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水隱士

    項羽如果能改革徹底說不定歷史會改寫,但是如果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也是很危險的!

    郡縣制和分封制最重要的區別在哪裡?郡縣制下,地方上的土地和人民都直屬中央,郡縣長官也由中央考核、任命。而在分封制下,土地分給諸侯,諸侯世襲享有對這塊土地和人民的統治權。在分封制下才會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天下分裂。從統一的角度講,都縣制當然比分封制更有利。秦朝統一天下,始皇生前也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郡縣制。

    但失去土地和人民的六國舊貴族,並不甘心失敗。秦朝末年的戰爭,就是六國殘餘勢力的反撲。反秦戰爭中的很多領袖,比如楚懷王熊心,齊王僧,趙王歌,魏王昝,韓王信等,都是六國的苗裔。秦亡,郡縣天下的努力受到嚴重挫折。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鑑於形勢,不得不妥協,在帝國內部讓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離首都長安比較近、便於控制的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直轄。比較偏遠的地方分封給諸侯。

    劉邦在位的前面幾年,一共分封八位異姓諸侯王,他們大多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出過力,尤其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準南王英布,都是幫助劉邦消滅項羽的大功臣。但是這些擁有廣闊封土、相對獨立的諸侯王,勢力非常強大,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是潛在的威脅。這一直是劉邦的心病。這些人,要麼久經沙場,要麼根基深厚,現在掌握了豐富的土地和人口資源,又有獨立的財政支援,隨時可能向中央政府叫板。於是劉邦決定向他們開刀,要在有生之年,把這些人處理掉。

    劉邦在位的第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是一個多事之秋,同一年裡,三位功臣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先後被剷除。尤其是韓信,被蕭何和呂后聯手設局誅殺,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當劉邦聽說韓信死了,司馬遷用五個字刻畫出他當時的心態:“且喜且憐之”,非常傳神。一個喜字,反映出劉邦久有消滅韓信之心;一個憐字,反映出劉邦明白,韓信死非其罪。

    同樣講這件事,《漢書》的記載就不一樣了,班固在這個地方改了一個字,說劉邦“且喜且哀之"。把“憐”改成“哀”,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改動,味道大不一樣。“憐”,是一種同情,劉邦為什麼要同情韓信,他自己心裡明白。司馬遷這“且喜且憐之”五個字,讓我們怎麼讀怎麼覺得是貓哭耗子。《漢書》說是“且喜且哀之”,這語氣沉重了,表明兩點,首先,為了大局,殺韓信有不得已之處,劉邦內心也很沉痛。

    其次,這個“喜”字就不能像《史記》裡面那樣理解為處心積慮之喜,而是得知呂后剷除韓信後,劉邦的一個意外驚喜。就這麼一個字的變化,班固巧妙地為劉邦作了辯護到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劉邦在世的最後一年,有威脅的異姓諸侯王基本都被鍾除乾淨。空出來的這些土地,劉邦任命劉姓家族成員去接管。他是想透過這些同姓諸侯王來降低分封的風險,都是老劉家的人。但這些同姓王就不存在起兵造反的可能嗎?事實證明,井非如此。

    尤其是隨著世代久遠,諸侯王和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同姓諸侯王和異姓諸侯王也就沒大大區別了。發生在漢景帝時代的七國之亂,最能說明問題。七國之亂以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為首,其他參與叛亂的諸侯王也都是劉氏宗親。這是諸侯王勢力與中央政權的又一次重要對決。雖然七國之亂很快被平定,諸侯王勢力遭到嚴重打擊,但中央政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事後,漢景帝頒佈了一條命令,非常關鍵:“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漢書)卷十九)以前,諸侯王在自己的王國裡享有直接的治民權,王國的一些重要官更也由諸侯王直接聘任,因此這些人和諸侯王之間有著親密的關係,在諸侯王和中央產生矛盾時,一般也會和諸侯王站在一條戰線上。現在漢量帝把治民權收了回去,由中央直接任命諸侯國的治民官吏。這其實是在諸侯國推行半郡縣化政策。

