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爸線上CBZX
-
2 # 味哎兒
孩子特別是12歲以下的孩子是用陪著玩的,只不過陪他們玩時隨著順著他們玩時,暗地裡加些訓練刁難他們的內容而已,其中2歲時加打鬥,3歲時加逗嘴抬扛辯論外還加軍事化列隊及齊步走,並由軍事化訓練達掌控權奪回外,規則及堅守規則確定,孩子無識知認辨辦法方式,腦身無經歷經過經受呈白紙一張,因而話告教不靈其聽不懂不知你說的是什麼,體訓練的玩他們立刻掌握,幼兒軍事化訓練其喜外規則堅守是本質。且不論男孩女孩,軍訓中你由陪轉為隊長。時出刁難玩法除提高其自解決問題的獨立性外,暗藏著以你施教者為主的動機,因而孩子同你玩越玩越依賴你,最終你成孩子王,他們唯你命令是聽不打折扣執行。陪玩的本質是令他服你,達依賴程度的實現。認真觀察一下軍隊怎樣將新兵訓成軍人的,一切就都明白了。給個贊。給個評。悟空問上嘮嘮。
-
3 # 炎焙焙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回答起來有點困難!因為,我沒有孩子!也不打算生孩子!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我只能從我的成長經歷來說一下自己的感受!那是我初一年級時,與班裡的同學打架了!原因都有點記不清了,反正雙方都有廝打的行為!我沒當回事的回家了!也沒告訴我媽,可結果,對方的家長找到我家,堵在家門口罵我媽,罵的話特別難聽,我媽卻一句解釋的話沒有,只是偶爾的給對方不斷的道歉!我氣的不行,在旁邊與那個家長理論,我媽卻大聲的呵斥我,還狠狠的打了我一巴掌,讓我回屋,然後對我說,大人的事,還輪不到你說話!我當時特別不理解我媽的做法,我認為媽媽太窩囊了,而且向著外人說話!那個家長一直在我家鬧了一個多小時後才走,走的原因是,讓我媽帶著她家孩子看病,我媽不僅領著去看病了,還買了一些水果罐頭和奶粉!宣告一下,我和打架的同學就是拉扯了幾下,沒有任何的嚴重後果!最後我當著老師的面,給對方賠禮道歉,我媽去了對方家二次看望,才平息了這件事情!我想不通啊,我媽為什麼這麼做,在我看來,我沒有錯!事後我媽看出來我的想法了,跟我認真的談了一下這個問題!我媽說,你為什麼先打人?我說,她罵我!我媽說,罵你,你就可以打人?我說,對,罵我,我就打她!我媽說,你這是不講道理!我說,那她罵人就可以嗎?我打人怎麼就不對呢?我媽說,她罵你,是她不對,但是,你先打人家,就是你不對!你和她一樣,都是不講道理,只不過她是罵人,而你是打人!她沒有禮貌,所以她罵人,你要是比她懂禮貌,你就不會打人了啊?不要烏鴉落在豬身上,看得見別人黑,看不到自己黑!這句話我一直記著,雖然那一次事件,我也是經過了好久,才覺得心裡的氣消了!但是,對我影響挺大的!因為,看到同學媽媽罵我媽時的猙獰面孔,我也真是恨的牙癢癢,我曾經問過我媽,她那樣罵你,你不生氣嗎?我媽說,我跟你生氣,因為,我生的孩子不聽話,不讓我省心!直到那時,我才明白,我媽的良苦用心,所以,20多年了,我想起這些話,我就覺得特別對不起我媽!因為,她已經不在了!所以,很多時候吧,我每做一件事,我都在想,我不能讓我媽跟我操心,我不能讓她為我受盡委屈!哪怕她只是在天堂裡看著我!
-
4 # 山野村夫7919
謝謝邀請! 孩子的規則預識,這句話有兩個概念。一、道德、正義、善良等屬於自身優良品質,當然,也有醜惡、狠毒、奸詐等屬於惡劣品質。人與人之間、家庭之間,所謂一念之差,就千差萬別。要培養一個品質、人格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首先要有這些品質的父母。不管父母從事什麼職業,以什麼為生,都要以身作則,從孩子小時候開始,一步步引導,修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及想法,並受予正確的,為人、做事的理念。當然,還是那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個是一定的。二、法律方面的,這個就不是規則那麼簡單,只要敢犯,就等著制裁。我認為,為人父母的只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優良品質的人,不管以後他做任何事情,做什麼工作,都必將是一個,人見人愛,心胸開闊,尊紀守法的好人。謝謝
-
5 # 金熙0317
有句話說:三歲看到老!為何這樣講,是因為很多意識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培養的,因此作為父母也應該有從小培養,處處留心的意識。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對孩子愛而不寵
現在很多父母對待小孩都是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這種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一切只以自己為中心,一切規矩自己說了算。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對待小孩就要嚴格的按照設定的規矩來做,讓他們懂得在一定範圍內的自由!
