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東漢末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而其中又以魏最為強盛。曹魏能獨佔鰲頭,與其強悍的軍事實力密不可分。作為執政者的曹操精通兵法,善用謀略,數次戰役都可圈可點。曹操曾平定黃巾,降服呂布,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曹操的軍事才能不容小覷,但是曹操後期卻屢戰屢敗,這是為何呢?

    曹魏的強大已然讓蜀吳的統治者心生忌憚,蜀吳聯手抗魏,曹操無法以一敵二。官渡之戰後,曹軍幾乎勢如破竹,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已然不成氣候,曹操便想乘勝吞併江東。曹操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很好,但是吳蜀的有識之士卻不願讓曹操如願以償。當時,東吳多主和派,唯獨周瑜魯肅兩人主張與曹魏一戰。魯肅又以一己之力說服劉備,與蜀國結盟,而諸葛亮也正有此意,雙方一拍即合。魏國雖然實力強悍,但是蜀吳合力仍可與魏國一戰。曹操本就因人多勢眾而託大,加之蜀吳合力抗魏,曹操也就只能折戟於赤壁。

    曹操後期的作戰失敗也與時機不利有關。作戰不僅只靠軍事實力,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並未就此放棄,很快捲土重來,南征孫權。曹操已經攻破了孫權在江北所設的營寨。孫權不得已親率七萬大軍與曹操對峙,但是相比曹操的四十萬大軍,幾乎是以卵擊石。但是江東乃水鄉,多水上作戰,而魏國士兵多是北方人。如此一來,曹操想取勝便極為艱難。加之春雨瓢潑,曹操不得已撤軍北還。

    曹操後期以攻為主,對於以逸待勞的敵人而言,無疑是不佔優勢的。夏侯淵與蜀軍爭奪定軍山一地,但是卻被黃忠所斬殺。曹操眼看下屬無法奪取漢中,便自己率軍親征。劉備深知曹操實力,不願與他硬碰硬,便加固城牆和堡壘。劉備避不出戰,曹操也沒有辦法。魏國士兵多,最適合速戰速決,否則數十萬大軍的糧草等問題都難以解決。曹操與劉備相持數月,終究難以拿下漢中。

    魏國幅員遼闊,外在的敵人更多,不光與蜀吳對戰,因而兵力比較分散。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之時,劉備親自率軍前來,夏侯淵不敵劉備。曹操因此坐鎮長安,親自督戰。與此同時,邊塞並不消停,硝煙又起。曹操將曹彰等猛將派去北征,對抗烏桓鮮卑的聯軍。如此一來,不僅將領被分散到其餘地方,兵力也隨之分散。這樣的局勢對於曹操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當然曹操後期的屢戰屢敗也與其自身因素相關。後期曹操年事已高,赤壁之戰時,曹操已是五十四歲高齡。曹操的身體素質大不如前,自然戰績也就不如以前輝煌。另外,曹操此時已經是名為臣子,實為人君,加之魏國一家獨大,曹操難免會比較自大。驕兵必敗,曹操的失敗也與此相關。

    儘管曹操後期的敗績較多,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軍事才華。他精通兵法,又善於用兵,對北方的統一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值得稱道的。

  • 2 # 以史為鑑

    誰說曹操後期屢戰屢敗沒打過勝仗的?以赤壁之戰為分界線,我先把曹操之後的歷次戰役結果列出來給大家看看,用事實說話。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曹操戰敗。

    建安十四年,曹操再次征討孫權,駐軍合肥,開始在揚州屯田。未發生戰爭。

    建安十五年,未發生戰爭

    建安十六年,親征馬超韓遂。曹操大勝。

    建安十七年,曹操派夏侯淵擊敗馬超部下叛亂。曹操戰勝。

    建安十八年,曹操親征孫權,在濡須口攻破孫權江西大營,活捉孫權的都督公孫陽。曹操大勝。

    建安十九年,曹操部下殺掉馬超全家逼馬超投奔漢中張魯,曹操派夏侯淵戰敗馬超帶起來造反的氐族和羌族,並屠城。曹操大勝。

    十九年三月,曹操還親征孫權,打個平手。

    建安二十年,曹操親征漢中,擊潰氐羌少數民族,並且逼迫張魯投降,佔據了漢中。在合肥的張遼以八百人擊敗孫權十萬人,威震逍遙津。曹操大勝。

    建安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曹操再次征伐孫權,孫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曹操率大軍逼近進攻,於是孫權退走。曹操小勝。

