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的酸奶
-
2 # 野草的沉思
袁紹是最先崛起的北方軍事集團,擁有冀,青,幽,並四州廣大土地,眾多的軍隊,田豐,沮授等諸多忠臣謀士,顏良、文丑,張郃、高覽等諸多良將,如果領導指揮得當,統一北方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曹操。
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決定命運的一戰。在戰前和戰中,田豐和沮授等人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袁紹概不採納。獨斷專行,胡亂指揮,輕易地斷送了顏良、文丑兩員主將的性命。
兩軍對峙期間,袁軍佔有絕對優勢,本來勝利在望。袁紹卻不聽謀士之言,派遣好酗酒的淳于瓊督管糧草,又把雖貪利卻有才能的許攸趕到了曹操那裡,乃至曹操火燒烏巢袁軍糧草,至袁軍心大亂,張郃高覽投降曹操,形勢瞬間發生鉅變。袁紹潰敗,從此一蹶不振。
"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這兩句詩很形象地概括了袁紹的失敗的原因。
曹操自己,可以說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先後滅了呂布、袁紹、馬超、劉表等軍事集團,統一了北方廣大領土,成為三國最強大的勢力。赤壁之戰雖然失利,但並未動搖曹魏的強大地位。曹操死後,接班人曹丕也很優秀。到曹睿就開始腐敗起來,大建宮室,廣納女色。至曹芳,曹修,主幼臣庸,被司馬懿篡奪了軍政大權,曹操的子孫成了傀儡,直至被人徹底取代。
曹氏的最後失敗,在後繼者無能人。與曹操無關。
劉備顛沛流離半生,全無成就,得諸葛亮才改變形勢。建蜀漢政權稱帝,達到了其事業的巔峰。荊州失守,事出突然,損失重大。但如果劉備此時頭腦冷靜,聽諸葛亮勸諫,不義氣用事,對東吳用兵,而是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重用諸葛亮丞相,勵精圖治,尚大有可為。但他卻逞一時之氣,傾全國兵力伐吳,結果卻慘敗於陸遜這樣一個晚輩的手裡,使蜀漢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性。
如果後主劉禪象劉備一樣富於積極進取精神,與諸葛亮互促互進,蜀漢仍有發展壯大的希望。但可惜他太平庸了,不但無助於諸葛亮,有時還會扯後腿。後來被曹魏吞滅,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劉備聽諸葛亮的話,事業蒸蒸日上。不聽諸葛亮的話,一敗塗地。後繼者又秉賦平庸。這是劉備事業未能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總之,事業成功與否,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條件的變化。三者處理得當,便成功。否則,便失敗。
-
3 # 敘三國
引語
老祖宗有句俗話:“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俗語是經過幾十年或者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用血和淚,甚至用生命換來的經驗之談。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終究是凡人的袁紹、劉備、曹操,都犯了“自滿則敗,自矜則愚。”錯誤,終究走上人生巔峰之後,反遭慘敗。
袁紹▲袁紹,心裡抗擊打能力脆弱
公元199年,打敗公孫瓚之後,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四州,儼然成為當時第一霸主。於是袁紹自負起來,不聽取沮授的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逐步消滅曹操的方案,而是想一舉消滅掉,結果屬下眾叛親離,官渡之戰中慘敗。
回到鄴城之後,憂鬱而得病,公元202年,吐血身亡。人一旦自負,就驕傲而適得其反,袁紹本來比曹操兵強馬壯,但其結果是曹操以弱勝強。
曹操▲曹操,心裡抗擊打能力超強
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烏丸;遼東太守公孫康斬袁尚、袁熙而袁氏滅亡,曹操終於統一北方。當時的江東孫權、荊州劉表、涼州馬騰、韓遂、益州劉璋等各地軍閥,相比曹操實力差距太懸殊,統一中原只是時間上問題而已。
