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王彥彥

    從出生的第二天開始做早教,你就已經晚了一天,家長需要了解一下寶寶的大腦發育規律,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的腦重量是360g到390g,在寶寶0到12月生長髮育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50g,12個月到24個月生長髮育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12.5g,24個月到36個月期間,寶寶的大腦腦重平均每個月增長5.8g,寶寶三歲時,大腦的腦重能達到1015g左右,而成人的大腦腦重也只有1400g而已,

    所以大家看一下,寶寶的大腦開發最重要的階段是在0到12個月期間,這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早教不是單純的教寶寶學習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寶寶擁有一個更聰慧的大腦,擁有一個更健康的人格。

  • 2 # 育學園

    早教,這兩個字相信各位爸爸媽媽一定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寶寶到了八九個月大時,很多家長便開始思考並研究早教這件事。但是,你真的瞭解早教嗎?早教,早到何時?又教些什麼呢?目前,很多爸爸媽媽都對早教這件事有很大誤區,“早教”“早教機構”“上課”“學習”這幾件事兒相信有很多家長都傻傻分不清,彆著急,往下看。

    【早教,其實你一直都在做】

    早教,即早期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自寶寶出生後進行的早期培養。那麼,問題來了——奶奶用紅色小球在寶寶眼前移動來鍛鍊目光追物的能力,算早教嗎?每次寶寶舒服洗完澡後,媽媽給寶寶做撫觸,算早教嗎?爸爸在每天臨睡前的親子時間給寶寶念故事書,算早教嗎?

    當然算!其實,早教,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做著,只是可能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罷了。寶寶的早期引導和培養在每天的育兒生活中都在進行著,寶寶生後的第一年是建立安全感、感官發育、肢體運動及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陪伴、呵護、關愛和正確引導。

    【按寶寶的月齡培養寶寶】

    只要提到“培養”,就免不了涉及“揠苗助長”和“超前學習”,早教也是如此。看見鄰居的寶寶能爬了,在家裡就推著寶寶的腿讓他爬;聽說同時出生的寶寶能叫出“mama”了,就逼著自己的寶寶也開口,這樣的爸爸媽媽不在少數。寶寶的各項能力水平與他的月齡和平日的引導密切相關,揠苗助長的事幹不得。

    不同月齡寶寶的感官能力、大運動、手部精細動作、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是不同的,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學習育兒知識,結合自己寶寶的情況制定一份居家早教小計劃,有條不紊、有的放矢地引導並培養寶寶。

    【正確看待早教機構及課程】

    有些爸爸媽媽對早教機構的理解很偏激,一方面認為早教機構是騙錢蒙人的,一方面又認為寶寶去上早教課程能大幅開發智力,甚至變成神童,不論是哪一種理解,都是不正確的,爸爸媽媽要正確看待早教機構及早教課程。這些機構的確能夠起到輔助引導和培養寶寶的作用,但是對於1歲左右的寶Bora說,更多的在於教會爸爸媽媽如何從生活中正確引導並培養寶寶,幫助家長能夠透過寶寶的行為了解其內心及性格,並加以正確引導。

    如果家庭情況允許,帶寶寶參加一些早教課程也是不錯的,但是切勿跟風而行。即便寶寶參加了早教課程,也需要爸爸媽媽在上課時與寶寶一起投入學習的環境,並且在平日育兒時積極踐行,將學到的知識和理念用到生活中來,而不是“上完課就完了”。

  • 3 # 年糕媽媽

    最近聽到有人說:我搬磚就不能抱孩子,抱孩子就不能搬磚。

    是不是有點心酸。

    事業尚未成功,孩子嗷嗷待哺。又想給寶貝最好的陪伴和教育,又不得不在家和單位之間奔波。

    大部分的白天時間,還得仰仗家裡老人帶孩子。老人帶孩子能幹嘛呢?小區遛一下,電視看一下,吃吃睡睡,一天就過去了。想想都發愁。

    0-3歲,說好的黃金髮育期呢?說好的“最好的早教在家裡”呢?

    看看下面這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象,你是不是也遇到了?

