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石小哥
-
2 # 農村寶娃子
種公雞配種前期飼養管理,21周齡開始公母混養分飼,這一階段管理要點是確保穩定增重、肥瘦適中、使性成熟與體成熟同步。雞群全群稱重,按體重的大、中、小分群,飼養時注意保持各雞群的均勻度。混養後在自動喂料機食槽上加裝雞柵,供母雞採食,使頭部較大的公雞不能採食母雞料,公雞的料桶高45~50cm,使母雞吃不到公雞料。
公雞增重在23~25周齡時較快,以後逐漸減慢,睪丸和性器官在30周齡時發育成熟,因此各周齡體重應在飼養標準的範圍內。體重太輕、營養不良,影響精液品質;體重過重,會使公雞性慾下降,腳趾變形,不能正常交配,而且交配時會損傷母雞。
-
3 # SUNSHINE106565567
喂同樣的育雛、 育成飼料。轉群后,採取平面飼養方式的雞群可採用同欄飼養,分 槽飼餵;籠養雞群則採用單籠飼養、單獨飼餵。但不管何種伺養方 式,均應該飼餵公雞專用料。
為了保證雞群中適宜的公、母比例, 如有公雞淘汰,則應隨時補人新的公雞。 種公雞的體重控制是提高種用價值的保證。公雞體重過大,腳趾容易變形或發生腳趾瘤而影響配種。公雞體重過小,則不能適時 達到性成熟,性成熟後所產生的精液不但數量少,且質量差,種用 價值不高。
-
4 # 燒了回憶取暖zb
育雛階段(0-6周齡)育雛階段是羽毛、骨骼、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等的關鍵發育期。發育的好壞直接決定種公雞生產效能。1~7日齡要確保種公雛飼養環境適宜,保證其迅速增長,自由採食,透過光照時間的調節和飼餵次數的調整來刺激其提高採食量,確保1週末體重達到或者超出標準體重。2~4周齡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詞喂方案,4週末體重必須超出標準50~100克。如果4週末體重不達標,會造成早期骨架發育不良,脛骨短小將影響種公雞的交配繁殖。如果4週末體重超出太多,會造成限飼階段營養不足,導致性器官發育不良影響交配。建議前兩週採用顆粒破碎料,培育早期食慾,3-5周採用育雛顆粒料,並根據體重實際增長情況確定飼餵量和過渡為育成料的時間。
②育成階段(7~20周齡)。5周齡左右的種公雞50%的骨骼發育完成,15周齡左右90%的骨格發育結束,所以5-15周體重要按標準體重走,超重的、體重較輕的都要拉回標準曲線。16~22 周齡為睪丸快速發育期,不管16周齡以前體重大小都要保證周增重達標,否則影響睪丸發育,從而影響受精率。15周齡時若雞群體重超出標準體重5%,則要重新繪製平行於標準曲線的新體重曲線。
加光後2~3周是種公雞睪丸快速發育的重要階段,即使雞群超重也不能把體重拉回標準體重,否則會造成種公雞睪丸機能完全停止,在18-23周齡提高限飼強度會影響精子的形成,過度飼餵會造成45周齡以後受精率下降並低於標準值。
25~35周齡必須每週稱重1-2次,抽樣比例不得低於10%,否則會誤導種雞場管理人員對種公雞飼餵量的調整。28周齡以後種公雞增重應保持在30克左右,保持與標準體重一致。 整個飼養 週期,種公雞同喂量要持續增加,30周齡後可以增加少量的飼料,切忌因體重過大而減少飼餵量,導致營養不足而影響受精率。
(2)關注種公雞睪丸發育狀況睪丸的大小、重量與種公雞精子、精液的數量和質量有著直接聯絡。種公雞15周齡以內睪丸發育較慢,由原來的兒毫克增加到80毫克,主要是精原細胞的發育。精原細胞不僅提供精子生長髮育的營養,而且其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睪丸產生精子能力的高低。該時期儘可能避免出現影響種公雞生長髮育的各種應激,防止種公雞發育不良。15周齡之後舉丸快速發育,加光刺激3周後睪丸重量增加更明顯,可達12-22克,18~25 周齡尤要避免熱應激,防止睪丸發育不良、精液質量受損,進而影響後期的受精率。28-~35 周齡睪丸重量和精液數量達到最大值,35 周齡發育良好的種公雞睪丸重量可達45克左右,睪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佈和健康的色澤,輸精管發育良好。從36周齡開始種公雞的翠丸開始退化,精液的數量和質量也逐步下降,受精率也有所降低。因此,36周齡後到產蛋結束,要頻繁檢查種公雞的體況和增重情況,增重良好有利於減緩高峰過後受精率下降過快;有失重現象產生,應及時增加飼餵料量。若種公雞5周內失重達100克,精液的精子數量、質量會下降明顯:失重達500克以上,精子生產停滯,因此應重視種公雞增重,從早期飼養開始貫穿於整個飼養週期。
