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田老師課堂
-
2 # 儒姐在北京
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毅力,還要有小小的智慧。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從現在開始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身。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從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爸爸媽媽們就在考慮怎樣教育、培養自己的孩子,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培養孩子,將來就有可能落在別人的後面,後悔莫及。那麼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家長們該如何教育培養呢?教什麼、培養什麼? 中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說,孩子若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將使他一生受益無窮。因為,習慣貫穿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就都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中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成不好,終身受其累。”而從兒童生理特點來講,幼兒時期的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也容易養成不良習慣,但及時糾正也比較容易。所以,幼兒時期,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最重要。 一、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具體要注意的是:在吃飯時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或者邊吃飯邊看電視,對消化不好;也不要用許諾法(講條件)讓孩子吃飯,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講理、亂化錢、任性等不良習慣;不能讓孩子挑食偏食,家長自己也不要挑食,樣樣都吃;吃飯時不要過於責怪、批評甚至嚇唬孩子,以免孩子情緒緊張影響食慾;飯前不要給孩子吃零食,更不要無限量給吃零食。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營養平衡、身體健康。 2、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睡眠是幼兒生長髮育、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必要條件。幼兒時期孩子的神經系統還沒發育完善,神經細胞容易疲勞,而大腦又處在發育最快的階段,睡眠能夠消除神經細胞的疲勞,對大腦起到保護作用。睡眠時人體又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人體長高,又能使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孩子睡眠充足,精力充沛,食慾好,表現活潑快樂,智力活動提高,也就是我們說的反映快,思維敏捷、聰明。因此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睡眠時間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3-6歲的孩子每天應睡12小時左右,分二次,一次是夜裡,一次是午睡當然孩子之間也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所需的時間略有不同,主要以孩子白天的精神狀態好、情緒好為準。 培養要求主要是:按時睡覺、自己獨睡。睡覺有規律,能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早晨起床也有規律,不會睡懶覺,也不會因為沒睡醒而影響學習、耽誤家長上班等。
重視孩子衛生習慣的培養 幼兒時期,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差,容易得各種疾病。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僅有利於孩子防病保健康,而且有利於生長髮育,孩子經常生病,大人辛苦孩子發育不好。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主要重視平時,重點做好“四勤、四要、四不要”。 四勤:勤剪指甲,勤洗頭理髮,勤洗澡換衣,勤漱口刷牙。 四要:早晚要洗臉,飯前便後要洗手,睡前要洗腳,生吃瓜果要洗淨或削皮。 四不要:不喝生水,睡前不吃零食,冬天不矇頭睡覺,平時不挖鼻孔和耳朵。 另外,家長要注意給孩子合理穿衣,不要太多,有些孩子體質較差,經常感冒生病,對於這些孩子,家長不要因孩子生病就給他多穿衣服,這樣反而不好,因孩子稍微運動一下就出汗,更易感冒,有的家長提出不要讓孩子“玩”,這樣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好,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長期下去只能使孩子自身的疾病抵抗力將更差。再有,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不要對孩子過於包辦,要讓孩子自己穿脫衣服、鞋襪等,不要怕孩子動作慢,穿不好,過多的包辦代替使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三、重視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學習興趣比“知識儲備”更為重要,
-
3 # 家長必懂的核心教育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律?
作為一個家長,你覺得孩子怎麼樣做,就算是自律呢?
按時的自己完成作業,自己按時起床,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玩兒耍時間……?
家長們一直在說想要孩子自律,卻很有可能,連什麼是真正的自律都不清楚。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給自律的定義是:“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苦難和解決問題。”
自律應該包含“延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這四個部分。
前一段時間,海清被全體媽媽們羨慕了,因為海清有一個自律的兒子蛋妞。
看一看這個對話就能感受到蛋妞的自律了:
海清:陪你出去踢會兒球? 蛋妞:寫完作業。 海清:踢完球再寫? 蛋妞:寫不完。 海清:寫不完明天寫。 蛋妞:明天還有明天的。 海清:你確定你是在過暑假嗎? 蛋妞:要不然呢,怎麼有這麼多時間寫。 海清:請問哪裡來的這麼多作業,不可以不做嗎?可以好好玩玩嗎?重點在於那句“明天還有明天”!