    身邊有個小姐妹給2週歲的孩子連報了2個早教班,一個少年宮辦的,一個是某樂高培訓機構的班。

    她本來是很佛系的家長,平時也是爺爺奶奶在家帶。她之前一直覺得,3歲前麼還沒上幼兒園,孩子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就行了。平時工作很忙,也沒怎麼管孩子白天玩什麼。

    有天生病請假在家,看著爺爺奶奶帶孩子的一整天,覺得孩子真的在瞎玩。出門就是在小區亂逛瞎走,在家就是看電視,要麼就是丟幾件玩具給他自己幹家務去了,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讓她最後痛下決心的,是看到了同小區一個叫“伊伊”的孩子,同樣是爺爺奶奶在家帶,2歲多能唱英文兒歌,會騎滑板車,社交能力也很強。自家的還是啥也不會,出門總是畏畏縮縮。而且,自家爺爺看到小孩爬花壇、踩螞蟻,各種阻攔說髒。但人家爺爺卻非常鼓勵孩子勇於挑戰,還對她說現在這個時候就是不能怕孩子髒,讓他多去探索。

    這是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但她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差距和壓力。想想娃未來還想上好的幼兒園和小學,2歲的差距都這麼大了,以後可怎麼辦。

    只好馬上去報名早教班壓壓驚,但,這樣就有用了嗎?

    早教不止是早教班

    最好的早教在家裡

    只是大家對怎麼做早教,是去早教中心?還是在家裡自己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大家都認同,不管上不上早教班,日常生活中才最需要貫徹早教理念

    就連對育兒很有心得的章子怡都說:“我已經報了一些早教課程,但其實早教課畢竟時間有限,更多的是學方法,日常陪孩子的時候多用這些方法更重要。

    而且,在現代家庭中,很多時候依靠老人在帶孩子。早教、高質量的陪伴已經不僅是父母要做的事,還是全家人都需要營造的氛圍。

    同樣是陪娃,有的家長能陪出全能寶寶,有的家長卻是傻陪,白白耽誤了孩子成長關鍵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寶寶都有小汽車,大多數媽媽是這樣陪的:

    寶寶自己擺弄小汽車,媽媽在一旁默默的看;陪寶寶把小汽車從高處滑到低處;遙控汽車的話,教給寶寶如何使用遙控器,然後就讓寶寶自己玩了……

    但是有一位媽媽卻能把小汽車和水彩顏料結合在一起,引導寶寶觀察車胎花紋,然後讓不同的小車輪沾上水彩顏料,在白紙上滾動,紙上就留下了各式各樣的輪胎紋路,她陪著寶寶一起用車輪作畫。

    後來這個孩子上了幼兒園,在老師創設的汽車課裡,這個孩子又把不同的車輪印在橡皮泥裡,拿著橡皮泥輪胎印記,和小夥伴們玩——這個印記來自哪輛車的遊戲。而同齡小朋友,只會玩玩這個車,又去摸摸那個車。

    這是擔任11所幼兒園園長的曹宇老師分享的真實案例。這個小朋友把之前和媽媽一起玩車輪的經驗遷移到了新的學習場景中,他的創造力、學習力和觀察力,讓老師讚歎!

    所以你看,同樣是陪娃,同樣是玩小汽車,家長怎麼陪,至關重要!

    是不是經常有人告訴你,別給孩子搞得那麼累,頭三年讓孩子開心玩玩就好了!進了幼兒園,以後有的學呢。

    這麼說的朋友,都不會對你娃的未來負責。只有你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態度,才真正影響孩子的一生

    要是真那麼“佛系”,娃到了幼兒園就落後了,娃的自信心也會受到很大打擊,未來可能會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所以回到問題的關鍵,怎麼做才是科學、有效、又好玩的家庭早教,讓全家人都成為孩子最好的引領者?我們研究了國內知名早教機構課程,結合了美國幼兒園早教課程研究,為大家總結了這三個原則:

    1. 以玩為核心

    其實去上過早教的家長都知道,早教本質上就是陪孩子玩。我們合作的一個資深幼兒園園長就說,好的老師,就是要會玩看起來簡單,卻有很多門道的。

    2. 注重形式多樣,培養綜合能力

    在生長早期,給娃越多形式的刺激對他的成長越有利。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計不同的遊戲和內容,從而多方位培養孩子的感官能力/音樂能力/動手能力……

    3. 配合教具,發散思維

    學齡前的小朋友多感官認知是最快吸收新知識的方法

    多感官指的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我們引導孩子進行多感官學習,儘可能多角度地刺激到小朋友。

    教具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們多感官受到刺激。比如在玩顏料或者各種材料的時候,本身形狀、顏色、性狀等都不同,可以從各個角度讓孩子感受到物體的真實存在。這不是看看影片就能解決的,孩子需要真實的觸控和體驗。