於是公元208年,曹操親自南征荊州,劉琮拱手相讓荊州,不費一兵一卒,輕鬆得到荊州。曹操被勝利衝昏頭,不聽賈詡的勸諫:“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冒然征討東吳,結果在赤壁之戰中慘敗。
幸虧曹操心裡素質比袁紹好,沒得“憂鬱症”,沒有馬上拜見上帝。只是,欲速則不達,痛失即將到手的統一中原絕佳機會。不得不,親自東征西戰折騰十幾年也沒有統一中原,於公元220年去世。
劉備▲劉備,心裡抗擊打能力脆弱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從賣草鞋的一介草民,蛻變成一國之君,可謂是達到人生巔峰。自負的劉備不聽取趙雲的勸告“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以報二弟關羽之仇為由(其實已經過去將一年半多,想報仇早就報了),同年七月,發動戰爭攻擊東吳。
剛開始,還蠻順利,東吳軍隊節節敗退,劉備更加自負起來,常言道“自矜則愚”。其實,這是陸遜的戰略性大撤退,變愚鈍的劉備終於漏出破綻,臨山安營紮寨幾百裡,最後被陸遜火攻大破,慘敗逃亡至白帝城。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憂鬱寡歡而得病,次年去世。
結語人樂觀挺好,但過度樂觀就是自負,太自負則容易驕傲自滿,驕傲自滿人就變愚鈍,容易犯錯誤而最終導致失敗。袁紹、曹操、劉備都犯過此錯誤而遭到慘敗,其中曹操心裡抗擊打能力不錯而重新振作起來了,但相對脆弱的袁紹、劉備則慘遭失敗而心裡受到大創傷,不久都上天堂拜見上帝了。
-
4 # 時間的穿越者
袁紹和劉備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袁紹志大才疏,在東漢末年的群雄之中屬於二流英雄,比起孫堅,曹操,劉備這些人物來講相差一些,但袁紹的自身家底好,才能一般,舉例:18路諸侯反董卓,讓他當盟主,最後搞得18路諸侯各自散攤子,在獻帝勤王的事情上,猶豫反而讓曹操迎獻帝取得政治上優勢,可見其才能一般。在河北之爭中贏得公孫瓚,取得河北統一,自身威望也達到了鼎峰,但是看跟誰比呢?袁紹比曹操,那就真差了,官渡之戰敗給曹操,是意料之中,謀士郭嘉都說袁紹有10敗,曹公有10勝。袁紹自己兵敗國滅
然而劉備不是同日而語的,劉備的江山一步一步打出來的,至於劉備登記成漢帝達到人生鼎峰,隨後發兵討伐東吳,兵敗夷陵,導致自己事業受挫,自己也生病死了。但是從夷陵之戰的戰役本身來講,劉備是有機會打贏這場討伐東吳的戰爭,首先劉備是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劉備自討伐漢中後,軍事力量達到了鼎峰,真是戰將如雲,打東吳是很可能的,要不然孫權集團在戰爭初期也不會那麼緊張。只不過劉備在這場戰爭中大意失敗了
至於說慘敗,袁紹和劉備也是結果不同的,袁紹身死國滅。劉備自己病死,蜀漢基業還存在,
-
5 # 鄭火炎焱燚
首先要肯定袁紹、曹操、劉備三位都是當時的傑出人物為穩定一方做出過傑出的貢獻。三人在走上人生高峰後為何沒有更進一步,我們在此一位一位的進行分析:
1.袁紹:袁紹的人生高峰應該是在統一河北擁兵號稱70萬,集合18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當時的袁紹被推舉為天下各路諸侯之盟主,而此時的曹操只是缺兵少將的小諸侯,劉備更是碌碌無名之輩。曹操曾經在煮酒論英雄時說過袁紹是一個多謀而少斷,色厲而內茬之人,所以在眾多謀士意見不一時缺少霸氣的決斷之心,故而導致後來的官渡之敗,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2.曹操:曹操的人生高峰應該是橫掃北方擊敗袁紹,南破荊州,收降劉綜打的劉備丟盔棄甲,拋妻棄子,並與孫權相距赤壁之時。此時的曹操擁兵號稱80萬是何等的雄壯,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此時的曹操就缺了那麼一點耐心、虛心和運氣,並有點太自大狂傲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導致後來周瑜火燒赤壁,到手的勝利就這樣灰飛煙滅了,此後三足鼎立之勢已成,曹操終其一生未能完成統一霸業。
3.劉備:劉備的人生高峰應該是在攻取西川、打敗曹操奪取漢中,上庸等地,使得劉備坐擁荊益兩大州(荊州大部分),只要一有時機便可擁有進取中原的能力。但是在關羽兵敗麥城,劉備為了報仇雪恨不顧群臣反對,盲目出兵東吳以至於後來有了火燒夷陵之敗,使得劉備喪失了根本。最終劉備鬱鬱而終,蜀國從此一蹶不振。