二,融入集體,感受規則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喜歡宅在家裡,除了教室上課就是在家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這樣的孩子看似乖巧,不用操過多的心,但是長遠來講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對於以後適應各類規則也沒有幫助。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創造條件讓孩子參與各類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中感受規則,適應規則,培養規則意識!
三,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要想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那麼父母就要自己樹立良好的遵守規則習慣,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孩子,引導孩子,相信,父母做的出色,孩子一定也不會差!
-
6 # 堅強的螞蟻
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非常重要!具有良好的規則意識將終身收益,廢話不多,上乾貨
一.父母一定要有底線,然而現實99%的父母做不到
日常生活中肯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了買玩具大哭大鬧,帶孩子離開遊樂場的路上孩子哭鬧不停非要再去玩一會,等等孩子哭鬧父母就心軟又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父母的立場不堅定,反而助長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變得更加沒有規則意識!
二.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不能吃閒飯。
孩子的哭鬧等行為更多的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在尋求被重視的感覺。如果得不到重視,孩子會變得暴躁,甚至表現出攻擊性,這就和建立規則意識背道而馳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多讓孩子參與家庭活動,自己的簡單事情要自己做,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的意識到自己的重要!規則意識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叛逆,我行我素的孩子多缺乏責任感,我們作為父母不能崇尚武力解決孩子的不恰當行為,這也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學會自我負責。
四.讚美表揚孩子的進步,好的行為。
這裡注意表揚就是表揚,不要加但是,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例如,表揚孩子時應該說,作文寫的不錯。不應該說,作文寫的不錯,但是字太潦草了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問來,我們每個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有規則意識,有責任感,有愛心,有集體榮譽感的充滿正能量的祖國接班人!
-
7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很多熊孩子不聽管教、不按照家長的指令去做事,遇到事情時也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處理,這些都是因為缺乏規則意識造成的。缺少規則意識的孩子,除了會做事比較沒有章法之外,還會比較容易缺乏同情心,很難學會關心別人。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孩子參與到家庭規則的訂立當中,也聽取孩子的一些建議:
孩子在參與制定家庭規則的同時,也會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規則規定的事情,而且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這樣會讓孩子有更願意去遵守這些規則,也強化了規則意識。
(2)對一些事情,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
如果處理一件事情,給孩子的選擇太多的話,就會失去原本想要鍛鍊孩子的初衷了,要想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一些事情上,必須要給孩子限定選擇,並且要求只能在這些選擇裡中做出決定。
比如孩子想要得到商場裡很喜歡的一個玩具,那麼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得到這個玩具的條件,要在下次考試達到多少分,或者是每天少看多少時間的電視,讓孩子在這兩個選擇做出決定,要達到了才能得到玩具。這樣的鍛鍊,會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強制性。
如果孩子遵守規則完成了某些事情,父母看給予他鼓勵和獎賞,以此來加強他的規則意識。
-
8 # 甜甜圈伐木累
有規則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孩子只有懂得了規則,才能享受自由,良好的規則是由家庭成員共同營造出來的,而不是由父母規定給孩子,強制孩子去遵守,那樣只會養出來兩個極端,一是提線木偶,二是完全不聽你的。
規則怎麼做才有效,給家長四點參考建議:
1、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要想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規則意識,首先自己就要做一個有規則意識的家長,比如你想讓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卻在吃飯時玩手機,想要孩子早睡,自己卻頻繁熬夜,不想讓孩子闖紅燈,自己卻屢次過紅燈,可想而知這個規則的制定就沒有任何效果,孩子想“你都不遵守,我為什麼要遵守?”