    但要做到這三點,可是不容易的,糕媽也有帶著年糕上早教班沒堅持下來的經歷。在家陪年糕的時候,又苦於沒有教具,沒法很好地把心裡的想法實踐。

    那個時候我就有一個心願,想讓忙碌的家長、沒有學習條件的家長,都能輕鬆掌握在家做早教最科學的方法,還能隨手就有專業教具。

    於是默默為了這個夢想不斷努力,三年積澱,一年的精心準備,現在終於實現了。

  • 4 # 兒科恩銘

    許多家長認為早教是早教中心的事情,等孩子滿三歲放到早教托幼機構就行了。其實並非如此。有研究表明,0~3歲的嬰幼兒大腦發育快速增長,如何挖掘此時孩子的最大潛能,使孩子早慧開智,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需要寶爸寶媽們的共同努力。

    0~3歲的孩子,家庭是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因此,“生活式早教”顯得尤為重要。“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倡導的“PAT”運動。也就是“parents as teachers”父母即老師。這也是教育家蒙特梭利所倡導的早教理念。兒童作為未知世界的探索者,對周圍環境會做出自我評估。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透過自我的主動探索發現其存在的客觀規律。家長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透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讓孩子得到教育。孩子在家裡翻箱倒櫃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家長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小東西被孩子吞入口中,導致窒息。積極的引導孩子認識家庭中的人或物,多向孩子講解,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良好的語言刺激會更加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祝孩子們都聰明健康的成長。

  • 5 # J媽學堂

    早教,要多早,如何做早教?

    身為父母,不僅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問題,當然,對於他們的教育方面更不能忽視。當然,在這方面不能夠指望父母們能夠做到有多專業。但是一些基本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要趁早,不一定要透過專門的機構,自己在家也可以進行。

    1. 早教的意義

    其實人學習的最佳時期,就是在人生最開始的時候。透過外界最早的刺激,可以激發孩子大腦的一些相關能力,這樣激發的程度越高,孩子才越能夠容易接受。特別是12歲以前,對於大腦的塑造是非常關鍵的。那些科學上面的天才,有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啟發,才擁有了異於常人的思維能力。

    2.早教的技巧

    有很多父母覺得教育孩子無非就是讓他們學習知識。這些完全可以等到上學之後再做也不遲。這樣就錯了。其實孩子們並不是僅僅需要知識,他們還需要培養自己的性格,情操以及大腦的一些其他能力。特別是在孩子兩歲以前就應該試著讓他們接觸一些音樂或者簡單的字元。

    3. 早教中心

    送孩子們去這樣的機構也許能夠得到更專業的教育。有經濟能力,而且時間較少的父母可以考慮。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 6 # 垚小西

    很多人會覺得”寶寶那麼小什麼都不懂呢,根本不需要早教,浪費時間和金錢”。

    顯然這是非常傳統的教育理念了,也許在爺爺奶奶那輩人的思想裡,一個也是養三個也是帶,從沒做過早教的孩子不也是順利的長大了嗎?

    首先,那已經是上一個時代的理念了,但所謂的順利長大就真的那麼“順利”嗎?

    孩子0-3歲的智力就已經開始發育了,甚至高達成人的60%-80%,為什麼我們小的時候學東西總是很快,背古詩詞,學漢語,家鄉話,家人隨意的一句口頭禪也被我們輕易的記住。而現在,別說語言了,很多事情都是提起就忘記。因為年齡越大,記憶力也伴隨著降低。

    0-3歲的孩子也正是性格塑造期,很多人都埋怨孩子的個性像爸爸或媽媽,基因也許伴隨著一部分,但更多是來自於家庭,比如缺乏安全感,膽小,懦弱的孩子,一定是家庭教育中父母過於嚴厲的指責過,或很少把孩子帶出門與同齡寶寶社交活動....導致孩子養成此型別格。反之樂觀,開朗,自信的孩子,也一定是因為家庭裡給了足夠的安全感和愛,讓寶寶願意接納自己和別人,對事物充滿熱愛和好奇心。兩種教育理念帶出來的寶寶也是截然不同的。

    0-3歲同樣是孩子發育最快的時期,0-6個月的五大感官發育,6-10個月剛學會坐穩和爬行,10-16個月開始蹣跚學步,16-24個月腦力開發,開始了符號聯想以及語言初始期。也就是所謂孩子的“敏感期”。

    作為家長一定要掌握好孩子每個敏感期,因為這個時候過去了是不可逆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爬行對於一個孩子四肢伸展鍛鍊的重要性,但偏偏很多家長疏忽了,孩子沒掌握爬行直接就會行走了,有的愚昧家長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但時間一長髮現孩子的平衡杆,四肢協調出現很大問題,比如跳舞不協調,比如走路會雙柺,但即使後天再做調整,也遲了。因為敏感期已過,這都是不可逆的,後悔也來不及了。