    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劉備斬殺夏侯淵,曹操親征劉備,但是劉備拒守險地不出戰,曹操無奈退走。曹操戰敗。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斬龐德擒于禁,曹兵大敗。但後來隨著孫權插手,關羽戰敗而亡。曹操戰敗。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

    在這多達十二年的時間內,有數的大型戰爭足足有十多次,曹操除了赤壁之戰,只在漢中對劉備,荊州對關羽失敗了兩次,其他情況下都是戰勝或平手。

    而且荊州對關羽也是先敗後勝。何來題目中所謂的屢戰屢敗,沒打過勝仗呢?

    如果非得給這區區幾次失敗找幾個理由的話,可以說張口就來。

    1、地理原因:

    對東吳雖然勝利居多,但是有長江天險阻隔,瘴氣橫行,曹操對孫權只能擊敗而不能傷其筋骨。

    而劉備更不用說了,佔據益州漢中都是易守難攻之地,漢中之戰可以說把地利因素髮揮到極致。

    2、人才原因

    曹操自己領兵當然不會懼怕孫權劉備,但是曹操麾下大將在遇到劉備和孫權這樣的梟雄時能否佔據優勢呢?

    我們看的見張遼在對陣孫權的時候,打的孫權有了心理陰影。但是曹操大將夏侯淵在對陣劉備的時候,就不是劉備對手,不但丟了地盤甚至丟了性命。

    3、兵力原因

    曹操佔據整個北方核心區域,各地剛剛平定,叛亂還在此起彼伏,牽扯了大量的兵力去評判鎮守。

    不能抽出絕對優勢的兵力對劉備或者是孫權進行碾壓。

    4、外部原因

    因為曹操實在太厲害,他的地盤兵力都佔據了太大的優勢。所以在這種壓力之下,劉備和孫權必須弱弱聯合才能對抗曹操。

    這也讓魏蜀吳三國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曹操對劉備和孫權任意一個都佔有優勢,但當孫劉聯合起來的時候,曹操卻只能和對方打成平手。

    5、年齡原因

    曹操在建安24年、25年的兩次敗仗之中已經60多歲了,他的思維經歷和反應能力,都已經處於低谷。

    而此時的劉備正處於剛剛佔領益州,拿下漢中的意氣風發狀態。更不要說才30多歲的孫權。

    6、根本原因

    用唯物史觀來分析那就是,曹操佔據的中原核心發達地區,因為歷經戰亂,其生產力已經衰落到一定的程度。

    而孫權佔據的長江以南地區和劉備戰局的四川盆地地區則因為戰亂較少波及,雖然這些地區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但保留了還算完整的社會生產。

    所以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來看,曹操統治的大部分中原地區和劉備、孫權統治的江南和蜀中地區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怎麼樣?這6個理由是不是可以基本解決你的疑惑了呢?

  • 3 # 老叟蜀山散人

    這個後期是如何界定的?曹操一生大小戰役無數,死前仍打了個大勝仗,聯合孫權殺了關羽嘛,這個後期無勝仗是個偽命題。

    曹操生平大事約記:

    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生。

    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年20歲。

    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3年),破黃巾有功除濟南相,遷東郡太守,年30歲。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89年),靈帝宏崩,少帝辨立,十常侍亂,大將軍進亡;西涼董卓入京廢少帝辨立弘農王協,操離京返鄉,募義兵反卓,年36歲。

    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呂布、王允殺卓,李傕、郭氾亂,操守東郡治武陽,年38歲。次年因父蒿亡伐屠徐州。

    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天子駕許都,拜為司空,行車騎將軍,賜爵武平侯,“挾天子而令諸侯”或“奉天子以討不臣”自此始。年41歲。