    而這些官吏除了處理日常政務之外,還負有監督諸侯王的責任。有些官吏甚至為了討好中央,對待諸侯王非常嚴苛。從這以後,諸侯王勢力開始走下坡路,這為漢武帝徹底解決分封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於漢武帝繼位初年,中央任命的諸侯國長更和諸侯王之間的矛盾,《資治通鑑》有這樣一段總結,說這些官吏熱衷於壓制諸侯王,動不動就向中央打小報告,很多事情都是吹毛求疵。經常對諸侯王的手下刑訊通供,讓他們證明諸侯王的過錯。因此,很多諸侯王都非常悲憤、怨。

    在漢武帝繼位的第三年,有四位諸侯王到長安朝。其中有一位叫劉勝,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山請王,三國時候的劉備就自稱是他的後人。我說他是“自稱”,因為很多歷史學家覺得這個不靠譜。司馬光就不相信劉備真是劉勝的後高。那為什麼劉備要自稱是劉勝的後人,而不稱別人呢?據說這位中山請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說是他的後人,像那麼回事兒,別人能信。話說回來,劉勝他們來到長安後,漢武帝用酒樂招待他們。

    這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面對這種場面,劉勝不僅沒能高興起來,反而“聞樂聲而泣”。漢武帝就問他,這是怎麼回事啊?劉勝說,我啊,一股悲憤之情,已經在胸中邯結了很久,每當聽到精微的音樂,都會讓我想起心事,不知不覺就熱淚盈眶。於是劉勝就把在封國長吏那兒受過的委屈,把這些官更是怎麼侵凌諸侯王的情況向漢武帝彙報了。(《資治通鑑》卷十七)劉勝這個話,我們得分兩頭看。一方面,說明當年漢景帝留下的政策,的確產生了效果,諸侯王的氣焰受到抑制。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劉勝這番話,我們就認為諸侯王勢力已經窮途末路。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個,更何況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分封勢力,光憑這一個政策也不能連根拔除。劉勝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關係很親密,本來就沒打算要跟中央對著幹,所以他在遭到中央委派的官吏侵凌之後,會覺得委屈,向漢武帝傾訴。但從整體來看,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裡,勢力依然非常強大,依然可以調動大量的資源和中央對抗。

    聽完劉勝的抱怨,漢武帝也很同情,但只要分封制還存在,就是對中央集權的一大威脅。為了鞏固中央政權,漢武帝必須要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為此,漢武帝繼續重拳出擊,在他父親漢景帝之後,又推行了一項新政策。

  • 2 # 南朝史詩

    項羽分封這個事其實他沒得選,項羽帶領的只是諸侯聯軍,這些人都是自成體系的諸侯王,並不是他的手下,他除了分封,別無選擇,因為他分不分封,這些人都是諸侯王。

    比如劉邦,劉邦需要他分封嗎?不需要吧?劉邦有自己的軍隊、地盤,自己就是一方諸侯。

    比如田榮,沒有跟著項羽入關,也就沒有分封他,他就自立為王,

    比如田都,啥都沒有,因為跟著項羽入關,憑藉貴族身份項羽分封他為王,結果呢?田榮不答應,他就坐不上王位。

    所以啊,項羽分封諸侯王,只是承認和削弱諸侯王罷了,你有實力你就是諸侯王,你沒有實力,拿著委任狀也沒用,

    項羽當時的軍隊只有十萬左右,其他諸侯王加起來三十多萬,其他諸侯王跟項羽是平起平坐的,項羽只是領頭而已,並不存在上下級關係,這樣的項羽,有什麼資格不分封?