綜上所述,袁紹,曹操,劉備都是世之梟雄,都有過輝煌的成就,都離成功差了那麼一點點而已,但這就是歷史,也正因為他們差了那麼一點點才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三國曆史,供我們來品鑑和回味。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巔峰呢。
-
6 # 綠巨人講史
袁紹、曹操和劉備都是三國時期各自雄踞一方的風雲人物,卻都在走上人生巔峰之後,沒有更進一步反遭慘敗,其實都是有不同的原因的。
首先,袁紹向來勢大,雄霸一方,但後期在與曹操戰中,失利受重創,勇將能將戰死,軍隊潰敗瓦解,謀士許攸投魏。諫士自殺,悔不當初。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之性,耳朵根軟,無主見,在戰爭失敗後受了打擊,萎靡不振,子死又打擊,徹底崩潰,一病不起而亡。然後,曹操由於當時老了,意志消沉倦怠兵戈,為篡漢做工作,諸子爭位和後方叛亂耗費了曹操太多精力,而且曹操身體也不行了,這直接導致曹操指揮水平大幅度滑坡。另外用人不當,夏侯淵性格急躁,是良將卻不宜為督帥,于禁還不如夏侯淵。曹操在漢中、襄樊之戰中任用二人。最重要原因是曹操長期親臨一線指揮戰鬥,導致手下將領得不到充分的鍛鍊,以至於在漢中、襄樊兩戰開始讓將領獨當一面時曹魏連連受挫。最後說說劉備,劉備有個致命缺點太重義氣,義氣之心重於大業之心。關羽戰敗被抓而死,心裡難以承受自責,內心難以承受關羽死的後果及其因果,還有關羽對他的一生忠心與奮戰。以至於在夷陵之戰中,七百里聯營火燒一敗塗地,損失慘重,劉備還是利用夜色的掩護,燒了盔甲斷後,才得以逃回白帝城。
總之袁紹曹操劉備雖然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將,卻都在人生巔峰過後一步步慘敗,與各自的性格和策略有很大關係,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
-
7 # kelvin6903
袁紹,他出生在河北省著名的袁家。很多人跟著他下了一個命令,所以袁紹的權威可以說是士兵和穀物的力量。與此同時,袁紹也佔據了經濟中人口最多、最富有的地區,無疑是這個動盪時期最有潛力的軍閥。然而,他的霸權很快受到挑戰。曹操步步高昇,嚇壞了袁紹。雙方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後戰鬥在官渡進行。官渡之戰中,雙方實力差距很大,曹操無論從軍力還是糧食上都不如袁紹多。
戰爭的結果,袁紹認為是肯定的勝利,卻失敗了。袁紹很快失去了所有的糧草和戰壕,也失去了他佔領的領土。袁紹一看到這一大趨勢就灰心喪氣,在他生病臥床後不久就去世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較少的勝仗擊敗了袁紹,不僅佔領了大片領土,而且極大地增強了他的實力。於是曹操盡全力平定北方,並取得了持久的成就。他想一舉完成統一世界的偉大任務,但在進攻江東時,他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他的軍隊全部被摧毀。曹操也在這場戰爭中戰敗,差點在大火中喪生。
雖然他跑得一團糟,但曹操很快就活了下來,而且他也有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快就召集了他的部隊。最後要說的是劉備,他從零開始就像曹操一樣,即使條件不如曹操。劉備在人生的前半段徘徊,直到擁有荊州,他的事業才開始,後來他贏得了宜州漢中。劉備的實力大大增強,甚至可以與曹操抗衡。然而,劉備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襲擊了蘇州,但結果是慘敗。經過多年休養,他儲存下來的所有遺產都被毀掉了,劉備差點死了,失去了軍隊。他很不容易跑到白帝城,生病後就去世了。也遭受了嚴重的失敗,但是曹操、劉備和袁紹最終完全不同。我認為有以下原因:第一點是,這三個人遭受的損失是不同的。官渡戰爭期間,袁紹的10萬軍隊幾乎完全喪失。
除了那些被殺和俘虜的人,還有許多人投靠了他的對手曹操,袁紹的地盤幾乎都落入曹操手中。在這種情況下,袁紹看不到翻身的希望,所以他會失望而死。夷陵戰爭時期的劉備也是如此,他自身實力不強,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能夠發展壯大。為了復興漢朝和統一世界,他的財產不容易積累,但是他在夷陵戰爭中被摧毀了。與此同時,劉備集團最重要的戰略地位荊州也失去了,完全失去了統一世界的機會。劉備看到他繁忙的職業沒有希望,病情變得更嚴重,所以他很快就去世了。曹操的情況不一樣。雖然他在赤壁戰爭中損失了數十萬軍隊,但這些都是荊州剛剛接受的海軍師。他所依賴的精英部隊沒有遭受任何損失。
