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
2 # 模小范
曾國藩擁兵30萬,佔有清朝半壁江山,為何卻沒有做皇帝?
1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湘軍的構成
曾國藩不想造反,除了內心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不願意造反以外,當時湘軍內部林立的派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湘軍其實是一個鬆散的軍事同盟集團,其中最早的當屬江忠源系,湘軍的鼻祖江忠源,為人極講義氣,曾國藩相人有術,曾預言江忠源後將名滿天下,最後當以節烈死。後太平軍進軍湖南,江忠源在全州蓑衣渡伐木作堰,橫腰攔斷,伏擊太平軍,南王馮雲山中炮犧牲,戰船幾乎全部被毀,太平軍遭遇重挫,清廷取得了太平軍起義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一時有南江北勝之說。江忠源帶領所部楚勇南征北戰,後官至安徽巡撫,最後在廬州兵敗投水自殺,應驗了當初曾國藩的預言。
江忠源陣亡後,所部由劉長佑,劉坤一率領繼續對發逆作戰,這一部湘軍和曾國藩部湘軍互不統屬,屬平行關係,故唐皓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中很少提及。劉長佑後曾官至直隸總督,劉坤一曾官至兩江總督。胡林翼系。湘軍教父羅澤南早期在保衛桑梓時,曾訓練出一支一千多人的團練,他比曾國藩早一年在湖南湘鄉創辦團練,成軍之後接受朝廷名臣曾國藩的節制,不久開赴湖北獨立作戰,成為巡撫胡林翼經營湖北的本錢,1856年羅澤南武昌戰役時,額頭中炮,後在營中去世,後這支部隊由羅澤南的弟子李續賓統領,三河兵敗,李續賓兵敗自盡,後則由胡林翼直接排程,1860年胡林翼去世前把這支部隊又交回給了摯友曾國藩。
1.吉字營,這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曾國藩九弟曾國荃所部吉字大營,兵力五萬之多,裝備精良,戰果輝煌,當時上諭這樣描述:咸豐十年由湘募勇,克復安慶省城,同治元、二年連克巢縣、含山、和州等處,率水陸各營進逼金陵,駐紮雨花臺,攻拔偽城,賊眾圍營,苦守數月,奮力擊退。本年正月克復鐘山石壘,遂合江寧之圍。督率將士廖戰,開挖地道,躬冒矢石半月之久未經撤隊,克復全城,殲除首惡,實屬堅忍耐勞,公忠體國,可謂居功至偉。
2.湘軍水師,由彭玉麟、楊嶽斌於1854年按照曾國藩的部署建立的湘軍水師也自成系統,是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之一,始終唯曾國藩馬首是瞻,當時就有媒體驚呼“3000里長江上下,無一船不掛曾字旗”。人數多達兩萬,控制長江水路,經常和陸師聯動作戰,在戰場上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是湘軍最後戰勝太平軍的重要輔翼。楊嶽斌後曾官至陝甘總督,彭玉麟後曾官至兩江總督。後期,水師改製為清廷經制之師,是湘軍中唯一成建制保留的部隊。
2我們來解釋下為什麼曾國藩不稱帝
天京陷落之前的湘軍集團多名重要將領,其中主要有彭玉麟,1857年受安徽巡撫;沈葆楨,是1861年任江西巡撫,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李鴻章,1862年任江蘇巡撫;左宗棠,1862年任浙江巡撫;楊嶽斌,1864年天京陷落前受陝甘總督;李續宜先任湖北巡撫後調為安徽巡撫。湘軍集團都已經佔了半壁江山了,而且手裡掌控著30萬重兵,曾國藩為何不稱帝?有這幾點原因
首先在這其中只有彭玉麟可以稱得上曾國藩的死黨,曾國藩的弟弟九帥曾國荃,與湘軍多位將領關係不和,這些人對曾國荃的意見,甚至可以說成見很深,所以讓那些督撫冒著生命危險去跟曾國藩造反,可能性還真不大,即便造反成功又如何呢?又不可能人人都做皇帝,因為大家都已經做了督撫了,這官已經夠大了,已經根本就沒有造反的動力。
其次就是湘軍在攻陷天京之後,迅速腐化墮落,戰鬥力急劇下降,天京城破10日之內,街上經常出現湘軍士兵成群結夥相互火拼的情景,直到一個月後,城內各軍善混亂不止,兵勇相互掠奪,時有殺傷,指望這樣計程車兵去打仗,那就跟鬧著玩一樣,曾國藩本人也注意到湘軍戰鬥力下降,在致李洪章的信中所說“湘勇強弩之末,銳氣全消”如果靠這樣的軍隊去北伐清廷,怕是過不了黃河就得跑一大半。