    至於郡縣制,項羽在他的楚國,就是實行的郡縣制啊,但是其他地盤不是他的,也不是皇帝,沒有郡縣制的資本。

  • 3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必須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和條件,不能違背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站在今天的立場和角度,我們清楚地看到,項羽的失敗不在分封諸侯和實行郡縣制上,而主要是在他的政策不對頭,不會用人上,由此他犯了三大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卻認真了,而劉邦卻不以為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沒有選好。項羽出身貴族,不熟悉社會生活,不瞭解人民心理,一人稱霸,沽名釣譽,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

    項羽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分封諸侯的呢?鉅鹿大戰之後,反秦聯軍徹底打敗秦軍,滅亡了秦王朝。項羽挾“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之餘威,威懾各路諸侯,自作主張,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分封18路諸侯王。他違背楚懷王關於先入咸陽為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另漢王。他又三分關中,由秦降將章邯等三人駐守,稱為“三秦”,企圖抑制劉邦東進。與此同時,他又分封了許多原六國貴族為王。項羽自己則稱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的分封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分封之前,他雖把楚懷王不放在眼裡,按法制規定,他和劉邦等人都是楚懷王的臣子,聯合滅秦是執行楚懷王的命令,雖擔任“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只是臨時性的職務,滅秦之後,這職務已經成為歷史。聯合各路諸侯滅秦獲勝,分配勝利果實,按合法程式,應由楚懷王主持按功行賞。項羽僭越行事,而且表現出極大的自私不合理,除了自以為得計外,沒有徵服人心,這也是楚漢相爭時,各路諸侯王各顧各不幫他忙的主要原因。一時得利,埋下最後失敗的禍根。之所以當時各路諸侯沒有反對分封,一是各自分得了一定的利益,二是當時任一諸侯的軍事實力都難與項羽對抗,最強的劉邦軍也遠遠不及。

    另外,完全屬於項羽的軍隊並不多,出征時的5萬軍隊,是楚懷王幫他張羅的,雖然他後來能帶40萬軍隊回返故鄉彭城,這數字有很大的水分,可能只有一半,在這部分,他的嫡系部隊不過7-8萬人。其他的軍隊都各有其主,不會死心塌地為他賣命。項羽實施分封時,真正能掌控的東西並不多,趁機用分封諸侯的方式,搶奪到最多的利益是他最好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會也不可能,在其他諸侯國主導搞郡縣制這樣的先進治國體制。實際上,在他統治的楚地,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綜合應用的。即在彭城周邊,中央政府直接能夠控制的地方實行郡縣制,其他地方由分封的諸侯王管理。劉邦奪取天下後,治國體制基本上承襲項羽的這一套。劉邦能成功,項羽失敗,不在治國體制上,即是否應用分封制和郡縣制,而是在治國基本思想基本政策上,誰來應用上,如何應用上。

  • 4 # 月光先生看世界

    中外歷史,挖掘真實。

    首先,無論從什麼角度說,項羽當時分封諸侯王都是正確的行為。因為當時他只有兩種選擇:周朝採取的分封制和秦朝採用的郡縣制

    分封制就是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對其封地擁有絕對的統治權。且諸侯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土地給卿大夫。分封制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天子只用管理諸侯和自己封地的官員即可,且透過諸侯能實現對全國的控制。至於缺點,看看東周的下場就知道了。

    郡縣制的優點是最大可能的實現了中央集權,皇帝可以透過官僚系統全面掌控整個國家。皇帝的權勢是最大的。但是缺點是,這種制度首先要實現全國的統一,其次官僚系統的搭建相對分封制要複雜很多,中央政府要掌控全國需要大量的官僚來處理政務。

    而滅亡秦朝後的情況並不適合實行郡縣制,當時六國復辟,天下名義上的王就有6個,而手握重兵的將領更多。雖然項羽的部隊是當時最強的,也沒把握消滅其他所有諸侯軍隊。那麼多支軍隊,項羽打著打著都能把他累死。就算項羽想一統天下,他也只能先佔據關中之地,分封諸侯,然後再慢慢蠶食諸侯的領土,徐徐圖之。事實上,後來稱帝的劉邦就是這樣做的。劉邦建立漢朝後,採取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相結合的郡國制。即分封諸侯,諸侯對自己的封地有絕對控制權,同時在皇帝的領土上採取郡縣制,建立官僚體系來實現部分中央集權。然後再慢慢找機會消滅一個個諸侯。