    說了這麼多,親大概也瞭解到早教對於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了吧。

    如果確定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有方法來撫養,在家帶養是沒問題的,但同樣要保證孩子有室外社交,要與同齡人社交,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他們有自己的方式。千萬不要覺得帶孩子逛超市,去公園,只要出門了就算有效社交,這是誤區。

    家長如果有條件,更便捷的掌握一切教育方法,我建議可以嘗試選擇一家早教進行學習,寶寶學習的同時家長學到的更多,不僅掌握了教育方法,在家裡帶孩子的方式,同樣也豐富了孩子的童年。

  • 7 # 薯片話梅

    早教要多早?

    這些問題似乎總是見仁見智。

    有人覺得:孩子太小,聽不懂學不會就是瞎折騰;

    也有人覺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那麼早教到底應該從何時開始呢?

    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也就是說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學習了。

    然而這種學習並不只是認字、背詩、學外語……

    還應該包括讓寶寶學會如何適應外界環境,幫助發展寶寶的智力。

    激發寶寶學習潛力。

    到底該不該上早教班?

    應該如何選擇早教班?

    其實媽媽們大可不必糾結,因為早教並不僅僅是早教班,還應該有科學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親子陪伴。

    無論是交給早教班還是自己教,對寶寶的培養都應該越早越好。

    媽媽們不要因為自己的糾結和猶豫,而耽誤對寶寶的早教。

    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發現,寶寶的成長髮育存在“敏感期”,尤其表現在視覺、語言、動作、情感認知,這四大能力的發展上。

    視覺

    4~5個月的寶寶處於色彩敏感期,開始能辨別顏色了,特別是對紅色感興趣。

    媽媽們可以在嬰兒床的上方懸掛彩色玩具(最好是紅色的)供嬰兒注視。

    語言

    1歲左右的寶寶處於語言發育敏感期,寶寶說話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爸爸媽媽應該趁此機會多跟寶寶交流,鼓勵並引導寶寶表達。

    動作

    1~2歲的寶寶處於大肌肉發育敏感期,此時的寶寶是個小小的運動健將。

    十分熱衷於扶、做、爬、站、走“十八般武藝”玩的不亦樂乎。

    媽媽們可以多陪寶寶做一些親子運動,當一個合格的陪玩!

    認知

    7~12個月的寶寶處於認物敏感期,認物能力增強,能容易的認出物體。

    媽媽們可以給寶寶看畫面簡潔,顏色顯眼,圖案逼真的繪本,培養寶寶對認知書的喜愛。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寶寶的大腦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發育了。

    剛出生的寶寶大腦裡就有1000億個神經元。

    隨著外界的刺激和寶寶的成長,這些神經元之間開始建立千千萬萬個連線。

    3歲時,寶寶大腦裡的神經元連線達到1000萬億,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分工精確的神經元網路。

    這一過程被稱之為神經元網路化。

    而0~3歲恰恰是神經元網路化的關鍵期。

    在這期間,寶寶的大腦處於一生的發育巔峰,

    抓住0~3歲關鍵期,早教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重寶寶的智力發育不能單靠培養,還需要營養上的支援。

    補充有助於神經元網路化的四大關鍵營養元素:神經鞘磷脂,DHA,膽鹼,葉黃素。

    為寶寶的大腦發育提供優質的營養,激發寶寶學習潛能,讓寶寶成長更多可能!

    早教從來都不嫌早,把握三歲前神經元網路化的關鍵期,輕鬆養成聰明的寶寶!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驗吧,我家寶寶兩歲半的時候我就已經教他去認識簡單的漢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點含糊,畢竟不是當老師的,之後我就在網上買了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

    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還有把漢字變成有趣的動畫和圖形,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 。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所以極力推薦你去試試。

  • 8 # 莫談教育

    哩哩貓家庭早教教學,普及新生兒家庭早期教育基礎知識,各位媽媽們好好看好好學哦~

    寶寶一歲之後,就從嬰兒期進入了幼兒期,他逐漸學會了走路,語言也豐富了起來,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小主意,不再滿足父母的安排,學會了抗議。總之,寶寶一歲之後就像一個小大人,雖然他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已經沒有嬰兒時期那般明顯了。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寶寶一歲之後,家長該如何鍛鍊他的各項能力。