同樣是蛋妞,他會為了能夠有時間寫自己的英語科幻小說,而努力抓緊時間完成作業。
所有的這些都說明,蛋妞知道他在做什麼,無論是大熱天練琴,還是抓緊時間寫作業,都是他自主的行為。
這才是真正的自律。
而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透過培養孩子的堅持品格來培養自律,但堅持這個詞和自律卻又很大區別。
因為當說“堅持”的時候常常伴隨著痛苦,而自律卻不會伴隨痛苦的感受。究其核心原因,是因為當我們說培養孩子“堅持的品格”的時候,通常的做法都是父母強迫孩子堅持,這是不可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的,因為自律最核心的一個特徵就是“主動要求自己”。
如何幫助培養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1972年於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室做了一個實驗。
實驗室的桌上擺了一盤棉花糖,實驗負責人每次安排一個孩子進入實驗室,然後讓他在一張桌前坐下,面對桌上的一盤棉花糖。
負責人告訴孩子:“我出去一會兒,如果你想吃一顆棉花糖,可以拿一個。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我會讓你吃兩個。”說完話 ,負責人離開房間15分鐘。
結果孩子的反應怎麼樣呢?
在這15分鐘裡,參與實驗的研究員,坐在實驗室雙面鏡的另一面,他們可以觀察並記錄每一個孩子在負責人離開之後的每一個動作和反應。他們發現有的孩子在負責人離開之後就馬上去拿棉花糖來吃;有的孩子等了一會兒,可以看到他們內心在掙扎,最後還是耐不住就拿了一個來吃;有的孩子等了有10分鐘之久,把棉花糖拿在手裡,看著玩著,最後還是忍不住吃了。許多堅持到最後沒有吃的孩子,他們會轉移注意力不去看那盤棉花糖,用其他的方式來度過這漫長的15分鐘。
最後實驗的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負責人離開後不久,就開始吃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候到10分鐘就耐不住,最後終於屈服於誘惑力,吃了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到負責人回來,獲得了兩顆棉花糖。
這個實驗有他的意義所在,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即使面對更大的獎勵,對於孩子而言,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約束自己,所以針對孩子的自律培養,對於家長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行之有效的幫助孩子形成自律的習慣呢?第一,藉助自然的生理規律,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度過秩序敏感期,2歲至6歲的這個秩序敏感期,孩子會對秩序表現得特別敏感,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時期來進行自律的養成,會相對容易。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內,諸如小玩具一定要擺放在床頭的某個固定位置等自發的行為,家長一定要乘機來完善形成一種好的習慣。
而像垃圾扔進紙簍裡,自己衣被自己理,醒來睡前都刷牙,自己鞋襪自己洗,每件事情要做完,所有物品理整齊……等規律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在這個時期內可以培養。
如果孩子秩序敏感期可以很好的利用,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逐漸脫離這種外在的固定模式,形成內在的自我管理模式,即自律性。
第二、樹立自律的榜樣,而父母就是最好的物件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密切的模仿物件,你是什麼樣,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比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將生活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自然就會心領神會,最終透過模仿與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自律的人。
魯道夫·斯坦納在《童年的王國》寫過,孩子在七歲前實際上是一個觀察者。
一個媽媽向老師請教:“為什麼我的孩子從小就不愛看書?”老師問她:“你平時看書嗎?”她回答:“很少看。”老師說:“從今天起,你每天看書,不出半年,你的孩子自然會看上讀書。”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家長首先要做到自律,讓自己給孩子樹立自律的榜樣。