    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破徐州,劉備降曹,曹引見於天子,表奏劉備前功,天子拜備左將軍,領豫州牧,賜爵宜城亭侯;操宴請劉備贊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本初之徒,不足慮也”!乃發兵破徐州殺呂布,年43歲。次年徵張繡,繡降。劉備叛操,殺徐州太守車胄,自領徐州。

    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滅袁術,破劉備,備投袁紹,關羽降,賜羽漢壽亭侯,時年44歲。袁紹攻曹操,戰於官渡。

    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殺紹大將顏良、文丑,降張郃、許攸,劫燒烏巢,十月,大破袁紹,劉備逃荊州。年45歲。

    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滅袁氏佔冀州,北方一統,謀士軍師祭酒郭嘉亡,年38。作歌《觀滄海》。時年53歲。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年方27。

    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罷三公任丞相,七月徵荊州,八月劉表病亡,子琮立,九月降操,荊州平定;備賴趙雲、張飛力保,劉琦、關羽接應至夏口,逢孫權使魯肅來訪,諸葛亮遂與魯肅出使江東,議定同盟破曹之約,孫權遣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軍5萬於赤壁南北隔江而峙,十二月破曹,操北返,曹劉孫共分荊州。年54歲。

    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破馬超降韓遂平定關中,馬超奔漢中歸降張魯。年56歲。

    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封魏公,建社稷。年57歲。

    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滅漢中,張魯歸降,司馬懿議取益州,操嘆雲“人苦不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遂罷兵返鄴,天子晉操爵為王。年61歲。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元月夏侯淵亡於黃忠之手,失定軍山;三月,親征漢中不利,六月退兵,備遂有漢中。備表奏天子自假漢中王,封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將軍,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同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降於禁斬龐德圍曹仁,天下震動,操欲遷都以避關羽,眾諫作罷,乃暗結孫權,使呂蒙陰襲關羽,十二月關羽敗亡,權傳羽首於曹,操厚葬羽於洛陽。年66歲。

    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薨於洛陽,子丕立。十月,魏王丕受漢禪稱帝,改元黃初,尊操為太祖武皇帝,大赦天下。

    以上為一代豪傑魏武帝曹操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56歲親破馬超,平關中;61歲親定漢中,降張魯;66歲死前仍聯合孫權剿滅了關羽,這些難道不是勝仗?

    毛主席也在詩詞中讚歎曹操“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對曹操推崇倍至,曹操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和政治大家,詩歌文章開創了建安文學,而唯才是舉的政治舉措又開用人先河,千古傳頌。

  • 4 # 江湖小曉生

    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的分水嶺,在這之前,曹操一直不相信這天下會有能跟自己匹敵的對手。這是對自己的自信也是對自己軍隊的自信。可是赤壁之戰他輸得一塌糊塗,從此他再也沒有傲人的戰績,幾乎屢戰屢敗。我認為這件事的原因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曹操打完赤壁之戰後,年事已高,不再適合勞師遠征。

    曹操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到赤壁之戰前,基本上一統北方,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他帶八十三萬大軍南下的時候,自己已經五十四歲了,不禁寫下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感慨。

    這樣的身體哪裡適合長期出征在外呢?再說了他雖然是文武雙全,可是自己跟劉備不同,他親自上戰場打仗的機會並不多,而且他讀書非常多,其實文化程度比武功要高得多,所以這樣的曹操身體一定也沒有多少鍛鍊。

    曹操喪失了爭奪天下的野心,這也是比較重要的。

    人歲數大了,這個心態也會發生轉變。其實任何人一生心態都在不斷轉變,曹操也不例外。他剛創業的時候是大漢朝的忠臣,在打下北方以後,開始逐漸想要篡位了。可是赤壁之戰輸了以後,曹操的野心退縮了。

    他認為自己是沒有機會一統天下的了,他自己如果都這麼想的話,那這仗還能打贏嗎?打下漢中以後,他只讓夏侯淵鎮守漢中,卻不急著入蜀奪取益州,其實已經看得出曹操的野心在萎縮。