與此同時,儘管曹操失敗了,他仍然能夠回到北方。他的手仍然控制著最大的領土,甚至荊州的三分之一。這一失敗只是推遲了他統一世界的步伐,並沒有對肌肉和骨骼造成太大的傷害。因此,曹操的野心很快在痛苦中恢復了。第二點是三個人的承載能力不同。相比之下,袁紹是三人中最弱的。雖然一開始他很強壯,但這一切都是在他祖先的陰影下買來的,儘管袁紹是一個有價值的文人,但他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才能。尤其是袁紹,優柔寡斷,沒有判斷力。這些人缺乏堅強的意志,所以他們不會恢復,直到他們被官渡之戰擊中。相反,劉備和袁紹不是來自知名家庭,而是白手起家。劉備最初軟弱但雄心勃勃,一直在考慮統一世界。
自從佔領荊州以來,劉備已經迎來了生活的動力,並且在日益增長的力量下,有著統一世界的巨大希望。他逐漸變得有些膨脹。然而,夷陵戰爭後,劉備的夢想破滅了,他已經老了,一生中沒有機會統一世界,所以他不能忍受這樣的失敗。雖然曹操也想統一世界,但他不如劉備強大。他可以看出,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宣佈自己為皇帝,所以他的痴迷並不深,失敗後他可以接受。此外,曹操本人也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決心的人。他有很強的意志力和力量。他可以看到團結的希望仍然存在,但是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他不會頹廢。
-
8 # 徒途M
袁紹,字本初,有著四世三公的顯赫家族背景,門生故吏遍天下,事業的頂峰時期佔據青、幽、並、冀四州,一躍成為天下諸侯中實力最強者,然而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卻慘遭失敗。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兄弟。這就是袁紹。
官渡之戰前夕,郭嘉分析了雙方實力,提出十勝十敗說,作為三國時期的奇才怪才鬼才,料事如神的郭嘉把袁紹的為人處世,治理國家,任用人才,分析的偏僻入裡,不是袁紹謀士無能,面對任何事情,謀士出主意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做到善聽善用善賞罰。
而袁紹優柔寡斷,外寬內忌,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人生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放在這我感覺很合適,不光自己不善於治國理政,任用賢才,在自己的兒子身上也是如此,為了眼前利益,互相殘殺,大好河山,送與曹操!
曹操,字孟德,宦官之後,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放蕩不羈,少機警,有權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從曹操的家世看,他並沒有什麼優勢,然而曹操懂得,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能。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幟下,徵張秀,滅袁術,袁紹……北方盡在麾下!
劍鋒南指,百萬雄獅,列陣長江,勝券在握,此時志得意滿的曹操,可謂是將遇良才,棋逢對手,《孫子兵法》雲,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先看內憂,曹操征討劉備,遠來疲憊,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已是強弩之末,北方軍隊,不習水戰,水土不服,生病者太多。雖有荊州水軍,然久不操練,戰鬥力下降,剛剛歸順曹操,人心不穩。
再看外患,劉備雖敗,雲長猶率兵萬人,劉琦領江夏之士,亦不下萬人,更兼有一人之言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勝於百萬雄獅的諸葛亮相輔佐,江東國險而民附,已立三世,賢能為之用,二者聯合,與曹操鬥智鬥勇,結果火燒赤壁,天下形成三足鼎立!
