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努力奔跑的的螞蟻
-
2 # 使用者102008326466
西班牙的崛起,起因於“地理大發現”。隨著西班牙海上探險事業開展,其全球探險活動,征服整個中南美洲,甚至在亞洲地區建立據點。
西班牙透過一系列殖民地佔領行動,建立起當時一個橫跨全球的超級大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帝國強大的原因,在於中、南美洲殖民地的豐富天然資源。在被西班牙佔領之前,墨西哥因盛產白銀,素有“白銀之國”封號,而印加帝國也因盛產黃金而有“黃金帝國”之稱。
當西班牙控制墨西哥,佔領印加帝國後,開始大量開採中南美洲的金銀礦,並且利用這些資源鑄造錢幣,運回歐洲或流通到各地,所以當時西班牙是歐洲最有錢、最富裕的國家。而當時所鑄造的西班牙錢幣,因為品質、成色優於中國的銀元,因此也大量流通在中國,尤其臺灣地區。
到了16世紀,英國逐漸崛起,但是強大的西班牙控制著海上的霸權。英國為了開啟自己通往財富的大門,就不得不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不過,在當時西班牙掌握著絕對的優勢。西班牙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不僅裝備精良,武器先進,戰船的威力巨大,而且兵力多達三萬之眾,是世人公認的“無敵艦隊”。
英國因為沒有常規的海軍設定,不得不招募海盜和武裝漁船臨時組織了一支部隊。這隻拼湊的部隊,其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但是,在戰爭後,西班牙船艦被法蘭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用秘密武器即八艘火船擊沉。這場戰役,讓西班牙人引以為傲的無敵艦隊損失百艘以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傷亡。
至於無敵艦隊為何會輸掉這場關鍵的戰爭?
也許還是指揮者的指揮失誤。國王腓力二世用人不明,他用一個陸軍將軍去指揮龐大的海軍。雖然這個人出身貴族,在統治階級內很有威信,也值得國王本人信任。但這位將軍卻不懂海戰,對指揮這樣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據說將軍本人還有暈船的毛病,他自己對國王腓力二世的任命也是十分不理解。但是他不得不接下了命令。此後,國勢鼎盛的西班牙帝國,也因接連不斷的大、小戰事使國力耗損殆盡,縱使有中南美洲殖民地的金山、銀山也不足以支付龐大戰爭花費,曾稱霸兩個世紀海上之王的無敵艦隊,最終沉沒了。
-
3 # 逐月君
當時的西班牙實力確實是勝於英國,但是戰爭這種事情誰輸誰贏很多時候本來就有偶然性,只是作為後來者,我們總喜歡去探究,強加一些我們認為的原因在裡面,又因為“後知後覺”,所以我們總能把一些只有一點點關係(或許無關的)事情無限放大來作為我們探究的答案,畢竟我們會覺得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其原因。舉個例子,今天美國和俄羅斯打一架,如果美國贏了,我們肯定回去找一些原因去證明為什麼俄羅斯會輸;同樣,如果俄羅斯贏了,我們也會去找“原因”來證明為什麼美國會輸。
-
4 # 米南德王問道