    所以漢中之戰他敗了,不是因為他不能贏,而是因為他覺得不值得。反正他都不想一統天下了,為什麼還要浪費兵力在漢中這個不毛之地呢?所以曹操並沒有盡全力去打這一仗,失敗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劉備和孫權的同盟關係,逐漸建立起來。

    劉備這些年卻是發展得非常好,老天爺欠他的終歸還是在他晚年全都還給了他。所以這個時候的劉備集團軍事力量是相當強的,他選擇與孫權集團聯手,共同對抗曹魏,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論實力,這兩家沒有哪一家可以超過曹魏的,但是如果孫劉聯合在一起的話,那曹操可就忙不過來了。

    在赤壁之戰以後,劉備一邊發展自己的實力,一邊跟東吳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所以曹操壓根就動不了劉備和孫權中的任何一方。而當時全天下,也就這麼兩個人可以跟曹操叫板,叫曹操到哪裡去打勝仗呢?雙拳難敵四手,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法,此刻的曹操正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

    曹操兵力不能再次集中在一起,這也是致命傷。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的曹操需要作出比較詳細的防守佈局,首先他要防守合肥,以防來自東吳孫權的進攻,其次他要防守荊州關羽的進攻,再則他要防守漢中劉備的進攻,最後他還要防守北方匈奴的進攻。這四方面都需要大量兵力前去鎮守,他根本就分身乏術。

    盤子大了對年輕時候的曹操來說是好事,可是現在曹操歲數大了,他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對付這麼多對手。而且對手們逐漸成了氣候,必須要大量人馬原地鎮守才行,這些兵馬是不能動的,這是曹操最擔心的事情。他們有了自己的軍隊和地盤,再加上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是很難對付的。曹操以少部分兵力,對付人家全軍出動的人馬,不失敗才怪。

    總結:曹操歲數大了,對手們也逐漸強大了。曹操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已經五十四歲,他沒有把握好這次機會,後面他歲數越來越大,身體又不是很好,自然要吃敗仗。晚年的曹操在經歷了赤壁之戰以後,基本喪失了爭奪天下的野心,他自己都覺得自己不能贏,這仗又怎麼可能贏呢?劉備在這幾年逐漸壯大起來,而且他個孫權形成了聯盟關係,共同對付曹操,曹操分身乏術,自然是會吃敗仗的。曹操的兵力無法集中在一起,必須要分別防守孫權、關羽、劉備、匈奴四方面的進攻,所以他能調動的軍隊不多,這些防守軍隊是不能動的,所以他才會出現屢戰屢敗的現象。

    我認為曹操之所以在晚年屢戰屢敗,其實是心態真的崩了,他最大的夢想一統天下不能實現以後,他徹底喪失了信心,沒有信心的曹操自然會淪落為守城之君了。

  • 5 # 笑看三國風雲

    曹操能夠把亂成一鍋粥的北方統一起來,確實相當厲害,但是在後期,我們發現那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曹操突然變弱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想應該是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遇到的對手不同。

    曹操在統一北方遇到最強的對手是袁紹和呂布,但是這些人雖然實力雄厚但是弱點也是非常明顯,而曹操善於抓住這些人的弱點最終消滅他們。而那些不入流的袁術等人更是自取滅亡,因此曹操在消滅他們過程中雖然耗費的的時間比較長,但是最後還是可以完成北方統一大業。

    到了後期,孫權已經佔據了江東經歷了孫堅,孫策以及孫權數十年的經營,實力已經非常強悍,而劉備在佔據荊州與益州之後實力大增,總體實力遠超先前北方的那些諸侯,因此曹操要想消滅他們確實不容易,因此後期的戰事大半處於拉鋸戰,想戰勝也就非常困難了。第二,後期遇到的地理環境不同。