(3)保證良好的飼養管理
①斷啄。為了防止種公雞相互啄鬥、飼料浪費和混群后交配時對母雞造成傷害,須精準地對種公雞斷緣。通常在5-7日齡由技術嫻熟、有責任心的員工完成。斷喙不好,影響飼料消耗、容易發生啄蛋和影響受精率。斷喙過晚,喙發育成熟,難度加大,應激加大。
②控制均勻度。種公雞的均勻度廣義上包括體重、體況(胸肌形狀、豐滿程度、骨架大小)、體型和性發育的控制。為了保證種公雞的骨架發育一致,要從育雛開始重視其發育情況。均勻度育維階段不低於90%,育成階段75%以上。均勻度的控制要注重料位、水位的管理,適宜的飼餵方式和合理密度等方面。
在種公雞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雞群擁有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尤其在平養時育雛第1周是人工喂料、自由採食,這就要求工人喂料要均勻且同時給料,保證雞群採食時間和採食量相同,從而同步發育。在採用限飼之後,布料速度要快且均勻。不管是槽式料線還是盤式料線都要根據雞群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粒位。
整個飼養期,均須為種公雞提供合適的飼餵面積,以獲得最佳的生產效能和福利。平養種公雞時,6周齡以前種公雞飼養密度以4只/米?為最佳,每欄雞不超過500只;6-20周齡以3.5只1米2為最佳; 20周齡以後以3只1米為宜,每欄雞不超過300只,否則密度較大、飼餵面積較小,再加上限飼會影響部分種公雞採食,進而影響其生產效能。
公雞的選種:及時淘汰不合格的種公雞,可節省飼養成本。公雞選種般分3次進行:第一次選種比例為14%-14.5%,首先整體評估斷喙的效果,淘汰喙、趾、腳墊、脛骨、胸、背、眼等質量性狀不合格和出現外傷、腹瀉的公雞,同時確定種公雞的體重範圍,淘汰體重較大和體重較小的雞隻,留下的公雞體重不超出和不低於標準各50克;第二次選種在21-22周齡進行,選留比例為13%,檢測脛骨長度,脛骨不達標者律淘汰出群, 選留的公雞要保證單棟體重差異控制在250克以內;第三次選種在24週末進行,選留比例大公雞11%、小公雞12%,根據光照刺激的反應情況(雞冠、肉髯變化程度)淘汰多餘的公雞。
保適宜的公母比例: 公母混群一般從21 周齡開始,種公雞佔比為11% (剩下的備用)。公母混群時要保證種公、母雞都達到性成熟,沒有達到性成熟的種公雞決不能與性成熟的種母雞進行混群。如果種公雞性成熟早於種母雞,就應先按5%~6%的比例混群,再逐步將種公雞與種母雞混群,直至達到要求的公母比例,否則種公雞之間會相互攻擊,死淘率增高,影響受精率。
④注重種公雞的營養管理。營養供應是種公雞發揮最佳生產效能的物質基礎。育雛期,要飼餵營養全價的肉種雞育雛顆粒破碎料,不建議使用肉雞1號料,4-6周齡體重達標後逐步過渡到育成料。產蛋期,種公雞的營養需要比種母雞低,不宜飼餵過多粗蛋白和氨基酸,否則會導致雞群受精率下降,也會造成種公雞胸肌過大和體型、體況、體重不好控制,建議採用分同飼餵系統,可避免因偷吃含鈣高的母雞料後,精子發生鈣化、受損或死亡。
-
5 # 農村小郭子1