  • 5 # 煮酒聽史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無道,使得各地百姓紛紛起義。這些起義軍中有平民子弟,比如陳勝,劉邦,但是大多數都是六國貴族後裔。在這些六國貴族後裔之中,又數項羽所率領的楚軍聲勢最為浩大。

    鉅鹿之戰中,項羽消滅秦軍主力,隨後入住咸陽,滅亡了秦朝。在此之後,項羽沒有選擇稱帝,而是選擇了西周之時所施行的分封制。分封制施行不久以後,楚漢戰爭就打響了,而項羽也落了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那麼項羽的分封諸侯的行為是對是錯?如果項羽當初選擇稱帝,施行郡縣制又會如何呢?

    項羽分封諸侯,是一種無奈

    明面上看,秦朝滅亡以後,是項羽主持了分封事宜,但是實際上項羽的分封只是一種形式。也就是說,無論項羽封不封,這些地盤都是那些諸侯的。

    以劉邦舉例。劉邦算是平民出身,沒有像六國貴族那樣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他依舊有著一堆追隨他的人。鴻門宴前夕,項羽因不滿劉邦先入主關中的行為,想要出兵討伐,此時項羽的部隊是四十萬,號稱百萬,而劉邦的部隊是十萬,號稱二十萬。這些都是史記中記載的。

    大家不要認為十萬士兵很少。鉅鹿之戰中,項羽手中也就只有幾萬楚軍,卻已經能夠影響戰局。更何況憑藉著劉邦的仁義之名,在項羽分封之時,劉邦的軍隊數量還能更多。

    劉邦況且如此,更別說那些有著群眾基礎的六國後裔了。

    事實上,項羽真正能夠自己處置的地方只有兩個,那就是秦國原先的地盤(秦國的地盤被項羽分給了秦朝降將和劉邦)和楚國原先的地盤,至於其他五國的地盤,項羽想拿就會犯了眾怒。

    因此,項羽的分封之舉,並非是他真的不想當皇帝,而是因為他一個人無法打敗這麼多諸侯,才只得分封。

    項羽就算真的施行了郡縣制,結局也不會有多少改變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剛剛滅秦之時,項羽的兵力是劉邦的數倍之多。然而在楚漢戰爭結束之時,這個情況卻正好相反。這足以說明,項羽是個帥才,但不適合做一個統治者。

    哪怕在當時項羽真的依靠武力強行施行郡縣制,那麼劉邦這樣的狡猾之人也會默默的忍受,然後集結那些對項羽這等行為不滿的諸侯,在合適的機會給予項羽致命一擊。

    正如楚漢戰爭之時一樣,項羽對那些牆頭草的態度是厭惡,甚至在韓信滅趙之時都袖手旁觀。而劉邦則不同,劉邦哪怕知道其餘諸侯都是牆頭草,他也不會當面拒絕,而是選擇虛與委蛇,優先面對他們共同的敵人。比如說楚漢戰爭之時,劉邦同意了齊王的臣服一樣,哪怕齊王之前剛剛背叛過劉邦。

    也許劉邦的行為在如今看來有些令人不齒,但是不得不說,這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在當時確實是對的。

    而項羽則不同,他生性高傲自大,桀驁不馴。在他的眼中,沒有什麼是武力所不能解決的。正如他在垓下兵敗時說的那樣:“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也許項羽是個英雄,但是他註定當不了帝王,更別提施行郡縣制了。

    結束語

    項羽分封諸侯是正確的,因為他僅僅只是個強大一點的諸侯罷了。如果他施行郡縣制,那麼他將衰亡的更快,因為項羽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帥才,但是他註定當不了帝王。