再說就是左宗棠和李鴻章的立場,為什麼單獨指出他們兩位,因為他們的重要效能和曾國藩相抗衡,絕非湘系的其他將領可比,如果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不取得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支援,那是毫無成功希望,曾國藩若反清,自然的不能再打著道德的旗幟,因為此時,以當時的社會眼光來看他造反本身就是不道德,但是當時的李鴻章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是他在多種場合,對曾國藩頗有微詞,說明兩個人的關係並不太融洽,這李鴻章那就更是個投機派,可以推測如果曾國藩造反,李鴻章會不偏不倚,倘若曾國藩順利的話那還好,要是不順利的話有可能背後捅刀子,而去幫助清廷對付曾國藩。
最後清朝廷也採取相對應措施,清廷對曾國藩的下屬多人封為督撫要職,採取拉攏扶持政策,次之與曾國藩離心離德,甚至分庭抗禮,達到自己控制和利用的目的,第三,就是在軍事上佈置兵力,形成對曾國藩和湘軍的包圍之勢,
在南京西面,領欽差大臣和滿族重臣官文把守武昌,控制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材守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僧格林沁領兵駐紮於皖鄂之交,虎視南京。這樣呢一旦發現其有異心即可迅速出動、三面圍堵、剿滅叛軍。所以綜合種種這些,曾國藩若反清自立,其可成功的可能性真的很小。
曾國藩未選擇稱帝,是其一生最明智之舉,客觀來說他也對維護清朝廷的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地作用,若曾國藩趁機稱帝,戰亂再起,朝廷統一的前途和命運,又會經歷更多的磨難,國民也會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但從這點來講他就已經有功於華夏了。
-
3 # 鴻涵先生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是宗聖曾子的第七十代孫,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是湘軍的創始人。
曾國藩推翻太平天國後,確實手握重兵,有實力北上,但是他為什麼不北上推翻滿清政府呢?
一、曾國藩是舊式文人,忠君愛國的思想很嚴重,當時他所處的年代已經是晚清了,認愛新覺羅家族為皇室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所以他不會去做推翻滿清的事情,曾國藩也被稱為“曾聖人”,他是非常典型的儒家傳統士大夫階層,他建立湘軍和太平天國戰鬥的目的,就是要為滿清收復江山,為了出仕,為了能夠讓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使得國家能夠有秩序,是作為士大夫階層報效國家的一種方式,所以他不會起兵造反。
二、當時活躍在中國大地上的軍事力量不光是曾國藩的湘軍,還有李鴻章的淮軍等勢力,就在湘軍內部也都有不同的將領在把持權利,左宗棠,胡林冀等都是湘軍重要的統領,而曾國藩僅僅是勢力最大的,他是湘軍的領袖,如果他打太平天國,手下的將領可能會聽命,但是如果他要是反抗朝廷,我想手下的將領也許就不會聽命了,首先,李鴻章就會反對他,淮軍的勢力也是很大的,包括左宗棠等,雖然左宗棠、李鴻章都是曾國藩的門生,但是這些從小受忠君愛國思想長大的舊式文人肯定都會起來反對的,所以權衡利弊曾國藩也不會造反。
三、師出無名,本身湘軍的建立就是因為要平叛,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如果曾國藩自己起兵造反,這是前後矛盾的,說不過去啊。
四、當時國家內憂外患,國外列強對中華大地虎視眈眈,如果起兵,那曾國藩豈不成了千古罪人,這個罪名,曾聖人可是不會去背的。
五、客觀條件,湘軍的實力不足以稱霸全國。
-
4 # 白河夜船
一、曾國藩確有實力稱帝。清軍的戰鬥力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暴露無遺,可以用不堪一擊形容。左、李等人在反清問題上不會與曾直接衝突。
二、曾國藩坐不了天下。
一是接管滿清政權需要一套班底,曾沒有;
二是需要強大的軍隊,曾的湘軍數量不足;
三是滿清在北方的統治要比南方牢固,曾無法得到北方人的支援(這也是當年孫大炮不得不讓位於袁世凱的原因之一);
四是一旦曾國藩稱帝,左、李等人不會安分。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曾國藩從來沒打算稱帝。曾國藩不僅是儒學大師,而且曾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知道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否則稱帝肯定是一件得不償失甚至身敗名裂的事情!袁世凱不懂這個道理,冒冒失失的稱了帝,結果招來了千古罵名。
所以,曾國藩有沒有實力稱帝,從看得見的實力比較,有;從看不見的實力比較,曾國藩尚不具備。
另外江南老百姓經歷了10幾年戰亂,誰還願意繼續亂下去啊,和平安定是民心所向.