通常所說的無敵艦隊,主要源自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語中的Armada一詞。這個詞最初是“帶有武裝”的意思,通常是指為專門任務而集中組建的精銳艦隊。所以,在近代早期的歐洲歷史上,有Armada稱呼的艦隊不止是1588年的西班牙帝國艦隊。
最初,帶有Armada名稱的艦隊主要來自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早期,葡萄牙王室經常專門組織去往印度和東方的年度艦隊。這些艦隊的數量從3-20艘不等,但都是由王室出面組建,並有較好武裝和遠征準備的官方力量。而那些私人船隻和分隊,如果不加入王室的隊伍就不會有這個稱呼。在葡萄牙王室逐漸從東方的貿易中後撤後,類似的Armada稱呼也就暫時中止了。
當然,由於葡萄牙艦隊在東方世界的傳奇戰績,Armada一詞逐漸就引申出了“無敵”含義。考慮到數量有限的葡萄牙武裝船隻,總是能在東方擊敗數倍於自己的對手,這種演變也算是合情合理。
在西班牙帝國兼併葡萄牙之後,很快就和英國等新教勢力發生了集中衝突。菲利普二世便準備組建一支足以征服英格蘭的龐大艦隊。Armada一詞被再次用於命名,也是因為該船隊的武備非常充分,而且是由王室為了特定任務而集中組建的。自然,艦隊中有來自西班牙帝國境內各封建領的海軍力量。葡萄牙分隊就是主要戰力之一,和另一大主力卡斯蒂亞分隊是並駕齊驅的。
但這麼龐大的海軍計劃,非常不容易做到保密。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很快就透過自己的情報部門主管沃爾辛姆,知曉了這一入侵行動。受到王室庇護的大海盜德雷克,便在西班牙無敵艦隊的組建過程中,搶先動手。他和英格蘭海盜劫掠船隊一起,首先攻擊了里斯本,接著又攻打了加迪斯。西班牙人為了組建無敵艦隊而準備的大量木材和其他原料,在這些襲擊中被毀。
出師不利的西班牙人,最後只能使用劣質材料來進行迅速補充。很多用於儲存淡水的木桶,就因為使用了劣質材料而讓飲用水更快變質。這對於漫長的海上航行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無敵艦隊本身的兵力還不足以搞定整個英格蘭。所以按計劃,他們首先要去往海峽對岸的弗蘭德斯,將用於鎮壓荷蘭起義者的弗蘭德斯軍團裝船運到英國作戰。但這個計劃一樣泡湯。荷蘭起義者們及時拖延了西班牙軍隊的步伐,集合起來的英國艦隊也追到附近。儘管火船戰術沒有奏效,但迫使無敵艦隊迅速離開易受攻擊的低地沿海。
此後,在一系列交戰中,無敵艦隊迅速處於絕望狀態。英華人除了皇家海軍外,還動員了大量海盜劫掠船入伍。這些船的火炮數量或許不如整支無敵艦隊,但在射程、射速方面都佔有優勢。也因為他們不需要搭載陸軍部隊,艦隊中的所有船隻都作為戰船直接使用。一旦彈藥耗盡,就可以回到英國南部的朴茨茅斯等港口補給。西班牙人和他們的藩屬一起,則沒法回到低地或者本土的港口補給。他們的炮彈迅速消耗,很多為了登陸而準備的船隻又派遣不上太大用處。
所以,無敵艦隊經常處於實際上的以少打多,他們的火力密度和持續度都不如英國對手。也因為陸軍部隊的沒法到位,作戰計劃在半途中就陷入癱瘓。之後都是在硬著頭皮亂上。
有意思的是,在1588年的海峽之戰結束後,英華人也嘗試對西班牙進行反擊。就在第二年,他們也組建了自己的專用艦隊,並因此讓其成為了英國曆史上的Armada艦隊。可見,無敵艦隊的這種翻譯方法並不非常準確。只是因為比較具象而轉變為約定俗成。
回覆列表
戰爭的開始背景需要從英西兩國當的海洋戰略談起。
