削,而且其程度令人髮指。

    不過,與官員俸祿水平相反,明朝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卻在不斷上升。根據《中國教育通史》記載,明朝透過科舉選拔產生的進士多達兩萬四千餘人,而“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則寫道:“略以吾蘇一郡八州縣言之,大約千五百人,合三年所貢不及二十,鄉試所舉不及三十,歷三年之久,合科貢兩途,而所拔不過才五十人”。由此可見,明朝在官員俸祿極低的情況下參加科舉希望走上仕途的人依舊眾多,而且競爭十分激烈。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人是逐利性的,即使存在像海瑞這樣一心只想“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清官,但畢竟不多,大部分的官員走上仕途仍舊是追求富貴。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朝官員俸祿如此之低,還會有這麼多人想要做官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許多人也能猜的到,明朝的官員俸祿體系當中存在漏洞,官員可以依靠許多不法途徑來獲取“灰色收入”,而這些灰色收入,往往是他們標準俸祿的數倍乃至數十倍。

    明朝的斂財手段有許多,可謂五花八門,不過與其他朝代不同,明朝官員很少在明面上進行貪汙腐敗。由於明朝反貪法律嚴苛,加上言官制度使得許多官員都害怕被抓到把柄遭到彈劾,因此明朝的官員獲取灰色收入大部分都是透過大家預設的途徑,比如佔田收租和收取常例錢。

    在明朝官員的俸祿不高,但待遇還算豐厚,官員擁有免稅特權,因而許多人都會將田地掛靠在官員的名下,從而省去賦稅,而作為回報,官員便可以收取一筆客觀的租金。此舉容易造成土地兼併,不過由於整治起來非常困難,因此朝廷數次頒佈聖旨,抑制這種行為,但都效果不佳。

    而常例錢可謂是明朝官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許多官員透過常例獲得的錢財比俸祿高出許多。所謂常例錢,便是各級官員在私底下逐漸形成的不成文規定,但由於整個官僚體系都預設它的存在,因此它作為一項非法收入,卻成為大部分官員堂而皇之的斂財之道。明朝的常例錢種類眾多,小到官員送禮時的“炭敬、冰敬、別敬”,大到銀錢火耗,都是官員獲取灰色收入的途徑,而且還沒有人管,畢竟就連那些言官自己也不乾淨。

    透過常例錢,明朝官員獲取的灰色收入極多,比如海瑞記載的淳安知縣應該收取的常例清單:夏絹銀一百六十兩。太府如數,受否在人。秋糧長銀二十兩。折色糧銀四兩。農桑絹銀十兩……俸米每石折銀一兩。出外直日裡長供應並店錢人情紗緞。

    一位地方知縣,一年的常例收入卻可以超過數千兩銀子,其斂財程度令人髮指。明朝官員當中當然有不收取常例錢的,比如記載上述清單的海瑞,不過在其他官員看來,海瑞這種做法無疑是要砸所有人的飯碗,因此海瑞在官場上才會屢遭排擠。在明朝的官僚體系中,更多的官員還是會接受灰色收入,而且規模極大,層層盤剝,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百姓。《崇禎長編》中就記載戶科給事中韓一良曾上疏道:今之世局,何處非用錢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愛錢之人……縣官為行賄之首,而給事為納賄之魁。州縣之俸薪幾何?而上司票取,撫按薦謝,考滿朝覲,有費至一千、二千、三千、四千者,夫此銀非從天降、非從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

    對於官員暗地裡的灰色收入,皇帝當然不會不知道,可是由於明朝官俸制度本就存在問題,貪腐問題不是簡單的存在某個部門,而是遍佈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包括皇帝身邊的閣老們,沒有幾位是真正清廉的,因此皇帝和其他大臣根本就無能為力。張居正在任時,曾對稅制進行改革,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於侵犯了大部分官員的利益,因此他死後也不得善終,他的改革更是半途而廢。

    明朝官員的灰色收入極高,因而眾人才會趨之若鶩的想要做官,畢竟只要做官,就有錢拿,還不用擔心受怕,想必這與朱元璋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而明朝官俸制度的問題和整個官僚體系的腐敗,也使得明朝這顆大樹腐爛到根子裡,明朝滅亡的結局,在官員們堂而皇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太祖實錄》

    《明太宗實錄》

    《明憲宗實錄》

    《中國教育通史》

    《崇禎長編》 汪楫

  • 8 # 清水空流

    在說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朱元璋訂製的官員的俸祿是不是很低。實事求是地說是不高,但也不是那麼低。起碼衣食無憂。知縣月支米七石,歲支米八十四石。相當於現在2400元左右。正一品官 87石 ,相當於現在28000元左右。朱元璋曾言:“俸祿好比井中之水,雖然不高,但總有水”(大意如此)。這和朱元璋出身有關,天生反感官員。這裡就不說了。

    可以說,俸祿過低,迫使官員“不得不貪”。反腐最嚴格的大明確是封建時代腐敗最嚴重的朝代,實在是莫大的譏諷。但實際上明朝官員並不依靠俸祿生活,所謂工資基本不動。XX基本不用。菸酒基本靠送。就是說明朝官員的實際“收入”並不低,大大高於法定官俸,陋習成久官場惡疾浸入明朝政治生態,這也是最終成為明朝覆滅的一個主要原因。至於為何要當官,很簡單,士農工商。當官排在第一,當官可以不服徭役,不當差。不納糧。等等隱性收入和潛規則收益大大高於名義上的收入。當官自然是好。