    後期當曹操試圖統一江東和西南方的時候遇到的地理環境差異巨大。北方人不太適合水戰和山地戰,北方強大的騎兵部隊無法發揮其優勢,導致後期的戰事屢屢受挫。

    孫權集團憑藉長江水利有效的阻止了曹操優勢兵力,而劉備憑藉高山險隘駐守從而阻止了曹操南下,而曹操也就是無法完全取勝。第三,孫劉聯盟實力大增。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時候,北方諸侯一直都是單打獨鬥,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在消滅袁紹的過程中,後面的孫權,劉表等人一直都是處於觀望狀態,而在消滅呂布的時候,其他諸侯同樣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坐視其他諸侯滅亡。

    目睹北方諸侯被一一消滅,這就讓後來的劉備和孫權認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夠戰勝強大的曹操,一旦分裂開來,就很容易被對方消滅。而正是孫劉的聯盟才導致後來曹操無法戰勝他們,也就是屢戰屢敗了。第四,曹操歲數比較大,精力不足了。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時候一直都是身處前線,那個時候年輕,精力旺盛,即使屢次戰敗還是可以屢敗屢戰,但是到了後期,特別是到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這個年紀在那個戰亂年代也適合非常少見,常年累月在外征戰消耗了曹操大量的精力,歲月不饒人了,導致曹操疾病纏身,到後來漢中之戰的時候,曹操精力已經衰弱下去,能夠撐到關羽失荊州穩定荊襄前線已經是很不錯了。

    此時的曹操在精力上完全不能夠前期相比較了,因此勝多敗少也就是不奇怪了。

  • 6 # 音樂小妖

    在三國當中的魏國創始人曹操,自從董卓入京的哪一天開始就如同開了掛了,本來名聲不顯的他,經過刺殺董卓一事可以說達到了名滿天下的地步,再然後組織了一場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活動,更是把曹操的聲望推到了頂點,之後不論是跟呂布的對戰,還是袁紹的官渡都被曹操的好運氣給打敗,最終統一了北方,可是到了這個時候似乎曹操的好運氣耗光了,尤其是到了赤壁一戰的時候,可以說點背就是曹操當時的外號,是什麼原因讓以前戰無不勝的曹操變成了現在這個屢戰屢敗的選手,難道說果真是好運氣都被耗光了嗎?

    其實曹操在北方所遇到的對方都有著很大的缺點,比如說呂布,這就是一個腦子衝動的二哈而已,雖說在戰場上面單挑無敵,可是要知道這是在打仗,誰每天沒事一直跟你玩單挑。

    每次跟呂布打的時候,看起來曹操這邊兇險萬分,其實只是看起來很危險而已,因為這樣會讓呂布認為自己已經穩操勝算,從而一頭掉進曹操這邊所佈下的坑裡,可以說呂布屬於越戰越勇的那種,同時也是越掉坑裡就越衝動,然後再次掉進下一個坑。

    於是曹操跟呂布打到最後幾乎就相當於把自己手的兵士全部訓練了一把,畢竟曹操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差強兵良將,而呂布這個無腦子的貨色,正好讓曹操起到了練兵的靶子。可以說曹操跟呂布之間的戰鬥看起來平分秋色,實際上卻是曹操越來越強大,等到最後的時候又把呂布手下最出色的良將張遼給收復了,可以說呂布就是在幫曹操養孩子,等養大了直接就讓曹操一波收走了。

    可以說在曹操的內心當中一直不希望呂布這麼快就被自己給打敗,畢竟還有很多剛剛投入曹操身邊的新兵還沒有經過訓練,但是也正是呂布這種無腦子的行為,有時候讓曹操不太好控制,所以等打敗呂布,只是輕輕的問了一下劉備的意見,轉頭就把呂布給斬掉了,實在是不敢用,雖說很強大,但是卻跟個二哈似的,用好的就是神將,用不好就自己的家就沒了。

    隨後曹操的對手就換到了袁紹這個北方的霸主身上,可以說這是曹操前期最為強大的對手,可是袁紹的弱點比呂布更大。

    袁紹身為朝中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從小就是生活在世家這個圈子裡,可以說從知識跟文化方面都要比曹操這個半路出家的孩子要強上數倍。但是也正是因為袁紹的出身,讓袁紹自我感覺在良好了,說白了就是太高傲了,不論任何事自己都不會錯,錯的只能是別人。