16世紀的西班牙作為掌握殖民地與大西洋航線的海洋霸主,坐擁殖民地資源與奴隸貿易的巨大利益,特別是在腓力二世吞併葡萄牙之後,源源不斷的新世界財富與強大的海上力量使得西班牙成為當時歐洲的超級帝國。
腓力二世本人則來自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除了西班牙與海外殖民地,還擁有西西里、那不勒斯、米蘭和法國部分地區以及富庶的尼德蘭。他還是一個狂熱、虔誠的天主教徒,生活近乎清修,但卻勤勉政事,終日埋身於檔案中。他大支援設立宗教裁判所、打擊處決新教在內的異教徒,畢生致力於建立一個天主教帝國。
(ps:腓力二世還有一個身份:英格蘭國王!他年輕時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王子娶過伊麗莎白的姐姐,上任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但婚後他一生幾乎沒有在英格蘭住過。兩人在信仰天主教、打壓新教上情投意合。瑪麗一世也因為殘酷的宗教政策而被稱為“血腥瑪麗”。瑪麗死的早沒有子嗣,為了謀求聯盟,腓力二世還向伊麗莎白求過婚,但“童真女王”自然沒有應允。這又是另一段糾葛了。)
多年後當初的求婚物件、如今作為他要置於死地的對手——信仰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此時為了穩定英格蘭國內政局,採取了宗教相容政策。但是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仍舊貫穿於其統治時期。
經濟上,不列顛群島上資本主義初期的手工工場發展起來同時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利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Nautilus兼海盜、私掠船船長約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發現德雷克海峽的那位)。
私掠船這種國家鼓勵的海盜行為,源自於歐洲國家之間此起彼伏的戰爭。在海軍無暇顧及以及不便出面的情況下,作為補充力量,國家認證的民間武裝私掠船就成為了各國襲擾對方商船、劫掠財物的最好方式。
在西班牙主宰美洲與大西洋的時代,後起的法華人、英華人無力正面挑戰西班牙海上力量,私掠船就成為了一種非對稱的競爭手段。西班牙人對此深惡痛絕,視為海盜行為,對私掠船長懸賞通緝。
除此之外,英國透過約翰霍金斯開闢的“三角貿易”進行販運黑奴,經濟活動滲入到西屬中美洲,被西班牙認定為走私行為。
十六世紀中葉後,英西兩國的天主教與新教的之爭、海洋利益的衝突釀成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只差一個導 火索就足以引發戰爭。
這個導火索就在尼德蘭(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地區)。 這一地區西面是直通大西洋的北海、東有萊茵河等多條河流深入內地,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地區富庶。長 久以來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腓力二世繼承後歸於西班牙統治。