    最為關鍵一點就是明代官僚有免稅特權,(在同一時代,英國官員俸祿過400英鎊就得繳稅)所以普通人一旦中進士任官,就會有大量人來投獻土地(范進中舉),所以明代官僚士紳階層出現大量的兼併,就此獲得的地租收入,足夠官僚生活富足。這也是崇禎時期國庫空虛的原因。朱元璋死後,隨時物價和各個方面上漲,而明朝官員的俸祿始終如一,必須承認明朝官俸制度和宗室制度是非常失敗的案例,由於不貪汙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好和宗室又過於腐敗。使得腐敗普遍性地存在於整個官僚階層,成為明朝官僚機器上無法根除的癌症。

    《明史.食貨志》裡也說,“自古官俸之薄,無有若明代者。”,整個明朝透過科舉層層選拔產生的進士多達24000餘人(不是官員),入取率大約只有4%,可謂十分嚴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當官既然不掙錢,這些精英階層又為何樣要當官,到底是為什麼呢?就是一旦當進士和官員以後,就會有無數的撈錢的機會。到了明代中晚期,李東陽記載:“郡對士大夫,其士大夫又多田產,民有產者無幾耳”。可見土地兼併到了何種地步。明代官員不靠俸祿生活,依靠“常例”斂財這些都屬於正常一系列的收益來作為收入。所以俸祿低在明朝進士人眼裡不算事。

  • 9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相對而言,比起前代的唐朝宋朝,明代官員所能拿到的俸祿真的很低。如此低的俸祿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著密切的關係,朱元璋草根出身,由於太過於心繫民生,比如說大力推進老百姓住房的建設一類,而把國庫支出基本用於建設民生上,這就導致了他對官員們的“摳門”——官員們每個月能拿到的月俸實在是少。

    換到今天,如果面對一份入不敷出的工作,我們肯定是不願意做的,寧願跳槽也不願賣命。那為什麼在明朝,即便月俸拿得很少,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熱衷於讀書參與科舉,最終踏上仕途呢?

    首先一點就是官僚制度為中國古代的人們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在古代,無論當什麼官,無論官職是在皇帝身旁輔佐,還是下到州縣去做七品小官,自古以來人們都保有著一種觀念,就是官大權大,地位自然也就高人一等。雖說在古代從事商業的確有可能賺得比當官來得多,但是在古代,行業分三六九等,從事商業的人被視作“三教九流”,而那時候依舊有大多數人鄙視商業、鄙視商人,有認為商人的後代不能讀書做官的觀點存在。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那時候的“龍鳳”之職估計也只有做官了,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古代人覺得只有做官是唯一出路,只有做官臉上才有面子。而有些官家出生的孩子,自然會被父母送進學府讀書,最後當官繼承父業,這是不用說的。

    除了這些官家的子弟外,其他許多的寒門弟子,也只能透過“讀死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畢竟如果出身貧寒,也沒有資本來進行商業的運作,而讀書是唯一可能性巨大的改變命運的手段。所以比起沒日沒夜的幹農活,還是有很多人對安逸的官位朝思暮想,當然也不排除真的有些治國理念和想法的有志青年。

    與商業相比較完,再拿當官的收入來對比一下農業。這個自不用說,自古以來農作物種植業都是靠天收,歷史上出現旱災澇災的年代也不少,如果哪年正好撞上了自然災害,農作物顆粒無收,百姓就只能乾等著捱餓。但是當官就明顯不一樣,當官來的俸祿最起碼要比種稻子來的穩定,就算不多,起碼每個月能保證有飯吃。

    再者就要談論到明朝風風火火的貪汙現象了,因為朱元璋實在是太過摳門,但官員也愛財,所以這個時候,面對一些外來的賄賂,官員們肯定是收不住手腳的。再加上那個時候多數皇帝對貪腐的管制其實沒有那麼嚴格,基本所有的官員都會拿到比工資多一點的收入。

  • 10 # 正量螞蟻

    說道明朝公務員收入低這個話題,肯定有不少大神會用當時的糧食收入比較當時的購買力,算綜合收入,咱就不再計算,畢竟數學能力有限,還是交給那些數學大神吧!

    自古書生就有一種信仰“出相入將”十年寒窗只為換取一朝成名,如果不能進入仕途,讀書又有何用,加之明朝八股盛行,腐朽的書生們更是為了能進入仕途,發瘋一般的苦讀,范進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考中舉人後,生活上的滿足,被人尊重的虛榮感,對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來說花費再多的年華也是值得的。

    進入仕途就相當於拿到了鐵飯碗,只要不範什麼大的錯誤,生活還是很安逸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再低的收入也抵不住這句話的誘惑。窮苦出身的讀書人不想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望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被人膜拜,進入仕途是最好的捷徑,機會來了哪有不爭的道理。

    政治環境的影響。明朝官場制度相對腐敗,監督機構多成擺設,只要銀子到位,自然平安無事,這也進一步助長了不正之風的生長,書呆子們看到這些就像看到黎明的曙光一樣,個個趨之若鶩,誰不想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冠道370豪華版功能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