    運動能力

    寶寶在一歲之後,已經度過蹣跚學步階段,走路不僅變得穩當了,而且還學會了奔跑。不過這個時期的寶寶,最喜歡的卻是爬樓梯,只要看見樓梯,總會第一時間拉著爸爸媽媽的手,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往上走。總之,隨著肢體的協調能力越來越強,他的運動能力也在逐步的增加,精力也比以前旺盛了不少。白天玩了一天,晚上還會拉著爸爸媽媽接著陪他玩,這時家長就不能再帶他玩“興奮型”遊戲了,不然他的精力會越來越旺盛,很難入睡。建議家長給他講一些繪本故事,或者是聽一些輕柔的音樂來哄他入睡。另外,家長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晚上睡覺要給寶寶穿睡衣,尤其是要保護好他的小肚子,以免晚上因為蹬被子而著涼。

    語言能力

    寶寶在最初說話的時候,雖然只能表達出幾個簡單的詞語,但是家長所講的話,他都已經能聽懂,而且還能透過動作和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慢慢的他能理解的詞彙會越來越多,但是還不能準確的發音,仍然會用肢體語言來跟家長交流。這時建議家長每天多和寶寶聊聊天,透過聊天來積累他的詞彙量,鍛鍊他的發音,只要詞彙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寶寶就能說出完整的句子,達到“出口成章”的水平。

    社交能力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寶寶在一歲多的時候,非常喜歡與成人玩,有時會主動的討好家長,以此來吸引大人們的注意。但是如果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家長就會發現兩個小朋友很快就會因為搶玩具而打起來,或者是自己玩自己的,不跟對方有任何交流。這時,家長可以和他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讓寶寶扮演大人,家長扮演小朋友,透過角色互換的方法,就能讓他學會如何跟不同的人交朋友。

    認知能力

    一歲多的寶寶,認識的物體已經越來越多了,能按照家長給出的指令拿到相應的物品,還能將他在書上看見的物品與現實中的實物對應起來。此外,這個年齡段的娃還能分辨出一些簡單的形狀。除了認識實物之外,他還能分辨出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還會模仿大人的樣子,做一些事情。這時,家長可以多帶寶寶出去,將見到的實物都指給他看,不僅能增強他的認知能力,還能激發他學習的興趣。

    寶寶在一歲之後,他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家長一定要抓緊時間,對他進行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效果不比上早教班差。

    關注哩哩貓,每天學習多種不同的家庭早教知識,讓您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 9 # Samy老師

    早教,要多早,如何做早教?

    首先,"早教"和"上早教班"是兩個不同概念,很多人都混淆。

    先弄清楚概念:“教育”,它包括“教”和“育”,教授和養育,這裡的“教”,在兒童的早期,其實就是廣義上的早教。

    “早教”顧名思義:“早期教育”,從新生兒降生開始,早教其實就開始了。

    早教從嬰兒降生開始,就可以開始了,地點可以在家、可以在外面,只要養育者和孩子在一起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早教,執行者是養育者,物件是你的孩子,早教的內容是你透過陪他說話、陪他唱歌做遊戲、給她溫暖的安撫擁抱、教他爬行、走路、閱讀繪本等等來幫助他學說話、學爬、學走、學唱歌、培養他個方面能力,其實都是早教。

    只是早教質量有低有高,這個取決於養育者的能力、見識、對兒童的理解和陪伴方式。

    而“上早教”指去到一些有社交機會的特定的場所,如:早教中心。

    教育授課的執行者是早教指導師,物件則是父母和孩子,或者說是養育者和孩子一起,學習物件不再僅僅只是孩子,因為父母也是需要學習。

    上早教並不是只是孩子的事,所以“孩子那麼小,上早教聽的懂嗎?”是不是大家能夠初步瞭解呢?大人在,大人聽得懂。

    上早教其實是我們透過教授父母認識孩子的科學發展規律,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在每一個重要階段,給到他科學的陪伴和遊戲方式,從而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從焦慮不知道如何應對各種孩子的敏感期表現到自信育兒,從對這小嬰兒無從下手,到成為達人父母的過程。因為孩子的出生是不帶說明書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父母二次成長。這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

    先搞清楚以上的概念,看下自己是不是懂孩子,是不是能夠在家給到孩子高質量的早教,還是有沒有能力、時間或者條件帶去上早教,如果去了,就好好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陪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如果條件不允許,也不要焦慮,請儘可能高質量陪伴他,哪怕每天只有1小時,與孩子游戲,談話、唱歌、繪本都可以,盡力就好。所有一切都請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蜜的作者達爾文以第幾人稱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