在16世紀中後葉,由於民族意識覺 醒、 加爾文新教與天主教矛盾、新興資產階級對於稅賦的不滿、封建專制剝削壓制變本加厲,終於爆發了 曠日持久的尼德蘭革命(1566—1609)。
為了鎮壓革命,腓力二世調集了打贏義大利戰爭的1.8萬軍隊經法國北部進入尼德蘭地區開始了恐怖統治。 在鎮壓不力的阿爾瓦公爵被召回後,繼任尼德蘭總督的帕爾馬公爵圍攻了重要港口安特衛普。
這一軍事行動引起了英華人的恐慌,因為一旦西班牙強大的陸軍在尼德蘭站穩腳跟,取得港口控制權,就 能趁航運之便直取跨海相隔100多海里的大不列顛島。
16世紀歐洲大陸威名赫赫的西班牙方陣
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以及對於新教的支援,1585年伊麗莎白一世便與尼德蘭簽訂了《楠薩奇條約》,出兵並 提供援助的同時獲得的尼德蘭兩座衛戍城市暫時控制權,其中一座扼住了安特衛普的出海口。
雖然安特衛普最終仍被帕爾馬公爵拿下,但出海口在英國手裡。這也是後來無敵艦隊選擇在法國加萊停靠 的原因。 於是《楠薩奇條約》被腓力二世視為伊麗莎白對西班牙的宣戰。
斷斷續續長達二十年的英西戰爭開始了, 此時距離無敵艦隊之敗還有兩年。 這期間最重要的軍事行動就是1587年德雷克突襲西班牙加的斯港,破壞了部分艦隻與大量裝載物資的橡木 桶。 這次突襲直接動搖了腓力二世辛辛苦苦穩定的國內政局,還埋下了無敵艦隊的補給隱患。
於是腓力二世決 心對英國發起一場大規模入侵,推翻伊麗莎白在英格蘭的統治徹底征服不列顛。
1588年5月末,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率領由140艘戰艦組成的無敵艦隊在里斯本起航駛向英吉利海峽。 為了打造這支艦隊,腓力二世花費了1000萬金幣相當於殖民地五年的財政收入。其中主力艦106艘,500 以上的大型戰艦62艘,水手船員8000多人,士兵近兩萬(包含登陸作戰的部隊)。
而英國憑藉完善的船員登記制度,迅速召集了230艘的大艦隊,但主力艦不到一半,500噸以上的只有13 艘。其中船員水手9000多人,而士兵數量卻大大少於西班牙。
這就涉及到了雙方技戰術特點:
西班牙:克拉克船體艏艉高大、船型寬大吃水深、船長不管作戰(有專門作戰船長)、士兵多於水手、火 器裝備率不到一半、善於古典式接舷作戰、火炮是陸地式的兩輪炮架再裝填慢、炮手沒有專門副手。
英國:英式蓋倫船艏艉低矮、船型修長航速快、船長擁有最高指揮權、水手多於士兵、作戰方式是炮戰、 火器裝備率高、裝備大量輕型長管卡弗林炮、四輪炮架裝填快、炮手配備專門副手。 帆更多、操控性更好
電影《加勒比海盜》中以航速著名的黑珍珠號,典型的英式蓋倫船。
總的來講雙方特點就是: 西班牙人要依靠船高人多正面強上,英華人則需要憑藉速度、火力保持距離放風箏。
現代人回看歷史當然覺得英華人先進,但就當時而言,由於火炮技術不成熟,威力指標不穩定,兩種作戰 方式在實戰中並沒有決定性的戰力差距,更多的是雙方艦隊的及船員的任務需求導致的: 西班牙需要維持大洋兩岸殖民地統治,運輸大量物資人員,因此艦隻需要兼顧海戰與陸地需求。而且如城 堡一樣高大的克拉克船體在接舷戰上擁有巨大優勢。
西班牙的兩輪炮架(常常需要陸戰士兵放下武器配合炮手進行操作)西班牙人會在敵我接舷之時釋放全部側舷火力,然後交給數量優勢的步兵進行肉搏奪取敵船,基本上不用擔心再裝填的問題。
英國船長多是私掠船出身,高速的英式蓋倫船適合海上截擊,以火炮徹底制服對手,搶完就跑避開人員傷 亡。(約翰·霍金斯對於英國新式蓋倫船以及作戰方式的改革有做出了重大貢獻。)