第三、制定合理規矩,手把手教孩子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會的,它是需要學習。他律是自律的基石。自律需要從家庭規則的建立開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規則的制定是需要和孩子達成同意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強權。
比如孩子希望有看電視的時間,那麼就規定時間,和孩子講好每次只看30 分鐘,時間到了後,就讓孩子去做別的事,如果孩子耍賴,父母要嚴厲拒絕。
需要在這個規矩的執行過程中,讓孩子獲得自我價值感,一起制定的規則,一起來執行,不分是父母還是孩子。
其次要讓孩子認識到責任和權力的關係。制定規則是權力,而執行規則就是需要相應承擔的責任。
依照這個原則,逐步的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擁有更多的權力,同時也就讓孩子學著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
當孩子懂的權力和責任的意義,並且享受這個過程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律,追求屬於自己的尊重。
-
4 # 孟婆彼岸花
我家兩個寶寶,大寶現在4歲半,二寶兩歲多點兒。跟同齡的孩子比起來,我覺得我家兩個寶貝的自律性還是比較強的,特別是大寶。
下面就我在教育孩子自律性這方面說下自己的拙見,當然,這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家長要根據自己家庭及其孩子的特點,找到屬於自己孩子的方式。
(1)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面前絕對不能姑息,心慈手軟。比如說,我家大寶一歲多的時候竟然大人。看電視時間到了,不讓她看了。好傢伙,脾氣上來了,刺稜刺稜從沙發上跳下來把遙控器給摔了,電池都摔出來了。哭天搶地。爺爺奶奶過來勸導,跑到爺爺奶奶那裡,伸手就打。本來只是看電視的問題,現在升級為動手打人還是打長輩的問題。先把看電視的問題放一放,要求她給爺爺奶奶道歉。爺爺奶奶在邊上說“算了算了,孩子還小。”我讓爺爺奶奶進臥室,我坐在沙發上看著她哭。她竟然過去打我,好!你打我,我第一次告訴你,不能大人。你再打我,對不起,我要打回去。你用多大的力度打我,我就多大的力度打回去。她哭著喊“疼!”我就問她“媽媽打你,你疼。你打媽媽,媽媽疼不疼?”然後,就坐那兒看著她哭。
哭得差不多了,張開雙臂抱抱她,給她講道理。要求她去給爺爺奶奶道歉,如果不道歉,那你就再哭一會兒吧。 道完歉,帶出去玩,開心了再說看電視的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你以後長大不是想當警察嗎?總看電視戴著眼鏡,抓壞人多不方便啊!以後要是再不遵守約定,那就沒有下次了。(以後要真的不遵守,就真的沒有下次了,哭也沒用)
(2)爸媽說話一定要算話。我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會做到,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哪怕是她自己都忘記的事情。不僅要做到,而且要告訴她媽媽是什麼時候答應你的,當時由於什麼樣的原因我沒辦法做到,於是答應你了,現在你看碰到了,我就給你買了。因為答應你了,我心裡一直在惦記著。這樣,下次你跟孩子約定規則的時候她才也會執行。
我家兩個寶貝現在看電視我都是讓她們自己開。到時間了了,我會告訴她們,她們自己關。如果正在興頭上,那好,看還要多久,不長的話這個看完就關。如果時間太長,那就下次再接著看。很少像以前那樣哭天搶地的要看電視了。當然,看電視之前我們會約定好時間,擊掌為定。
(3)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比如幼兒園老師佈置作業,每天會把作業發到家長手機上,我很少看。因為我家寶寶會自己記作業。最開始她會問我,“媽媽,今天作業是啥?”我會反過來問她“你自己作業是什麼,你自己不知道嗎?”這樣她就會自己記自己的作業,放學回來也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來寫作業。
(4)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自己學會操心。我家大寶自己記作業,她還得自己寫作業。我很少盯著她寫,因為這真是一個太考驗耐性和耐心的事情。好在幼兒園的作業也不是很難,無非就是寫一些數字和筆畫,我覺得這個寫好寫壞都沒多大影響,畢竟都剛開始學,沒有必要逼著孩子馬上就得寫多好多好。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我們小時候寫的也不一定就這麼好呀!