在種公雞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雞群擁有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尤其在平養時育雛第1周是人工喂料、自由採食,這就要求工人喂料要均勻且同時給料,保證雞群採食時間和採食量相同,從而同步發育。在採用限飼之後,布料速度要快且均勻。不管是槽式料線還是盤式料線都要根據雞群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粒位。
整個飼養期,均須為種公雞提供合適的飼餵面積,以獲得最佳的生產效能和福利。平養種公雞時,6周齡以前種公雞飼養密度以4只/米?為最佳,每欄雞不超過500只;6-20周齡以3.5只1米2為最佳; 20周齡以後以3只1米為宜,每欄雞不超過300只,否則密度較大、飼餵面積較小,再加上限飼會影響部分種公雞採食,進而影響其生產效能。
-
6 # 農人阿俊哥
養雞場種公雞挑選的優劣十分關鍵,它決定了養雞場人工授精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養雞場雛雞品質的好壞,更影響著最終養雞效益的實現,所以養殖戶要掌握好科學選擇種公雞的技巧。
-
7 # 大江行嘉州
(1)種公雞的育雛
為了使公雛發育良好,在育雛期應把公雛與母雛分開,以350~400只公雛為一組置於一個保溫傘下飼養。
公雛的開食越早越好,為了使它們充分發育,應占有足夠的飼養面積空間及食槽、水槽等器具,在最初8周齡內,每5只公雛佔1米2地面,其上至少需鋪墊12釐米厚清潔而吸溼性較強的墊草。
孵出後3周內,每100只公雛需備有2個120釐米長的飼槽和3個容量4升的飲水器,此後的育雛期中,每100只公雛需要4個120釐米長的飼槽及4個12升的飲水器。
育雛期公雛對環境條件及其他管理的要求,與母雛相似。
(2)種公雞的斷趾與斷喙
種用公雛的內側兩個趾,在出殼時就可以剪短。如採用電烙鐵斷趾能避免流血,因腳趾的剪短部分不能再行生長,故交配時不會傷害母雞。
種用公雛的斷喙最好比母雛晚些,可安排在10~15日齡進行。公雛斷去部分應比母雛短些,以便於種公雞啄食和配種。
(3)種公雞腿部保健
種公雞的腿力如何,直接影響它的配種。因此,必須選擇具有良好腿力的公雞用於繁殖。由於公雞生長過於迅速,腿部疾病容易發生,但如果管理得當,仍能保持公雞的健康狀態。在管理上一般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不要把公雞養在木條間隙較大的柵面上。②當搬動生長期的公雞時,需特別小心。因為捕捉及放入籠中的時候,可能扭傷它們的腿部,也切勿把公雞放置籠中過久,因為過度擁擠及蹲伏太久,會嚴重扭傷腿部的肌肉及筋腱。③在生長期中,要給膽小的公雞設定躲避的地方,如棲架等,並在那裡放置飼料和飲水。④採取適當的飼養措施,以改進公雞的腿力。
(4)種公雞的選擇
①第一次選擇:6周齡進行第一次選擇,選留數量為每100只母雞配15只公雞。要選留體重符合標準、體型結構好、靈活機敏的公雞。②第二次選擇:在18~22周齡時,按每100只母雞配11~12只公雞的比例進行選擇。要選留眼睛敏銳有神、冠色鮮紅、羽毛鮮豔有光、胸骨筆直、體型結構良好、腳部結構好而無病、腳趾直而有力的公雞。選留的體重應符合規定標準,剔除發育較差、體重過小的公雞。對體重大但有腳病的公雞堅決淘汰,在稱重時注意腿部的健康和防止腿部的損傷。
(5)種公雞的限制飼餵
育成期公母雞在同一雞舍混養時,公雞與母雞採取同樣的限飼計劃,以減少雞群應激,如果使用飼料桶,在“無飼料日”時,可將穀粒放在更高的飼槽裡,讓公雞跳起來方能吃到。這樣可減少公雞在“無飼料日”的啄羽和打鬥。在公、母雞分開飼養時,應根據公雞生長髮育的特點,採取適宜的飼養標準和與育成母雞略有不同的限飼計劃。肉用種公雞飼餵程式及喂料標準參見表8-11。
表8-11艾維茵肉用種公雞飼餵程式及耗料量
表8-11艾維茵肉用種公雞飼餵程式及耗料量(續)-1
*20周齡時體重急劇增加是由於自然增重(180克)再加上改變限飼計劃所致。
(6)種公雞限水
在公雞群中,墊料潮溼和結塊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對公雞的腳墊和腿部極其不利。限制公雞飲水是防止墊料潮溼的有效辦法,公雞群可從29日齡開始限水。一般在禁食日,冬季每天給水兩次,每次1小時,夏季每天給水兩次,每次2.5小時;餵食時,吃光飼料後3小時斷水,夏季可適當增加飲水次數。