劉備,字玄德,皇族後裔,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織蓆販履為生,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胸懷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劉備五易其主,四失其子,一生顛沛流離,屢戰屢敗,但是劉備百折不撓的毅力無人能及,不是有了同行者才去上路,而是在路上了才會有同行者。劉備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諸葛亮鞠躬盡瘁,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的發展路線前期完全按照隆中對策在走,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惱羞成怒,一意孤行,只顧桃園結義,不顧天下大局,毅然對東吳開戰,節節勝利,導致利令智昏,結果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
如果不去攻打東吳,劉備能否成功,隆中對策說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兵以出秦川,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
但是歷史從來都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關羽丟了荊州,則兩路進軍以化為泡影,進軍的前提是天下有變,結果外部環境並沒有任何可乘之機,劉備的事業只能到此止步!
-
9 # 新志途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東漢末年,群雄並立,各種勢力此消彼長,自靈帝崩後至三國建立經歷了董卓、袁紹、曹操三股佔據中原統治中心的強大勢力團體。亂臣賊子董卓被王允呂布聯手剿滅後,漢朝局勢並沒有安穩下來,相反,由於王允等人並沒有很好的恢復中央統治,漢朝中央的權力更加衰弱,對於地方的控制能力愈發減弱,給了各地諸侯太守進一步坐大的機會。
四世三公的袁紹,憑藉其宗族影響力迅速擴充套件地盤、招攬人才以至坐擁冀、青、幽、並等土肥人廣的大州,擁兵十數萬,勢力達到極盛,縱觀天下諸侯無人能及。袁紹的硬實力在當時絕對沒有任何一個勢力能夠抵抗,但一個國家機器的運作不能缺少有機的協調,可惜袁紹不會,最終導致兵敗身亡,袁紹的弱點在荀彧的“十勝十敗”之論中已經解釋的非常清楚,故袁紹之強只在其表不在其裡,可謂“紙老虎”。
官宦世家的曹操,雖出身不高但個人才華實在難以否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在官渡之戰前,曹操擁有兗州山東之地,可為當時第二大勢力,但北有袁紹虎視眈眈,南有劉備、呂布笑裡藏刀,形勢並不是很樂觀,但天意難測,戰勝了袁紹,一口吞併了北方中原,天下三分之一盡入囊中。直至赤壁之戰,曹操勢力達到極盛,不論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人口儲備、人才實力都是天下第一,並不是瘸腿將軍。但從曹操勢力觸碰到荊吳邊境開始,就意味著曹魏集團能量增長已經遇到了瓶頸,因為同樣優秀的劉備、孫權馭國馭民之術也是相當強悍,又一次以弱勝強,不過這次曹操變成了敗的哪一方,損失慘重,給了孫劉以坐大的機會,曹操稱霸南方,曹魏實力也難以進一步增強。
起於草莽的漢室後裔劉備,其經歷不可謂不艱難、其成就不可謂不偉大,當真是平民英雄。劉玄德一生彷彿遊了大半中國,從山東河北到河南江蘇再到湖南湖北,也去了江浙一帶,最後安身於天府之國,顛簸半生也是無憾了。劉備立業之旅也是輾轉反側,先事公孫瓚,後歸陶謙有了立身之地徐州,而後呂布歸劉備、劉備又反依呂布,呂布滅後,歸順朝廷曹操,而後奔袁紹,依劉表,算是過了幾年安定日子。入贅東吳,吞併西蜀,北收漢中。王霸之業初成、隆中之略方展。在跨有荊益後,劉備實力達到極盛,可惜好景不長,由於種種原因關公戰敗,丟失荊州,劉備勢力迅速衰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最大機會。
三位梟雄的立業守業經歷一言難盡,且一個集團的發展擴張需要內部種種因素的協調運作才能正真發揮大的效力,當然背後還需要天的支援。
-
10 # 蜀鄉小果
三國裡,大諸侯袁紹、曹操、劉備,這三人在達到巔峰階段,都曾遭到慘敗,導致各自實力與巔峰時期相比落後許多。可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目空一切。
這裡先來說袁紹。袁紹本是最大的諸侯之一,曾是討伐國賊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盟主,可見的當時的袁紹可謂是實力雄厚,聲望頗高。怎奈志高才疏,善謀而寡斷,死愛面子活受罪,導致諾達的基業斷送在其手中。