2、賦予規則更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在給孩子說規則的時候,不要只強調規則本身,要把遵守規則帶來的好處告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遵守規則是快樂的,是可以帶來愉悅感甚至是成就感。
比如,在告訴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你可以說:“你在外面不大聲喧譁,別人都會認為你是個好孩子的。”
3、共同制定規則
孩子是獨立個體的人,他們有自由的意志,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強勢,凡事要按家長畫好的框架來,對孩子的自由意志剝奪得就越徹底。規則是教養而不是禁止,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制定一份規則,讓他產生認同感,那他更樂意去遵守。
4、偶爾允許孩子犯錯
因為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侷限,自控能力有限,他們偶爾會不守規則。如果是原則上的錯誤,比如偷拿東西,家長第一次就應該及時教導,不能視而不見。如果不是原則上的錯誤,比如只是晚睡一小會兒這種,那家長可以適當寬容,三番兩次違反,那要加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睡前故事,不能買玩具。
-
9 # 涵妮媽媽育兒經
如果請孩子描述他們理想中的家庭生活,相信很多人會這樣說:
“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做的時候就做,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我要一直看電視,看一個晚上”
“我要把冰箱裡的冰激凌全部吃光,然後在去買”
“我要把百貨商場搬回家。”
這樣做一定很棒吧!放縱了自己,孩子也非常樂意這樣做,但是這樣的快樂大概只能維持三天左右,三天後我們會感到不舒服,放縱的代價就是,我們吃的沒有保證,睡的沒有保證,孩子也渴望家的熟悉感,懷念有家規的時候。
有愛有規矩,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動力
愛和規矩是一個健康家庭必備的要素,李開復先生說:“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的優越性,但我同時也相信嚴格管教的必要,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
3歲左右的孩子大多數都能夠準確的接收父母所傳達的指令,給孩子定了規則,他們便能夠開始學習並適應,但是還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自制力來把握他們的空間和別人的空間界限,比如大家必須5分鐘後出發,正在玩遊戲的孩子可能會抓狂,可能會不願意出門,所以孩子需要一定的規矩來給他一定的外力促使他完成。
給孩子定規定,是更愛孩子的表現
現在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一般孩子都是獨自長大,缺乏社會交往經驗,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遵守規矩,而是父母的規矩沒有引起孩子的重視,甚至縱容孩子不遵守規矩。
比如孩子由老人帶大的,比較驕縱,孩子打爺爺的臉,爺爺還樂呵呵的很開心,結果孩子進了幼兒園,隨便打小朋友的臉,他以為打臉不是冒犯別人,不是壞行為,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手段。
很顯然,這位爺爺的做法不對,他沒有告訴孩子,打臉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愛的太多太強烈,就會削弱父母制定和執行規則的決心,作為父母我們要對孩子有愛,更要有規則。
怎樣給孩子立規則呢?
家長把握“立規矩”的幾個關鍵點:
1,冷靜情緒,整理思路,明確規則
不要帶著情緒與孩子溝通,更不要草率地制定規則,規則的不合理,既會降低家長的威嚴,也不利於它的良好執行。
2,共同制定,互相尊重,告知後果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矩/獎懲的過程,透過採取一種更具趣味和合作的方式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從而深化他們將承擔的責任及後果,並減少牴觸和反感心理,規矩儘可能簡單、具體、直接,而規矩細則為孩子提供達成的途徑和思路。
尤其要強調“尊重”這點。
張柏芝的迴歸新劇《如果·愛》中,萬家兒媳婦晴天(《十八歲的天空》裴佩老師)和女兒的互動很值得學習。她習慣膝蓋跪地,雙手攬著女兒的肩膀,眼睛直視孩子,語氣不失柔和地跟孩子進行溝通,哪怕,是需要指出女兒錯誤的時候,這是一種非常尊重孩子的表達方式,實際互動中,多數父母卻習慣居高臨下地給孩子下達“命令”,作為回饋,孩子在你眼裡也就有了反叛和懶散的樣子。
3,前後一致,全員一致,執行後果
家庭成員統一標準,共同執行規矩,並貫徹始終,規矩的破壞者,也應及時承擔責任或接受處罰。
4溫暖地堅持原則
當與孩子溝通無效,請遵循這一條,專制型、忽視型、放縱型、權威型這四種教養方式,只有最後一種較為理性且民主。這種有所限制且在情感上偏於接納和溫暖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許多積極影響。而它的關鍵正是,“溫暖地堅持原則”。
“溫暖”意味著:
情緒的控制、表達方式的溫和以及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的無條件的愛;
“堅持原則”則代表:
規矩的嚴格、態度的嚴肅以及勢必陪伴孩子改變的不輕易動搖的決心。