(7)對種公雞管理
①自然交配種公雞管理要點:A.如公雞一貫與母雞分群飼養,則需要先將公雞群提前2~3天放在雞舍內,使它們熟悉新的環境,然後再放入母雞群;如公母雞一貫合群飼養,則某一區域的公母雞應於同時放入同一間種雞舍中飼養。B.小心處理墊草,經常保持清潔、乾燥,以減少公雞群的葡萄球菌感染和胸部囊腫等疾患。C.做白痢及副傷寒凝集反應時,應戴上腳圈,腳圈放上以後,鉗扁其合口(切勿打褶),以免腳圈滑落到趾下緣。②人工授精種公雞管理要點:A.飼養方式:以特製單層公雞籠一雞一籠為宜。B.光照:公雞的光照時間不分季節應保持每天16~17小時,並要求穩定不變,防止時長時短,光照度,要求每平方米3瓦左右。C.溫度:室溫最好保持在15~20℃,高於30℃或低於10℃時對精液品質有不良影響,有條件的安裝降溫和保溫裝置。D.溼度:舍內要求相對溼度55%~60%,防止過潮。E.通風:要求舍內經常進行通風換氣,以保持舍內空氣新鮮。F.喂料:要求少給勤添,每天飼餵4次,每隔3.5~4小時喂一次。G.飲水:要求飲水清潔衛生。H.清糞:3~4天清糞一次。I.觀察雞群:主要觀察種公雞的採食量、糞便、雞冠的顏色及精神狀態,若發現異常應及時採取措施。
-
8 # 山裡鄉親
1. 飼舍安排
如果將種公雞與種母雞分開飼養,讓種公雞按照體重生長曲線飼餵就變得簡單許多。種公雞應飼養在雞舍入口處最前端的圍欄內,便於育雛育成期進行觀察和管理。
在全階段飼養程式中,建議不要使用棚架,因為6周齡~12周齡期間,正是雞隻肌肉、肌腱組織和韌帶發育的關鍵時刻,棚架會對雞隻腿關節造成重大應激。
2. 早期育雛階段
飼養管理中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就是要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雞隻整個一生中最初的72小時尤為重要,這不僅能確定其抵禦疾病侵襲的能力、心血管系統的發育和全身羽毛的生長狀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最初的階段決定著雞隻骨架的發育。只有育雛育成期種公雞得到良好的骨架發育,它們才能在整個產蛋期進行有效的交配。
要使雛雞獲得良好的開端,應確保在前14日齡內完全按照體重曲線生長。為達到此目標,許多種雞場使用商品代肉雞的育雛料(無球蟲藥)。
如在1日齡或1周齡內實施斷喙,應倍加小心,否則斷喙不當仍是雞群均勻度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4日齡後影響雞群均勻度的最大因素是種公雞能否獲得和吃掉其所應得到的料量。種公雞的均勻度十分關鍵,要保持良好的均勻度,飼餵系統必須能夠在同一時間為所有的公雞提供準確的料量。要密切觀察雞隻行為,特別是從手工喂料轉換到自動飼餵系統喂料的階段,確保供料均勻,確保雞群均勻地生長。
在獲得正確體重生長曲線的同時,種公雞的均勻度從35日齡開始應一直保持在80%~85%之間,從而在混群和交配時,雞隻的性成熟基本相同。
到8周齡時,雞隻85%的骨架發育基本結束。因而此階段一定要達到,甚至要超過早期的體重標準,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種公雞已成熟的體形要比最佳理想的體形要小些。沒有一個良好的骨架,種公雞就會趨於肥胖程度偏大,脂肪堆積,產蛋後期形體就會很差,這樣會限制其交配的成功率。
3. 睪丸發育
在10周齡~15周齡之間種公雞的睪丸開始發育,尤為重要的是此階段內要保證每週持續的周增重,否則此期間出現任何的體重下降都會影響睪丸發育。也會影響產蛋後期精子的產生。從15周齡起始,雞隻體內的繁殖系統將快速發育,所以至產蛋期開始務必要保證按照體重生長曲線飼餵,特別是公母混群時更是如此。出於此原因,10周齡至混群這段時間飼養密度及飼料的均勻分配尤為重要。
-