歷史上手握重兵卻沒有造反的不只他一個,不是沒有反心,就是天時地利等因素不合適.
朝廷的疑忌,滿族的排擠都是存在的事實。不過這最多隻能是撂挑子(辭職),使脾氣(抗命)的理由。要作為推翻現有統治者改朝換代的理由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當時的社會倫理還不是今天你不仁我不義的水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佔據著當時的法統。
最後一點,他如果造反,手下的人會跟麼?無利不起早,總要有個盼頭才可能跟他做這殺頭的事,可是滿清的軍功封賞恰恰不薄。放著眼前的封妻廕子高官厚祿不要,拿了身家性命去做亂臣賊子,就算是運氣好,成功了,再加上祖墳冒煙,自己還倖存下來了,不也就做個官嗎,難道皇帝還輪到自己做了? 這筆帳一算,就很清楚了。
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就算曾國藩建立漢人王朝,勢必又要發動戰爭,天下大亂。本身清朝就已經積貧積弱,剿滅太平天國就已經消耗大半國力,整個國家和人民根本承受不住擁有眾多軍隊的將領的反叛。就算曾國藩成功了,國家依舊積貧積弱,依舊受列強擺佈。對整個國家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得不償失的。曾國藩是個聰明人,他知道發動戰爭重新建立王朝當中的利害。
糾正一下湘軍鼎盛時期有12萬人,並沒有30萬
-
5 # 微史春秋
曾國藩不是賭徒,而是保守求穩的讀書人。
湘軍實力逐漸增長之際,曾國藩身邊的人曾多次勸曾國藩更進一步。
如左宗棠給曾國藩密信:“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如彭玉麟密信:“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更有曾國荃率領湘軍干將三十多去集體勸諫,想來個“陳橋兵變”,但是曾國藩用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回絕了。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呢?
一、曾國藩是儒家的代表,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天地君親師,曾國藩是典型的讀書人,從啟蒙教育就是倫理綱常那一套思想,因此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便是以“保衛儒教”名義組織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逐漸功成名就,這已然留名青史,斷不會在做亂臣賊子的事情。
思想決定行動,這是時代的束縛。
二、曾國藩對時局的洞悉作為讀書人,曾國藩有保守求穩的特點,沒有絕對把握他是不會亂來的。
鎮壓太平天國後,湘軍實力達到頂峰,但是湘軍內部也有分化,如左宗棠的湘軍,基本上獨立成軍,號稱楚軍,如李鴻章雖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淮軍也開始冒頭。
若是曾國藩率領湘軍反清,這些人都可能反戈一擊。
此外,清政府對於湘軍逐漸崛起也是有提防的,搞權力制衡和分化拉攏是朝廷擅長的,如左宗棠也朝廷的有意培養下漸漸脫離湘軍。
一旦曾國藩造反,他手下的將軍也不可能是鐵板一般,也有人極可能被朝廷拉攏,甚至有些人慫恿造反也可能是居心叵測的,見勢不妙賣你個好價錢也不能排除。
曾國藩不是賭徒,瘋狂的賭徒即便只有一成把握也會鋌而走險。
-
6 # 趣談唐宋元明清
曾國藩,是一位忠心不二的清廷擁護者
曾國藩,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從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指望著百年之後還能為之前的朝廷效力,似乎很難說得過去。
曾國藩的家庭比較簡單,沒有深厚的政府背景,也很難與皇宮搭上線。只不過,五次考試徹底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道光六年春,曾國藩參加長沙府童子試,排在第七位;
道光十二年,曾國藩參加統考,中了秀才;
道光十四年,曾國藩參加湖南鄉試,中了舉人(三十六名);
道光十五年、道光十六年,曾國藩參加會試,均落榜。(道光十六年為恩科)
道光十八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也就是全國第二十二名)
五次考試,奠定了曾國藩的政治地位,為他日後馳騁朝堂打下基礎。
咸豐四年,曾國藩發表了影響大清走向的文章:《討粵匪檄》,在這篇文章中,徹底分析了太平天國的運動特性,舉全國之力消滅之。
自此,曾國藩登上了軍事的舞臺,並且大放異彩。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曾國藩有了題主所說的三十萬湘軍。可無論在何時何地,曾國藩都始終把忠心放在嘴邊,掛在心裡,從來沒有謀反的跡象。
沒錯,這就是事實題主問:為什麼曾國藩不反朝廷呢?