我家娃放學回來說要先玩一會兒。那就玩一會兒吧,你自己看,但是不要忘了你的作業。
寫的時候,自己寫。我很少坐旁邊盯著她。她自己覺得寫得好,她會叫你看。這個時候你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誇她。“哎呀!比媽媽小時候寫得好多了。”“怎麼寫得這麼好,跟老師寫得差不多了。”“哇塞!寫得又快又好,真是誰誰誰(同事家的孩子,很墨跡一孩子)的榜樣啊!”順帶還可以說說“如果這裡再怎麼樣一下,那不就太完美了。”不要總是呵斥孩子,這樣孩子很容易失去興趣並且很容易反感家長,甚至反感學習。
如果她沒吭聲,OK,那就讓她自己寫嘍!寫完記得告訴她,你自己看看,你覺得哪些不好擦掉重寫。你自己覺得好,那就收拾東西吧。
過一段時間看看孩子的作業,對老師給紅花或者紅旗的大加表揚。沒給的問問她覺得哪裡原因沒得到。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來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孩子身上的任何問題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日料積累的,所以,要改正這些問題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家長朋友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好好引導和教育。
-
5 # 鄭博遠
拖延症、肥胖、網路成癮,無不是缺少自律造成的後果。自律是對自己的慾望合理的安排卻不放縱,對自己的情緒有利疏導卻不恣意的能力。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從小在父母的幫助下培養。所謂開掛的人生,無不是自律規制下的良性效應。想要孩子不再守著動畫片不放、想要孩子不再願望不滿足時撒潑打滾,或者想要孩子能管住自己的手不再伸向糖果等等,都要父母“忍”得住,“忍”得了。
一“忍”-延遲滿足孩子慾望
慾望是個小惡魔,讓人們不知節律的想要滿足。孩子們更甚,簡單的人生就是認知不斷增長,願望不斷滿足的過程。一旦不遂心意,都有孫大聖搗太上老君仙爐的架勢。父母在孩子願望實現的路上,需要做有力的閘口,先行擋住孩子悠悠之慾,提醒他“想要實現自己的願望,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可能是一段需要等待的時間,或許是先行完成一些事項等等。
孩子們願望不能及時滿足肯定有不公的想法,繼而哭鬧撒潑,即便如此,父母要“忍”,不能因為孩子的不滿就失了自己的原則章法。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們更加珍惜最後的結果,也能在這個等待的過程裡平復自己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會修煉成能控的好自己情緒、管得了自己慾望的理智的人。
二“忍”-建立必要的言行規則
規則即自由。有規則,行為才有方向。透過在外部建立規則的方式來內化孩子自我規則即自律的建立。父母提前告訴孩子必要的言行規則,讓孩子在規則的框架內自主活動,只要是不越界的行為,父母不會干涉,而有越界舉動父母會做警示,若孩子一意孤行仍然“跨界”行動,就要承擔行為帶來的後果。
這既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也能給他們必要的行為選擇空間,自主決定自我承擔,父母“忍”一時不干涉,給與孩子一份信任,那麼孩子也會收穫一份自律和對父母情感的加深。
當然,父母必須一諾千金,切不能既立規矩又破規矩,這樣的教育百害無一利。
三“忍”-父母自身言行規制
自律的父母才能養育出自律的孩子。嘴裡一邊教育著孩子“你少看會兒平板電腦,不然給你扔了去”,另一廂自己卻成天捧著手機膜拜,孩子喊著陪他(她)玩兒會兒都置之不理,這樣的父母不管講再多正向的道理,在孩子面前的可信力也是打了折扣的。
既然父母想要孩子有自律的人生,不妨就從自己做起,剋制一下自己那些蓬勃而出無理取鬧的慾望。
回覆列表
一、培養孩子養成自律品質的核心是習慣養成教育
我始終認為,給孩子存再多的錢,為他創造再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諸多優秀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為人處事的習慣。這些優秀習慣的養成將是我們給予孩子最珍貴的財富。“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關於優秀習慣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我相信已經得到了許多家長的認可,無需多說,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按孩子的不同年齡來加以解決,比如0—3歲的幼兒,他們接觸的物件主要是父母和其他的家人,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標準化的指引,同時在音樂、色彩方面給予一些刺激性的引導,前提是有益於小孩子的身心健康,那麼標準化的引導應該從教孩子說話開始,從他吃東西,從他玩耍開始,我們教孩子說話要標準化,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跟他說什麼“吃飯飯”等類似的語言,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時候要教會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大人問孩子要了且孩子給了時大人一定要接受,不要因為心疼孩子溺愛孩子覺得吃孩子給的東西不好,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大人是以一種逗小孩玩的心態問孩子要東西吃,美其名曰考驗孩子,當孩子給了的時候又不接受,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大人總是逗他們玩的,不是真正需要他們的孝心和愛心,這毫無疑問對孩子心性的養成不利。
當我們帶著孩子去逛超市時,孩子們往往會在玩具櫃前挪不動腳步怎麼辦?面對這種情況即使我們多麼富有也不能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首先,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滿足孩子買一件益智類的小玩具,當孩子提出其它要求時家長態度要堅決,告訴孩子哭鬧的話以後就不再買玩具了,只有表現好才會有獎勵。當然,我們還可以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