9 # 東北小龍
土種公雞在育雛、育成階段與母雞分欄飼養,喂同樣的育雛、 育成飼料。轉群后,採取平面飼養方式的雞群可採用同欄飼養,分 槽飼餵;籠養雞群則採用單籠飼養、單獨飼餵。但不管何種伺養方 式,均應該飼餵公雞專用料。
為了保證雞群中適宜的公、母比例, 如有公雞淘汰,則應隨時補人新的公雞。 種公雞的體重控制是提高種用價值的保證。公雞體重過大,腳趾容易變形或發生腳趾瘤而影響配種。公雞體重過小,則不能適時 達到性成熟,性成熟後所產生的精液不但數量少,且質量差,種用 價值不高。
因此,應嚴格控制公雞的體重。種公雞在育雛、育成階 段應採取與母雞相同的飼養管理方法,並堅持抽樣稱重,以保證其 具有較高的均勻度。 在產蛋期,除嚴格按照日喂料量飼餵公雞外, 平養雞群尚應注意防止公雞偷吃母雞飼料造成過肥,失去種用價值。
為有效控制公雞的體重,產蛋期應每4周抽樣稱重1次,並根據體 重情況適時調整種公雞的日喂料量,使實際體重一直保持在標準體 重的水平上。如果,每次抽樣稱重的結果都是公雞體重比母雞大 30%左右,也能表明公雞的體重沒有過大、過肥,而屬於正常狀態。
回覆列表
培育優秀的種公雞,就是要把種公雞培育成腿長、胸平、睪丸發育良好、體重比母雞重30%左右、行動時龍骨與地面呈450角的健壯公雞。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確保各階段的增重達標
①創業團隊10人計劃-養殖PK網告訴我們育雛階段(0-6周齡)育雛階段是羽毛、骨骼、心血管系統和免疫系統等的關鍵發育期。發育的好壞直接決定種公雞生產效能。1~7日齡要確保種公雛飼養環境適宜,保證其迅速增長,自由採食,透過光照時間的調節和飼餵次數的調整來刺激其提高採食量,確保1週末體重達到或者超出標準體重。2~4周齡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詞喂方案,4週末體重必須超出標準50~100克。如果4週末體重不達標,會造成早期骨架發育不良,脛骨短小將影響種公雞的交配繁殖。如果4週末體重超出太多,會造成限飼階段營養不足,導致性器官發育不良影響交配。建議前兩週採用顆粒破碎料,培育早期食慾,3-5周採用育雛顆粒料,並根據體重實際增長情況確定飼餵量和過渡為育成料的時間。
②育成階段(7~20周齡)。5周齡左右的種公雞50%的骨骼發育完成,15周齡左右90%的骨格發育結束,所以5-15周體重要按標準體重走,超重的、體重較輕的都要拉回標準曲線。16~22 周齡為睪丸快速發育期,不管16周齡以前體重大小都要保證周增重達標,否則影響睪丸發育,從而影響受精率。15周齡時若雞群體重超出標準體重5%,則要重新繪製平行於標準曲線的新體重曲線。③混群和產蛋階段(21周齡到產蛋結束)。混群從21周齡開始,混群后要防止種公雞超重或增重不足,尤其是混群后2-3天要嚴格公母分飼,確保種公雞體重的增長,且要管理好種公雞的等級制度,嚴防偷吃母雞料。
加光後2~3周是種公雞睪丸快速發育的重要階段,即使雞群超重也不能把體重拉回標準體重,否則會造成種公雞睪丸機能完全停止,在18-23周齡提高限飼強度會影響精子的形成,過度飼餵會造成45周齡以後受精率下降並低於標準值。
25~35周齡必須每週稱重1-2次,抽樣比例不得低於10%,否則會誤導種雞場管理人員對種公雞飼餵量的調整。28周齡以後種公雞增重應保持在30克左右,保持與標準體重一致。 整個飼養 週期,種公雞同喂量要持續增加,30周齡後可以增加少量的飼料,切忌因體重過大而減少飼餵量,導致營養不足而影響受精率。