我想說:為什麼曾國藩反朝廷呢?
清朝給了曾國藩他想要的一切,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兵給兵,明帝國給了曾國藩什麼東西?
沒錯,就是這麼現實,這世間從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拋開其中的一點一滴,只會發現最單純的利益關係。
那些遠赴海外百二十年的華僑,還是華人麼?可是可不是,但是在他們的思想中,可能國家只是一個代號。
只有切切實實撫育自己的國家和領土,才是真正有感情的土地。
我們不僅要延伸一下,某些已經擁有外籍的明星口口聲聲說自己很愛國,愛的又是哪個國家呢?
萬幸的是,祖國日益強大,海外移民也越來越少。國富,民必強之。
-
7 # 子由拍案驚奇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自清咸豐二年開始,清政府為了鎮壓、撲滅太平天國起義,一口氣任命了43名“團練大臣”,這些“團練大臣”裡頗有能人,他們各據一方,招兵買馬,積草屯糧,瘋狂進攻太平天國起義的同時,也壯大了自身的勢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局面。
曾國藩兄弟只不過是這43分之一而已。
其二,湘軍的創始人當為江忠源,太平軍早期進軍湖南之時,這個江忠源以知府的身份,在全州蓑衣渡引軍伐木作堰,橫腰攔斷,伏擊太平軍,致使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中炮犧牲,新興的太平天國軍隊遭遇重挫,清廷取得了自太平軍起義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
清政府朝野上下,對江忠源呼聲極高。而此時的曾國藩,還在做禮部侍郎,充江西鄉試正考官。
江忠源陣亡之後,這部分湘軍的後續則為劉長佑、劉坤一帶領。這二人與曾國藩形式上都是屬於平行關係,劉長佑做過直隸總督,劉坤一做過兩江總督。
而號稱湘軍教父的羅澤南在陣亡之後,這一股湘軍則由李繼賓帶領,李繼賓陣亡,指揮權歸於胡林翼,公元1860年,胡林翼病逝前,把這股湘軍才歸置曾國藩管理。
又威震江南的湘軍水師彭玉麟、楊嶽斌一部,雖然基本屬於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但是,清廷大幅度的提拔彭玉麟,彭玉麟做到兩江總督,楊嶽斌官至陝甘總督。
那麼大家試想,僅僅一個湘軍之內,就幾個派系存在,並不是鐵板一塊。曾國藩一不是湘軍的創始人,二不能要求湘軍上下一致,惟自己馬首是瞻。正常用兵尚且要商議、妥協,如果貿然要求大家和他舉起造反,誰會給他這個面子?
另外,他身邊的將領,也都積功很多,哪個還可能與他一起去血拼、造反?
而且,曾國藩身後的淮軍、楚軍等也都後來居上,勢頭不減,曾國藩怎麼可能去出這個頭?去給這些人去當靶標!