袁紹兵敗官渡後逃亡
袁紹兵團的沒落是在與曹操決鬥的官渡之戰,可以說在官渡之前,袁紹是中原諸侯中面積最廣,兵力最多的一個,正值巔峰時期。正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導致了官渡之戰大敗,從此之後袁氏家族一蹶不振,消失在三國的世界裡。
再來看曹操。曹操經過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基本統一北方,是當時三國鼎立時期國力最強盛國家,但是由於統一中原心切,在經過奪取荊州的勝利後盲目自信,被短暫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致使在赤壁之戰大敗而歸,由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赤壁之戰大敗
最後來說劉備。劉備的蜀國在夷陵之戰前,國力還是較為強盛的,可以理解為蜀國的巔峰時期,如果說沒有夷陵之戰,三國局勢走向尚不能確定。但是由於結拜兄弟前後的死都與東吳有關,致使劉備一心為弟復仇,被仇恨矇蔽了雙眼,致使帶領伐吳的軍隊全軍覆沒,從此蜀國便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夷陵之戰大敗退於白帝城託孤
所以這三位大佬的情況與大多數成功者都相同,在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就自恃狂妄,目空一切。正所謂驕兵必敗,也是不無道理的。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出現一種很有趣的情況,就是一個君主在實力最強悍的時候突然間就遭遇到大敗,之後就一蹶不振甚至死去。
最開始的董卓,官渡之戰前的袁紹,赤壁之戰前的曹操,夷陵之戰前的劉備。我們姑且認為董卓和袁紹具有特別明顯的性格缺點,也沒有如同後兩位那麼雄才大略或者識人之能。那麼曹操和劉備兩人分別是魏與蜀的奠基人,開創了一片基業,可以說是當時最英明的君主,這兩個人都在最為強盛的時期遭遇大敗。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必然。一個國家會出現盛極而衰的自然規律,一個人僅僅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自然也是逃脫不了這種自然法則。
曹操與劉備,還有袁紹、董卓,他們都是一方諸侯,董卓與袁紹雖然最後都被消滅,都也不是泛泛之輩。但是他們都是人,是人就一定會有弱點,人最大的弱點就是會驕傲,會自大。自古以來,多少事件都闡述了這個真理,“驕兵必敗”。
同樣的,那些諸侯或者說雄主,也都是這樣,在實力最為強悍的時候開始變得志得意滿。董卓帶兵進入洛陽,掌控住朝廷,不僅自任相父,隨意出入宮廷內院,還行廢立之事。古代最大的不就是皇帝嗎,皇帝自稱天子,而董卓可以像霍光一樣隨意廢立天子,那豈不是說自己的權勢已經大過一切了嗎。就是這樣,董卓沉迷在了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生活。失去了面對關東諸侯的勇氣,喪失了對朝中大臣的警惕,最後死於呂布之手。
袁紹打敗公孫瓚後,地盤擁有北方四州,人口之多,錢糧之廣,天下無出其右。而當時的曹操雖然也佔有了兗州、徐州、豫州、司隸和一部分的揚州,但是這些地區要麼遭到黃巾的劫掠,要麼本來就就是貧瘠之地,根本沒法與袁紹比。這種情況下,憑著大軍南下,天下誰人可與爭鋒。因此,這個時候的袁紹就不再愛聽忠言,原本就喜歡聽奉承話的袁紹現在更是變本加厲。最後不聽忠言有了官渡之敗。
曹操是完全掌控河北後,率軍南下,因為劉表的去世,繼任的荊州牧劉琮在蔡瑁的勸說下直接投降曹操,曹操可以說是不經一兵一卒就奪下了荊州,還打的劉備只能縮在江夏之地。這個時候的曹操完全可以見好就收。但是曹操沒有,他看到一統江山的曙光,經不住這巨大的誘惑,再加上這個時候的曹操也的確勝利的太多,驕傲的情緒油然而生,因此發動了赤壁之戰。但是因為準備的不完全,時機的不正確,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還成就了周瑜之名。
劉備在漢中逼退曹操後,實力強勁。因為益州一直沒有遭到大的戰亂,劉備也可以說是接過完整的益州,這個時候的劉備不再是之前的窮光蛋,他也有兵有糧。這個時候荊州失守的訊息傳來,一併來的還有關羽的死訊。劉備為了報仇同時為了拿下荊州甚至全取南方開始了東征。一路上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這個時候來了陸遜,一把大火就把劉備送了回去。
這四個事例都是如此,實力的增強,驕傲的情緒矇住了雙眼,使得頭腦不再睿智,耳朵也被堵塞,一意孤行,造就了盛極後大衰的情況。因此驕傲這種情緒就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