(2)關注種公雞睪丸發育狀況睪丸的大小、重量與種公雞精子、精液的數量和質量有著直接聯絡。種公雞15周齡以內睪丸發育較慢,由原來的兒毫克增加到80毫克,主要是精原細胞的發育。精原細胞不僅提供精子生長髮育的營養,而且其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睪丸產生精子能力的高低。該時期儘可能避免出現影響種公雞生長髮育的各種應激,防止種公雞發育不良。15周齡之後舉丸快速發育,加光刺激3周後睪丸重量增加更明顯,可達12-22克,18~25 周齡尤要避免熱應激,防止睪丸發育不良、精液質量受損,進而影響後期的受精率。28-~35 周齡睪丸重量和精液數量達到最大值,35 周齡發育良好的種公雞睪丸重量可達45克左右,睪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佈和健康的色澤,輸精管發育良好。從36周齡開始種公雞的翠丸開始退化,精液的數量和質量也逐步下降,受精率也有所降低。因此,36周齡後到產蛋結束,要頻繁檢查種公雞的體況和增重情況,增重良好有利於減緩高峰過後受精率下降過快;有失重現象產生,應及時增加飼餵料量。若種公雞5周內失重達100克,精液的精子數量、質量會下降明顯:失重達500克以上,精子生產停滯,因此應重視種公雞增重,從早期飼養開始貫穿於整個飼養週期。
(3)保證良好的飼養管理
①斷啄。為了防止種公雞相互啄鬥、飼料浪費和混群后交配時對母雞造成傷害,須精準地對種公雞斷緣。通常在5-7日齡由技術嫻熟、有責任心的員工完成。斷喙不好,影響飼料消耗、容易發生啄蛋和影響受精率。斷喙過晚,喙發育成熟,難度加大,應激加大。
②控制均勻度。種公雞的均勻度廣義上包括體重、體況(胸肌形狀、豐滿程度、骨架大小)、體型和性發育的控制。為了保證種公雞的骨架發育一致,要從育雛開始重視其發育情況。均勻度育維階段不低於90%,育成階段75%以上。均勻度的控制要注重料位、水位的管理,適宜的飼餵方式和合理密度等方面。
在種公雞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雞群擁有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尤其在平養時育雛第1周是人工喂料、自由採食,這就要求工人喂料要均勻且同時給料,保證雞群採食時間和採食量相同,從而同步發育。在採用限飼之後,布料速度要快且均勻。不管是槽式料線還是盤式料線都要根據雞群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粒位。
整個飼養期,均須為種公雞提供合適的飼餵面積,以獲得最佳的生產效能和福利。平養種公雞時,6周齡以前種公雞飼養密度以4只/米?為最佳,每欄雞不超過500只;6-20周齡以3.5只1米2為最佳; 20周齡以後以3只1米為宜,每欄雞不超過300只,否則密度較大、飼餵面積較小,再加上限飼會影響部分種公雞採食,進而影響其生產效能。
公雞的選種:及時淘汰不合格的種公雞,可節省飼養成本。公雞選種般分3次進行:第一次選種比例為14%-14.5%,首先整體評估斷喙的效果,淘汰喙、趾、腳墊、脛骨、胸、背、眼等質量性狀不合格和出現外傷、腹瀉的公雞,同時確定種公雞的體重範圍,淘汰體重較大和體重較小的雞隻,留下的公雞體重不超出和不低於標準各50克;第二次選種在21-22周齡進行,選留比例為13%,檢測脛骨長度,脛骨不達標者律淘汰出群, 選留的公雞要保證單棟體重差異控制在250克以內;第三次選種在24週末進行,選留比例大公雞11%、小公雞12%,根據光照刺激的反應情況(雞冠、肉髯變化程度)淘汰多餘的公雞。
保適宜的公母比例: 公母混群一般從21 周齡開始,種公雞佔比為11% (剩下的備用)。公母混群時要保證種公、母雞都達到性成熟,沒有達到性成熟的種公雞決不能與性成熟的種母雞進行混群。如果種公雞性成熟早於種母雞,就應先按5%~6%的比例混群,再逐步將種公雞與種母雞混群,直至達到要求的公母比例,否則種公雞之間會相互攻擊,死淘率增高,影響受精率。④注重種公雞的營養管理。營養供應是種公雞發揮最佳生產效能的物質基礎。育雛期,要飼餵營養全價的肉種雞育雛顆粒破碎料,不建議使用肉雞1號料,4-6周齡體重達標後逐步過渡到育成料。產蛋期,種公雞的營養需要比種母雞低,不宜飼餵過多粗蛋白和氨基酸,否則會導致雞群受精率下降,也會造成種公雞胸肌過大和體型、體況、體重不好控制,建議採用分同飼餵系統,可避免因偷吃含鈣高的母雞料後,精子發生鈣化、受損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