其三,曾國藩這個人才學也就中平,不屬於性情任俠豪放之輩,曾家兄弟圍住天京城久攻不下,很多人看的都不耐煩了,就包括曾的學生李鴻章。可是,礙於面子,又不能伸手。
這也說明了曾國藩軍事指揮平庸駑鈍的一面,對於這一點,曾國藩自己最瞭解自己,他也是個見好就收的性格,這也是他斷不可能膨脹到去舉旗造反的因素之一。
其四,後人傳說什麼有人勸說曾國藩造反自立,對此,直到現在,還眾說紛紜,很多人也喜歡傳這個調調,他們只看到了以曾國藩為首的這樣多的漢人軍事集團實力雄厚,怎麼會不去想恢復漢人王朝?
但是,子由認為,在當時攻克了天京城,成就了以曾國藩為首的很多漢人建功立業夢想的時候,斷然不會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勸曾國藩推翻清王朝,自己做皇帝,甚至說什麼恢復漢人江山這樣的夢話的!
這些所謂的漢人,在屠戮完同是漢人的太平天國軍民之後,高官得做,駿馬任騎,金銀財寶成船運到老家,他們本身就成了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了,你想讓他們再去為什麼漢人利益去征戰麼?怎麼可能?與情理不合,純屬臆想,也不見任何方家正傳,筆記,日記所載。
-
8 # 該死的風
其實對於一個國家和平統一才是最重要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這個道理。我想如果一定要有為什麼那麼我想可能有以下幾條願意吧。
1:曾國藩從開始被團練,清王朝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是給予了他信任。忠君愛國可能說起來可笑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野心家,在熟讀經字典集的曾國藩眼中以怨報德可想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些思想到提現在曾國藩家書中。
2:上邊也說到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經歷了幾年的太平天國神州大地以是滿目瘡痍。這個時候再給水深火熱的百姓一個打擊,可能很多人的選擇也不會去做。
3:曾國藩學習的是傳統的中國儒家思想,是以忠君愛國為底線的。曾國藩沒有接觸過新思想也沒有一個新的理念,起兵也不過是以封建對封建。
4:當時列強的態度,在太平天國的時期。列強始終認為一個懦弱的滿清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想打破這個現狀的人都是他們的敵人。在湘軍的部隊中已經沒有了當時算先進的火器營,曾國藩明白火器的可怕與力量。如果他起兵不會有列強的支援,只會身敗名裂。
-
9 # 使用者正話正說
一是曾國藩的為人與個修養所決定,他從小受到”程朱理學”教育,一生奉行”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同時曾國藩至始至終都不是很看重名利,骨子裡就沒有做皇帝的野心。
二是反清無名。曾國藩當時組建湘軍是以維護大清王朝反對太平軍為宗旨的,如果反清豈不自己打自已的耳光。再加之如果反清,朝廷的軍餉一斷,必定人心渙散。
三是湘軍雖然有三十萬人,但其中有3萬人在沈葆楨手中,還有4萬人在左宗棠麾下,如果要反清,這些人不一定聽曾國藩的。
四是當時清王朝雖然開始衰退,但作為一個經營上百年的大王朝也不是想象那麼不堪一擊,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五是外國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真的打起來,外國列強更會趁虛而入,這也是曾國藩不願看到的。
-
10 # 長城說歷史
清朝末年,整個局勢可以說非常的不好,曾國藩在當時為清朝扭轉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曾國藩從一介書生順利的成為朝中一品大員,那時,他手握30萬湘軍,掌控部分地方大權,為清朝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巨大的功績。當時曾國藩手握清朝半壁江山的兵力,但是,他沒有像別人那樣推翻清朝建立漢人的江山。他的部下還給他提建議,反而遭到他的極力拒絕。就在太平天國沒有平定完的時候,他就主動削減湘軍的兵力。
曾國藩為何能手握30萬湘軍曾國藩出身在一個偏僻貧困的小山村,從小就勤學苦讀,到28歲高中進士及第,可以說是一介書生。從此之後,便踏上了為官之路,後來拜師學習,認真為官。為官十年有餘,他曾任職過學士以及吏部侍郎,還在兵部,工部,吏部,刑部任職。他的仕途可謂是一馬平川,隨後便逐步上升,最終升到二品大員。
當時清末時期,皇帝基本全部依靠大臣來治理朝政,皇帝在處理朝政上顯得力不從心,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艱苦,經過時間的積累,自然而然的出現了太平天國運動,這是有農民組織的起義軍。