    雖說曹操有時候也是這個態度,但是曹操可是看情況來決定的,比較有眼色。但是袁紹在這方面就是個愣頭青,可能為了所謂的面子就會輸掉一場戰鬥,但是你要是給袁紹再來一次的機會,可能為了面子他還是要這麼做,可以說袁紹就是這麼軸。

    尤其是在官渡的時候,自己的手下因為各種意見鬧出來了矛盾,可是袁紹居然因為所謂的面子,直接就沒有過問這樣的事,並且在自己下達了錯誤的命令後,還果斷把責任推到了下屬的身上,可以說袁紹把一個陰暗的內心充分的演繹了出來。

    可以說袁紹就是因為自己所謂的面子,直接就把自己大好的局面給輸的一敗塗地,就跟已經賭紅眼的賭徒一樣,到了最後幾乎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並且還認為他們可以在背地裡嘲笑自己,還下令把已經關在了大牢當中的田豐給斬殺了。

    假如袁紹要是從一個平民百姓一步步的走到他當時的位置,可能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只能說出身為世家的袁紹太在意自己的臉面了,從而輸掉了整個北方的霸主地位。

    而當時的袁術會被曹操打敗,這就不用說了,就是袁術自己作死而已,大漢朝的天下依然還是漢天子,這個時候袁術居然還想著直接取而待之,不要說袁術的敵人了,就算是自己的內部也是有著大量的人反對,可以說袁術這個敵人是曹操最輕鬆的一個,幾乎沒有費多大的力氣就搞定了,還得到了大量的資源,對於袁術這樣又是送人頭又是送經驗的行為,曹操表示再來十波自己也吃得下。

    可以說前期的時候,曹操的對手都還處於要臉面的哪些人,或者說大多數人還是對漢朝天子抱著很大敬意的想法來跟曹操戰鬥的,說白了就是拉不下來臉面。

    等到了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跟劉備還有東吳開戰的時候,這個情況明顯就不一樣了,首先劉備經過這麼多年的流離失所早就把臉面什麼給忘了個乾乾淨淨,只要能勝利臉面是什麼,能吃嗎?

    所以說在比厚臉皮方面,曹操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了,以前所用的方法可能在劉備身一點用也沒有,就連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也沒有用的,因為劉備直接就拿出了衣帶詔,表示漢朝的天子是被曹操所脅迫的,不論曹操發過來什麼樣的命令,劉備直接用雙手捂住自己的雙耳,表示你說什麼,我聽不見。

    同樣這一招對上東吳也是沒什麼用的,畢竟當時南方跟北方距離太遠了,所以謂的漢朝天子的命令到了東吳這邊可能就會因為山高皇帝遠的問題,讓本地的世家忽略了。

    再加上孫家在南方經營了這麼多年,早就把東吳的地盤打造成了自家的後花園,而且東吳當時的領導人孫權,我們都知道這個傢伙可以說臉皮厚度比劉備還要強,各種的下陰招和和稀泥。

    所以說曹操的優勢到了這個時候就已經所剩無幾了,但是曹操一直以來都是使用這麼一招來打天下,這就相當於一個習慣一樣,畢竟這個習慣讓曹操得到了北方的霸主地位,所以就用順手了。

    可是當曹操遇到劉備跟孫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這一招好像不太好使了,可是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差不多五十來歲了,習慣已經成了自然,現在就算是想改也不是那麼好改的,而且就是因為這樣的壞習慣在曹操在赤壁大戰中,一次輸掉了自己所有的本錢,如果不是運氣好遇到了關羽,可能曹操的人生也就到頭了。

    也就是說曹操當時在北方戰無不勝,其實跟他的對手有著很大的關係,不是腦子進水的,就是性格太高傲的,反正沒一個正常的選手,等到了後期的時候,整個天下就剩下劉備跟孫權了,可以說這才是最後的三強爭霸賽選手,而曹操居然還用自己以前的老習慣,不輸才怪,當然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相當於好運氣用光了,所以才會落得這麼一個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教四大法王與武當七俠,哪個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