孩子,我很愛你,但是,定好的規矩一定不能變。 我會及時認同你的情緒,給你擁抱給你安慰,但我定要堅守住自己的立場。
所有長久的合作,都需要雙方的配合,育兒也是如此。
-
10 # 辣眼睛的大腦斧
如何營造這樣的一個規則性的環境,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具體方法,我們可以在家裡組織一場家庭會議,去做些關於規則的澄清和設定。這裡講幾點我們需要注意的:
1、規則需要提前澄清和設定一家人可以坐下來討論:需要遵守那些規則。討論為什麼需要這一條規則,它帶來了哪些好處,它與生活有著怎樣的密切聯絡,需要什麼樣的規則,以及家庭每個成員實施規則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規則必須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在制訂和實施規則是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制訂規則,讓孩子參與,不是做做樣子,不是陪襯和點綴,是真的讓孩子說出來,而且要讓孩子說得比父母多,至少也要和父母說得一樣多。參與制訂規則有利於孩子對規則的認識與理解,提高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增強了主人翁的意識,有助於孩子自主的遵守與執行。
2、規則要清晰具體,並且是可操作的具體到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的知道,他可以怎麼樣去做,避免後期孩子和父母產生一些爭論。
制訂的規則一定要明確,儘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準觸控電源插座”這樣的規則會給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時候就可以觸控呢。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觸控電源插座會有觸電的危險,任何時候都不準碰。再比如,告訴孩子“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站的”,這種說法比“不許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險”的效果要好得多。和孩子說“積木是拼搭著玩的,不是扔著玩的”,就比單純說“不準扔積木”或“扔積木會砸壞其他東西”更適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還可以結合遊戲活動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記得我推薦過家庭教育的《遊戲力》系列,看了以後就會發現,很多成人已經喪失了寶貴的遊戲能力。有時,我會帶女兒去樓下游樂場玩,為了帶動女兒克服害羞,更好地開展社會人際交往,我經常會帶著女兒和小區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瘋瘋癲癲的跑啊、叫啊、跳啊。旁邊有家長帶著孩子來玩,雖然會鼓勵自家孩子加入遊戲,但是自身只是羨慕的看著,或像看小丑式的看著我表現。須知,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透過角色遊戲等活動,使孩子在認識周圍事物、認識社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很多相應的規則要求。如不亂闖紅綠燈這項規則,就以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規則有利於道路暢通。
制定行為規則要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別家孩子的行為規則未必適合自家孩子。比如:我女兒有不愛刷牙的毛病,我們就透過給她講牙細菌的繪本(每次我用誇張的表情講的時候,女兒咯咯咯笑個不停),父母自身做到早晚刷牙,肯定表揚女兒在刷牙上面的努力和付出,還設立了刷牙監督員,推行相互檢查,看看還有沒有牙細菌在牙齒裡面……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識的啟發,使女兒初步樹立起良好的早晚刷牙規則意識。
3、側重引導孩子如何做好而非批評否定在犯錯時,用正面的語言提醒,並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去做調整。如果孩子忘記了,或者說他沒有做到,那我們可以給孩子幾次提醒。在提醒的時候,讓孩子意識到他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一直強調他沒有做到,或者沒有做好。我們要表達信任,給到孩子一些機會去調整,去改變。我女兒在上營隊課的時候,老師分發彩筆,其他小朋友都圍坐在老師旁邊,我女兒一個人躺在角落裡(課堂鋪了墊子,要求脫鞋上課),分發到最後一支筆的時候,女兒問:這支筆是誰的呀?老師說:這支是給坐在我對面的小朋友的。說完,老師就把那支筆放在一旁。接下去,老師開始分發第二支筆,女兒全程關注著,看到又剩下最後一支筆時,又問道:這支筆是誰的呀?老師再次明確道:是給坐在我對面小朋友的。這時,老師明顯看到女兒思考了幾秒,然後飛快跑到老師對面坐下,併成功地拿到了那支筆。全程,老師都沒有說類似“躺在角落是不對的”的話。
4、提供給孩子有限的選擇當我們需要孩子配合的時候,儘量不要去問:行不行啊?好不好啊?這樣只會讓孩子有拒絕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們給予孩子有限制的選擇。當我們去跟孩子商量,或者給到他這些選擇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種沒尊重的感覺,並且他可以自己去選擇。比如,我會經常問女兒,早飯是吃小米粥,還是**?培訓班下課後,已經是飯點,女兒還在玩,我會問:你要再玩三分鐘,還是要再玩五分鐘?