曾國藩所在的年代,是清朝由盛到衰的時期,更是處在內憂外患,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事情往往不遂人意,曾國藩當官沒有多久,自己的母親便悄悄離世,因此他就回老家給老母親操辦後世,此時,太平天國運動正攻擊湖湘一帶。看到這種情況,曾國藩便在老家湖南建立了一直湘軍。
清政府派了一些大臣前去鎮壓並沒有效果,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便派大臣曾國藩前去鎮壓天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接到此任務不得不加緊訓練自己的湘軍,儘量讓自己的湘軍發揮更強大的戰鬥力。經過幾番戰鬥,終於得勝利。雖然這個任務對別人來講,是不被看好的事情,臨危受命的曾國藩,卻因這次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受益,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勢力。
早期曾國藩的湘軍兵力並不多,經過這次平定任務,他的湘軍兵力增加到30萬。雖然他手裡握著清朝半壁江山的兵力,對他來說這並不算什麼好事。當時有屬下給他提議,讓他率領湘軍起事,讓他一口回絕了。
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同時也成為清朝以文人封侯之人,經過自己的努力被升為一品大員。說起曾國藩一生的功過,後人大多是褒貶不一。他被譽為孔子儒學復興者,建立巨大的功績,清朝第一名臣,當是還有人罵他是元兇,民族的罪人,他的好與壞各佔一半。
曾國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何離恢復漢人江山只差一步,卻欣然放棄?對於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操練兵馬乃是保衛明教,保衛清朝,其思想乃是忠君愛國,一直想做了一箇中興之臣,還可以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國藩勤學苦讀,從不停息,對中國的儒家思想頗受影響,對於學習他可以達到“日夜讀書不停”,善於求教他人,不恥下問,閱讀大量的歷史文獻,重視儒學與理學,還閱讀大量的古文詩詞,達到出口成章,滿腹經綸,才華橫溢。
由於博覽群書,所以在朝政上面有獨到的見解,運用儒學的思想治理天下。對治理天下的辦法也多次提出,其涉及有廉潔奉公,用才與選才之道,以及兵力的運用,物力的排程。
從文化方面,曾國藩也有深厚的薰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思想正是他所向往的。曾國藩認為:功成身退,對於功不需要自己說出來,對於明不需要自己去做。他還認為古人的修身要“正其身,明其理,不計功勞得失”。他從不信神祗,不信醫藥,不羨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這些都是曾國藩能成為中心名臣的思想基礎,從外貌來講,也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
其一,當時清朝末年動盪不安,經常發生戰亂,老百姓飢餓不堪,流離失所。這些都是曾國藩看在眼裡的,如果一旦採取起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老百姓勢必會更加遭殃。曾國藩受儒學思想的影響,也是一個傳統典型的知識分子,從一介書生到一品大員,深知自己的一切來之不易,也不會拿老百姓的生命當兒戲。
其二,雖然清朝的內政不穩,對漢人防範是非常嚴格的。當時湘軍是在一步步擴大,清朝也是在一步步的觀看,如有不適馬上就會採取措施。根據當時的局勢,僧格林沁率領的精兵駐紮在北邊,對視曾國藩的軍隊,如風吹草動,立刻採取措施;而曾國藩的對手左宗棠也不是吃乾飯的,其軍事能力也非常厲害,從兵力上來看,左宗棠的勢力不必曾國藩差。
其三,當時曾國藩建立湘軍之時,是處於保衛明教,保衛清朝,忠君愛國。那時,很多讀書人紛紛來投,加入湘軍的隊伍之中,很多知識分子都成了湘軍的軍官,如果曾國藩起事,這些知識分子就不會跟著他起事,一旦失敗那可是要殺頭的。曾國藩沒有這些知識分子的支援,就憑他一個人也不會去起事的。
總之,曾國藩從思想,文化,軍隊勢力,清朝的防範情況,他是不會恢復漢人江山的,中興名臣的稱號,死後得了“文正”,“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當年吳三桂”。從以上來看,曾國藩對民族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文:長城品史
回覆列表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恢復野蠻的漢族封建政權,已沒有意義。天下為公,人生而平等。民主、平等、選舉、人權,是封建制度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