英國的四輪炮架(炮手有專人配合) 當時英國手工工場發展迅速,高爐技術普及,從而使用新的澆鑄工藝製造炮彈、炮管,對船體的破壞力與 質量穩定性優於西班牙傳統人工雕刻的石彈與傳統工藝的火炮。這讓英國的私掠船長們對於使用火炮更加 自信。
1588年7月29日,無敵艦隊已經進入英吉利海峽,出現在英國西南邊康沃爾郡的海平線上,靠近普利茅斯 外海。而此時英華人的艦隊已經在德雷克建議下選擇了普利茅斯港作為集結地,卻因為風浪無法出港。
雙方戰術思路。
西班牙: 腓力二世的目的是摧毀英格蘭,因此西班牙艦隊的最終目的是登陸作戰。海軍和帕爾馬公爵都提出了以自 己為主力的登陸方案,在綜合意見後,腓力二世敲定了一份看似萬無一失的聯合作戰計劃: 艦隊跨越英吉利海峽與尼德蘭的帕爾馬的陸軍於泰晤士河馬爾蓋特登陸會合,憑藉大口徑艦炮與帕爾馬的 陸軍精銳順泰晤士河一舉攻克倫敦,再橫掃整個英格蘭。 無敵艦隊的統帥梅迪納·西多尼亞謹慎的執行著國王的計劃,因為接替病故的原人選緊急上任的他並沒有海 戰經驗。為此他多次否決了屬下的海軍將領李卡爾德的應變策略。
英國: 英國統帥也是沒有海戰經驗的查爾斯霍華德勳爵,文職官僚出身。幸運的是他的副手弗朗西斯德雷克騎士 ——傳奇海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關心財務與自身身家性命的女王陛下也並沒有想法干涉海軍作戰。 德雷克給出的策略是在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利用上風優勢追擊無敵艦隊,阻止其在英國南部登 陸。 上風與下風各有優劣,總的來講上風利於進攻、下風利於與對手保持距離。上風船身向敵方前傾,水線下 船身隱藏的多,下層則相反,船身暴露的多。而船型設計不同會放大上訴差異。 這種策略是有風險的,跟隨在威脅自己都城的敵人後面,袁崇煥就吃過這方面的大虧,同樣伊麗莎白一世 也在經歷著如崇禎一樣的恐懼。 伊麗莎白不是崇禎,但留給英華人的時間不多了。
1588年7月30日 西班牙艦隊繼續穿越英吉利海峽。 風向轉變潮水轉向,英國艦隊出港,目的是阻止西班牙人獲取深水港。
下午三點,英華人發現西班牙艦 隊。 普利茅斯外海作戰(西北風) 7月31日,西班牙人發現英國艦隊從南北兩路從後包超西班牙艦隊。 西班牙艦隊為了維持陣型,私自行動的船長甚至會被處決。因此在海戰中,英國船長都認為遭受攻擊時, 西班牙戰艦像羊群一樣緊緊挨在一起。 英華人保持最遠甚至500碼左右的距離對無敵艦隊開火,最近的時候是“滑膛槍射程”。
西班牙人戰艦則 保持嚴密的新月陣型,掩護中部脆弱緩慢的運兵船、補給船。 激戰一番後,英華人沒有直擊沉任何目標,西班牙人也沒找到接舷戰的機會。
此時無敵艦隊突然陷入混亂,聖薩爾瓦多號發生爆炸,另一艘主力艦羅薩里奧號主桅撞壞癱瘓無法跟上艦 隊,被西班牙人遺棄。 經過白天激戰,射速是對方几倍的英華人發現自己陷入彈藥不足的困境。而西班牙人也為被拖累的進軍速 度而苦惱,更要命的是梅迪納西爾尼亞一直沒能跟帕爾馬公爵取得聯絡。 夜晚,負責為艦隊領航的德雷克為了掠奪帶有大量金錢與彈藥的羅薩里奧號,不惜熄滅了燈光。
在羅薩里 奧上,德雷克發現了西班牙射速緩慢的原因,不是戰術,而是龐大沉重的兩輪炮架根本無法快速裝填,這 一發現使得德雷克認為可以交戰距離迫近到100碼甚至更近。 但在他得到補給和情報的同時,英華人卻被無敵艦隊拉開了距離。