其次,在帶孩子進超市前事先給孩子說清楚,有些道理慢慢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好的東西太多,有些是全人類共有的,比如Sunny、空氣、水、月亮與美麗的自然,我們不可能也不能全部佔為己有,有些是需要分享的,比如我們的快樂、玩具。超市裡的東西那麼多,我們不能都買。
第三,我們平時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告訴孩子這些零用錢大人替他管著,過一段時間孩子需要買什麼益智玩具時就拿他的錢出來買,從小讓孩子明白存錢的必要性。當孩子到四歲左右時零用錢就可以讓他自己試著管理,而買玩具一類的東西就只能用他自己的零用錢買了。
孩子三歲前的習慣養成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到小學這個階段時,就要著重強調孩子的人際交往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了,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要求孩子按時上學,遵守交通規則,學會自我保護,每天定時和孩子一起讀故事,睡覺前選擇一些有趣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勇敢心和進取心。作為家長,切忌不能只認為給孩子提供吃的、穿的、玩的就夠了。
在孩子有一些進步的時候我們應及時的毫不吝嗇的給予他們衷心的表揚與鼓勵。在學習方面,我們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學探索能力,具體的做法是在孩子剛開始學認字時就要叫他們學習拼音,講故事到一半時讓孩子自己看拼音閱讀下去,帶孩子上街的時候讓他們讀一些招牌上的文字,給他們講一些漢子的來歷等等,一些數學上的東西一定要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讓孩子們經過探索取得真知。對於一些壞習慣我們要旗幟鮮明的反對,嘗試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去糾正,當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大人可以不在身邊守著,給他講清楚過好久我們要檢查學習的結果,以此來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在孩子沒有經過大人同意就隨便拿家裡的錢財時,我們應該給予恰當的懲罰,比如讓他呆在自己的房間裡不準出去玩,告訴他這樣的事情發展下去就很容易變成偷盜,而偷盜就會坐監獄,就會失去人身自由,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當孩子到了初中階段,他們的各種習慣已經基本形成,這一階段我們就要注意他們的心理成長與變化,和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讓他們學會自我調解自己的心情,學會理智的和異性交往,讓他們明白當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幫助他們樹立自律的信心和決心,必要的給予提醒和鼓勵,尊重他們合理的需求,即使是那些在此前沒有養成良好自律習慣的孩子們,我們也應該挖掘他們身上的散光點,我任教的班級有一個學生,在一次自習課上不停的做小動作,後來發展到吹口哨,我發現後讓他帶上課本到我的講臺邊來複習,但是他仍然不專心,他去吹講臺上的粉筆灰,於是我先是嚴厲的制止了他的這種行為,然後平息一下自己的心態後對他說:“你要明白,教室不是你家的書房,你吹口哨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這是老師必須管你的原因,老師不管你首先是對其他同學不負責,其次才是對你不負責。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有禮貌,這些都是你的優點,如果再在平時多考慮一下課堂紀律,多考慮一下你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再注重一下約束自己,你肯定會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幾句話就說得孩子眼淚快出來了,因為他很少得到別人的肯定,過後他也誠懇的表示很願意改正。當然,像這樣的孩子我們知道不可能靠幾句話就變得很優秀,他們在願意接受教育的前提下還需要家長和老師不斷的鼓勵與鞭策,和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要想讓他們養成自律的品質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更多的幫助和指導,去督促他們糾正不良習慣,養成優良的習慣。
當孩子們透過長期的習慣培養學會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慾望時,他們優秀的自律品質便形成了。
培養孩子自律品質的關鍵是師長的自律榜樣
關於這一點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我們無法想象一個經常不守時的人能教育出守時的孩子,一個經常撒謊的家長能培養出誠實守信的孩子,一個有諸多惡習的家長能帶好他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父母成天打牌玩樂,孩子用錢打發安排,平時不管不問,孩子成績一出來或者犯了什麼錯誤就暴打一通,這樣的孩子只會越打越生份,越打問題就越多。
因此,對於此類家長我想提個建議,我從不懷疑你們望子成龍的心願,我建議你們和孩子簽訂一些協議,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你們也真誠的給自己提一些要求,和孩子共同進退,讓孩子有一個參照的榜樣,或許你們的孩子會給你們一個驚喜的變化。
在培養孩子自律方面,作為師長,我們應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不斷學習科學的教子藝術,只有這最後我想說,自律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須具備的優秀品質,但願所有的家長和教師能夠在這一領域研究出更為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孩子時無愧於心,才能無愧於為人父母、為人師長這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