5、行為後果父母在制訂規則時,要讓孩子瞭解違規的後果。當孩子沒有做到遵守規則,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個時候,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堅定。即使孩子在向你求饒,我們只要同理他。在規則的執行中,一定要牢記:妥協一次就前功盡棄。孩子有著驚人的記憶力,他們不會忘記讓你改變想法的那次經歷,妥協絕不是好事,千萬別妥協!孩子總會鑽空子找機會讓你點頭,如果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原則,規則就難以推行。 規則意識的形成有時還需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使孩子從他律到自律。適當地讓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後果的懲罰,是非常必要的,教訓會使孩子意識到遵守規則帶來的愉快。當然,能與說理引導相結合那是最好了。我女兒有時不好好吃飯,我們家就制訂了“超過飯點不吃飯,就餓著”的規則(這個規則最大的阻力不是孩子,是家裡的老人,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最終認同)。前兩天,快到了晚飯飯點,女兒狂吃西瓜,家人提醒她吃完飯再吃,孩子不聽,最後吃飯的時候,女兒吃不下了。飯點一過,我們就飯菜全部收拾掉了。快到睡覺的時候,孩子哭喪著說:餓。我們理解她,但是沒有吃了。只是給她喝了一點睡前牛奶(喝奶和吃飯是不同的約定,不能因為不吃飯而一併否定了喝奶)。到了第二天,女兒早早的起床了,一個大燒賣一下就進了肚子,還喝了一碗小米粥,這胃口啊,那是槓槓的!
對於二胎的家庭來說,還有個特點。那就是,一個孩子不遵守紀律,父母對其進行教育,其他孩子可以從他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強化對行為規則的認知。
6、擁抱、表達信任當孩子體驗了行為後果,然後他努力的調整了自己,並遵守了規則,那麼我們不要吝嗇給到他們一個信任的擁抱、愛的擁抱。我們去鼓勵孩子、肯定孩子,這是給到孩子遵守規則最重要的支援。
當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到以上這些的時候,家庭及孩子的規則感和規則意識就培養起來了。
喜歡的玩具或者家有寶寶的小夥伴,還可以關注一檔叫【阿哦玩具】的影片節目哦。節目介紹各種有趣的玩具,並且用玩具對戰、過家家、做手工,挖掘玩具的各種玩法,同時也透過玩具和孩子們做朋友,非常的贊。
回覆列表
我們平時所說的規則意識,主要指的是發自內心的、用規則指導自己行動的意識。比如,作為一個小學生,遵守校規、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與小朋友和平共處等,就是規則意識。可以說,規則意識和規則能力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做人、做事、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面對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一是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進行分析。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並不全是沒有規則意識造成的,只有孩子無視規則,並故意犯錯誤的情況下,父母才可以用引導或懲戒的方式去規則意識的建立。這個過程中,父母應該首先嚐試正面教育的方法,不應把懲罰做為首選。
二是家長要為孩子做好示範。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家長本身要有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規則意識。比如說,教育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父母就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闖紅燈;教育孩子要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父母首先要為孩子做出樣子。
三是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這樣制定的規則,孩子接受起來也會容易一些。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四是認真遵守規則的行為要適時予以鼓勵和肯定。規則意識的養成以正面積極的引導為主,有些規則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放寬要求,而不可以生硬地要求孩子機械遵守規則。比如,孩子做作業效率高了,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週末假日時候,早上可以適當睡會懶覺等。這樣會使孩子減輕很多壓力。在孩子得到很多自由的情況下,他們會更懂得自覺地遵守規則。
五是違背規則的行為要恰當地予以批評和懲戒。違反了規則,一定要給予批評和懲罰,不然規則也會失去根本的約束力。但對於懲罰孩子的方法應注意,暴力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讓孩子逆反。最好的方式透過其他緩和的方式,來讓孩子承受違反規則的後果。
六是規則意識的養成必須要持之以恆。小孩子規則的意識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有點反覆也是正常的,但家長的要求要始終如一。不管規則怎麼合理,如果不能堅持的話,一切都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