(這裡插一句為什麼雙方的主帥都是不通海戰的陸軍將軍或文職官僚。這是因為那個年代戰艦上的很多制 度都未建立起來,航行在外抗命現象經常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有兩個船長(一個航海一個作戰)的 原因:接舷式的陣型作戰對於紀律要求非常高。而英國艦隊船長多是海盜出身,也就無法避免抗命的現 象,德雷克貴為艦隊二把手還犯下這樣的錯誤在西班牙人看來足以處決了。這也促使後來英華人建立現代 海軍制度。 總之,主帥不是海軍出身是為保障國王的權威,但卻與作戰效果不一定相關。)
第五天,德雷克等經過一天的追趕,才逐漸趕上無敵艦隊,此時已經迫近波特蘭半島,臨近港口城市韋茅 斯。為了阻止無敵艦隊佔領波特蘭半島,英華人發起第二次交戰。
波特蘭之戰(西風) 北面一支英國小規模艦隊在波特蘭外海利用特殊海況引誘西班牙人進攻,導致四艘西班牙戰艦被困急流 中。 南面,德雷克包超無敵艦隊側翼、霍華德則直取無敵艦隊中部,直接攻擊旗艦。
這次英華人縮短了交戰距離,最終無敵艦隊被驅離韋茅斯外海,但沒有損失戰艦,繼續向尼德蘭進軍。
英華人並不知道的是,與他們擔心的西班牙人會攻佔英國深水港不同,無敵艦隊統帥梅迪納到此時並沒有 登陸的想法,他所煩惱的是無法與帕爾馬公爵聯絡上而無法完成國王的計劃。
第六天: 西班牙人逼近懷特島,索倫特海峽。 隨著無敵艦隊逼近倫敦,此時的伊麗莎白一世已經感到深深的恐懼,因為她還面臨著教廷的暗殺、國內天 主教勢力蠢蠢欲動。倫敦附近的民兵都已經動員起來迎接西班牙人的艦隊。
霍華德與德雷克明白必須全力進攻給無敵艦隊實質創傷,所以英華人需要迫近攻擊但又不能被接舷。
第三場:懷特島戰役8月4日(西風) 德雷克建議:作戰思路迫近作戰。 戰術安排: 1、霍華德分艦隊深入進攻西班牙陣型中部。 2、一支英國艦隊在索倫特海峽利用潮汐優勢誘敵。 3、德雷克分艦隊包超西班牙人新月陣型南側翼。 在交戰中,處於下風向的無敵艦隊被風浪與潮汐推向懷特島東部淺灘區域。
梅迪納被迫下令轉向撤退離開淺灘區域,重回英吉利海峽,西班牙人失去最後一個在英國南部登陸的機 會。但是副手李卡德認為不應撤退,應當繼續跟英華人爭奪關鍵位置把他們趕入港口,在懷特島等待帕爾 馬資訊。
此時,梅迪納考慮到英國艦隊完好無損又無法和陸軍聯絡,認為無敵艦隊不能按計劃前往馬爾蓋特登陸, 因此,梅迪納決定前往就近的法國加萊,在那裡與弗蘭德斯的帕爾馬公爵會合。 選擇加萊的原因: 1、到加萊順風順水,防止外生枝節。 2、由於德雷克毀掉了陳年橡木桶,用新橡木製造的木桶大量開裂造成食品物資變質腐壞,需要補給。 3、由於《楠薩其條約》尼德蘭沿海沒有可用港口。 儘管英華人阻止了無敵艦隊登陸懷特島,梅迪納這個相對正確的策略使得對手又陷入危機。
加萊距離尼德蘭的弗蘭德斯只有幾十公里,一旦無敵艦隊與帕爾馬公爵的27000人陸軍以及運兵船會合, 就能隨時透過西屬尼德蘭發起跨海進攻,到時英國將無力反抗。 英國艦隊必須全力進攻了。
第八天、第九天,實力未受大損失的無敵艦隊到達加萊,並取得當地天主教徒支援與補給。 但加萊港口太小,西班牙人的大艦隊只能在加萊外海面下錨,這為後來的戰場態勢埋下了伏筆。 英華人尾隨其後,同時得到了倫敦派來的新的船隻與彈藥補給。
此時,無敵艦隊內: 1、主帥梅迪納與李卡爾德產生矛盾,無法聽取更專業的建議。 2、由於計劃有變,梅迪納得知帕爾馬的軍隊並未做好跨海準備,需要一週時間才能完成部隊以及物資裝 船。 為什麼一定要等待帕爾馬而不是直接進攻倫敦或者主動與英國艦隊交戰呢? 沒有陸軍,無敵艦隊的兵力不夠征服英格蘭;沒有無敵艦隊,帕爾馬缺乏進攻倫敦的重火力以及跨越海峽 必要的支援。