  • 6 # 漢吾軒

    項羽分封諸侯,既是本人思想認識使然,觀念上太老土了,也是天下大勢必然,不得不為之,所以談不上對錯,更無改成郡縣制的可能

    秦亡後那一次咸陽大分封,諸侯上將軍項羽一方面陽尊楚懷王為義帝,卻暗令英布等人殺之,去除頂上緊箍咒;另一方面又封了十八個王國,給亡秦有功的諸侯、部將和降將們,繼而自封為西楚霸王號令天下。您瞧這繞來繞去的,看上去多麻煩,而且沒幾個月就崩盤了,乾脆像以後的劉邦和朱元璋,直接做天子不好嗎?但理想與現實都擺在那,您讓項羽咋辦。

    新時代老思想

    跟捨得一身剮的平民劉邦不同,項羽身上可是揹負著千斤重擔的。原來項家世代為楚將,一代名將項燕便是西楚霸王的親爺爺。當初項羽跟著叔父項梁“鬧革命”時,為的就是恢復楚國,所以剛起兵那會兒,都不知道人家是誰,依然遙尊“張楚”的陳勝,等到後者敗了,又扶植根紅苗正的前楚懷王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再建楚國。

    您瞧瞧這身體裡貴族血液流淌的,所以別看項羽他超級高富帥一枚,“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戰場上又力拔山兮氣蓋世,見著秦始皇更有“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氣,但心靈深處卻是標準的老派貴族,恢復周朝分封制才是他人生的遠大理想,為此項羽要是贏了,天下的主旋律自然是“”,何況那會兒大勢也不得不“”。

    自家這沒空間

    雖然項羽跟著叔父再建了楚國,懷王也是他們項家立的,但項梁一死,熊心立馬奪權,打壓項家新總瓢把子項羽的同時,積極扶植親信宋義掌控軍隊,另外還有一人,劉邦是也。後來,秦將章邯與王離圍攻趙國君臣於鉅鹿,作為次將的項羽跟著上將軍宋義北上援救時,路上逮到一個機會殺掉了後者,才翻身做了楚軍的上將軍,等到了咸陽分封那會兒,依然還是。

    這就頭上戴個緊箍咒了,別看你項羽在咸陽搞分封光鮮得很,說來說去還不是楚國的一員武將?無非級別最高的“陸海空”總司令罷了,上面可是有大王的,而且你手下能征慣戰的英布、蒲將軍們,嚴格講起來楚國將領才是嘛。對了,還有劉邦這樣的,本就自成一系,更不能說是你的部下了。所以單從楚國內部來講,項羽想一躍而為天子太難,如果再看外部環境,那就更不可能的任務了。

    諸侯那做不到

    鉅鹿一戰,破釜沉舟(待定)的項羽,九戰大敗秦軍,俘王離殺蘇角,諸侯援軍中戰功最著,自此從楚軍躍升為諸侯反秦聯軍的上將軍,繼而降伏章邯,帶著諸侯軍浩浩蕩蕩殺入函谷關。咋說呢,這個上將軍,有點像二戰歐洲戰場上的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不列顛的將士可以歸你指揮,但還是人家的兵嘛;大英帝國?那就更不歸你管了,自己有首相跟國王呢,而你老艾不過戰場總司令而已。

    諸侯之於項羽?自然也是了。何況他們服你,不僅你厲害,更在於你背後強大的楚國,鉅鹿那會兒“楚兵冠諸侯……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而你項羽不過楚軍的上將軍嘛,怎麼著也輪不到你超楚王再越諸侯當那天子,搞什麼郡縣制吧。再者了,那些跟著你入關亡秦有功的諸侯、部將和降將們,特別像英布這樣勇冠三軍居功至偉的,不給個名號,於情於理都講不過去,後果也更會不堪設想。那還等什麼?封吧

  • 7 # 鼎列治史

    其實有關於這個問題,在秦漢時期本來不會是個問題,因為在那個郡縣制已經確立幾百年的情況下(郡縣制的建立歷史非常早,秦始皇時期只是強化了這一點,既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會突然改變這種非常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的。

    那麼為什麼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的問題偏偏在今天就突然成為了一個問題呢?