國王的最終的目的是登陸摧毀英格蘭,而不僅是花費寶貴的時間與軍力去追逐更加快速靈活 的英國艦隊。 (維持無敵艦隊與尼德蘭陸軍的開銷也是驚人的。) 於是保守的梅迪納決定原地等待,這導致無敵艦隊置身於無險可守的加萊外海,暴露在英華人的攻擊與洋 流及海風之中,僅有一部分小船停靠在主力戰艦外側作為外線屏障。
但是按照之前的交戰結果來看,英國 艦隊也沒有直接擊敗無敵艦隊的實力,只要西班牙人完成渡海準備,女王和她的國家將面臨滅頂之災。
可見梅迪納還是有自己考慮的,但英華人想的更多。 霍華德、德雷克等英國將領商議之後,決定派出縱火船,憑藉潮水與西風向駛向無敵艦隊中心發起火攻。 由於可觀的損失補償,英國船長們紛紛捐出自己的船支,八艘縱火船迅速改裝完成。 儘管行動中縱火船過早點火而被西班牙人提前發現,梅迪納迅速命令自由行動規避火船。然而木製戰艦上 西班牙的船長們開始驚慌失措,紛紛砍斷駐泊的主錨,迅速規避起來。火攻並沒造成多少直接損失,但後 果卻更加嚴重: 由於駐錨地在處於無法躲避風浪的開闊海域,大部分艦隻完成規避後僅靠副錨無法在複雜的加萊海床上再 次繫留。
最終大部分艦船隻能漸漸沿著弗萊德斯海岸線向東北飄離加萊港。 西班牙人的陣型分崩離析,只留下包括旗艦在內的五艘主力戰艦留在加萊海面對德雷克的分艦隊(1/2的英 國艦船)。
格拉沃利納(海邊村莊名)海戰爆發(西南風) 但與此同時,飄離加萊海域的其餘西班牙戰艦在李卡爾德以及經驗豐富的西班牙船長們操縱下,仍舊集結 起來在在東面與英華人交戰。 激烈交戰的加萊外海上,英華人憑藉絕對數量優勢給了西班牙落單的五艘主力艦沉重打擊。但即便如此, 彈藥不足的英華人也根本無力徹底擊敗無敵艦隊。
8月8日的作戰,無敵艦隊損失六艘500噸以上的主力,或沉沒或被俘。
8月9日,風向轉北,沒有了鬥志的西班牙人邊戰邊集合艦隊,逐漸被吹向北海,離開英吉利海峽無法再與 帕爾馬的陸軍會合。 大自然站在了英華人這邊。
四次交戰海域。 可以看到過了懷特島之後,馬爾蓋特(馬蓋特)之前就沒有合適的登陸地點了。加萊本身也不適合龐大的 艦隊駐泊。 儘管李卡爾德仍舊相信保留大部分作戰實力的艦隊可以重返英吉利海峽與帕爾馬會和,作為統帥的梅迪納· 西多尼亞還是決定殘存的無敵艦隊北上繞過蘇格蘭,南下返回西班牙。
但謹慎的梅迪納終究低估了海洋的威力,敗在了自己的經驗缺乏上。 最終漫長的歸途與北海的高海拔的惡劣海況給了失去主錨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最為沉重的打擊。 大多數沉沒於北海與大西洋的風浪中,或者在不列顛群島沿岸擱淺,船員士兵們或隨船沉沒、或病死餓 死、或被當地軍民圍剿捕殺。
1588年10月,當“無敵艦隊”回到西班牙沿海時,僅存43艘殘破艦船,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儘管西班 牙整體實力依舊強大,但其不可挑戰的霸主地位已完全鬆動。
英華人贏得了這次海戰的最終的勝利。
要總結西班牙人失敗原因的話: 在那個通訊不暢的年代,即使對西班牙而言,要組織一場跨越數個國家、數片海域的大規模的海陸聯合登 陸作戰難度實在太高。加之自身天主教與封建統治屬性在西歐的外交上處處樹敵,更加劇了資訊傳遞與後 勤保障的難度。 徹底打垮英格蘭的目標定得太高又僵化執行,西班牙人錯失了一次次戰機,而英華人憑藉戰術上的優勢一 點點挽回實力差距。最終將無敵艦隊逼上了對抗來自海洋的殘酷考驗的絕路。 這場海戰的種種技戰術細節也預示著陸權的沒落以及海洋軍事實力主導世界格局的時代