    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很多人眼裡所謂的項羽和劉邦的根本矛盾。

    雖然我覺得這個根本矛盾很可笑,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項羽提倡分封,劉邦提倡集權,於是大勢所趨之下的劉邦便順理成章的擊敗了項羽。

    而為了強化這個觀點,很多人又透過各種方式來鞏固這一點。比如因為項羽是貴族之後,所以他必然是瞧不起普通人的,因此他就是一個自大又自負又不識時務的一個人,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擁護秦製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制呢?於是連帶著項羽建立的西楚王國內部也就不是郡縣制了,而是一種誰也解釋不清楚的“分封制度”。

    反過來劉邦不僅在很多人眼裡成為了社會中下層的代表,同時還是聰明絕頂的代表,接著就又成為了中央集權制的代表,所以這就成了劉邦能夠成功的根本原因,於是劉邦建立的帝國那就是理所當然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帝國。

    不可否認,上面的這些觀點我曾經也一度是這樣認為的,覺得項羽輸給劉邦就是必然的,因為他就是一個自大又自負的貴族,不屑於秦帝國的制度,所以開歷史倒車分封,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項羽真的就是一個極度擁護分封的人嗎?

    是,項羽是分封過,但所謂的鴻門分封,不過是項羽以一個諸侯聯軍上將軍的身份,夥同各國諸侯將領一同瓜分秦帝國領土的一場狂歡罷了。

    雖然名義上確實是項羽為主導宰割天下的,但試問如果項羽不那麼分封,不堅持“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的大旗,項羽還能得到那最為豐厚的西楚九郡嗎?

    關於項羽為什麼分封天下的問題這裡就不過多探討了,總之如果是拿這一點來證明項羽喜歡分封,不喜歡中央集權,其實是很可笑的。

    再就是很多人常常喜歡用韓信對於項羽的評價來諷刺項羽如何如何吝嗇: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家注意韓信這裡提到的“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表面上看是在說項羽不能重賞有功之臣,但如果再對照韓信接下來給劉邦的一條重要建議: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史記·淮陰侯列傳》

    如上所示,這裡韓信對於劉邦明確說的一點就是希望劉邦能夠“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因此對照項羽的“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和劉邦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其實誰是分封制的擁護者,誰是中央集權制的堅守者,都是一目瞭然的事。

    所以我現在的觀點就是,從始至終真正的秦制堅守者恰恰是項羽,所以這才是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的根本原因。

    正如秦製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式的大帝國為何會崩潰的那麼快?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其實從本質上講就是韓信對於項羽所指責的“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往根上講不就是因為下面的人不甘心只獲得那麼點利益嗎?

    是,人人都知道中央集權制下的國家才更有效率,才更有實力滅掉其他強大的國家,但問題是大家為什麼要跟著你去滅別人的國?不就是因為大家想要獲取自己的利益嗎?大家又不是聖人,憑什麼你當皇帝,你坐擁一切,大家就得去喝西北風?

    總而言之,無論是項羽和劉邦,他們在基層行政制度上的觀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郡縣制。

    只是對於頂層設計上,項羽因為更加強力,所以也更加崇尚秦制,也就是太史公所評價的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而劉邦因為從一開始在各個方面都弱於項羽,再加上他的漢國本身就是以項羽為霸主所分封的諸侯國,因此劉邦儘管再喜歡中央集權化的大帝國,但也不得不做出各種讓步,其中除了陸續分封了十幾個同姓和異姓諸侯王外,還封賜了一百多個小侯國,最後到漢十二年時乾脆徹底放開,並允許侯國都可以自己設定自己的官員,自己收取自己的賦稅。

    到此,漢初的漢帝國其實就是一個半中央集權半分封化的國家。

    說到底,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他們的目標本質上都是追求大一統中央集權化的“秦帝國”,因此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從根本上講還是以郡縣制為主的,並服務於未來的大一統帝國。

    只是很多歷史的發展都是需要一步步慢慢推進的,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項羽,他們都太過急切了,所以勢必會造成更大的反噬,而劉邦及其之後的歷代漢帝雖然做起來很慢,但卻是真正完成了大一統帝國的建立和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得了冠心病就不能抽菸了,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